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读后感
关于曾国藩传读后感范文(精选14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写一篇
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
理的关于曾国藩传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
所帮助。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1
曾国藩的一生起点极低,但抵达的高度很高。
他出生平凡,资质平平,身体素质也不好,一生与多种疾病相伴,
除此之外他性格中也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浮躁,
坐不住,爱闲逛串门;为人傲慢,修养不好,经常和人发生冲突;还
有虚伪,顺着人情说好话;还有一个大多男人都有的嗜好,爱看美女;
总之长于湖南乡下的曾国藩,身上的缺点比优点多得多。
曾国藩意识到自身最大的缺陷就是笨,笨到什么程度呢?曾国藩
和父亲第六次并肩去考秀才(这是他父亲第十七次踏入考场)而曾国
藩也考了将近十年,这对父子的赶考经历在湖南湘乡都已经“出名”
了,成为了乡人的笑柄。然而这一次,他父亲考中了,曾国藩还是落
榜了,不仅如此,他还被主考官“悬牌批责”考卷被当成反面典型:
此文是文理欠通的典型,文笔尚可,道理没讲通,“悬牌批责”相当
于在全省示众,这下曾国藩不仅在湖南湘乡出了名,还在全省出了名,
这次对曾国藩的刺激也是极大的,他痛定思痛,下定决心要找出屡战
屡败的原因。
虽然,曾国藩有着雄心壮志,但上天赐予了他一个不相匹配的大
脑。解决自己的雄心与头脑的差距,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超人的努
力。他又是怎么做的呢?他把自己历年的考卷和那些模范试卷放在一
起反复对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看来看去,他总结出来自己的
主要问题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
体的气势,找到了问题的症结,那么只要从这方面去下功夫就可以了。
道光30年,曾国藩再次踏上了科举之路,这一次,曾国藩并没有像以
前那样急于下笔,而是先静坐思考半小时,在胸中构思好了整体脉络,
然后才一股一股地展开,最后在文笔上细细打磨。果然,这一次曾国
藩摸对了考场作文的门路,中了秀才,一雪前耻。掌握了考试的诀窍,
写应试文章越来越得心应手,紧接着他又中了举人,最后曾国藩一路
考进了翰林院。
考学之路的不顺利也是曾国藩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从小经历
了足够多的挫折教育,强化了他“愈挫愈勇”的性格特点,曾国藩的
仕途之路也并不顺利,一没背景,二没靠山,只能靠自己苦心经营,
但正是因为有之前的这些经历,他面对将来的困难也并没有那么脆弱,
一次一次从磨难中站起来,最终到达自己人生的巅峰。另外一点,曾
国藩知识自己天资并不高,作为一个笨人,他发现下本功夫有下本功
夫的好处。第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
付出。第二,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失败比赢的次数要多得多,
因此,“逆商”比较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
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道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漏死角。那些
有小聪明的人不愿意下笨功夫,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
结果就是走不远。
可见,在人成长的道路上,一定的挫折教育是必须的,不然长大
了也是颗玻璃心,遇到点事儿就不堪一击。另外,做事要有脚踏实地
的态度,凡是不要想着耍小聪明,走捷径,如果用这样的态度去做事,
也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更不可能把事情做的圆满。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2
约在半年前,我在别人的推荐下看了一本《曾国藩传》,我想,
大家一听到“曾国藩”这个人名,一定会想:咦?这不是历史书中提
到的那个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吗?清朝的走狗!确实,在没读过
这本传记前,我对他的印象也是这样。但是读了这本传记后,我才明
白毛泽东、蒋介石为什么都如此推崇他?曾国藩,确实是大清朝最忠
诚的汉臣,确实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但那是他所处历史、所处社
会环境决定的,作为一个纯粹的人,毫不夸张地说,他是我国近代史
中一个少见的“完人”。
在曾国藩身上有许许多多的亮点,我认为他在“求学”、“修
身”、“克己”三方面的所为非常值得世人学习。
首先,说说曾国藩的“求学”。可以这么说,曾国藩这个人一生
只做了二件事:一是读书,通过读书考取功名,通过读书修身养性;
二是创办团练、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曾国藩从小就“一心只
读圣贤书,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求得功名,光耀门楣。这和
他的家庭出身有关。他家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之一——曾子的后人,
祖祖辈辈都是半耕半读,有书读天赋的小孩从小就让他以读书为业,
目的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不会读书的就务农,以供养全家。因此,
在曾国藩还是孩提时,就背负起“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重任,每
