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卷第2期
2011年3月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shgar Teachers College
Vo【.32 No.2
Mar.2011
《说文》同训词中的文化同训词分析
张晓杰
(新疆教育学院人文分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3)
摘要:对《说文》同训词中的一类——文化同训词进行具体分析,把这类同训词分为了类义词、一物异名和一般
文化同训词,重点分析其负载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说文》;文化同训词;文化现象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2X12011)02—0063—04
同训现象是《说文》同义词存在的很重要的形式之一。
《说文》中的同训词数量很多,种类也不一样。黄金贵在《古
今汉语同义词辨析异同论》一文中探讨了古今汉语同义词
辨析的不同之处,其中提到古汉语同义词不应忽视承载大
量文化义的词语。比如名物词、一物异名、一名多物等。他
把词语分为通义词语和文化词语,前者指一般的词语,即不
含有文化意义只有语言义的词语;后者指有不同程度的文
化意义的词语。具体说来,就是反映天文、地理、政制、农
业、军事等社会文化类内容的词语。据此,我们把《说文》中
的同训词分为两大类:(1)一般同训词(多为动词、形容
词),如:善,吉也;祺,吉也。敬,肃也;恭,肃也。(2)文化
同训词(多为名物词),如:居也,当作尻:里宋家屋;法也:
辟范式模枨井,等。
关于界定同义词的标准问题即同义词的聚合关系大概
有三种观点:“多义相同”说、“近义”说、“一义相同”说。第
一说认为同义词以一个意义或几个意义来聚合;第二说认
为同义词以相同或相近的意义来聚合;第三说以王力先生
为代表,以为同义词以一个意义来聚合。我们现采用第三
种说法, 即以“一义相同”说为标准来分析这部分同训词,
按是否同义可分为同义关系和类义关系两个大类。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文化同义词本身的特殊性,在
构组方面也相应地有其自身的特点。黄金贵先生在他的
《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一书中对此有专门的论述。他指
出,对于词语的文化义,“特别是其中占大部分的名物词,全
为‘实体’,何为相同义位,就比较复杂。严而论之,只有一
物异名才是同义。宽而论之,似乎近义、类义、大名小名、种
名属名都可以同义……这就是说,文化义特别是名物词构
组……允许构组的多样性。但是,无论哪一种,都有一个共
同特点:混同性。因此,对于名物词的构组,不能完全凭文
化网点按学科的分类系统来分组,还必须察其混同性,凡是
有混同性的词,只要不违一义相同的原则,可以灵活的在共
义概念的大小等次上浮动,将它们构组,而不必囿于学科的
分类系统。”…黄金贵先生对文化义的构组情况既充分注
意到这类词的特殊性,也不违背一义相同的大原则。下面
我们将按照黄金贵先生的观点,并结合《说文》文化同训词
的具体情况,对《说文》同训词中的文化同训词进行较全面
的分析,以从中认识特定时代的社会价值观念等文化现象。
一
、类义关系
《说文》文化同训词训列与类义关系相混杂,这里的类
义关系,没有任何的混同性,所以我们在进行这一部分的同
义词构组时,首先要与类义词的聚合区分开来。所谓类义
词,即这些词属于同一个上位概念之下的下位概念,如:按
学科系统分类,同一属某一属、某一类等。如:《禾部》:“秦,
禾名。”《禾部》:“移,禾名。”也有没有直接标明类属关系
的,如:《木部》:“粱,果也。”《木部》:“杏,果也。”《木部》:
“柰,果也。”《木部》:“李,果也。”《木部》:“桃,果也。”这就
需要我们去辨识,因为都是名物词,所以辨识的方法看是否
是指同一对象,即词义所指是否相同。如果不同,这些同训
词就不在一个共义基础之上,且又不具有混同性,我们就将
此归为类义关系,如:
《邑部》:“邵,晋邑。”《邑部》:“郧,晋邑。”
邵,段玉裁注:“晋邑也……按今山西绛州垣曲县东有
邵城,后魏之邵郡,后周之邵州皆此也。”《左传襄二十三
