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夕 书摘 往事
雕塑家之妻
玛加丽达是苏联著名雕塑家谢
尔盖・科涅库夫的妻子。1924年,
经苏维埃政府批准,谢尔盖率团前
往美国,筹办俄罗斯艺术展。年轻
美貌的玛加丽达名义上是随同丈夫
出访,其实,她的真实身份是苏联
国家政治保卫总局的女间谍。
俄罗斯艺术展如期在纽约开
幕。作为艺术家的妻子,玛加丽达
盛装出席了艺术展的开幕式和各种
交流活动。美丽大方的玛加丽达周
旋于名流、政要人物之间,从容而
且优雅,很快便交了不少朋友。
按原定展出计划,科涅库夫夫
妇俩将在纽约停留两个月时间。但
爱因斯坦
情迷苏联女谍
谚贺茵
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玛加丽达
迅速融人了当地的社会生活,收集
到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当时,莫
斯科情报总部正在向一些主要国家
布置机构、派遣间谍。经过反复权
衡,决定派玛加丽达长期潜伏美
国,并以政府的名义批准她与雕塑
家丈夫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定居美
国。这一住便是二十年,而与大科
学家爱因斯坦发生恋情,则是定居
力太分散,生怕国军来个反包围,
于是立即命令中止攻势,迅速北
撤。因此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发出了
反攻追击的命令。
关麟征这次提升,成为黄埔生
中第二个集团军总司令(第一个为
他的老同学、蒋介石的小老乡胡宗
南),新官上任三把火,奉命之后,
立即下令两翼迂回,挥军北指,向
敌人发起反攻。第195师由于始终
与敌保持接触,当日军撤退时,落
在最后的他们反成了追击鬼子的先
锋。鬼子撒腿跑,他们在后面使劲
70
撵,一直追到原新墙河的阵地才打
住。国军几路大军同时追击,将来
犯之敌全部击溃,原有阵地全部收
复,鬼子遗尸累累。后据战区长官
部宣称,敌人伤亡在4万以上。
这就是抗战史上的第一次湘北
大捷。
会战结束后,长沙各界爱国人
士组织慰问团,到湘北慰问抗战有
功的战士,关麟征在集团军总部设
宴招待各界慰问团人士。将领们战
场打仗打得猛,在酒桌上喝酒也喝
得猛。在宴会上,前来劳军的著名
剧作家田汉带着几分醉意,当场挥
毫,给关司令写了副对联:“干杯
不醉,一战成功。”这对联成为佳
话一段后,被关司令裱好挂在总部
办公室。麓
美国10年以后的事情了。
“邂逅”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20世纪
最杰l叶J的科学家。他出生于德国乌
尔姆,自1914年起,任德国威廉
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并兼柏林大学
教授。他于1915年发表了广义相
对论,之后,又提出了光的量子概
念,并用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
应、辐射过程等。
1933年1月,纳粹党攫取德国
政权后,爱因斯坦成为科学界首要
的被迫害对象,幸而当时他在美国
讲学,才未遭毒手。3月,他返回
欧洲后暂避居比利时。之后,多次
发现有人跟踪他,9月9日还险些
被行刺,当夜,他就渡海到英国。
10月转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新
建的高级研究院教授,1940年取得
美国国籍。
爱因斯坦在遭到德国纳粹迫害
