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本章要点]:本章主要介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1、运动本能和顺应自然的生活节
律的需要2、生存与生产劳动的需要3、原始军事战争的需要4、源于民俗、风俗5、
源于宗教;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及现状1、古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2、近代少数民
族传统体育3、现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4、我国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生存现状;了解1、民运会的发展历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
征、价值与功能;掌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概念、民族传统体育的界定。
第一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概念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56
个民族共同创造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古朴。
以其独特的作用和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要素,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
体现出一个民族的自我认同的凝聚力。同时,它对提高各民族人民的健康水平,增强各民族体质和促进
各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的社会文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民族体育的概念
1、民族传统体育的界定
何谓民族传统体育?我们经常从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和网络上看到、听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
民族体育一类的词语。感觉到这些词语涵义十分清楚,但仔细一想,则发现它们的涵义很复杂。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涵义进行理论上的界定。
所谓的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体育三个名词组合而成的体育专门术语。是指特定民族从过
去传承到现在的体育文化而言。民族传统体育一词,1981年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工作座谈会”上决定
的,从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迄今在体育界里广为流传。所谓的民族传统体育就是指特定
民族普遍享有的游戏或身体运动,是体现该民族文化的具有代表性的身体运动文化。我国的少数民族传
统运动会的项目是从56个民族中具有代表性的民俗竞技、民俗游戏、民俗艺能、传统游戏、乡土娱乐
等构成。其中,具有竟争性较强的竞技项目和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性表演项目。
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界定,大致有四种观点:
熊志冲认为:中国传统体育是指中华大地上历代产生并大多流传至今和在古代历史长河中由外族
传入并在我国生根发展的一切体育活动。
熊晓正认为:民族传统体育主要是指近代体育传入前我国存在的体育模式,即1840年前,我国各
族人民己经采用并流传至今的体育活动内容、社会表现方式与价值观念的总和。
陈国瑞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在一定范围所开展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
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它是相对于外民族传入的,现代新兴的体育项目而言的。
龙佩林等认为:民族传统体育通常是指作为近代体育前身的一些民族民间传统的体育及娱乐活动,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包括汉民族传统体育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可以看出上述四种观点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这些矛盾体现在对什么是民族,什么是传统这些基本
概念的价值取向、内涵确立和外延统括上的不同理解。有人认为外族传入的属于民族传统体育,而有人
却认为它不属于我国的传统体育。
综上所述,对于什么是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相关概念的界定,在我国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
统一的较为权威的定义。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学者们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多方位
的进行了一些积极性探讨、界定,值得肯定和参考。但不可否认的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偏差,甚至是
常识性错误,有些观点值得商榷。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的一个或多个民族所独有的,在人民大众中广泛传承的、具有
修身养性、健身技击、休闲养生、竞技表演、观赏游艺、趣味惊险、民俗音乐歌舞交融特色的体育活动
形式。通常包括三类:
一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项目。这类传统体育项目,应是在我国大多数地方普遍开展,而不是
仅限于某个地区、某个民族,并在我国在己经有全国性的正式比赛项目。主要是武术、中国式摔跤、围
棋、中国象棋、风筝、龙舟等。
二类是民间体育项目。这类项目仅限于民间广泛开展,没有正式的比赛。如拔河、跳绳、踢毽子、
气功、舞狮、舞龙等。
三类是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这类体育项目上数量众多,风格各异。有壮族的抢花炮、,维吾尔族的
达瓦孜,朝鲜族的跳板、秋千,藏族的押加等。
民族传统体育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滋生现代竞技项目的沃土。纵观世界体育史的进程,
不少风靡全球的运动项目最初都是由民族体育发展而来的。当今世界流行的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刚开
始时仅仅局限在某一地区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民族中,最终为各国人民接受,成为全人类共有的体育文化
财富。国外相当一部分发达国家的体育科研人员对民族体育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推广,使之融入大众闲
暇娱乐生活中。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民族体育是当代世界流行的国际体育之母。”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
众所周知,“少数民族”一词与“民族”一词截然不同。“少数民族”:是指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
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在我国指除汉族外的55个各兄弟民族。“民族”:1)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
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2)特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
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中华民族”:我国各民族的总称,包括五十六个民族,有悠久
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遗产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汉民族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占人口总数
的90%以上,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包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将汉民族排除在
外的“民族”定义方法,显然欠妥。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它应包括汉民族传统体育和少数民族传统体
育两大部分。所以,“民族”一词往往用来称呼少数民族,这种常常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简称民族传统
体育或民族体育的说法和分类法,是错误的概念。应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单独进行定义,有利于科学研
究。
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国内体育界和民族、民俗学界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1986年9月在新疆
乌鲁木齐举行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期间,由国家民委和国家体委联合举办的首届少数民
族传统体育学术研讨会上,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定义提出了4种观点: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各
少数民族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体育活动的总称;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在古代体育的基础上
