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教学反思
《凡卡》教学反思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生字词,理解重点句子。
1.按照凡卡写信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通过凡卡写信的内容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
4.看图想象凡卡的悲惨遭遇,写片断:《我与凡卡比童年》。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自主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
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向学生进行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是__教学的重点。
解决办法:采取感情朗读课文,分层理解,抓重点词、句进行品折的方来突
出重点。
2.凡卡的悲惨遭遇是由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信中凡卡的回忆这三部分内
容穿插起来写的。分清这三部分内容是__教学的难点。
解决办法:通过预习,熟读课文,让学生分清这三部分内容。
3.课件,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实际,与凡卡比童年,写片断是__教学的
又一个难点。
解决办法: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再结合课件说说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遭
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童年是怎样的。采用对比法或夹叙夹议的
手法写片断。标题:我与凡卡比童年。写信交流。通过鲜明对比进一步体会凡卡
生活之苦,自己童年之幸福,不合理的社会之黑暗、丑陋,社会主义祖国之光明
美好。激发学生憎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爱社会主义的祖国之情。
三、学生活动设计
1.预习生字,熟读课文,回答课后问题。勾划重点词、句,联系课文解释。
2.学生自悟、分组讨论,交流,文中哪些句段的描写最突出凡卡的悲惨遭遇。
3.观察文中插图,发挥想像,写片断。
4.质疑问难。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检查预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二)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正音:
(2)字形笔顺指导:撇、匠、糖。
(3)解词:
打搅:打扰搅乱。
暖炕:北方人用砖或土坯砌成的睡觉用的长方台,上面铺席,下面有孔道,
跟烟囱相通,可以烧火取暖。
别墅:在郊区或风景区建造的供休养用的园林住宅。
(4)读出你最受感动的段落。
(5)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2.学生质疑。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学生解题。
《凡卡》是以人名命题,主要人物是凡卡。
(2)简介作者及背景。
小说《凡卡》的作者安东·巴甫洛维奇·契河夫(1860—1904年),出身于
小商人家庭,做过店员,当过学徒。
契诃夫生活在十九世纪末期,是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代,整个社会处在一个
动荡、崩溃的时期。契诃夫的作品无情地揭露沙皇制度的腐朽和资本主义社会的
罪恶。
(3)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简要说出课文主要写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你体会到凡卡是个怎样的孩子?当时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课文主要写凡卡写信的事。凡卡是个孤儿,九岁去当学徒,学徒生活非常
痛苦。当时社会非常不合理)
你还懂得了什么?
4.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提示:课文按写信的顺序写的,可按“写信前——写信——写信后”分为三
段。用“‖”标出。
(1)学生默读,讨论分段。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段(1~2)讲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他们去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准备
写信。
第二段(3~5)具体写凡卡写信的内容及他的联想。
第三段(16~21)写凡卡写信封,寄信和寄信后做梦。
5.扩展:给各级编小标题。
6.作业:①熟读课文。
②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师点拨,突出重点。
(二)教学过程
1.回忆上节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讲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
(2)课文采用什么方式来叙述表达凡卡的悲惨生活?
2.默读课文,分清作者叙述、凡卡写信的.内容、凡卡写信时的联想这三部
分。用()标出凡卡信的内容部分。
3.指名读凡卡写信的内容(第二段)。思考:凡卡在给爷爷写信中写了哪些内
容?根据信的内容说说凡卡受了哪些苦?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1)学生边读边勾划、分组讨论。提示:可根据“他写道”、“接着写下去”、
“他继续写道”、“凡卡接着写道”把信的内容分四层来理解。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层写凡卡思念爷爷;第二层写凡卡受尽折磨;第三层写凡卡受不住了;第
四层写凡卡没指望了。)
4.重点学习第二层。(第八小节)
(1)指名读第八小节。思考:作者从哪儿方面写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苦难熬?
(2)学生勾画、批注、准备交流。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作者从以下几方面写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苦、难熬。①挨打:被老板揪着头发,
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打;老板娘用鱼嘴戳他的脸,就因为凡卡收拾鱼“从尾巴上
弄起”;②挨饿:吃的“简直没有”菜、茶,“只有老板才大吃大喝”;③挨冻,
而且睡不好,他“睡在过道里”,“小崽子一哭”就“只好摇那个摇篮”。
(4)看插图(出示投影片,结合课文表述。)
(5)小结:(师生共同总结)一个九岁的孩子担负这么重的劳动,遭受这么多
的折磨,怎么忍受得了呢?所以他写信哀求爷爷带他回家。
从中体会到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苦,命运的悲惨,当时社会的黑暗。
5.凡卡给爷爷写信时的心情怎样?是怎样变化的?
(1)读作者叙述和信的内容部分。找出描写凡卡心情的词句,画“”表示。
(2)学生交流、引读文中句子词、教师点拨。
(担心→抽噎→伤心→满意→希望)
(3)出示投影,理解重点句子。
第①句中的“撇撇嘴”、“揉揉眼睛”、“抽噎”这些是对凡卡诉说自己受
折磨情况后的动作描写,突出表现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
第②句中“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说明凡卡急于要把信寄出去,好
让爷爷快点来接他,好快点脱离苦海的内心活动。
第③句中“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由于写信没有被打搅而满意,寄信也
很顺序,心情肯定轻松了许多。所以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而且还梦见爷爷坐
在暖炕上念他的信。
这个结尾似喜实悲。暗示凡卡追求自由生活只不过是个幻想。凡卡的悲惨生
活还将继续下去。这个结尾使我们更加同情凡卡,更加痛恨黑暗的旧社会。
6.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1)重点指导朗读凡卡写信时表达凡卡心情的句子。
(2)指导读凡卡诉苦、请求爷爷带他回去的句子,要读出凡卡孤苦无依,受
尽折磨的那种沉痛诉苦的语气、哀求的语气、恳求的语气……。
读凡卡迫切希望离开这里,声调要比较急促。
读凡卡回忆过去生活的情景,声调可以悄悄明快些。
7.总结中心思想。
__借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叙述了旧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揭露旧俄
时代社会的黑暗。
8.作业:凡卡在给爷爷写信时,联想起哪些事?他为什么会想起这些事?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围绕重点,学习表达,综合训练,总结扩展。
(二)教学过程
1.学习凡卡联想部分。
(1)指名读四、五小节。思考:凡卡联想起什么事?为什么想起这些?