时,没有选择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而是投奔了美国,并在美国定居,
这使苏维埃政权的某些领导颇有微
词,特别是爱因斯坦的量子理论被
美国应用到导弹、核武器等军事研
发上,更引起了苏联安全保卫总局
的高度关注。莫斯科总部指示玛加
丽达,要设法接近爱因斯坦,获取
重要科技情报。
机会终于来了。
1935年6月,美国普林斯顿大
学邀请雕塑家谢尔盖・科涅库夫为
爱因斯坦塑一个雕像,玛加丽达以
助手的身份与丈夫一同前往爱因斯
坦的工作室,见到了当时已经56
岁的大科学家。
玛加丽达以成熟少妇彬彬有礼
的举止和楚楚动人的身姿,一下子
就吸引了整日处在枯燥无味的数字
演算和重复试验之中的大科学家,
这位平日里要么沉默不语,要么张
嘴便是受激辐射理论、大统一理论
的科学家,竞当着少妇口若悬河地
j主事 中外书摘
畅谈起来,显得十分愉快。
这之后,玛加丽达又与爱因斯
坦见过几次面。显然,爱因斯坦十
分欣赏和喜爱这位雕塑家的“助
手”,但在当时,爱因斯坦与他的
第二任妻子爱尔莎感情尚好,因而
极力控制着自己,不敢对玛加丽达
有非分之想。1936年12月,爱尔
莎意外地死于循环系统和肾方面的
疾病,在爱尔莎临终前的那些日子
里,爱因斯坦对饱受病痛折磨的妻
子关爱备至。
爱尔莎死后,爱因斯坦开始毫
无顾忌地追求玛加丽达,而这恰恰
符合她的意愿。两人的感情迅速升
温,很快便成了“情投意合”的
“恋人”。
爱因斯坦是个充满激情的人,
对爱情的追求,就如同对科学一样
执著。他在1903年就有了第一次
婚姻,1912年却与离了婚的堂姐爱
尔莎发生了恋情。为了会自己的情
人,他竟然连在巴黎举行的数学哲
学会议都不想去参加。
爱因斯坦把科学与恋情比做
“重锤”与“小提琴”的关系。他
曾经对爱尔莎说过:“……现在我
还必须写一篇争论性的文章,因为
我绝大多数杰出的同行们拒绝接受
我的观点。所以我就没有足够的那
份平静心态来和你闲聊了,就像拿
重锤的人干活之后,不能马上演奏
小提琴一样。但这并没有削弱我盼
望与我亲爱的人在一起的急切心
情。在你的陪伴之下,我可以卸下
重负,与你娓娓叙谈,与你一起漫
步在柏林近郊的那一片亲切的老树
林之中……”
现在,爱尔莎死了,爱因斯坦
便把他的全部恋情倾注在玛加丽达
身E。
公开恋情
爱因斯坦和玛加丽达的交往开
始时还遮遮掩掩,至少还要顾及雕
塑家谢尔盖的面子,不使他过分尴
尬,但随着感情的升温和关系的发
展,两人便抛开了世俗观念,不仅
亲亲热热、成双成对地出入公开场
合,而且开始同吃、同住。在这种
亲密无间的接触中,玛加丽达不仅
从爱因斯坦的笔记本和口中收集到
许多有关美国军事科学发展的情
报,而且结识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
和具有重要身份的专家和学者。其
中艾列奥诺尔・罗斯维尔特、索洛
蒙・米霍艾尔萨、依萨卡・费斯费拉
还被玛加丽达成功策反,最终成为
苏联间谍的“线人”。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后,玛加丽达被苏联政府任命为苏
俄救济委员会秘书,她的T作是负
责涉外事务。有了一个公开的外交
身份,玛加丽达与爱因斯坦等科学
家们的交往就更加方便了。她甚至
与爱因斯坦共同买下了位于萨郎
克一莱克街的6号住宅,营造起了
属于两人的爱巢。
对于玛加丽达与爱因斯坦的公
开恋情,雕塑家谢尔盖始终保持着
沉默。他是个明白人,他知道玛加
丽达的任务和身份,为了祖国的利
益,他知道自己必须做出牺牲。
为了能长期吸引爱因斯坦,为
了保持自己的窈窕身材,不为孩子
和家庭所拖累,玛加丽达也牺牲了
自己的正常生活,她一直没有生
