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2页
[舌尖2三餐太仓宣传片]舌尖上的中国三餐
篇一:[舌尖上的中国三餐]舌尖上的中国的语录
1、眼前的食物,可能来自遥远的大海和高山。
2、中国人善于用食物来缩短他乡与故乡的距离。
3、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4、别人眼中的虚度生活,在我眼里却是无比珍贵的时光。
5、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6、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机械们一茬茬收割殆尽。
7、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
8、无论是靠山还是靠水,劳动者都有专属于家人的美味。
9、一个成功的厨师,并不只依赖青春,更仰仗厚重的经验。
10、无论靠山还是靠水,劳动者们都有专属于自己家人的美味。
11、历史对于旁观者是一段故事,对于亲历者是切身的喜悦和感伤。
12、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
13、无论是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14、世事变迁、人心进退!人们,越是在水泥森林里久居,越向往回归农
耕生活。
15、食材的获得,需要超长的辛苦和耐心的等待,这样的法则同样适用于
大山。
16、丝娃娃是贵阳女孩儿的最爱,烫面烙熟,个头小,却能装下20种素菜
和4勺蘸水。
17、在与世隔绝的大森林里,甜食非常难得。甜是人最简单、最初始的美
食体验。
18、人们懂得用五味杂陈形容人生,因为懂得味道是每个人心中固守的乡
愁。
19、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
道,人情的味道。
第2页共12页
20、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
关的每一个细节。
21、25年,相比一个城市的兴衰流转,显得短暂。但对一个人来说,却足
以酿出浓厚的乡情。
22、东方和西方,江南和塞北。人们的迁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离
合见证了人的聚散。
23、在中文里,"火候"一词的使用并不局限在厨房,更能用来评价处世的
修养,以及为人的境界。
24、时间和精力,全部留给了下一代,然而随着知识日新月异,不少家长
能做的,就是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
25、随着人们的迁徙流转,食材、香料、配方和技艺也在浩淼的时空中穿
梭、演变、再生,形成绵长而丰富的历史。
26、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人类的聚散,西
方人称作“命运”,中国人叫它“缘分”。
27、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无奇,辛苦劳作给
全身心带来的幸福,从来也是如此。
28、木榨榨油,传承一千多年的古老工艺。电力机械时代,血肉和草木之
间的对决,依然焕发着原始的生命力。
29、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
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气灶火。
30、一勺鱼酱,足以让最平常的食材陡然变得酸楚动人,这是一年中最美
味的团聚,也注定是一顿百感交集的晚餐。
31、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
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32、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
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都是不曾停歇。
33、从形态到内容,从神到形,饼卷的变化千姿百态,这看似食物们的自
助旅行,追根溯源,其演变终究离不开人的流动和迁徙。
第3页共12页
34、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经历了太多的苦痛和喜悦,中国人总会将苦
涩藏在心里,而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之上。
35、人如其食,食物总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纪录片里那些生动鲜活、令人
垂涎的影像背后,是反映了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的亲身经历。
36、独居的老人也要犒劳一下自己,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