联想起爷爷守夜的情景和乡村冬夜景色。凡卡给爷爷写信,似乎爷爷就在眼
前。爷爷是守夜人。白天他总是“在厨房里睡觉”,晚上“他穿上宽大的单皮袄,
敲着梆子,在别墅的周围走来走去。老母狗卡希旦卡和公狗泥鳅低着头跟在后
头。”这说明爷爷是个孤苦伶仃的老人。但是爷爷是非常“有趣的瘦小的老头儿,
65岁,老是笑眯眯地眨着眼睛。”这些描写说明爷爷很勤劳很乐观。很慈祥。
这就更突出凡卡想念爷爷。
凡卡回忆乡村冬夜景色:(引读文中有关语句)“没有月亮的夜晚”,“一丝
风也没有,干冷干冷的。”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全看得见。说明夜
景清静。“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说明冬夜充满了快活、欢
乐的气氛。这与凡卡的学徒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凡卡想念爷爷、思念家乡。
(2)指名读课文13小节。凡卡另一段联想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想起这些?
凡卡想起与爷爷砍圣诞树的情景。这段回忆充满了欢乐的情趣。“冻了的山
林喳喳地响,凡卡和爷爷冷得吭吭地咳……尽管这样,他们还是快乐地踏着积雪
去砍圣诞树。小枞树披着浓霜,一只野兔窜出来,爷儿俩呼喊着逮兔子。尽管在
冰天雪地中砍树既冷又累,但在凡卡的回忆中是那么美好、快乐、有趣。说明凡
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独和痛苦。
2.研讨__表达特点。
(1)学生讨论,准备交流。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①两段回忆是__的插叙部分。这两段回忆(联想)对凡卡的学徒生活起了对
比、反衬作用。
凡卡在乡下的生活虽苦,但在凡卡看来家乡生活是那么自由,欢乐,那么值
得怀念。这就反衬出在鞋铺的学徒生活是多么凄凉、悲惨、难熬。
②__细节描写也很突出,更加突出中心。(可读第八小节。找细节描写的句
子。)__第八小节具体写凡卡倾诉自己怎样挨打、挨饿、挨冻,怎样受折磨。三
顿饭吃些什么都一一写到了。在回忆爷爷守夜那件事时,爷爷是什么样的,怎样
守夜,两条狗怎样跟着;砍圣诞树时山林、枞树是什么样,在砍圣诞树时看到了
什么等细节,使人读了仿佛看见了当时的情景,眼前出现一幅幅清晰的画面。这
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深刻感受。
③凡卡写信中,作者写了他三次“叹气”,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了凡卡的内心
感情。
第一次是凡卡在写信前,“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又斜眼看了一
下那个昏暗的神像”看了周围的环境,“他叹了一口气”。凡卡从家乡来到这充
满凄凉、恐惧的鞋铺,黑糊糊的窗户,昏暗的神像,摆满楦头的架子,老板、老
板娘凶恶的面孔,一下子都浮现在凡卡的面前。想起那无休止的劳动,残酷地折
磨,就连写信,还是趁人们都到教堂做礼拜去了,才得空,而且提心吊胆地写,
所以他不由的“叹了一口气”。
第二次是凡卡回忆家乡清静、优美、快活的冬夜与令人窒息的鞋铺的气氛形
成鲜明对照,因此,他又“叹了口气”。
第三次是凡卡请求爷爷:“老爷在圣诞树上挂糖果的时候,请您摘一颗金胡
桃,藏在我的绿匣子里头”之后,凡卡“伤心地叹口气”。往年在乡下,生活虽
贫苦,但还有自由,在过圣诞节时,还能从圣诞树上摘一个糖果;能快乐地跟爷
爷砍圣诞树、打扮那棵树,那该多有趣,多快乐呀!可现在,在这圣诞节的前夜?
