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迎老爷”中潮州大锣鼓存在现状考察与文化解读
———以潮州市两个社区的游神活动为个案
●潘妍娜
[摘要]潮州民俗“迎老爷”活动是潮州大锣鼓的原生环境,考察这一民俗空间与当代大锣鼓的存在关系
,对潮州
市两个区域意溪镇下地段和磷溪镇埔涵村的“迎老爷”活动及其中的大锣鼓表演进行调研
,可以对潮州大
锣鼓在这一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独特的文化含义进行解读
。
[关键词]“迎老爷”;潮州大锣鼓;祭祀;宗族社会
潮州大锣鼓是流传于粤东地区的传统吹打
乐,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地方乐种,
具有广泛的
群众基础和民俗实用功能,其存在涵盖着中国传
统音乐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目前对于潮州大锣鼓
的研究主要是对其音乐形态的研究
,较少对其形
态背后的人文、历史、社会因素进行探索
。当传统
面对现代化剧烈的冲击时,探讨传统在当下的保
护必然需要从其活态的原生环境与音乐的关系
进行研究,在这一背景之下,仅仅进行形态研究
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关注音乐的原生状态
,理解
潮州大锣鼓的社会价值与文化内涵,
将有利
于这
一民间乐种在当下的继承与发展
。为了考察潮州
大锣鼓在当下的活态存在,笔者于2012年正月
初五至初九
(
1月28日至31日)前往潮州对“
迎
老爷”活动中的大锣鼓进行了考察
。
本次考察选
取了潮州市两个社区的“
迎老爷”活动作为考察对
象,分别是正月初六意溪镇下地段的
“迎老爷”
和
正月初八磷溪镇埔涵村的“
迎老爷”,笔者想通
过
对两个民俗活动的比较性考察,较为全面的把握
潮州大锣鼓在当代农村生存的真实状况
。
一、潮州大锣鼓与民俗
“迎老爷”
在传统的潮州社会中,
大锣鼓只在传统民俗
游神活动中演出,潮州的游神多在正月和二月间
,
也称“迎老爷”。潮州地区不论城乡,
岁时祭祀
与
游神习俗多,村民有定期的祀奉活动
。每年一
到
规定的日子,村民就将村中所信奉的神像从庙中
抬出,到街巷游行,在这个过程中,重点就在于大
锣鼓。在当地民间认为,“迎老爷
”游神必须有
锣
鼓队,如果没有锣鼓队为神灵护驾
,游神便无
法
进行。可以说,
地方
信仰为潮州大锣鼓提供了生
存和发展的土壤,因此,
传统的潮州社会中,不
论
是城镇还是农村,锣鼓队都是一种必须的存在。
意溪镇下地段和磷溪镇埔涵村两个社区的
“迎老爷”所供奉的神灵均为三山国王。
三山国王
是粤东地区普遍信仰的本土神灵
,崇奉三山国王
的庙宇遍布城乡农社,三山指的是揭阳市揭西县
河婆镇北面的独山、西南面的明山和东面的巾
山,三山国王为三座山的山神
。相传北宋时,三位
山神因助宋太宗征北汉刘继元有功
,宋太宗“诏
封明山为清化盛德报国王、
巾山为助政明肃宁国
王、独山为惠威宏应丰国王”,并赐庙额曰
:明贶,
并敕增广庙宇,岁时合祭
,从此,三山神便被统称
为三山国王。①三山国王信仰与后土信仰相结合,
每逢立春举行春祭之时村民便将神像从神庙中
抬出游行,其目的就在于祈求来年境内风调雨
顺、人畜平安
。
这一活动过程不仅是一场祭祀也是一个众
人娱乐的过程,一个游神赛会的仪式队伍中,由
标旗
、彩景
、醒狮、歌舞、大锣鼓队各个并不固定
作者简介:潘妍娜,女,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
”规划青年项目“高校本土传
统音乐教育的‘话语转换’
问题研究”(项目编号:
12A033)阶段性研究成
果;广东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
2011年度项目
“岭南
本土传统音乐资源在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项目编
号
:2011TJK160)阶段性研究成果
。
淤陈春声:《正统性、地方化与文化的创制———潮州民间信仰的象征与历史意义》,载《史学月刊》2001年第1期。
文化视域
117
.htsRerved.