天天不亮他就会被父亲摇醒,闭着眼睛背书;晚上就由爷爷陪着挑灯
夜读。让人佩服的是,当他三次参加院试而不中后,他没有消沉,而
是为自己改名“涤生”,意思是:洗涤自己、重获新生;还立志“不
考取功名,不成家”,直到二十三岁考中秀才后,才娶妻。更可贵的
是,他中进士、点翰林(相当于现在进入部委级公务员行列)后,仍
然一如既往地玩命地读书。他拜唐鉴为师,研读程朱理学,开始钻研
考据学,同时还注重诗词歌赋的写作,不断地弥补自己学识的缺陷,
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终于以渊博的知识闻名整个翰林院。可以这
么说,如果没有太平天国,曾国藩肯定会成中国最后一位理学大师,
会和朱熹、王阳明一样以理学宗师流芳百世,可惜太平天国改变了曾
国藩的命运。
反观我们自身,平时大家都忙于业务工作,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
几乎没有,一听说单位布置调研文章撰写,常常是心里发慌或干脆上
网“借鉴”。因此,曾国藩那种“以拥有渊博知识为荣”的价值观非
常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说说他的“修身”。曾国藩进入翰林院后,并不急于追求
高—官厚禄,而是心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
拜倭仁为师(倭仁是清朝非常有名的一位苦行僧),开始“正心”、
“修身”。他天天写日记,晚上临睡前,把一天来所为的事,不分大
小逐一记下来,然后问一问自己,今天所作的哪些符合正人君子的行
径?哪些不符合正人君子的要求?同时还把自己每天点滴的进步向老
师作汇报,严厉地批判自己,解剖自己。“天天写日记解剖自己”这
一习惯曾国藩一直保持到临死前的一晚。正是他对自己近似苛刻的检
点,完善了他的人格,塑造了“曾国藩人格”魅力。他不仅以知识渊
博闻名翰林院,还以品行端正闻名翰林院。连他的政治对手,在咸丰
帝登基后,肃清他恩师穆章阿结党时,都帮他说话,说他是个品行端
正的人。这就是人格的魅力!曾国藩二十八岁中进士、点翰林,至三
十七岁官至二品,一步步地从翰林院的七品芝麻官升至二品大臣,正
是基于他的渊博的知识、端正的品行。
记得一年前,我们单位组织过座右铭解读活动,那时我代表科室
对人品和人格作过解读:人格不是每一个所具有的,只有拥有高尚人
品的人才有可能拥有人格,但人品是每个人所具有的。我想,要像曾
国藩那样每天都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检点,可能很难做到,我们也不太
可能具有个人的人格魅力。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修养,
让自自己拥有良好的人品。这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讲讲他的“克己”。克己,也就是自律。曾国藩这个人有
很强的自我约束能力,他对自己和家人的要求都很高。曾国藩在京官
至二品时,总被人戏称为“一品”大人,这是为什么?因为他给自己
规定每餐只吃一个荤菜。二品大臣,相当于现在的部级官员,听听现
在同级别的官员——中石油前掌门人陈同海的豪言,你不难发现,曾
国藩能坚持这么做有多不易?还有一个就是他的家书。去过书店,翻
过“曾国藩家书集”的人不难发现:曾国藩官当得越大,家书中对家
人的要求是越高,尤其是在他组建湘军拥兵后。
在物欲横流、各种诱惑多如过江之鲫的当今社会,克己、自律,
对我们这些公务员来说尤为重要。不说远的,也不说别的,就说我们
系统的事吧。市审计局固定资产投资处那位姓洪的先生,仅仅是为了
满足自己购买网络游戏装备,就向被审单位伸手要钱,结果使自己啷
当入狱,令人痛惜!这就是缺乏自律后果的写照!
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曾国藩!”是的,我们这个时代太需
要曾国藩的“修身”、曾国藩的“克己”。
读一本书,不一定会改变你什么,但书读多了,它会潜移默化你
的价值观、人生观,进而影响你的人生。因此,我建议大家有空多读
书,多读好书,也包括这本《曾国藩传》。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3
初读《曾国藩传》前,觉得曾国藩只是个众人皆知、无人不晓的”
卖国贼“,勾不起我的阅读兴趣。但翻阅数页之后,似乎有点爱不释
手了。
从国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国藩的确是个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
益不顾,屈服于西方列强对华政策而又竭力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
卖国贼“。对于其一生的罪恶我觉得不应该归咎于他个人品质,而具
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由他出身的半殖民地条件下的地主阶级决定的。
从个人角度而言,我觉得曾国藩是个修养颇高,有头脑、有远见和有
谋略的人物。
他的一生经历大致可以分成七个阶段:跻身六曹、创建湘军、坐
困江西、决战安庆、攻陷天京、剿捻失败和抑郁而死,可谓有起有伏,
人生变数无穷,读之颇有感触。
首先,曾国藩精通古文,广泛猎读,在学术上向很多当时有名人
士请教,这些不仅增长了个人方面的见识,也大大提高了个人声望。
曾国藩能如此顺利成为二品官,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勤奋好学和聪明能
干,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穆彰阿的垂青和举荐。也许是这一切对于曾
国藩来说太顺利了,造就了他当初锋芒毕露、自恃清高的性格,使他
在坐困江西期间处处碰壁、受到地方官员的百般排挤和刁难。
其次,曾国藩经过一年的大彻大悟再度出山,受命为钦差大臣和
两江总督,为其大展夙志提供了舞台。其实曾国藩受命为两江总督是
清政府为形势所逼,迫不得已,由于清政府所依靠镇压太平天国的江
南大营就在此时溃败,只能依靠曾国藩集团所创建的湘军来镇压太平
天国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机会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再次,湘军攻陷天京以后,曾国藩自剪羽翼,释清廷疑忌,自保