育。她细心地照料着爱因斯坦的生
活,得体地帮助爱因斯坦处理好前
妻的子女问题;她妩媚可爱,柔情
似水,她把政治观点巧妙地融人了
日常生活的交流中,她潜移默化地
影响和改变着爱因斯坦。
其实,爱因斯坦是个颇为可爱
的老头儿,一点儿也不古板。他友
善、真诚,有童真,爱幻想,有幽
默感,喜欢古典音乐。对他来说,
科学上的追求永远是第一位的,但
他也喜欢女性,喜欢生活在有女人
的氛围里。他的才华,他的温文尔
雅,他对女性的欣赏与尊重,同样
71
中外 l书摘 ‘往事
深深吸引了玛加丽达,她开始从内
心深处尊敬和爱慕这位科学泰斗,
当然,这并没有影响她履行自己的
间谍职责。
玛加丽达曾向友人回忆说:
“他非常谦逊,对任何官方会议都反
感,常自嘲有一头蓬松的乱发……
当时他异常活跃,谈起了自己的相
对论。我听得非常专注,但实在太
难懂了。或许我的专注激发了他的
兴致,他竞拿起纸笔,写下许多公
式,试图向我解释。听着他的讲
解,我也开始在纸上乱画,信笔涂
鸦,竟然画出了他的头像。他灵机
一动,给画像标上了名字: ‘阿
玛’,就是我们俩的名字‘阿尔伯
特’与‘玛加丽达’第一个字母的
组合……”
原子间谍
1939年,爱因斯坦获悉铀核裂
变及其链式反应发现的消息。在匈
牙利物理学家利奥・西拉德的推动
下,他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
加紧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
1942年4月,苏联内务部和情
报总局提供了一份有关国外原子弹
研究的资料文件;5月,苏联年轻
的物理学家、空军中尉P.H.弗
廖洛夫写信给斯大林,认为“抓紧
时间制造原子弹至关重要”。弗廖
洛夫在翻阅美英科技杂志时注意
到,有关核裂变的文章及这一领域
学者的名字突然销声匿迹。他由此
得出了判断:原子弹研究已经进入
了保密阶段,也就是说,美国可能
正在制造原子弹。
1942年末,斯大林做出了“苏
联必须优先、快速发展核武器”的
决定,并建立了一个隶属于科学院
的原子试验室。苏联军事情报机关
和政治情报机关都积极部署了核间
谍活动,千方百计搜集有关核武器
研究工作的情报。
1942年8月11日,美国启动
72
了“曼哈顿计划”。这是美国政府
的一项绝密军事工程计划,主要任
务是生产足够数量的原子核裂变材
料、设计和制造原子弹。为了实现
这一计划,美国投资了20亿美元,
动用了l0万科技人员和工人,其
中包括一批优秀的科学家。
“曼哈顿计划”取得了一系列
的进展:1944年l0月,首座石墨
反应堆建成;1944年10月,首批
铀235研制成功;1945年7月16
日,美国新墨西哥阿拉莫戈多沙漠
上空,一团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
起,全世界第一颗实验用原子弹
“胖子”爆炸成功,其威力相当于2
万吨炸药。
科学家们互相道贺,然而心情
却感到分外沉重。有科学家说:
“我们制造了一个可怕的东西。”也
有科学家说: “我们现在都成了混
蛋。”科学家的道德观折磨着他们。
1945年8月20 El,斯大林专
门召见苏联有关部门的重要领导,
督促并再次指示他们尽快拿出有价
值的制造核武器的技术资料。在此
之前,玛加丽达也接到了来自莫斯
科总部的命令,要求她尽一切办法
获取核武器的尖端资料,并尽快安
排爱因斯坦与当时在纽约的苏联间
谍头目、苏联驻纽约总领事馆一等
秘书尤里・米哈依洛夫会面,还要
协助他们建立起经常性的联系。
就在斯大林召见有关部门领导
并做出指示的那段时间,玛加丽达
的情报工作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美国试验用原子弹“胖子”