歌海2016年第1期
的部分组成,由于社区具体情况不同
,仪仗队的
规模有一定的差别。其中意溪镇下地段的游神活
动由长和居委(部分)、坝街居委、寨内居委和东
塭
洋村几个社区在一起游行,该区域为居民与农
民混居,因位于镇上,参加的人较多
,规模较
大
,
也更为热闹。
而埔涵村由
埔上、涵井二个自然村
组成,规模远不及意溪镇
,也不如意溪镇游行
形
式的多样化。虽然规模不同,但从信仰氛围来看,
两个社区的游神活动都充分展示了观赏和娱乐
的性质
。
二、“迎老爷”活动流程与祭祀特点
(一)活动流程
据笔者考察,尽管两个社区游神规模不同
,
但从游神程序来看,埔涵村与意溪镇并没有太大
区别
,
都包括了“
请神——
—游神
——
—送神”这一程
序。请神仪式大约在上午8点进行,由游神赛会
仪式活动组织者燃香,潮州大锣鼓队在神庙前奏
乐,组织者在庙内进行相应的请神仪式
,拜请三
山国王宫内的诸神坐上神轿,开始游行
。三山灵
庙中供奉的“老爷”除了三山国王,
还有国王的
“大夫人”“二夫人”“三太子”以及“土地公”“土地
婆”等神祇,三山国王在前
,一众神
祇被抬出神
庙,随着“老爷”起身
,众锣鼓队
也整理队伍
,按照
事先排好的顺序开始游行
。之后游行队伍按照固
定不变的路线进行游行
,游行队伍每
到一处斗脚
或祠堂,“老爷”需稍作停留
,接受本地域人们
的
礼拜上香,由于游行时间所限,每一处斗脚或祠
堂停留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这一程序被当地人称
为“老爷坐位”,当地人认为
,老爷在本地域内坐
位,煞气就能驱走,为本地域带来平安好运
。①游
神在中午十二点左右结束,在锣鼓声中
,“老爷”
被送回了神庙中。
(二)两个社区不同的祭祀特点
人类学在研究村落社会祭祀范围的过程中
,
提出了“祭祀圈”的概念
,“祭祀圈”是研究村落地
域团体或家族团体的重要方法
,最初由日本学者
冈田谦所提出,一般是指以一个主祭神为中心,
信徒共同举行祭祀活动所属的地域单位
。在这一
区域内,人们透过共同神明信仰
,举行共同祭祀
活动,将地方上人群整合起来,维系一体的意识
与感情。在潮州的迎老爷活动中
,“祭祀圈”的范
围以宗族为基本单位形成单一村落和多村落祭
祀的不同类型,在本文所涉及的两个祭祀社区
中,埔涵村的“迎老爷
”以村内
大姓丁氏宗族为
主,由丁氏宗族组织,张、施、林诸姓一同参与,从
而构成了一个立足于自然村落区划的“祭祀圈
”。
其区域内的人们共同供奉的是坐落于村东南方
的三山国王神庙,村落中村民共同出资筹备本村
的游神,由于村中丁姓宗族为主要的居民
,游行
的路线以丁氏各房支的祠堂为主要的点
,同时也
兼顾其他小姓例如同村的张姓、施姓、林姓的祠
堂,可以说,埔涵村“迎老爷
”具有单一村落单一
宗族为主的乡村型祭祀类型的体现
。
而在意溪镇长和、坝街
、寨内三个居委和东
塭
洋村所构成的
“下地段”②祭祀区域内
,人们共
同供奉的是位于寨内居委的三山国王神庙,以三
山国王信仰为核心,根据地域区划
,构成了意溪
镇下地段的祭祀圈。初六上午的祭祀
