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珪

更新时间:2023-03-09 20:19:18 阅读: 评论:0

win7调整屏幕亮度-网络卡顿怎么解决

张守珪
2023年3月9日发(作者:递烟)

1

安史之乱

一.盛唐的繁荣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王朝。它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达

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最高峰。它的高度文明影响了日本、朝鲜等许多国家和

地区,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国家。与汉朝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两大强盛王朝

之一。其盛时疆域东至安东府(今朝鲜平壤),西至安西府(今新疆库车),南至日南郡(今

越南清化),北至安北府(今蒙古哈拉和林)。唐王朝的前期,由唐太宗李世民直至玄宗

开元年间国家一直处于大发展阶段,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空前

繁荣。在此期间出现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构成了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的盛唐

气象。从而,使中国的世界地位显赫一时。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重要地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中国历史自战国时代以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

过三次高潮,即三次鼎盛局面:第一次在西汉,第二次在唐代,第三次在明清。在第

二次高潮中,尤其是唐朝前期,农业生产蒸蒸日上,手工艺品日益精巧,商品经济空

前繁荣,城市生活繁华似锦。唐朝后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以后南方经济水平

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础。当时在政治上,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国家

统一,社会安定,呈现一派升平景象,其成就超迈西汉“文景之治”。

其次,唐朝的前朝由于没有内忧外患,其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自贞观至开元

年间,唐朝的人口、土地和粮食产量都大大超过了前朝。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也为之后大力发展手工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唐代手工业水平之高超,甚至可以与

现代工艺相媲美。从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唐三彩”等唐代艺术品看来,便可窥之一二。

再次,就当时的世界范围来看,唐帝国也是最重要、最强盛的国家之一。欧洲的

封建强国主要有法兰克王国和拜占庭帝国,但就社会发展阶段而言,他们都远远落后

于唐朝。东方重要的国家有印度和日本。印度戒日王重新统一次大陆前后刚刚确立了

封建制,可他死后次大陆随即分崩离析,割据局面一直持续到十二世纪末。日本的「大

化改新」虽然尽量模仿唐朝的制度,但改革本身却是具有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性

质。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唐朝不但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属于最先进的行

列。唐帝国崇高的国际地位和辉煌的经济文化成就,使亚洲各国乃至欧洲、非洲国家

对之产生了由衷的欣羡之情,他们争相与唐朝交往,遂使中国成为亚洲诸国经济文化

交流的桥梁和中心,在东西方交往中发挥了显著重要的作用。在当时的世界中,文化

交流中心主要有印度、阿拉伯和唐朝中国,其中又以唐朝地位最为突出。唐代是继汉

代之后,中国历史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又一高峰期,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最后,唐代在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壮大中也居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国社会经

过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和文化整合,到隋朝重新实现了政治统一。但隋朝毕竟祚短,

中华民族新的统一体的巩固和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形成和繁盛,就成了李唐王朝的历

史任务。有唐历时几三百年,前期统一,国力强盛,疆域辽阔。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

水平的文化使周边各族增强了向心力,于是国内各民族间的接触和交往空前发展,民

族关系进一步密切。因此,唐代是继汉代之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壮大、发展的

又一重要历史阶段。

总之,唐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力强盛,国际地位超迈往古,是中国历史上

2

继汉代出现的又一鼎盛局面,史称「强汉盛唐」;唐朝后期的发展又为中国古代社会的

巨大变革开了先河。唐代确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伟大时代!