往越是平白无奇。辛苦的劳作,给全身心带来的那种幸福,从来也是如此。
37、如同传授母语,母亲把味觉深植在孩子记忆中,这是不自觉的本能,
这些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即使走的再远,熟悉的味道也会提醒孩子,家的方
向。
38、半身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
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
量。
39、这以纪录片就是吃货福利啊,酥油煎松茸,螺狮粉,全鱼宴,油
篇二:[舌尖上的中国三餐]舌尖上的年味优秀作文五篇
人很多的记忆都和味觉联系在一起,而味觉的记忆会是内在的感受,因而
也会更长久些。从小到大,舌尖上也积累了些许细碎的滋味,驻扎在记忆中。
每当到了某个时候就会跳出来,勾起你记忆深处的记忆,勾着你去回味、去寻
找、去想念。
孩提记忆里,那时天天想着的就是糖果了。那味儿酸酸甜甜的,吃上甚是
甜蜜。还有那糖纸,五颜六色的,那时好像还当收藏来着,但现在已没有了,
想必是物是人非。
还记得,小时候想吃糖想得要命,一天到晚都想着,什么水果糖、奶糖、
棒棒糖、巧克力等等都尝了个遍。正因如此,惹来爸不少责骂,一本正经地跟
我说:“少吃点糖,小心蛀牙。”那时的我不太懂什么蛀牙,只见父母严肃认
真的神态便觉得蛀牙一定是什么坏东西,我一听这话便觉得浑身发冷,可吓了
一跳,要是蛀牙了,以后可怎么吃糖呀。所以我不再吃糖成痴,学会克制,以
至于现在的我几乎不怎么碰糖,只是在妹妹买糖回来时吃上一颗,原因么,也
许是渐渐地长大,会让我们失去一些东西,比如纯真。
第4页共12页
糖果的味道已驻扎在记忆中,每当再次品尝时,童年的味道也随之出现,
然后勾起童年往事。回味着,留恋着。
如果你从不曾尝过糖果的美味,那你也就不会惦记它的味道。
可是正因为已经知道它有多好,所以才会更舍不得忘掉。
在我的各种爱好中,“吃”是一大爱好,喜欢搜罗各种美食,即使搜到一
幅“美食图”也是乐的。对于“吃”的记忆也是敏锐的。放假了,有时间会回
到以前常去的“美食店”或小学门口去找寻记忆里的味道。尝的是味道,品的
是时光。
小的时候还是更喜欢咸的味道。让我垂涎的是小学门口一位大叔卖的鸡蛋
卷饼。那饼煎得焦黄焦黄,里面裹点蔬菜加点火腿,再一卷起,撒上葱花,滴
上香油。不管怎么看,都令人口水直流。再配上下午放学的悠闲时光,绝对的
幸福。背着书包,手拿金黄可物。一边吃一边悠回家。烦恼、忧愁就这样一跳
一跳的撒在路上。还有,卖臭豆腐的,虽然家长一再告诫不卫生,但一看见它
们,那些叮嘱就化成了耳边的风。卖臭豆腐的是个老奶奶,真是十分慈祥。对
小孩子很和气,卖的臭豆腐也质量上乘,炸得外焦里嫩,五毛钱三片。买一碗
五毛的足够了,拌上辣椒。这一碗快乐就是我的了。哗。这样想还有好多,卖
炒粉的、卖豆皮饭的、拌菜。全部一下子在头脑中复活起来了。真想一一找他
们来叙叙旧,可它们太调皮了,谁也不肯出来见我一面。一定是它们以为我忘
了,所以他们不肯来见我了。
记忆里“甜的味道”也不少。
一到夏天,门口就有一个蹬着三轮车卖冰淇淋的小伙子。价格也是极为便
宜的,五毛一杯。他有一个白色大箱子,一打开盖子里面有许多不同颜色的冰
淇淋,不同的颜色是不同的味道。小孩子喜欢什么色,他就用圆勺子在那一块
刮几下,一个好看的大圆球就出来了。在炎炎夏日下,端着一杯小圆球躲着太
阳,是别有一种乐趣的。秋天与冬天,门口会有卖烤煎饼与小蛋糕,这个看上
去高级一些,所以是一块钱一袋。小蛋糕小小的,胖胖的,装在袋子里鼓鼓的
一满袋,满足感迅速将心充满,一口一个,十分爽呀。偶尔也会买一两支棉花
糖,白白的围满竹签一群,像精灵飞速旋转留下的轨迹。只是吃的时候有点麻
第5页共12页
烦,总是一脸的糖,黏黏的回家。快乐被我黏在脸上,招摇过市,妖魔鬼怪绝
不敢靠近的。有这些吃的,当然也少不了各色糖,圆球大粒泡泡糖,狗骨头
糖,石头糖,大支黑色的糖。全围着我手拉手的转呀转。
慢慢地,我长大了,而这些卖各类小吃的大部分也消失了。有的被城管队
的大叔吓走了;有的嫌小本经营,没什么赚头吧;还有几家残存的也多偷工减
料,失去了昔日的美味。我只能在记忆中来回味这甜美的味道了,也追忆着那
快乐的时光。
学着说出我爱她。——题记
总有许多馨香不走,在舌尖停留,在心底永驻。
擦擦嘴角剩余的汤汁,幸福地说:“妈妈我还要!”于是抱着大碗的“青
风雪语”,又闭上眼睛享受,享受这妈妈的味道。
“青风雪语”,是妈妈一例拿手汤的名字,乍一看是一片湖水,静谧而又
像极了一处神
篇三:[舌尖上的中国三餐]《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八篇
《舌尖上的中国》是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出品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
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下面是关于《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八篇的内容,欢迎
阅读!
