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城上竖降旗

更新时间:2023-03-09 03:44:02 阅读: 评论:0

qq悄悄话在哪里-正握

君王城上竖降旗
2023年3月9日发(作者:汽车养护用品)

音韵学与诗词格律

要点:

1、理解古汉语声纽、韵、声调、平仄等概念,一般了解反切注音的规则。

2、了解中古声韵调系统,音韵研究方法。

3、掌握近体诗格律的要求,能划出平仄。

4、了解上古声韵调情况,古音通假。

第一节音韵学基本知识

一、古今音异

1、诗歌韵语

△《魏风·伐檀》p917第二章韵脚:辐、侧、直、亿、特、食。

明陈第《毛诗古音考》破除“叶韵”:“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

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五代后蜀孟昶妃徐氏(花蕊夫人)《述亡国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

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

宁无一个是男儿。

旗群之知知支儿日支

△唐李益《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水浒》第五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周通喽罗唱:帽儿光光,今夜做个新郎,

衣衫窄窄,今夜做个娇客。

2、形声字声旁

△江从水工声。

诸从言者声。

墨,书墨也,从土黑。(段玉裁注:小徐曰会意,大徐有黑亦声三字)

3、联绵词

双声:△缤纷(帮母)

叠韵:△孟浪(阳部)

4、假借

△《左传·僖公28年》:请与君之臣戏,君冯轼而观之。

△《说文》:冯,马行疾也。从马仌声。

凭,依几也。从任几。周书曰凭玉几。读若冯。

二字均为並母、蒸部,古音同。

△《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经典释文》:歸本作饋。

歸见母微部。饋群母物部。(见溪群p1064,微物文p1062)二字古音近。

△《焦仲卿妻》: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

☆音韵学的功用:

1、读古书(包括教学)。

2、推广普通话。

3、使用工具书(广韵、经籍纂诂、佩文韵府、经传释词等)

4、其他研究(历史、考古、古籍整理等)

段玉裁《广雅疏证序》

小學有形有音有義。三者互相求,舉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

有古義有今義。六者互相求,舉一可得其五。古今者,不定之名也。三代為古,

則漢為今。漢魏晉為古,則唐宋以下為今。聖人之制字,有義而後有音,有音

而後有形。學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義。治經莫重於得義,得

義莫切於得音。

赵元任(1892-1982)

字宣仲,江苏武进人,生于天津。1910年为游美学务处第2批

留学生,入美国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1914年获理学士学位。

191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19年任康奈尔大学物理讲

师。1920年回国任清华学校心理学及物理教授。1921年再入哈

佛大学研习语音学,继而任哈佛大学哲学系讲师、中文系教授。

1925年6月应聘到清华国学院任导师,指导范围为“现代方言

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等。1929年6月底国

学研究院结束后,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

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

课程。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

1892年11月3日生于天津。父亲衡年中过举人,善吹笛。母亲冯莱荪善诗词及

昆曲。

19O0年赵元任回到老家常州青果巷,在家塾二中读书。早年所受民族文化熏陶,

对他一生事业有着深刻的影响。

赵元任从小就显露出语言天才,各种方言一学就会。十四岁进常州溪山小学。

19O7年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预科,成绩优异,英语、德语都学得很好,深得美

籍英语教师嘉化(D。J.Carve)的喜爱。嘉化常邀赵元任去他家中作客。嘉化

夫人善于弹钢琴和唱歌,赵元任跟嘉化夫人学唱过《可爱的家庭》(Home,SWeet

Home)和《离别歌》(AuldLangSyne,亦译《天长地久》)等歌曲,是为他接受

西方音乐之始。

1909年赵元任考取了留学美国的官费生,在康乃尔大学主修数学,选修物

理、音乐。向姜斯东(E。Johnstone)学习作曲,向夸尔斯(J.T。Quarles)

学习钢琴与和声,向席佛曼(S.P.Siwerman)学习钢琴,还上过多年的声乐课。

1914年获数学学士学位。在该校哲学院研究一年后,1915年人哈佛大学主修哲

学并继续选修音乐,在哈佛期间的音乐教授有希尔(E,B.Hill)和斯帕尔丁

(W。R。Spaulding)。19l8年在哈佛获哲学博士学位。又在芝加哥和加州大学

作过一年研究生。1919年回康乃尔大学物理系任教一年。

1920年赵元任回国担任清华学校的物理、数学和心理学课程,同年冬曾为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B。Rusll)来华讲学担任翻译。在清华期间,赵元任与

杨步伟结婚。

1921年赵元任夫妇到了美国,赵元任在哈佛大学任哲学和中文讲师并研究语

言学。

1925年赵元任回清华大学教授数学、物理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中

国现代方言、中国乐谱乐调和西洋音乐欣赏等课程。他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

恪一起被称为清华“四大导师”。1928年作为研究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进行

了大量的语言田野调查和民间音乐采风工作。

1938至1939年教学于夏威夷大学,在那里开设过中国音乐课程。1938至

1941年,教学于耶鲁大学。之后五年,又回哈佛任教并参加哈佛、燕京字典的

编辑工作。其间加入了美国国籍。1946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拍电报请

赵元任出任南京中央大学校长。赵元任回电:“干不了。谢谢!”

从1947年到1962年退休为止,赵元任在伯克莱加州大学教授中国语文和语

言学,退休后仍担任加州大学离职教授。1945年赵元任当选为美国语言学学会

主席。1952年荣任阿加细(Aggasiz)基金会东方语和语文学教授。1959年曾到台

湾大学讲学。1960年又被选为美国东方学会主席。

1973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刚起步,赵元任夫妇就偕外孙女昭波和女婿迈克

回国探亲。5月13日晚至14日凌晨,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周总理还跟

赵元任谈到文字改革和赵元任致力研究的《通字方案》。在座的还有郭沫若、刘

西尧、吴有训、竺可桢、黎锦熙等朋友。

1981年,丧妻不久的赵元任应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之邀,偕长女赵

如兰、女婿卞学磺、四女赵小中再次回国探亲,受到全国政协主席邓小平的热情

接见,并接受了北京大学授予的名誉教授称号。

1982年2月24日赵元任逝世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加州大学为他设

立了赵元任基金会,4月4日隆重举行了赵元任逝世纪念会。

主要著作有《国语新诗韵》、《现代吴语的研究》、《广西瑶歌记音》、《粤

语入门》(英文版)、《中国社会与语言各方面》(英文版)、《中国话的文法》、

《中国话的读物》、《语言问题》、《通字方案》,出版有《赵元任语言学论文

选》等。

赵元任出版的歌集有《新诗歌集》(1928)、《儿童节歌曲集》(1934)、

《晓庄歌曲》(1936)、《民众教育歌曲集》(1939)、《行知歌曲集》和《赵

元任歌曲集》(1981)。1987年在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提议并推动下,上

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五线谱版的《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由其长女、美国哈佛

大学教授赵如兰编辑),收有歌曲八十三首、编配合唱歌曲二十四首、编配民歌

十九首、器乐小品六首,总计一直三十二首作品。

教我如何不想她

作词:刘半农(1891-1934)

作曲:赵元任(1892-1982)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

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1937年9月,自长沙柬罗常培(1899-1958),上款称“莘田二哥”,和平常惯

用的“迪呀莘田”迥然不同,以隐语劝南下。末了儿又用反切语说“匣姥,照线,

状齐去志,尚,帮合入没,匣合去快。”影射着“沪战事尚不坏”六字。

石室施氏嗜食狮

「石室诗史」赵元任

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

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氏石室。石室湿,

氏拭室。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试释是事。

石室施氏嗜食狮(1)

石室施氏,诗士,嗜食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施氏适市,

适十狮适市。是时,施氏视是十狮,恃十石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施氏拾是十狮

尸,始适石室。失时,石室湿,施氏使侍,试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试食是十

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是时,施氏始识是实事实,试释是事。

石室施氏嗜食狮(2)

试释:诗士施氏师石氏,是施氏史师。石氏嗜食狮史,实是十世史实。施氏食

石狮尸时,石氏适视。石氏视施氏食石狮尸时示施氏侍士拾十柿拭湿石狮尸。

侍士视石氏视石室时拾狮屎拭湿石狮尸。适石狮尸湿时,石氏始试食。食时,石

氏始视湿石狮尸实是屎石狮尸。是事使石氏拭屎时失事。适十时,石氏逝世。施

氏拾石氏尸时,始识石氏是屎师。施氏使侍士拾石氏屎尸适石室。是时,施氏始

誓世世侍屎石师适石室。是事始使施氏识食狮史实是屎石氏食十石屎狮尸史。

石室施氏嗜食狮(3)

试诗:石师始是石狮氏,嗜食狮尸实十世。诗士施氏师石氏,视石实是食狮师。

侍士拾屎拭狮时,施氏实是失识视。施氏誓师侍石氏,始是石氏逝世时。石氏

试食屎狮事,食时逝世是事实。是事始使施氏誓,始识石师是屎师。石师十世

食狮史,实是石氏食屎史。

石室施氏嗜食狮(4)

试试:事是施氏嗜食狮,是时十狮适适市,狮狮使施氏施矢,施氏矢矢弑死狮,

十狮死,施氏拾,拾狮适室石室湿,施氏使侍拭湿室,失使侍拭十死狮,十狮死

尸失侍拭,斯湿使死尸似石,湿似石,实失适,狮虱失势适施氏,肆噬施氏使失

视,使视死尸似石狮,施氏失视食死尸,始似食十湿石狮。

石室施氏嗜食狮(5)

斯施氏,实是厮,恃势适市弑死狮,适石室时失拭尸,死尸湿失狮虱适,始虱噬

厮使失视,势使视尸似石狮。

是事,是史实。

是释,似史诗。

石室施氏嗜食狮(6)

石室施氏嗜狮,识狮势,诗饰狮;石狮市史氏事石师,嗜食狮,视时嗜,恃势誓

食十狮。史氏驶市识狮,是时施氏适视市,适十狮适食市。施氏示十狮使史氏视,

史氏拾矢试狮,是似食十狮实十石狮。施氏释史氏是事:狮失,世嗜逝,世逝。

史氏释嗜,始师事是食市十石狮。十狮峙,嘘湿噬蚀石,石狮市石师史氏使十石

狮莳石室施氏石室。

二、基本概念

1、音韵学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

律的一门传统学问,(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

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英文名为:Chinehistoricalphonetics)是古代汉

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所

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

母、韵母的配合规律。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

调类。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

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音韵学的基本内容

传统音韵学分为三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P1059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研究

中古音的材料主要有两项,一项是《切韵》音系的韵书(如广韵),一项是反映

《切韵》音系的等韵图。

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诗经》、

《说文解字》为重要材料。

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

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

韵配合表。《韵镜》、《七音略》等是。

到了元代以后,在传统音韵学三个部门之外,又兴起了一个新的部门“北音

学”,北音学旨在研究元明清时代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语音系统。元代周德清

的《中原音韵》是。

2、声纽、字母、声类、五音、七音、清浊p1057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古代没有表示声母的音标,表示声母的方法是选用