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离开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在城里受
折磨,担心地写着倾诉自己痛苦生活的信。并且心情紧张,唯恐被老板看见,再
挨一顿打。这里的生活“连狗都不如”。更不用说什么圣诞树,金胡桃了。写到
这里,凡卡再一次“伤心地叹了口气”。
凡卡每次叹气,内心都很痛苦,从中我们进一步体会到凡卡生活的悲惨,社
会的黑暗。
④__还有哪些特点?找出你喜欢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3.综合训练,总结扩展。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凡卡的内心。
(2)小练笔:写片断——《我与凡卡比童年》
(3)写后交流。
六、布置作业
(一)照样子补充词语
例:(亮)堂堂
()糊糊()零零()眯眯()沉沉
()酢酢()生生()晃晃()灿灿
(二)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比喻、排比、拟人、夸张)
1.我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2.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
3.忽然不知什么地方跳出一只兔子,箭一样地窜过雪堆。()
(三)阅读课文片断,回答问题
这儿的人都打我。我饿得要命,又孤零零,难受得没法说。我老是哭。有一
天,老板拿楦头打我的脑袋,我昏倒了,好容易才醒过来。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
连狗都不如!……我问候阿辽娜,问候独眼的艾果尔,问候马车夫。
1.用“——”画出这段凡卡挨打的句子。
2.文中哪一句话概括地出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凡卡写了家乡那么多亲人,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凡卡》篇幅特别长,内容更是错综复杂,写信,回忆交织在一起。作者采
用了对比、衬托、插叙的写法,使课文的内容显得更加生动有趣。这样的课文该
怎么教?思索了很久,最后我决定把握教学目标,简单教,简单学!本课的教学
目标是:
1.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
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
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
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来写的表
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中“梦”的含义。
第一课时,让学生初读课文,弄清生字新词的读音写法。随后带着孩子们把
__中的人名反复读了几遍,这样以减轻学生在朗读课文中的难度。我记得我小的
时候特别不喜欢读外国作品,原因让人有点啼笑皆非,就是我觉得人名太长,有
障碍。以小孩子的眼光看课文,然后指导他们学习。
接着,我让孩子们谈谈对这课的看法,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好多同学都纷纷
表示不喜欢,原因就是“小凡卡的生活太苦了。”他们不喜欢悲剧。原本我设计
这一环节就是为了让学生喜欢上课文。只有少数几个孩子说喜欢课文。于是我顺
势对孩子们说:“同学们,你们通过朗读课文,已经知道凡卡过的日子非常苦,
你们都产生了对这个孩子深深的同情。为什么你们能在瞬间产生这么复杂深厚的
感情呢?这就是普普通通的文字组合在一起后产生的巨大的魅力,造成了我们感
情的变化。孩子们,在我们这个和平的社会里,也有许多悲剧,比如昨天青海省
发生了7。1级的地震,比如,前不久,山西煤矿发生了矿难……有的时候,我
们不能不用文字来记录这些悲剧,来激发人们的同情,来引起人们的重视,让人
们引以为戒,让悲剧远离我们!孩子们,如何应用文字是一门很深的文字,今天,
我们来好好学习《凡卡》这篇课文,去体味文字带给我们的精彩!”
察言观色,孩子们对这篇课文有兴趣!
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孩子们浏览课文,弄清课文的脉络,课文是按“准备写
信——写信——寄信”的顺序来写的。
第二课时,我先引导孩子们迅速找出“信的内容”,通过体味重点的句子,
去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苦。孩子们的朗读很到位。然后引导孩子们朗读凡卡要求
爷爷接他回家的自然段,体味回家之情切。这部分的教学也是我的重点教学内容。
随后让孩子们找出凡卡回忆的自然段指导学习。凡卡的回忆是甜蜜的,让孩
子们读出凡卡内心的快乐。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凡卡的乡下生活真的很甜蜜吗?
为什么在凡卡看来这么甜蜜呢?并告诉孩子们这一部分的写法叫“插叙”,这里
插写的内容更加烘托了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苦。
《凡卡》教学反思2
教学《凡卡》(第十二册)一文,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__特色荡然无存,学
生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因为__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它交
织着写信、回忆、侧面烘托三条线索,多层次、多角度地突出__的中心。如此错
综复杂的事件关系,便构成了__的教学难点。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我
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从整体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学生的情感世界。
其次,有意识地把__按线索破为三大块: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旨在
让学生抓住__的主线。再采用以点带面、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引导:“凡卡给爷
爷写信的内容,哪一点最让你感动?”此第一大版块。“凡卡苦苦地哀求爷爷带
他回去,这一内容信中多处出现,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凡卡痛苦的心情。”
这样一来,原来一封长信,就浓缩在一个重点段上,教学的第二板块结束。
《凡卡》教学反思3
昨天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整理了凡卡写给爷爷的信。今天一开课,我就从
信入手,读了信后,让学生说说凡卡在信里最想表达的是什么内容。显而易见是
述说自己在鞋铺学徒生活的苦难和一而再再而三地恳求他爷爷来接他回乡下。
先重点研读了书信的第二段内容(课文第8自然段),先扯碎分成“述说与
恳求”两部分,再把悲惨生活分成“挨打、挨饿、挨冻”三部分,再重读挨打的
一系列动词“揪、拖、揍、戳……”感受该不该挨打,该不该挨这样的打。然后
再合并,把两部分连起来朗读与体会,有一位女孩自告奋勇把哀求的部分读得特
别入情,掌声响起。
接着仍从书信中寻找这样哀求的语句:“亲爱的爷爷,我再也受不住了,只
有死路一条了!”“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理解“没有指望”,
用指望造句;结合课文哪些地方写到了狗,怎么连狗都不如?孩子说“城里的狗
一点也不凶”是因为吃得饱,待遇好。“乡下的狗能低着头跟在爷爷后面,而凡
卡却一个人在遥远的城市里受罪。”还有__的最后写到“泥鳅摇着尾巴”说明很
快乐,而凡卡没有!