二、安禄山、史思明简介

安禄山,本是营州地方的杂种胡人,原名阿荦山。他的母亲是一个女巫。父亲死

后,带着安禄山嫁给了突厥人安延偃。适逢突厥部落败散,就与安延偃的哥哥的儿子

安思顺逃到了幽州,于是冒姓安氏,名叫安禄山。此时,在安禄山的身边还出现了另

一个杂种胡人名叫史窣干,与安禄山原是街坊邻居,两人生日仅相差一天。长大之后,

两人成为朋友,都做了互市牙郎,以勇敢而闻名。但正是这两个昔日的无名小卒日后

却做出了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

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任用安禄山为捉生将,每次带领数名骑兵出击,都擒获数十名

契丹人而回,又加上安禄山为人狡猾、世故,极善于揣摩别人的心意,所以深受张守

珪的喜爱,收为养子。

史窣干曾因欠了官债,逃入奚族人地区,被奚族巡逻兵抓获,要杀掉他。史窣干

就欺骗他们说:“我是唐朝的和亲使,你们如果杀了我,你们的国家就要遭殃”。巡逻

兵相信了他的话,就把他送到奚王的牙帐。史窣干见到奚王,只作揖而不拜,奚王虽

然愤怒,但因惧怕唐朝报复而不敢杀他,还把他当作贵宾,让他住到馆舍里,又让一

百人随史窣干返回唐朝。史窣干对奚王说:“大王你虽然派了这么多的人入朝,但是他

们的才能低,见不到唐朝天子。听说大王有一名良将叫琐高,为何不让他一起入朝”。

于是奚王就派出琐高与部下三百人一起随史窣干入朝。快到平卢时,史窣干先派人对

军使裴休子说:“奚王派琐高带精兵都来了,声言入朝,实际上想袭击军城,应早为防

备,先下手为强”。于是裴休子就整顿好军队来出迎,到了馆舍,就把随从的奚兵全部

活埋。然后抓住琐高送往幽州,幽州节度使张守珪认为史窣干立了大功,就奏请朝廷

任命他为果毅,后又升为将军。后来史窣干入朝向天子奏事,唐玄宗与他谈话,十分

喜欢他,就赐名为史思明。

这两个小事件都能很好的说明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胆识过人的时代姣姣者。如果

他们可以得到合适的环境、合适的机遇,他们就一定能够做出一番不平凡的大事业来,

因为他们具体这种能力。如果此时,唐帝国朝廷用正确的政策教育引导二人,也许能

把安史二人培养成为忠勇双全,可以独挡一面的边关大将,甚至可以为唐帝国开疆扩

土。但恰恰是唐帝国内政外交上的屡屡重大失误,导致安史二人最终走上了反叛的道

路。而此二人怎么也不会想到,正是由于他们两个人的反叛,这一念之差变幻了中国

历史,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帝国之痛。

三.唐帝国内政的失误

1.朝纲的败落

唐玄宗不是昏君。早期做皇子时,以其过人的胆识清除了亲武则天的朝廷内阁,

使天下从武系又重新回到了李唐手中,为延续李唐天下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唐玄宗即

皇帝位以来,所任用的宰相中,姚崇善于调解各方面的关系,宋璟执法严厉,张嘉贞

重视吏治,张说善于写文章,李元纮与杜暹能够节俭治国,韩休与张九龄个性直率。

这些唐玄宗任命的朝廷内阁总理都个有所长。应该说他们治理下的国家,经济得到了

3

空前发展,民族得到了很好的和解,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风气很正派,

为唐帝国的盛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直至张九龄因个性直率而获罪罢相,从此,朝纲

开始走下坡路了。张九龄的获罪罢相是完全因为此人的个性直率、性格秉直,做事认

真,不懂得阿谀奉承,不会巧言令色,不明白一样话两样说的道理,正应了“水至清

则无鱼、人至诚则无徒”的古训。但是张九龄的获罪罢相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则是:朝