一定的汉字作为代表)。声母、声纽意思一样。(古人以为声母是一个字音的枢纽,

所以将它称作声纽。)声类是某一类声母的总称。声类是从韵书的反切联系或类

似手段得来的,没有经过音位归纳处理,在某一种韵书中,凡是反切上字能够联

系在一起的,就算一个声类。

字母相传是唐末一个叫守温的和尚根据当时汉语声母的实际创制的,共有三

十个,每个字母代表的声母就是它自身的声母,例如“明”这个字母代表的声母

是[m]。

这三十字母可能是佛教徒翻译佛经时,受梵文字母“悉昙”的启发对反切上

字进行归纳而成的。到了宋初,有人根据当时的语音实际,对这三十个字母的次

序及取字进行了整理,同时增补了“非、敷、奉、微”和“娘、床”六个字母,

即成了三十六个字母。这三十六字母大致体现了唐末宋初汉语的声母系统。

注意,音韵学中声母的意思与现代语音学中“音节中居前的辅音素”不完全

等同,还牵涉到“等”(介音)的问题。根据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研究,它包括

同辅音的颚化音和非颚化音,如广韵中“见母”就包含“古[k]”、“居[kj]”

两类。居类受介音影响,古类却不。(居,九鱼切遇合三平鱼见;古,公户切遇

合一上姥见)

声母按发音部位分为“五音”(唇舌齿牙喉),加上半舌(来母)半齿(日母)

叫“七音”。

全次清浊这四个名称的来源是韵图。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来讲,全清声母不

带音,不送气;次清声母不带音,送气。全浊声母带音,送气与否无所谓。次浊

声母为响音(包括鼻音,边音,闪音)和半元音,而与全浊声母为塞音,塞擦音

以及擦音不同。

双声:两个音节声母一样。(注意古今音异)

三十六字母表

发音部位旧名发音部位新名

发音方法

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唇音

重唇双唇帮滂並明

轻唇唇齿非敷奉微

舌音舌头舌尖中端透定泥

舌上舌面前知彻澄娘

齿音

齿头舌尖前

正齿

舌面前

(或舌叶音)

穿

牙音舌面后见溪群疑

喉音

喉音影

舌根晓匣

半元音喻

半舌音舌尖边音来

半齿音鼻齿音日

3、韵母、韵类、韵部、韵目、摄

(1)韵:只要韵腹、韵尾和声调相同,就是同韵。P1007山居秋暝(“後”不入

韵)

韵部:同韵的字归纳在一起,就成了一个韵部。

韵目:韵部的代表字。如一东,二冬。

韵类:类似韵母。韵头,韵腹,韵尾,声调都相同。

韵摄:把韵腹和韵尾相同或相近的韵归纳在一起称为韵摄。如《广韵》

中的二百零六韵,归为十六个韵摄: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流深咸

1.通摄:东冬钟1

2.江摄:江

3.止摄:支脂之微

4.遇摄:鱼虞模

5.蟹摄: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

6.臻摄:真谆臻文欣魂痕

7.山摄:元寒桓删山先仙

8.效摄:萧宵肴豪

9.果摄:歌戈

10.假摄:麻

11.宕摄:阳唐

12.梗摄:庚耕清青

13.曾摄:蒸登

14.流摄:尤侯幽

15.深摄:侵

16.咸摄:覃谈盐添咸衔严凡

(2)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按韵尾进行分类,可以把韵分成三类:

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如:阿a、奥ao)

阳声韵:以鼻音[-m]、[-n]、[-ŋ]收尾的韵。(如广州音:南[nam],译音:

1

二○六韵举平声以赅上去入。如东代表东、董、送、屋。

越南Vietnam)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如:叶[iap]咸开三入叶以,物[miuət]

臻合三入物微,铎[dak]宕开一入铎定,金择洙KimTaeksoo)

△唐胡曾《戏妻族语不正》诗(《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六):

呼十[-p]却为石[-k],

唤针[-m]将作真[-n]。

忽然云雨至,

总道是天“因”[-n](阴[-m])。

(3)等呼、洪细、四呼

宋元等韵图把韵母分为开口、合口两呼,凡介音或韵腹是[u]的叫合口呼(如:

关[kuan]、古[ku]),其他的叫开口呼(如:叶[iap])。

根据介音[i]的有无,发音时口腔共鸣空隙的大小,将开口呼、合口呼各分

为四等。清代江永有“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之说。

清代潘耒《类音》将明代已不能辨别的四等定为以唇形为标准的“开口呼、

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对应如下(以山摄字为例):

中古二呼例字等洪细现代四呼

开口

寒一等

洪音开口呼

山二等

仙三等

细音齐齿呼

先四等

合口

桓一等

洪音合口呼

环二等

轩三等

细音撮口呼

涓四等

4、四声、平仄

(1)根据《广韵》,中古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2)来由

△顾炎武《音论》:“四声之论,起于(齐)永明,而定于梁陈之间也。”

△《梁书·沈约传》:约撰《四声谱》,武帝雅不好焉。武帝问周舍曰:“何谓四

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

△清赵翼《垓余丛考》:沙门重公谒梁武帝,帝问:“在外有四声,何者为是?”

重公应声曰:“天保寺刹。”出以语刘孝绰,刘孝绰曰:“何如道‘天子万福’。”

(3)调值

△唐释处忠《元和韵谱》四声: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

直而促。

△明释真空《玉钥匙歌诀》四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

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4)传统将平声称为“平”,将上、去、入声称为“仄”(也写作“侧”,都

是不平的意思)。

另外,平、上、去三声称为“舒声”,因为可以延长。入声因为有塞音韵尾,

不能延长,称为“促声”。

三、反切

1、反切以前的标音方法

(1)读若

以同音或音近字注音。

△《说文》: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

△《吕氏春秋·慎大》:汤立为天子,夏民大悦,如得慈亲。朝不移位,农

不去畴,商不变肆,亲郼如夏。东汉高诱注:郼读如衣,今兖州人谓殷氏皆曰

衣„„

按:高诱用方音说明郼就是殷。二字本有别,衣,微部;殷,文部。

(2)譬况

打比方或描写法注音。术语有:内言、外言、缓气言、急气言,笼口言、闭

口言,长言、短言,急舌言、以舌头言、以舌腹言,作江淮间人言等。

△《公羊传·庄公28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

齐人语也。

段玉裁注:按今人读房越切,此短言也;刘昌宗房废切,此长言也。

△《淮南子·地形》:其地宜黍,多旄犀。

高诱注: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吕氏春秋·慎行》: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崔杼之子相与私闀。

高诱注:闀读近鸿,缓气言之。

(3)直音

用同音字注音。作为注音字的常用字常不敷使用。(陈澧《切韵考》:或无同

音之字,则其法穷;虽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识,则其法又穷。)

△《经典释文·毛诗音义上·召南·草虫》趯趯阜螽,注:阜,音婦。

△无同音字:耍,丢。恩,热。

△直音循环:留音流

流音刘

刘音榴

榴音留

△《康熙字典》:刀,到平声。几,寄上声。

小结:读若、譬况、直音等法都有其缺点。

2、反切

反切是用两个汉字配合得出一个汉字的读音的方法。

(1)反切的产生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

至于魏世,此事大行。”(孙炎,字叔然,名炎。郑玄弟子)

△陆德明《经典释文》:“古人音书,止为譬况之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

繁。”(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

瑞反”。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切韵之学,本出于西域。汉人训字,止曰“读如

某字”,未用反切。然古人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

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似西域二

合之音,盖切字之源也。

△(白)胡阑环,(红)曲连圈,格外怪(好吃的)

△左传·宣公二年:

将战,华元杀羊食士,其御羊斟不与。及战,曰:“畴昔之羊,子为政,今

日之事,我为政。”舆入郑师,故败。„„

宋人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以赎华元于郑。半入,华元逃归,立于门外,告

而入。见叔牂,曰:“子之马然也。”对曰:“非马也,其人也。”既合而来奔。

宋城,华元为植,巡功。城者讴曰:“睅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于思于

思,弃甲复来。”使其骖乘谓之曰:“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役人

曰:“従其有皮,丹漆若何?”华元曰:“去之,夫其口众我寡。”

也有单音复变:

△孔窟窿,喉胡咙,风飞廉,笔不律,矬侏儒,飚扶摇,虹蝃蝀,

茨蒺藜,壶葫芦,钲丁宁,团突栾,蓬朴笼,浑囫囵,哄糊弄,

莽孟浪,虎於菟

△十三經注(一八一五年阮元刻本)春秋左傳正義宣公卷二十一傳四年

初.若敖娶於鄖.Yun國名○本又作鄖,音云。生鬬伯比.若敖卒.從其母

畜於鄖.淫於鄖子之女.生子文焉.夫人使弃諸夢中.夢,澤名。江夏安陸縣城

東南有雲夢城○夢,音蒙。又亡貢反。虎乳之.鄖子田.見之.懼而歸以告.告

女私通所生○乳,如主反。遂使收之.楚人謂乳穀.謂虎於菟.故命之曰鬬穀於

菟.以其女妻伯比.於,音烏。菟,音徒。妻,七計反。實為令尹子文.鬬氏始

自子文為令尹。

△戴震《声韵考》卷一:《广韵》卷首论曰“切韵者,纽双声叠韵”,此盖

创立反语之本。

☆有关双声、叠韵,连读成音以及反切的材料:

△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见母),在河之洲。窈窕(宵部)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初母)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知母,元部)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南史·谢庄传:王玄谟问庄何者为双声,何者为叠韵。答曰:“玄护为双声(匣

母),碻磝(今音quèqiāo,声旁“高、敖”上古同为“宵部”)为叠韵。”(按,

玄谟与垣护之曾征魏,败于碻磝,庄以此为嘲。)

△南史·羊玄保传

善弈棋,品第三。文帝亦好弈,与赌郡,玄保戏胜,以补宣城太守。„„

子戎少有才气,而轻薄少行检,语好爲双声。江夏王义恭尝设斋,使戎布床,须

臾王出,以床狭,乃自开床。戎曰:“官家(见母)恨狭(匣母),更广(见

母)八分(帮母)。”王笑曰:“卿岂唯善双声,乃辩士也,”

文帝好与玄保弈,尝中使至,玄保曰:“今日上何召我邪?“戎曰:“金沟(见

母)清泚(清母),铜池(定母)摇飏(喻四),既佳光景(见母),当得(端

母)剧棋(群母)。”

△【古籍十八種】洛陽伽藍記校注洛陽伽藍記校注卷五城北凝圓寺

洛陽城東北有上高景(商里),„„唯冠軍將軍郭文遠遊憩其中,堂宇園林,匹

於邦君.時隴西李元謙樂(校)吳琯本、漢魏本、真意堂本樂作能.綠君亭本注云:

『一作能.』雙聲語,常經文遠宅前過,見其門閥(校)吳琯本、漢魏本門閥作『闕

閤』.華美,乃曰:『是誰(禅母)第宅(定母)過佳(见母)?』(校)吳琯本、

漢魏本過佳作『遇值』.綠君亭本、真意堂本過字作遇.按遇值或遇佳,聲義皆

不合,俱誤.婢春風出曰:『郭冠軍家(见母).』元謙曰:『凡(校)吳琯本、

漢魏本、真意堂本作此.綠君亭本作此,注云:『一作凡.』按此與婢聲不同類,

當誤.施國祁禮耕堂叢說云:『此字自當作彼,與婢聲同,係俗本刊誤.』所說

雖似可通,但乏佐證,難從.婢(並母)雙聲(心、书).』春風曰:『儜奴(泥

母)慢罵(明母).』元謙服婢之能,於是京邑翕然傳之.