末路,足见其经验丰富,政治嗅觉之灵敏,审事详明,处事果断。
最后,曾国藩是个爱才如命,求才若渴的贤人。行军打仗,每到
一地,必广为访案,凡具一技之长者,必设法延至,收为己用;闻有
德才并兼者,更不惜重金,驰书礼聘。他还能虚心纳言,鼓励众幕僚
直言敢谏,故能收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他在事业上能够取得如此成功,
与其有很大的关系。
读此书不仅让我对曾国藩有了更为全面、细致的了解,从中受到
不少启迪,而且加深了我对近代清朝历史的认识,同时引起我对那拉
氏——慈禧太后的兴趣。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4
最近读张宏杰著《曾国藩传》颇有感触,此书描绘了士大夫代表
人物曾国藩由科举入仕到出将入相的宦海沉浮,祖祖辈辈平民出身到
完成立功、立德、立言的成圣之路,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
曾国藩耀眼的个人魅力,笔者将摘录书中最获益的几句话谈下观点。
1、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认为办事笨拙的人反而靠得住,更值得信任。他本人智力
水平很平庸,秀才考了七次才考上,第六次的答卷甚至作为文理不通
的典型被通报批评。但任何时代都不缺聪明人,更不缺自以为聪明的
人,这些人往往都很讨厌,却又喜欢苦口婆心的劝别人这也不对,那
也不好。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要坚定自
己的内心,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不要因干扰而自乱阵脚。
2、曾国藩为什么把日记给朋友看呢?因为外力远远大于内力。事
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成。
曾国藩在三十岁这年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为“圣人”,方法论
就是写日记,几无间断的一直写到去世前,而且要把日记装订成书请
好友传阅并监督自己。这里有三点,其一是超强的自省、自律,二是
要求监督并能改过的执行力,三是说话可对一人言就可对万人言的坦
荡。而今网络工具很丰富,但是一件事不说坚持一辈子,能坚持一年
的我都没见过。不过平心而论,我在公众号写文章,如果没有催更的
声音,估计我早都放弃了。
3、晚年,曾国藩在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
个果子的成熟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
不着急是因为人生很长、不懈怠是因为每天很短。曾国藩的人生
无疑是成功的,是很多中国人心中的精神丰碑。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
如果真的实心实意自我完善,胸襟、见识、气质将会完全不一样。
像这样的语录以及对于具体问题的方法论还有很多,虽然已经过
去了一百多年,读起来仍然会带来很多思考,难怪毛主席会说,愚于
近人,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5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立功、
立德、立言,大巧若绌,大智若愚,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反身而诚。
文正公作为中国封建王朝末期儒家历史上最后一个圣人,真正的
实现了每一个儒家传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理想愿景,在风雨飘
摇的王朝后期硬生生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使中国传统文
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使清王朝的生命又延续了一甲子。
文正公一生功名赫赫,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叛乱,追剿捻军,
兴办洋务,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公费派遣学子留学,家书谆谆教诲,
一言一行影响后世。
文正公的成功,很好的佐证了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可以很好
的阐释了“空疏无用”等指摘,于今人也是莫大的鼓舞。我们亦当如
文正公一般志存高远,并时时反省自己,不虑人人如龙亦当做一个有
为之人。最后以其最杰出的.弟子——李鸿章之评价来结尾:师事近三
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
难逢天下才。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6
今天终于看完了度阴山写的《曾国藩传》,初次了解曾国藩这个
人,是无意间看了罗振宇的《罗辑思维》里的一期节目,提到了他,
当时说了曾国藩儿时背书,小偷入门偷盗的故事,这么笨的人后来成
为了半个圣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勾起了我对他的兴趣。
于是开始关注他,但迟迟没有行动。在团委实习时,借了一本讲
他传记的书,但是你看几页因为要去团省委实习就还了。再后来去支
教,在初二的历史教科书上“太平天国”、“洋务运动”都提到了他,
我觉得他真的很厉害,历史对他的评价是:对清朝有再造之恩。刚好
那段时间超爱看书。所以后来下定决心花了100多大洋买了《曾国藩
全集》,看了几页又停下来了…因为全是半古文看起太烧脑了…再到后
来买了kindle,下载了度阴山写的《又笨又慢平天下—曾国藩》。不
记得从哪天开始看的,反正到今天终于看完了,也算是系统的了解了
曾国藩这个人的一生了。其实,当你开始关注一个人的时候,你就觉
得生活里到处都是他…
看完全书,他并没有我想的那么完美,他有他的缺点,但是很真
实。曾国藩天资笨拙,但是为人正直、信念坚定,运气也不错。正是
因为这一点,我对他非常感兴趣。因为我觉得和他很像,但是他遇到