廷中的百官从此人人明哲保身,没有人再敢于直言谏言。至此,朝纲及社会风气开始

走下坡路。

张九龄被罢相后,李林甫上台组阁中央政府。他为了进一步堵塞唐玄宗的视听,

达到自己独揽大权的目的,就把谏官们召集起来,明确地告诉他们说:“现在有贤明的

君主在上,群臣顺从皇帝都顾不过来,哪里还用得着再多说什么!你们难道没有看见

那些立在大殿下面作为仪仗用的马匹吗?虽然吃的是三品等级的粮料,但是如果要是

在不适当的时候嘶鸣叫唤,都要立刻被拉下去,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诸大臣敢怒不

敢言。李林甫做宰相后,这一番指鹿为马般的表白,表明了皇帝与皇宫外的视听线路

从此被断绝,皇帝对于皇宫之外发生的事情,对社会的发展状况再也没有,也不可能

会有正确的判断了。曾经,也出现的过正直的大臣“指鹿为鹿”。补阙杜琎曾经向唐玄

宗上书谈论政事,第二天就被“贬为下邽县令”,至此皇帝的谏争之路断绝了。

2.李林甫的专权与妒贤嫉能

李林甫担任宰相后,一方面对于朝廷中百官的任用,凡是才能和功业在自己之上

的,受到唐玄宗宠信或官位有可能超过自己的人,一定要想办法除去,尤其嫉恨由于

文学才能而进官的士人。表面上装作友好的样子,说着动听的话,而暗中却阴谋陷害。

所以世人称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有这样的小人担任中央政府内阁总理,真正有

大学问大智慧的贤人志士是进入不了中央朝廷的,他们也不屑进入这种环境下的中央

政府。

另一方面,从唐朝建立以来,边防将帅所用的都是忠厚名臣,边将不会让久任,

也不会让在中央政府中兼任内阁职务,更加不会让身兼数职的现象发生,功名显著、

战绩卓越的都会让他们入朝为相。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奖赏有战功的边关大将,二

是主要防备边将在边境地区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对于中央政府可以有效的控制地

方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唐帝国边境地区四方少数民族的将领,虽然象阿史那社尔、

契苾何力那样的名将,也不会让他们在一隅做大,都是会任命中央政府的内阁官员来

节制他们。

而到了李林甫做宰相时,为了杜绝边将入朝为相影响他的地位,就针对边将太多,

且大多是没有什么中原文化的少数民族这一情况,李林甫上奏皇帝说:“用内阁官员为

节制边将的将领,但文臣多怯懦而不敢作战,不如用出身低贱从事过农耕业的边境少

数民族战将为军队的将帅。他们大多都勇敢好战,出身低贱而且孤立没有党援,陛下

如果能够用恩惠笼络他们,他们一定能够为朝廷尽力”。唐玄宗认为李林甫的话很有道

理,就首先重用了安禄山。而后,边境线上的各边关重镇都先后使用了少数民族的将

领为节度使,这样全国的精锐部队都集中到了北方的边疆上,形成了里轻外重的局面。

最重要的是由于军队将领的地方化,军队的将领能够很好的控制军队,最终逐渐使得

国家军队地方化,而地方军队则为私人化。因而,最后安禄山得以发动叛乱,几乎推

翻了唐帝国,这一切皆因李林甫追求专宠和巩固自己地位的阴谋所致。

3.唐帝国政府战备意识的丧失。

4

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政府都是十分重视战备工作的。作为国家战备工作做的

好,对于应急内忧外患都是十分必要的。唐帝国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汉人政权更

是如此。唐帝国初期的战备是实行的府兵制。府兵制下的折冲府有木契、铜鱼。朝廷

如果要征发府兵,就颁下敕书、木契和铜鱼,经都督府和郡府检验木契、铜鱼都能对

合,然后才能发兵。自从招募了弘骑之后,府兵制就日益衰落,其中有死的,有跑的,

官吏也不再清点补充,府兵装备的马匹、武器和粮草也都消耗散尽,而没有得到及时

补充。原来的府兵入朝宿卫者被称为侍官,意思是去保卫天子。后来宿卫的府兵多是

雇人顶替,军官也象奴隶一样役使士兵,以至于长安城中的人以做侍官为耻辱,把他

们作为戏笑时辱骂的对象,而被派往边疆戍边的府兵也多被当作苦力役使,为的是那

些府兵死后,边将可以吞掉他们的财产。所以那些应该当府兵的人纷纷逃亡。至此,

折冲府已经没有兵员可以征发了。

于是公元749年,天宝八年五月初十。政府内阁宰相李林甫上奏皇帝请求停止折

冲府下发的铜鱼、木契和敕书,即让名存实亡的府兵制停止动作,皇帝同意了这一建

议。从此,府兵只保留了原来的官吏,但这些折冲府府兵中的折冲都尉和果毅都尉等

保留下来的官吏却再也得不到升迁,因此,士大夫们就更加以做此类官员为耻辱。而

代替府兵的招募弘骑的办法,在执行当中也逐渐丧失了本意,应募的多是一些市井中

商贩和刁猾之徒,且未经严格训练,也就是兵痞。因此,普通百姓就更不愿意当兵了。

当时,唐帝国已天下太平日久,大多数人都认为国家应该裁军,并且是大幅度的

裁撤军队,因此,在民间禁止私人携带武器。民间子弟有做武官的,父母兄弟都瞧不