△皮日休双声《溪上思》:疎杉(心母)低(端母)通滩(透母),冷鹭立乱浪

(来母),草彩(清母)欲夷犹(喻四),云(喻三)容(喻四)空(溪母)淡

荡(定母)

△苏轼《大风留金山两日》:塔上一铃独自语,明日颠风当断渡(端母)。

(2)反切的方法

《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古人因双声叠韵而制翻切,以两字切一音,上一字必同

声,下一字必同韵。

被切字反切上字反切下字

练(liàn),郎(lang)甸(diàn)切(切语)中古音韵地位:山开四去霰来

l+i+àn=liàn上字取声l,下字取韵iàn(包括声调)拼合。

掏(tāo),土(tu)刀(dāo)切(切语)中古音韵地位:效开一平豪透

t+āo=tāo上字取声t,下子取韵āo(包括声调)拼合。

△南宋毛晃《增修互注礼部韵略》:音韵展转相切谓之反,亦作翻;两字相

摩以成声谓之切,其实一也。

△顾炎武《音论》卷下:南北朝人作反语,多是双反,韵家谓之正纽、倒纽。

△《晋书·简文、孝武帝纪》:

初,简文帝见谶云:“晋祚尽昌明。”及帝之在孕也,李太后梦神人谓之曰:“汝

生男,以‘昌明’为字。”及产,东方始明,因以为名焉。简文帝后悟,乃流涕。

及为清暑殿,有识者以为“清暑”反为“楚”声,哀楚之征也。俄而帝崩,晋祚

自此倾矣。

△《晋书·卷二十八》:吴孙亮初,童谣曰;“吁汝恪,何若若,芦苇单衣篾钩

络,于何相求常子阁。”“常子阁”者,反语石子堈也。钩络,钩带也。及诸葛

恪死,果以苇席裹身,篾束其要,投之石子堈。后听恪故吏收敛,求之此堈云。

△干宝《搜神记》卷十六:盧充者,范陽人,家西三十里,有崔少府墓,充年二

十,先冬至一日,出宅西獵戲,見一獐,舉弓而射,中之,獐倒,复起。充因逐

之,不覺遠,忽見道北一里許,高門瓦屋,四周有如府舍,不复見獐。門中一鈴

下唱客前。充曰:“此何府也?”答曰:“少府府也,”充曰:“我衣惡,那得見少

府?”即有一人提一帕新衣,曰:“府君以此遺郎。”充便著訖,進見少府。展姓

名。酒炙數行。謂充曰:“尊府君不以仆門鄙陋,近得書,為君索小女婚,故相

迎耳。”便以書示充。充,父亡時雖小,然已識父手跡,即欷歔無复辭免。便敕

內:“盧郎已來,可令女郎妝嚴。”且語充云:“君可就東廊,及至黃昏。”內白:

“女郎妝嚴已畢。”充既至東廊,女已下車,立席頭,卻共拜。時為三日,給食

三日畢,崔謂充曰:“君可歸矣。女有娠相,若生男,當以相還,無相疑。生女,

當留自養。”敕外嚴車送客。充便辭出。崔送至中門,執手涕零。出門,見一犢

車,駕青衣,又見本所著衣及弓箭,故在門外。尋傳教將一人提帕衣与充,相問

曰:“姻援始爾,別甚悵恨。今复致衣一襲,被褥自副。”充上車,去如電逝,須

臾至家。家人相見,悲喜推問,知崔是亡人,而入其墓。追以懊惋。別后四年,

三月三日,充臨水戲,忽見水旁有二犢車,乍沈乍浮,既而近岸,同坐皆見,而

充往開車后戶,見崔氏女与三歲男共載。充見之,忻然欲捉其手,女舉手指后車

曰:“府君見人。”即見少府。充往問訊,女抱儿還。充又与金鋺,并贈詩曰:“煌

煌靈芝質,光麗何猗猗!華艷當時顯,嘉异表神奇。含英未及秀,中夏罹霜萎。

榮耀長幽滅,世路永無施。不悟陰陽運,哲人忽來儀。會淺离別速,皆由靈与只。

何以贈余親,金鋺可頤儿。恩愛從此別,斷腸傷肝脾。”充取儿,鋺及詩,忽然

不見二車處。充將儿還,四坐謂是鬼魅,僉遙唾之。形如故。問儿:“誰是汝父?”

儿徑就充怀。眾初怪惡,傳省其詩,慨然歎死生之玄通也。充后乘車入市,賣鋺,

高舉其价,不欲速售,冀有識。欻有一老婢識此,還白大家曰:“市中見一人,

乘車,賣崔氏女郎棺中鋺。”大家,即崔氏親姨母也,遣儿視之,果如其婢言。

上車,敘姓名,語充曰:“昔我姨嫁少府,生女,未出而亡。家親痛之,贈一金

鋺,著棺中。可說得鋺本末。”充以事對。此儿亦為之悲咽。賚還白母,母即令

詣充家,迎儿視之。諸親悉集。儿有崔氏之狀,又复似充貌。儿、鋺俱驗。姨母

曰:‘我外甥三月末間產。父曰春,暖溫也。愿休強也。”即字溫休。溫休者,蓋

幽婚也,其兆先彰矣。儿遂成令器。歷郡守二千石,子孫冠蓋相承。至今其后植,

字子干,有名天下。

△南史卷七梁本纪中第七:初,帝创同泰寺,至是开大通门以对寺之南门,取

反语以协同泰。自是晨夕讲义,多由此门。三月辛未,幸寺舍身。甲戌还宫,

大赦,改元大通,以符寺及门名。

△旧唐书本纪第五高宗下:十二月,诏停明年“通乾”之号,以反语不善故也。

(按:“通乾”为“天”,“乾通”为“穷”)

唐·张鷟《朝野佥载》:郝象贤,侍中处俊之孙,顿丘令南容之子也,弱冠。诸友

生为之字曰宠之,每于父前称字。父绐之曰:“汝朋友极贤,吾为汝设馔,可命

之也。”翌日,象贤因邀致十数人,南容引生与之饮,谓曰:“谚云:‘三公后,

出死狗。’小儿诚愚,劳诸君制字,损南容之身尚可,岂可波及侍中也?”因泣

涕,众惭而退。宠之者,反语为痴种也。

(3)反切的不足:

①做不到一声一符,一韵一符。同一声母,可以用许多汉字作反切上字,同一

韵母,也可以用许多汉字作反切下字。如表示[t]声母的反切上字,就有都丁

多当德得冬等七个。《广韵》一书中反切上字就有四百多个,反切下字有一千多

个。

②由于语音的变化,方音的关系,给人们掌握反切带来了困难。

例:川音一些见系开口二等字和匣母开口二等字仍保留着古读

中古的见溪群和匣母发展到普通话成了两组声母,与洪音韵相拼读g、k、h,

与细音韵相拼腭化读j、q、x。开口二等字本无韵头,应读g、k、h。这些字的

读音,四川方音是符合演变规律的,但按普通话却读j、q、x,这属于语言发展

的不平衡性。方音辨正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的,只能改过来。比如:

见母字:觉(睡一觉。广韵古孝切效开二去效见)、窖(方音均读如“告”)。搅

(搅一下,读如“考”,阳平)。界(过了界,读如“干”,去声)。街(读如“该”)。

解(解开,读如“改”)。疥(方言说“干”疮子)。间(房间、中间,读如“干”,

阴平)。角、桷(均读如“割”)。粳(粳稻,读如“耿”)。夹(夹在书里,读如

“咖啡”之“咖”)。

溪母字:敲(读如“考”,阴平),壳(普通话二读,方音只读k声母),嵌

(读如“刊”)。

匣母字:鞋,蟹(螃蟹,方音说“爬海”),陷、苋、咸、闲(管闲事,闲天

——不逢赶场天,方音读“含”),巷(普通话二读,方音只读h声母),项(方

音读“航”,去声),杏(方音读如“恨”)。薤(方言说“害”子)。下(打一下,

读如“哈”去声)。]

第二节中古音

一、《切韵》《广韵》《平水韵》

韵书是将同韵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韵文者查检的字典。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

韵书是隋陆法言所撰的《切韵》。《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全书

分韵有193个之多。到了唐代,《切韵》被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韵书,其地位得到

进一步的提高,因此,为《切韵》增字作注的人很多。(自《切韵》成书到宋代《广

韵》编成,历四百多年,其间贡献大者主要有德州司户参军长孙讷言的笺注(677

年),衢州信安县尉王仁煦的增字添韵勘误(706年),陈州司法孙愐的重为刊定,

改名《唐韵》(751年),音韵学家李舟更定韵部次序。)

北宋初年,陈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的诏令据《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对《切

韵》进行了修订。修订本于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完成,于真宗大中祥符

元年(公元1008年)改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这是第一部官修性

质的韵书,是《切韵》最重要的增订本。《广韵》分206韵,收有26194字。《广

韵》撰成后,一直流传到今天,《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则在宋代以后的很长一段

时间内失传,直到清代末年才陆续在敦煌石室、新疆吐鲁番及故宫等地被发现,

且大多数都是一些残卷。

《广韵》虽非《切韵》,但由于其未改变《切韵》的音系,所以在完整的《切韵》

未出现之前,它就成了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材料。(价值:(1)《切韵》内部一致

的语音系统,可以看作中古汉语语音系统的代表。(2)可以上推上古汉语的语音

系统。(如切语反映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彬,府巾切:樁,都江切)

(3)可以解释现代汉语各个方言之间的对应规律。)

(一)《广韵》的内容和体例

以平、上、去、入分卷,平声字多,分为两卷,共五卷。共计206韵,收

字2万6千余。

同音字在每韵内归为一“小韵”,首字注反切,每字下释义,有的字有“又

音”。

(二)《广韵》的同用独用

《切韵》原则是从分不从合(陆法言《切韵序》: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

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捃选精切,除削疏缓,剖析毫厘,分别黍累。),实际

使用有困难,从唐代以来就把一些已经不能分辨或相近的韵合用了。

附:清人戴震根据四声相配的规则将《广韵》韵目编成《考定广韵独用同用四声

表》(见《声韵考》卷二),现抄录并加说明如下:

《广韵》独用同用四声配合表(平声后为拼合的“等”)

上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1东独用(一、三等)1董独用1送独用1屋独用

2冬钟同用(一等)湩等字附见肿韵2宋用同用2沃烛同用

3钟(三等)2肿3用3烛

4江独用(二等)3讲独用4绛独用4觉独用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阳声韵,[-ŋ]尾;入声韵,[-k]尾)

5支脂之同用(三等)4纸旨止同用5寘至志同用

6脂(三等)5旨6至

7之(三等)6止7志

8微独用(三等)7尾独用8未独用

9鱼独用(三等)8语独用9御独用

10虞模同用(三等)9麌姥同用10遇暮同用

11模(一等)10姥11暮

12齐独用(四等)11荠独用12霁祭同用

13祭(三等)

14泰独用(一等)

13佳皆同用(二等)12蟹骇同用15卦怪夬同用

14皆(二等)13骇16怪

17夬(二等)

15灰咍同用(一等)14贿海同用18队代同用

16咍(一等)15海19代

20废独用(三等)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阴声韵)

17真谆同用(三等)16轸准同用21震稕同用5质术栉同用

18谆(三等)17准22稕6术

19臻(二等)龀等字附见隐韵龀字附见焮韵7栉

20文独用(三等)18吻独用23问独用8物独用

21欣独用(三等)19隐独用24焮独用9迄独用

22元魂痕同用(三等)20阮混很同用25願慁恨同用10月没同用

23魂(一等)21混26慁11没

24痕(一等)22很27恨

25寒桓同用(一等)23旱缓同用28翰换同用12曷末同用

26桓(一等)24缓29换13末

27删山同用(二等)25潸产同用30谏裥同用14黠鎋同用

28山(二等)26产31裥15鎋

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1先仙同用(四等)27铣狝同用32霰线同用16屑薛同用

2仙(三等)28狝33线17薛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阳声韵,[-n]尾;入声韵,[-t]尾)

