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集合9篇
数学说课稿小学篇1
一、说教材。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
时。本单元的计算是本册教学的重点。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与10以内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
位不同,这里以十为计数单位。例如20+10,计算时想2个十加1个十是3个
十,就是30。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的
认识。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打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2、创设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
3、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在这之前,我觉得很有必要剖析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1、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
2、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3、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掌握。
三、说教法
1、“计算”常与“枯燥”、“机械重复”相连,在教学中,借助带同学们
去看花生动情境,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节的探索
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
2、在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时通过讨论、交流动手操作,让学
生自主探索,显示不同算法,体现了《标准》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
方法的多样化”的理念。
3、练习以学生喜爱的游戏、比赛形式进行,淡化“练”的痕迹,巩固和实
践相关的知识技能,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四、说教材和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
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
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的教学方法为主,创设了看花的情
境,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课程标准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
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数一数、说
一说、摆一摆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
自己的学习来体验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
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五、说教学过程。
(一)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和低
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在研究教材时,我以去花园赏花———参观苗圃基地——
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动手摆一摆——奖励喝饮料和吃苹果等环节来展
开教学,环环紧扣。
(由富有情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获取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
体会到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增强了问题意识,激发了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
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上的练习设计,既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又能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
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
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符合《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四、
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些什么?
数学说课稿小学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义务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学
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
识,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间的化聚和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先
通过让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引入新的长度单位,接着用认一认,量一量,
看一看,想一想等方法,让学生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理解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
率。练习的安排是这样的:T1、2、3、6是实际操作题,使学生掌握测量的
方法,T4是填计量单位。T5是分米、厘米、毫米间的换算,以巩固单位间的进
率。
2、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从知
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及情感态度几方面出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厘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厘米和毫
米的正确表象。
(2)、让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
单位之间的进率。
(3)、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
基本策略。
(4)、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与合
作意识。
3、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都是使学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4、教学关键: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参与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
想、找一找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5、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为使教学顺利进行,在教具上需要准备的是多媒体
课件,学具需要准备大量的实物,如:图钉、铅笔、树叶、绳子、纸条、硬币等。
二、说教法学法。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着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学法上是这样设想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旨在扬弃满堂灌的教学,努力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
贯穿始终,运用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形象化。在教学中,我准确把握知识的层次与深度,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
索,通过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
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认识长度单位的具体观念。
三、教学程序设计。
本着“以发展为主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源”的素