美味的豆腐,鲜香的鱼肉,风干的火腿,清凉的竹笋。摆在我的面前,口
水早已垂涎三尺。
古往今来,没人不被美食所诱惑。仿佛一看到它,心中就会有一种满足
感。无论有多劳累,那都是值得的。
春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春节时,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有菜馅的,
也有肉馅的。无论是哪种,我都爱吃。元宵,元宵可好了,虽然很小,可这也
正好:因为满足不了我们的肚子,所以就得多吃。端午,端午的棕子更是诱
人。尤其是红枣馅的,别提有多美味了。传说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人们就
都在端午节这天,把美味的棕子扔进河里。哈哈!屈原有福了!中秋,提到中
秋,我都觉得我三生有幸,因为我刚好是月圆之夜降临人世的。这天,可以欣
赏美丽的圆月,还可以吃到香甜可口的月饼,真是妙极了。
第6页共12页
除夕,除夕最棒。因为这天,可以品尝到许多美食:无论是蔬菜还是鱼
肉,我都不会拒绝。只要吃到我妈妈亲手做的酸辣土豆丝、美味透心的豆腐、
香喷喷的鸡腿、诱人的鱼肉、清甜可口的磨菇汤。哪怕让我连干三天家务都
行。现在一想到,心里早已飞回家去了。糟了,还是别想了,口水都流出来
了。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我国的食品那都是有名的。如:四川的辣子鸡
丁,若是你吃了,准回味无穷。我现在都还记着那辣子鸡丁的味道,虽然辣,
但却吸引人。还有广东的铁板鸭,别提有多美味了。那鸭肉与众不同,香香
的,脆脆的,而且那肉汁,有些辣味,品尝起来感觉独一无二,细细的品尝,
像是到了天堂。心中再无其他杂念。我可不是吹哦!
现在,眼前摆着美味的豆腐,鲜香的鱼肉,风干的火腿,清凉的竹笋。我
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立马全吃了。啊!好美味!
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看得时候又鼻子酸酸,眼泛泪光。晚上躺在
床上,翻来覆去了很久都睡不着,掉下不少眼泪。
复活节假期,回家了一趟。五年没有回家过过清明了,今年妈妈使尽浑身
解数,把江南的春天隆重地给我过了一遍。
鲜竹笋蒜苗红烧肉;刀鱼用筷子去肠,笋尖葱姜滚水鱼下锅,吃剩的鱼骨
油炸;刚上市的小青菜做成的翡翠烧卖;冒芽的韭菜炒蛋炒饭;刚长出来的新
葱做成的烧饼;芦蒿炒臭干;新蒜和新香菜用来下面;路边生机勃勃的各种野
菜——黄花菜,菊花秧,采来蒸,煮,配肉配鱼,怎么都好吃。
临走时妈妈说,你以后,清明假期都回来吧,春天真好啊。
于是,第二集里那句“中国人用食物的变化感受四季的更替”深深戳中了
我的泪点。
因为现在的我,住在一个都市里,一年四季超市卖的菜都是一样的。
越来越觉得,我被撕裂,被硬生生从故土扯开。痛苦不堪。
我深深依恋故土的生活,物象便是食物与味道。回家的那些天,每天早晨
我都会和妈妈去逛菜市场。人们挑选,购买,讨论食物,热火朝天。总是能在
菜市场上遇到各种熟人,寒暄以后总是要介绍一番今天要做些什么菜。似乎这
第7页共12页
些就是一切的生活。我迷恋着这些热闹的场景,贪婪地寻找,观察,勾勒。
我不止一次地想,如果,我只知道这个世界该有多好,我永远停留在这个
世界有多好。可是,我却有另外一个世界。
我不止一次地宽慰自己,故土,可能只是自己臆想出来的桃花源。可是,
当我看到屏幕上,那些人,用心耕种采摘果实,郑重为家人制作食物,品尝味
道而满足的神情,我便想要流泪。这不就是我的故土吗?这些踏踏实实的日子
不就是我迷恋的故土吗?这些从来不是桃花源,而是真真切切地存在啊。
许许多多的味道和记忆被这部纪录片唤醒。
放学回来,外婆说,今天包饺子。记忆里的厨房便是一片永远也散不去的
雾气;端午,外婆和妈妈会坐在厨房的门后,包粽子。大高压锅里是用酱油腌
制好带着褐色的糯米,青花瓷碗里照例是肥瘦得宜的猪肉。那年高考,每天的
早餐都是一个粽子;夏天,外婆煮黄豆,发酵。在盛夏时节满院子的酱缸;蟹
肥时节,女人们围坐在家里的八仙桌前,把一只一只的螃蟹蒸煮,肢解,剔骨