延续下来的,因此是指近代体育传入以前我国各民族就已有的体育活动;3)凡是目前在一些民族地区仍
在流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包括自娱活动)都属于民族传统体育范畴;4)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具
有民族性、传统性、体育性的活动项目。这是目前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比较权威的观点。
概括起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就是指长期流传在各少数民族中,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特征及强健体
魄和娱乐身心作用的各种活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出于各种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而创造的,
它随实践者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生着变异。
第二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历程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
受生产力水平和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限制,在不同的时空坐标上,人们从事各种体育活动有
着不同的功利目的。从远古时代开始,少数民族就出于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
和体育节庆活动。
论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须得追溯到人类的最原始时期,我国各民族先民都是从原始社会脱
胎换骨,分化而形成的。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风格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其起源与发展离不开生活、生
产劳动、军事、宗教等。
1、运动本能和顺应自然的生活节律的需要
运动是人和动物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动物通过运动获取食物、占领空间和争夺配偶,也通过运动来
逃避敌害、保存生命。在这种生存需要基础上适应与进化的动物和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运动本能与需
要。由于人类获取生存资料已非纯粹依靠身体运动,生存需要的实际刺激已不能充分满足人类运动本能
的需求,因此,人们创造了运动娱乐,这是各民族体育原始起源的一个主要因素。这种植根于人类与生
俱来的运动本能需求的活动,后来在人类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双重作用下超越了自然本能,达到了更
高的、更复杂的文化境界,包括成为古代信仰的一种物化形态。大自然的一切活动都是有节律的,生活
在大自然中的人的生活也需要有所张弛。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就是人们在劳动间隙,因地制宜创造的。
如广西龙胜瑶族和苗族中流行的“打泥脚”,就是人们在田间劳动劳累之余,用黄泥团相互击打对方腿
脚并跳跃躲避对方打来的泥团,以求一时的放松,由此形成的一种体育活动。少数民族居住的地理环境
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他们与外界往来较少,生活枯燥单调,许多体育活动是他们充实娱乐自己的主
要方式。如壮族的打陀螺、芭芒燕、打铜钱、倒立竞走、跳桌、跳橡皮筋、咬水桶,瑶族的掷石头、跳
铜铃、打猴鼓,侗族的弹毽、蛇舞,苗族的鸡毛球、跳脚会等,都是为此而创作的,这些活动充分体现
了少数民族顽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朴素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2、生存与生产劳动的需要
各民族无一不是从原始社会过来的,众所周知,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居住在山区、
丛林的每个氏族部落都是靠狩猎、捕鱼、采集等生产活动来维系自己的生存和繁衍,于是掌握生产技能
的活动产生了。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就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下逐渐萌芽,它们既是生
产技能的锻炼,又是人与人之间变相的生存竞争的形式之一。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都生活在边远山区、
高原、海岛或雪域草原,生活环境恶劣。为了生存和繁衍,不仅要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战胜周边
的敌对民族,因此,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就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以及足以战胜自然和敌人的强大竞争
力量。这样,像射箭、射弩等射击类的以及摔跤类的体育项目就慢慢产生了。在少数民族中开展比较广
泛的赛马,就是因为少数民族地区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的限制,使马成为了人们主要的生产工具和交通
工具。山区的狩猎和运输、草原的放牧和迁移,都需要马的参与和协助,因此骑马竞速和马技就成了人
们生活的一部分。另外蒙古族的打布鲁,就是从古老的狩猎生产活动演变成为现今的投掷活动;叼羊、
驯鹰是草原上开展比较广泛的体育活动,主要是为了狩猎的需要而慢慢发展起来的。满族的珍珠球就是
模仿满族采珠人的劳动演变而来的;秋千的起源与原始人类架巢于树上、采集果实及悠荡藤蔓跨过沟涧
有关。
这些为了生存和劳动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体育运动,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渐渐地从生产活
动中脱离出来,经过一些规范化的改造,就成为日常生活中人们劳动之余的一种特殊的体育运动。
3、原始军事战争的需要
人口的增多需要愈来愈多的生产资料,一些野蛮的征服民族便愈来愈广泛地利用战争来满足这种需
要。产生于劳动中的一些技能运用到战争中去,他们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自远古以来便展开了
一连串的诸如血亲仇杀、部落械斗、反抗剥削和民族压迫及抵御外来入侵等军事战争,军事需要促进了
军事体育的产生。骑马、射箭、摔跤及各种武术在军事活动中的运用极为广泛,是各民族必须具备的军
事技能。
在原始生产方式下,强健的体魄和机敏的头脑往往可以使一个人在劳动生产与战争搏杀中出类拔
萃,获得功利。这种现实的需要使人们意识到体能和技能锻炼的重要性。生活在山林和草原的少数民族
在狩猎和牧业生产中离不开奔跑追逐、投掷射击,甚至需要与野兽搏斗、与牲畜角力,因此产生了赛跑、
射箭、射弩、赛马、摔跤、投掷等体育项目。又比如赫哲族的叉草球是叉鱼的陆上训练;鄂伦春、鄂温
克的滑雪与在林海雪原游猎有关[2];壮族的打扁担,苗族的打泥脚、打草球,侗族的打手毽、踩石轮、
骑木马,瑶族的打箕圈、催工舞等都与生产活动有密切联系。少数民族在早期发展中,为了民族生存和
民族利益与异族时有争端发生,产生于劳动中的体育技能往往也能用于战斗。作为一种直接动力,军事
战斗的需要进一步促进了赛马、射箭、射弩、角力等具有军事功能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并产生
了一些趣味而有效的训练方法。如壮族传统体育活动中妙趣横生的“板鞋竞技”原是壮族女总兵瓦氏夫
人训练士兵的方法[5]。瓦氏夫人为了培养士兵的集体观念,求得步调一致、同心协力,命人根据壮人
木屐的样子做成长板鞋,让士兵3人一组或6人一组合穿一双长板鞋练习赛跑。穿上如此的“鞋”要想
跑得快,必须团结一致、默契配合,一人分心就会影响全体。正是这种饶有趣味的练兵方法,使壮兵团
结一致,所向披靡,挫败倭寇,建立功勋。
4、源于民俗、风俗
民族风俗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与各民族的生活有着多方面的联系,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而
且都非常珍视,并把它视为神圣的财富。民族风俗是一种不可侵犯的文化,除环境和文明之外,不屈服
于其他任何压力,它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合,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长河中,具有顽强的传承力,是
历史的佐证。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蒙古族传统的摔跤、赛马、射箭三项技艺成为北方游牧民族娱乐和习武的手段;花炮节,是广西、湖南、
贵州等壮族、侗族地区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聚集在河岸、山坡等地进行俗称“东方式橄榄球”
的“勇敢者的运动”———抢花炮。
5、源于宗教
宗教是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歪曲的反映,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幻想和想象,出于迷信,原始人
类常用种种形式以图感动自然力量,在祭祀活动中,逐渐用舞蹈、竞技、角力来进行祈祷,娱乐神祗,
祈求庇护,于是原来用于娱人的歌、舞等,又用来娱神。这样兼有体育和艺术双重性质的舞蹈,就和宗
教祭祀活动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原始宗教活动对体育的发展与丰富有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及现状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从萌芽状态发展到如今的态势,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上可以分
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不同的时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其他各种活动有
