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通州美食

更新时间:2023-03-09 20:23:47 阅读: 评论:0

胡夏的歌-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

通州美食
2023年3月9日发(作者:保洁管理制度)

⽣活在北京,⼤运河⽂化遗迹来了解⼀下!

⼤运河由“京杭⼤运河”与“隋唐⼤运河”和“浙东运河”组成,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最古⽼的运河之⼀,是中国古代

重要的漕运通道和经济命脉。⼤运河⽂化带的建⽴,⼀定程度上是对京城河道、桥闸、码头遗址、沿岸粮仓等⽂化的再

梳理。其实漕运⽂化也是过去京城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已若隐若现的各处⽔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2014年,京

杭⼤运河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化遗产项⽬,北京段⼤运河有不少点被列为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

⼤运河⽂化遗迹之千古漕运

通惠河:京城漕运重要通道

这条全长82公⾥的河流,曾经贯通北京。据史料记载,最早开挖的通惠河⾃昌平县⽩浮村神⼭泉,经瓮⼭泊(今昆明

湖)⾄积⽔潭、中南海,⾃⽂明门(今崇⽂门)外向东,在今天的朝阳区杨闸村向东南折,⾄通州⾼丽庄(今张家湾

村)⼊潞河(今北运河故道)。不过到了明清时期,通惠河的范围就变为东便门⼤通桥⾄通州北运河的河道。

通惠河⼀直是京城漕运的重要通道。在建造时期,因为北京城的地势城内⽐通州⾼,所以为保证通惠河的畅通,除开发

⽔源,解决⽔深外,另⼀个关键就是在不同坡度的河道中,让漕船能顺利通过。为解决这个问题,当时郭守敬建

议,“……每⼗⾥置⼀闸,⽐⾄通州。凡为闸七,距闸⾥许,上重置⽃门,互为提阏。以过⾈⽌⽔”。⼤致意思是他希望

通过建⽴⽔闸和设置⽃门,实现既可节⽔,⼜便于⾏⾈。最终,通惠河沿线修建有11处控⽔设施,共24闸,其中⼴源闸

是通惠河上游的头闸,⼈称“运河第⼀闸”。

长河:辽代开始五更其名

到了今天,通惠河河道遗存还有三段,长河就是其中之⼀,⽽长河历史也颇有意思,仅从名字就可以感受到这条河流见

证的历史迁移。这条河从辽代开始,分别名为⾼梁河(辽代)、皂河(⾦代)、⾦⽔河(元代)、⾼梁河(明代)、长

河(清代)。这条从⾦代就开通运河,⼀直是北京城最主要的供⽔渠道。由于⽓候适宜、环境优美,京城仕⼥竞相来长

河春游。“长河看柳,⾼梁桥踏青”,成为多年沿袭下来的京城民俗和传统节⽇。

古粮仓遗址仅剩仓墙

古粮仓就是漕运进京存放粮⾷的地⽅,中仓距离通州博物馆很近,从馆东边的路⼝进去,⼗字路⼝右转即是,如今这⾥

变化很⼤,四周都是民居,看不出⼀点粮仓的影⼦。

根据资料显⽰,在新建街后⾝找到⼀段仓墙,可能就是仅有的遗存了。元明清⼏代,每年要由浙、赣、皖、湘、鄂、

鲁、豫诸省,源源不断地运来三四百万⽯漕粮,其中的⼗之⼆三储存在通州。明代在通州建四仓,到了清代仍沿⽤中、

西⼆仓,每当漕粮上坝,船帆和桅杆绵延不下数⼗⾥,很是壮观。

南新仓:从粮仓到军⽕库

如今已很难想象已经是北京知名美⾷街的南新仓,曾是北京城漕运的重要之地。在元明清时期,每年都会有数百万⽯漕

粮及财物源源不断⾃江南运到北京,漕运作⽤可见⼀斑。所以古时在运河沿岸,也会修建许多粮仓。粮仓因运河⽽建,

也因运河⽽兴。在数量上,乾隆年间最多,聚集在此已经有13座之多,在当时被称为“京师⼗三仓”,其中规模最⼤的便

是南新仓。如今在平安⼤街的东端,还依稀可以看到这座古粮仓的部分风貌。虽然已经不见运河,但这⾥同样是运河⽂

化重要的所在之地。

南新仓俗称东门仓,在元代北太仓旧基上,于明永乐七年建造⽽成,是明清两代储藏粮⾷的官仓之⼀。为防⽌⽔淹,仓

廒所选地址⽐较⾼,四周筑有⾼⼤围墙,地下修有排⽔管道。民国时期,南新仓改为军⽕库。

验粮楼

说起漕运,不得不提验粮楼。验粮楼原名⼤光楼,⼜称坝楼,始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明清两朝时期,户部坐粮厅

官员,在此验收漕粮,故也叫验粮楼。验粮楼位于⼤运河与通惠河交汇之处,是三千四百⾥⼤运河的最北端,既是终点

也是起点,同时也是南北货物的集散地。

⼤运河除了有形的⽂化遗产,还有⾮物质⽂化遗产,⽐如不挽桅、船⼯号⼦等传说。

“不挽桅”的传说

通惠河在古时候是运粮河,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粮⾷从南⽅运来,送进京城。⼋⾥桥建成后,桥洞⼦⼩,⼤粮船桅杆

⾼,过不去,⼈们只好在这⾥落帆停下,把粮⾷倒到⼩船⼉上去。

有⼀年,北⽅⼤旱闹粮荒,京城急需⼤批粮⾷,皇上降旨,要加快运粮,并亲⾃到通惠河来视察。这么⼀来,可把倒粮

⾷的民夫治苦啦,他们虽然拼死拼活不分昼夜的⼲,粮⾷还是倒不过来。

⼀天,⼈们正望着⼀队队粮船发愁,⼀个⽼汉挑着厨师⽤具,来到这⾥。他先冲⼈们微微⼀笑:“你们这些⼈发什么愁

哪?”