升空之前,爱因斯坦再次致信罗斯
福,这次写信的目的是希望美国放
弃使用原子弹。
然而,不仅“胖子”化为不祥
的蘑菇云,紧跟着,美国又在日本
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数
十万人死亡。爱因斯坦对美国政府
屠杀平民的做法表示强烈不满,对
原子弹能否被理智控制十分关注。
爱因斯坦曾公开发表讲话,他说:
“参加过研制这种历史上最可怕最
危险的武器的物理学家,即使不算
犯罪,也被同样的责任感所烦恼。”
“
……我们之所以把这种武器交到
美国和英国人民手里,因为我们把
他们看做是全人类的信托者.是和
平自由的战士。但到目前为止,我
们既没有和平的保证,也没有《大
西洋宪章》所许诺的任何自由的保
证……”
玛加丽达巧妙地利用了爱因斯
坦对美国政府的不满,大胆并委婉
地向爱因斯坦输入了一种打破核垄
断的思想,终于成功地说服了以爱
因斯坦为首的三位重要科学家向进
步社会提供有关核武器制造的资料。
而这进步社会的代表国家就是苏联。
由于玛加丽达长期的感情投入和潜
移默化的影响,爱因斯坦个人感情
的天平显然也在向苏联倾斜。
除了爱因斯坦之外,另二位是
核武器专家尼尔托・勃伦,以及在
曼哈顿大街负责具体研制工作的奥
别盖米尔。他们都是爱因斯坦家的
常客,他们崇拜这位科学泰斗,在
政治观点上也相对保持一致。在长
年累月的交往中,他们已经习惯了
玛加丽达准夫人的身份,对她十分
尊重。与此同时,玛加丽达也说服
了爱因斯坦,为了世界的和平,放
下大科学家清高的架子,与尤里・
米哈依洛夫在纽约会面。
1945年8月30日,玛加丽达
在安排好大科学家与苏联间谍头目
的会面之后,即以返苏联探亲为
由,离开了美国。
这是一次理智的回避,有助于
爱因斯坦抛开感情因素,正式与苏
联方面接触,并建立沟通渠道。果
然,尤里・米哈依洛夫与爱因斯坦
保持了定期会面,只不过出于安全
的考虑,以后的会面地点改在了普
林斯顿市郊外的一个小湖边。
玛加丽达回国后没几天就收到
爱因斯坦的来信,爱因斯坦除了表
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外,还简单提到
了尤里・米哈依洛夫。之后,还在
一些信件提到了与尤里接触的事。
信中写道: “……与我会面之后,
米哈依洛夫就会到领事那里汇报
……”信中,爱因斯坦还特意提到
尤里曾给他一些忠告,看来,爱因
斯坦还是很信任这位总领事馆的一
等秘书的。
多年之后,当时曾负责与玛加
丽达单线联络并指导她T作的苏联
情报机关头目巴维尔・苏多普拉托
夫中将,在回忆录《特种任务》
中,公开披露了玛加丽达的真实身
份,书中写道:当年的“特种任
务”,就是勾引那些参与“曼哈顿
计划”、研制原子弹的美国科学家。
巴维尔・苏多普拉托夫中将还
在书中评价道:
玛加丽达是一名出色的女特
工。她能在周围环境极为复杂艰险
的曼哈顿大街立住脚,并成功地诱
惑住诸如爱因斯坦这样声名显赫的
科学家,实属间谍奇才。要知道,
每次与尤里・米哈依洛夫会面时,
爱因斯坦向我方提供的都是最新
的、我们苏联尚未开发出来的导
弹、核武器的尖端技术资料。单从
这一点看,玛加丽达就是盖世无双
的谍海英雄。
痴情的科学家
大约是在1945年以前的战争
年代,苏联情报机构在美国的行动
相对来讲还是自由和安全的,在美
国的苏联间谍尚未引起美国联邦调
查局的兴趣。自1945年9月,苏联
驻加拿大使馆的一名译电员叛逃,
并把许多秘密材料交给加拿大警方
之后,美国的防范才开始加强了。
1945年12月底,玛加丽达与
丈夫谢尔盖・科涅库夫接到了秘密
返回苏联的指令。莫斯科总部也许
是出于对人员安全的考虑,也或许