着密切的关系,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1、古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萌芽于原始社会,成型于奴隶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从内容看,基本
上还是沿着生产劳动、军事训练、消闲娱乐、宗教祭祀等这几个方面发展的。
(1)生产劳动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使得生产力得到大力发展,劳动工具的演进、生产劳动的情景促
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例如木材加工方面的发达促进了划舟竞渡;青铜器的出现及铸造技术的
发展使弓弩箭在一些少数民族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老的蒙古族猎人狩猎的工具和防身武器“布
鲁”逐渐形成比赛项目“打布鲁”,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保留下来;扁担是生产、生活工具,顺手拿起
来就形成壮族的“打扁担”、土家、苗族的“扁担劲”、傈僳族的“扭扁担”、瑶族的“拔扁担”等等。
(2)军事训练
进入阶级社会,为争夺地盘、猎获物甚至领袖地位继承权,战争开始频繁,规模日益扩大。战争推
动武器的发展和战斗技能的演进,从而对战斗人员事先进行身体和军事技术训练成为必要的一项工作,
这些都成为传统体育发生、发展的动力。夏、商、西周时期,弓射、武舞、骑术等成为当时民族体育活
动的重要内容。辽、金、元时期,以畜牧狩猎为生的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放牧、狩猎、作战离不
开骑射,骑术、弓箭、狩猎、摔跤等项目发展较快。清朝帝王是北方少数民族,康熙、乾隆两朝都经常
借“木兰行围”与蒙古各部举行联欢,进行摔跤、赛马活动,还有跳马、跳骆驼是由古代满族与敌兵近
战飞身跃上敌骑擒拿敌人的一种军事技巧演变而来的,最初作为清朝八旗士兵提高体质和作战技巧的工
具,后演变成为传统体育活动。
(3)消闲娱乐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各少数民族生存环境大多相对比较偏僻、闭塞,与外界
接触较少,大多处于缓慢发展的自然纯朴的生态环境之中。生产劳作之余,同样需要体力与精神的丰富
和调节,以此满足他们生活的基本需求,各少数民族的许多带有自娱自乐性质的体育活动正是在这种身
体和心理的需求下产生而发展的。例如满族滑冰,满族及其先民长期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冰期长达半
年以上,在他们长期与冰雪接触过程中,为了适应大自然,发明了冰鞋、扒犁、拖床等冰上行走用具,
还创造了各种滑冰技术。《新唐书·回鹘传下》记载“拔野古,漫散碛北,地千里。俗嗜射猎,少耕获,
乘木逐鹿冰上。”上述的乘木都是指滑雪或滑冰运动。清王室统治全国以后,仍旧保持了以滑冰训练军
队的旧俗,每年都要在太液池(今北京北海公园)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滑冰检阅,称之为冰嬉,随着冰嬉内
容的增加和变化,逐步形成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满族冰嬉是我国古代冰上溜冰之戏的代表,是古代冬季
冰上运动会。又如布依族丢花包,丢花包是布依族青年男女十分喜爱的体育游戏活动。在清代,丢花包
叫“掷花球”,据《贵州通志》的“蛮獠篇”中记载“:促家庞于孟春跳月,用彩布编为小球如瓜,谓
之花球,视所双者掷之”,多在春节、六月六等节日中举行。还有壮族的抛绣球,每当春暖花开的农历
三月初三,是壮族人民比歌赛舞的歌墟佳节,这天,歌墟场上搭歌棚,歌棚外面抛绣球,喜庆非凡。宋
人朱辅在《漫蛮丛笑》中,对壮族青年男女抛绣球的实况作了详细的描述和记载。起初它是男女青年恋
爱交往的一种方式,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变迁,现已成为群众娱乐性的体育活动。
(4)宗教祭祀
我国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宗教不仅是一种个体信仰,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例如在
壮、苗、傣、白、布依、水等民族民间流传的龙舟竞渡,真正原旨乃是祭河祈年,原是一项富有宗教内
涵的民众活动,只是到唐、宋、清朝以后,它才日渐淡去宗教色彩,愈益发展成为竞技角力的体育运动
项目;东汉、三国时期各民族进行的舞狮活动与佛教有关;再如满族的“射柳”“、中幡”,纳西族的
“东巴跳”,高山族的“竿球”,土家族的“摆手舞”,傈僳族的“刀杆节”,普米族的“祭神”,傣
族的“堆沙”,藏族的“跳锅庄”,瑶族的“抛花包”,仫佬族的“耍龙草”等等,这些各民族传统体
育活动无一不是其各自民族宗教信仰的再现。
2、近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鸦片战争以后,军队中实施了与西方体育有一定联系的“洋操”。但在广大农村、少数民族地区中,
仍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要活动内容,武艺训练、划龙舟、舞龙舞狮、骑马射箭、各种民族摔跤、秋千等
等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从历史记载,射弩曾经是少数民族维系本民族生存、发展的战斗武器。19世纪初,
英、德、法、美等国侵略者,通过各种方式窃取我边境各族历史文物资料、窥视我国领土,地处中缅边
境的傈僳族人民担负起了保卫祖国疆土、抗击侵略者的神圣职责,他们用弩箭狠狠打击了侵略者,尽管
弩箭十分原始,但却起到保卫家园的重要作用。现在弓箭作为战争武器的作用已经消失,已演变成了娱
乐性、竞技性的体育活动。
民国初年和北洋政府时期,伴随着中西文化之争,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再认识有了新的突破,体
育领域里激发了一些有民族正义感的体育界内外人士展开了一场“土洋体育之争”,即“全盘西化论”
与“建设民族本位体育”相对应的争论,一批体育界人士宣传体育民族化,努力发掘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的体育意义,自觉地开始对我国传统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整理、研究与改造,为传统体育的发展
开辟了新的途径。可以说,这一时期民族传统体育在继承和发展上都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
随着实践的深入和理论认识的深刻,西方体育逐渐成为中国体育的主体,无论是体育的内容、形式,还
是体育的价值观念和意识,都深深地打上了西方的烙印,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生活尤其是在城市生
活和教育中的影响急剧减少。
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各种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展,特别是武术,官方正式定
名为“国术”。官方武术机构———“中央国术馆”及其下属地方组织逐步建立起来,有组织的武术活
动增多,并将武术作为一种运动项目列入规模较大的运动会,使武术运动在我国得到了持续发展。
3、现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史的开始。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随之进入了一
个新的发展时期。
国家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到《全民健身计划》中,并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单项
运动会,并形成制度化。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已提出要积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挖掘和整理民
族传统体育宝贵遗产,从政策上肯定了民族体育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作用,也指明了发展方向。从1982
年开始每4年举行一次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截至到二十一世纪初期,现已分别在天津、内蒙
古、新疆、广西、云南、北京和西藏、宁夏等省市举办了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各级民委、
体育总局和民族院校,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整理、加工、提高做了大量工作1984年至今,在
挖掘、整理的基础上先后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体育集锦》《、中华民族游戏大全》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通论》等。各级民委、体育
总局对挖掘、整理出来的优秀项目进行了改革、提高。1985年以来,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不断地组
织专家对竞赛规则进行了修订,对场地器材、比赛方法、违反规则与判罚、名次排定等都作了详细规定,
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竞技化。各级体育总局、民委及学术组织多次举办学术研讨
会,探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改革与提高1981年以来,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大学生
民族传统体育协会等学术组织,举办了各种学术研讨会,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研究,不论在广度
和深度上都得到了提高。同时还成立各级民族体育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1993
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成立了全国性的少数民族体育专业的群众团体———中国少数民
族体育协会,并于2005年组建中国少数民族体育协会第一届院校民族传统体育委员会,邀请全国各民
族院校及各类有志于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发展的院校共同参与,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发展。教育部中