3萧宵同用(四等)29筱小同用34啸笑同用

4宵(三等)30小35笑

5肴独用(二等)31巧独用36效独用

6豪独用(一等)32皓独用37号独用

7歌戈同用(一、三等)33哿果同用38个过同用

8戈(一等)34果39过

9麻独用(二、三等)35马独用40禡独用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阴声韵)

10阳唐同用(三等)36养荡同用41漾宕同用18药铎同用

11唐(一等)37荡42宕19铎

12庚耕清同用(二、三等)38梗耿静同用43映诤劲同用20陌麦昔同用

13耕(二等)39耿44诤21麦

14清(三等)40静45劲22昔

15青独用(四等)41迥独用46径独用23锡独用

16蒸登同用(三等)42拯等同用47证嶝同用24职德同用

17登(一等)43等48嶝25德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阳声韵,[-ŋ]尾;入声韵,[-k]尾)

18尤侯幽同用(三等)44有厚黝同用49宥候幼同用

19侯(一等)45厚50候

20幽(三等)46黝51幼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阴声韵)

21侵独用(三等)47寝独用52沁独用26缉独用

22覃谈同用(一等)48感敢同用53勘阚同用27合盍同用

23谈(一等)49敢54阚28盍

24盐添同用(三等)50琰忝同用55艳掭同用29叶帖同用

25添(四等)51忝56掭(木旁)30帖

26咸衔同用(二等)52豏槛同用57陷鉴同用31洽狎同用

27衔(二等)53槛58鉴32狎

28严凡同用(三等)54俨范同用59酽梵同用33业乏同用

29凡(三等)55范60梵34乏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阳声韵,[-m]尾;入声韵,[-p]尾)

表中平声韵共57个;上声韵55个,比平声韵少两个,原因是平声"冬"韵和"臻"韵

的上声均未立韵;去声韵60个,比平声韵多了祭泰夬废四韵,又少了一个"臻"韵

的去声韵,故为60个;入声韵34个,比与之相配的阳声韵少了一个"痕"韵的入声

韵。总共206韵。

(三)平水韵p1086

后面要讲到的近体诗的用韵叫“平水韵”,106韵。

一般所言平水韵源于1252年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此前韵书所标

同用之韵合并,成107韵。所不同者,即将此前韵书之“径独用”与“证嶝同用”

合为一部而已。

刘渊成书二十多年前,金人平水书籍王文郁编《平水韵略》,分106韵。较

刘书少一“拯”韵(刘书及以前韵书为“迥独用”、“拯等同用”,王书为“迥

拯等同用”)。因此,平水韵得名应始于文郁之《平水韵略》。

附:广韵、集韵同用独用韵部与平水韵之异同表

(206个韵目字从广韵,集韵略有个别字及秩序不同,无关弘旨,不作标明。()

内为206韵并入106韵者,无按语处即表示广韵、集韵所标同用独用与平水韵相

同)

上平声15韵一东二冬(锺)三江四支(脂之)五微六鱼七

虞(模)八齐九佳(皆)十灰(咍)十一真(谆臻)

十二文(欣)十三元(魂痕)十四寒(桓)十五删(山)

下平声15韵一先(仙)二萧(宵)三肴四豪五歌(戈)六麻七

阳(唐)八庚(耕清)九青十蒸(登)十一尤(侯幽)十

二侵十三覃(谈)十四盐(添严)十五咸(衔凡)①

按①:十四盐(添严)十五咸(衔凡)集韵同此广韵作3部

盐添通用咸衔通用严凡通用

上声29韵一董二肿三讲四纸(旨止)五尾六语七麌

(姥)八荠九蟹(骇)十贿(海)十一轸(准)

十二吻十三阮(混很)十四旱(缓)十五潸(产)十

六铣(狝)十七篠(小)十八巧十九皓

二十哿(果)二十一马二十二养(荡)二十三梗(耿静)二

十四迥(拯等)②二十五有(厚黝)二十六寝

二十七感(敢)二十八琰(忝俨)二十九豏(槛范)

按②:二十四迥(拯等)集韵、广韵均作2部迥独用拯等通用

去声30韵一送二宋(用)三绛四置(至志)五未六御七遇

(暮)八霁(祭)九泰十卦(怪夬)十一队(代废)③

十二震(稕)十三问(焮)④十四愿(慁恨)十五翰(换)十

六谏(裥)十七霰(线)十八啸(笑)十九效

二十号二十一个(过)二十二祃二十三漾(宕)二十四

敬(诤劲)二十五径(证嶝)⑤二十六宥(候幼)

二十七沁二十八勘(阚)二十九艳(掭酽)三十陷(鉴梵)

按③:十一队(代废)集韵同此广韵作2部队代通用废独用

④十三问(焮)集韵同此广韵作2部问独用焮独用

⑤二十五径(证嶝)集韵、广韵均作2部径独用证嶝通用

入声17韵一屋二沃(烛)三觉四质(术栉)五物(迄)⑥六

月(没)七曷(末)八黠(鎋)九屑(薛)十药(铎)

十一陌(麦昔)十二锡十三职(德)十四缉十五

合(盍)十六葉(帖业)十七洽(狎乏)⑦

按⑥:五物(迄)集韵同此广韵作2部物独用迄独用

⑦十六葉(帖业)十七洽(狎乏)集韵同此,广韵作3

部葉帖通用洽狎通用业乏通用

二、中古的声母

字母的创制,内得于双声叠韵,外得于梵文字母。

守温三十字母,三十六字母表

《广韵》是一部韵书,它并没有直接展示中古的声母和韵母,但它所收的每

个字都是用反切注音的,中古的各类声母和韵母自然就都包含在这些反切上下字

中。所以通过对这些反切上下字进行研究,就可以得到中古的声母和韵母。清人

陈澧第一个找到了通过《广韵》反切上下字求得《广韵》声母和韵母的方法——

系联法,系联法的基本依据就是反切的原理,即反切上字与别切字声母相同,反

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及声调相同。陈澧在《切韵考》一书中通过系联将《广韵》

452个切上字归纳为40个声类,将1195个切下字归纳为311个韵类。后来的学

者又使用系联法对《广韵》的反切上下字进行了进一步的系联,并对系联结果进

行了理论上的分析,最终研究出了《广韵》的声母和韵母。

《廣韻》聲母表(三十五個):

发音部位

发音方法

雙唇

舌尖

舌尖中舌葉舌面前舌根喉

不送氣

幫(非)p端

t

知見

k

送氣

滂(敷)

p‘

t‘

k‘

濁並(奉)b定d澄群g

鼻音明(微)m

泥(娘)

n

日疑ŋ

邊音來l

不送氣精ts莊t∫章ʨ

送氣

ts‘

t∫‘

ʨ‘

濁從dz崇ʤ船ʥ喻j

清心s生∫書ɕ曉x

濁邪z禪ʑ

匣(于)

注:各家认定字母数不一,拟音有不同。《廣韻》三十五聲母與三十六字

母相比,有以下幾點變化:

①《廣韻》唇音只有重唇音,沒有輕唇音,三十六字母已經有了輕唇音

“非”“敷“奉”“微”;

②《廣韻》“莊”“初”“崇”“生”和“章”“昌”“船”“書”

“禪”九個聲母在三十六字母合併為正齒音“照”“穿”“船”“審”

“禪”;

③《廣韻》“喻”母“于”類字在三十六字母中與“匣”母合併;

④《廣韻》沒有“娘”母(娘、泥无别),三十六字母有“娘”母。

三、中古的声调

《广韵》的声调有四个,分别为平、上、去、入。《广韵》的列韵本身清楚的表

明了这一点。

第三节上古音

一、上古声韵调的情况

上古音是指以《诗经》、《说文解字》为代表的先秦两汉的语音系统。上古音

或称古音,它是相对隋唐时期的中古音而言的。

研究上古声母主要依据的是先秦两汉古籍中的异文、声训、注音、重文、通

假字、联绵字等材料。其方法一般是通过这些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某些声

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研究上古声母的几项重要结论有: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

娘、日二纽归泥;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照二(庄组)归精;照三(章组)归端等。

P1064

先秦聲母表(三十二個):

发音部位

发音方法

雙唇舌尖

舌尖中舌葉舌面

舌根喉

不送氣幫(非)p端(知)t見k

送氣

滂(敷)

p‘

透(徹)

t‘

溪k‘

濁並(奉)b定(澄)d

余(喻

四)

d‘

群g

清不送氣精ts莊t∫章ʨ

送氣清ts‘初t∫‘昌ʨ‘

濁從dz崇ʤ船ʥ

清心s山∫书ɕ曉ʼn

濁邪z禪ʑ匣(云

喻三)

ɦ

鼻音明(微)m泥(娘)n日疑ŋ

邊音來l

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以《诗经》、《楚辞》为代表的先秦

韵文;一个是《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字。研究上古韵部的方法是首先通过系联方

法归纳出先秦韵文的韵部,然后通过《说文》中的谐声字去印证先秦韵文归纳出

来的韵部并扩大每一韵部的归字。清代是上古韵部研究的鼎盛时期,先后出现的

古韵学家有二三十家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有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广

森、王念孙和江有诰等。上古韵部主要就是由他们逐步建立、完善起来的。清代

以后研究上古韵部的学者主要有章炳麟、黄侃、王力、罗常培、周祖谟等人。顾

炎武研究上古韵部的结论是10部,江永是13部,段玉裁是17部,戴震是25

部,孔广森是18部,王念孙和江有诰都是21部,章炳麟是23部,黄侃是29

部,王力是29部或30部,罗常培和周祖谟是31部。

王力在《汉语史稿》中所分的上古三十韻部及其擬音列表如下:p1062

陰聲韻入聲韻陽聲韻

之部[ə]職部[ək]蒸部[əŋ]

幽部[u]覺部[uk]冬部[uŋ]

宵部[o]藥部[ok]

侯部[ɔ]屋部[ɔk]東部[ɔŋ]

魚部[a]鐸部[ak]陽部[aŋ]

支部[e]錫部[ek]耕部[eŋ]

歌部[ai]月部[at]元部[an]

脂部[ei]質部[et]真部[en]

微部[əi]物部[ət]文部[ən]

緝部[əp]侵部[əm]

葉部[ap]談部[am]

关于上古声调清人的观点主要可以分为三派:一派以顾炎武、江永为代表,

他们都是用中古的四声去看待上古的声调;一派以段玉裁为代表,他认为上古没

有去声;一派以王念孙、江有诰为代表,他们主张上古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今

人关于上古声调的观点主要可分为两派:一派以王力先生为代表,认为上古没有

去声,一派以周祖谟先生为代表,主张平上去入四声在上古既已存在。

上古音的研究除了声、韵、调外,一般还涉及到“阴阳对转”和“因声求义”