,由该区
域
内的各宗族共同出资筹备
,“迎老爷”游行的路
线,便是以这一区域内的祠堂、神社为祭祀点
。与
埔涵村单一村落单一宗族的祭祀类型不同,在
“下地段”这一社区中
,因位
于镇上,经济较为发
达,人口较多,宗族较为复杂
,并不像埔涵村以丁
姓宗族为主,而是一个多宗族的区域。该区域内
的宗族构成为:长和社区以钟
、黄、林姓为主;坝
街社区以张、卢姓为主
;寨内居委以蔡、
陈、林姓
塭
为主;东洋村以翁、黄、张、潘为主。“清朝中期,
保甲制度推行,把原本作为一个乡村建制的意溪
按姓氏和区域,编成了十五个
‘社’,分别是东关
社、南关社、西关社、北关社
、坝街社、敦厚堂、潘
厝、翁厝、周厝、赖厝、黄厝围
、石门斗社、蔡厝、长
和社、连邑社。除坝街两社和寨内四社是杂姓之
外,
其
余各社均是一姓
。”③十五个“
社”④共同供奉
位于寨内居委的三山灵庙
,但同时每社斗脚建
有
小型神庙,作为三山灵庙的
“分治点”,同时供
奉
淤盂张璇:《民俗活动中潮州大锣鼓的观众态度研究
》,
星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
2008年。
于意溪镇上这一天的游行又根据不同的社区
(上下地段)而分为
两个时间段,上午是下地段的长和
(部分)、坝街、寨内塭和东洋村游
行,下午是上地段的长和(部分
)、橡埔村、团三村几个社区一
起游行,这样的划分自古已有
。榆“社”这一祭祀单位在潮州意溪镇的保留
,体现了古老中原文
化在潮州地区的遗存,也验证了该地区族群作为中原移民和中原文化之
间的关系。
118
.htsRerved.
文化视域
土地神。因此游行队伍每到各
“社”神庙之前,
都
要停下来打一段锣鼓,之后又继续前进。
延续
自
古已有的游行路线,完成一年一度的神灵巡境仪
式。因此,意溪镇下地段的“迎老爷”活动体现了
多村落多宗族的综合型城镇型祭祀特点
。
三、游行中的大锣鼓
(一)
曲目
在“游神”这一过程中,
大锣鼓所演奏的套路
和曲目根据游神程序而分为
“游行锣鼓”和“驻场
锣鼓
”
两类,其中“
游行锣鼓”
的曲目称为
“长行
套”,“长行套”是在行进中用一般曲牌配上锣鼓
演奏,根据路途的远近可长可短
,套曲简单、灵
活,也较通俗化、大众化。游行中较常使用的长行
套包括二板长行套和三板长行套
,常用曲牌有
[过江龙]、[小梁州]、[一粒星
]、[北山茶]和[闹
江州]等。牌子套由同宫音系统的牌子曲联缀而
成
,
多数来自正字戏的音乐
、唱腔,为游行到斗
脚、
祠
堂之时演奏。常用牌子套有[六国封相
]、
[关公过三关]、[十仙蟠桃会
]等。两个社区
从演
奏曲目来看,都是《六国封相
》《秦
琼倒铜旗
》
《八
仙庆寿》《关公过三关》等传统曲目,尽管当下新
创作的锣鼓曲有不少
,但是在潮州乡
村中
,在迎
老爷这一传统民俗活动中
,传统曲目依然具有
不
可替代的地位
。
(二)锣鼓队乐队配置
大锣鼓的乐器分成打击乐部分和管弦乐部
分,其中打击乐的乐器包括鼓、斗锣、深波、大小
钹等,管弦乐的乐器包括笛子、
唢呐、扬琴、椰胡、
三弦等,其中鼓作为领奏乐器是整个演出过程的