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民族传统体育分会于1994年成立,并于1999年在分会下设立了“大学生少数民族传
统体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开展了各种研讨活动。各省、市、县也纷纷成立民族传统体育协会,使民族
体育工作形成了上层有人管、中层有人抓、基层有人做的良好局面。全国各高校大力推广少数民族传统
体育教育,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逐渐得到了普及与开展许多体育院、系设立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这门新
兴学科,这是我国体育院、系专业改革,拓宽原设武术专业的口径,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专门人才的一项
重要改革举措。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把少数民族
传统体育项目列入到公共教学当中。各地为了使民族传统体育稳定发展,有目的的建立起民族传统体育
基地据不完全统计,在二十一世纪初,即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前后,全国已有10多个
省区(市)建立了70个左右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共确定区级民族传统体育基地
12个;上海市在有关社区和学校建立了7个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河北省共建有综合及陀螺、毽球、摔跤、
珍珠球、木球、射弩、高脚竞速、武术、蹴球等训练基地12个;北京市建立了中央民族大学、北京体
育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首都体育学院4个训练基地、14个推广普及基地。这些基地大都建在学校或民
族地区和农村,在普遍开展活动的基础上选拔优秀队员进行重点培训,一旦需要即组织参赛。除省(区)
级基地外,有些地州市也建有基地,如广西的百色在市内12个县(区)都建有基地,河池市有壮、瑶、
仫佬、毛南、水等民族项目体育基地11个。随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国际友好往来,使中华民
族传统体育逐渐走向世界通过国际往来,加强各国对中国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了解,增强友
好感情,促进经济的发展,促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走向世界,使一些项目不久将成为亚运会和奥运会的
正式比赛项目。
总之,现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在转型过程中面临两大任务,第一要适应社会文化现代转
型中的时代性转变,第二要注意现代体育文化转型中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4、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生存现状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一方面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生态的文化范式之一;另一方面
作为现代体育文化的重要资源,以其特有的民族性、传统性、体育性、趣味性、简易性、节日盛会性等
特点,在丰富国民生活、推进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促进民族团结、增进民族交流、培植地方产业、
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有其特殊的功能。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体育文化,对其历史及发展研究,
可以树立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使大家共同开发、传承、展中国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目前我国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现状
可以总结为:
(1)族群式传承
传承性是传统体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世代传承的族群观念维系着少数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这种古老
的传承方式形成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多彩的繁荣现状。我国少数民族在各自发展的历史进
程中,都沉淀着表现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它们又是民族生活的折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植根于
这种族群文化之中,随着民族心理、性格和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实现自身的历史发展。
(2)集会式表现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族群式传承方式决定了其自身的表现形式———集会式。每逢少数民族的
大型集会或节日庆典活动,都有相应的传统体育项目表演,如在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期间,举行射
箭、摔跤和赛马等比赛;鄂温克族牧民每年5月22日举行的”米阔鲁节”,要进行赛马、套马比赛;
彝、白、傈僳、纳西、拉祜在“火把节”上要举行斗牛,斗羊,赛马和摔跤比赛等。
(3)零星式开发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经济、文化状况和体育传统差异很大。历史上多民族共同生
息,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每个民族都有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活动。目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
开发模式单一零散,这种零星式的开发模式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和发展极为不利,也有碍于多样
化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格局的形成。
(4)钟摆式发展
大多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是建立在娱乐的基础之上,竞技性因素相对淡化了。由于缺乏科学的指
导和系统的训练,加之民族内部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娱乐化取向,形成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只停留在
历史保存的层面,呈现出钟摆式的发展趋势,从而制约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健身价值的开发和运动
形式的普及。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趋势
1、民族传统体育将得到进一步的挖掘、整理、创新和推广
民族传统体育伴随着通讯手段的发达,信息交流的便捷,以及大众旅游浪潮的高涨而为更多的人们
所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所富有的民族性、区域性、娱乐性以及独特的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和人文内涵是现
代体育所不具有的,相对普及性较高的现代体育而言,民族传统体育以其动作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的原
生性及附加民族服饰和道具的新奇性等给现代人类以更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追崇与
欢迎。借助于奥运会的举办,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将逐渐释放其魅力,扩大其影响,也促使民族、民俗文
化工作者及旅游开发者对其进行挖掘、创新与推广弘扬。从文化教育与传承的角度来讲,民族传统体育
所表现和彰显的许多特异性特点和文化内涵,以及在社会发展中衍生与附加的众多社会发展功能也使体
育工作者和社会学、民族学等相关科研人员充分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
重要组成部分,挖掘、整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深刻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发展的机制及其社会
价值功能,探索民族传统体育的多重发展途径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政府发展组织规划者、
旅游策划者和地方社会组织精英和普通民众都应努力的同时,对之加以适当的创新、改造、宣传、包装
和推广。这将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地区发展、社会的和谐进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2、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产业的一支,将有更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其机制的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所蕴含的社会影响力开始为人们重视
并利用,其蕴含的市场商业价值也正得到开发利用,体育产业部门根据市场需求和民族传统体育特色,
已开发出很多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但因为人的认识水平与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很多极具开发潜力的民
族传统体育产业还未形成。体育产业一般是指通过向社会提供体育物质产品和体育劳务而获取经济收益