“发什么愁?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吧!瞧——”⼀个中年⼈伸⼿朝河⾥⼀指,那粮船都快排到通州西门了。

“哈哈,那也不能不吃饭呀!”⽼汉笑着说:“都快晌午了。”

“唉!脑袋都保不住了,还有⼼吃饭呢!”中年⼈叹了⼝⽓。

“光发愁不吃饭,脑袋就保住了?”⽼汉还是乐呵呵地说,“我是跑⼤棚的厨⼦,今⼉个给你们做点好吃的!”说完,挑起挑

⼉,朝不远的伙房⾛去。

傍晚,当⼈们愁眉苦脸的来到伙房的时候,那⽼汉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地⾛了,桌⼦上放着⼏碗热⽓腾腾的饸饹,中间还

有⼀个⼩饸饹床⼉。看着这些,⼈们愣住了。那个中年⼈若有所思的⾛过去,抓住饸铬床⼉的把⼉,⼜压了⼏下,猛地

⼀拍⼤腿:“好主意!”随后把⼈们都叫来,指着饸铬床⼉⽐⼿划脚的讲:“你们瞧,这饸铬床⼉就好⽐是粮船,这上头的把

⼉就是船上的桅杆,现在桅杆太⾼,粮船过不了桥洞,要是把桅杆改成活的——在船上安两根⽊桩,平时⽤两根铁销

⼦,把桅杆固定在⽊桩中间,过桥时就拔掉⼀根销⼦,放倒桅杆,船不是就能从桥下过去了吗!”

