粘土恐龙

更新时间:2023-03-09 22:51:04 阅读: 评论:0

西王母瑶池-读书的力量观后感

粘土恐龙
2023年3月9日发(作者:失恋的人)

加拿大皇家迪雷尔博物馆的馆长、考古学家唐·布林克曼是这次考古发现的领头人。他表示

在发现化石的周围环境中有着温度变化的种种证据:化石周围的泥土和石头,以及泥土中的

煤炭形成,还有当时植物生长缓慢,和伴随着连绵不断的雨季。这一切的证据都表明,当时

地球正在经历着温度急剧下降的一场劫难。考古学家认为,从发现的种种证据表明,当时的

温度从华氏77度一直下降到了59度,一下子减少了20度之多。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恐龙是一种对温度变化忍耐力很强的动物,因为它们有着同哺乳

动物相似的身体结构。但是令人困惑的是,乌龟和鳄鱼以及其它大型的爬行动物也对周围的

环境非常的敏感,然而它们却最终活了下来。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恐龙并不是被分割开单独生存的。“布林克曼告诉《发现》杂志记

者:“它们是复杂环境中的一分子,其中包括植物,还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而温度的

变化正是影响了恐龙赖以生活的生态环境。因此最终导致了灭亡。”

因为温度的急剧下降,因此动物和植物的食物和养料也越来越稀少,最终导致恐龙从

地球上消失。根据此次的发现,大约超过一半的恐龙已经在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灭亡,而小

行星只不过是加速了恐龙灭绝的速度。科学家相信,即使小行星不撞击地球,恐龙也很有可

能会灭绝。

戴尔·拉赛尔,北卡洛莱纳州的教授和高级化石学家,也认为这个发现和学说是非常可

行的,但是他同时认为:“这次的发现只能够说明区域性的地球温度下降,而不能证明6500

万年前全球性气候的急剧下降。”

拉赛尔同时认为早在白垩纪中期,就曾经出现过温度下降的迹象,但是当时恐龙却并

没有因此而消亡。其他一些科学家也支持拉赛尔的看法,他们仍然认为恐龙灭绝的元凶应该

还是小行星。

海啸加速恐龙灭亡

与此同时,《发现》杂志还刊登了一则消息,声称6500万年前的小行星引发了一场席

卷全球的巨大海啸,最终加速了恐龙的灭绝。

在墨西哥靠近圣·罗萨利奥的海岸峡谷,科学家们发现了大海啸的证据。这里曾经在小

行星撞击地球的时候发生过一次巨大的海啸,从而导致了一次巨大的山体滑坡,而海啸的形

成地正是在大西洋里。科学家认为,当时海啸的成因可能有两个:一个是小行星直接撞击了

海洋;另一个就是小行星的冲击导致海中也同时发生了海底峡谷滑坡,从而导致大量的海水

涌向海岸,形成海啸。

很多年以来,地理学家们已经知道西大西洋一直到纽芬兰岛的山体滑坡现象的成因就

是因为大型的海啸。但是此前一直认为太平洋中没有发生过海啸。

“在圣·罗萨利奥,你能够观察到一个现象,那就是你能够凭借肉眼就可以发现巨大的滑

坡现象。而这个现象正巧发生在6500万年前,也就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和恐龙灭绝的时代。”

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格拉特·维普认为。

然而在最新的一期地理月刊上,两名美国地理学家———维普和他的研究同伴地理学

家凯斯·布西发表了一篇最新研究的论文,他们认为太平洋中也曾经发生过巨大的海啸,只

不过太平洋中的“痕迹”不像大西洋中那样明显。

北大西洋海岸线以外的海水比其他大洋要深许多,这也给人们的研究带来困难。然而

科学家们称这也就是当年发生海啸的最佳证据,而且这里的海洋生物是全球海洋生物中种类

比较少的,也是因为海啸引起的山体滑坡导致它们的灭亡。

此次海啸不仅导致了海洋生物的灭顶之灾,让陆地上的生物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据欧洲著名生物学家理查德·诺里斯·塔克称,海啸让当时的海平面一下子上升了不少,植物

遭到海水的侵袭纷纷死亡,而动物也因为找不到食物死去。根据科学家的推断,正是因为小

行星引发的大海啸,加快了恐龙灭绝的速度。

各式恐龙灭绝学说

除了此次新提出的温度下降导致恐龙灭亡之外,之前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学说。

“小行星撞击”说在恐龙灭绝的众多学说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小行星撞击”说。1978年,

地质学家沃尔特阿尔瓦雷斯及两位原子化学家弗兰克·阿萨罗和海伦·米歇尔,共同提出了一

个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他们都在意大利亚平宁山脉古比奥附近的白垩纪至第三纪地层的交