读了这些以后,我问孩子们有什么想问的。学生A:他们在乡下过得好好的,
为什么要把凡卡送到莫斯科来做学徒?于是引出了凡卡唯一的亲人——爷爷的
生活。在回忆的部分中写到了两处有关爷爷的。起先孩子觉得爷爷的生活还可以,
能在大厨房里睡觉,不像凡卡“睡在过道里,小崽子一哭,还要摇那个摇篮”;
爷爷有羊皮袄穿得也不错。现在的孩子无法一下子理解那个社会的穷人生活。我
再强调地读了一遍“白天在厨房里睡觉”细想,怎么在厨房里睡觉,怎么睡?同
时也指了俄国的地理位置,结合课文“冻了的山林喳喳地响,爷爷冷得吭吭地咳,
他也跟着吭吭地咳”这一句感受那里冬天的气候,一件“宽大的羊皮袄”能在晚
上御寒吗?学生受了启发后,有的从“65岁,瘦小”等处进一步感受到了爷爷
的无能为力。学生B:爷爷为凡卡在乡下找个工作,何必要送到城里来?学生C:
鞋铺的学徒生活那么悲惨,为什么不让他做其他的工作?学生D:他们这样对待
凡卡,当地警察怎么不管?学生看似天真的提问,但为我点明了教学的灯,关键
在于让学生认识这个黑暗的社会,这个不平等的制度。有学生在书信的最后写上
了日期“4月27日”,他们懵懂的是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于是我们想到了过
去所学到的有关孩子悲惨命运的课文,那个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卖火柴的小女
孩”,那个被活活打死的“小音乐家扬科”,还有被马车轧死的“小珊迪……孩
子们终于明白了凡卡在哪里做什么样的工作都逃不出悲惨的命运!
这么一节支离破碎的课,把那么长的一篇课文给完全扯碎了。但我觉得在学
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的对话中,他们对课文的感悟还是在层层深入。吴非在《不
跪着教书》中说语文是最有灵性的科目,孩子马上要毕业了,学了六年语文,教
他们学会读书、学会思考该是我们语文老师的最终目的吧!
《凡卡》教学反思4
本节课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有感情朗读,理解凡卡悲惨的遭遇,体会__的中
心以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凡卡》由于是一篇短篇小说,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
我在教学中采用以点带面,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引导: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
哪些地方最能反映凡卡生活的悲惨和内心的痛苦?抓住学生的情感世界,接着精
读细读:凡卡受了哪些罪,你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目的之在于读懂内容。
目的之二在于感染情绪,使学生的心始终与凡卡的心紧紧贴在一起。如果你就是
凡卡,你会怎样诉说?指导学生把心放进去,有感情地朗读,提高朗读能力。
接着引读了10、15自然段,这样一来,原来一封长信,就浓缩在几个重
点段上,再放手让学生朗读,从中悟情明理,既节省了时间,又激发了学生的情
感。再通过学习插叙部分,让学生领悟反衬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提问为什么穷
人无论在城里或乡下都同样过着痛苦的日子,让学生追根求源,知道凡卡的信不
止是真情告白,他向爷爷哭诉了自己所受的种种苦难,还是一纸血泪控诉,他向
人们控诉了俄国沙皇的黑暗统治和资本家的冷酷无情,激起同学们对沙皇政府的
痛恨。接着让学生自学第三部分,领悟美好结局背后暗示着的悲惨命运。最后拓
展延伸,设想《凡卡梦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激发学生对凡卡的同情和祝福。
《凡卡》教学反思5
在执教语文第十二册《凡卡》一文时,我设计了一张学习表,让学生通过读
书、讨论,合作填写“信的主要内容,自己的感受或体会,不懂的问题”等栏目。
这种学习方式在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学习表。检
查学习表,可以看出学生已经了解了凡卡的悲惨命运,产生了对凡卡同情,对老
板憎恨的情感。我认为已经达到教学目标。
我很满意,习惯性地问道:“谁还有疑问?”。一名男生举手发问道:“为
什么凡卡在信中说街上的狗一点也不凶?我见过的狗可凶了!”。顿时,全班哗
然,怎么问如此无关紧要的问题。我略有愠色,暗想:问题与__思想感情无联系,
与领悟表达方法无关,多此一问,沉住气说:“谁帮助他?”。举手者颇多,一
生说:“养狗的人对狗很好,经常带狗在街上散步,时间久了,狗与人熟了,就
不咬人了。”一生说:“那些有钱的人都养宠物狗,宠物狗是供人玩的,当然不
凶。我家就有一只……”。看来这个问题确实与体会__思想感情无关,不涉及领
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没有深究的价值。我正准备结束这个提问时,一个女生站起
来说:“老师,我有另一个想法。凡卡认为狗不凶是因为老板和老板娘对他太凶
狠、恶毒了,狗的凶狠和老板、老板娘的凶恶比起来差远了。作者这样写是为了
衬托凡卡的悲惨命运。”
问的学生隐约捕捉到“狗一点也不凶”的写作深意,前面答的学生大多是从
“狗”的角度去思考,没有联系__的表达方法,没有考虑凡卡的痛苦遭遇,最后
答的学生从体会__的思想感情和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两个层面思考,准确认识到
《凡卡》一文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诉苦为主,以“乐”相衬,
凡卡回忆乡下的美好是“流泪的快乐”。其回答达到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
三个维度融合的境界。更让我思索到,教师在改革课堂教学时,不能从形式上设
计几个讨论题,让学生质疑几个不明白的地方,就认为是开放的课堂,创新的教
学,就认为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满足营造表面的课堂繁荣,会
出现热闹的讨论没有目的,所谓和谐的学习氛围是空泛地让学生发问,学生往往
不知问什么,为什么发问,课堂学习流于肤浅。教师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
分展示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更应提高教师主导作用,在深入研究课
文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地引导学生去讨论、去质疑,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性,提高质疑的质量。要让“狗儿为什么一点也不凶”
的学生偶然质疑变成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思考。
《凡卡》教学反思6
近日,学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课例大教研”活动。我们五年级组的课题是
《凡卡》。《凡卡》是第六单元是“外国名篇名著”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凡卡》
一文叙述了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九岁的凡卡在圣诞节的前夜趁老板、老
板娘去教堂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给爷爷写信,倾诉自己难以忍受的悲惨的学徒
生活,再三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去。课文的结尾以凡卡做梦的形式反衬了凡卡的
悲惨遭遇,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了深深的思考,激起了人们对凡卡的