的挫折比我要多。他考试考了很多次才考上,甚至连秀才都算不上,
但是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穆彰阿。是曾国藩从政生涯的起点。
曾国藩在京城做官时并不招人喜欢,因为为人处世过于刻板。
他人生的第二次转折应该是他的父亲过世,应清政府的邀请,再
次重新出山,组建了湘军,后来成为灭掉太平天国的中坚力量。他这
次出山之后,大改自己以前的脾气,坚定了“不为圣人,便为禽兽”
的信念,严格的要求自己,后来还提拔了左宗棠、李鸿章。经过长达
14年的斗争,终于灭掉太平天国。但当时的清政府已经千疮百孔,慈
禧也担心他会造反,然而此时曾国藩却信用了苏轼和王安石的一句话: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这样淡泊的话进行回应以及
表示他作为儒家学派的忠心,随后弃武从文,解散湘军。
曾国藩一生的辉煌就是组建了湘军,最大的遗憾就是解散湘军。
当时曾国藩为了自保,解散湘军,谁料到之后还有捻军、天津教案…
他的晚年并不完美,甚至可以说他是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的…但是
他的一生将诚字贯彻到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是做到了的。
“不信书,只信命”,也许是他晚年的哀叹吧…
有人说,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读完全书,我觉得
曾国藩官场成功有四点:一是贵人相助、二是义无反顾的坚持、三是
识大局懂得功成身退、四是会带人无论是家人还是士兵。“树大招
风”,是我从他和慈禧、咸丰的相处中看到的,权利和利益的冲突…
这本书值得学习的很多,我们不曾身居高位,也没有涉及权贵。
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向曾国藩一样,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件事,坚
持坚持再坚持,养成好的习惯、修身、克己、齐家......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7
这本书的封面有一句话:“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迁之道”,这也
是我看完这本书后一个最大的感受。
不过我觉得这个“升迁”应该是指他思想的升迁,格局的升迁,
能力的升迁,而不是官位的升迁。因为纵然曾国藩最后官位做到很高,
纵然他大悔大悟后的为官风格是和光同尘,纵然他确实很在意关系家
族声誉的,官位的大小但这绝不是他的目的,而是他做为国为民的大
事的手段。因为这中间有太多的挫折和不容易。
了解完他的经历后,不得不感慨,曾国藩这个人,他太坚韧了。
从平凡到不凡,他好像早就想好了要用一生的时间。而且他让我感觉,
他能做到的,只要通过努力,我肯定也能做到。就像他当初立志学做
圣人的时候在家书中说的那样,他说:“原来范仲淹、韩琦那样的大
政治家和司马迁、韩愈那样的大文学家也不是高不可及。如果我们切
实努力,一步步踏实用功,也可以达到他们那样的高度。”
十来年五次科举不中,22岁的时候第六次科举院试被悬牌批责”
文理欠通“,他苦苦反思,把自己的文章和别人的同题文章逐股对比,
终于像打通了关节,悟道怎么写文章,才能表达自己的真见解、真感
觉,把道理讲通讲透,终于在第七次考取秀才;刚到北京的他是那么
普通,甚至那么不如别人,小地方出来,土里土气,见识短浅,观念
鄙俗,但是当他意识到后,除了自卑和焦虑,他付出了行动,他如饥
似渴的读书,他把交友当作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他向倭仁学习记日记,
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咸丰七年,他被拿掉了兵权,蛰伏在家,除了
郁闷痛苦,他仔细回忆过往种种,写信给朋友让他们给自己提意见,
他意识到这么多年处处碰壁,除了外部原因,自己的性格也是很大一
部分原因。然后再次出山的曾国藩更谦和了,更能委屈求全了,他更
和光同尘了……
这一件件都在告诉我们曾国藩永远都不会放弃,他是一个长期主
义者,他有耐心,有毅力,他持续精进,坚持打磨;他是一个终身成
长的践行者;他告诉实践告诉我们:“在修身起始阶段,重要的是猛。
在进行阶段,更重要的是韧。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会经
受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倒退。关键是不能放弃。”而现实
中的我们往往在经历一次失败后就想放弃,我终于知道,想要一点一
篇文章,本来就是需要无数次修改的,所以不要怕麻烦,麻烦往往是
成功的必经之路。
曾国藩刚开始记日记的时候也跟我们一样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但
为了写好日记,他把他的日记抄写给他的亲人朋友老师们看,让他们
监督自己,因为一个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总有盲点。他说“天下事
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
者居其半。”最后一句很好理解,前两句我最近才有所领悟。反观自
己这么多年走来没有做成什么事情,一方面是因为不自律,没有恒心,
易放弃,另一方面就是“太佛系“,逼自己还不够狠,然后用佛系掩
盖了自己的无能。我害怕冲突,害怕社交,把自己藏在一个厚厚的壳,
以为这样就安全,其实不然,所以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像学习曾国藩严
格管理自己,正面自己的欲望,用努力个汗水换来自己想要的生活。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8
《曾国藩传》让我有幸结识了曾国藩这么一位中国文化的集大成
者。按照中国士大夫的圣人标准,立德、立功、立言,他在每一个领
域都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被封为近代最后一个圣人,在他
身上,我看到了我作为一个行政助理最重要的两条处世之规——慎独
与主敬。