核心。
两个社区的乐队配置也较为相似
。游行中的
锣鼓队由村民组成,一支锣鼓队30人左右,一般
的配置为
:鼓
1人,
斗锣
8-12人,
大钹
2-4人
,
小
钹2人,月锣、钦仔、亢锣
、深波、苏锣各
1人
,
笛
子4-6人,唢呐2-4人,扬琴1人,三弦1-2人
,
月琴1人,二胡1-2人,椰胡1-2人,乐队成员年
龄构成较为多样化,上至古稀老人,下至黄口小
儿,都可以作为乐队成员参与游行
,其中
打击乐
部分主要由青少年担任,是锣鼓队的主要力量
。
(三)流派风格
两个社区在大锣鼓的传承与发展上都有一
定历史积淀,但分属不同的流派。潮州大锣鼓分
为“文
、
武”派,埔涵村的大锣鼓风格为
“文派”锣
鼓,“文派”锣鼓是建国前民间打鼓艺人邱猴尚发
展出来
,其特点在
于鼓点密集均匀
、文雅细腻、力
度适中。埔涵村上一代打鼓师傅丁钦才正是师承
于邱猴尚,据说多年前邱猴尚常年在埔涵村教习
锣鼓,可见埔涵村的锣鼓队是有一定历史的
。而
意溪镇的大锣鼓以“武派”
锣鼓见长,
“武派
”锣鼓
是建国前民间打鼓艺人许裕兴发展出来的一种
打鼓风格
,讲究手法
多样、气势豪放
。许裕兴为
意
溪长和木厝池人,
当年就在长和社
区中“
老万
顺
”
锣鼓馆主持和传授大锣鼓,如今当地的司鼓师傅
或直接或间接都师承于他
。意溪镇
在国家文化部
组织开展的2011—2013年度“
中国
民间文化艺
术之乡”评审活动中
,以“大锣鼓”和
“金漆木雕
”
两个项目进行申报
,在
2011年的时候被命名为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意溪镇的大锣鼓随之
成为潮州大锣鼓的代表
。
四、民俗“迎老爷”中潮州大锣鼓的文化解读
(一)祭祀活动中神圣的音声
重视土地和农业决定了潮州社会以农耕文
化为主体的乡土社会基质
,也形成了传统潮州社
会对于土地神信仰的昌盛。土地神被作为镇土之
神而受到潮州人的供奉,不但村头地界都建有土
地庙,而且在其他神灵的神庙中也有土地神的位
置。这些土地神名称不同
,既有我们一般意义上
所称呼的
“土地公
”“土地婆”,还包括三山国王、
安济圣王、双忠公等地方神灵
,神灵虽以不同的
面貌出现,但无不是以守护所辖地区江河水利,
保境内平安的身份存在。
而正是因为重农业、信
鬼神,因此潮州地区不论城乡,岁时祭祀与游神
习俗颇多,尤其是春耕时节的祭祀活动最具典
型,正月的“迎老爷
”就是这种信仰的
体现,
这同
时为潮州大锣鼓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从理
论的角度来看,音乐与仪式的关系在于
:
“作为仪
式行为的一部分,音声(音乐
)对仪式的参与者来
说,是增强和延续仪式行为及气氛的一个主要媒
体及手段,通过它带出了仪式的灵验性
。”①从这
淤曹本冶
:《思想
~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
》,上海:上海音乐学
院出版社,2008年版
。
119
.htsRerved.
