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古北口

更新时间:2023-03-09 03:21:04 阅读: 评论:0

大篮子-孕妇应该吃啥

古北口
2023年3月9日发(作者:莫含)

1/5

奇怪的杨家将庙和七郎坟——古北口纪行之三

一、妇孺皆知杨家将

自从进入文明社会,便出现了民间传说。这些传说由后人用文字记录下来,

便成了至今使历史学家、文学史家头痛的难题。现在要分清这些传说究竟是真实

的历史,还是捕风捉影的口头创造,简直比登天还难。且不论炎黄子孙是否是龙

的传人,即便是上古五帝,有的史学家至今不承认真有其人,而是鸟兽鱼虫。秦

汉以来的民间传说,似乎用不着考证研究了,因为既有文字,又有简帛,只要有

据可查就行,其实也不尽然。因为先人的记录,大多不写明这是传说,那是历史,

所以在后人看来,仍然是一笔糊涂帐。孟姜女哭倒长城,显然是传说,但人们总

认为实有其人,实有其事。这个唐朝才出现的悲剧故事,打动着千万人的心。人

们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杨家将也是如此。由于杨家将子孙三代忠勇报国,因而

从宋朝开始,便出现了不少关于杨家将的传说。现在要分清究竟哪些是杨家将传

说,哪些是杨家将历史,有一定难度。即使广搜资料,细加考辨。还有一些问题

只能存疑。

民间口头传说杨家将的故事,几乎与杨家将同步,至少是在杨业牺牲后不久,

便出现了杨家将的传说。所以当时欧阳修曾记录说,杨业、杨延昭“父子皆为名

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杨琪墓志》)。

里儿野竖即是老百姓,道是说、讲之意。可见当时杨家将事迹已经在民间广为流

传。这流传的事迹,有的是杨家将的真实历史,而大多数则是民间的创造即传说

了。到宋朝末期,杨家将的传说经久不衰,而且愈传愈远离史实。《烬余录》专

门记有杨家将的事迹,但大多由传说而来。

为什么在宋朝就盛行关于杨家将的传说?除了杨家将本身值得人民怀念与

歌颂,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宋朝外患不断,人们通过杨家将的故事和传说,

来表达、寄托爱国主义情怀。

2/5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统一国家,从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当时的宋、

辽、夏、金诸国,都是中国国内的分裂政权,分裂王国,与三国时期的魏蜀吴分

裂国家一样,只不过辽夏金是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政权。我们用不着厚此薄彼,

认为宋朝是合法国家,而辽夏金是非法国家。但在当时,在宋朝人看来并不是如

此。他们总认为这些少数民族为主体所建立的国家,是非法的,是“夷虏”政权。

更严重的是,辽、金、夏不时地南下犯宋,金朝更是将宋朝逼到长江以南。而且

这些国家的铁骑南下时,烧抢掳掠,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因此,当时

的宋朝人民除了奋起反抗辽、金南犯,保家卫国外,也寄希望于出现像杨家将这

样的英雄豪杰,拒外族于国门之外。这就是宋朝人敬仰杨家将,广为创造、流传

杨家将传说的原因。

作为一种精神,其实是可以越过国界的。今天我们歌颂杨家将,并不是歌颂

他们抵抗辽、夏的具体历史,而是歌颂这种前仆后继、英雄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已经成为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学习杨家将的爱

国主义精神,决不是引导大家去打辽国、西夏,也不会由此而去仇视某一少数民

族。辽的契丹族,今天早已不存在,大多融合于汉族。女真、党项族也是如此。

其实,即使在宋朝,辽国的人民,甚至契丹贵族,对杨业、杨延昭的这种爱

国主义精神,也是很钦佩的。辽国、契丹族,从来认为自己是华夏后代,属于中

国,他们并非把自己看成是华夏之外的外国。他们对于中原文化,对于杨家将身

上体现出来的忠勇,既钦慕,又提倡。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之所以能

不被任何真正的外族所消灭,正是这种历史上各族人民共有的凝聚力使然。尽管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分裂,建立过民族为主体的政权、国家,也出现过对峙与战