“对!”“对呀!”⼈们听着,不禁⾼兴得欢呼起来。⼏天以后,改装了桅杆的粮船,⼀队队顺利的通过了⼋⾥桥,浩浩荡荡向

京城驶去了。从此,“⼋⾥长桥不免挽桅”的故事也就传开了。

⼤运河畔最后的领号船⼯

通州运河船⼯号⼦是指通州到天津段运河(即北运河)的船⼯号⼦。它是运河船⼯为统⼀劳动步调,增加劳动兴趣,提

⾼劳动效率⽽创作的民歌品种。运河船⼯号⼦的渊源,如今只能根据演唱者的回忆追溯到清道光年间。它是以家庭、师

徒、互学的⽅式传承⾄今的。如今,运河号⼦的唯⼀传⼈是通州永顺镇盐滩村86岁的赵庆福。

盐滩村是运河边上的⼀个⼩村落,村⼦得名是因为这⾥曾经是盐的集散地,“那时候,南⽅过来的盐都要先卸到这⾥,

然后再运到京城⾥去。”除了盐之外,这个村⼦还是丝绸、瓷器等物件的集散地。正因为靠着运河,村⼦⾥家家都有

船,都靠运输货物吃饭。赵庆福⼀家也不例外。

当时,每年运粮漕船⼆万余艘,这些船队,浩浩荡荡,⾸尾衔接⼗⼏⾥,“万⾈骈集”成为有名的通州⼋景之⼀。运河号

⼦与漕运共兴衰,“⼗万⼋千嚎天⿁”经常被⽤来说运河号⼦。

赵庆福六岁上船学活,⽿闻⽬染学会了船⼯号⼦。赵庆福说,他喊的船号是祖传的,是爷爷教会了姨⽗和爸爸,姨⽗和

爸爸⼜教会了他。姨夫曾经跟他说,学会这号⼉就能吃遍天下。因为领号的⼈在船上有特殊地位和待遇,⼀般领号⼈多

是有经验的船⼯,出活不出活全看领号的,所以⼯钱都⽐船上其他的师傅⾼。出于⽅便和利益的考虑,领号者多培养⾃

⼰的后代为领号⼈。

赵庆福记得,⼀般领号⼈是边领号边⼲活。拉纤的时候,⼤伙不起劲了,为了增加劳动兴趣,领号⼈扮成三花脸,头上

梳着⼩辫,⼿拿⼤扇⾻,⾻头上挂铃铛,拴着红布绳,在前⾯⼜领号⼜是逗乐。

“年轻⼩伙⼉缺少⼀个做饭的⼈啊……”这是运河号⼦⾥⾯的“闲号”。

所谓“闲号”就是船⼯休息时喊的船号。⽐较⾃由,都是即兴演唱。内容多是能愉悦别⼈也让⾃⼰开⼼的。能有闲号,也

和运河特点有关,运河⽔势平稳,没有什么惊涛骇浪和险滩,所以才有⼼情唱闲号,这是区别于其他河号的独特之处。

另外还有绞关号,指休船期把船绞关上岸,推绞关时喊的号⼦,节奏性⽐较强。如今,赵庆福能喊出包括“闲号”在内的

10种运河号⼦。

运河船号的唱词是京味⼉,通州味⼉浓厚,主要体现在唱词多⽤⼉化,例如“三⼉、⽇⼉”,和具有通州地⽅特⾊的衬

字、衬词,例如“四⼉搭四⼉的、⼀了个的、来溜”等语⽓词,有北京民歌中的京味和乡⼟⽓息,再加上有特⾊的民间表

达,例如称呼媳妇为“做饭的⼈”,男⼈为“⼀百多⽄的”,“苇⼦开花”代表运河上开始结冰,通州话说“叉河了”,表⽰⼀年

的劳动季节要结束了。

⼤运河⽂化遗迹不但有有形的,还有更多⽆形的⽂化遗产等着⼈们去发现。

⼤运河⽂化遗迹之古都⽂脉

流淌千年的⼤运河,虽历经岁⽉的磨蚀,却仍滋养着沿岸的⼈们。这条肇始于春秋,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取直于

元代,疏通于明清,断航于清末的南北⽔上通道,使沿线⼀个个⼩城镇成长为⼀座座⼤城市,也孕育出别具特⾊的运河

⽂化。北京在⼤运河最北端,这⾥的古都⽂化遗迹在运河⽂化带中⽓势最为恢宏。今天⼩编向您介绍⼤运河⽂化遗迹之

古都⽂脉。

故宫等建筑材料靠⼤运河运输

谈起北京城的营建史,不少历史学家喜欢⽤“漂来的北京城”来形容。⼀个“漂”字,让⼈惊讶。偌⼤的⼀座都市,当然不会

凭空出现,⼜怎会顺⽔漂来?但是,营建北京城所需的⼤量材料,却要通过⼤运河从南⽅运来,成为都城后激增的⼈

⼝,也要靠⼤运河调运江南的粮⾷来⽣活。从建筑材料与⽣活物资的来源讲,北京城的的确确是“漂”来的。流光溢彩、

庄严肃穆的故宫,精致宏伟的天坛,风景如画的颐和园……这些堪称古都北京标志性建筑的皇家园林与九坛⼋庙,所⽤

的材料⼤都是通过⼤运河运来的,⽐如临清砖。

以前,临清贡砖⽤黄绫包裹,通过运河上的漕船、商船,运到北京,铺设在紫禁城⾥。在它们的⾝上,曾留下皇亲国

戚、王公⼤⾂、后宫嫔妃、宫⼥太监的匆匆脚步。“临清砖,北京城”,这是在临清当地流传了⼏百年的⼀句赞语,意指

临清贡砖在古⽼北京城的兴建过程中发挥着举⾜轻重的作⽤。因其“敲之有声,断之⽆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的独特

品质,⾃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之⽇起,临清贡砖便源源不断地沿着京杭⼤运河运往北京。在临清市博物馆,珍藏着

⼀批刻印有“⼤⼯”、“内⼯”、“寿⼯”等字样的各式临清贡砖,这可是当年供给太和殿、天坛⽤的贡砖,为确保品质,每⼀

块砖上详细标明了产地、年代、窑户、⼯匠等信息。

现在⼀般砖的硬度是70号,国家⽂物所曾经⽤回弹仪对临清贡砖进⾏测试,硬度达到200号,⽐许多⽯头的硬度都⼤。

除此之外,贡砖还要有良好的吸⽔性。⼤⾬过后,⼤部分故宫的⽔流⼊⾦⽔河后,⼩部分⽔地砖吸收,因此,故宫⼤⾬

后从不积⽔,地⾯也没有⽔洼,除了良好的排⽔系统,地砖的吸⽔性好也是⼀个原因。

故宫地砖⼤部分都是临清⽣产的,经过100多年的风⾬侵蚀,部分地⾯的地砖损毁,急需修复,修复⽤的贡砖当然是原

产地临清的最好。故宫对贡砖的要求⾮常严格,必须长480毫⽶,宽240毫⽶,厚120毫⽶,重55⽄,误差最多1毫⽶。

⽣产上,如今的临清砖继承了传统的青砖烧制⼯艺,沿袭了碎⼟、澄泥、熟泥、制坯、晾坯、装窑、焙烧、洇窑、出窑

等⼯序。使⽤的⼟是专门⽣产贡砖的红、⽩、黄相间的‘莲花⼟,这种⼟细腻⽆杂质,沙黏适宜。

不但故宫建设运⽤很多临清砖,天坛、地坛、⽇坛、⽉坛、各城门楼、钟⿎楼、⽂庙、国⼦监及各王府营建中所⽤的临

清贡砖⽐⽐皆是。明⼗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皇家陵园营建中所⽤的“寿⼯砖”也是由临清烧造。

