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东欧

更新时间:2023-03-09 22:15:24 阅读: 评论:0

预算的作用-随分

东欧
2023年3月9日发(作者:自制护肤品)

1/1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东欧”作为政治地理概念,是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

8个国家,它们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

巴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南斯拉夫。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按照

苏联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1948

年南斯拉夫因与苏联冲突被开除出社会主义阵营,1962年阿尔巴尼亚与苏联决

裂,退出阵营)。

东欧国家走上苏联式社会主义道路,既有共同的背景,也有各自的特点。作

为共同的背景,它们都是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依靠苏联的支持和援助,

并在苏联的支配或影响下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所谓不同特点,主要表现在建

立新政权的过程中,苏联这一外部因素的介入程度有所差异。

东欧各国在战后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后,以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为

榜样,展开了对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首先,通过土地改革和工商业的国有

化,摧毁了旧制度,然后,通过制定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

形成了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到50年代初,东欧各国基本上都确立了苏联

模式的政治经济体制和趋同于苏联的社会结构。由于除捷、德外的大部分东欧国

家战前经济发展水平都很低,战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运动对于推进这些国

家的现代化起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快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但与此同时,

这些国家也不可避免地接受了苏联模式消极面的影响,其现代化进程表现出与苏

联同样的弊端。尤其是在冷战条件下,东欧国家被束缚在苏联主导的集团体系中,

难以突破苏联模式的框框,不得不随着苏联发展态势的起伏而曲折前进,所以,

东欧国家的发展与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这一外部因素,缺乏自主选择的

条件。尽管如此,在战后东欧各国的发展进程中,争取民族自主权利和要求突破

苏联模式始终是并行、交织的两股潮流,而在此潮流冲击下,体制的变革与苏、

东关系所引发的矛盾成为战后东欧地区历史进程中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动因和内

在根源。其中,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发展道路比较典型地

反映了东欧国家战后历史的特点。

本文发布于:2023-03-09 22:15: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3713241978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东欧.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东欧.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东欧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