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风俗

更新时间:2023-03-09 05:07:35 阅读: 评论:0

酸菜的制作方法-iphone查询激活时间

过年风俗
2023年3月9日发(作者:鱼腥草根的功效与作用)

春节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风俗习惯合集15篇

春节的风俗习惯1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

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

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

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

褥窗帘,洒扫庭院,掸拂尘垢蛛网。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

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每逢春节,无论城

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

喜庆气氛。

贴窗花

过春节,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

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

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

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

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

富丽。

倒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

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

祝愿。为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

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挂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

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

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

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

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坊中产生《福禄寿

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

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

吃过年夜饭,点着灯,围坐在一起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

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在

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

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

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

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

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春节拜年时,

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

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

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

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吃年糕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

几乎成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

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吃饺子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

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

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

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

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

吃法。

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

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

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

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

新春,其乐融融。

春节的风俗习惯2

江苏扬州有着“月亮城”的美誉,扬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扬

州的民俗文化也很丰富,特别是春节的习俗。“爬门头”、“走大

局”、要糖、隔年陈等风俗习惯传至今日,十分有过年的气息。

爬门头

大年三十晚上,吃过晚饭后,老扬州要点上香炉蜡烛守岁,大人

小孩穿上新衣服,长辈们开始给晚辈发压岁钱。这时候大人会关上大

门,让家中个子小的孩子抓着门后的门闩往上爬,因为老式的大门是

木制的,门后面从上到下有几根横木,中间还有门闩开关,这一风俗

就是爬门头。老年人说小个子三十晚上爬门头能长个头,爬得快长得

快,爬得高长得高。小孩多的人家孩子们还互相展开比赛,既锻炼了

身体,又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走大局

三十晚上,长辈们都要把云片糕、苹果、橘子等摆在每个人的床

头供新年第一天早上起床吃,吃云片糕取其寓意“高高爽爽”,吃苹

果取其寓意“平平安安”,这些风俗全国许多地方都有,但吃橘子却

有着扬州独特的寓意。因为在扬州话里,运气叫做“局气”,走运叫

做“走局”,橘子的“橘”和局气的“局”谐音,所以赠人橘子,就

含有把好的运气带给他人的美好寓意,扬州人新年请人吃橘子,就是

祝福对方走大运,诸事顺利。

自称“我是扬州人”的现代著名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那篇脍炙人

口的名篇佳作《背影》里就写到朱自清的父亲小坡公在办完老母亲丧

事后,亲自到浦口车站送儿子去北京,拖着肥胖的身体艰难地爬上爬

下特地为儿子买来橘子,深谙扬州民俗的父亲给儿子买橘子本身就饱

含了父亲对儿子的`美好祝福,他希望儿子能一帆风顺,处处走运。小

小的橘子竟也承载着一个屡遭不幸的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厚意。

要糖

大年初一早上,扬州民间有大人小孩出门到周围邻居家里给长辈

拜年的风俗,这时候最忙的是小孩,他们成群结队挨家挨户去要糖,

也就是挨家挨户去给长辈拜年。长辈们看着满脸稚气的孩子,听着孩

子们七嘴八舌喊着“大妈”“大大”“爹爹”“奶奶”,在一片“恭

喜发财”“恭喜身体健康、精神力壮”祝福声中,他们捧出事先准备

好的果盒给前来拜年的小孩散发各色糖果、云片糕、橘子、苹果等,

也顺祝孩子们“上大学”“发财兴旺”“早点娶马马”等。要糖这一

风俗传承的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隔年陈

在大年初一早上吃圆子和面条,圆子寓意团圆,面条寓意长久,

大年初一中午也不新做饭菜,而是把三十晚上的剩饭剩菜端出来热一

热再吃,这叫做“隔年陈”,按老年人说法,大年初一到初五这五天

年当中都不能新做饭菜,寓意年年粮食有余。

扫地聚财

大年初一民间不作兴扫地,正月初二才可以扫地,这一天扫地也

有讲究:扫帚要从大门口往屋里扫,而不是像往常一样把灰尘垃圾朝

门外扫,初二这样扫地就是要把大年初一聚集起来的财气往家里扫,

先堆在一处然后才清扫出去。

挑财神水

正月初五这一天,民间传说是财神菩萨生日,这一天天没亮,扬

州民间有一个风俗:一家的男主人要起大早去附近的河边或井里去挑

水,这个水叫做“财神水”,传说谁抢到第一名谁就能在新年发大财。

笔者曾问过熟知这一风俗的母亲:“谁能证明究竟是哪一个去得最早?

深更半夜也没一个人在河边见证啊!”母亲说:“财神菩萨知道。”

七锥子八夹子九锥子十挖子

扬州民间认为正月初七是火星菩萨的生日,这一天民间不作兴动

针,怕针戳到菩萨的眼睛。正月初八不能动剪子,初九不能动锥子,

初十不能动锹,否则下田栽秧劳动时蛇虫等就会来夹人、咬人、蜇人。

扬州民间也有初十是“人初”的说法,也就是初十这一天人人都过生

日。

春节的风俗习惯3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

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

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

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与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

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

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湖南浏阳、广东佛山与东尧、江西的宜春与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

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

而且还远销世界。

【看春晚】

春节的风俗习惯4

按照我们家乡的习俗,春节就是在除夕那天开始的。到了除夕,

家家户户都忙碌起来。大人们要上街买很多菜和零食回来,还要打扫

卫生,而且家家户户都要贴上对联和红艳艳的“福”字。有一些人家

帖的是倒“福”,有一些帖的是正“福”。我就问妈妈:“为什么有

一些家是倒“福”呢?”妈妈笑眯眯地说:“倒“福”和正“福”都是

一样的,它们都是代表福气来到了。”妈妈又对我说:“除夕要守岁,

不到十二点是不能睡的。守岁,就是全家人要在除夕的夜晚用虔诚的'

心守住平安。”午夜十二点整,家家户户都放起鞭炮和烟花,顿时,

整个城镇响声四处,真是震耳欲聋,热闹非凡呀!