起他们。但是,唐帝国的精锐部队却都聚集在西北方的边境线上,而国内空虚,没有

任何象样的战备可言。在唐帝国国内布防这一点上,为安禄山率领的边防部队叛乱,

可以短时间内席卷国内大部创造了客观条件。而唐帝国中央政府在安禄山叛乱之后,

因国内布防空虚,仓促应战,短期内根本来不及组织起有效的阻击,很快丧失了战场

主动,陷入了被动防御的地步。因此,长安、洛阳等国内大城市迅速失守,中央政府

被迫西迁。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战争初期的军心、民心的丧失。

四.唐帝国外交政策的失误—即民族政策

唐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和影响力最为顶盛的时期。成吉思汗和他的元帝国

虽然是中国历史上帝国疆域最大的一个帝国。但一方面他是一个外来少数民族政权;

另一方面,元帝国对中原地区汉族的统治时期,与之相对峙的宋帝国一直未停止过抵

抗,因此,元帝国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仅局限于军事上的占领与被占领,而对于社会

的稳定发展繁荣上,是无法与唐帝国相提并论。唐帝国时期是建立了一个以唐帝国为

中心,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对其称臣纳贡的格局。应该说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中国封建

社会的末期-清帝国。但唐帝国在对待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上,即没有采取高压打击政策,

也没有采取民族融合政策,而是依托唐帝国军事上的影响力采取了妥协忍让的民族政

策,导致了唐帝国疆域周边的吐番、高丽、突厥,甚至云贵川地区本属于中原内陆的

少数民族都建立了自己的自治政府。这些少数民族在唐帝国强盛时期,还可能会维持

着对唐帝国称臣纳贡的格局体系,但一旦唐帝国发生内战,他们则马上会成为瓜分中

原内陆地区的虎狼。果不其然,在后来的安史之乱时,唐帝国不得不陷入多面作战的

被动局面。这多多少少也为安史之乱的蔓延创造了外部条件。

5

五.安禄山的政治成长史

公元742年正月初九,唐帝国中央政府册封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标志着安禄山

正式成为唐帝国官方任命的十个封疆大吏之一,跻身为手握重兵的一方诸侯。

而此时的唐帝国边防线上重镇中共有兵四十九万,战马八万余匹。唐初,中央政

府每年供给边防军队的国防开支费用不超过二百万。而至天宝年之后,边防军将领为

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纷纷上奏中央政府要求增加兵力,于是边防部队日益庞大,以

至于费用浩大,公私烦劳,老百姓生活更加困苦。同时,各处节度使隐匿部队数量,

于是越来越多的部队开始脱离中央政府的控制,成为地方节度使的私人武装,逐步形

成了诸侯割剧的不利于中央政府统治的混乱局面,这也为安史之乱创造了首要的历史

条件。同时,这种局面直接导致了唐帝国末期的番镇割剧和以后的五代十国的内战局

面。

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春正月。安禄山第一次以封疆大吏节度使的身份

入朝朝觐天子。玄宗对他十分宠幸,下命令准许他随时可以进觐。此时,安禄山上表

天子:“去年(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营州蝗虫吃禾苗,我焚香祝告上天:‘如果我

心术不正,对君王不忠,愿让蝗虫吃我的心。如果未负神灵,愿使蝗虫自动散去。’于

是,有一群鸟从北面飞来,立刻吃尽了蝗虫。希望能够把这件事情交付给史官记录下

来”。这是安禄山的政治秀。但是就这么一个荒唐的事件,唐玄宗居然深信不疑,答应

了他的要求,可见安禄山受宠的程度有多么的深长。

第二年,即公元744年,朝廷加封安禄山兼任范阳节度使,任命礼部尚书席建侯

为河北黜陟使,席建侯称赞安禄山公正无私,朝廷宰相李林甫、户部尚书裴宽也都称

颂安禄山忠君爱国。以上三个人都是玄宗所信任的大臣,于是安禄山愈加受到玄宗的

宠信稳固不可动摇。此时,安禄山完成了对玄宗的政治声势上的包围。正是由于玄宗

这种稳固不可动摇的信任,造就了日后的安史之乱。

安禄山稳定了朝廷对他的绝对信任,继而在公元745年即天宝四年,发动了对奚

和契丹的战争,以此谋求在军事战功上的成绩而求得玄宗的更加宠爱。奚和契丹原本

是归附唐帝国的少数民族政权,分别迎娶了唐朝公主。安禄山发动战争后,奚和契丹

便杀掉了唐朝公主反叛。虽然安禄山出兵讨叛并击败了他们,但是却使周边少数民族

政权对朝廷丧失信任和信心。

公元747年正月十一日,唐玄宗任命范阳、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兼任御使大夫。表