颐和园昆明湖

瓮⼭泊(今颐和园昆明湖)为⼤运河提供⽔源,是⼤运河⽂化遗产之⼀。

乾隆诗中写道“何处燕⼭最畅情,⽆双风⽉属昆明”。万寿⼭为西⼭余脉,昆明湖的前⾝西湖是在永定河故道上形成的湖

泊。明清时代,游⼈游览西⼭多从西湖开始,称为“逛西湖景”。西湖可以说是西⼭优美画卷的开端。乾隆皇帝因地制宜

建成清漪园,并引西⼭诸泉的泉⽔⾄⽟泉⼭,再汇⼊昆明湖,形成该区域最⼴⼤的⽔⾯,这⾥跃然成为最具魅⼒的“三

⼭五园”皇家园林聚集区。

利农灌⽥,储⽔泄洪,是乾隆拓展昆明湖的主要⽬的,对此乾隆在《万寿⼭昆明湖记》中有明确的说明,并在御制诗⽂

中多次强调;同时,清代建⽴了⼀整套对昆明湖桥闸⽔务的管理制度,有效发挥了昆明湖作为京城百姓⽔库⽔源的巨⼤

作⽤,同时推动了了京西稻种植⾯积和产量的⼤幅度提⾼。今天,昆明湖周边数⼗座桥闸虽已⼤都成为陈迹,但仍在⽆

⾔的诉说着⼏百年来“储泽疏流利下⽥”的丰功伟绩。在昆明湖沿岸周边,乾隆或兴建廊亭,或铸⽜范铜,或勒⽯记铭,

将昆明湖这⼀⽔利⼯程加以景观化、艺术化,为后世留下了将⽔利⼯程建设与园林景观建设完美融为⼀体的经典范例。

清代时,帝后御⾈以颐和园昆明湖为中⼼,西北从⽟带桥可达⽟泉⼭静明园,东南从绣漪桥直通西直门倚虹堂。长河

——昆明湖——⽟河⼀线,成为连接北京城与西郊诸名胜的皇家⽔上航线,将长河两岸的倚虹堂、五塔寺、豳风堂、畅

观楼、紫⽵院⾏宫、⼴源闸、万寿寺⾏宫、麦庄桥、长春桥、⼴仁宫,以及颐和园、⽟泉⼭等京西历史⼈⽂名胜串联起

来。⾄今,⼤部分仍然在发挥⽔运观光价值。

⽩浮泉遗址

说起“⼤运河”源头,很多⼈可能想到的是通惠河。其实不然,经过印证,⼤运河⽂化带的源头,将定位于昌平区⽩浮

泉。

按照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市将加强三条⽂化带整体保护利⽤。其中,⼤运河⽂化带将以元明清时期的京杭⼤运河为

保护重点,以元代⽩浮泉引⽔沿线、通惠河、坝河和⽩河(今北运河)为保护主线。

700多年前,元朝⽔利专家郭守敬经过多年详细勘测,⾃⽩浮泉引⽔汇⾄昆明湖,导⼊积⽔潭,最后经⽟河⾄通惠河。

也因此,⽩浮泉被认定是元代京杭⼤运河最北端的⽔源,其遗址在2013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