“慎独”,就是在一个人独处时能够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去
除内心的恶念,培养自己的善念。这一点对于我来说是特别重要的,
在日常的生活中,作为一名行政助理,在完成工作任务、管理同事时,
对上应该做到不阳奉阴违、不欺暗室,对下应做到心口如一、以诚待
人,如王阳明所说:我心光明,夫复何求?!
“主敬”,就是外表整齐严肃,内心纯净专一。接待贵宾和参加
活动,都是主敬的具体表现。古语讲:“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主敬”反映的是一种庄重、专注、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精神状
态。作为行政助理,在遇到客户到访需要接待时,首先应仪态端庄,
以体现公司的良好形象;其次应内心纯净专一,让往来的宾客能够从
内心深处感受到公司的文化底蕴。面对日常繁琐的工作,要有静气,
把控好自己的情绪,气若不动则心不动。谨记:凡事心要静,若不静,
省身也不密,见理则不明。心平气和、稳重稳妥地去处理问题,让所
有的事情都得到最完美的解决,这才是工作的王道。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9
如果说出不出兵的纠结,是曾国藩迈入大清国艰难的第一步,那
么以后都是步步艰难,步步惊心啊。
咸丰四年(1854)一月,曾国藩带着皇帝的期望从衡州出发了。
岳州首战,船毁人亡,退守长沙。以此来看曾国藩之前的多次拒绝,
不是没有道理的。此时湘军建立也不过一年多的时间而已。
曾国藩湘军退守长沙时,本该是上下一心团结时,但事实并非如
此,有人公开嘲笑他无能无用,有人公开建议解散湘军,就连湖南巡
抚骆秉章态度也不能不热。这种境况,在出征之前就想得到的,哪知
现实比想象更艰难。
初次带兵,求胜心切,难免缺乏经验,曾国藩连细作也分不清,
在靖港,水师遭遇太平军,再次遭遇惨败。曾国藩气急交加,该如何
面对寄予厚望的咸丰皇帝,该如何面对湖南官员的冷嘲热讽,该如何
面对支持他信任他的人,唯死而已,爱将江忠源如此,恩师吴文镕如
此,于是曾国藩跃身入水,好在救得及时。
兵败如山倒,幸好在未倒之际,陆师取得了“湘潭大捷”,暂时
拂去了靖港战败的愁云。这次胜利,挽回了一些名声,得到了皇帝的
支持,官员也不敢小觑,就连湖南巡抚的态度也转变了。
如果战争一劳永逸该多好,不过,这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罢了。
岳州首败,靖港惨败,湘潭大捷,曾国藩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经过整
顿的湘军,规模不断扩大,作战实力不断增强。咸丰四年八月,湘军
再获佳绩,夺取了太平军据守多年的重镇武昌,连咸丰帝都表扬曾国
藩:“不意曾国藩一书生,乃能建如此奇功。”朱笔一辉,就赏赐了
一个湖北巡抚之职。哪知刚发出谕旨,咸丰皇帝就反悔了,最终赏赐
了一个有名无权的兵部侍郎衔,还被咸丰皇帝警告“严行申饬”,不
等湘军修整,就急促命令东下剿匪。
有功受赏,理所应当。国难当头,满清需要汉族官员,但又要防
他们觊觎大清的江山。曾国藩这次夺下武昌,应该算是湘军出道以来
的一次小辉煌了。他虽然没有得到湖北巡抚这一实职,但他在大清国
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夺回武昌,而后田家镇再次挫败太平军,湘军渐生骄愎之气,曾
国藩对左宗棠的提醒居然以沉默作答。
咸丰四年十二月,湘军水师在湖口遭遇出征以来的致命打击,就
连曾国藩坐的船都被太平军俘获,什么管驾官,监印官都被敌人杀死,
什么文策卷牍也丢掉了。太平军重新夺回武昌,曾国藩数年心血毁于
一旦,再次投水自杀未成。
屋漏偏逢连夜雨,行船又遇打头风。湖口战败,武昌又失,皇帝
推责,爱将塔齐布病亡,罗泽南离开,胡林翼升迁离开,重建水师......
这些困难重重叠叠,就像一道道千山万壑把曾国藩当成一只猛兽团团
困住。
进,太平军锋芒正盛;退,江西官员的挖苦和断饷威胁。无论进
退,都让曾国藩如坐针毡,不知如何收场。
如果说训练湘军还未成功之时,曾国藩经历了忠孝的两难选择;
那么出征之后,曾国藩经历成败荣辱的高光与暗淡时刻,而此时,正
在经历进退失据的艰难处境。这种艰难和尴尬又该如何化解呢?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10
敬慕曾国藩的生平成就、为人处世由来已久。前几天,翻开梅寒
所著的《曾国藩》传,其中精彩,诱人神往,竟至欲罢不能,直至卒
读之。读毕全书,有点不舍,就像和一位聊得甚投机的睿智老友于某
个岔路口就此拜别一般。思来想去,遂凝练几许浅浅的感悟,以资记
忆。
“二四秋举二七进,八六升迁六一人,三生有幸壮门庭。”这是
传闻曾国藩呱呱落地时候,门口经过的一和尚的没头没脑的谶语,有
点类似衔玉而来的贾宝玉,日后注定不凡一样。其实,这三句话,却
也确乎地概括了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
二十四岁中举,二十七岁中进士,在京做官八年,连升六级,寿
命止于六十一岁,一生中经历三次自杀,皆被救起,终成一代名臣,
显壮门庭。
回顾曾国藩起落有致的一生,其言其行不仅耐人寻味,更给后世
之人留足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通过曾国藩功成名就又起起落落的一
生,我们或许能窥探出关于修身治学,关于为人处世,关于依势进退,
关于后代教育与家族运势绵延的几点思考和启示。
关于修身治学。曾国藩不算聪明,但却有难得的坚韧和可贵的自
律。书中最让我拜服的表述是:其一生都保持着天未亮即起,开始忙
活一天事务的习惯。严格的修身自律,加上超乎常人的坚韧不拔和超
强意志,使天资一般的曾国藩不断走出更远更广的天地。湖南程朱理
学和经世致用的文化环境给年少的曾国藩以极大极深的影响,使得他
不仅饱读古代诗书文选,成为大儒;更学以致用,成为后面洋务运动
办厂的开创者和派遣第一批留学生30人到欧美留学的促成者。在修身
治学方面,曾国藩的勤俭有道,发奋治学,虚心求教等优良特质,都
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哪怕时代的车轮已前行很远很远。
关于为人处世。在为人处世方面,从征讨太平军初期的湖南办团
练,募湘勇,奋御敌,到太平军征战后期及北上剿捻军,曾国藩经历
了一个很明显的转变。前期,曾国藩经历了几次官场升迁的时来运转,
恃才傲物,张扬跋扈,凡事不给同僚留以余地和情面,致使后期战斗