歌海2016年第1期
一角度来看,仪式中的音声可以说是潮州大锣鼓
在这一民俗活动中的本质,
潮州当地民间认为,
以震耳的锣鼓乐献祭“老爷”,既可以显示神灵出
巡的威严,又可以驱邪祈福
,如果没有锣鼓队为
神灵护驾,游神便无法进行
。虽然整体来看,埔
涵
村规模远不及意溪镇,也不如意溪镇游行形式的
多样化,但从信仰氛围来看,
埔涵村对于三山
国
王的信仰之虔诚却又较意溪镇更让人印象深刻,
游行队伍到每个祠堂路口之时
,便有人开始
放鞭
炮,大批的信众手持香柱迎到路口
,见到“老爷
”纷
纷下跪,壮观的场面与大锣鼓喧闹的音声重叠在
一起,营造出一个神圣的世界
,
让笔者一个局外
人都能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
(二)民俗活动中的娱乐、竞技与狂欢
正如很多中国的传统节日与祭祀之间紧密
的关系,长期以来形成的祭祀传统以及在
“迎老
爷”
这一
过程中丰富多样的节庆活动
,使得这一
天已经不仅是一次普通的祭祀活动
,而演化为一
场民俗狂欢。清朝嘉庆年间的潮州府海阳县文人
郑昌时在《韩江闻见录》记述其所经历过的崇奉
三山国王的情况
,“三山国
王,潮福神也
。城市乡
村
,
莫不祀之。有如古者之立社
,春日赛神行傩
礼。
胙
饮酣嬉,助以管弦戏剧
,有太
平乐丰年象
焉”①。这一段话正道明了传统潮州地区“迎老爷”
这一活动作为一个民俗化的祭祀仪式
,
其历史的
悠久
,
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不仅有神圣的祭祀环
节,
还
有戏剧、音乐以及其他民俗事项
。正如
一本
书中提到的:“音乐和舞蹈在祭祀仪式中并非仅
仅是为了取悦神灵,它们也是仪式参与者自我娱
乐的一种方式。”②锣鼓在整个祭祀活动中不仅具
有神圣性,还为整个仪式的参与者营造了节日的
气氛
。
考察中笔者发现两个社区的祭祀活动相比
较,
埔
涵村由于是单一宗族为主的祭祀
,规模较
小,
较
多的保留了这一活动祭神的本质
,而意溪
镇作为多村落多宗族的联合祭祀,则更具“娱人”
的特点。这一点可以从游神时锣鼓队数量和表演
来看,当天一共有五支锣鼓队参加了游神,五支
锣鼓队分属“下
地段”
所属的四个社区
,
每个社区
出一支锣鼓队,加上意溪镇上的民间音乐组织
“鳄渚民间音乐组”,分别是:
塭东洋村锣鼓队
坝街石门斗社茂兴锣鼓队
长和喜灯社鼓乐社
寨内敦厚堂潮州琴园曲艺园
鳄渚民间音乐组
五支锣鼓队一起游行,规模尤为盛大,形式
多样丰富,而其中来自不同社区的锣鼓队彼此之
间存在的互相斗乐,使得这一祭祀活动更像是一
场锣鼓乐的竞技盛宴,竞技性与娱乐性也正是潮
州大锣鼓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更为成熟的体现
。
(三)宗族社会族群认同的凝聚力
在本次考察的两个社区中
,无论是单宗族为
主的埔涵村,还是多宗族共同祭祀的意溪镇下地
段,在迎老爷这一民俗活动中
,可以确定“宗族”
作为一个祭祀的基本单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即
具有“家族祭祀”的特点。
葛学博在
1925年出版
的《华南的乡村生活》一书中提出“家族主义”这
一概念,他认为在华南地区潮人乡村社会中
,
人
们的行为、规范都以家族为核心
。在其记述中,
把
“迎老爷”这类仪式归结为一个目的,即满足家族
主义的功能。他区分了人间与神灵社区
,自然与
宗教家庭。所谓神灵社区即是去世的祖先,宗教
家庭即指一个祭祀单位。他认为各种仪式成为两
种社区联结的媒介
。③
在笔者观察到的整个“
迎老爷”活动中,从活
动的策划、组织到游行的路线的确定
,宗族制度
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体现于:其一,村中宗族的
族长和各房支的房头组成村落领导集团是每年
游神赛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二
,“迎老爷”活
动和宗族组织的维护与祭拜相融合
,以“房”“支”
为祭祀单位,游行队伍每到各“房”“支
”祠堂前都
要停留祭拜
。
以宗族制度为基础的潮州乡村社会进一步
成为了支撑潮州大锣鼓存在的社会力量
,反过来
看,
潮州大锣鼓
也为维系、加强
、凝聚宗族社会的
群体认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
方面:其一
,学
习潮州大锣鼓是宗族教育的重要
手段。迎老爷是全村民都必须参与的一项活动,
进入到锣鼓队中学习打锣鼓和演奏乐器是村中
青少年成长中的一个重要过程
,
淤郑昌时:《三山国王》,载《韩江闻见录
》卷一,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95年版
。
于薛艺兵:《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
盂周大鸣:《凤凰村的变迁
:
<华南的乡村生活>追踪研究》,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
(下转第126页)
120
.htsRerved.