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__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关注凡卡的悲惨命运,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是体会文中回忆的内容和写信的内容对比、衬托的写
法。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了解背景,导入新课。
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检查预习。
三、品读信的内容,感受凡卡的悲惨。
让学生通过读信的内容,感受凡卡的可怜,结合挨打时的动作--“揪、拖、
揍、戳”、“拿楦头”、老板娘“捞起青鱼”;等动作,体会他们对9岁的小凡
卡肆意随便地殴打,毫无人性地对待。让学生体会凡卡多么可怜!然后通过指导
感情朗读,让学生走进凡卡的内心,理解凡卡的可怜,感受当时社会的黑暗。通
过理解凡卡的挨饿、谁不好觉,让学生感受9岁的凡卡在老板的家里过的就是这
样痛苦的生活:没有自由,没有尊严,连做人的基本权利都没有。通过学生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凡卡的悲惨的生活。
四、自学结尾、感受美梦难圆
凡卡的梦会实现吗,为什么?让学生交流。
美好的梦总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对比,可怜的凡卡悲惨的命运将会继续。教
学本课后,我有以下的感受: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本篇课文的历史背景离学生比较遥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
生课前查阅资料,理解凡卡生活的环境。在让学生熟读的基础上,首先我让学生
们交流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情况,让学生了解在沙俄的统治下,俄国人
民所处的悲惨状态。这样,我班的学生就很快地融入到了课文中,课堂效果比较
好。
二、注重朗读,体验情感
《凡卡》这篇课文虽然较长,我对课文的重点部分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样
对凡卡的痛苦生活才能体会得更深刻。比如凡卡的信要读出他生活的悲惨、痛苦,
读出凡卡的可怜,读出我们对凡卡的同情。对于信之外的回忆乡村生活的段落,
可以与信的内容对比着读,要指导学生读出乡村的生活虽然贫苦,但在凡卡的心
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读出凡卡在乡下的快乐。这更烘托出凡卡的可怜。
《凡卡》教学反思7
【一得】
《凡卡》是一篇精读__。它是一篇小说,作者是俄国作家契科夫,__主要通
过主人公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孩子的悲惨命运,揭露
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__篇幅长,如果逐段地讲解,平均使用力量,势必会花
费大量的时间,使得教学的环节冗长、拖沓,造成“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于
是,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对教材进行合理剪裁,重新组合,找准__的切入点,从
一个“苦”字着手,感受凡卡的悲惨遭遇,层层推进,步步展开,以达到“长文
短教”的效果。
一、从整体入手,直奔中心
“初读课文,在你眼中凡卡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凡卡的生活悲惨在哪儿?凡
卡的生活为什么这样悲惨?”然后引导学生就以这两个大问题为统帅,进行探究、
讨论和交流。让学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个身心沉浸在这一氛围中,以缩小教
学因时间、空间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难。
二、读信悟情,明确中心
__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它交织着写信、回忆、侧面烘托三条线索,多
层次、多角度地突出__的中心。而“凡卡的生活悲惨在哪儿”一问的设计,能让
学生快速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抓住__的主线。紧接着,我让学生通过抓
住__中描写凡卡心情、神态的句子反复诵读,以及借助书本插图,合理的想象“凡
卡的叙述使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使学生的心始终与凡卡的心紧
紧地贴在一起,“在凡卡的身后,是一个高大的鞋架,架子上摆满了各种楦头和
皮靴,可是他却赤着双脚。”“是呀,凡卡在鞋铺里,经常无缘无故地挨老板、
老板娘的打,伙计们也经常捉弄他,怎么可能送他鞋穿呢?”通过学生自我的发
现,激发学生对凡卡的同情,明白学徒生活是苦不堪言的。
三、回忆“快乐”,凸显中心
“__中仅仅写了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吗?还写了什么?他在乡下生活的快
乐吗?”问题的抛出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通过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体会凡卡在
乡下的生活很苦,可是当学徒的生活更苦,凡卡宁愿回家和爷爷过这样的苦日子,
也不愿呆在城里受罪了,以及感受到凡卡失去亲人疼爱的孤独。从而领会作者的
构思之妙,穿插凡卡回忆乡下生活的“快乐”,目的是衬托出凡卡学徒生活的“悲
惨”。
四、结尾留白,升华中心
一篇好__,常常会使人觉得言虽尽而意不尽。有的写人记事的课文不写结局,
留下艺术空白,让读者去思考,更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教学中,我紧扣__结尾
只写凡卡在邮筒里投送他写给爷爷的信,回来后睡觉时做了一个甜蜜的美梦,留
下了一串省略号这一载体,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小凡卡满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
了,他的美好愿望能实现吗?他的命运能改变吗?”通过学生回顾信封上的书写,
探知凡卡的爷爷肯定收不到信;根据凡卡爷爷的境况判定爷爷即使收到信也不能
接他回家;根据时代背景推知凡卡的美梦注定不能实现,等待他的是更悲惨的命
运,以此更深入地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激发学生对小凡卡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一失】
课堂上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凡卡是一个九岁的穷孩子,没有上过学,怎么
可能给爷爷写信呢?虽然当时,我与学生就此问题展开了讨论,进行了猜测,“可
能是爷爷教他识字的结果”:“可能是他死去的妈妈教他的”:“可能是……”,
我也含糊地解释为这毕竟是小说,可以虚构,但我明白此说不妥当。直至下课以
后,翻阅了杂志,查找了资料,才明白课本中的《凡卡》是根据俄国作家契科夫
的同名小说节选缩写的。凡卡的母亲佩拉盖雅在世时曾在席瓦列维夫老爷家里当
女佣,老爷的女儿很喜欢聪明的小凡卡,教他念书,写字,数数,还教他跳四组
舞。由此可见,小凡卡能给爷爷写信是合情合理的,可信的。可惜,由于我对原
著的不熟悉,只能给予猜测,甚至给出了差强人意的解释。
假如课前,我多花一点时间去读读原著,多花一点时间去熟悉教材,情况又
会怎么样呢?