质教育课堂观,我特地设计了实践操作、以旧引新;自主探索,学习新知;总结
全课,回顾整理;综合运用,深化巩固;”四个层次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努力体
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新
课程的理念。
先说第一层次,实践操作,以旧引新。
安排两个环节:1、复习长度单位米。同桌合作剪一条1米长的绳子。
2、请学生用这1米长的绳子测量铅笔的长度,觉得怎样?从而引起学生学
习新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因为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伸与发展。这样设计,旧知为新
知的学习创造了条件,一方面通过剪1米长的绳子,复习了米,另一方面为下面
建立四个长度单位的具体观念,提供了直观材料,并且安排用1米长的绳子测量
铅笔的长度,激起了学生对探索新知的强烈渴求,使学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
的探索中去。)
再说第二层次,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先安排让学生简单的认识一下刻度尺,找到0刻度,为接下来学习厘米等单
位做好准备。然后就是厘米的认识。我打算先让学生着重建立1厘米的具体观念,
再认识几厘米,在认识厘米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测量。具体我是这样做的:
1、认识厘米。先让学生知道0-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再找一找直
尺上还有哪里是1厘米?让学生尝试着归纳直尺上怎样的长度是1厘米,接着通
过闭眼想,动手剪1厘米的绳子,与图钉比较,找自己身上的1厘米等手段建立
并强化1厘米的具体观念。我想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例子,一定会让学生印象深刻。
2、认识几厘米。充分发挥学生手中尺子的作用,让学生数0---5、4—7
各是几厘米,从哪里到哪里是2厘米、4厘米,数数尺上共有几厘米。着重认识
几厘米,可以为下面学习分米打下基础。
(从认识1厘米,到认识几厘米,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3、学习用厘米测量。这一环节的设计,我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先让
学生量纸条的长度,然后交流,说说到底是怎样进行操作的,让学生各抒己见后
再归纳测量的方法。在学生交流的方法中也许会出现不是从0刻度开始,或者尺
子没有0刻度的情况,这里进一步让学生同桌讨论,交流测量方法。最后再让学
生在学具或身体上寻找物体进行的练习。
(对于用直尺测量的方法,在传统教学上,是一定要让学生测量物体对准0
刻度后进行操作,而现实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因此,对从任意刻度开始的测量
方法绝对不能加以否定。测量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怎样量,而
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生间的不同差异,先让学生尝试,再反馈,通过学生
间的相互交流来掌握测量的方法。)
探索新知的第三方面我将一改以往先教分米的做法。在学生学会量之后再去
测量,往往兴趣很高,但在量的过程中发现所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难以准确
表达,出现了新的认知冲突,以此为突破口激起学生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的兴趣。
先数直尺上的小格,引出1毫米,1厘米=10毫米,然后问周围有哪些事
物的长度是1毫米,用剪刀剪下1毫米,用1分硬币比划一下1毫米,说说量哪
些东西的长度和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等等。
(这里我将课前准备的大量的感性材料提供给学生,因为“毫米”这个概念
对于低段学生来说比“厘米”更难以建立,教学中通过比划、找实物和观察老师
提供的1分硬币的厚度来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一定会学
得很愉快。)
接下去请学生用1米、1厘米、1毫米的绳子去测量一下课桌边的长度,试
一试有没有困难,引出分米的教学。教学时直接让学生能够剪出10厘米长的绳
子,直观的感受1分米的具体观念,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用手比划1分
米的实际长度,找1分米的实物。虽然在整节课中这是一个弱化的环节,但因为
学生已掌握了厘米和毫米的学习方法,分米的教学会来得轻松些。
最后,用1米、1分米、1厘米的绳子去比一比、量一量,也可以同桌讨论,
计算,从而自己得出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动手做数学,比空洞的说教与死记
硬背更好。
(整个探索新知的过程,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发现
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
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的源泉,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
知识有个“再发现”。)
说说第三层次,总结全课,回顾整理。问问学生有什么收获?简简单单的一
个问题,能对全课的知识进行一次梳理。
最后说说第四层次,综合运用,深化巩固。这里安排了三个综合练习。1、
手指游戏:老师说长度,学生用手来比划。2、帮小红填上合适的单位。3、小
明的日记。(改错题)特别是后两个练习,我一改以往枯燥的样式,把填单位和
改错题放到具体的故事情境中,即生活中,因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很多,将所获
得的知识马上进行检验并用于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最为根本的用
意,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最后安排了一个课外练习,和爸爸妈妈合作,制作一
份调查表,身边的常识量一量我知道。将课内的知识进行了延伸与应用,又增进
了与爸爸妈妈的感情。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我关注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解
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爱数学、用数学的热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关注
学生的道德生活。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数学说课稿小学篇3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13页。
教学目标
掌握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并能正确改写。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改写方法,正确改写。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小黑板出示光的速度是每秒三十万千米,谁能写出这个数?
(1)学生通常会写作每秒300000千米。
(2)教师写作“30万千米”。
(3)让学生读一读,两个量是否一样。看一看,两个量写法哪个方便。
2.导人揭题。
为了读写的方便,我们常可以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出示课题:用万或亿作单位写多位数。
(二)尝试活动
1.出示例6(1),把下列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2300004030
(1)学生尝试解答。
(2)反馈:230000=23万4030=4032万
(3)师生小结: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只要去掉个级的4个0,写上万。
2.例6(2),把下列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3000000
(1)学生尝试。
(2)学生归纳方法: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去掉个级和万级的8个
0,写上亿。
3.试一试,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54000000()万70840000()万
500000000()亿2300000000()亿
(三)归纳小结
1.回顾例6,小结改写方法。
2.提出改写注意点。
(1)去掉万级或亿级后面几而不是去掉末尾所有的0。
(2)不要忘记添写级名“亿”或“万”。
(四)反馈调节
1.练习“练一练”第1、2、3题。
2.在下面○里填上>或<(“练一练”第4题)。
18460○198****0000○300000
75443○7632059800000○60000000
填好后说说比较方法:(1)位数多的比位数少的大。(2)位数相同,从高
位到低位依次比较。
(五)课堂总结
1.用万、亿作单位写数有什么好处?
