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6页
老中医湿热中药方
老中医湿热中药方
治以清热利湿为主。该证在门诊诊疗中几乎每天均可见到,它涉及消化、
肿瘤、泌尿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而消化系统疾病更为常见,如慢性胃炎、
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胆石
症、胆囊息肉等。在肝癌手术、食管或胃或肠癌手术后,其各自发展的不同阶
段均可能出现,而慢性胃炎占了首位。
如何鉴别脾胃湿热
脾胃寒湿症:
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喜温喜按、倦怠、大便溏薄、腰跨肢体冷痛、少腹
凉感、受凉后或天气潮湿加剧、持续性钝痛、发作性加剧、夜间剧痛、苔薄
白、脉沉紧、玄紧、濡缓。
脾胃湿热症:
口苦、口干、口粘、烦渴、渴不欲饮、面赤春红、口舌生疮、壮热、身热
不扬、午后尤甚、恶寒、头痛身重、厌油、不思饮食、上腹胀满、腹痛、里急
后重、角膜雾状浑浊、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玄数、濡数。
脾胃湿热的病因分析
脾胃虚弱为本中医理论认为,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灵枢·百病
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脾胃湿热证的形成,虽然病因病机有多种,但脾胃功能状态是决定因素。
临床所见有的患者每因外感或某餐“多吃了一口”,即引起胃脘胀满,泛泛欲
呕,不思饮食,或大便失常,舌苔即变得黄腻。
寻根问源,无论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所致,总能找到脾胃虚弱的病
本。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和滞久则化
热,可形成湿热;同时各种疾病因素很易引发虚弱之脾胃功能失调而生湿热。
由于脾胃的生理特性,湿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脾为湿土,为“受湿之
区”,湿邪最易伤脾;胃为燥土,喜润恶燥易患燥病,燥为阳热之邪,燥甚则
第2页共6页
热,胃热脾湿结合即为湿热。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内有蕴
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与内蕴之湿,结合亦成湿热。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阳内
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同时外邪犯肺,胸闷咳
嗽,气机升降失常,又可伤及虚弱之脾胃,致湿从内生,郁而化热,形成湿
热。
饮食不节易造成脾胃湿热
无节制的饮食是伤害脾胃的最多最常见的病因。“饮食自倍,脾胃乃
伤”。嗜酒、过饱、过食肥甘厚味及不洁的饮食,无规律的饮食均易伤及脾
胃,引起食滞、湿阻、气滞等,而食滞、湿阻、气滞日久均可化热。酒性本身
即“气热而质湿”,气滞也是水湿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成极具生湿助热
的特性,可见诸多饮食不节因素均可成为脾胃湿热证形成的病因。
胃虽喜润恶燥,但脾胃湿热的形成与胃也有直接的关系。食物先由胃纳,
临床常先见胃纳失常的症状如胃脘痞满、纳呆、恶心等。脾与胃共为中土,生
理上协调合作,共同完成纳化功能,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湿热证与胃的关系
密不可分,故称脾胃湿热症。
临床表现
1.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
2.口干口苦,渴不欲饮,或口甜黏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
肢倦。
3.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辨证施治
治疗原则采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方清中汤。方中黄连、栀子清热化湿,半夏、茯苓、白豆蔻健脾祛湿,
陈皮、甘草理气和胃。热盛便秘者,加银花、蒲公英、大黄、枳实;气滞腹胀
者,加厚朴、大腹皮。
若湿热并重,腹痛痞满,呕吐不纳,舌白或黄,渴不引饮,大便泄泻,小
便不利,或赤而短,舌苔黄滑者,治疗原则清热与燥湿并行,宜辛开清解法,
第3页共6页
可用王氏连朴饮。
方药:厚朴、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栀、芦根,方中
黄连、栀子苦寒,清热泻火燥湿。厚朴、半夏、石菖蒲三药相配,苦温与辛温
并用,辛苦开泄,燥湿化浊。半夏又有和胃止呕之功。豆豉宣郁透热。芦根清
热生津。诸药配伍,为燥湿清热之良方。
若脾胃湿热证、湿偏重证,拟清利湿热,宣畅气机,用三仁汤:杏仁、飞
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若寒热互结,干噫食
臭,心下痞硬,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慢性脾胃病的临床表现多为本虚标实,湿热是标实的表现之一。“急则治
标”,当湿热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就要以清化湿热为主,健脾助运为辅。
脾胃湿热吃什么药有效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组成为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
茹、炙甘草、生姜、大枣。原“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又治惊
悸”。其药性的温凉全在组成药味量的大小。该方组方简,性质平和,通过灵
活加减,虚实寒热表里证均可应用,临床应用远远超出了原记载的证治范围。