《凡卡》教学反思8
从三年级开始,我就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并有目的地进行分层训
练:从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到能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的质疑;提高到能加入
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用笔给课文写“眉批”,写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
到现在的能搜集与本课内容联系紧密的课外资料,并能独立进行处理,孩子们自
学语文能力得到质的提高。
由此,我在工作中摸索到了一条活学语文的路子──在开放的教学空间中,
架一座联通课内与课外的桥梁。
1、内外拓展:
以课文为载体,向课外拓展。即以课文内容为“引子”,为话题,诱导学
生自己动手动脑,搜集资料,很自然的把语文的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校外、社
会中,更广阔的知识空间里,使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语文学习
成为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语文,用语文通过多种渠道搜
集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个性、特长。并有助
于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助
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前后沟通,互为参照,形成共鸣。
2、两头延伸:
课前,指导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并进行预习,或提前拜读原著,或提前收集信
息、处理信息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自主的学习、有效的学习。
课后应该是一个新的学习轮回的开始,教师要通过巧妙的点拨、设计,引导
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做到以一点引一篇,以一篇带一组,使学生从中多
渠道吸收知识、开阔视野、发展个性。如教学《凡卡》一文,进行小结后,许多
同学都对小凡卡悲惨、无奈的遭遇感到同情和气愤。我便趁势让学生写续写。又
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很多同学对家长教育和自己的接受
有很多的感受和建议,我就让学生把这篇优秀的课文推荐给家长们看,并以书信
的形式和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本学期的“家长开放日”上,我们共同朗读课
文精彩段落,互提希望和建议,非常有意义和价值。我还发现,现在孩子们接受
到的来自各种媒体的信息与我们的语文教学很不和谐,比如电视机里胡编乱造的
《东游记》,课外读物的“谈情说爱”,网络世界的刺激等等都冲斥着学生的眼
睛,严重影响他们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汲取。
因此,我指导学生读名著,推荐性的看中央八台的“老片新看”,使学生了
解祖国悠久而灿烂的语言文化,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凡卡》教学反思9
讲完这一课,总觉得太仓促,因为这两节课是连着上的,我便一鼓作气讲完
了。回想起来,太快了,不应该为了赶时间、赶进度仓促结束本课。有收获,也
有失落。
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找出信的内容,把写信的内容连起来
读几遍,充分感受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然后出示重点段第8、10、15自然
段,同桌互相合作,品读这三个段落。
从凡卡吃不饱、穿不暖、住不好、经常挨打受气四方面体会凡卡的凄凉生活。
再结合现实,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内心的感触。许多同学觉得自己生活
在社会主义社会实在太幸福了,决心利用大好时机好好学习,思想教育得到升华。
第二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标出文中凡卡回忆乡下生活的段落,男生、女生
轮读,熟悉课文内容以后,画出表现凡卡欢乐心情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
感受、理解,知道凡卡只有在爷爷身边才会感到快乐,所以凡卡希望回到爷爷身
边的心情是迫切的。
接着我问学生课文为什么要插叙这些内容?学生多半回答不上来,经过老师
的提示方才有同学说是对比、衬托的写法,用凡卡在乡下的快乐衬托他在莫斯科
学徒生活的悲惨。课文以梦结尾,凡卡的爷爷究竟能不能收到这封信呢?