2.怎样改写?
3.想一想有没有学过类似的例子。
作业:
《作业本》
数学说课稿小学篇4
一、说教材及学情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
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
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
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
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编排情况,我确立该
课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的各部分
名称及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
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
生活的联系。
教学的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的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
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
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发展
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
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
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在
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
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
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
能行”。全课以“实践导入,唤醒已知—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媒体演示,揭示
产生”三大主线贯穿全课。
三、说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做“说一不二”游戏
(1)2块橡皮泥:1+1=?错了!一块橡皮泥再加一块橡皮泥等于一块。
(2)5块糖:你猜2+3=?
2+3怎么等于1呢?(5块糖放进一个袋子里,不是一袋糖了吗?)
(3)50+50=?反应太快了!怎么等于“1”呢?这100个苹果不是就是“1”
筐苹果吗?
(4)谁也举一个说一不二的例子呢?
通过游戏导入,使学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调动了
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单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为后面突破难点
奠定基础。
(二)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四人一组为单位,每组有一套学具,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
一幅熊猫图等,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要求:
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
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
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
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
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
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课件)以教师首
创了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
吗?”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如(课件)。
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教师引题“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
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给出了三个答
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知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
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
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在上一环节成功教学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8面小旗,6只熊猫分别看
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再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
“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由此拓展
“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一张
饼看作一个整体,把4个棋子看作一个整体,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个整体,
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
“1”。最后借助一组练习题,通过对1/2、3/5两个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总结
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
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
4、巧妙练习,强化意义
比如为“1/4”这一分数配图(课件)教师提出要求“大家看这里有一个分
数,你能试着给它配几幅图吗?配出一幅的是达标,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
上的是优秀。”借助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们一定会跃跃欲试,可能会出现许多不
同的作品。那么同是分数1/4,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为学
生假设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来的图是不一样的。借
助为分数配图这一环节,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
(三)媒体演示,揭示产生
其内容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
学文化。(课件)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
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
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四)反馈练习,拓展创新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
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
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
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老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
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老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
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
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
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五)、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
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
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数学说课稿小学篇5
说教材
小熊购物这一课实际上是孩子们初步接触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
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创设了“小熊购物”的情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解决,并探究混合运算的方法和规律,解决有加减又有乘除的解题方法,通过教
学的不同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巩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
学生已经熟练的掌握了表内的乘除法,能熟练地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打
是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理解混合运算的
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多交流方法加深算法的理解。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至第13页“小熊购物”及“试一试”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运算顺序规定合理性,
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2.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试题。
3.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景,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说教法学法
根据二年级的孩子年龄较小,思维比较直观的特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的手段,采用问题探究、发现、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互
动,师生互动去探寻问题、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了一个
轻松愉快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快乐的在其中探求新知。
说教学过程
首先我以小朋友们喜欢的小故事开头,引出小熊乐乐和好朋友胖胖的购物情
景,展示商店里的食品,让孩子们观察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并把自己当成商店
的顾客进行选购提出数学问题,共同探讨!提高孩子们的数学兴趣!
第二步引出小熊胖胖提出数学问题:小熊胖胖想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应付
多少钱呢?让孩子们共同去探讨,孩子都会很容易的就想到分步计算:先算出4
个面包的钱4×3=12(元)再算出一共的钱12+6=18(元)在这里让孩子说清楚
每个算式的意思是很重要的,接下来根据12+6=18(元)这个算式提出问题:12
是怎么来的?可以用4×3来代替12我们就可以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4×3+6.让孩子自主探索有加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并引导学生认识
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第三步引出乐乐提出数学问题:有20元钱,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让
孩子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方法。先分步计算再列出综合算式20—3×4,这里
是让孩子自己去探索综合算式,最后让孩子小结发现有减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乘法
再算减法。观察上面的综合算式让学生体会综合算式比分步计算简便一些鼓励孩
子列综合算式解题!