这两项内容。所谓“阴阳对转”是指汉语的一种演变规律,即阴声韵和阳声韵(也

包括入声韵)在发展过程中会发生相互转化的现象。这一规律是由孔广森首先提

出,由章太炎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因声求义”是对音韵学知识的运用,它是透

过字形的外表通过字音去探求字义的。这种方法所以能够成立,一方面是由于汉

语特定的声音往往表达了特定的意义,另一方面是由于古籍中通假、声训、错字

等现象的出现主要都是由于读音相同或相近所造成的。因声求义是清人对训诂学

的重大发展,由于这一方法的出现,使古籍中的许多千年疑窦涣然冰释,怡然理

顺。

二、判定上古字音相同相近

1、目的

(1)探求字词同源。

△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七“楣,梠也。”条:

《释名》:“梠,旅也。连旅之也。或谓之櫋。櫋,緜也。緜连榱头使齐平也。”

凡言吕者,皆相连之意。众谓之旅,紩衣谓之絽,脊骨谓之吕,桷端櫋联谓之梠,

其义一也。

(2)确定用字通假。P1074古书的读音问题

王引之《经义述闻》引王念孙语:“诂训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

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

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詰诎为病矣。毛公诗传多易假借之字而训以本字,已

开改读之先。至康成笺诗注礼,屡云某读为某,假借之例大明。后人或病康成破

字者,不知古字之多假借也。”

识别通假要同形训结合,字形上讲不通,则有必要考察是否只是借字音表达另一

个词。

△《孟子·离娄》:“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本字应为“雀”)

△《诗·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本字应为“瓠”)

注意通假的声同声近都是指古音。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

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孔颖达疏:孔子时其亡而往拜之者,谓伺虎不在家时而往谢之也。

按:陆宗达《训诂简论》认为“伺”属“心”纽,“时”属“禅三”,难通。应通

“待”。“待”,定纽,之部。“时”,禅三,之部。上古“照三”归“端”,“定”

同“禅三”接近,又同为“之”部,可以相通。

又:《易·归妹》:“迟归有时”,《谷梁传·隐公7年》注引作:“迟归有待”。

△《读书杂志·汉书·荆燕吴传》“同情相求”条: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

相求,同欲相趋,同利相死。

王念孙认为:①按照韵例。恶、助(鱼部),好、留(幽部),欲、趋(物转侯部),

利、死(质转脂部)都押韵。唯独情、求不押韵。因此可能有误。这里既有声训

的方法,又是观境为训。回忆古韵部,见教材p1062。

②参照异文。记载同一谚语,《史记·吴王濞传》作“同情相成”,《淮南·兵略

篇》也作“同情相成”,情、成(耕部)正好为韵。

③错误原因。古书手抄,隶书“成”与“求”形近而误。这是“形训”。

2、上古音相联系相近的判定标准

字音有声韵调三部分,判定字与字之间是否相同相近,就要分别比较它们

的声韵调三部分的关系。但对上古的声调至今没有一致的结论,所以只能就声与

韵两部分来比较(采用阴阳入三分法,上古入声表现为区别于阴声的不同韵部)。

字与字之间,声母的比较就是看其声母之间的关系;韵的比较是看其所在韵部之

间的关系(介音异同不论)。

声母的相同相近关系,以“双声”、“旁纽”来说明;韵的相同相近关系,

以“叠韵”、“对转”、“旁转”、“次对转”、“通转”来说明。这些关系是

分别根据声表和韵表所安排的声、韵之间的位置关系而定的。

(1)根据声母表,理解上述关于声母关系的概念,即上古字音中声母相同相近

标准:

双声:同声母。如,盍、何双声,开、启双声。

准双声:两类舌音、两类齿音、舌音与齿音这三种关系中发音方法相同者:如舌

头与舌上(端章准双声;透昌准双声„„),如正齿与齿头(庄精准双声;生心

准双声„„),舌齿(把庄初崇与章昌船对齐,如:庄章准双声;初昌准双声„„)。

旁纽:同发音部位的声母之间(如:见溪旁纽,见群旁纽,见匣旁纽„„)。

准旁纽:同类不同发音方法的声母之间(专指舌头与舌上两行、正齿与齿头两行

声母,如,透船准旁纽,端昌准旁纽,透章准旁纽„„

(2)根据韵表,理解上述关于韵部关系的概念,即上古字音中韵的相同相近标

准:

叠韵:韵部相同。如,孔、洞叠韵,明、朗叠韵,井、型叠韵,答、合叠韵„„

对转:韵腹相同(同一类)、韵尾的发音部位相同而发音方法不同(阴声韵尾者

与收—k、收—ng的韵相对转)。有三种:阴阳对转(如之蒸)、阴入(如之职)

对转、阳入(如蒸职)对转。

旁转:主要元音相近、韵尾相同(无韵尾的韵与无韵尾的韵旁转)。即同一竖行

相邻的韵为对转。如脂微旁转,真元旁转,幽宵旁转„„

旁对转:收尾音的发音部位相同(同收鼻,同或舌,同收唇)而发音方法不同,

元音相近。即同一类的既不同横行又不同直行之间的韵为旁对转。旁对转是旁转

再加上对转。

3、如何判定上古音的相同相近

首先,所谓上古音的相同相近,必须是声母和韵母同时都相同或相近。(即

必须声母和韵母的关系都得到说明。一般是这样说明,甲字“古韵在某部,某

纽”;乙字“古韵在某部,某纽”。如,“东”字古音在东部,端纽;动字古音

在东部,定纽。二字叠韵,端、定旁纽。)

其次,这个问题可以从初学者与前人研究两个层次说明。

对于初学者,一是利用利用今人编的工具书(各种表、册)找字的古声和古

韵(如唐作藩《上古音手册》)。

二是利用可以直观的谐声偏旁,根据“同声必同部”原则直接判定。段玉裁

提出“同声必同部”,即谐声字声符相同,则其上古音在同一个韵部。如“奇”

从“可”声,两字同在歌部。上古的字并不每个都押过韵,没用过韵的字,只要

与用过韵的字声符相同,就可以系联。如“防”与“旁”同从方声,同在阳部。

声符相同,则多数情况下声母也会有发音部位相同或相邻的关系。段玉裁当时是

从古韵部关系说的;但后人在研究声符的时候,发现声符相同,同样可以推知声

母相同或相近。如“可”、“奇”上古声母都是溪母;“防”、“旁”上古都是

重唇音。(查反切可知是並滂旁纽。)课本p1065双声、p1067韵部谐声表

☆前人研究利用第一手材料的方法:

1.利用古代韵文材料。最主要的材料是《诗经》的用韵。此外如《易》、《楚

辞》的用韵及散文中的民谣、童谣。对这些韵文的用韵进行系联归纳,就会得到

古韵分部。

2.利用谐声偏旁,即根据同声必同部的原则。既能确定韵部相同,也能确定

声母相同或相近。(详上)

3.利用隋唐朝以前的反切。同声符的字,声母并不一定完全相同,经常只是

同部位或邻近部位,如果要较准确说明相同相近的关系程度,就得根据反切。

4.利用古书注音。古代注释家常用读若、读为、读曰、读如等术语来注音、

破假借等,不管何种目的,其前提都是二字声韵相同或相近。如《说文》:“森,

读若曾参之参。”

5.利用古代声训。《说文》:“半,物中分也。”“必,分极也。”

6.利用经典异文。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献中用不同的字书写,就叫异文。文

字虽异,声音本来相同。如“伏羲”又作“庖犧”;《左传》陈完,《史记》作“田

完”;“曹刿”又作“曹沫”。

7.利用古代异体字,特别是《说文》重文。如漉或作渌,簏或作箓。

8.利用古书假借。如宵借作小,贲借为奔。

这些材料是综合运用,相互参照证明的。(1—8皆研究上古音材料。1—3可研

究古音体系;4—8主要说明个体关系。)如果是研究古音,而不只是证明相同相

近,则古代对音材料、方言、民族语言材料都可用。

第四节近体诗的格律

一、诗体概述p1084

1、诗经和楚辞

2、汉魏六朝古诗

(1)汉魏乐府古辞(如《东门行》p942)

(2)南北朝乐府民歌(如《子夜歌》)

△《唐书·乐志》曰:“《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

哀苦。”《宋书·乐志》曰:“晋孝武太元中,琅琊王轲之家有鬼歌子夜,殷允为

豫章,豫章侨人庾僧虔家亦有鬼歌子夜。”殷允为豫章亦是太元中,则子夜是此

时以前人也。

自从别郎来,何日不咨嗟。黄檗郁成林,当奈苦心多。

高山种芙蓉,复经黄檗坞。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

常虑有贰意,欢今果不齐。枯鱼就浊水,长与清流乖。

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

遣信欢不来,自往复不出。金铜作芙蓉,莲子何能实。

(3)文人五七言诗(如《古诗十九首》p956等)

3、唐代的近体诗和古诗

近体诗:也称今体诗,近、今是就唐代而言。格律要求严整(字、句数,押韵,

平仄、对仗)。包括五律、七律,入律的五绝、七绝。

古风:也称古体或径称古诗。唐人仿汉魏以来古诗作法的作品(五古、七古)。

古代自由体诗。(如:白居易《琵琶行》的用韵,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句

式)

二、近体诗的格律p1084

1、近体诗的用韵

(1)位置:偶数句末字,首句可押可不押。

(2)只用平声韵(仄韵极罕见)。按《平水韵》。

(3)一韵到底,不换韵。

△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且说香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

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

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

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

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

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

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

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

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

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

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

叫做`不以词害意。”

又央黛玉探春二人:“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黛玉道:“昨

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

用那几个字去。”

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

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宝钗道:“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

和他算帐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香菱笑道:

“好姑娘,别混我。”一面说,一面作了一首,先与宝钗看.宝钗看了笑道:“这

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香菱

听了,便拿了诗找黛玉.黛玉看时,只见写道是: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

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

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

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

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

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

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

只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探春笑道:“咱们跟了去,看他有些意

思没有."说着,一齐都往潇湘馆来.只见黛玉正拿着诗和他讲究.众人因问黛

玉作的如何.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

得另作。”众人因要诗看时,只见作道:

非银非水映窗寒,拭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宝钗笑道:“不象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

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

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因见他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

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

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

△李慈铭《越缦堂日记》:高心夔两次考试押十三元(有元、原、存等字)出韵。

王闿运嘲曰:“平生双四等,该死十三元。”

2、近体诗的平仄

传统将中古平、上、去、入四声中的平声称为“平”,将上、去、入声称为

“仄”。

(1)平仄句式(五言为例,七言在句首加两字)

仄仄平平仄,(仄起、不用韵)

平平仄仄平,(平起、用韵)

平平平仄仄,(平起、不用韵)

仄仄仄平平。(仄起、用韵)

观察:以句式开头两字平仄为标准,有平起、仄起两类;以句末字平仄为标准,

有用韵、不用韵之别。每一首近体诗都是由这四种句式交替组成的。

(2)“粘”和“对”p1092

对:近体诗每两句为一“联”(1、2句,3、4句„„),律诗依次为首、颔、颈、

尾联。每一联前一句为出句,后一句为对句。对句的平仄格式要与出句相反(出

句仄起,对句平起;出句平起,对句仄起),这叫“对”。(对句尾必平)

粘:上下两联之间,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的开头平仄格式相同(平起粘平起,仄

起粘仄起)。这叫“粘”。(下联出句尾必仄)

(3)近体诗的平仄格式(五言律诗为例)

①仄起、首句不入韵

△旅夜书怀作者:杜甫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②平起、首句不入韵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③仄起、首句入韵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

儿女共沾巾。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三、四字拗救)