到了正月初一,爷爷.奶奶会煮我们最喜欢吃的东西,比如:龙虾.

虾菇.螃蟹.海蛰皮.虾.跳鱼等。吃过了饭,小孩子们都要去给长辈们拜

年,拜了年,长辈们会给小孩子们压岁钱,有的孩子会拿钱买玩具,

也有的会把钱存起来,将来再买学习用品。拜完了年,大人们就要上

寺庙去进香。在我们老家有很多寺庙,每个寺庙都要进香。等大人们

进完了香就会带着小孩子去游乐园.公园等。正月初一就这样过了。到

了元宵节,是我们家乡最热闹的一天,也是我们小孩子最渴望的。最

欢喜的时刻到来了,因为家家户户都摆上了年货,每家都要杀鸡来拜

神,桌子上堆满了糖果点心等之类的东西,小孩子都喜欢吃的,有一

些嘴馋的孩子会忍不住偷一个吃呢!让孩子们开心的不止这个,是在公

庙上,摆着许多各色的旗子,让人来拿着,干什么呢?

对了,就是游村,还有醒师,每逢家节,都有机会的,这就是我

家乡的春节风俗习惯。春节过后,小孩子们要上学了,大人们也去做

平时该做的事了。我真是难忘家乡的春节呀!

春节的风俗习惯5

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

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

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

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民谣中“二十三,

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

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

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

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

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

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

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

这种风俗。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

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

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

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

“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

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

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

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

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

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

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

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

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

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

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

代人民喜爱。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

评古涵今。”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

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

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

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

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

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

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

之盛行开来。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杨家埠,是我

国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民国初年,上海出现了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

合起来的一种新形式,以后发展成为今天的挂历。

除夕守岁踩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

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

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

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

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

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

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

新。在晋代就有除夕守岁习俗,南北朝时已很普遍,进入隋唐后守岁

很盛行,宋代沿袭唐风更盛。另外,汉代已有除夕夜晚饮椒柏酒(用草

药配制的药酒)以驱邪祛病的习俗,后世改为饮屠苏酒,王安石有诗

“春风送暖入屠苏”。现如今,我国南方仍有年节时全家老小欢聚酣

饮屠苏酒的风俗。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

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

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

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年夜饭

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

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

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除夕夜的团圆饭也叫年夜饭,根据

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动手,在家做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

为了避免麻烦,就直接将年夜饭的地点放到了饭店。无论在哪里吃,

团圆的主题是不会变的。

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

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因此,同学们不要

相互攀比压岁钱的数量,而应该注重它的情感价值。同时,要合理使

用压岁钱,把它用在学习上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春节和除夕的区别

简单来说广义的春节包括过年和除夕;过年和大年三十还有除夕都

是同一天,除夕特指大年三十的晚上,也就是大年夜。而特定意义的

春节是指大年初一,也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从有关资料查找,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

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

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

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

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

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

由于春节与大年紧密连接在一起,再加上时代的需求,所以,慢

慢地人们将这两个传统节日合二为一了。就时间来讲,过年是一年的

最后一天,也就是岁尾。而春节是一年的开始,大年初一又是农历每

年的春天第一天,所以叫春节,也就是告诉人们,从这一天开始,春

天来到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在以前,人们在这个时间,都称为过年,也就是“除夕”。由于

公历的引进,将正月初一的“元旦”移为公历新年的代称,再加上六

十年代以后,提倡“破旧立新”、“破除迷信”等政治因素要求,渐

渐地淡化了年的所在。在最近几年,在部分台历、挂历、日历等分别

印有除夕与春节的字样。但是在公共媒体,以及宣传等方面,都将年

与春节混淆在一起了。真的不知道,相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

“年”,是否让“春节”代替,真的说不好。

中国传统春节的意义

春节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

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

社会伦理观念;春节代表的是辞旧迎新、吉祥如意,团圆平安、兴旺发

达等等的美好祝愿,人们都在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

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

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人们在春节这

一天都会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

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

人表达和释放情感时候、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

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的精神支撑。

中国人在春节中的禁忌

1、不能贴倒福在大门上

应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贴“福”字,先贴“门福”,再贴厅堂的

“福”,最后才能贴“倒福”。次序切不可以弄反。同时,贴春联时,

不能弄错上下联。

2、不能动刀、剪、针

俗话说“初一动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难免”,“初一动了针钱,

挑了龙筋长针眼”,所以大年初一,禁忌动刀子和剪子以及针线。

3、不能换洗和打扫

大年初一早上不能剃头,也不要洗澡、洗头、洗衣物,那样财富

与财运都会被洗掉。同理,也不能打扫屋子,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

4、不能打碎器物

正月里打碎器物是不好的兆头,代表新的一年内运势会不好。如

果不小心打碎,要赶紧说一声“岁(碎)岁(碎)平安”或者“越打越发”,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等等来化解。