数学说课稿小学篇6
一、说教材
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第六单元“认识物体”
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其教学
目的是通过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动,认识生活中常见
的各种直观几何体的不同形状,并知道相应的名称,不要求学生能表述这些几何
体的特征。
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在玩中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
观念。
二、说教法和学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认识物体: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
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努力创设平等、
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进行学
习,使学生切实感受物体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
主动地探索新知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的设计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
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利用“分一分”、“找朋友”、
“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
们的名称。
2、游戏找朋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由实物抽象出形状图形,培养学生抽
象能力,在由形状说出生活中是这种形状的实物的练习活动,建立起四种几何体
在头脑中的表象。
3、通过摸一摸的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进一步培养学
生的空间观念。
4、搭一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可以得到自由的发挥,并能感受复杂物
体的形状与简单几何体之间的联系。
数学说课稿小学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早上好,根据评委老师的要求,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
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真分数和假分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认识分数》中的内
容,这部分内容是在概括了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认识真分数
和假分数以及初步探索并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进一
步拓展对分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分3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1
课时即教材第38页例2、例3,39页练一练。
学生在前一阶段所认识的分数都是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而且这些分数表示
的都是一个数量中一部分与这个数量的关系。例2利用学生对分数意义和分数单
位的已有认识,通过在图形里涂色,先后引出对4/4和5/4的认识。例3让学生
通过在图形里涂色进一步丰富对假分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材引导学生对上
面例题中的分数进行分类,结合学生分类后的交流,明确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含义。
“练一练”安排了两道题,第1题是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每组中的涂色部分,巩固
对假分数的认识,第2题是让学生读分数,并说出题中的分数哪些是真分数,哪
些是假分数。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具体情况以及高年级学生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把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判定
真分数和假分数,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实践、
创新、语言表达等能力。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把握观察、分析、
比较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
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真分数和假分数。
四、说教法学法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
趣。”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这种内在力量显示出来,使学生潜移
默化的对数学产生深刻的兴趣。本课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涂一途、说一说、分一分、
比一比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操作中学习,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学习,以教师为
引导、学生为主体。
五、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全新地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
数学的重要方式。”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愈来愈受
到重视。所以在设计“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一课时,我力图把研究带入学习之中,
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
分数教学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一个是分数的意义,一个是分数的单位.学
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这两个概念,学习分数就可以举一反三,因此在教学真
分数和假分数时,我首先帮助学生从分数意义上理解和掌握新课的内容。通过让
学生叙述分数的意义,回答分数的分数单位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等内容,为
学生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奠定基础。例2通过让学生涂色的操作,使学生经历假
分数的产生过程。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制定的分数涂色,思考:分别把一个圆平
均分成了几份?要表示这样的几份?每个分数中各有几个1/4?从而使学生由
“1/4里有1个1/4,3/4里有3个1/4”顺利类推出4/4里有4个1/4?从而让
学生认识到:表示5个1/4要用两个圆,先在第一个圆中涂出4份,再在另一个
圆中涂出同样的一份,把这两个圆中涂色部分合在一起就能表示5个1/4。同时
还要明确:5个1/4应该写成5/4.