年》:“齐侯伐卫,遂伐晋。入孟门,登大行,张武军于荧庭,
戍郫邵 ”
收稿日期:2010—01—13
作者简介:张晓杰(1981一),女,新疆教育学院人文分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古代汉语研究。
①黄金贵《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中系统总结这三种说法,客观分析每种的正误得失,从中得出正确结论,认为“一个意
义”是同义词的聚合标准。
・ 63 ・
郧,段玉裁注:“晋邑也。《左传僖二年》:‘苟息假道于虞
日:冀为不道,入自颠斡,伐郧三门。’服虔日:‘谓冀伐晋
也。’下文冀之既病,亦唯君故。谓虞助晋也,将欲假道称前
恩以诱之。按服说是也。杜云郧,虞邑。非也。许同服
说。”《春秋传》日:“伐郧三门。”《后汉・郡国志》:“有郧聚。”
《注》:“服虔日:‘晋别都。…《博物志》日:“诸侯会于溟亭,盖
晋地也。大约晋灭虞后,其地遂为晋有,故《说文》直以郧为
晋地,而不复原其为虞邑也。”
综上,邵、郧都属晋地,但邵在山西绛州垣曲县东附近,
而鄹则是在山西觯州平陆县东北。二者所指对象不同,也
无混同性,故可以归为类义关系。
二、同义关系
(一)一物异名
一物异名,顾名思义,一种事物拥有两个不同的名字。
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客观上因为事物自身特征的多样
化,导致人们对其命名的角度多样;另外一方面就是语言内
部的一些因素所致,如:同源、音转等。《说文》同训词中的
名物词中收录了为数不少的此类词,有些易与上面我们所
说的类义词混淆,因为有的类义词并没有注明类属关系。
所以首先我们也要辨明这些同训词是否指同一对象,即词
义所指相同,如果相同,那么即是一物异名。如:《鸟部》:鹅,
“鸪鹊也。”《鸟部》:“稿,稿鹊也。”《鸟部》:“鹏,薅鹃也。”
鹏,褐靛。段玉裁注:“鹅鹃也。璃者古名,鹅鹊者今名。”
鹉、鹊是属于我们前面所说的联绵词,不构成同义词。
与鹅鹊所指对象相同,是属于一物异名中的古今异名。
《日部》:“昔,干肉也。”《日部》:“脯,干肉也。”
昔,干肉。段玉裁注:“郑意:大日干肉,小日腊。注云:
大物解肆干之谓之干肉。薄析日脯。捶之而施姜桂日段
修。腊,小物全干也。许于脯,于日部之昔统言之日干肉,
郑则以大物小物析言之。”
脯,薄析之干肉。段玉裁注:“《周礼・腊人》:‘掌干肉,
凡田兽之脯腊庶胖之事。’注云:大物解肆干之谓之干肉。”
由上可知:昔与脯所指对象相同,都指干肉。只是脯为
专称。应属于一物异名中的并用异名。
《羊部》:“羝,牡羊也。”《羊部》:“扮,牡羊也。”
羝,牡羊。《广雅》:“吴羊牡三岁日羝。”《诗-大雅》:“取
羝以鞍。”《传》:“羝羊,牡羊也。”
扮,白色牡羊。《尔雅・释默》:“羊牡扮。”郭日:谓吴羊
白羝。《广韵》:“扮,白羝羊也。”
由上可知:羝与扮所指对象相同,都指牡羊,只是扮为
专称,应属于一物异名中的并用异名。
(二)文化同训词中的一般同义词
前面我们分析了文化同训词中的类义同训词和一物异
名的同训词。类义词是其中不能构成同义关系的一类,一
物异名则是属于同义程度最高的同义词类别。除了这两
种,《说文》文化类同训词中还有占大部分的一类,即理性意
义微别的一般文化同义词。这于一般同训词中的 义同训
词一样,只是在语言义之外,比它们多了较浓的文化色彩。
下面我们看几个具体的例子:
・64・
1.宗教类:3组
《示部》:“襟,祭也。”《肉部》:“月jc,祭也。”《食部》:“馈,
祭也。”
襟,乞子之祭。《说文通训定声》:“欣子之祭也。”《礼记・
月令》:“元鸟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高襟。”
眺,迁庙而祭。《说文通训定声》:“按胱之言超也,此为迁
庙而祭之名,字亦作祧。”段玉裁注:“祭名也。广雅云:祧祭
也。祧当作眺。从肉兆声。玉篇通尧、他召二切。二部。
铉本土了切,益误以月部之当之也。”
馈,祭鬼。段玉裁注:“吴人谓祭日馈。《方言》:‘衔镊
馈也。三字皆谓祭。”’《战国策三十三》:“饮食筒馈。”高注:
“吴谓祭鬼为馈,古文通用,读与馈同。”
这组同训词带有很浓厚的汉民族宗教色彩,分别表达
了古人各种不同的祭祀礼仪。
2.人伦类:4组
《女部》:“妪,母也。”《女部》:“娓,母也。”《女部》:
“姐,母也。”