5、有丧事不拜年

最近一年家里有丧事,不能到别家去拜年,别人也会尽量在正月

里不到丧家去。如果迫不得已要来往,也应该站在门外说话,不进入

屋内。

6、不能吵架骂人

在正月里吵架会败坏一年的运势,骂人则会带来凶祸,所以正月

里应尽量避免和人发生口角。

7、不能看病吃药

在正月里看病吃药,预示一年到头都要生病,会导致一年从头到

尾疾病缠身,吃药不断。

8、不能留宿娘家

所谓“正月不空房”,新媳妇不能在娘家过夜,回娘家时,晚上

必须赶回夫家。

9、不能上门讨债

人们认为新年讨债不吉利,所以新年债主不许上门讨债。同时也

不能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

的危险。

10、初一不煮新饭

初一要吃除夕留下的过年饭,寓意去年的东西吃不完,到今年还

有剩余。同时不能睡午觉,否则会影响事业运。

11、不能说不祥话

要避讳“破”、“坏”、“没”、“死”、“光”、“鬼”、

“杀”、“病”、“穷”等不吉利的字眼,也不能呵斥小孩,让他们

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

12、不能吃鱼头、鱼尾

过年期间鱼是必备菜,曰“有余”。吃鱼时,应将头尾留下不吃,

这样就表示来年不仅有吃穿,还有剩余。

春节的风俗习惯6

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经过这么多的春节,我越来越惊讶

于春节的神秘,也越来越了解它。

春节就像慈母的呼唤,呼唤流浪的儿子踏上回家的征程。春节期

间人们最关注的事情是团圆。平时很少回家的流浪者更喜欢忍受各种

不便,像箭一样返回。春节期间,他们必须投入家庭的怀抱,感受亲

情的温暖。如果你不能回家,你必须报告和平并表达你的祝福。春节

期间,家人在探亲访友时,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吃饺子,参观庙会,

享受亲情的喜悦。我是其中之一。我一直被醇厚的亲情包围着,感到

非常幸福。春节教会了我亲情的温暖。

春节就像一个聚宝盆,让我充满了金钱。哈哈,你一定猜对孩子

们来说,带压岁钱是春节的亮点。压岁钱不是那么容易拿的。你必须

向长辈致敬才能得到它。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带压岁钱很重要,但

他在背后表示的是对长辈的尊重。因此,在拿压岁钱的时候,不要只

为了钱,要抓住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情,继承中国的传统。春节

教会了我礼仪的重要性。

春节就像一个强大的魔术师,他用魔法将中国的.民间文化聚集在

一个地方马达什马达什庙会。庙会每年都很受欢迎。这里有大量的人

和交通。今年我也去参加了这个活动。庙会上吃的玩的东西让我眼花

缭乱,但最吸引我注意的是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如平安福、布虎、吹

糖人、揉面人、剪窗人等等。很快,一只手拿着一个小糖人,另一只

手拿着一只布老虎,我就兴高采烈了。这些传统手工艺品代表了中国

的民俗文化,是艺术家智慧的结晶,是几代人的欢乐。春节给了我民

俗文化的价值。

春节教会了我很多。与春节有关的每一个习俗、每一张照片、每

一个故事,都让我感受到了春节的魅力,也让我明白了她为什么会深

得所有中国人的心。那是我们的文化,那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

贵遗产,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因此,我希望人们不要掺杂太多的

功利主义,用它一点一点地感受春节,不要因为时代的发展而对她漠

不关心。

春节即将结束,但她带给我的回味仍在继续。

春节的风俗习惯7

“噼噼啪啪,噼噼啪啪……”日夜盼望的新年终于伴着阵阵的鞭炮

声向我们走来。今天是农历正月初二,我与姐姐起了个大早,准备与

爸爸妈妈到外婆家拜年。

一路上,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好不热闹。到了外婆家,“蹦,

啪。蹦,啪。蹦,啪……”更是热闹非凡。一向怕打炮烟,又非常想打

炮烟的.我终于鼓起勇气拿了一根,可我还是不敢打,我叫外婆试一遍,

姐姐也打了一根,最后我终于也打了一根。“哇,好痛快啊!”我先

将右手把打火机打起来,左手拿起炮烟,小心翼翼地往火上点,“点

着了,点着了。”我高兴地叫起来,同时,我马上将炮烟扔了出去。

可我没用力,炮烟掉到了我的脚跟前,我吓得拼命逃,连打火机都扔

到了河里去了。幸好我跑得快,跑得远,扔出去时火花马上就灭了,

接着清烟飘了出来,然后一下子就“啪”的一声炸开,声音震耳欲聋。

我虽然心里不怕,可还是一哆嗦。

通过了这次尝试,我的胆子大了许多,现在我总算敢打炮烟了。

这个春节我的收获真大呀!

春节的风俗习惯8

我记忆中最快乐的事莫过于过春节了。按照四川的风俗习惯,过

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准备了。腊月里人们要挂长长的香肠,鲜

鲜的'腊肉,真诱人呀!

除夕夜的前几天,我们都要与爸爸妈妈去超市购物,那超市里别

提有多热闹啦!年货等商品看得人眼花缭乱,到处张灯结彩,一派节

日的喜庆气息。我们要买新衣服,买各种食品,还有年画,对联与鞭

炮。

快到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吃起那香喷喷的年菜,我们就喝饮料,

长辈们喝酒,长辈们还要说:“祝你们天天向上……”我们还要给长辈

敬酒!除夕晚上还要看春节联欢会,节目太好看了!到了十二点我们

就要放五颜六色的烟花,你能看见五彩缤纷的烟花在夜空闪耀,你能

听见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在预示着新年的来到!