仄仄平平。

④平起、首句入韵

△晚晴李商隐

深居府夹城,

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

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後,

归飞体更轻。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4)平仄格律的灵活性

①“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双数字和句尾字是近体诗音步节奏重音所在,不能变动;单数字(句尾除外)

不是节奏点,平仄可以从宽,但也有一些要求限制。以五言为例:

仄平平仄首字应仄,可平。三字应平,如仄,称“小拗”,可不救。

平平○

仄平首字不可仄,否则犯“孤平”,须救。三字可平。

平平仄仄一、三字不可同仄。

仄仄平平一字可平,但三字不可。否则成为“三平脚”,乃古风句式。

②拗救

近体诗不允许平仄灵活通融的地方违反了平仄格律,称为“拗”(特指当平

用仄)。这种情况一般需在本句或对句适当位置变动原来的平仄格式,以使格律

协调和谐,称为“救”。

A.“救孤平”:平平仄仄平首字仄,句式犯孤平,须用三字改平救。

△韦应物《奉送从兄宰晋陵》:慰此断行别,邑人多颂声。句式为:仄仄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对句首字拗,三字救,兼救出句三字“小拗”。

B.特种拗句:平平平仄仄句式,三四字位置交换,成为平平仄平仄。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出句应为“平

平平仄仄”,实际是平平仄平仄。此句式常用于尾联出句,且多于应该用的句式。

△苏轼《和孔密州五绝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尾联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C.“出四拗,对三救”

△岑参《陕州月城楼送辛判官入奏》:送客飞鸟外,城头楼最高。樽前遇风

雨,窗里动波涛。谒帝向金殿,随身唯宝刀。相思灞陵月,只有梦偏劳。首联应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出句四字当平用仄(鸟)拗,对三字当仄用平(楼)

救。

(5)近体诗平仄的判定步骤

①熟记四种基本句式。

②确定首句句式。

抓第二字和尾字(兼看是否押韵),在四种基本句式中选定正确的唯一句式。

③按押韵及粘对规则依次写出全诗平仄格式。

④对照原诗校定。

A.押韵、粘对。

B.注意入声字,是否有拗救。

(6)分析近体诗平仄的方法(见课件)

3、近体诗的对仗

近体诗的对仗是对偶修辞格在近体诗中的运用。

对偶手段在诗经中已有广泛应用。

△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平仄还不协调,结构、词类相对则工。

汉魏六朝骈文风行,口语中也以对偶争胜。

△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隐)、陆士龙(云)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华)

坐。张令共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松江)陆士龙。”

荀答曰:“日下荀鸣鹤。”陆曰:“既开青云睹白雉,何不张尔弓,布尔矢?”

荀答曰:“本谓云龙骙骙,定是山鹿野麋。兽弱弩彊,是以发迟。”张乃抚掌大

笑。

(1)对仗的要求

①位置

律诗颔、颈两联必须对仗。长律除首、尾联外,中间都用对仗。律绝对仗自由。

②尚工巧

工对和宽对

工对要求句法结构相同,词性相同,而且名词相对小类也应一致。P862

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把用于工对的相邻小类分为二十种,分别是天文对

地理、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宫室对器物、器物对衣饰、器物对文具、衣饰

对饮食、文具对文学、植物对动物、形体对人事、人伦对代名、疑问代词对副词、

方位对数目、数目对颜色、人名对地名、同义字对反义字、同义字对连绵字、副

词对连介词、连介词对助词。

1.天文(日月风雨等)2.时令(年节朝夕等)3.地理(山川江河等)

4.宫室(楼台门户等)5.草木(草木桃李等)6.飞禽(鸡鸟凤鹤等)

7.走兽(狼虎象马等)8.鱼虫(蛇鱼蚁蝗等)9.饮食(茶酒莱肴等)

10.器物(盆杯壶盏等)11.文具(笔墨纸砚等)12.衣饰(衣冠巾带等)

13.形体(身心手足等)14.人事(道德才情等)15.人伦(父子兄弟等)

16.珍宝(金银玉珠等)17.军事(弓箭刀剑等)18.文艺(诗词书画等)

19.文史(经典史册等)20.精神(智愚苦乐等)

△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

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P1010

△王维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

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

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一般而言,一联中多数字对仗工整,就可以算作“工对”。但工对要求严,

每以辞害意,故一般为宽对。(黛玉所谓“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

使得的。”)

③忌“合掌”

所谓合掌是指出句对句同义词相对,完全同义(浪费),如两掌相合。

△(宋)蔡(启)宽夫《诗话》引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说:“晋宋间诗人造语虽秀拔,然大抵上下句多出一意。非不工也,然终不免此

病。”

△(明)王世懋《艺圃撷余》:郎士元(大历十才子之一)诗起句云“暮蝉不可

听,落叶岂堪闻”,合掌可笑。

(2)对仗的种类

①正对与反对

王力《论学新著》p32:正对就是同义词或意义相近的词相对。反对就是反义词

或意义不同的词相对。

《文心雕龙·丽辞》: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

正对为劣。言对者,双比空辞者也;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反对者,理殊趣合

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

按:所谓丽辞就是对偶。言对为不用典,事对为用典。

△苏轼《新城道中》: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言对)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事

对)

△香菱《咏月》诗: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正对)

△陆游《夜泊水村》: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反对)

②借对与流水对

借对是借词语一词多义或谐音为对。

A借义对(句中用多义词某义,“对”的是另一义)

△杜甫《偶题》:漫作潜夫论,虚传幼妇诗。(借男子的通称“夫”,用另一义“夫

妻”的“夫”对“妇”。)

东汉王符耿直忤俗,郁郁不得志,著书评论政事,不欲显名,故以潜夫为名。

三国杨修与魏武过曹娥碑,碑背有题:黄绢幼妇,外孙齑臼。魏武曰:解否?修

为析。

△李商隐《马嵬》: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牛”句中本指“牵牛

星”,脱开原词与“马”相对。

△杜甫《九日》: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竹叶句中酒名,借为“竹

子的叶”与菊花相对。分句中是名分义,读去声,借另一义“拆分”与“开”相

对。)

B借音对(借句中用字的谐音字相对,谐音字并不出现)

△张乔《月中桂》: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下谐音夏,与秋相对)

△孟浩然《裴司事见寻》: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谐音羊,与鸡相对。)

△杜甫《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清谐音青,与“白”色彩

对。)

△〈朝野遗记〉刘攽请客,苏轼欲先去。刘曰:“幸早哩,且从容。”苏答:“奈

这事,须当归。”(杏、枣、梨,苁蓉。柰、蔗、柿,当归)

流水对,出句和对句之间是承接、连贯等关系。

△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假设关系)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连贯关系)

流水对常用于尾联。

③扇面对(隔句相对,如写扇面)

△郑谷《寄裴谷员外》: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碑荒僧已无。今日还思锦城事,

雪消花谢梦何如?

附:☆游戏诗体、对联

回文诗:《晋书·列传第66》: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

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

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文多不录。

△晋殷仲堪《酒盘铭》:礼为酒悦,体宜有节。

△苏轼《题金山寺回文体》: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神智体

△《东坡情趣录》:宋神宗熙宁年间,辽使至,以能

诗自夸。帝命苏轼为馆伴。辽使以诗诘轼。轼曰:“赋

诗亦易事也,观诗难事耳。”遂作《晚眺》诗以示之。

辽使不知所云,极为惶愧,自后不复言诗。

长亭短景无人画,

老大横拖瘦竹筇。

回首断云斜日暮,

曲江倒蘸侧山峰。

△写在花钱上的神智体

传说古时一丈夫久出不归,其妻独守空房,望眼欲穿,愁肠千结,无计可施,乃

托一熟人捎去家书一封。其夫开看,信中仅12个怪字,写得乱七八糟,一时无

法破译。乃膏油继晷,苦思冥想,终于看出原来是4句7言诗。乃幡然悔悟,

星夜赶回,与妻团聚。解诗如下:

夜长横枕意心歪,月斜三更门半开。

短命到今无口信,望断肝肠无人来。

集字对

△集《兰亭序》:万有不齐天地事,一无可寄古今情。

集句对

△神女生涯原是梦(李商隐),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

神仙对(拆开诗句分嘱各人对一字,再合为一句)

△山山水水悠悠去,雨雨风风得得来。

△秋千庭院人初下,春半园林酒正中。

嵌字对(打诗钟)

△史鉴流传真可法,洪恩不报反成仇。(洪承畴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张之洞出“蛟断”二字,梁鼎芬四唱:射虎斩蛟三害去,房谋杜断两心知。(房

玄龄、杜如晦,唐初良相)

1、丰都鬼城:丰都,见鬼去吧!2、深圳老子文化园:深圳,老子来了!

关注高考指引倡论对联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给予关注

中学语文

甘肃庄浪一中苏亚太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四套之中,都创造性的设置了一个对联题的考

查,这是今年的试题的一个新亮点。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试题,四卷均出在了第24题,赋分四分,代替了句式仿写、句式变换、句式排序等

传统题型,以撰写春联形式出现,内容紧贴时代脉搏。这是一道典型的以能力命意

的试题,又是传统语文考题的一种回归。

全国卷之一试题:第24题、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4分)。第一题:春晖盈大地____。科学能致富____。第二题:国兴旺

家兴旺国家兴旺____。参考答案:24、(4分)第一题:春晖盈大地(正气满乾

坤)。科学能致富(勤劳可兴家)。第二题: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老平安少平安

老少平安)。

全国卷之二:24.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4分)第

一题:扫千年旧习,_______。祖国江山好,_______。第二题:冬去春来千条杨

柳迎风绿,___。参考答案:24.(4分)第一题例①树一代新风②大地气象新。

第二题例: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

全国卷之三:24.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4分。

第一题①爆竹声声脆___。②满园春色好___。第二题:爆竹声声旧风俗

旧习惯随旧岁离去___。参考答案:24.(4分)第一题例:①祖国日日新②

神州面貌新。第二题,例: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春到来。

全国卷之四:24.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4

分)。第一题:①处处春光好,___。②一代园丁乐,___。第二题:东风送

暖大江南北春光好,_。参考答案:第一题(1)家家气象新。(2)九州桃李荣。第二

题雨露滋润长城内外气象新。

从公布的试卷分析来看,学生对对子的能力还相当脆弱,失分严重,经不起考

查。或许是同学们对对联相关知识的陌生有关系,有必要熟稔对联的常识问题,或

许平时教学活动对其关注不够也是一个方面。鉴此两点,先谈一下对联的知识,然

后再提出一点浅薄的关注意见。

一、关于对联的定义: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

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

化瑰宝。对联的种类依内容可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

交际联和杂联等。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

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谐音对、回文对、集句对等。其特点:1、要

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

相同,不多不少。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

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

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

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

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其实,这种句式、句法,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看,远在殷

周之前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口头语言中了。因为骈俪之缘起,出于人心之所想,人

们自有语言以来,就注意到了说话中的对偶关系。正如刘勰《文心雕龙•丽辞》所

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

自然成对。”刘勰这段文辞中,清晰地阐释了人们在语言的运用中产生对偶句式、

句法的必然性。这是从语辞学上对联形式存在的必然。

二、关于对联的起源一说为: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

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

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对联题于桃木板上。据《宋

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

(公元964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

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

遍,王安石<元日>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

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一

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

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

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有清

一代,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另一说为:春联之设自明太祖朱元璋始。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引用《簪云

楼杂说》云:"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时太祖都金陵(1368-1398年),于除夕忽