取肉,熬成的蟹油可以吃一年;冬天,把老豆腐浸上水,数九寒天放在院子里
就可以做冻豆腐,火锅或是炖肉,都是无上的美味;。
我也会是片中所说,那些过年过节才回家的孩子。我也将会成为一个飘泊
的,永远的异乡人。故土不再是故土,食物和味道却已经成为我的烙印,他们
促使我自己学做饭,寻找我自己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我愿,我的后代,不
要再与故土分离。
在吊足人们胃口之后,CCTV于上周五终于开播《舌尖上的中国》第二
季。我因为有事错过首播时间,今天有点闲暇就迫不及待地在腾讯视频补看。
第一集《脚步》里人物、故事和美食都来自农村和底层老百姓,编剧为什么这
样选择,一种可能是因为编剧来自农村有强烈的乡下情节,另一种可能是因为
比较偏爱不经繁复处理只经过简单加工的的食材的本味,不过这只是我的猜
想,也许后面几集中会有改变。
舌尖上的中国这么受观众欢迎,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因为其中的美景美
食,更多是因为那些美食是人们记忆中故乡的味道,以及伴随着故乡味道的亲
情故事,惹起了人们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该片就是抓住这一点在撩拨着远
第8页共12页
离故土的人们的离愁,抚慰着他们的别绪,让人味蕾大动、梦绕魂牵。甚至有
人夸张地说是: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是一边流口水,一边流眼泪。故
曰:名曰舌尖,实至心头!
除了美食和亲情之外,这一集电视片中还让我们看到农夫、麦客、渔民和
养蜂人的辛苦勤劳和朴实无华,农民工和留守儿童分别时的酸楚和远离后思
念,具有远超出美食之外的寓意。赶场为主顾割麦的麦客们,因为收割机械的
竞争也许会成为最后一拨职业割麦人,这个古老的行业逐渐会退出历史舞台。
在机械竞争面前失去赖以挣钱养家糊口的工作机会,虽然有些许的悲凉,但也
是无可奈何之事。这些都是在歌舞升平的春晚类节目里不大能看得到的。故
曰:名曰美食,实关民生!
第一集一个让我感动的情节是,渔夫杨世橹捕捉弹涂鱼的场景。弹涂鱼又
名跳跳鱼,捕捉它需要花多年时间才能练就这一绝技。杨世橹在捕鱼的时间,
在远处观望的女儿佩服地说:“爸爸,你老厉害咧。”杨世橹不无骄傲地回
答:“当爸爸的就要能干的。”多么朴实的话语,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爸爸带着
我和哥哥出去钓鳝鱼的情景,何其相似,不由得让我唏嘘感叹。父亲是家乡农
具厂的木匠,但也是钓鳝鱼的高手。爸爸钓鳝鱼一方面是为我们三个孩子补充
营养改善生活,有多余的时候也可以拿到集市上卖,换点零钱贴补家用。哥哥
和我后来都成为捕鱼捞虾钓黄鳝的好手,也是跟着父亲耳濡目染学习的结果。
现在父亲已逝,我们也都在养育着自己的孩子,靠专业知识和技术谋生来为他
们提供衣食住行,做孩子们眼里“能干”的父亲也是我们的目标。
这一集中印象比较深的另一个情节是,养蜂人老谭的妻子在他们星夜转场
到下一个放蜂地的时候不无感概地说:“养蜂的乐趣就在于自由,不受人约
束,我们就是享受这点自由。”。养蜂人工作的餐风露宿和迁徙辛苦是不言而
喻的,但四处漂泊的自由自在这一点却又让人心生羡慕而心驰神往。除了少数
生活中的幸运儿,安逸舒适和自由自在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之,只能根据个人
的需要和偏爱而取舍和选择了。
该片的总导演陈晓卿说:我们正经历太多的欢乐与痛苦,但中国人能苦中
作乐,把喜悦通过美食呈现。我们在关注生存的同时,更注重人们对生活的热
第9页共12页
爱。”中国有句古谚:民以食为天。当人们衣食无忧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对
自我意识和自由选择的追求。“无自由,毋宁死”的声音曾经震耳发聩,生存
和自由,同样重要,不过最好是由此及彼的和平渐进,正处于这个转变过程中
的中国现在可以说是乱象群生,不过人们珍视自由、追求梦想的那一天也不会
太久远了。