争,但中华民族始终在地球上占有一席之地。

这里断言辽、夏、金等国家的人民,包括契丹、党项、女真族敬佩杨家将,

是有史实根据的。南宋人谢维新的《合璧事类》中说,杨家将“夷虏皆画其像而

3/5

事之”。这里的“事”即榜样之意。可见契丹、女真、党项等少数民族,对杨家

将多么推崇。

契丹人推崇杨家将的最有力证据,是古北口的杨业庙。古北口在北京密云县

东北长城口,“两崖壁立,中有路,仅容一车”,“为险绝之道”(《读史方舆

纪要》卷11),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辽国骑兵南下,大多由古北口进入南京

(北京)。古北口在北宋时代,从来是辽国的领土,即使宋太宗北伐辽国,包围

南京,也未曾到达古北口。然而,就在辽国占有古北口时,却在“城北门外有杨

业祠”(顾炎武《昌平山水记》)。杨业祠,既非建于元代,更非建于明代,而

是建于杨业死后不久。为什么辽国人要在古北口这险绝要道之地,建立并非自己

国家的民族英雄,而是敌对国家的民族英雄的祠庙?原因还在于契丹人也敬佩杨

业。可以有这样一种假设:这是由辽国统治下的汉族人为悼念杨业而悄悄兴建的。

这个假设不能成立。悄悄建杨业庙,何不在僻静之处,而在要道之旁?要知道,

辽国的君臣名将,差不多每年都要路过古北口。倘若契丹人不同意杨业庙安座于

古北口,一声令下,即使这庙由汉人所建,也早就被夷为平地。事实上,古北口

的杨业庙不但存在于宋元时代,而且“明洪武八年,徐达重建”(《密云县志》

卷2),之后屡加修缮。北京市文化机关,也曾于近期拨款兴建。而真正将杨业

庙夷为平地的,却是北京市拨款修建后不久的文化大革命期间。

读者要问:你怎么知道古北口在辽国时建有杨业庙?

证据之一:苏东坡弟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奉宋哲宗之命,以翰林学

士的身份,于元祐四年(1089年)出使辽国。宋朝使者到辽国首都,多由河北出

境,到辽国南京,出古北口,再往东北而去。苏辙奉使契丹,一路上写了不少诗,

其中一首是《过杨无敌庙》:

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碧雪痕。

4/5

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

驱驰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

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

(《栾城集》卷16)

从这首诗里,不仅可以证明杨无敌庙早在1089年前就已建成,而且证明了

杨业确实“能令异域尊”,契丹人也尊敬杨业。

证据之二:北宋大科学家苏颂,奉宋神宗之命,于熙宁十年(1077年)出

使辽国,祝贺辽主生辰,路过古北口,写下了《和仲巽过古北口杨无敌庙》:

汉家飞将领熊罴,死战燕山护我师。

威信仇方名不灭,至今奚虏奉遗祠。

(《苏魏公文集》卷13)

从这首诗中,可以知道至少在1077年前,古北口的杨业庙就已建成。同时,

又一次证明杨业“威信仇方”即契丹佩服杨业。

证据之三:至和二年(1055年),刘敞奉使辽国,写下了《杨无敌庙》:

西流不返日滔滔,陇上犹歌七尺刀。

恸哭应知贾谊意,世人生死两鸿毛。

(《公是集》卷28)

这首诗证明了1055年前,杨业庙建成于古北口。1055年离杨业殉国之日才

六十九年。这就可以断定,杨业死后不久,古北口的杨无敌庙就已经建成。这应

5/5

当是杨家将最早的遗迹。尽管这遗迹与杨家将的真实历史,相去甚远,但我们还

是可以从中领悟到宋朝时,普天百姓包括少数民族在内,对杨家将有多么热爱与

敬仰。正是这种敬仰和热爱使杨家将的传说越传越多,越传越广。今天,北京市

城郊还有不少由杨家将传说而来的遗迹。例如令公村,说是杨业这里住过。挂甲

屯,说是杨业骑马休息之处。七郎墓,说是杨七郎牺牲于古北口附近。点将台,

说是穆桂英点将之处。

妇孺皆知的杨家将故事,在北宋时就已广为流传,到南宋时,这些传说故事

便由文人改编成话本。话本实际上就是讲故事性质的说唱文学。有关杨家将的话

本有《五郎为僧》、《杨令公》和《打王枢密》等。这些话本多已失传,但从名

目上可以推知,《五郎为僧》说唱的是杨家将大战金沙滩,杨业碰死李陵碑,杨

家大郎、二郎、三郎战死,四郎被俘,五郎逃到山西五台山暂时隐名埋姓,当了

和尚。这些,当然与杨家将的历史几乎无关,纯属传说。由于传说,五台山上确

实有座五郎庙,庙内还存有杨五郎的武器等,可惜这庙也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

坏。

顺便说一句,宁夏固原也有过杨将军庙,《朔方道志》上载,“杨将军庙,

在今镇戎县东北四十里青龙山,有断碑称:宋时杨业遇契丹战死处,其子都尉杨

延玉陪祀。显然,这杨业庙,也是依据传说而建。杨业父子从未到过西夏,更谈

不上战死在青龙山。不过,从这两座杨业庙的修建,我们看到的是,杨家将爱国

主义精神影响多么深远。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本文发布于:2023-03-09 03:21: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3032641898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古北口.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古北口.pdf

上一篇:xxx13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古北口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