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

无之,询知为醃豕苗者,尚未倩耳。太祖为大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

非根,投笔径去。嗣太祖复出,不见悬挂,因问故。答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

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赉银三十两,俾迁业焉。"由此可见,朱元璋采取行政

命令,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形成春节贴春联的风俗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案:由贴桃符避邪祈福到贴楹联于寝门、楹柱等,由题咏诗词佳句到题写楹联,

其间经历了十分漫长的过程。楹联,就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骈文和诗词歌赋中的

一大流派,如果有人从骈文和诗词歌赋中摘取自然成对的对偶佳句,题于壁、楹柱、

桃符等物之上,就成了楹联;人们以口头语句相对,也是对联,只是没有题写于寝

门、楹柱之上罢了。而过去人们在论述楹联之起源时,往往只注重由贴桃符到贴

楹联于寝门、楹柱等现象,而把对联的出现定在后蜀孟昶之时,是失之偏颇的。

三、关于对联的形式: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谐音对、回文对、无情对、

集句对,拆合字对等,正对、反对,在格律诗教学中已为同学们熟识,从略,姑简谈其

流水对、回文对、借对、谐音对、拆合字对和无情对。流水对,在入选中学语文

教材律绝中屡见。“流水对,就是两句的意思联贯而下,好像不是对偶。如王之涣的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白日,黄河,是

两句并列写景,意思不是联贯的。欲穷更上两句,意思联贯而下,好像不是对偶,实

际上对得很工整,是流水对,是很好的对偶,因为对偶的好外是符合于美学上的所

谓均齐,但过于求均齐又怕呆板,又怕迁就对偶这种形式而损害内容,流水对即有

均齐之美,又自然而不呆板,意思联贯而下并不损害内容,所以是很好的对偶。”(周

掁甫《诗词例话》P304)回文对,回环往复可读者也,顺读,倒读都成文,颇有意趣,

如,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僧游

云隐寺/寺隐云游僧。再如,清心也可以,五个字置于茶壶之盖上一圈围之,

从哪个字起头,都可成文,且文意新奇有致。借对,就是说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

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的或者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例

如: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这里寻常是平常

的意思,但是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王力《古代汉语》P1529)

这种借对在对联中广泛使用。谐音对,其实也就是借对中的借音对,有时候不是借

意义而是借声音。明末有史可法,坚守扬州,城破,不屈而死。又崇祯时兵部尚书洪

承畴,降清苟且,朝野不齿。有人撰联曰:史鉴流传真可法;洪恩未报反成仇。成

仇,谐承畴,语带双关。联嵌史可法与洪承畴之名。此联后被扩展成为:史笔流芳,

虽未成功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拆合字对,即借汉字独有的字型上

的特点进行组合和分析(拆解)来够成妙趣横生的佳对,如,1983年,冯友兰和金岳

霖两位著名哲学家都是88岁,也称“米寿”。因为“米”字拆开是“八十八”,故称“米寿”。

为此,冯老特地写一寿联祝贺金老88岁生日。上联:何止于米,相期以茶。下

联:论高白马,道超青牛。上联意思是:不能仅仅止于“米寿”(88岁),而期望你能

活到“茶寿”——108岁。因为“茶”字上面的“艹”意为“二十”,下面的“米”也可拆为“八

十八”,两者相加即为108岁。下联意思是:金氏在论辩方面,比战国时哲学家公

孙龙子的“白马非马”论要高;在论道方面,已超过道家的始祖、骑青牛的老子。这

是对金老在逻辑和论道两方面的高度评价与赞扬。无情对,是对联中最具特色的

“联种”,纯形式的东西,与内容无关,近似文字游戏。这类对联,上下两句,可谓风马牛

不相及,但细读起来,则又字字相对,十分工整、巧妙,这种对联,就叫做“无情对”。欣

赏这类对联,最能使人领略汉字的无穷妙趣。如“孙行者”对“祖冲之”。清末重臣“张

之洞”对北京名胜“陶然亭”,《红楼梦》人名“马道婆”对唐朝牛李党争的主角“牛僧

儒”。传说私塾中有位姓李的先生,在一次布置课堂作业时,以“庭前花正放”为题让

学生对下联,结果一位学生的答联是“足下李先生”,弄得这位先生哭笑不得。还有

一则关于“无情对”的故事。说民国初年的一个黄梅季节,汪精卫在一次宴会上,为

助酒兴,出了个联句给众人对:“五月黄梅天”。大家正思索间,传来侍者上酒的吆

喝声:“三星白兰地”,这时席中才思敏捷者率先拍手称妙:“这不正对得天衣无缝

吗?三对五,星对月,白兰地对黄梅天。”再如,“西班牙”对“东坡肉”。“半桶水”对“六

盘山”。“爱妾换马”对“老子骑牛”等。

四、关于对联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性的看法

(一)、导入新课,直截了当,引出话题,激发兴趣。贾岛醉来非假倒;刘伶饮尽

不留零。明代唐伯虎与张灵,饮酒整日,俱醉,遂对此联。酒喝得一干二净,人也真

个倒也倒也。贾岛、刘伶,俱为善饮者。此联讲杜甫《客至》甚为恰当,或可作为

引出语,李白《饮中八仙歌》之佐,甚宜。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剌贪刺虐入骨三分,

郭沫若题蒲松龄故居。引入讲授课文《促织》不亦宜乎。纪晓岚熟读诗书,记忆

力很强,其师曾以杜甫《兵车行》中一句"新鬼烦冤旧鬼哭"出联考他,他巧妙地运

用李商隐《马嵬》中句"他生未卜此生休"作对,天衣无缝,工整贴切,令其师不得不

佩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二)、励志明义,学会治学,学会做人,几乎所有的对联都有人文性的一面。如,

鲁迅悬于书屋的对联。据许寿裳的回忆,鲁迅曾经亲集屈原《离骚》中的诗句,请

人书写了悬挂在他北京寓所得书屋里: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这时屈原

所写的《离骚》中的两句。上句中的崦嵫,是神话中的日落处的山名。意为不要

让太阳很快地消失在崦嵫山上;下句中的鹈鴂,即杜鹃,杜鹃叫时,已是初夏,意为

应珍惜大好春光。鲁迅以屈原上述的诗句为联,用以勉励自己及时努力。这种精

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再如,李叔同(1881-1942年),号息霜,浙江平湖人,曾留学日本,

擅长油画、音乐、戏剧、书法,任教于两浙师范学堂,丰子恺、刘质平等均为他的

学生。李叔同纪念馆辟建于虎跑梦泉山林公园内,赵朴初先生题李叔同纪念馆联:

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此联辑录作者原七绝,略有改动,全诗为:“深

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郑板桥曾自

我表白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所以他的联语常爱用方言俚语,使“小儿顺口好读”。他在家乡写过不少这样的对联,

其中一副是:“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这种粗茶、菜根的生活,反映

的是普遍百姓的日常生活,使人看来既感到贴切,又富含情趣。再如,风声雨声读书

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

谈趣》275)。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读书不忘救国",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雄心壮志。连用叠字,如闻琅琅书声。

(三)、名联佳对往往内容富赡,课堂上遴选好的对联,既可温故而知新,又能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出有车入有鱼当代孟尝能客我;裘未敝金未尽今年季子不

回家。方地山所作春联。方是袁世凯的门客,袁世凯二子袁寒云的老师(《名联趣

谈》284)。有一年春节他写了这副春联,说东家待我非常好,今年春节不回家了。

把东家捧为孟尝君,自比为苏秦,既夸了东家,又夸了自己,确是大手笔的“杰作”。上

联用《冯諼客孟尝君》的故事,下联用《苏秦以连横说秦》的故事,都出自《战国

策》。读这副对联等于重温了两篇名著。再如,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

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这是伊秉绶所作扬州平山堂集句联。

上联集范仲淹《岳阳楼记》和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句,下联集王禹偁《黄冈竹

楼记》中句,天然浑成,不见斧凿之痕。(《古今联话》第128页)。再如,这幅长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

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气爽岳州城东道岩疆

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这是清何绍基题岳阳楼联(《名胜鉴赏词典》第109页)。杜少陵五言绝唱是

指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

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范希文两字关情是指范仲淹《岳阳楼

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忧","乐"两字。滕子京百废俱兴

是指王勃《滕王阁序》"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吕纯阳

即吕洞宾,曾三过岳阳楼。上联写岳阳楼人文,下联写洞庭湖水势。悠悠历史,浩浩

江水,不胜感慨。关于“岳阳楼”还有一联:昔闻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诗;先忧后乐范

希文庶几知情。

(四)、方块汉字由音形义三维构成,好多拆合字的对联,都是借音形义敷衍而创

设,教学中结合此类对联体味汉字的独特魅力,别有一番意趣。体味创意,收获快乐,

激发创造,动手动口。

1)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和尚立河上河上崩和尚奔。另一则,童子打桐子

桐子落童子乐/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李打鲤鲤起李落、风吹蜂风入蜂出

2)塔内点灯层层孔明诸角(葛)亮(诸葛亮字孔明)/池中栽藕节节太白理长

根(庚)(李太白字长庚)

3)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八目共赏,赏风赏月赏秋香(繁体赏字)

4)十口心思,思乡思友思父母--乾隆/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纪晓岚

5)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苏小妹/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佛印

6)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子居右,女居左,世间配定“好”人

7)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朱元璋/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刘基

8)八刀分米粉/千里重金锺

9)山石岩前古木枯,此木为柴/长巾帐内女子好,少女更妙

10)妙人儿倪家少女/武士心志在止戈

11)冻雨洒窗、东二点(冻)西三点(洒)/分片切瓜、坚八刀(分)横七刀(切)

12)鸟入风中,衔去虫而作凤/马来芦畔,吃尽草以为驴

13)屑小欺大乃谓尖(“尖”字);愚犬称王便是狂(“狂”字)

14)閒看门中月/思耕心上田

15)一明分日月/五岳各丘山

16)踏破磊桥三块石(磊)/分开出路两重山(出)

(五)、体味文人的戏谑,诙谐、俏皮和机智。才情横溢,自有幽默天机,奇思妙

想,盎然勃勃意趣。如,陆文量为浙藩时,与陈启东对饮,因见陈谢顶,于是说:“陈教

授数茎头发,无法(发)可施。”陈启东随口而应说:“陆大人満脸髭须,何须(需)如此。”

陆应声而笑,相与抚掌而退。又如,苏东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

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

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

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轼上联的意思是:狗啃

河上(和尚)骨;佛印下联的意思: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五、古今佳对的遴选与鉴赏