我引导学生从醉醺醺的邮差和不详细的地址来体会结果,爷爷是收不到这封
信的。但是仍然有同学认为总有好心人把凡卡赎出来的,我首先肯定他们的心地
善良,再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给学生讲凡卡的命运是不可能改变的。
有一点我疏忽了,文中出现了凡卡的三次叹气,在课堂上我只顾着让学生找
凡卡写信的内容和乡村回忆的部分,忽略了作者的叙述部分。凡卡的三次叹气非
常重要,可以体会到学徒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让他痛苦万分,更能激起学生
对凡卡的深切同情。
总体感觉,讲得不细致,像文中有些细节描写应该引导学生重点揣摩,像课
文的第二自然段,凡卡在写信前,为什么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几眼?为什么又
斜着眼看了一下那个昏暗的神像?都匆匆忙忙地过去了。这是备课的疏漏,讲过
之后,觉得自己太不应该了。
《凡卡》教学反思10
回顾《卖火柴的小女孩》顺势讲到《凡卡》一课,契科夫笔下的九岁凡卡又
是怎样悲惨的生活呢?学习课文,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熟课文,标注自然段。接
着一段一段浏览读,说出每段的大致意思,这样就自然明白了__按“准备写信—
—写信——寄信”来写的。其中写信部分有信的内容和回忆部分。写信当中穿插
了回忆乡村生活的情景,这种写法就叫插叙。
引导学生读,和学生一起学,一起探究自然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
深入下去探究__的内涵,读信的内容体会凡卡的悲惨生活。从关键句,关键
词中充分感受到这样的生活让凡卡只有死路一条了,从而认识到社会的不合理。
读中说体会,体会中读是感悟深刻__的一种朴素的方法,也是心灵和文本对话思
考的过程。
再来学习穿插的回忆乡村生活部分,学生美美地读着,多美好的生活啊,难
怪凡卡求爷爷把他接走。可凡卡能被爷爷接走吗?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链接
当时的社会背景,学生走进当时社会去思考,去理解。在交流中学生认识到爷爷
不可能收到凡卡的信,凡卡的悲惨的命运控诉着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合理。
可最后作者却写凡卡做了一个甜蜜的梦,梦见爷爷读他的信。为什么要这样
写呢?探究中体会文学的魅力,不必多讲,点到就让学生多多读,读中体会文学
的魅力。
《凡卡》教学反思11
一、交流背景为学文奠定基础
《凡卡》一文,作者契诃夫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
作者所写的时代和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开课时通
过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交流,奠定了学习课文的基础,进
行交流之后,就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作品之间的距离,降低了学习难度。
二长文短教,直奔重点
课文结构复杂,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教学中采用扣主线、弃枝叶,
确定教学的重点。抓住信的内容、凡卡爷爷的呼救、凡卡的回忆和凡卡的梦等重
点内容,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体会(1)让学
生讨论凡卡受尽哪些折磨?进而体会凡卡的非人生活。教学中我还注意启发学生
想象。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为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替凡卡说下去。
另外,凡卡向爷爷呼救的内容,我借助反复的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
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情感的贯通,把教学推向
高潮,收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教学设计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强了悲剧
感人的力量。
三、对比教学,突破难点
教学凡卡回忆和爷爷一起在乡下生活的情景时,引导学生思考:
a、你觉得凡卡乡下的生活怎么样?
b、乡下的生活既然很苦,为什么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呢?通过这
样的教学,学生很容易就能把乡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进行对比,进而弄懂作者写
乡下生活“乐”是为了衬托学徒生活的苦。
四、探究结果,深化主题
“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为什么?”提出问题后,我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写
信后的内容,把描写凡卡动作、神态的词句划上记号并体会他的内心活动,再通
过学生的感情朗读和合理想象: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你想对凡卡说点
什么?通过这一训练,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对穷苦儿童的同情,
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珍惜。
《凡卡》教学反思12
问:教学《凡卡》这篇小说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小说的主人公凡卡是
一个9岁的穷孩子,没有上过学,怎么能给爷爷写信呢?我只好解释说:这是小
说,可以虚构。这样解释妥当吗?
又:“凡卡”为什么又称“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
答:您用小说可以虚构来解释见卡会写信,不够妥当。小说里的人物、事件、
情节确实可以虚构,但是,虚构的情节必须是合情合理的,可信的。也就是说,
艺术的真实必须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如果凡卡真的不具备会写信的条件,作家
也不应当这样写。
那么凡卡会写信是否合情合理呢?教材中的《凡卡》是根据俄国作家契柯夫
的同名小说缩写的。凡卡9岁前是否上过学,小说没有交代,但我们不能只根据
他家里穷就断定他没有上过学。小说虽然没有交代凡卡是否上过学,但是他能够
写信的条件还是可以从小说原作中的一些情节中看出来的。凡卡的母亲佩拉盖雅
在世时曾在席瓦列维父老爷家里当女佣,老爷的女儿奥尔格·伊格纳捷夫娜很喜
欢聪明的小凡卡,教他念书、写字、数数,还教他跳四组舞。这一情节没有纳入
课文,可以参见《凡卡》原作。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凡卡真的没有上过学,他能
够给爷爷写信也是合情合理的。
俄国人的姓名由三部分组成——名字、父名和姓氏。“凡卡”的名字是“伊
凡”,“凡卡”是爱称,类似我们的小名,“茹科夫”是凡卡的姓。作者喜爱小
说的小主人公,所以用“凡卡·茹科夫”的爱称来称呼他。按照俄国的习惯,姓
名的全称只在正式场合使用,平时用省略的说法。晚辈对长辈自称,只称呼自己
的名字和姓氏,所以凡卡在给爷爷的信中自称“您的孙子伊凡·茹科夫”;晚辈
称呼长辈,只称呼长辈的名字和父名,不称呼姓氏,所以凡卡称呼爷爷“康斯坦
丁·冯卡里奇”。
下面是来自《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凡卡》一文是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
的主人翁凡卡只有九岁,家里很穷,又没有读过书,他怎么能给爷爷写那样长的
信呢?另外,凡卡又为什么不会写信封呢?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去认识。
原因一,课文是经过编者删节的,看《契河夫文集》第五卷的小说原文,有
这样一段被删去的话:“当初凡卡的母亲彼拉盖雅还活着,在老爷家里做女仆的
时候,奥尔迦·伊格纳捷耶芙娜(笔者注:其人是老爷家的小姐)就常给凡卡糖
果吃,闲着没事做便教他念书、写字,从一数到一百,甚至教他跳卡德里尔舞。
可是等彼拉盖雅一死,孤儿凡卡就给送到仆人的厨房去跟祖父住在一起,后来又
从厨房给送到莫斯料的鞋匠阿里亚兴的铺子里来了……”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