中与各大将领心不齐,隔阂、摩擦不断,最终使自己落入进退两难、
举步维艰的境地。到后期,其为人处世的棱角慢慢被磨平,开始懂得
更加圆润与众官僚处理好关系。每逢大的战斗,必修书与朝中要员,
言辞恳切,有理有据地提建议、说策略;而且,每到一处新官上任,
必拜访当地权贵,以期和他们打成一片。就如其朋友所言,后期官场
上的曾国藩更懂得韬光养晦、明哲保身,也更加圆滑世故,全然失去
了年少时候的直言敢谏和铮铮铁骨。但是,不可否认,曾国藩在为人
处世的勤反思,懂反省,能适时收敛毕露的锋芒,确实也助其走上了
更大的历史舞台,建立了更大的功业。
这其中的道理,或许仍有深思的必要。每个人生来带有棱角,年
少的狂傲就像刺猬身上又长又尖的刺一样,等到真正出了社会,融入
了群体和团队之中,身上的棱角和芒刺,难免需要经历一次动态的调
整。毕竟,人,到底是趋利避害的。这处世的哲学,确乎是一辈子都
要修行的学问。
关于依势进退。曾国藩在依势进退方面,确实处理得真有几分高
明之处。当其弟弟曾国荃率领日益壮大的湘军攻破太平军首都天京后,
面临着朝廷的浩荡洪恩和各种追加赏赐,曾国藩难能可贵地看到“机”
中蕴含的“危”,及时自剪羽翼,适时示弱,以免功高盖主,加深清
廷对曾氏兄弟的疑忌和排挤。这其中的智慧和格局,自然是常人难及
的。
细致想去,曾国藩是一个很会依势而动的人。依势而动,借势打
力,从来都是历史上有谋略之人的常用之策。世间万物,真如太极八
卦上的阴阳两面,不断动态地依存流转,好坏相依,互证互转,互相
借力。这或许也是乐极生悲这个朴素道理的由头吧。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凡事给自己,也给他人留有一定余地,
不是圆滑,而是圆融之策。唯有这样,你才能有游转之地,而不至于
全盘堵死。
关于后代教育和家族世运。关于后代教育方面,曾国藩的《曾国
藩家书》已经给我们展露了其睿智和长远的眼光。不管是对其带兵打
仗的胞弟曾国荃的关于“不骄纵,需勤廉”的殷切叮嘱,还是每逢落
魄和大病之际给其儿的期许和告诫,都一览无余地展现了这位晚清大
儒和一代名臣的廉洁奉公、勤俭持家、耕读传家的好作风和好家风。
对曾国藩一生的是非功过,历来褒贬不一。而其生命最后几年,
在天津处理“天津教案”的所作所为,又为其打下了很浓重的人格污
点。但,综其一生,其人格魅力和思想光辉依然吸引着后人去追思,
去借鉴。
每个人都活在特定的历史年代和社会环境,就像树叶荣枯于不同
的节季,我们着实很难用“常绿”的标准去苛求每一片树叶的功过荣
辱。但,“人活一生,草木一春!”只要你在自己的位置合理合德地
绽放过,谁也不能否定你绽放时曾经给周遭的世界带来的生机与光彩。
或许,这是我们读《曾国藩传》的最大意义,也是我们洞悉每一
个历史人物的最大价值。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11
本周我又成功读完了一本书,那就是《曾国藩传》,这本书并不
是曾国藩自己写的,而是现代作家梅寒写的。此书逐年逐事讲透曾国
藩61年人生的无奈、复杂与挣扎。
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曾国藩。曾国藩出生于嘉庆十六年,也
就是1811年十月十一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白杨坪村(今属双峰
县),1816年他开始在家塾读书,1833年考取秀才,入县学,1834
年又考取湖南乡试举人,之后就被二品录取,开启了为国家做出贡献
的开始。他帮助清朝将马上由盛转衰的局面拉了回来,从不会打仗到
带兵打仗,从对战敌人多次失败,到最后终于将敌人打败这些都是曾
国藩所有经历过,并实现的事情。
本书要讲晚清重臣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他为了挽救晚清政府
而鞠躬尽瘁,然后成为了一代重臣,深受皇帝的喜爱,可是最终这个
为晚清朝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却只落得了个毁誉参半的结局。我个人
认为曾国藩是一个清廉的官,他没有因为皇上喜欢他就不务正业,而
是一直努力想要将他带领的军队培养好,只是一开始幸运之神并没有
眷顾他。他创建了湘军后,接连吃败仗,甚至有一次绝望到投江自尽,
只他并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努力的去查找原因,最终他终于扫清了叛
军,解救了晚清局面。
曾国藩,一个出身卑微,资质平平,却刻苦读书,学习,做官,
从乡下秀才走到了权力顶峰的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12
读完张宏杰博士的《曾国藩传》,心情久久难以平复,千头万绪
竟不知从何落笔。从前熟知曾公,源于中学的历史书及洋务运动。今
日读来,方知见识鄙陋,曾公乃一大奇人,备受毛泽东和蒋介石推崇,
毛公评价:封建社会第一“完人”。如此看来,评价极高,却绝不夸
张。
曾公传奇的一生,离不开以下这些品质:
坚韧有恒,意志超群
超乎凡俗的恒心与毅力。六次秀才失利,九年的应试生涯,终一
鸣惊人,及第进士,跻身翰林。表面光鲜,背后蕴含多少心酸、隐忍
与坚持,漫漫科举之路,亦是曾公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后每每回顾,
如芒在背,却未尝敢一句怨言。不抱怨出身普通,不抱怨资质平庸导
致凡事需付出于别人十倍努力,只知自省精进,屡败便屡战。曾公一
生看重“有恒”二字,在家书中常教诲弟弟们做事善始善终,不可见
异思迁,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一无所成。
这段独特的经历,也锻造了他“越挫越勇”的品性,在往后的仕
途中,无论周遭何种逆境,他皆能迎难而上,隐忍负重,化险为夷。
笔耕不辍,躬身自省
坚持写日记,勤于自省,善于从失败中寻找方法和总结经验。曾
公早年时也诸多缺陷。自评早年浮躁,坐不定;为人傲慢,修养不好;
为人“虚伪”;好色。从穷乡僻壤的“土包子”来到人才荟萃的京城,
虽然科举的成功一度让他顾盼自雄,睥睨一世,可对比方知自己乃庸
俗鄙陋之徒。多年死抠科举教材,涉阅甚少,致使视野狭隘,境界肤
浅。为此立下“成为圣贤”之志,几十载如一日,通过日记自我警省、
自我批评,甚至将日记公诸于众,让家人朋友鞭策监督自己。这个习
惯伴随了他一生,哪怕恶疾缠身,受尽折磨,到了风烛残年,双目几
近失明,仍不敢松懈丝毫,直至生命最后一息。坚韧自律至此,令人
动容,可瞻可仰,可敬可佩!