歌海2016年第1期
淤周大鸣:《凤凰村的变迁:<华南的乡村生活>追踪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例如埔涵村多年来形成了一个传
统,每家的男孩到十四五岁就要送到锣鼓队中学
习打锣鼓
。据笔
者了解到
,每年
的暑假,在潮州的
乡村中的公房或广场中,大批的青少年被集中起
来,聘请打鼓师傅到村中集中进行教授
。这些孩
子的父母们认为,参与村中的锣鼓队并服务于
“迎老爷
”活动既
是作为宗族成员的一种社会责
任,同时也可以避免孩子因为暑假无所事事而沉
迷于网络或学坏。其二,演奏大锣鼓成为社区间
宗族认同
、交流、竞争
的工具
。尤
其是城镇作为多
宗族混居的区域
,
在这一区域内
,
不同的宗族
、村
落在更大的社区中协调
、整合
同时彼此竞争,
游
神赛会就是宗族的合作与竞争的体现。多宗族村
落共同筹办这一区域的游行,说明在更大的社区
中,原有的宗族权力被削弱
,
但同时游神赛会也
成为各宗族炫耀财力、物力的一个场所,
而锣鼓
队及其表演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这种炫耀的
工具,这也无怪乎在笔者的调查个案意溪镇游神
中不同社区的五支锣鼓队一同游行所呈现出来
的竞技性
。而在传
统的潮州乡村中
,
各宗族因为
游神赛会发生械斗事件比比皆是,
锣鼓
队则往往
成为了导火索
,周
大鸣在《
凤凰
村的变迁》分析凤
凰村与周边村落关系时候就提到潮州归湖镇白
叶村内徐
、吴两
姓,平日里友好相处
,
但每逢正月
十五日游神两方出锣鼓队
,互
相攀比争脸面而造
成械斗的例子。①这正说明在多宗族混居的社区
的游神活动中,不同宗族间复杂微妙的关系,
以
及大锣鼓作为宗族荣誉所具有的社会地位
。
五、结语
民俗化的祭祀活动和宗族社会无疑是支撑
潮州大锣鼓得以运行至今的重要生态
,服务于游
神这一功能性需求也造就了这一环境中潮州大
锣鼓实用性和临时性的特点
:乐器的公有化(全
村人共同出资购买)、乐队的非固定性
(锣鼓队只
有在春节前才集中起来进行排练,平日里乐队成
员都各自为生活而奔波)和音乐曲目的单一性
(传统曲目)。只有理解了潮州大锣鼓这一特定的
生存土壤,我们才更能理解为什么在传统的潮州
社会中,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
,锣鼓队都是一种
必须的存在,进而理解潮州大锣鼓对于潮州传统
社会的独特的文化价值,在此基础上,探讨传统
音乐的活态保护这一问题也就变得更有意义
。
(上接第120页)
的语境基础
。
五、结语
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一直以来都与社会
的发展相辅相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节奏的加
快,传统靖西壮剧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已经逐渐
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靖西地区壮剧的
持续传播和发展一直是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壮
族
的传统和文化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
,都离不开
本
土壮文化之根基
。
壮剧,正是这个文化根基的一
种表现。正是如此,壮剧才能在靖西人民心中驻
扎了200多年,并引发了我们对靖西壮剧的传承
与保护的思考,笔者衷心希望在未来靖西南路壮
剧得以弘扬、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
[1]张艺.靖西南路壮剧的唱腔音乐特点[J].中国音乐
,
2010,(3).
[2]韩德明.壮剧艺术纵横谈[J].四川戏剧
,
2009,(5).
[3]蒙秀峰.南路壮剧与靖西提线木偶戏的亲缘[J].民族艺术
,1991,(2).
[4]吴秋燕.壮剧研究综述[J].安康学院学报,2010,(2).
126
.htsRerved.
本文发布于:2023-03-09 13:44: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3406891942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迎老爷.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迎老爷.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