大年初一我们要穿漂漂亮亮的新衣服,到长辈家去拜年。我们的

长辈会给我们发压岁钱。大年十五是春节的高潮,我们也叫元宵节,

那天有会舞狮子、闹元宵、看花灯,真是热闹非凡!盼呀盼,在每年

的盼望中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快乐的春节,我也渐渐长大了。

春节的风俗习惯9

过年的饮食习俗

煎堆是家家必备的。煎堆馅为爆谷拌糖胶所制,爆谷是把糯谷炒

至爆开,去掉谷壳便成。煎堆皮是用糯米粉制成,很薄,外面粘着芝

麻。整个煎堆放在沸油中炸至金黄色即可。现在也没有那幺讲究,有

的人家做煎堆,里面不会放馅的也有。另外,还有油角,其中又有软

角、脆角、酥角之分。

春节还必备瓜子,有红瓜子、黑瓜子“摩登”瓜子(葵瓜子)之分。

中式糖果有糖莲藕、糖莲子、糖马蹄(荸荠)、糖冬瓜、糖桔饼、糖椰角、

糖椰片等。

糕类则有年糕、萝卜糕、芋头糕、马蹄糕、九层糕、松糕等,寓

意新春步步高。年糕也叫“大笼糕”,因盛糕的器皿可以用很大的开

口的竹笼而得名,富豪人家用数十斤的米做成一个年糕,金黄色的糕

面插上红枣、柏枝,寓意吉祥如意、鸿运长驻。萝卜广州方言称“菜

头”,取“菜”与“财”的谐音,过年食萝卜糕,是寓意招财进宝。

马蹄糕用荸荠作塬料,粤方言称“荸荠作“马蹄”,过年食马蹄糕,

可以清热、消滞,其调节胃口的作用已为实践所证明,而且还有“马

不停蹄”、自强不息的寓意。

广东地区新春美食品种繁多,寓意吉祥,普通的菜式亦赋予美好

的名称,使人乐意享用。如发菜炆猪手称“发财就手”,发菜炆蚝豉

即“好事发财”,咸酸菜炒猪舌(广州人称猪利)叫“一本万利”,炒鲜

百合叫“百年好合”,菜胆扒冬菇叫“满地金钱”,鱼滑豆腐煲叫

“老少平安”。还有各种鸡类制品,美其名曰“丹凤朝阳”、“百鸟

朝凤”、“龙凤呈祥”等等,不一而足。鸡是新春菜肴中必不可少的,

所谓“无鸡不成宴”嘛,还有烧猪肉,除婚嫁中象征贞洁外,新春则

寓意壮旺。年初一午饭时,还必备一味素菜,俗称“罗汉斋”,用绍

菜、木耳、粉丝、虾米配制,亦有些人家蒸腊味的,但起筷时要先吃

“斋”。

过春节的`介绍

从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置办年货;除夕前,在大门上或厅堂里挂上

“福”字或年画,有的人家还将“福”字倒挂,意即“福”到。除夕

夜,一些家庭到宾馆酒家吃团圆饭,然后“行花街”。初一至十五,

亲友或相识的人互相拜年时,已婚或年长者要给未婚者或小孩封“利

是”等。

习俗和习惯

按照“老广们”的旧习俗,农历大年初一不能洗头,怕洗走财气;

年初二是开年,自除夕年夜饭后,到今天才能动荤;年初叁是赤口,不

要拜年,易招惹是非;跟着车公诞、人日等等有说不完的讲究。还有,

过年时不能买鞋,因粤语发音“鞋”同“唉”;买书更不行了,书发音

同“输”,怕这一年都“输、输”声,更是大忌。在大时大节,喜筵

寿宴上,习惯于谈吉利语,不说丧气话。若有人不小心摔破了碗碟,

即念一声“岁岁(谐碎)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过春节风俗习惯是什幺

1、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举办迎春花市,数以百万计的

人参加逛花市活动。

2、置鲜花。家家必置,包括摆年桔、摆水仙、插鲜花。

3.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4.送压岁钱是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

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年初一早上,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年,往往是

后辈先祝福长辈。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但不能去

远的地方。

5.谢灶:腊月二十叁晚,送灶君老爷上天,叫“谢灶”、“送灶”

或“祭灶”。祭灶的贡品有: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

一礼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

6.正月初二、初叁,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

家拜年。女儿回娘家

7,正月初7吃7样菜,然后初7,20要全家出去玩。

8.12点,要在家里守岁。

9.广东人过年一定要买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为

什幺桃花是一棵,而不是一支?是的,广东人是把整棵砍下的桃花树买

回家的。桃花之于广东人,犹如圣诞树之于西方人。广东人对花情有

独钟,无论是高雅之士还是庸俗市井,过年都要买桃花等老几样,再

配搭各种各样的鲜花。

10.广东的狮子与外省不同,称为“醒狮”。在制作上和舞法上都

具有广东的特色。广东醒狮舞起源佛山春节期间的舞狮活动,除在广

场表演之外,还沿街起舞,逐家逐户去拜贺,以示醒狮临门,安好吉

祥,主人家则悬赏于门,包红挂青,让瑞狮去摘取,名曰“采青”。

借此活动希望狮子能把好运带到家里。其次是舞龙,广东的龙舞,名

目繁多,千姿百态,不同的龙舞,寄托着人们不同的理想和愿望。春

节是喜庆之日,耍舞的多是热烈奔放的彩龙、金龙和纱龙之类,白天

舞布龙,晚上耍龙灯。至于踢踺子,是很久以前的传统文化。

春节的风俗习惯10

一、烧炮杖(爆竹)