教学例3时,可以先让学生按要求在每组图形里涂色,再要求说说涂色时的
思考过程。要让学生说清楚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每个分数中各有几个这样的
分数单位,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假分数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主
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
学生比较例2、例3中每个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大小,提出“你能根据分子和分母
的大小关系给这些数分分类吗?”然后依据学生的分类,引导学生在已经掌握的
分数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从特殊到一般,理解并掌握
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自己得出应用的判断和结论。通常人们把分子比分母小
的分数叫做真分数;把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板
书)。
练一练1,通过涂色,让学生从图形中感受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师在这时要
进一步追问“你能说说这些分数的分数意义以及分数单位吗?”第一个图形还可
以问“谁能把没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让学生初步感受3/5和2/5合在一起
就是“1”,为六年级学习相关应用题做铺垫。在练一练第2题中,还可以进行
抢答,下列句子表述的对不对,“分子比分母小的都是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
的都是都是假分数”“假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一样大”,这些抢答可以让学生思维
活跃并且巩固学生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理解。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将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用精要的书面语言展示给学生,将教
师的教学思路以直观、清晰的形式教给学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板
书时要做到了书之有用,本节课板书把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区分以图示的形式展现
给学生,清晰明了。
数学说课稿小学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
首先,说教材。
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
容――认识几分之一。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无论是在意义
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及计算上,分数和整数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认识几分之一是
第七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
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
分数和小数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的安排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非常注重情
境的创设。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具体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赖对感性
材料的概括。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时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意义,能把一些实物图
片进行平均分,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感性基础。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
定为: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
大小。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培
养数学思考和创新精神。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表示的具体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各种图形纸片若干张、彩色笔等。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确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演示法、操作
法、观察法和讨论法。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想学、乐学;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
过程,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中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从而培养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新课标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
们提供参与数学学习的机会。”因此,新课伊始,我就创设了两个小朋友分水果
的情境。把这些水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几个苹果?几个
梨?几个西瓜?请你用掌声回答,答案是几就拍几下。当学生拍到“半个”西瓜时,
产生了质疑:“‘半个’应该怎么拍呢?能用什么数来表示呢?”从而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
拍掌引入分数,我是参考了吴正宪老师的精彩课堂设计,我觉得这个设计非
常巧妙。首先拍掌能使全班学生注意力快速集中,其次“半个”无法拍掌表示,
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新知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动手操作,建构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精心设计了六个活动来进行教学。
活动1.课件演示,建立表象
几分之一的表象认识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认识“二分之一”时,
我利用课件演示并让学生仔细观察: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这
个西瓜的1/2。这一半是西瓜的1/2,那么,另一半呢?也是这个西瓜的1/2。在
这里,我多让几位学生说一说,这个二分之一是怎么得来的?让学生明白,只要
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其中任意一份都是整个西瓜的1/2。通过多媒体演示,
使学生建立了1/2的表象。
活动2.读写1/2,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
初次认识分数,教师的引领显得尤其重要,我利用课件演示,示范读、写
1/2,和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再让学生书空1/2,并快速地在本子上写出
两个1/2。这样,学生在读写分数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了分数。
活动3.动手操作,折出1/2。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1/2的含义,我设计了这个活动:你能用一张长方形
纸,折出它的1/2吗?并涂色表示出来。折好后,让学生举起来,展示自己的作
品,并说一说1/2表示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我有意识地展示学
生不同的折法,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他们的折法不同,折出的形状也不同,
而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2表示呢?”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发现:“只要是把一个长
方形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1/2。”在动手操作中,帮助学生
实现了1/2从有意接受到自由表达的过程。
数学说课稿小学篇9
各位评委,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准备从说教
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五部分完成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它
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概念
和面积单位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学习三角形和
梯形的面积公式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
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中掌握4-6学段空间
与图形的要求,以及学生所具有的认知结构特征,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能应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理解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
的能力。
3.情感目标: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
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以及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
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定为:能应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定为: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
题。
二、说学情
1.在学习今天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与
正方形的面积基础之上学习的,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2.五年级的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
考、追求、探索。但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需要动手操作,理解知识需要具体
的实物作支持。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
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教学中,我将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直观到抽
象,层层深入,遵循了概念教学的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动手操作,把平
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现已有的表象,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分
析、比较、推理、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
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
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3.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
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创设情境:小兔乐乐想从三快草地中(有正方形、长方形以及平行四边
形),找一块面积最大的草地去吃草,却不知道怎么计算哪块土地的面积最大,
请同学们帮助解决。学生利用以前的知识能够计算出其中正方形和长方形草地的
面积,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草地的面积。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识,
还体现出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二)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根据这
些方法,展开其中的割补法,通过转化-找关系-推导这一过程,让学生经历操作、
观察、分析、比较、推理、交流,自己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
积的计算公式。
这一环节的设计,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
体作用。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课后练习和一些变式的习题。
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多种形式的数学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
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四)联系生活,深化应用。
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用学到的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
(五)总结:
总结内容主要让学生清楚: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它的底和高或
量出底和高。
(六)布置作业:
自编一道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富有实践性和应用性,鼓励学生利
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说板书设计:
本文发布于:2023-03-09 01:36: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2969721890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小学数学说课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小学数学说课稿.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