的经营性活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是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少数民族体育需求而使少数民族传统体
育文化进入生产、交换、消费和服务的产业门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作为体育产业中独具民族特色,
文化性、地域性突出、娱乐趣味性强的产业,在未来发展中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市场。首先,少数民族
体育产业将拥有丰富的客源市场。现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劳动生产效率获得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余
暇娱乐时间相对增多,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得人们对健身、娱
乐、社交的需要越来越多;而城市生活节奏加快,竞争的升级,居住环境的喧嚣,也使得人们渴求自然
纯朴的生活,感受返璞归真的境界,寻求惊险刺激和异样风情的文化生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寓民族文
化、体育健身等于一体,是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追求等的外在表现形式,记载
与延续着民族历史文化知识,其观光欣赏、参与体验性强,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们健身、娱乐、社交、体
验等多种需求。现今很多旅游部门都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到民族风情旅游的线路之内,甚至作为特色旅
游点加以重点推介,其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旅游观光者和追奇探险者前来欣赏参与,除了作为游客亲临
感受外,很多人还到艺术表演中去领略民族文化的魅力,云南印象从出场到现在已成功演出700多场,
观众超过数千万,仅票房收入就达8千万;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
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此后,侗族大歌频频亮相中国中央电
视台,还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联欢晚会、北京音乐厅等重大国内外演出活动,得到国内外亿万电视观
众的赞赏。现今在CCTV电视舞蹈大赛中,越来越多的民族传统舞蹈被演绎,也受到全国亿万电视观众
的喜爱与欣赏,充分说明民族风情产业极具开发价值和潜力,拥有丰富的客源市场。其次,民族传统体
育文化产业将具有多样化的开发形式。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重点是在充分宣传推广中,突出民族传
统体育的品牌价值,从而开发出多样化的产业形式。①民族体育旅游产业。根据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
的储存情况和开发场所的自然环境状况,可将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分为专项型民族体育旅游、综合性民族
体育旅游和附带型民族体育旅游。专项型民族体育旅游是指以民族体育活动为龙头的旅游,如专项型的
民族体育节庆旅游、民族体育旅游探险等,像花炮节、拉鼓节、漂流、攀岩等就是属于此类;综合性民
族体育旅游指将民族体育旅游与民族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等结合起来综合开发的旅游形式,像民族
风情园等就是属于此类;附带型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则指将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作为其他人文游览的陪
衬,进行辅助性开发。②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产业。即充分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优势,发挥其教
育宣传作用,进行多形式的文化产业开发,如创办民族传统体育博物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商品,如民
族传统体育纪念品、民族传统体育书籍、VCD、游戏、电视电影传媒等。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服务产业,
如民族传统体育健身所、民族传统体育娱乐场等。
3、民族传统体育将获得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融合
在当今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在我国加入WTO和申奥成功的影响下,中
国民族传统体育由“自产自销”、自娱自乐的区域性封闭形式向广泛性全球化方向传播,并与其他民族
体育和民族文化相融合,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奥运会项目的发展壮大本身是民族体育全球渗透融合的
过程,伴随各民族长期以来的交往和共处,我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跨越了地域的界
限,获得了广泛的交流融合,如珍珠球作为朝鲜族的地方传统体育活动,借助于民运会的推广普及,现
已在我国南部及其他很多省份广泛开展起来。射弩作为百越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经由民运会的推广,
此项活动在很多沿海城市也开展起来。全球化的刺激带动了各国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而现代生活环境的
压抑,生活观念的转变,也激发了人们追求和享受多元文化的欲望,这就为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发展奠
定了心理需求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交通通讯手段的便捷,使得人口流动愈
加频繁,规模越来越大,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这为民族传统体育的相互融合发展提供了媒介流通
的基础。体育作为共识性的全球符号代码,可以突破语言文字符号的交流障碍,引起各国人民情感上的
共鸣。同样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可包融性和体育特有的“共鸣性”,为民族传统体育融合发展提供了自
身资源条件优势。伍绍祖讲过:“越是中国的东西,就越属于世界,这是个辩证法。”越是民族的东西,
就越属于世界,民族传统体育在全球化带动下,必将获得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融合。东方文化宝库中
的璀璨明珠—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必将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呈现出独特的魅
力,并为世界当代体育文化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
4、民族传统体育将成为民族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
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广泛影响和旅游效益的全面刺激下,民族地区的人们对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资源有了全新的认识与了解,政府部门、地方精英均感受到在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同时,充分挖掘
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多重社会功能的重要性,1991年11月在广西南宁召开的第四届全国民运会明
确提出“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民运会期间,同时举办大型商品交易会,取得显着的经济效益,
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腾飞带来了新的启动力。蒙古族的那达慕、侗族的花炮节、苗族的拉鼓节、
彝族的火把节等等都成为提升地方经济、宣传推广地方文化与特色产品的重要平台。民运会中全国各省
区代表队精彩激烈的体育竞赛、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和异彩缤纷呈的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表演,以及
盛大的商贸交易会,吸引了数千万人前来参与、观看,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速了信息的流通,密切了
民族交往,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交流、沟通,加强了民族间与民族内的认同,使得民族地区经济、文化
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各民族团结和睦相处,整个社会展现繁荣稳定的良好发展局面,社会的精神面貌
都呈现积极向上的良好势头。在地方性的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活动中,民族传统体育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
神文明建设效果体现得更为明显,因为它是区域性的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节日体育活动,其民族性更
为浓郁,人们参与的热情与激情也更为强烈,节日活动中相应的不良社会现象明显减少,节日体育活动
的带动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安定和谐。随着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价值功能的进一步挖掘
利用,对民族传统体育开发形式的多元探索,民族传统体育将成为民族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
生力军。
5、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道路
科学化是民族体育进入现代社会的“通行证”,它包括用科学规律指导少数民族体育的,普及与提