“爆竹一声除旧岁”,民间在除夕夜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在

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鞭炮,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无论

大街小巷、乡村农户,鞭炮声齐鸣、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热热闹闹、

喜气洋洋。

不过近年来随着各地政府出于安全和环境污染考虑,很多城市已

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只在偏僻区域划出专门地带让市民燃放,城市过

年也就变得静悄悄,少了那份热闹喜庆气氛。

二、拜年

年初一,人们早早起来,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穿上新衣服,打扮

得漂漂亮亮,带上礼物探亲访友相互拜年。晚辈要给长辈拜年,祝福

长辈健康长寿、吉祥如意。长辈则将事先用大红利是封装好的压岁钱

分给晚辈。

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

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年。也有家长不直接给孩子压岁钱,而

是在孩子睡着后,将压岁钱悄悄放在枕头底下的。不过现在盛行的都

是当众赏给了。还有近年来不少单位的领导与人为本,关心一线值班

员工,盛行在年初一带上慰问金慰问值班人员,把领导的关怀送到干

部群众心中。

还有不少单位在新年上班的第一天发开门利是,也许钱不多,但

能让员工拥有归属感和收获一份满满喜悦。年初一,还有专门醒狮队

沿街起舞,逐家逐户去拜贺,以示醒狮临门,安好吉祥,主人家则悬

赏于门,包红挂青,让瑞狮去摘取,名曰“采青”。人们借此活动希

望狮子能把好运带到家里、带给企业。

三、洗邋遢亦即扫尘

“年二八,洗邋遢”,是茂名家乡人民的口头禅。即在春节前从

农历二十三开始,家家户户会选择晴好天气,大小老嫩便会加入大扫

除队伍。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尘纳新”含义,意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把一切穷运、晦气扫地出门。

于是,无论在城里,还是在乡下农村,家家户户从屋里到屋外的

环境卫生,从被褥到厨具的清洗,都会彻彻底底、干干净净。只见晒

场上、篱笆边,铺满一张张或大或小、花团锦簇的被面、床单、窗帘,

做籺用的竹筛,那场面洋溢着欢乐,充满着期待。

同时,人们还要在节前十天左右,不管多忙,也要抽出时间准备

包括鸡鸭鱼肉、茶酒酱醋、南北炒货、桔子、苹果、柚子、糖果、红

黑瓜子、盘桔、鲜花……等食品、用品、装饰品,林林总总、丰富多彩,

不一而足,每样都寄托着浓浓吉祥意头。如柚子,在本地乃至广东都

有“柚子、柚子,越碌越有”之说。家长还要为小孩子准备一套以上

新衣新帽,以备在年初一拜年时穿。

四、贴春联

贴春联又叫贴对联,到年三十或年初一,家家户户便会在自家门

楣上贴上寄托着主人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祝福的大红春联和威武的避

邪驱鬼门神画。屋里面的道道过门,还要贴上写着吉祥如意祝福语的

春条,寓意来年生活红红火火、如意吉祥。不过,随着人们的观念转

变,门神画已不兴贴了。

在贴春联的同时,不少人家还要在屋厅、门楣、墙壁上、甚至营

运的汽车、拖拉机,甚而农具、鸡舍……等处,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寓意福到财到。还有不少人家将“福”字倒转过来贴,表示“幸福已

到”、“福气”已到。现在商家还将福字制作成包含其它吉祥物,如

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精美字画。现在不少家庭还在门

前挂起大红灯笼,红红彤彤寓意新年生活红红火火。灯笼一直挂到正

月十五后才拿下。

五、守岁

除夕守岁是过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除夕夜,一家人团团圆圆吃

完晚饭,看春晚、拉家常,年长者给自家小孩发压岁钱,参加工作的

年轻人孝敬爸妈、爷爷奶奶,给一年的零花钱。待到新年钟声敲响,

马上烧放鞭炮,之后才可以入睡。

奶奶在世时,还叮嘱每个房间要留长明灯,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

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时代变了,现在年轻人受西

方生活方式影响,除夕夜的团圆饭都不在家里吃,而是到酒店就餐。

吃罢团圆饭也不在家里守岁,而是邀朋约友到外面公共场所进行新年

倒数疯玩了。

茂名春节食俗

春节习俗,源远流长,彰显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可随着时间

流逝,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侵入影响,很多传统和美好的方式已渐渐

丢失,剩下的只是做餐饭吃这么简单了。但愿各地能在不断强化的文

化建设大潮中,重拾美好,在进一步弘扬春节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

更多文明时尚的新习俗,以丰富节日喜庆气氛,让春节习俗代代传承,

馨香永远。

民以食为天。在茂名家乡,古时的食俗如家家户户腌制腊味、蒸

年糕已不多见,随着收入增多、生活节奏加快,更多的市民选择在年

前到超市购买了。因年糕与

“年高”谐音,取其美意,年糕也就成为家家必备应节食品。

年糕的形状在本地以圆形为主,或大或小,取其“团团圆圆”之

意。也有方形的,咸甜兼具,以甜味居多,也有灰水味道即不甜也不

咸(在煎或炒好年糕时再沾上事先煮好的糖水吃)。现在精明的商家已将

年糕做得非常精致,包装华美。有一盒装8个圆形小年糕的,取其谐

音“发”。既方便食用,又易于保存。茂名的年糕都是用糯米粉加上

红糖做成,因而是黄色,象征着黄金堆满屋,新年发财多多步步高。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出门在外的亲