妪,母亲。段玉裁注:“母也。《乐记》:‘煦妪覆育万
物。’郑日:‘以气日煦,以体日妪。’《诗毛传》:‘柳下惠妪不
逮门之女。亦以体日妪之意。不逮门者,不及入门,苟卿所
谓与后门者同衣即此也。’凡人及鸟生子曰乳,皆必以体妪
之。《方言》:‘伏鸡日抱。’郭云:‘江东呼菖。央富反。’按莒
郎妪也。母之呼妪由此。”
娓,方言,母亲。段玉裁注:“一日江淮之闲谓母为娓。
方俗殊语也。”
姐,方言,母亲。段玉裁注:“蜀人谓母日姐,方言也。
其字当蜀人所制。淮南谓之社。因类记之也。社与姐音
近。从女且声,读若左。”
这组同训词记录了古人对母亲的不同称谓,地域不同,
则称谓有异,反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3.建筑类:l8组
《土部》:“堵,垣也。”《土部》:“壁,垣也。”
堵,五板之垣。段玉裁注:“《儒行》日:‘儒有一 之宫,
环堵之室。’注云:‘宫谓墙垣也。堵,面一堵也。面一堵者,
谓面各一堵也。’依郑说堵与垣别。大氐散文则通,对文则
别也。……《诗毛传》日:‘一丈为板,五板为堵。’此五经异
义所谓古周礼,古春秋说也。异义今戴礼及韩诗说:‘八尺
为板,五板为堵,五堵为雉。板广二尺。积高五板为一丈。
五堵为雉,雉长二十丈。”’
壁,《释名》:“壁,辟也,辟御风寒也。”段玉裁注:“按壁
自其直立言之。”
这组同训词反映了汉民族在建筑方面的一些形制,也
记录了古人严格的社会等级观念。
4.军旅类:8组
《车部》:“翱,兵车也。”《车部》:“韩,兵车也。”《金部》:
“钯,兵车也。”
棚,兵车。《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作蝴镞矢。”《集解》:
“战车也。”《汉书・叙传》:“冲蝴闲闲。”注:“兵车名也。”
鞋,兵车。《释名》:“孰车戎者所乘也。”《左宣十二传》:
“使戟车逆之。”注;“兵车名。”服注:“屯守之车。”
钯,兵车。《说文通训定声》:“《司马法》:‘晨夜内钯
车。’按:兵车或施铁固之取其罕致。”
这组同训词记录下了古代军事器材的历史印记,从中
我们可以了解一些古代战争的情况。
5.交通类:6组
《车部》:“辊,卧车也。”《车部》:“车京,卧车也。”
辊,辕,辊下段玉裁注:“《汉霍光传》:‘载光尸柩以辐辕
车。’孟康日:‘如衣车有窟牖,闭之则温,开之则凉,故名之
辊辕车也。’《师古》日:‘辐辅本安车,可以卧息。后因载丧,饰
以f9f婺,故遂为丧车耳。辐者密闭,辕者旁开窟牖,各别一
秉,随事为名。后人既专以载丧,又去其一,总为藩饰,而合
二名呼之耳。’按颜说是也。本是二车可偃息者,故许分解
日卧车。”
这组同训词记录了古代交通工具的形制。
6.饮食类:21组
《食部》:“ ,粮也。”《米部》:“糈,粮也。”
粮,谷食。《周礼・地官・廪人》:“凡邦有会同师役之事,
则治其粮与其食。”《注》:“行道日粮,谓 也。止居日食,谓
米也。”段玉裁注:“许云谷食,则兼居者行者言。粮本是
统名,故不为分析也。”
队,谷食。《说文通训定声》:“按:粮者食字之训,古书
或借 为食耳。队本训以食食人也。”即为谷类食物的总
称。与粮之别在于吃的地方不同。
糈,精米。《骚王注》:“绢,精米,所以享神。”
这组同训词反映了古人在谷类食物上的细致分类,从
中也可以看到一些古人生活的印记,及祭祀在饮食上的反
映。
7.身体类:17组
《肉部》:“膏,肥也。”《肉部》:“肪,肥也。”
膏,段玉裁注:“膏谓人脂,在人者可假以名物,如无角
者膏是也。脂专谓物,在物者不得假以名人也。”《韵会》:
“凝者日脂,泽者日膏。一日戴角者脂,无角者膏。”特指人
脂或特指泽者或特指无角者。
肪,《通俗文》日:“脂在腰日肪。”特指腰部肥肉。
这组同训词记录了古人对人 物分类的态度和结果,是
古人物我观念的体现。
8.动物类:
《马部》:“嗣,骏马也。”《马部》:“骜,骏马也。”
驹,《尔雅・释畜》:“驹颡,白霸。”《注》:“今之戴星马也。
额有白毛,谓之的卢。”骜,骏马。段玉裁注:“句绝,谓骏马
之名也。”《吕览察今》:“良马不期乎骥骜。”《注》:“千里马
也。王者乘之游敖因日骥骜也。”
这组同训词记录了两种骏马的名称,属于原始专名。
《说文》中记录了大量的古代对动物的专名,有很多不为我
们今人所识,但使我们了解了古人原始的思维特点在名物
上的反映。
9.工具类:40组
《金部》:“锺,酒器也。”《酋部》:“尊,酒器也。”《金部》:
“钮,酒器也。”