⽬前北京市正在抓紧编制⼤运河源头遗址公园规划,遗址中的都龙王庙、九龙池等重点⽂物修缮⽅案已获国家⽂物局批

复。去年9⽉,占地规模初定5.6平⽅公⾥的⼤运河源头⽩浮泉遗址公园已启动征集设计⽅案。

遗址公园建成后将有望恢复“龙泉漱⽟”景观。元代郭守敬为引⽔济漕,引昌平龙⼭⽩浮泉,并在源头处修建了九龙池,

泉⽔⾃青⽯雕刻的九个龙头流⽔⼝喷涌⽽出,得“龙泉漱⽟”之誉,是燕平⼋景之⼀。

⼴源闸

⼴源闸位于海淀区紫⽵院地区五塔寺与万寿寺之间,南长河河道之上,于元朝⾄元⼆⼗六年(1289年)建成,是郭守敬

主持的⽩浮引⽔⼯程中的⼀座重要⽔闸。⼴源闸是元朝通惠河上游的头闸,从元朝起,便成为节制通惠河(后来为长

河)之⽔的关键。

1999年,“⼴源闸及龙王庙(紫⾦观)”被海淀区⼈民政府公布为海淀区⽂物保护单位。2013年,⼴源闸作为⼤运河北京

段的⼀部分,被列⼊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运河中。

⾼粱闸

⾼粱桥位于南长河上,是⼀座闸、桥合⼀的古建筑。⾼粱闸为长河的终点,现海淀、西城区界。始建于元代⾄元⼆⼗九

年(1292),元代皇帝忽必烈,为了满⾜元⼤都城市⽤⽔需要和南粮北运的需要,派都⽔监郭守敬引昌平⽩浮泉及西⼭

⽟泉诸⽔,汇流⾄此。

明清之际为北京前往西⼭园林风景区的⽔道。⾼粱桥以西,垂柳成荫,风光秀丽,为⽼北京⼈春游踏青胜地。

万寿寺

海淀区是⼤运河的源头和上游,主要包括⽩浮瓮⼭河海淀段(京密引⽔渠海淀段)、⽟泉⼭诸泉、瓮⼭泊(今颐和园昆

明湖)和长河,长河是⾦、元、明、清四代城市供⽔的重要河道,在明清两代更是成为皇家帝后王妃乘⾈⾏船赴西郊宫

苑的御⽤⽔道。在⼴源闸西⾯不远处,长河北岸有⼀座古柏参天的古寺——万寿寺。

万寿寺坐北朝南,⼭门上⽅有清顺治御赐的⽯匾,上书“敕建护国万寿寺”。⼭门撇⼭影壁的砖雕,构图精细,两侧宇墙

虎⽪底座朱墙⽩顶,⾊彩分明。

进得⼭门便是天王殿,殿前左钟楼、右⿎楼,素有“钟王”之称的永乐⼤钟曾悬挂于此。再向北依次为⼤雄宝殿、万寿

阁、⼤禅堂。东路是⽅丈院和圃园,西路在乾隆年间改为⾏宫院。讲经说法的⼤禅堂后假⼭叠⽯、松柏苍劲,象征佛教

名⼭普陀、峨眉。⼭上有三⼤⼠殿,正殿为观⾳,左为⽂殊、右为普贤,⼭下有仙桥、⽔池与洞⽳,⼭后两株古银杏树

分⽴两旁,饱经沧桑的虬⼲枝叶⾼耸⼊云。其后乾隆御碑亭、光绪御碑亭、⽆量寿佛殿、千佛阁相互辉映错落有致。

万寿寺没有⾹炉,没有烟笼雾绕,神像前护栏上挂满祈愿牌,上写祈愿⼈,或夫妻或家⼈名字,祈愿牌鲜红耀眼、层层

叠叠、蔚为壮观。

⼤运河流经北京多个⾏政区,其间穿过众多桥梁,有京味风光⽆限的银锭桥,也有乡村偏僻之处的张家湾东门桥和虹

桥……

德胜桥

德胜桥位于德胜门内⼤街,是后海和西海的分界桥,始建于明代,现存德胜桥单孔,砖砌⽯拱,长18⽶,宽11⽶,东西

两侧各有⽅形望柱6根。清《⽇下旧闻考》转引《燕都游览志》:“德胜桥在德胜门内。西有积⽔潭,潭⽔注桥下,东

⾏。桥卑不能度⾈。湖中⿎⼈抵桥俱登岸,空⾈顺流始得渡,复登⾈东泛。”

由于桥梁陈旧不堪重负,2007年,德胜门内⼤街道拓宽,重新修复德胜门桥,并在其东侧建设⼀座新桥。

银锭桥

银锭桥是⼀座⽼北京名桥,横跨前海和后海之间,是南北向的单孔⽯拱桥,长12⽶、宽7⽶、⾼8⽶、跨径5⽶,有镂空

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因形似银锭故称银锭桥,是什刹海的风景之⼀。

在热门景点什刹海,银锭桥也变得游⼈如织,许多年轻⼈在桥上合影,周围的胡同和⽼北京风貌,让整个地区显得京味

⼗⾜。

通济桥遗址

通济桥,⼜名卧虎桥,位于通州北关地铁站附近。桥上可以望见⼤光楼,明清时期户部坐粮厅官员在⼤光楼⾥验收漕

粮。

通济桥原为⽊板桥,明朝隆庆时期被⼤⽔冲毁,万历年间社会捐资改建⽯拱桥,万历皇帝取名“通济“。1966年,修建成

为T型桥梁。1976年⼤地震后⼜以钢梁加固。1988年,桥梁重建,长109⽶,宽15⽶,载重20吨。

⼴利桥

⼴利桥,便是通州区的“⼟桥”,因靠近⼴利闸命名,是通州区级⽂物保护单位。乘坐⼋通线⾄⼟桥地铁站,来到⼟桥东

区7号与8号居民楼之间,便是⼟桥的所在地。只是,桥梁已经掩埋在地⾯以下,看不到桥体,只能见到像是“马路⽛

⼦”的⼀道⽯边。

随着河道的没落,⼟桥失去航运功能,但是周围的地区多以⼟桥命名,可见⼟桥的重要性和影响⼒。虽然⼟桥⽬前被掩

埋在地⾯之下,但是仍然让⼈期待着重新⽂物修缮和展⽰的那⼀天。

张家湾虹桥

通运桥位于张家湾古城附近,虹桥和东门桥也在附近。从通运桥沿着萧太后河向东,在⽟带河交汇处顺着⽟带河⼀路向

前,可以看到张家湾虹桥的遗址。虹桥曾以状若⾬后出虹故名,明代前期此桥南北是运河北端⼤码头。

作为遗址的虹桥不再是桥跨河上的样式,被围栏隔离保护,绿草丛⽣之处露出⼀些⽯块清晰可见。虹桥和东门桥曾因为

作为遗址的虹桥不再是桥跨河上的样式,被围栏隔离保护,绿草丛⽣之处露出⼀些⽯块清晰可见。虹桥和东门桥曾因为

不受到当地的保护和重视被掩埋,在媒体曝光之下,东门桥和虹桥两座古桥受到关注,被围栏保护起来,防⽌⽂物破

坏。

张家湾东门桥

虹桥遗址向前百⽶左右,可以看到东门桥的遗址。东门桥位于张家湾镇张湾村东门外。明代前期,通惠河近河⼝⼀段河

床淤窄,附近⼜有⼤运河北端码头,为便于码头上货物运往通州和北京,修建⽯桥以利车⾏,桥下通⾏驳船,转运漕粮

⼊京。

⼤运河⽂化遗迹之看运河

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挺⽴的脊梁,那⼤运河就是流动的⾎脉,蕴藏着中华⽂明数千年延续不断的密码,沟通南北、贯