人都要在除夕前赶回家中欢聚。在春节,再穷的人家也会杀鸡做籺祭

祖。鸡也一定是阉鸡而不能用母鸡。因为母鸡是不可以拿来祭拜祖先

的。在年二十九家家户户辗好糯米粉,年三十当日,一家大小,团团

围坐做籺。中午吃煮汤籺,煮汤籺以韭菜、白萝卜、瘦猪肉、虾米、

炒香的花生仁做成咸馅料,味道鲜甜清香。

家乡的煮汤籺形似北方放大的饺子,因“饺”与“交”谐音,取

其团聚之意。另一方面,煮汤籺形似元宝,所以过年吃煮汤籺,有招

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团团圆圆做煮汤籺,话新春,其乐无穷。

吃完煮汤籺还要做很多寿桃籺,一是用于摆年,拜祭先人,二是作为

回礼馈赠给来拜年的亲朋戚友。待把一筛筛的寿桃籺蒸好,也就可以

开始准备丰盛的晚餐团圆饭了。

团圆饭的每道菜都是讲究意头的。把普通的菜式赋予美好的名称,

让人在享用的同时,心满意足。如发菜炆猪手称“发财就手”,发菜

炆蚝豉即“好事发财”,咸酸菜炒猪舌(本地人称猪利)叫“一本万利”,

炒鲜百合叫“百年好合”等,广东人有“无鸡不成宴”之说,团圆饭

白切阉鸡是少不了的一道菜式。总之,一台丰盛的团圆饭,就是一个

个吉祥语的大集合,带着一家老少的美好祈愿、捎着人们的满满祝福

步入新年。

春节的风俗习惯11

【正月初一的春节习俗】早起、开门、炮仗、拜年、给压岁钱、

占岁、贴画鸡、聚财、团圆饭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是汉民族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拜年(初一拜年一定是长辈或者左邻右里,一般不出

远门去拜年),守岁,放鞭炮,贴春联,给压岁钱。在传说中,每到除

夕年兽都会出来为害,人们经过一夜的守岁和子夜的燃放鞭炮,吓跑

了年兽,所以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

【正月初二的春节习俗】祭财神(开斋日)、姑爷节

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是要带着女婿一起

走娘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妇走娘家的规矩多。女儿回娘家,必备办

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

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

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比如说带的礼物都要是成双成

对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然而,

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

亲的切切的思念。

大年初二,按照民俗惯例,基本上不去亲朋好友家逛门,如果一

定要去,初一那天就要先去报到一下,第二天才能再去。大年初二、

初五福安人不互相逛门拜年的习俗就这样形成并严格遵守下来了。

【正月初三的春节习俗】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又称小年朝,也称赤狗日,作为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相传这一

天女娲娘娘创造出了羊。汉族民间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

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以免骚乱了鼠辈(也有人说入夜提早熄

灯是为了让老鼠看不见,无法娶亲,以减少其繁殖的速度),并在屋角

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

一年的丰收。中国汉族民间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

且禁食米饭。

在香港,人们普遍大年初三不拜年,因正月初三是“赤口”,又

称“赤狗日”。据说,赤狗是口怒之神,遇之则容易引起口角,所以

香港老一辈的新界原居民,这天足不出户,留在家中,免得遇上凶煞。

【正月初四的春节习俗】羊日

农历正月初四,又称为羊日。是汉族民间迎神的日子。在老皇历

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

民间的日子。大年初四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罗,所谓折罗,就是把

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清扫室内,把垃圾收集

堆到一处,这也是汉族民俗中说的“扔穷”。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

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旧时一般商店要在初四晚上宴请大小伙计,分发红包。过去北京

有句老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初四晚上掌柜的说官话。”宴会

有酒有菜,酒后惯例是吃包子。掌柜这时举杯祝贺,向大家道“辛

苦”,这就叫“官话”。官话讲完后包子端上来,掌柜的亲自夹包子,

包子放谁碗中,谁就被暗示已被解雇,被辞退之人饭后自动收拾行李

告辞,所以这顿便宴俗名叫“吃滚蛋包子”。

【正月初五的春节习俗】迎财神、路头神、送穷、开市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节,因汉族民俗认为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

可破而得名。由于这一天承担了太多人们的希望与憧憬,所以古代这

一天的禁忌就特别多,比如在这一天必须吃饺子、不能用生米做饭、

不准妇女串门等。这一天对于商家来说是个大日子,祈求一年财源广

进,迎财神正是这天。“商店这天要开张,放鞭炮。”

【正月初六的春节习俗】石头生日、送走穷神

农历正月初六又称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是汉族民间一种很有

特色的岁时风俗。在中国各地还有自己的送穷办法,各不相同。但寓

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穷鬼。反映了汉族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