明安禄山的身份即是封疆大吏,同时也是中央政府内阁重要成员,更兼有监察百官之

责。于是安禄山命令自己的亲信部将刘骆谷常驻京城长安,刺探朝廷的动向,一举一

动都要向他报告。如果安禄山有事要向皇帝奏表,刘骆谷就替他代写上奏。从此,中

央政府的举动皆在安禄山的掌握之中。这一点充分说明安禄山的情报机关已经安置在

了中央政府之中。同时也完全表明安禄山是有政治野心的。因为他已经在监听中央政

府的动向了。如果此时,中央政府可以及时察觉安禄山的这一点动作。甚至我们就有

理由相信,安史之乱是不会发生的。

此时,安禄山暗中阴谋反叛,假称要抵御外族寇,筑雄武城,大量地制造、贮藏

武器装备。同时,安禄山每年大量的向朝廷奉献俘虏、杂畜、奇禽、异兽和珍宝玩物。

一方面表明自己对朝廷的忠心,另一方面,献给朝廷的礼物,一路不绝,以至沿途郡

县都因转运这些东西而背负了很高的重担,起到了以老朝廷的阴谋。安禄山真可谓阴

6

险至极,机关算尽!

公元750年,天宝九年,五月二十八日,唐玄宗赐安禄山为山东平郡王爵位。这

是唐帝国建国以来,将领中首次被封为王位。同年八月初一,中央政府又任命安禄山

兼任河北道采访处置使,使他有权自行裁撤地方官员。同年十月初五,唐玄宗又允许

安禄山在上谷可以起五炉铸造钱币。这一年,标志着安禄山既可以建立自己独立于中

央政府之外的地方自治政府,又可以独立制造货币,掌控经济财政。至此,安禄山受

宠可以说达到了巅峰,同时,安禄山已经为自己日后的反叛创造好了所有必要的条件。

公元751年,二月,安禄山请求中央政府让他兼任河东节度使,唐玄宗随即改任

原河东节度使韩休珉为左羽林将军,将河东节度使一职由安禄山兼任。表明安禄山已

经开始向中央政府伸手要官,而中央政府竟不可思议的同意了他的要求,安禄山的野

心进一步做大。在这个时候,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节、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手握