数十载的从政从军生涯,他能够多次从挫折失败中崛起,屡建奇
功,游离官场并得善终,追谥“文正”(文人做官梦寐以求的一个谥
号)。如此等等,均离不开他的善于总结与省思。可谓功虽大而不喜,
过虽小而必究。作者评价:曾国藩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他一生得力
处在一“悔”字。可见这一习惯在他明志修身,通往圣贤之路,成就
丰功伟绩,终成世人瞻仰的“立功、立德、立言”的圣贤之徒中发挥
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脚踏实地,稳打稳扎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尚拙”乃曾公信奉的独特
的人生哲学。曾公被视为同时代大人物当中是最笨的一个,梁启超评
价钝拙,曾公也自知天资平庸,常自称生平短于才,秉质愚柔;志亢
而力不副,识远而力不逮。可正是这股“拙劲”,助力他卓群而立,
完胜同侪。
曾公生平做事力求脚踏实地,不走捷径,不慕虚名,不投机取巧,
锱铢累积,集腋成裘,力求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他带兵打战,更是将
这种稳打稳扎的作风发挥到极致,他主张“围城打援”策略,“扎硬
寨,打硬仗”,要求士兵挖沟工事,修建壕墙,多次将太平军打得溃
不成军。
广择益友,勤破万卷
前面提及曾公年轻时也诸多毛病缺点,而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缺陷
并立志成圣的,还得益于他广交益友和广泛涉阅。“学于古,则多看
书籍;学于今,则多觅榜样。”读书和交友打开了他的视野,拓宽了
他的格局。从古代圣贤身上,他意识到自己视野狭隘,境界低劣,并
立志成为王阳明等的“圣贤”;与各界精英相交,他领略到了真正的
学者风范,大儒本色。自己原是井底之蛙,俗不可耐。
曾公一生受理学影响最为深刻,且在这个领域有高远造诣。他组
建湘军,亦有自己一套理学基础,他要建立的,是一支有信仰有精神
力量的军队。历代士兵皆用没有文化莽夫,他却要挑选手无缚鸡之力
的知识分子。在他看来,精神力量远胜于身体力量,只有坚定的信仰,
才可出战斗力。他注重军队精神政治的建设,常以程朱理学教导士兵,
提倡经世致用。而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湘军麾下出现了不
少勇且坚的战神,他们秉承共同信仰,不以个人之穷达为己忧,心系
苍生社稷,视死如归。也正是这支队伍,击垮太平军,拯救了风雨飘
摇的清王朝,让它又得以多苟存了六十载。
更重要的是,持续的学习,让他得以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与时
俱进。中国古人向来自诩人上人,自视世界上最文明的族群。在唯我
独尊的满清王朝眼中,洋人近于禽兽,不配与国人平起平坐,曾公虽
早年也曾视洋人“性同犬羊”,但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后,他做了深
刻省思,并更迭观念:众生平等,当以礼相待,以诚外交。操持洋务
过程中,更是体现了他放眼世界、博采众长的胸襟和高瞻远瞩的见识。
以德服人,扶携晚辈
曾公一生信奉“拙诚”,不玩心机,时刻以理学精神约束自己。
他待人真诚宽厚,甚至以德报怨。对左宗棠因妒恨而多次无端诋毁谩
骂,皆采取不理会、不还击态度。甚至在他困难之时及时援助,终感
化左宗棠。左评价到: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
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在与江西布政交涉时,对方恩将仇报,百般刁难,曾公动心忍性,
只将其视为磨砺心智的机会。可见曾公心胸坦荡宏大,修养境界极高。
在用人上,他恪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慧眼识人,
多方考究,确定要培育李鸿章为接班人后,又深谙因材施教,李虽明
敏有识,积极进取,却带傲气,曾公便常让他与辨士争口舌之长,挫
其傲气。他甘为人梯,多次牺牲自己利益为李鸿章仕途铺路,力图为
人才凋敝的晚清王朝培育德才兼备者,其格局视野不限于个人利益得
失,而真正心系国家安危存亡,着实让人敬佩。他常常身体力行,以
身作则,李带兵出战,他便通过书信对他进行一对一指导,将自己生
平政治、军事、外交、人际处理方面的智慧倾囊相授。一生若遇恩师
若此,夫复何求。放眼今日,曾公便是一位有气度、有格局、有谋略
的管理者。
纵观曾公一生,其人生轨迹并非一帆风顺,可以说布满了荆棘与
坎坷,可这些苦难与挫折却是造就了他不凡一生,每一次的跌入谷底,
让他又一次铆足劲弹到高峰。曾公用自己的实践向世人证明:即便禀
赋平庸,亦可通过真心实意的精进修炼,陶冶变化,功不唐捐,玉汝
于成。同时也看到了早年立志和内在精神信念在人的一生中发挥着不
可替代作用。
曾公奔走劳碌的一生,于公于私,于国于家皆功垂青史,广为佳
谈。真正诠释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于国。宦海沉浮几十载,他忠诚事主,平复内乱,解决外患。志
存高远,胸怀家国,身体力行,呕心沥血,操持洋务。以精卫填海之
势,孱弱多病身躯,奔走劳命,试图拯救无力回天的清王朝,明知不
可为却为之。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始终坚定自己的信仰,哪怕恶
疾缠身,油枯灯尽,仍勤勉有恒。无论公务如何繁忙,始终坚持每日
阅读、写日记、练书法、打坐......真正书写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
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忠坚。捧卷拜读,几度盈眶。当读到曾公
受病痛折磨之时,更是心疼之至,不忍逐读。
于家。他孝顺父母,团结手足,将兴旺家族、发扬光大视为己任,
创造机会帮扶兄弟;与妻子伉俪情深,相敬如宾;教育子女更是严慈
相济,引导鼓励。在对后代教育上,他尤为注重品行修养。在他遗嘱
中,谈及的不是遗产分割问题,而是对子女品性的期许上。告诫孩子
们“不忮不求”,即不妒忌不贪求,因为这是人性最为常见顽劣。他
遗留的家书更是后人教育子女的宝贵参考范本。
于己。他立志成圣,涓滴累积,有着极强自我完善欲望甚至“日
日自苦”,严格苛求自己直至生命尽头,都不曾松怠丝毫。力图通过