作为一个忠诚的吃货,不可能在《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如此火爆时
无动于衷。当我屁颠屁颠流着哈喇子观看着那一种种闻所未闻色味俱佳的美味
的同时,流着口水的同时还有泪水。也许我体会到了那比吃更可贵的情感。
无可否认的是,这部纪录片在“勾人馋虫”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网友们大
呼“受不了”,不看《舌尖上的中国》不知道全中国竟然有那么多闻所未闻的
美食:炸乳扇、炒麻食、鱼头泡饼、汆乌鱼子、黄鱼鲞;还有那些听着就口水
吧嗒的菜:腊汁肉夹馍、醉湖蟹、梅菜烧肉。看完这部片子,大家的口水都止
不住了!《舌尖上的中国》,讲的是天南地北的中国美食,可谓包罗万象,此片
看后必然让你垂涎三尺,都说民以食为天,想要减肥的朋友们看片要三思哦!
至于我,反正没hold住~~
但是,《舌尖上的中国》给人带来更多的是感动。看着冬笋挖出来,火腿吊
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冒着白花花的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
上的脆响,挖藕人吃着用自己双手挖出的藕的朴素的笑,都让人激动得想落
泪,多可爱的中国!
那是一个令我记忆犹新的片段。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开始,老黄每隔三
天,会拉着自己家里做的七百个馍馍,骑一个半小时的三轮车,到县城里去
卖。一年中最冷的两个月,老黄可以卖出15000个黄馍馍,老黄卖的黄馍馍,
就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馒头。是陕北人冬天最爱吃的一种主食。上碾,揉面,发
酵。每一个过程都让人感到温暖。当老黄赶着驴磨糜子时,当清晨第一缕阳光
照在老黄驮着700个黄馍馍的车子上时,当老黄拼命蹬着车子赶路时,当有人
买老黄的黄馍馍时,当老黄自豪地说自家的黄馍馍最好吃时,当老黄卖黄馍馍
吆喝时,那笑容,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快节奏生活中,生活在繁华浮躁的城市
中,久违的真诚的笑容!那从片段中流露出的人文关怀与脉脉温情,令人回
第10页共12页
味。
《舌尖上的中国》呈现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有用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的
中国各地美食生态,这其中,有制作的技巧,有艰辛的劳作,有相濡以沫的真
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变过程,有方寸间的方桌厨房,也有广袤
的祖国山河。《舌尖上的中国》存在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美食纪录片,它告诉我们
一个真实的、原味的中国,带着土地的气息和米面的甜香。
这是盐的味道,风的味道,山的味道,云的味道。这也是时间的味道,人
情的味道,久违的味道~~这些味道,在漫长的时光中,与故土、乡亲、质朴、
勤俭、坚韧等等情感与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舌尖上的中国,我认为最吸引人的,不是他告诉了你什么好吃,而是告诉
你,怎么吃,和谁吃,在哪里吃,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情吃。我不希望我是为数
不多的,看舌尖上的中国看哭的人,不是为了吃不到的美味,而是为了他的那
一句家乡味。
舌尖上的中国的文案一直很棒,你难以想象的动人,顽固,竟然都可以成
为味道的形容词,我们这才不止一次的觉得,原来,味觉也是情的来源。加上
背景永远“勾人”的男声,画面的质感和清晰度是一如第一季,给人身临其境
和心旷神怡的曼妙感受。所谓生活,除了柴米油盐,全都是人情世故。所以当
看到为生计奔波,远走他乡的国人的时候,谁没有那么一刻把自己带入了进
去,谁没有设身处地的想想,然后鼻尖一酸?