联古今,通向未来。⼤运河蜿蜒⽽过,运河本⾝就是流动的⽂化。从北京来看,⼤运河河道、湖泊的整体连贯性较好,

古⽼的桥、闸、码头错落分布,运河两岸更不乏珍贵的古建筑及⽯刻。作为⼤⽂化综合体,北京⼤运河拥有诸多资源,

融汇了多元的⽂化魅⼒。今天⼩编带您了解⼤运河⽂化遗迹。

什刹海

在前海东沿⽴着⼀个⽯碑,上⾯刻着⼋个⼤字——京杭运河积⽔潭港。现在积⽔潭⼀分为三,西海、后海和前海,统称

为什刹海,什刹海作为北京最有特⾊的⼈⽂景区,正焕发着新的⽣命⼒。那么你知道,什刹海和⼤运河的渊源吗?

家住颁赏胡同的张亚群先⽣,多年来⼀直研究什刹海的历史⽂化,对什刹海的前世今⽣颇为了解。张亚群先⽣解释,积

⽔潭作为⼤运河(当时叫漕运)的终端码头是在元代的时候,原来⼤运河只到通州,南⽅运过来的粮草、布匹、瓷器等

物资只能通过陆地运到⼤都城。这样花费⽐较⼤,所以需要通过⽔运来解决运输问题。

为什么选择积⽔潭(现在的什刹海)作为⼤运河的终端码头呢?

因为在当时积⽔潭的⽔域⾯积是相当⼤的。它东起现在的地安门外⼤街,西⾄西直门外。如果作为终点码头,它的承载

量在当时的⼤都城算是最好的。于是⽔利专家郭守敬奉诏修建通惠河,⾃此从南⽅来的漕船可以直抵积⽔潭。兴盛时每

天进港的漕船多达⼆三百艘,每年运进漕粮达三四百万⽯。元代诗⼈王冕有“燕⼭三⽉风和柔,海⼦酒船如画楼”的诗

句,形象地描写了当年积⽔潭港的盛况。

漕运的兴盛,推动了整个积⽔潭地区(即现在的什刹海)的经济发展,⿎楼西⼤街为⼤都城商业贸易业的中⼼,⿎楼⼀

带还汇聚着众多的市场。

漕运为什刹海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的繁荣,更多的是各种⽂化现象在这⾥的交融,促成了什刹海⽂化的多元性。这⾥不仅

有皇家⽂化、宗教⽂化、王府⽂化、商贸⽂化,还有名⼈⽂化、闾巷⽂化、⽔域⽂化以及带有什刹海地域特点的民俗⽂

化。

什刹海为什么叫什刹呢?

家住⼩⾦丝胡同的传统⽂化研究者屈祖铭先⽣说:“什”是什锦的什,代表多的意思,像我们吃的素什锦,就是说这个菜

⾥头有很多东西凑成的,所以叫什。“刹”是庙的意思。“什刹”是表⽰什刹海宗教场所多的意思,⼤致数⼀下有120余座。

什刹海的宗教⽂化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以及私⼈的宗祠、家庙等。在什刹海有影响⼒的寺庙有

⼴化寺、⽕德真君庙、拈花寺、护国寺、⼴福观、什刹海清真寺、“古西教堂”等。

到了明宣德七年(1432),诏令皇城东墙东移,将原流经东墙外的⼀段通惠河河道圈⼊皇城之内,漕船不得驶⼊皇城,

积⽔潭失去了港⼝的功能,京杭运河北端的码头改在城外⼤通桥畔。积⽔潭失去港⼝地位后,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以及优美的⽔资源环境,吸引了众多官宦权贵环湖修园建第,不同宗教也建造寺庙庵观,⽂⼈墨客、商贾庶民,纷⾄沓

来,纵游其间,或修禊、或雅集、或闲赏,成为京城著名民俗风情荟萃之地。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

交通:地铁6号线北海北站

⽟河故道

⽟河是哪条河?即便是地道的“⽼北京”,多半也回答不上来。这条河道位于北京的核⼼区域,是元代连接海⼦(今什刹

海)与通惠河的主要河段。700多年前,元朝⽔利专家郭守敬修通了这条河道,让⼤运河的北端得以延伸到皇城⾥来。

⽟河始建于1293年,是元⼤都的漕运通道,元代始称通惠河,明代改叫⽟河。明朝以后,由于缺⽔等原因,⽟河的漕运

功能慢慢消失。1918年后的⼏⼗年⾥,⽟河逐渐断⽔。1956年,河道被彻底填埋,上⾯陆续盖满了房⼦。2005年,作

为北京市六⽚⽂保试点项⽬之⼀,⽟河保护⼯程正式获批⽴项。

2007年4⽉,北京市⽂物研究所开始⼀期考古挖掘。在历时⼀年多的发掘过程中,清理出元、明、清时期的河道及堤

岸,东不压桥、⽟河庵东配殿等⼀批重要的遗迹;出⼟有⽟河庵碑、银锭锁等⼤批⽂物。东不压桥遗址、驳岸遗存等,

按其出⼟原状向公众展⽰。如今,在东不压桥展区,可以看到燕翅、裹头、券脸⽯、⾦刚⽯条、⽯墩等古河道遗迹;在

万宁桥下⽅,两只镇⽔⽯兽俯卧在堤岸两侧,北岸那只为存世不多的元代⽂物。

2014年,京杭⼤运河⼊选世界⽂化遗产。当年,⽟河故道⼆期保护⼯程启动,从平安⼤街到北河沿⼤街,全长600余

⽶。2017年8⽉,⽟河⼆期提升改造⼯程完成,沿岸绿化更加细致,并增设了百余⽶长的运河⽂化长廊,重现了700多

年前“⽔穿街巷”的盛世美景。

通州的⼤运河传说

你知道吗,京杭⼤运河北京段的⽂化遗产达40处之多,其中不少就在城市副中⼼所在地通州!在那些历史遗迹⾥,流传

着怎样的故事与传说?