勤学苦修达到“完美”境地,终悟得天理,掌握万物运行规律。他注
重内在修养,以德服人,海纳百川,不被庸常所缠绕、不被世俗所倾
扰,为官数载,两袖清风,终成大器。
曾公传奇一生,其人格之伟岸绝非寥寥几页可以详尽。碍篇幅有
限,才疏学浅、文词拙劣,甚至难以将内心汹涌的崇敬之情了然于纸,
唯择几样,作浅薄泛谈。
都说:读史使人明智,读书使人深邃。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深
知历史更替发展,宇宙浩渺无穷,自己不过沧海一粟。没有成就伟业
雄心,亦不敢奢求成为圣贤,只求通过书籍,瞻仰伟人圣贤们的不朽
魂灵,聊以自励,且勤学精进,以实现完善人格,滋长智慧,修身养
性之望。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13
近日读《曾国藩传》颇有感触,特别是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精
神很是佩服,我觉得此种精神可用“呆子”哲学来形容。曾国藩前半
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此种精神我思之为当今中国少有之精神,因为
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
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才能之后做聪明人。
一位日本老科学家讲过这样一个道理“要想成为一个科学家,必
须要聪明。”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这样。所谓脑袋聪明的人可以说
他们如同腿脚快的游客,虽然他们可以捷足先登的到达他人尚未涉足
之地,可恐怕会遗漏路旁,脑袋笨的人犹如走路慢的人,一直漫步在
后,往往毫不费力的把珍宝捧在手中,脑袋聪明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
推测,可以纵观路上的所有难关险阻,至少也是有这种预感的,所以
常常容易挫伤自己的进取的勇气。对于脑袋笨的人来说,别人的工作
总是显得卓越出色,同时也感到大人物的工作也似乎可以做到,因此,
很自然地刺激着自己的上进心。脑袋聪明,而且又自命不凡的人即使
能为人之师却难成大家难为大师。正如苏东坡所说的难得糊涂。我觉
得难得糊涂的境界就是一种呆子的处世哲学。
人生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明确的答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好
坏来区分的。当遇到不能改变或者对自己无害而有损的事情的时候,
能装糊涂,扮呆子确实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的。所谓的呆子哲学的精
髓就是能对生活中的有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你对人生的有些
不好的事情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时候,往往它却向好的方向发展。
着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
体现了出来。他能够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
子哲学发挥的淋漓尽致的结果。
在如今的物质世界里人们把自己的利益看的空前的重,不允许任
何人伤害自己的利益。这也无可厚非,但是过了就是浅视地表现了,
糊涂一次也许更好。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了解到的“呆子”哲学。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14
中华上下五千年,沧海桑田,朝代更替,在五千年漫长的岁月中,
这片黄土大地上不知孕育出了多少杰出人才。像管仲、诸葛亮、左宗
棠、毛泽东……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曾国藩!
曾国藩生于一八一一年十月十一日,他从小生活在湘乡县的白杨
坪村。据说曾国藩出生的当天,其祖父竟希公梦见一条巨蟒从天而降,
在头顶上几经盘旋,刚醒来,就有人向他报喜。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岳
飞出生时天上飞的大鹏鸟,还有王阳明出生时的仙人。尽管巨蟒只是
个传说罢了,但是这也为后文写曾国藩晚年时期身上长满癣疾埋下伏
笔。
后来,曾国藩长大成人了,二十四岁就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科
举考试,但却名落孙山,没有考上,于是他开始修学储能,奋发图强,
终于在他二十七岁那年金榜题名。
不久,曾国藩创立了湘军,曾国藩被誉为“湘军之父”,他虽然
不如曾国荃那样会亲自上阵杀敌,但却会指挥,亲自率领湘军转战大
江南北,还迎来了清朝几十年的同治中兴时期。曾国藩率领着湘军镇
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太平天国起义。
曾国藩到了晚年疾病缠身,可他却依旧在处理事务。处理完“天
津教案”的曾国藩实在是撑不住了,最后长逝金陵。真是“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那天当我整理书架,再次看到《曾国藩传》封面上的一句话时,
我不禁又翻起来——“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
可以自我创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不就是曾国藩吗?
本文发布于:2023-03-09 20:00: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3632511969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曾国藩传记.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曾国藩传记.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