锺,段玉裁注:“酒器也。古者此器荔用以宁酒,故大
其下,小其颈。自锺倾之而入于尊,自尊勺之而人于觯。”
尊,段玉裁注:“酒器也。凡酒必实予尊以待酌者。郑
注礼日:置酒日尊。”《周礼》:“六尊:牺尊、象尊、箸尊、壶
尊、大尊、山尊。以待祭祀宾客之礼。”见周礼司尊彝职。牺
作献。郑司农云:“献读为牺。牺尊,饰以翡翠。象尊,以象
凤皇,或日以象骨饰尊。箸尊,箸略尊也,或日箸尊箸地无
足。壶者,以壶为尊。”
钮,段玉裁注:“酒器也。……或日,即行苇之大斗。”
这组同训词反映出了古代酒器的不同形制,表达出古
人对工具的细致分类,反映出古代特有的形制文化。
l0.衣物类:29组
《衣部》:“袂,袖也。”《衣部》:“襄,袖也。”
袂,衣袖。《易・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
注:“衣袖所以为礼容者也。”《礼记》:“深衣袂之长短反诎之
及肘。”
裹,段玉裁注:“裹之为言回也。袼之高下,可以运肘。
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即裹的宽窄似袼,而长短似袂。
这组同训词记录了古代汉民族特有的服装样式,同是
衣袖,二者却又有不同。
11.农业类:4组
《田部》:“畸,残田也。”《田部》:“嗟,残田也。”
畸,残田。段玉裁注:“残田者,余田不整齐者也。”《正
字通》:“井田为正,零田不可井者为畸,地势多邪曲,井田取
正方,则田必有畸零。”
嵯,残且芜之田。段玉裁注:“残 田也。般字依《集韵》、
《类篇》、《韵会》所据补。残而且芜之田也,是日嗟。
这组同训词反映了上古时期的井田制,记录了古人的
农业生活。
l2.制度类:3组
《田部》:“吭,境也。”《田部》:“界,境也。”
界,边疆,边垂。《尔雅》日:“疆,界,垂也。”按:“垂,远
边也。”《孟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吭,边垂。《广雅》:“Ⅲ亢,竞也。”
这组同训词反映出了古代国家之间的疆界划分。
13.工艺制作类:2组
《玉部》:“理,治玉也。”《玉部》:“琢,治玉也。”《玉部》:
“碉,治玉也。”
理,剖析。段玉裁注:“治玉也。《战国策》:‘郑人谓玉
之未理者为璞。是理为剖析也。玉虽至坚,而治之得其理
以成器不难,谓之理。”
琢,诼磨。段玉裁注:“治玉也。《释器》:‘玉谓之琢,石
渭之摩。’毛传同。按:琢碉字谓镌錾之事,理字谓分析之
事。《考工记》:‘琢磨五工。玉人,记玉之用 袒I』人、雕人,
阙。栅人蔷理之,如榔之疏发。雕人鑫琢之,如鸟之啄物。
左思赋《水鸟》日:‘雕琢蔓藻。’是其意。”
删,雕琢成文。段玉裁注:“治玉也。《释器》:‘玉渭之
雕。’按:碉琢同部双声,相转注。”《乡部》“雕”下段玉裁注:
・ 65 ・
“凡碉琢之成文日雕,故字从乡。今则雕雕行而竭废矣。”
这组同训词记录了古人精湛的治玉工艺,是古代手工
制作工艺的反映。
14.文化用品:2组
《竹部》:“简,牒也。”《木部》:“札,牒也。”
简,竹简。段玉裁注:“牒也。《片部》日:‘牒,札也。’
《木部》日:‘札,牒也。’按简,竹为之。牍,木为之。牒札其
通语也。”
札,薄小的木简。段玉裁注:“牒也。《片部》日:‘牒,札
也。’二字互训。长大者日椠,薄小者日札,日牒。”《司马相
如传》:“上令尚书给笔札。”注:“木简之薄小者也。”
这组同训词记录了古代文化用品的材制,反映了古人
书写材料与今天的不同。
15.疾病类:l0组
《肉部》:“肿,痈也。”《广部》:“疽,痈也。”
肿,《论衡状留》:“肉暴长日肿。”《周礼-疡医》:“肿疡。”
注:“痈而上生创者。”《生民毛传》:“种,雍肿也。”
疽,《吕览》:“尽数辛水所多疽与痤人。”注:“皆恶疮
也。”《汉书项籍传》:“疽发背死。”
这组同训词记录了古人对疾病的认识,从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古人的医学水平。
另外,还有一部分同训词不是单纯的反映某一方面的
文化信息,而是从多方面记录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如:
《岁部》:“殊,死也。”《步部》:“殪,死也。”
殊,段玉裁注:“凡汉诏云殊死者,皆谓死罪也。死罪者
首身分离,故日殊死。引伸为殊异。”特指有罪之死。
殪,段玉裁注:“《左传》:‘声子射其马,斩鞅,殪。将击