名联佳对,浩如烟海,此,在众多的佳联妙对中,从思想艺术二面考虑,摭捨一二,

且作粗糙的鉴赏。遴选汰洗且鉴赏之目的仅为开拓阅读的视野,仅为引起同学们

阅读和思考的兴趣,为其在欣赏我国这份独特而珍贵的文学遗产上有所帮助。每

有奇思妙想,每有一片天机,每有锦口绣心,每有诙谐大智。咏吟之间,每有珠玉之

声,玩味再三,却生想见其风采之愿。愿同学们再三咏之,跃跃有创造之想,体味如

此,可得其境矣。

1、一日,寇准与友同游,乘兴出对曰:水底月为天上月。众无以相对。杨大年

刚好赶到,答道;眼中人是面前人。众皆喝彩。

2、刘贡父善属对。王安石出对试之:三代夏商周。刘对道:四诗风雅颂。

王安石夸其对句,真乃天造地设。

3、苏东坡与黄庭坚在松树底下走棋。一阵风吹来,松果掉进棋盘。苏东坡得

句曰: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黄庭坚对道:柳边垂钓,柳丝常伴约丝悬。

4、新婚之夜,苏小妹欲试新郎秦少游胸中之才,将秦拒之门外并出对曰:“闭

门推出窗前月。”秦少游左思右想不得其对,徘徊长廓。苏东坡见状,虽替妹夫焦

急,却又不便代劳。突然,他灵机一动,拾起一块石头,投进盛满清水的花缸里。秦

少游听到“卟通”一声,顿时领悟,脱口而出:投石击破水底天。苏小妹闻声大喜,急

忙迎进新郎。

5、某日朱元璋与刘伯温下棋。朱出对曰: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刘伯

温对道: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合。朱刘之对各合身份,用词绝妙。

6、唐伯虎同祝枝山因事到乡村,看到农夫车水。祝出对曰:水车车水,水随

车,车停水止。唐对道: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祝唐之对实属巧妙,传诵一

时。

7、明朝天启元年,宰相叶向高路过福州,留宿新科状元翁正春家中,翁即兴出

对曰: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叶向高见联中全是宝盖头的字,先是一惊,接着和道:

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次日翁送叶上路,经过池塘时,叶说:翁公昨夜讲穷窗寂寞,

我看未必。你看: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翁正春不意被将了一军,寻视池塘,

眉头一皱,当即应道: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说完,二人相视大笑。

8、徐晞上任,守令率诸生相迎。诸生以徐出身贫寒,相见时颇为无礼。守令

心中恼怒,乃出对考诸生:擘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诸生面面相觑,无人能对。

徐答曰: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人。诸生惊报,再也不敢小觑徐晞也!

9、明人解缙,门对富豪的竹林。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

家藏万卷书。富豪见了,叫人把竹砍掉。解缙深解其意,于上下联各添一字:门对

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富豪更加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暗中发笑,

在上下联又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富豪气得目瞪口呆。

10、程敏政人称神童,宰相李贤欲招为婿,指着席上果品出对曰:“因荷(何)而得

藕(偶),程对道:有杏(幸)不须梅(媒)。李贤大喜,乃以女配之。明代宗皇帝听说两

个六龄童会对对子,便把他们叫来,一个叫李东阳,一个叫程敏政.明代宗赏给每

人两只螃蟹,并出一个上联"螃蟹浑身甲胄",程敏政马上对出了"凤凰遍体文章".

李东阳也接着对了一个联:"蜘蛛满腹经纶."

11、戴大宾五岁时,应童子试。诸生见其年少,笑问:“欲为何官?”戴答道:“阁

老”。众人戏之曰:未老思阁老。戴大声答道:无才做秀才。众皆大笑。

12、杨慎,安用修,号升庵,生于明代弘治元年。相传他五、六岁时在桂湖附

近一个堰塘里游泳,县令路过,他居然不起来回避。县令命人把他的衣服挂在一个

古树上,并告诉杨慎:“本县令出副对子,如果你能对得出,饶你不敬之罪!”县令刚念

完上联:千年古树为衣架。杨慎即对出:万里长江做澡盆。县令叹服,赞杨慎为

神童。

13、沈义甫八岁时,其师命对云: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沈对道:青山原不

老,为雪白头。师爱其聪明,赞之不绝。

14、俞曲园携女游西湖灵隐寺,见冷泉亭有一联,俞樾可有可无轻声念道:泉

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其女笑答: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俞惊

问:“项字何谓?”其女道:“项羽若不将此山拔起,峰安得飞来?”

15、秀才张某恃才高傲,一天,在田间道上遇一挑泥农夫,不肯让路,两人均不

得过。农夫笑道:“我有一联,君若能对,愿下田让道。”秀才满口应承。农夫曰:

一担重泥遇子路(即为:一旦仲尼遇子路)。张苦思冥想,无言可对,只得下田让路。

三年后,张某看浚河工决堤引水,傍晚河工散工说笑而返,才恍然大悟,续上前联:

两堤夫子笑颜回。

16、李某延师课子,允诺逢七夕宴请先生。一连数载,李某均不践约。又一年

七夕,三餐依然粗茶淡饭,先生传学生作对曰:客舍凄清,恰似今宵七夕。学生不能

对,问其父,父代对道:寒林寂寞,可移下月中秋。到了中秋李又失约。先生再传学

生作对:绿竹本无心,遇节即时挨不过。李某见了,又代其子对曰:黄花如有约,

重阳以后待何迟。到了重阳,客舍依然清冷,先生只得再传学生作对:汉三杰,张良

韩信狄仁杰。李某在旁听了大笑道:“先生谬矣!狄仁杰乃唐人也。”先生答道:“前

唐后汉记得烂熟,为何一顿饭却如此健忘?”李某顿时语塞,赧然而退。

17、郭沫若幼年的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

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曰:

昨日钻狗洞偷桃,不知是谁?郭沫若思索了片刻,对道:他年步蟾宫攀桂,必定有

我。先生惊其才华,极为高兴,全体学生都免予处罚。

18、一九五三年,钱三强率科学考察团出访,团员有华罗庚、张钰哲、赵九章、

贝时璋、吕淑湘等人。途中闲暇无事,少不得谈今论古。这时华罗庚即景生情,得

出上联一则:三强韩魏赵,求对下联。“三强”说的是战国时期韩、魏、赵三大强国,

却又隐喻代表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这就不仅要解决数字联中难对的困难,而且要

在下联中嵌入一位科学家的名字。因此,华老上联一出,诸人大费踌躇。隔了一阵,

只见华罗庚不慌不忙地吟出了下联:九章勾股弦。“九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

著作,这本书首次记载了我国数学家所发现的勾股定理。同时,“九章”又是大气物

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对得如此之妙,使满座为之倾倒!

19、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

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圭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此联以一至

十的序数镶入上联,以东西南北中和金木水火土嵌入下联,把诸葛亮一生的主要功

绩纳入一副楹联之中,实在高妙。

20、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该联相传为金圣叹在刑场离别子女时所

作。联语表面意思是写莲心之苦、梨核之酸,实际上是以“莲”谐音“怜”和“连”,寓含

“可怜”、“连累”之意;以“梨”谐音“离”,寓含“离别”之意,全联意为“怜子心中苦,离儿

腹内酸”。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子刑场离别时的心情,确为对偶精工、文

辞优美的佳联。

21、相传旧时有一书生,衣食无着,一日饿极,伏于泉畔饮水充饥。一老秀才路

过,见面问之曰;欠食饮泉,白水何能度日?书生答道:

才门闭卡,上下无处逃生。联语用析字双关法。“欠”与“食”组成“饮”字,“白”与

“水”组成“泉”字,“才”与“门”组成“闭”字,“上”与“下”组成“卡”字。

22、同音异字间联,如明人解缙的联语: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水陆

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这副楹联中的“阁”与“鸽”、“洲”与“舟”同音异字相间使用,

使楹联产生回环反复的妙趣,文采斐然,意趣佳妙。

23、有一副豆芽店门联,比上一副楹联更加奇特,其联云:长长长长长长长;

长长长长长长长。对此,有人解读为:上联一、三、五、六字读“chang,经常”,二、

四、七字“zhang,生长”,下联则正好相反,上下联的意思就是所生豆芽经常长,越长

越大的意思。曲折有致,而又耐人咀嚼。与此联相关者,还有一奇联,上下句为同一

句话,但就是借中国没字独有的多音来形成不同的意义,很有赏玩的价值。此联为:

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其中读书的的甘苦寓在其中,一声叹息在其

中,一声悲慨也在其中。请同学们再三玩味,参透读书之道,不亦宜乎。

24、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八十日里,

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相传清朝大余县有个戴衢亨,勤

奋好学,才华颇高,可因县官不识才,到30余岁连个秀才也没捞到。他的朋友出于

义愤为他买了个秀才,得以取得乡试资格。在80天里,他由乡试到京试再到殿试,

连中三元,被点为状元,衣锦归乡,感慨之余,写下了这副楹联。联语中“考无名”与

“试第一”各自间隔出现三次,形象地表述了自己仕宦途中的坎坷经历,同时警告了

那些玩忽职守、埋没人才的官吏,堪称联坛佳话,联中上品。

25、相传古时有一个秀才,步行至渡口,准备搭渡过河,艄公见他是一书生,有意

要考一考他的才学,便对秀才说:“我出一个上联,你若对得上,我免费送你过河,若

对不上,那就你走你的路,我摆我的渡了。”秀才满口中应允。艄公遂指船尾的船孔

说道:“孔子生于舟(周)末。”秀才沉思片刻,一时难以应对,适逢此时,电闪雷鸣,天

穹漆黑,秀才灵机一动,指着天空即道,光舞(武)起自汉中。艄公闻言,称赞不已,遂免

费送其过河。

26、大观楼与天下第一长联

大观楼坐落于昆明城西南郊,是一个风光秀丽的湖滨公园。它位于滇池北滨,

与苍翠连绵的太华山隔水相望,过去称近华浦。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云南巡抚王继文在这里大兴土木,挖池筑堤,植花种柳

建楼阁。此楼因面临滇池,观远浦遥岑,风帆烟树,擅湖山之胜,遂命名“大观楼”。当

年大观楼建成之后,吸引了远近文人墨客登楼赏景,吟诗作赋,极一时之盛。两三百

年来,大观楼留下许多佳作名篇。其中最享盛誉的是孙髯所作的长联。

孙髯,字髯翁,号颐庵,祖籍陕西三原,是康乾年间昆明的一个寒士。他天资聪颖,

应童士时目睹考生被搜身后才放入考场,认为这是“以盗贼待士也,吾不能受辱”,掉

头就走,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因此他一生没有功名,然而却博学多识,傲然不

屈;他生性乐观,喜种梅花,自号“万树梅花一布衣”。

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共180字,全文如下: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批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

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

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倾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

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

断碣残碑,都赋予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大观楼因孙髯翁长联而声名远播,跻身“中国四大名楼”之列:腾王阁与滕王阁

诗并序、黄鹤楼与黄鹤楼诗、岳阳楼与岳阳楼记、大观楼与大观楼长联。此联知

识包容颇广,笔力极雄健,气势极为饱满。

六、关于对联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引起足够重视的关注意见

(一)对联是诗词曲的流中的一朵浪花,诗的世界里的一朵奇异的小花,是中华

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有足够的理由值得关注。

(二)春联之设,与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联系在一起,约定俗成,过年写对

子似乎是汉民族过年的一个标志,对子一贴就意味着年的开始。属于常见的应用

文。从文体和大众的接受上说,值得引进课堂。

(三)课堂应当有对联的影子,关注对联,我们强调在课堂教学上的渗透性。是

渗透,而不是刻意牵强,也不是机械的攀附。

(四)关注对联,我们有理由倡论:教学应当把对联生活化。用大语文的观点

来看待,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鼓励同学们课堂内外有创作。鼓励创

作,即兴作对。

附录:参考书籍和文献

(1)《名胜鉴赏词典》

(2)《文心雕龙》

(3)《古今联话》

(4)周掁甫《诗词例话》

(5)梁章钜《楹联丛话》

(6)顾宪成《名联谈趣》

(7)王力《古代汉语》

2004-8-31

本文发布于:2023-03-09 03:44: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3046421900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君王城上竖降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君王城上竖降旗.pdf

上一篇:牛腩炖土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