高,用科学原理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整理和提炼,促使其从民风、民俗中逐步分离出来,走上
系统、稳定、独立的发展道路。科学化将是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方向在科学化的过程中,我国民族
体育将从更新中得到升华,从而自立于世界体育之林。
定期举办全国民运会,是少数民族体育走向规范化的重要标志。每隔4年举办一届的全国民运会,
将民族体育按照固定的节奏一浪接一浪地推向高潮。而大量民族体育项自规则的制定,则为民族体育的
推广和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将进一步规范化。
受一定的经济、文化、政治、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体育大多带有一定的封闭性,这种状况
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打破封闭状态,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化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民族传统体
育将逐渐打破民族与地域间限制,在更大的范围内发展,一些项目也将打破秘不外传的状态,使其大众
化、通俗化,扩大群众基础,从而使其具备立足于现代社会的基本条件。
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1、民运会的发展历史
五千年悠悠岁月,56个民族自强不息,在年复一年平凡而伟大的生产劳动中孕育出民族体育文化宝
藏。然而,千百年来,这些中华文明的璀灿明珠却散落民间,自生自灭。中国举办全国民族运动会的创
举改写了历史,使博大精深的民族体育之门开启了。半个世纪以前,当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
动会在海河之滨启幕时,民族体育事业开始获得了新生。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在1953年
举办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和竞赛大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民
族政策,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增强各族人民体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经国务院批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联合主办、
由地方承办,每4年举行一届。从1953年-2007年,我国共举行过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1)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新中国刚刚诞生,就对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十分重视。1953年11月8日至12日,国家在天津
市举行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30年后,即1984年国家体委、国家民委将这次体育运动
会定为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从此,这项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主的赛事活动便每4年
一次地开展起来。参加民族形式体育及竞赛大会的,共有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维吾尔
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傣族、朝鲜族、纳西族、汉族等13个民族的395名运动员。他们分别来自
华北区、东北区、西北区中南区、西南区(包括西藏)和内蒙古自治区、解放军及铁路系统等九个单位。
大会在天津民园体育场隆重举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郭沫若、卫生部部
长李德全等出席了开幕式并讲话。体育项目分竞赛、表演和特邀表演三部分。竞赛项目有:举重、拳击、
摔角(跤)、短兵和步射;表演项目有:武术(分棒术和器械等383项)、民间体育(分石担、石锁、
弓箭术、弹丸、爬杆、跳板、木杠、皮条、沙袋、地围、跳桌、筋斗、叠罗汉、大武术、五虎棍、打术、
跳术、跳绳、飞叉、中幡等22项)、骑术(各种马上技巧表演9项)三大类;特邀表演有:马球、蒙
古式摔跤、狮舞、杂技等。其中维吾尔族的踩绳(即达瓦孜)、蒙古族的摔跤、朝鲜族的跳板、回族的
武术以及内蒙古骑兵的马术等少数民族项目给人留下可深刻印象。竞赛项目中有10名举重运动员创造
了国家新记录。来自全国各地及天津市的观众有12万人次。运动会闭幕后,又挑选了90名优秀运动员
进京连续表演了31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这届运动会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重视下召
开的,它不仅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民族形式的体育盛会,更是一次体现民族平等团结的盛会。历史上备
受压迫和歧视的少数民族,第一次将自己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与汉族体育项目一起平等地拿到全国体
育运动会上展示,在中国体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推动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
增强民族团结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2)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1982年9月2日至8日,由国家体委、国家民委主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在呼和浩特市
举行了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兰夫,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等出席了开幕式,
并接见了与会的全体运动员、裁判员及工作人员。乌兰夫、万里还分别为运动会题词。
本届运动会历时7天,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6个民族的863名运动员和教练员参
加,其中少数民族运动员593人。十几个省、区组织的少数民族参观团,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的参观
团,中外记者,以及正在呼和浩特市学习、讲学、旅游的中外朋友和当地群众参加了开幕式并观看了比
赛。体育活动分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两大类。竞赛项目有:射箭邀请赛和中国式摔跤。来自内蒙古、
新疆、西藏、青海4省区5个民族的24名运动员参加了射箭的角逐并取得了优异成绩。15个省、自治
区、直辖市13个民族的56名业余摔跤运动员参加了4个级别的中国式摔跤比赛,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
摔跤人才。表演项目有68个,分别由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6个少数民族的800多名运动员进
行表演,其中有:傣族的孔雀拳、白族的霸王鞭、纳西族的东巴跳、彝族的阿细跳月、高山族的背篓球、
回族的斗牛、藏族的"碧秀"、土族的轮子秋、朝鲜族的秋千、黎族的跳竹竿、壮族的高空舞狮、维吾尔
族的"达瓦孜"、哈萨克族的马上拾银、塔吉克族的叼羊、蒙古族的赛骆驼和赛马、达斡尔族的"波依阔"
等。这些传统的民族表演项目,是由各民族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和发展而来,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吸引
了80多万观众前来观看。运动会期间,还举办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图片展览",举办了有12000
人参加的盛大联欢晚会。在联欢晚会上,各民族运动员围着熊熊篝火,载歌载舞,尽情表达各民族平等
团结友爱的深厚情谊。
(3)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1986年8月10日至17日,由国家体委、国家民委主办、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三
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乌鲁木齐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中共
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刘澜涛、江华,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杨静仁、包尔汉等出席了开幕式。国际奥
委会执委、国家体委副主任何振梁代表国际奥委会向大会赠送了一尊铜质和平鸽以示祝贺。
?本届运动会首次启用了会徽、会旗、会标,这标志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逐步走向正规化。
由全国(除台湾省外)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个少数民族的运动员和各民族的教练员、工作人
员共1097人参加了比赛和表演,另外还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成的观摩团,以及特邀代表、
中外记者、港澳同胞和外国友人等共2000余人,总规模达3704人,大大超过了上届。????
本届运动会设7个竞赛项目和115个表演项目。竞赛项目除保留上届摔跤、射箭外,增设了赛马、
叼羊、射弩、抢花炮、秋千5个项目。表演项目比上届增加了47项。由于本届运动会制订了较为科学
的比赛规则,使参赛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得到了较好发挥,各代表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运动会期间,国家民委、国家体委联合表彰了一批民族地区体育先进单位和个人????