子车,子车射之,殪。’《文雅》、《毛传》、《文颖注上林赋》皆
日:‘壹发而死为殪。’是也,故其字从壹。”特指一箭射中之
死。
这组同训词则通过对不同人的死的称谓及死的状态的
特殊称谓,来表现人们的等级观念及记录了古代战争中的
印迹。
综上:《说文》文化同训词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它所反
映的不只是语言文字的问题,通过它们还可以使我们了解
到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风俗等多方面的情况。
可以说,它是研究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参考文献: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徐铉,校定.北京:中华书
局,1963.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3J王宁.训话学原理[M].上海: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6.
[4]张居三.《说文解字》同训词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
年硕士论文.2002.
[5]王建莉.《尔雅》同义词考论[D].上海:浙江大学博士论
文.2005.
[6]黄金贵.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2.
[7]段德森.简明同义词词典[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2.
[8]高守纲.古汉语词义通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4.
[9]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
[10]洪成玉,张桂珍.古汉语同义词辨析[M].杭州:浙江
教育出版社,1987.
【11]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89.
【责任编辑:徐梅】
To Analyze the Cultural Same.explanationed Words
in The Explanation of Words
ZHANG Xiao-jie
(Xinjiang Education Institute,the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Urumqi 830043,Xinjiang,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tries to analyze the cultural so2qqe—explanationed words in detail,and divide the cultural
same—explanationed words into the words of the same kind,a matter with different ames,and the general
same—explanationed words with culture and analyze it’S cultural significance emphatically.
Key words:The Explanation of Words;The cuhural;Same—explanationed word;The cultural phenomenon
・66 ・
本文发布于:2023-03-09 00:05: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2915021885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邵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邵郡.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