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送穷神这一

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

要全部扔掉。此外,还要喝一种素菜汤,这种汤是用菠菜、青菜等七

种蔬菜做成的。石头生日:在这天是石头的生日,所有石制品都不可

使用。

据民间传说,穷神是上古帝王颛顼之子,生前喜欢节俭,穿破衣

烂衫,喝稀饭。即使有人送衣服给他,他也会放入火种烧掉。传说,

若是在正月初六,谁家比较脏,就会进入此家,导致破财等现象,因

此每年正月初六要进行扔垃圾,送穷神。

【正月初七的春节习俗】人日、捞鱼生、摊煎饼、踏青

正月初七,传说这天是人类的诞辰日,即人的生日,民间曾把这

天叫做“人日”“人日节”或“人胜节”。汉族人民在这一天带人胜,

吃七宝羹,吃面条,登高赋诗。民俗专家表示,“人日”反映了中国

古代劳动人民祈福纳吉和求平保安的愿望以及对“人”本身的尊重。

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

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

在山东部分地区,有送火把的习俗,用作物秸秆绑扎的火把,在

自家门前点燃,一直送到村外,意为驱除火灾,祈求在新的一年里,

平安无事,不着火灾。

【正月初八的春节习俗】谷日、顺星

正月初八又称顺星节,这一天主要是从香蜡铺中请来的星神马儿

上所列的星宿名号来了解天文了。顺星节的祭星仪式在夜里举行,有

钱人家摆108盏灯花,一般人家也可摆49盏,最少是9盏,代表日、

月、水、火、木、金、土,罗侯和计都这九位流年照命星宿。灯碗形

似小小高脚杯,有泥质的也有铜质的,内放豆油,灯捻用“灯花纸”

捻成。

【正月初九的春节习俗】天日

正月初九俗称天公生,是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的诞辰,天公就

是玉皇大帝,是主宰天界最高的神,他是统领三界内外十方诸神以及

人间万灵的最高神,代表至高无上的天。这一天的汉族民俗,妇女多

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初九当天,更禁止家人晒衣服,尤其是女裤、内衣或倒垃圾桶,

以表示对玉皇大帝的`尊敬;祭品如果要用牲畜的,一定要用公鸡、不能

用母鸡。若是要还愿时,必须用全猪或全羊。

【正月初十的春节习俗】石不动、贺老鼠嫁女

称为石头节,为石头神生日,称“石磨日”、“十子日”、“石

不动”等。这一天不准搬动石头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否则会

伤了庄稼。这一天还忌开山打石和以石盖屋,并有向石头焚香祭拜、

午间供奉烙饼的习俗。还有的地方流行抬石头神的习俗:初九夜里,

将一个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石头上,初十早晨由十名姑娘或男青年,

轮流抬着瓦罐奔走。如果石头始终不落地,预示着新的一年丰收;如石

头落地,预示着年成不好。正月初十亦称老鼠娶亲日,俗称十指。河

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

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

【正月十一的春节习俗】子婿日、行彩桥、吃烙合子、炮龙节、

贺“添丁”、上采日、奉紫姑

正月十一,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

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

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汉族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广西宾阳县举办独具特色的汉族传统节日——“炮龙节”。请紫姑日:

最早记载“紫姑”的文献是南朝宋人刘敬叔的《异苑》。大致说紫姑

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的嫉妒,并在正月十五这天被害死在厕所里,

天帝怜悯,封她为厕神。

【正月十二的春节习俗】搭灯棚、烤火节、过老鼠节、包饺子、

“点丁”日

这一天的汉族民俗活动有藏剪刀,收旧鞋,捏老鼠嘴,搭灯棚等。

在石家庄南部一些地区的汉族民间,至今还保留沿承着正月十二烤柏

火的风俗习惯。

北京的习俗有抖空竹(和谐之声)、摇风车(欢乐之声)、敲锣鼓(太平

之声)等游乐活动,人们还可以走亲访友、结伴出游、制作灯笼、排练

花会……

【正月十三的春节习俗】灯头生日、滚龙灯、扎彩灯、吃汤圆、

祭祀关公、做“圣虫”、祭海、放海灯

汉族风俗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

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

【正月十四的春节习俗】喝亮眼汤、试花灯、食糟羹、拜临水娘

娘、吃麦流、吃“糊辣羹”、伏羲诞辰日、守财神、偷青、走大桥、

卜紫姑、卜流花

正月十四即农历正月第十四天,作为汉族传统农历节日之一,这

一天的汉族民俗活动有喝亮眼汤,试花灯,食糟羹,拜临水娘娘等。

到了这一天,年基本已经过去了,之后便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

过后,年就宣告结束了。

【正月十五的春节习俗】元宵节、灯会、吃元宵、演社火、走百

病、偷菜、捏生肖、祈娃娃、拜晚年、游灯、听香、烧旺火、猜灯谜、

抢灯裘

新春期间的节日活动也将在这一天达到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

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点起万盏花灯,携亲伴友出门赏灯、逛花市、

放焰火,载歌载舞欢度元宵佳节。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

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

活愿望。元宵节主要的汉族民俗活动有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

扭秧歌等。

春节的风俗习惯12

1、传统的信宜人办年,一定会包粽子,俗称年晚包古粽,发达又

兴隆!无论读书、立业还是做生意,谁人不想发达兴隆?

2、吃团圆饭菜式劏熟鸡(剦鸡),熟鸡除香口好外,还代表盛熟,

在农村意味着谷熟丰盛。肥得流油的炸扣肉也是不可少的,意味着过

肥年,一定要有鲤鱼(利余),吃团圆饭要有剩余,表示年年有丰余

的意思。

3、旧时“除夕”之夜是要守岁的,家里每间房子都要点上灯,现

是电灯,谓之长命灯,有的人家会连点三晚,一家人团坐在一起直到

“交年”等燃放爆竹。

4、炮仗代表火红兴旺,点长炮是家家户户不可少的,富有人家常

常斗长炮,谁家燃放爆竹时间越长,表示兴旺越长久!