老师常用其方加减治疗脾胃湿热症。方中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半
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结,陈皮理气和胃,气行则湿化,茯苓健脾渗
湿,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生姜、大枣健脾和胃,使土健以胜湿,枳实下
气导滞消积,祛痞助湿化,竹茹甘寒降逆和胃,清热消痰。共奏祛邪扶正,化
湿清热,理气导滞之功效。虽寓健脾之意而不壅滞,化湿而不助热。清热而不
助湿,治疗脾胃热症颇为对症。
在调理脾胃时,还应兼以宣通肺气。因脾主运化水谷,化谷如沤,肺主布
散精微输布如雾,脾需肺之协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问经脉
别论》所云:“脾主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主宣发肃
降,脾胃主升清降浊,同司气机升降。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
临床用药应于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郁之品,如杏仁、栝楼、麻黄等。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用杏仁宣肺解郁,使湿阻得运,启宣肺利水健脾
第4页共6页
之先河。
以下是治疗脾胃湿热的几种偏方:
1、白蔻仁6g,竹叶6g,厚朴6g,生苡仁18g,半夏15g,焦三仙各9g,枳
实9g,木香6g,黄连6g
2、白虎汤加茯苓:石膏60知母15甘草6山药15茯苓30(克)
3、方拟藿香、佩兰各9克,白蔻仁6克,茯苓、猪苓各12克,土炒白术
15克,甘草3克,酒制大黄6克,炒山楂肉10克,水煎,一日二次分服。
(藿香、佩兰、白蔻仁、酒制大黄在关火前3分钟时下入汤剂内,所有药物
都要用水先泡润,并用此水煎药,水面要没过药物,除以上四味药后下外,其
余药煎15分钟左右)
4、【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用法】杏仁15克、飞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叶6
克、厚朴6克、生薏仁18克、半夏15克
【用法】上药用甘澜水2升,煮取750毫升,日三服。
【功用】清热利湿,宜畅湿浊。
【主治】湿热初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
谈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
脾胃湿热可采用食疗
1)湿热重了吃麦冬很有效,药店里都买得到.很便宜.可熬粥可泡到菊花茶
里,也可象吃糖一样每天吃一把。
2)吃药伤胃、伤肝、伤肾,食疗最好。脾胃湿热可以吃薏米红豆粥,多吃
熬冬瓜,不要喝牛奶、豆浆,尽量不吃厚味膏粱、海鲜。
薏米红豆粥开始是薏米:红豆=1:1,另外一半是大米,吃了有20多天
后,变为薏米和红豆之比为2:1,另一半是大米,粥要不稠不稀。
坚持食疗,并非十天八天的事,贵在坚持哦!
调理脾胃时,还应兼以宣通肺气。因脾主运化水谷,化谷如沤,肺主布散
精微输布如雾,脾需肺之协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问?经脉别
第5页共6页
论》所云:“脾主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主宣发肃降,
脾胃主升清降浊,同司气机升降。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临床
用药应于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郁之品,如杏仁、栝楼、麻黄等。叶天
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用杏仁宣肺解郁,使湿阻得运,启宣肺利水健脾之先
河。
吃水果可治疗脾胃湿热
①苹果:味甘酸,性平。有健脾益胃,生津止渴之功。用于中气不足,腹
泻,便秘等。
②香蕉:味甘,性寒。有清热润肠之功。用于实证便秘。
③荔枝:味甘微酸,性温。有补脾益肝,养血安神之效。用于脾虚久泻,
胃疼腹痛,呃逆等。
④橙子:味酸,性凉。有健脾和胃,止呕宽胸之功。用于食欲不振,食后
腹胀,呕吐,便秘等。
⑤山楂:味酸甘,性微温。有健胃消食,活血化瘀之功。用于小儿消化不
良,食积内停。
⑥木瓜:味甘,性平。有健脾胃,助消化之功。用于胃痛,消化不良等。
⑦桃子:味甘酸,性温。有补气生津,活血消积之功。用于津伤肠燥便
秘,瘀血肿块,肝脾肿大等。
⑧甘蔗:味甘,性寒。有清热和胃,除烦止渴之功。用于热病口渴,反胃
呕吐等。
⑨柠檬:味酸甘,性寒平。有祛暑止渴,和胃生津之功,可解暑热,除烦
渴,增进食欲,止呕恶,下气和胃。用于治疗脾胃湿热。
椰子:味甘,性温。椰子肉补虚,强壮身体,用于治疗小儿疳积黄瘦;还可
驱虫,对绦虫、姜片虫有效。
无花果:味甘,性平。有健脾开胃,清热润肠之功。用于食欲不振,便
秘,泻痢等症
石榴:味甘、微酸、涩,性温。能生津止渴,收涩止泻。甜石榴用于胃阴
第6页共6页
不足,口渴咽干,小儿疳积;酸石榴可治久泻久痢,便血,脱肛;石榴皮杀虫、
驱虫,治虫积腹痛。
栗子:又名板栗。味甘,性温。可健脾养胃。适用于饮食少,身体瘦弱,
经常腹泻的小儿。大枣:味甘,性温平。有益气养血,补脾健胃,生津止
渴,强神壮力之功。适用于脾胃湿热,纳食不香,大便稀溏,气血不足,贫血缺
血,面黄肌瘦,睡眠不安者。小儿不宜生食,熟食每次不宜过多,食入过多则助
湿生热,胃胀中满,损坏牙齿。
落花生:又名花生、长生果。能补脾开胃。适用于脾胃不和,胃腹胀满,
不思饮食者。
榧子:又名香榧子。味甘涩,性平。可杀虫,润肠通便
本文发布于:2023-03-09 04:45: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3083291905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湿热重.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湿热重.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