大会期间,万里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工作人员、中外来宾及各民
族的代表在天山脚下的南山牧场一起联欢,歌声、笑声汇成一曲民族大团结的赞歌。
(4)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由国家民委、国家体委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于1991年11月10日至17日在南宁市隆重举行。其中,赛马项目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于1991
年8月4日至7日在呼和浩特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中共中央政
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李德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阿沛·阿
旺晋美、赛福鼎·艾则孜,国务委员、国家扶贫领导小组组长陈俊生,全国政协副主席杨静仁、程思
远出席了开幕式。本届运动会的宗旨是:平等、团结、进步、繁荣。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全国政协副主席、
国家民委主任司马义·艾买提为大会题词。从该届运动会开始,承办单位举办了运动会歌曲征集活动,
民族运动会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会歌。由乔羽作词、徐沛东作曲、青年歌手韦唯(壮族)演唱的《爱我中
华》,从广西南宁唱响全国,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运动会历时8天,有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5个少数民族的运动员和各民族的教练员、
工作人员、观摩人员、少数民族体育先进地区和单位的代表及中外记者,共3000多人参加。台湾少数
民族龙舟队和少数民族传统歌舞艺术团,第一次参加了全国民族运动会的比赛和表演。
第四届全国民族运动会设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两大类。竞赛项目共9项:龙舟、抢花炮、秋千、射
弩、珍珠球、木球、摔跤、赛马和武术,设金牌34枚;表演项目120项,设奖114个。本届运动会不
仅在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的数量上超过了历届,而且制订了较为科学、系统的总规程、竞赛项目规程和
规则、表演项目评判方法,使本届运动会向着规范化的轨道迈进了一大步。大会还增设了“道德风尚奖”。
运动会期间,召开了民族体育表彰会,国家民委、国家体委联合表彰了一批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体
育事业做出贡献的先进地区、单位和个人。
(5)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由国家民委、国家体委联合主办,云南省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
1995年11月5日至12日在昆明市举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国务委员兼国家民委
主任司马义·艾买提,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出席了开幕式。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第五届全国民族运动
会题了词。
本届运动会的宗旨是:发展民族体育,增强民族体质,加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该届运动会历时8天,其规模和设项均超过了历届。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55个少数民
族的运动员和各民族的教练员、裁判员、工作人员、观摩人员、少数民族体育先进代表及新闻记者共9000
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首次组团参赛。台湾省少数民族组团参加了龙舟竞赛。大
会还邀请了部分港、澳、台同胞前来观摩。
本届运动会设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两大类。竞赛项目有:抢花炮、珍珠球、木球、毽球、摔跤、秋
千、武术、射弩、龙舟、赛马、打陀螺11项,设金牌65枚;表演项目有129项,设一、二、三等奖。
另设“体育道德风尚奖。”
?运动会期间,国家民委、国家体委联合召开表彰大会,表彰了一批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
做出贡献的模范集体和模范工作者。
为配合运动会的举行,还举办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摄影艺术展”、“民族团结艺术灯展”“焰
火晚会”等活动,并在海埂民族村举行了民族大联欢。
(6)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由国家民委、国家体委联合主办,北京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
1995年11月5日至12日在北京隆重举行。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20世纪我国举办的
最后一次大型综合体育运动会。该届运动会会举办的时间和地点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1999年是中华
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是西藏自治区民主改革40周年,又是20世纪最后一年。北京市祖国的首都,
是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西藏是“世界屋脊”是我国典型的边疆民族自治地区,为全世界所关注。党和
国家领导人为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题了词。
?该届运动会遵循“发展民族体育,增强民族体质,加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在宗旨,本着
“平等、团结、繁荣、进步”的原则,充分展示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民族团结的旗
帜,迈向新世纪的精神风貌。
该届运动会设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两大类。竞赛项目有:抢花炮、珍珠球、木球、毽球、蹴球、秋
千、射弩、龙舟、赛马、打陀螺、“押加”、民族式摔跤。其中射弩,打陀螺、“押加”和部分马上项
目、部分表演项目在拉萨分赛场进行。
为配合运动会的举行,还举办了“民族文化节”、“民族艺术周”、“民族大联欢”、“民族摄影
展”等一系列文化活动。
(7)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由国家民委、国家体委联合主办,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运动会于2003年9月6日至13日在银川市、石嘴山市隆重举行。????
该届运动会的宗旨是: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繁荣。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举全区之力,凝全区人心,不求最大,但求最好,充分发扬宁夏精神,把第七届全
国民族运动会办处特色和水平,办成全国民族大团结的盛会。该届运动会历时8天,来自全国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台湾省等34个代表团的55个少数民族的运动
员和各民族的教练员、裁判员、工作人员,以及该届运动会共设抢花炮、珍珠球、木球、毽球、蹴球、
马术、秋千、武术、龙舟、民族式摔跤、射弩、高脚竞速、陀螺、押加等14个比赛项目和120多个表
演项目。
为配合运动会举行,还举办了“民族传统体育摄影艺术展”、“民族书画家书画展”、“体育集邮展”、
“民族体育成就及气象站”、“西部民族风采之星展示大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
(8)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由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主办,广东省人民政府协办,广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八届全国少
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2007年11月10日至18日在广州隆重举行。
本届民族运动会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广州大学城、从化等地18个竞赛场馆(地)和3个大型活
动场馆(地),进行15个比赛项目和150多个表演项目的竞赛。
本届民族运动会设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两大类。竞赛项目在上届的基础上增加了1个大项目“板鞋
竞速”,增加31个小项目。表演项目增加了一大类:民族健身操。
本届民族运动会实际共设竞赛项目有15个:花炮、珍珠球、木球、毽球、蹴球、秋千、射弩、龙
舟、陀螺、押加、民族式摔跤、高脚竞速、板鞋竞速、武术、马术等项目。表演项目分四大类∶综合类、
技巧类、竞技类、民族健身操类。
本届民族运动会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33个代表团近8000
名运动会员参赛,代表团人数超过历届。
本届民族运动会会歌为"矫健大中华",吉祥物是华南虎“悦悦”。
运动会期间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还将联合召开“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
和“体育科学论文颁奖大会”。
为配合运动会,本届民族运动会还将举办“民族大联欢”、“民族书画展”、“民族摄影展”、“民
族大型文艺演出”等一系列文化活动。
第三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价值与功能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
1、民族性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一般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民族区域体育的项目。毋庸置疑,它既不同于现代竞技
体育,更不是一种世界性的通行的体育运动形式。其中的民族性就反映创造这类体育运动形式的民族的
群体性格。许多民族的体育运动形式,在经过几十年、几百年乃至上千年传承过程中,也会不断融进其
它民族传统体育的某些因素,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革、演化。但它始终保留着其初始创造时的
民族印迹。其次,长期以来,由于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流行于各民族中,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相
互的熏陶,时时地浸润着、影响着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纵观当代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
其活动形式和活动规则上,都因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特点的影响,而形成了在技术上和动作上的
不同风格。如藏族的赛牦牛、白族的霸王鞭、纳西族的东巴跳、傣族的孔雀拳等,都是其它民族所没有
的,又如蒙古族式摔跤“搏克”,维吾尔族摔跤“且里西”,彝族式摔跤“格”,藏族式摔跤“北嘎”,
回族式摔跤“绊跤”,虽然都是民族式摔跤比赛,但比赛方式或规则差异很大,风格亦迥然不同。
2、地域性