以了解到:凡卡之所以能写信,是老爷家小姐教他念书、写字的结果。至于小姐
为什么喜欢他并乐意教他,这又和凡卡的母亲曾是小姐宠爱的女仆有关系。
原因二,俄语是拼音文字,和汉语不同,俄国孩子学俄语读写要比中国孩子
学习汉语容易得多。凡卡虽没有上学读书,但很小的时候小姐就教他念书、写字;
另外,凡卡的爷爷也识字(可以从文末的梦境描写中看出),说不定爷爷在平时
生活中也曾教过凡卡,因此,凡卡会写信应在情理之中。
原因三,凡卡的信,通篇都是孩子口气,用词浅显,近乎是一般儿童口语的
实录,所以,这对于凡卡来说只会写字就可以了。然而,凡卡在平常生活中只学
会写字却不曾学过写信封,因此,凡卡把信封写错了是可能的。
《凡卡》教学反思13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
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
烈。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课堂
互动往往是通过教学细节来实现的。如果说,对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是精彩课堂
必备的奠基石,那教师对于课堂细节的正确处理无疑就是精彩课堂的画龙点睛之
笔,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关注课堂细节,它能成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成为学生的兴奋点,化解疑难的转折点,从而创造精彩互动的课堂。
然而精彩的教学细节不仅可以使教学过程具体、丰富而充实,而且可以使教
学过程充满思辨与灵性,充满智慧和创造。“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涓流无
以成江河”,作为教师,我们除了要用开放的胸怀去预设理想的教学情境,还应
更多地关注课堂中的教学细节,关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生成,这样才会在教学中
左右逢源,达到“点石成金,出奇制胜”的教学效果。
通过《凡卡》这一教学片段,从中领悟到阅读教学的视点是学生,即学生处
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他们是阅读教学课堂的主人。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
突出了阅读是学生的活动。以这个案例来看,这位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都在按照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问题采用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堂较为
枯燥,容易涣散学生对主题思想的把握,因此我认为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请
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想一想,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凡卡内心的难过。这
样教师就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所以对于阅读的教学,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必须由他们主动、积极地来完成诵读,感悟、内化的过程,但同时阅读教学也不
能离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无论是重点的切入还是主线的提炼,教师的
指导都是必不可少的,它营造了一种有利学生阅读的环境和氛围,创设了引领学
生途径和方法。
在教学中,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充分运用眼神与学生
进行心灵的交流,可以起到比语言交流更好的效果。从学生的心灵出发,去关心
他们,去教导他们,去启发他们,创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营造和谐的师生关
系。
《凡卡》教学反思14
一篇课文作为教学内容该怎么用,它的教学价值在哪里?课堂上,学生的学
习是怎样发生的,如何实现有过程、有思考、有深读的阅读?
对于这篇__,要抓住小说的主要人物与情节,把教学重点确定在课文第3~15
自然段的阅读。教学中,要把教学价值定位在对__写法的揣摩与体悟上,聚焦对
比的写法,让学生在对比中读出“相同”与“相异”。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沉默不
语,只是在做课堂的旁观者。
这节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教师引领学生反复进行“对比阅读”。在第二板块
中,我让学生读出不同——对比读回忆和写信的段落,找找凡卡前后生活的不同,
并且问:读完后你看到了怎样的凡卡呢?学生在这一环节基本上能找出相应的句
子,“可怜、受苦”、“快乐”等词语也能轻易地说出来。
本来应该提前印好学习单,让学生自由填写学习单,这样的课堂效果更加好。
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从__中发现不一样的凡卡,从而体悟到“对比”写法的妙处:
突出凡卡命运的悲惨,激起读者的同情,增强__的感染力。
我们教语文不单单是在教课文,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要教
方法。对于“写法及其好处”,学生总是不能很深刻地明白,在写习题时往往空
白。
这节课进行了三次对比,第二次旨在求同。问:凡卡乡下的生活真的有无尽
的快乐吗?让学生再次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这时学生都能很清楚地知道凡卡
不快乐,也能很迅速地找出相应语句。第三次对比,是让学生从《凡卡》的原文
中去对比发现相同和不同之处。
“对比”既是一种写作方法,也是一种阅读策略。作者运用对比,揭示了凡
卡的苦难,社会的黑暗;读者运用对比,深刻地感受到了凡卡的痛苦,社会的罪
恶。同时,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反复而深入的对话,这既
是对__的深入解读,也是我们对作者表达的最大敬意。
这节课在设计上重点关注“写法”的习得,而相对弱化了对语用的训练,既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在进行对比阅读时,可以适
当让学生写一些批注,留下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还可以让学生选择文中的一个人
物,写上一句最想说的话。
《凡卡》教学反思15
__很长,课时却有限,这样的时候,倘若贪求面面俱到,教学将又冗长又乏
味,同学收益甚少。
因而,在《凡卡》一文的教学,我这样设计并实施教学:
1、初读课文伊始,就抛出问题:“用一个词语表达你初读__的最大感触。”
同学很快纷纷表达:震惊、伤感、同情、悲哀……由此,迅速导向同学集中关注
文本的情感,并将自身的情感世界融入其中。
2、然后,就“从什么地方感受到‘震惊、伤感、同情、悲哀……’?为什
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一问题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以点带面找出凡卡给爷爷写
信的内容,并反复研读相关的语句,既紧扣情感,又明晰__主线;既读懂内容,
又感染情绪。
3、接着,再让同学就自身最有“震惊、伤感、同情、悲哀……”感触的语
句通过朗读表示自身的情感体验,同学自然地喷发感情。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倘若面面俱到,或逐段讲析,自然枯燥乏味,毫无特色,
弱化文本自身的感染力,以上处置,则较好地突破__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
时间、空间关系复杂的难点,实现了长文短教、化难为易。因而,教师深入涵咏
文本,正确地处置、掌握教材非常重要。
本文发布于:2023-03-09 12:33: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3363891937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凡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凡卡.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