永通桥

京通⾼速路⼋⾥桥收费站路北端就是⼋⾥桥,即永通桥。永通桥就是通惠河通州段的西端起点,因为当时距离通州最⾼

⾏政长官的官署有⼋⾥,故俗称⼋⾥桥。永通桥横跨通惠河上,建于明正统⼗⼀年(1446年),南北长50⽶,宽6

⽶,33对雕刻的⽯狮,各具神态。

当年,运河繁忙之时,桥下驳船排列前⾏,桥上⼈流穿梭,好不热闹。著名的通州⼋景之⼀“长桥映⽉”,就位于此

处,“⼊夜霜清⼀轮坠,凌寒征铎去萧萧,”便是此景最⽣动的写照。

该桥为明代建三券联拱⽯桥,与卢沟桥、朝宗桥称为拱卫京师三⼤桥。1860年,清军在这⾥与英法联军展开激战,⾎染

长桥,史称⼋⾥桥之战。1900年义和团与⼋国联军在此地展开了激烈的战⽃。20世纪90年代在桥两端各修了三个拱型

洞,以加⼤排⽔流量。⼋⾥桥为北京市⽂物保护单位。

张家湾三座古桥:东门桥虹桥通运桥

通州区有⼀座古镇名为张家湾,是从北京到天津的必经之路,也是京杭⼤运河的必经之路。这座古镇修建于明代,现在

还有⼀些城门和城墙的残存。张家湾最早有三座古桥,分别是位于南门外的通运桥、东门外的东门桥和东南便门外的虹

桥。其中尤以通运桥最为著名。

通运桥俗称萧太后桥,最早是⽊制的,在明代时改为⽯桥。明嘉靖四⼗三年(1564年),为了保卫朝廷命脉运河和拱卫

京师,抢筑张家湾城,把萧太后运粮河作为南护城河,在城外架了⼀座⽊桥,桥东百余⽶即是⼤运河,河⼝以南便是⼤

运河北端第⼆处⼤型货运码头,南北⽅的货运往来都要穿过此桥,经年累⽉,⽊桥不堪重负,屡毁屡修。太监张华奏请

改建⽯桥,1605年建成,万历帝赐名为“通运”。到了清代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曾⼩规模的修缮过,⾄今已有四百多年

的历史了。

这座桥的命名,还是源于桥下的萧太后河。据相关史料显⽰,萧太后河是北京最早的⼈⼯运河,因辽萧太后主持开挖⽽

得名,始于统和六年(988年),是北京成为国都以来最早的漕运河,最初是为运送军粮所⽤,后成为皇家漕运的重要航

道。实际上,这条河是京杭⼤运河的⼀处⽀流,⾃隋炀帝开凿京杭⼤运河以来,运河⼀直滋养着两岸的⼈们。到了辽

代,这条河被进⾏了拓展加⼯,成为⼀条漕运的主航道。其发源地以前是北京城东南部的护城河,再⼀直向东南⽅流

代,这条河被进⾏了拓展加⼯,成为⼀条漕运的主航道。其发源地以前是北京城东南部的护城河,再⼀直向东南⽅流

去,在通州境内汇⼊凉⽔河,最后在汇⼊京杭⼤运河。在1958年修建引⽔⽔渠时,将此河拦腰截断了,现在,萧太后河

在⽔利上的应⽤,主要就是北京南城河朝阳区南部的排⽔通道了。

萧太后桥为南北⾛向,全长约43⽶,宽约10⽶,桥下⼀共有三个⽯拱券,三个拱券中间的⼤,两边的⼩。桥⾯为平板

型,由相互交错的⼤条⽯铺成的。桥的两两边设⽯栏板,每边各有雕刻着狮⼦的望柱18根。每边的柱头上雕须弥座,座

上圆雕狮⼦,神态各异。最为独特的是,脚踩绣球的⼤狮⼦,不管有⼏个⼩狮⼦在⾝边玩耍,它都是雄性的;⽽不蹬绣

球的⼤狮⼦全是雌性的。因此,此桥具有极⾼的艺术、科学和历史价值。不仅狮⼦神态各异,⽽且栏板上也雕刻有各种

各样的花纹,⼗分好看。

在⼲旱的季节⾥,下到桥中间的桥洞上,可看到⽔线⼀下有碑刻,上⾯清楚的刻着“⼤明万历三⼗三年建清源陈进儒监

造”的字迹。在桥的拱券上,嵌有⼀块碑记,桥下的镇⽔兽也⼗分精美。在桥的北端,有⼀⽅汉⽩⽟质的⽯碑,上⾯为

敕修通运桥的碑记,记载着这座桥在明清时期修建时的历史。

皇⽊⼚村:昔⽇运⽊存于此

在张家湾镇,还有个因转储修建北京城的御⽤“⽊料”⽽得名的皇⽊⼚村,也是北京⼤运河物质⽂化遗产。

俗话说“先有皇⽊⼚,后有北京城”。皇⽊⼚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公元1406年(明朝永乐四年),朱棣