地方军政大权,赏罚由已,日益骄横,自认为过去见到天子没有下拜,而如今唐玄宗

年事已高,便再无惧怕之心,又看到唐中央政府重边戍、轻京畿、武备松弛,便更有

轻视朝廷之心。

豢养了投降的同罗、奚和契丹士兵八千多人,称做“曳落河”。“曳落河”,胡语

就是壮士的意思,还有自己的家将一百多人。这些人个个都是骁勇善战,一可当百。

这些人成为自己控制的私家军队中的骨干力量。同时,又畜养了战马万匹,大量地制

造、贮藏和聚集武器装备。分派胡商到各地做生意,暗中积聚财力。以高尚、严庄、

张通儒及将军孙孝哲等人做心腹,以史思明、安守忠、李归仁、蔡希德等将领为爪牙。

安禄山自己的小朝廷已初步建立起来了。

而此时的中央政府,唐玄宗年事已高,自认为天下太平,没有可以忧愁的事情。

于是居于深宫之中,沉湎于声色犬马,寻求欢娱,把国家大事都委托给李林甫。而李

林甫则巴结讨好玄宗左右的人,迎合玄宗的心意,以巩固自己受宠信的地位。杜绝堵

塞向玄宗进谏的门路,蒙蔽玄宗,以施展自己奸滑的权术,嫉妒贤能之士,排斥压抑

才能胜过自己的人,以保持自己的地位。多次制造冤假错案,杀戮驱逐朝廷中正直的

大臣,以扩大自己的权势。皇太子以下的人,都见之如畏虎。李林甫当宰相十九年,

造就了天下大乱的趋势,而可悲、可恨、可怜的唐玄宗却一直被蒙在谷里。

正是基于种种内忧外患,唐帝国的盛世到了公元755年,宣告结束。天宝十四年,

即公元755年,这一年十一月甲子(初九),安禄山率领所辖的三镇军队以及同罗、奚、

契丹、室韦兵共计15万人,号称20万,在范阳起兵反叛,安史之乱的历史大戏便开

幕了。

安禄山起兵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

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

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当时国家长久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民疏于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

或降。安禄山从范阳起兵,长驱直入,至十二月十三日攻占东都洛阳,仅用了三十五

天时间。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就控制了河北大部郡县,河南部分郡县也望风归降。

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四日得知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相当震怒。他立即任命安

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准备防守,接着任命他的第六皇子荣王李琬为

7

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兵临长安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上

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就攻入洛阳。东京留守李憕

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负责守

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

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

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唐室处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后,任命哥舒翰为统帅,镇守潼关。由于地势之险,

唐室本可利用此一优势暂时死守,保卫京师。可是由于唐玄宗想尽快平定乱事,加之

杨国忠痛恨哥舒翰因此借刀杀人挑唆皇上,迫其领20万大军出战,最后以惨败收场。

潼关一破,都城长安震惊,失陷在即。

马嵬兵变

唐玄宗于六月十三日凌晨逃离长安,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

中将士饥疲,六军不发,龙武玄宗幸蜀图玄宗幸蜀图

大将军陈玄礼请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杨国忠被乱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缢

死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

乱的最高峰。

肃宗即位

太子李亨于公元756年在灵州(今宁夏灵武市区)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后世

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奉诏讨伐。

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

北正定),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安禄山被杀

安禄山原患有眼疾,自起兵以来,视力渐渐减退,至此又双目失明,看不见任何

物体。同时又患有疽病,性情变得格外暴躁,对左右侍从稍不如意,非打即骂。稍有

过失,便行杀戮。他称帝后,常居深宫,诸将很少能面见他议事,都通过严庄转达。

严庄虽受亲重,也时而遭安禄山鞭挞。宦官李猪儿常为安禄山穿衣解带,服侍左右,

挨打最多,怨气也大。安禄山宠幸的段氏,生下一子名庆恩,也受禄山宠爱,常想以

庆恩代庆绪。安庆绪时常担心被废,严庄也恐怕宫中事变于己不利,于是,严庄与安

庆绪、李猪儿串通一气,谋害安禄山。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五日(1月29日)夜,安庆绪与严庄、李猪儿