认为,玛加丽达已经完成了她诱惑
爱因斯坦的使命,毕竟,核武器的
j主事 中外书摘
研制是个太敏感的问题。
在返回苏联之前,玛加丽达曾
向爱因斯坦秘密辞别,场面是极度
伤感的。玛加丽达温情脉脉地为他
梳理着花白蓬乱的长发,老人浓密
的短胡须颤抖着,一脸的凄凉与怅
惘。但他没有说出一句劝阻的话,
只是默默地摘下手腕上刻有“爱因
斯坦”名字的金表,满怀深情地套
在玛加丽达的手腕上。
圣诞节前夕,玛加丽达与丈夫
谢尔盖在美国失踪了,几天之后,
他们神秘地出现在莫斯科总部的办
公室里。主席维克托・阿巴库莫夫
和一直与玛加丽达保持单线联络的
巴维尔・苏多普拉托夫中将在座。
作为有功之臣,他们得到了苏
联政府的奖赏。玛加丽达被授予特
工英雄勋章,谢尔盖被批准为科学
院院士。夫妇俩还得到了一套高级
公寓和一幢乡间别墅。不过,他们
被郑重告知,为了他们的人身安
全,必须迅速离开人员繁杂的莫斯
科市中心。
时隔不久,苏联的原子弹试验
成功。对此,美英政界反映强烈,
因为苏联研制核武器的速度大大超
过了他们的预期。
1945年,当同时代的科学家都
热衷于分裂原子、制造原子弹和发
现新粒子时,爱因斯坦退休了,并
重新修订起更加高深莫测的“统一
场论”来。而玛加丽达和谢尔盖夫
妇,则远离闹市区,隐姓埋名,过
起了平民生活。
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
因主动脉瘤破裂而逝世于普林斯
顿;1971年5月,玛加丽达・科涅
库娃也在莫斯科去世。她的后人们
在清理遗物时发现了9封或用德
语、或用英语写的情书,信的落款
处,竟然是大名鼎鼎的科学泰斗阿
尔伯特・爱因斯坦。
这9封书信写得纯朴自然,完
全暴露了大科学家对玛加丽达的感
情。他在信中深情地回忆了两人在
一起的时光,并用呢称称呼彼此。
……亲爱的,尽管我绞尽脑汁
想把事情做好,但还是不能达到你
的要求……你做事总是井然有序
的,我自愧不如……
……身边的一切经常勾起我对
你的思念之情:亚尔玛罗夫披肩、
字典以及我们俩都认为已经丢失的
独特的烟斗……家里这些由我们经
手过的东西都完好无损地保存在我
的小房里,一个孤独的小房……
我最亲爱的玛加丽达:
我不能接到你的信,你无法收到
我的函,我们不能了解彼此的近况。
为此,我一直在苦苦地思索,如何才
能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尽管人人都
称赞我聪明过人,但我对此竟束手无
策……目前,我开始阅读一本有关魔
法和预兆的书。它使我确信,冥冥之
中,有魔鬼夹在我们中间,弄失了我
们的鱼雁传书……但愿在家乡宜人的
风光中,你能过上称心的生活。我一
切都好……工作非常顺利。周围并
无其他女友出现,但我并不感到遗
憾……我躺在沙发上,叼着你送的
烟斗,在如水的夜色中,我用你喜
欢的铅笔疾书……如果你不忙,赶
快给我回信吧!
祝一切都好!让你的爱因斯坦
吻你!
爱因斯坦也许到死都不知道自
己深爱着的这个俄罗斯女人竟是一
名苏联间谍。但从人性和感情的角
度来讲,玛加丽达毕竟悉心照料他
数十年,慰藉了科学家孤独的晚年
生活。鞭
本文发布于:2023-03-09 09:55: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3269561926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情迷办公室.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情迷办公室.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