分遣⼤⾂到四川、江西、湖⼴、浙江、⼭西等省采伐珍贵⽊材之后,装船经⼤运河运输到皇⽊⼚码头卸货,并储存在这

⾥,再经陆路运进皇宫。

故宫太和殿所⽤长14.5⽶、直径1⽶多的整材⽊料都是通过运河从南⽅原始森林⾥运来,再运⼊北京城。此外皇⽊⼚还

是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的运盐中转站,当时这⾥⼤⽊成⼭,车辚辚,马萧萧,运河号⼦响彻云霄,盛况空前。

如今,村内仍遗留着⼤量的历史古迹,现保存着建设北京城的巨⼤花斑⽯46块、运河古道遗址150⽶等诸多古迹,包括

建皇宫、皇陵⽤的红丝印叶纹嘉⽯,官盐码头称盐⽤的⽯铨,“惜字局”⽯碑等。

当年管理⽊⼚的官吏在⽊⼚四周栽植了许多国槐,现今仅剩⼀棵。该槐树⾄今已有600多年,历经多年风⾬变故,仍然

枝繁叶茂,焕发着勃勃⽣机。其主⼲胸径近2⽶,四根巨⼤树杈分指四⽅斜向青天,冠状如伞,茂盛滴翠,⼗分壮观,

是皇⽊⼚村的历史见证。

燃灯塔:⼀枝塔影认通州

燃灯佛舍利塔位于通州旧城北门内,乃镇河之塔。“云光⽔⾊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恙蒲帆新⾬后,⼀枝塔影认

通州。”这是清代诗⼈王维珍的诗《古塔凌云》,诗中的塔指的就是燃灯塔。沿新华⼤街再向东就到了东关⼤桥,桥下

就是北运河,燃灯佛舍利塔位于通州北端运河西岸,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相传清朝时,经⼤运河从南⽅千⾥迢迢来北京的商⼈们,在远处⼀看到这座燃灯佛塔就会激动不已,因为他们经历了众

多苦难后,见到塔就知道来到了通州,⼀切灾难都将过去,燃灯塔成了当时通州的标志。2009年9⽉26⽇发⾏的《京杭

⼤运河》特种邮票,第⼀枚就是这座塔。

通州燃灯塔是京杭⼤运河北端的胜景,始建于北周时期,是⼀座⼋⾓形⼗三层密檐式塔,塔⾼56⽶,与天宁寺塔等⾼,

并列北京最⾼最⼤塔。北京⼤学的著名校园建筑博雅塔便是以燃灯塔为原型修建的。世界上现存的古塔多达数千座,中

国现存的古塔也有数百座,可谓各领风骚,⽽燃灯塔以其七绝独具特⾊。但是清代康熙年间因地震,此塔曾经重修;

1976年唐⼭地震震坏塔下莲座,使塔⾝出现许多裂纹,上⼀次⼤修是在1985年。32年后,随着燃灯塔再次⼤修⼯程的

竣⼯,燃灯塔外⽴⾯得到全⾯修缮与维护,缺失或损坏的塔铃、神像全部修补归位。

燃灯塔的塔⾝共⼗三层,是佛塔中的最⾼层数。作为⼀座实⼼砖塔,燃灯塔不像楼阁式佛塔那样可以登临远眺,但却独

具古朴雄浑之美。塔檐紧密重叠,⼏乎看不出楼层,这种造型被称为密檐式。塔⾝各处雕有424尊神像,有披铠甲执剑

者,有着袈裟合掌者,有慈眉善⽬者,也有凶相毕露者,惟妙惟肖。最奇特的是居然还有⼀尊长得神似猪⼋戒的神像,

肥头⼤⽿,噘着嘴挺着肚,形象⼗分逼真。⼀般塔的‘拱肩壁’部位都是空的,少部分会出现个别动物造型,唯独通州燃

灯塔,它的‘拱肩壁’上有许多⼩佛的造型。

燃灯塔之所以闻名遐迩,⼀个主要原因就是当风吹过的时候,在通州附近都能听见风铃产⽣的动听悦⽿的声⾳。有个习

燃灯塔之所以闻名遐迩,⼀个主要原因就是当风吹过的时候,在通州附近都能听见风铃产⽣的动听悦⽿的声⾳。有个习

惯说法叫‘灵动’,⼀座塔如果不安铃好像就没有了灵⽓。塔安上风铃,刮风的时候就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显得整个

塔就‘活’起来了,就有了灵⽓。塔的层数越多,它触⾓的位置就越多,铃铛放置得就越多。据介绍,整个燃灯塔共有风

铃2248枚,堪称世界之最。这些铜质风铃⼤⼩不⼀,转⾓檐头挂⼤铃,其余为⼩铃。⼤铃⼀个重2⽄,⼩铃⼀个重1

⽄。

本文发布于:2023-03-09 20:23: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3646271970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通州美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通州美食.pdf

标签:通州美食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