串通,三人悄悄进入安禄山住所。侍卫见是严庄和安庆绪,谁也不敢动。于是严庄、

安庆绪持刀站立在帐外,李猪儿手持大刀直入帐内,对准躺在床上的安禄山腹部猛砍

一刀。安禄山平时总把佩刀放在床头防身,事前已被李猪儿偷偷拿走,这时他挨了一

刀,知大事不好,急忙去摸刀,哪里还摸得着?他气急败坏地摇着帐竿大声喝叫:“贼

由严庄。”在喊叫声中,血和肠从腹部流出数斗,很快死于非命。享年五十五岁。安庆

绪当即在其床下挖了一个数尺深坑,用毡子裹着安禄山的尸体,连夜埋在坑中。并诫

令宫中严加保密。

第二天早晨,严庄对部下宣告说:安禄山病危,诏立安庆绪为太子,军国大事皆

由太子处分。随即继承帝位,尊禄山为太上皇,然后发丧。

安庆绪杀父安禄山后,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

8

续围太原。同年,长安为唐军收复,安庆绪自洛阳败逃退至邺(今河北临漳),其部将

李归仁率精锐及胡兵数万人,溃归范阳史思明。

史思明复叛

因契丹、同罗等族组成的精兵大部归史思明,在安庆绪杀父称帝后,对史思明收

其溃散的残部不满。欲找机会除掉史思明。

史思明自围攻太原被李光弼击退后,回到范阳驻守,安庆绪封他为妫川王,兼范

阳节度使。范阳本是安氏老窝,安禄山从东京和西京所掠珍宝,多半都运往这里存放,

已是堆积如山。渐渐地,史思明恃富而骄,欲将范阳占为自己所有,也不想再被安庆

绪节制。

史思明向唐廷奉上归降书,愿以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唐肃宗得报大喜,封

他为归义王,兼范阳节度使。但史思明“外示顺命,内实通贼”,不断招兵买马,引起

唐肃宗警觉。唐朝廷策划消灭他,不料计划外泄,史思明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

乾元元年(758年)安庆绪为郭子仪等统兵20余万所围困,后增至60万,但由

于肃宗的孱弱和猜忌,诸军不设统帅,以致战事久拖不下,次年春,叛军得史思明之

助,大败唐九节度使之60万大军,其围遂解。宦官鱼朝恩谗毁,子仪被召还长安,

解除兵权,处于闲官。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

范阳,称“大燕皇帝”。

平定乱事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

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

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

广德元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

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

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唐廷任命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

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此后唐

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

社会混乱

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

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楱”应改为“榛”),

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

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

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

家可归的状态中。

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摧毁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

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

余唐末藩镇割据形势唐末藩镇割据形势

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后来这种状况遍及全国。安史乱起,唐王朝

分崩离析,已经没有力量镇压这次叛乱,只好求救于回纥以及由少数民族出身的大将。

9

当史思明之子史朝义从邺城败退时,唐遣铁勒族将领仆固怀恩追击,仆固与唐王朝有

矛盾,为了私结党羽,有意将安史旧部力量保存下来,让他们继续控制河北地区,使

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据成德(今

河北中部)、李怀仙据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领节度使之职。这就是所谓“河北三镇”。

三镇逐渐“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赋不入于朝廷”,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皆集

于一身,“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以后其他地区,如淄青(今山东淄川、益都一带)

李正已,宣武(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李灵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据,不服朝