界处采到岩石样品中发现,在2厘米厚的红色粘土中铱的含量较高,比正常含量高30倍。

铱属于铂族元素,在地球表面相当稀少,大多集中于地核。在太阳系的其他星球上它的含量

颇高,如小行星与陨石上的铱含量就比地球上的含量高一万倍。为此,他们提出:在6500

万年以前的白垩纪末期,一颗直径为10公里、重约127000亿吨的小行星以每小时10000

公里的速度与地球相撞,最初的冲击波直径可达400~500公里。这个小行星也可能自身气

化,向太空散发出煤气和水蒸汽,形成体积比小行星大100倍的尘埃。这些气体和尘埃弥漫

于大气层,使日月无光,天昏地暗,阳光无法穿过大气层,造成了“核冬天效应”。在这自然

条件下,恐龙便在劫难逃了。

与哺乳动物竞争失败说有人提出:在白垩纪晚期,有的恐龙体形仍在增大,但脑子并

未增大,是一种病态,最后可能导致内分泌失调。但也有人指出:动物脑子的大小随身体大

小的2/3次方而变动,因而大型动物与小型动物相比,只需要较小的脑子。但无论如何在神

经系统方面,哺乳动物大大超过了恐龙。生殖方式是判断一个门类的生动是否比较高等的晴

雨表。哺乳动物是胎生的,胎儿在母体内生长,比在恐龙蛋内安全、舒适得多。它们用乳汁

法哺育后代,对幼儿的照顾比较周全、时间也较长。恐龙中虽有慈母龙、跑山龙的亲子行为,

但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父母”下了蛋就听天由命了。取食方式也是衡量某一类动物是否进步

的标志。哺乳动物的取食工具牙齿有两个或更多的齿根固定的颌骨内,已经有了门齿、犬齿、

前臼齿和臼齿的分化。通常把前臼齿与臼齿叫做颊齿,颊齿上有齿冠,齿冠上有齿尖。这样

复杂的牙齿结构使哺乳动物在切割、咀嚼食物时比爬行动物恐龙有利得多。很显然,恐龙在

哺乳类竞争中失败者。

食物中毒说从三迭纪晚期到白垩纪早期,吃植物的恐龙主要吃的是蕨类、苏铁类、科

达类、银杏类和松柏类等。到了侏罗纪之末、白垩纪之初,出现了种子包被在果皮之内,即

真正有花的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是大自然中最高等的植物。在白垩纪早期,被子植物仅有二

十多个科,到了白垩纪晚期已有七十多个科,这就大大地改变了素食恐龙的食性。蕨类和裸

子植物中的松柏类虽然都含有浓缩的丹宁酸素,但对大型素食恐龙影响不大。而被子植物含

有多种生物碱,这些生物碱有剧毒,素食性恐龙吃了以后会中毒身亡。吃肉的恐龙失去了捕

食对象,也必然死亡。

当然,也有人指出,食物中毒可能会引起局部地区恐龙的死亡,但是不会导致恐龙的

集体灭亡。

体温高低说有人提出恐龙的温度与恐龙灭绝有关。孵卵期的温度决定孵出来的小恐龙

是雌性还是雄性的。这可以从现在鳄类等得到印证。如美洲鳄的蛋在孵化时如果温度低于

300C(华氏)以上,孵出来的幼儿将都是雌性的;如果温度达到320C时,就会孵化出雌性

和雄性个体;如果温度在340C时以上,孵出来的就全是雄性。假如恐龙也有这样的生殖机

能,一旦温度忽高忽低,即低于300C或高于340C时,孵出来的将都是雌性或雄性,这种

性别的不平稳,最终必然导致恐龙灭绝。

本文发布于:2023-03-09 22:51: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3734641980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粘土恐龙.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粘土恐龙.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粘土恐龙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 粘土恐龙
    西王母瑶池-读书的力量观后感2023年3月9日发(作者:失恋的人)加拿大皇家迪雷尔博物馆的馆长、考古学家唐·布林克曼是这次考古发现的领头人。他表示在发现化石的周围环境中有着温度变化的种种证据:化石周围的泥土和石头,以及泥土中的煤炭形成,还有当时植物生长缓慢,和伴随着连绵不断的雨季。这一切的证据都表明,当时地球正在经历着温度急剧下降的一场劫难。考古学家认为,从发现的种种证据表明,当时的温度从华氏77
  • 0℃内控制度包括哪些
  • 0℃看图翻译
  • 0℃排骨手抓饭
  • 0℃晨会故事
  • 0℃梦幻西游进阶
  • 0℃统计专业
  • 0℃幼儿贫血
  • 0℃自制鸡排
  • 0℃腰腹训练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