5、给孩子们压岁钱,是“交年”每个父母都做的第一件事情,压

岁钱一般放在孩子们的床头或席底,而且要压到正月十五。

6、春节早晨,信宜人有吃糖水的习惯,愚意新年甜蜜的开始,糖

水的`做法大约类似元宵,多是用糯米粉包糖芝麻。放红枣、百合煲糖

水后,再煮糯糖园。传统的信宜人正月十五并不是吃元宵,而是包籺,

这与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中原习俗迂回。

7、春节不杀牲的习俗在部分农村存在,这主要与一些老人信佛有

关。

8、春节小朋友们就给长辈拜年,做长辈的就要给孩子“贺岁钱”,

又叫“利是”,人们这天见面总要互相“恭喜”。不说不吉利的说话,

说不吉利的说话,是碰上霉头了,会霉到年尾的。

9、正月初一是新年第一天,一般常见民俗是不扫地,以免扫走了

财气,古人称之为“不洒扫庭院,取蓄藏也”。

10、正月初一拜家长,正月初二访亲友,初三之前不远门,开年

多在初四后,初五接福算盘响,正月十五年例闹得忙,这是信宜旧图

地区的习俗。

春节的风俗习惯13

春节快到了,春节有许多习俗:吃年夜饭、看春晚、放鞭炮等,

其中我最喜欢的习俗就是吃完年夜饭放鞭炮了。

你们知道为什么要放鞭炮吗?让我来告诉你吧!

以前有一只叫年的兽常常到村子里来吃人,年每次都在大年初一

来吃人,人们十分怕它,有一天,一位白胡子老人对村民们说年很怕

红色和声音,村民知道对付年的办法了,又到了大年初一,人们在门

上贴“福”字,开始放鞭炮,年看到了红色的福字,听到了劈里啪啦

的鞭炮声,害怕得马上跑回了深山,再也没出来吃过人了。

每到吃完年夜饭时,我和小伙伴们便来到楼下开始放鞭炮,我们

每个人拿着一个鞭炮,我小心翼翼地点燃了鞭炮,生怕烧了我自己的

手,点好了鞭炮我马上把手收了回来。

只听见“嘭”的一声一颗好似流星的东西飞上了天,“嘭”的一

声开出了一个个图案有花形的,有心形的',还有许多不知道的形状,

我入了迷的看着天空,大家也都跟我一样入神的看着,那声音好像地

动山摇,像千军万马在奔跑似的。顿时天空变得五彩缤纷、炫丽多彩。

这就是春节放鞭炮的由来,我喜欢春节放鞭炮的传统习俗,因为

放鞭炮既热闹又喜庆。

春节的风俗习惯14

春节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二十三这日是小年,传说这一日是

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据说大

罪要减寿三百日,小罪要减寿一百日。

二十四这日掸尘扫房子,二十五要做豆腐,二十六要割年肉,二

十七宰鸡赶大集。二十八要贴花花。二十九,俗称“小除夕”,这一

日人们往来拜访。腊月三十是春节的一个高潮,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

月的最后一日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

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

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

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

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在正月十五正式结束,这一日是元宵节,要举行灯会,还要

吃元宵、放烟花。最后在烟花声中,结束了春节。

春节的风俗习惯15

我记忆中最快乐的事莫过于过春节了。按照四川的风俗习惯,过

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准备了。腊月里人们要挂长长的香肠,鲜

鲜的腊肉,真诱人呀!

除夕夜的前几天,我们都要和爸爸妈妈去超市购物,那超市里别

提有多热闹啦!年货等商品看得人眼花缭乱,到处张灯结彩,一派节

日的喜庆气息。我们要买新衣服,买各种食品,还有年画,对联和鞭

炮。

快到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吃起那香喷喷的年菜,我们就喝饮料,

长辈们喝酒,长辈们还要说:“祝你们天天向上……”我们还要给长辈

敬酒!除夕晚上还要看春节联欢会,节目太好看了!到了十二点我们

就要放五颜六色的.烟花,你能看见五彩缤纷的烟花在夜空闪耀,你能

听见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在预示着新年的来到!

大年初一我们要穿漂漂亮亮的新衣服,到长辈家去拜年。我们的

长辈会给我们发压岁钱。大年十五是春节的高潮,我们也叫元宵节,

那天有会舞狮子、闹元宵、看花灯,真是热闹非凡!盼呀盼,在每年

的盼望中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快乐的春节,我也渐渐长大了。

本文发布于:2023-03-09 05:07: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3096551906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过年风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过年风俗.pdf

上一篇:纸花制作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过年风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 过年风俗
    酸菜的制作方法-iphone查询激活时间2023年3月9日发(作者:鱼腥草根的功效与作用)春节的风俗习惯春节的风俗习惯合集15篇春节的风俗习惯1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
  • 0℃纸花制作
  • 0℃童装品牌
  • 0℃新娘盘头
  • 0℃冰球
  • 0℃路遥的人生
  • 0℃海米冬瓜汤的做法
  • 0℃情人节是哪一天
  • 0℃好看的英文电影
  • 0℃高考歌曲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