廷管理。这些方镇或“自补官吏,不输王赋”,或“贡献不入于朝廷”,甚至骄横称王

称帝,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直到唐亡,这种现象没有终止。

剥削加重

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

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

得不举兵反叛,形成唐中叶农民叛乱的高潮。安史之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

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

骤降至二百户以下。政府却把负担强加在犹在户籍上的农民,所谓“靡室靡农,皆籍

其谷,无衣无褐,亦调其庸”。唐宪宗元和年间,江南八道一百四十万户农民,要负担

唐朝八十三万军队的全部粮饷,所以“率以两户资一兵,其它水旱所损,征科妄敛,

又在常役之外”。在方镇统治下的人民,也遭受着“暴刑暴赋”,如田承嗣在魏博镇“重

加税率”,李质在汴州搞得地区“物力为之损屈”,等等。唐政府和各藩镇的横征暴敛,

终于激起了农民的不断武装叛乱,代宗一朝,“群盗蜂轶,连陷县邑”,其中规模较大

的有发生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浙东袁晁之乱,同年的浙西方清之乱,以及同

期的苏常一带的张度之乱,舒州杨昭之乱,永泰年间(公元765年)邠州之乱等等。

这些叛乱虽说很快就被镇压,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边疆不稳

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

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乘机而入,

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随之全部丧失。此后,吐蕃进一步深入,唐政权连长

安城也保不稳了。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经济重心南移

安史之乱,促使中国历史上北民南迁,致使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安史之乱对北

方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四海南奔似永嘉”。南方相对较为稳

定,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

展,南方经济日益超过北方,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西域独立

753年前后,正是唐朝经营西域的全盛时期,但是此后随着国内政局的的剧烈变

化,唐朝在西域的势力也大大衰退,由高峰跌入了低谷。755年(天宝十四载),唐朝

国内爆发了有名的安史之乱,由唐朝蛮族将领安禄山、史思明率领的东北边疆叛军长

驱南下,攻陷东、西两京,唐玄宗怆惶逃出长安,南下四川盆地。玄宗的儿子肃宗在

灵武继位之后,调集西北边军勤王平叛,守卫西域的安西、北庭节度使属下的边兵也

被大批调往内地。

据记载,756年(至德元载)有三支西域唐军被调回内地,其中李嗣业、段秀实

率精兵五千,"安西行军司马李栖筠率兵七千,马磷精兵三千,三支军队共一万五千人

10

返回凤翔,参加了收复长安的战争,以后在此基础上组成了战斗力很强的镇西北庭行

营。

除了西域边兵之外,唐朝还征发了西域各国本地的军队帮助平叛。《资治通鉴》

卷218记载,756年肃宗在征发拔汗那兵马的同时,又使拔汗那"转谕城郭诸国,许以

厚赏,使从安西兵入援。"明确见于记载的有于阗王尉迟胜率领的本国兵马五千。最晚

到757年(至德二年)正月以前,他们就已经行进到了河西地区。到了758年(乾元

元年)秋天,吐火罗叶护乌那多与西域九国首领来朝,请求"助国讨贼",肃宗派他们

赴朔方行营效力。西域边兵大批内调,对平定安史之乱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却大大

削弱了唐朝在西域的势力。

这时西域的外部威胁主要是大食和吐蕃,西域防御能力的衰退,给他们提供了入

侵的时机。但是大食势力并没有趁机东进,而是派兵助唐叛乱,这说明大食从一开始

就无意(或无力)进入葱岭以东的地区。对吐蕃而言,这时唐朝不仅仅是撤回了安西、

北庭的边兵,而且也调回了陇右、河西防备吐蕃的军队,入侵陇右、河西要比进攻西

城便捷得多,也有利得多,于是吐蕃大举进攻河西。在这种形势之下,西域反而得以

保全,孤军坚守了将近半个世纪之久。

到763年(广德元年)时,吐蕃军队已经尽陷兰、廓、河、都、洮、岷、秦、成、

渭等州,占领了河西、陇右的大部分地区。此后西域守军与内地的联系断绝,但仍然

奉唐正朔,坚守西域,有广德四年(相当766年)年号。实际上广德只有两年(763-764

年),765年代宗改元永泰(765-766年)。墓志仍然沿用广德年号,说明在765年以前

就己失去联系,不知长安改元永泰。)。而且四镇在这时还保持着一定的兵力,765年

(永泰元年)左右,河西唐军抵挡不住吐蕃的进攻,遣使前往四镇,"索救援河西兵马

一万人",这至少说明西域的形势这时要比河西稳定得多。

大概到了768年(大历三年)左右,西域守军又与朝廷恢复了联系,朝野上下对

他们"忘身报国"的精神感动得"酸鼻流涕"、唐代宗下诏褒奖,并向西域唐军通报内地

情况,赞扬他们"不动中国,不劳济师,横制数千里,有辅车首尾之应。以威以怀,张

我右掖,凌振于绝域,烈切于昔贤。微三臣(指河西节度使周鼎、安西、北庭都护曹

令忠、尔朱某)之力,则度隍逾陇,不复汉有矣。“此制文下于大历四年(769)至大

历七年(772)之间)。"

其实就历代原王朝而言,经营西域不外乎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就内部来说,控制

了西域既可张扬国威,又保证了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就对外来说,控制了西域就可

以牵制和削弱北方游牧民族的势力,并进而保障河西,陇右的安全,防止南、北两个

方向游牧民族势力的汇合。吐蕃攻陷关陇之后,已深入唐朝心腹地区,西域地区也就

失去了它原有的战略意义,西域的存亡对整个唐朝边防来说已经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

所以西域虽有"奉国之诚",朝廷却因"事势不及相恤",不得不采取了任其自生自灭的

态度。

本文发布于:2023-03-09 20:19: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3643581970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张守珪.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张守珪.pdf

上一篇:取消电脑密码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张守珪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 张守珪
    win7调整屏幕亮度-网络卡顿怎么解决2023年3月9日发(作者:递烟)1安史之乱一.盛唐的繁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王朝。它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最高峰。它的高度文明影响了日本、朝鲜等许多国家和地区,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国家。与汉朝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两大强盛王朝之一。其盛时疆域东至安东府(今朝鲜平壤),西至安西府(今新疆库车),南至日南郡(今越南
  • 0℃取消电脑密码
  • 0℃如何全屏截图
  • 0℃库位管理
  • 0℃7月份
  • 0℃白鹿原书评
  • 0℃西双版纳风景
  • 0℃意面怎么做好吃
  • 0℃母子之恋
  • 0℃控制力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