舌尖的成功远远不止是吃那么简单。这部超脱了纪录片意义的纪录片实在
是给人了大于更实际的现实的震撼。虽然你知道这是摆拍,但是你能感受到每
一张淳朴的脸上的每一丝感情,都是不掺假的真实。偶尔的背景音还是在不断
的提醒着我们,中国的现状,虽然伤感,可是越是这样,传递出的人文关怀也
就越加的浓烈,不同于那些新闻里的,法制频道里的念白,人们在这种打开心
灵和感官,专注于感受的时候,传递出的这样的情怀,这样的信息,才更加被
人接受,更加让人印象深刻,也更容易勾起人们的恻隐之心。
“爸爸,你太厉害了。”
“当爸爸的很能干的。”
第11页共12页
“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
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
处的故乡。”
“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
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
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方向,不忘,昨日的来
处。”
舌尖上的中国给了我异样的感动,不管脚步有多远,心永远都朝着故乡的
方向,不管生活有多难,都要记得一种永恒的感动,家,是最最温馨的港湾。
我不是个合格的吃货,不然就不会美食当前还有时间拿着手帕纸流泪。但
是我是个有感情的文艺的吃货,所以,舌尖就是这样的,在每一个抑扬顿挫的
声调之间,把不仅仅是如何吃,更加是对于中国的热爱,对于社会的关爱吗,
对于家乡的思念,全部勾引出来,让你欲罢不能,又沉醉其间。
所谓的根正苗红,若是做到这样,倒也真真是,不负恩泽。
《舌尖上的中国》被誉为是中国深夜发吃节目的开山之作。跟新中国很多
事物一样,这片可谓是起步晚起点高,一出手立马把《深夜食堂》这样的海外
发吃片给比了下去。正当都市小清新们为东京酱油炒拉面感慨不已的时候,蓦
然发现天朝才是神一般的存在,小日本那些玩意简直就是渣渣,这片真给咱中
国发吃党长脸。
《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美?简单来说就是接地气。工业化让人也变的越
来越工业,离生存的本质越来越远。为什么那些廉价工业化高热量垃圾食品可
以卖那么贵?因为它的顾客并不把它当作真正的食物,而只是一种商品,一个
商品只需要具有和它的价格相当的包装,就一定会有人买。《舌尖上的中国》与
以往美食节目的不同,在与它不是一个关于商品的故事,而是一个真正关于食
物的故事。它的镜头没有对准各大所谓美食城市的商业街,而是对准了我们经
常忽视的人和物。包括黑龙江上的老鱼把头,香格里拉菜松茸的单珍卓玛,浙
江菜东笋的包师傅,这些勤劳的人运用经验和智慧,提供了我们所吃的一切,
也决定了我们要吃什么,怎么吃。包括做山西花馍的大婶们,宁波做米糕的顾
第12页共12页
阿公顾阿婆,兰州拉面的马师傅,他们的技巧决定了各地的风味甚至习俗。也
包括你早已忘却的家乡菜,妈妈做的闷面,春节的团圆饭,无论承认与否认,
它们都绝定了你一生的口味喜好。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关于食物的记忆,其实
也是我们整个文明的记忆,甚至是我们自我认知的根源。古人通过“茹毛饮
血”区分自己和蛮族,后来“南稻北麦”的分野,仔细一想竟然都是关于食物
的。
我在加入深夜发吃党以后学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我想了许久,发现最好的
回答就是:活的更明白了。为什么呢?要做饭自然就要买食材,就要辨别食
材,就要懂油盐酱醋茶的用度,知道入口的五味口感是怎么回事。人活着就要
吃饭,把吃饭这事整的更明白,可谓是活的更明白了。这有许多好处,活的不
明白的人就往往容易被表象和虚假所迷惑。我们有些同胞拿着国外几块钱一大
盒的哈根达斯当奢侈品,沉醉于日本饭团子(学名寿司,起源与日本古代长途
干粮)的简单与纯粹,着迷于波尔多红酒的古典高雅,倾心于西式快餐店的工
业气息,并拿出够外婆腌一年酸菜的钱买以上种种,充分说明现在没活明白的
人何其之多。
寒假,我在网上看了一遍前段时间比较火的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
国》。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吧。想来
所料不差,便尝试着欣赏了这个饶有趣味的节目。
本片介绍了华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饮食差异以及烤松茸油、焖春笋、雪
菜冬笋豆腐汤、腊味飘香腌笃鲜、排骨莲藕汤、椒盐藕夹、酸辣藕丁、煎焖鱼
头泡饼、煎
本文发布于:2023-03-09 06:42: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3153451912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鸡蛋卷饼.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鸡蛋卷饼.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