各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的形成及其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所处地域的影响。由
于各个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所生活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不同,形成了各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如江
南的竞渡、北国的冰嬉、大漠的赛驼、山地的竞走、草原的骑射、丛林的射弩等,显然都具有鲜明地域
特色,保留着在不同环境、不同地理条件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烙印,并伴随着当地民族风情演变沿袭
至今。因此,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形式,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其地域性。
3、传统性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从它产生之时起,到今天的发展现状,应该说按照传统的方式不断沿袭、继承
和发展。虽然在其发展、演化过程中会经过种种变革,或扬弃或丰富,但它始终保留着传统健身与娱乐
的主要活动特点,这正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命力所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过优化了的传统的
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无论其活动规则、活动方式还是活动功效,都是人们长期积累、总结下来的实践经
验。因此,传统性决定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生命力。
4、亲和性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其本质上讲是一类群众性较强的运动形式。这是因为:其一,是各少数
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劳动过程中,所创造、遵从、维护和实践的健身运动形式。虽然经过了长期的
发展、演变和丰富,但其基本的特征和健身功能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就使得它被越来越多的群众所
认知、接受和参与,并得以广泛传播和长久传承下来,形成了相当稳定的群众基础。其二,是各民族长
期生产、生活的实践结晶,其健身特点和人们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从客观上使群众自然而然
地去接受它、适应它。其三,是作为一类各民族自创的“土生土长”的健身运动形式,由于其极具民族
特点,并和他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连,而且其活动方式简便易行,老少皆宜,对各民族而言又是一种
共识的表现形式,因此它最能被各族所接受,成为日常主要的健身内容,成为各民族在节日活动、劳动
之余、人群聚会所必不可少的健身形式。因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这一类
传统健身体育形式更加深入人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会更加普及。
5、整合性
个体的人,无论对于大自然、猛兽或其他群体,都显得十分脆弱。人们早已认识到,人的生存与发
展都得依靠群体,而整合性则是把存在个别差异的人聚集在一起的粘合剂。共同的民族体育习俗,往往
把同一民族、同一地区的群众吸引到一起,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认同感和亲和力,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
体育活动,都具有突出的整合功能。如景颇族的“目脑纵戈”、傣族泼水节的“嘎光”等活动中,参与
者集体行动,整齐划一,增强了群体意识和民族认同感,从而形成了一种民族的亲和力与凝聚力。而赛
马、斗牛、摔跤、龙舟等,多是以村寨为参赛单位,参赛者除了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之外,还要有集体荣
誉感。正是这种特性,使民族体育在各少数民族群体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
1、文化价值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还是一种传统的民族文化形式,它深深地扎根于各民
族的文化土壤中,并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渐体现出其自身的文化价值。
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大多把竞技与舞蹈、艺术、音乐、体育等多种文化的表现形式
融为—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如壮族的三人板鞋竞技、苗族的芦笙踩堂、蒙古族的曲棍
相舞、彝族的打磨秋、瑶族的跳八音等,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娱乐、健身的特点和艺术欣赏的价值。在
这些运动中,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自然融合,参与者和观赏者都能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绝大多数项目,都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是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生动的大课堂。
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大都没有统一的文字,所以教育的手段主要靠言传和身教,大都是在生产和生活中模
仿学习。譬如,主要分布在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主要从事渔业生产。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
赫哲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捕鱼经验。为了训练下一代能熟练地掌握叉鱼的生产技术,家长就教他们学习
叉草球,后来逐渐演化成为一项富于乐趣的传统体育活动。
2、社会价值
较之国家的主流体育而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民间性的边缘体育,但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
下,它已逐渐成为增强民族团结、贯彻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渠道之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这一作用可
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各级政府曾邀请少数民族体育代表团赴各地参加体育娱乐表演,以达到消
除民族隔阂,增进民族了解,加强民族团结的目的。这种通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接触来加深少数
民族对新生政权了解的举措,在当时的背景下,是一种政治举措,也体现了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价
值的认同。当前,按照现代国际流行体育形制对各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改造,依照国际竞赛形式对民族传
统体育竞赛进行组织,并定期举行各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是现阶段实现和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友好、
团结的重要方式。
3、经济价值
旅游业的发展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经济价值得以充分释放出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了新的
价值意义。
现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大,一些人开始厌倦喧嚣的都市生活。繁重
的工作和单调的生活方式,必然唤起人们“放飞心情”、“体验差异”的欲望。因此,到少数民族地区
去观光旅游便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重要选择之一。这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现阶段得以实现其经济价
值的前提条件。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能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将少数民族群众喜爱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
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融入节庆商贸活动之中,可以形成一个临时的市场。近年来,有许多地方采取“体育
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如广西壮族回族乡开展的竹竿舞、笙舞、射弩、穿板鞋等;四川甘孜藏族自
治州举行的赛马会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这些活动吸引了周边众多群众参与与交流,对推销民族地区特
色产品,加强经贸了解与往来,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在,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节日庆典的资本性质,即节日庆典与其他劳动产品一样也可以转
变为商品,与经济资本一样能带来物质利益,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所以,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
源进行深入挖掘、整合,利用少数民族节日庆典,搭好体育的台,唱好经济的戏,对丰富少数民族地区
人们生活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还有增多的趋势。具体有:
1、传承功能
民族体育是民族风俗文化之一,反映了民族性格与民族的崇尚喜好,广泛的群众性使其得以传承。
蒙古族、藏族家庭,如有男孩降生,在自家的门前悬挂小弓箭,企望孩子长大后成为优秀的射手;新疆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锡伯族家庭新生男孩后,家长便把一副用红丝绳扎成的小弓箭挂在他们崇信的
“喜利妈妈”身上,并在每年农历的元月天天焚香跪拜,求神保佑孩子长大后弓马娴熟,勇猛强壮,前
程远大。民间谚语说:“不会拉弓,算不上豪杰。”正是由于锡伯族家家有弓箭,常常有训练,世代相
传,因而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射箭运动员。哈萨克族、蒙古族、藏族牧区的孩子,从小就会骑马,年龄稍
长,便是技艺娴熟的好骑手。生活在江边与海岛的赫哲族和京族的儿童都能游泳划船。
2、政治功能
体育和政治的相互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方面,
显示出鲜明的政治立场,在宣传民族自信、自强和爱国主义精神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政治作用。当今世界,
民族问题是世界性的热点问题,在世界许多地区为民族问题纷争不已及战乱四起的时候,唯独我国是“风
景这边独好”。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所体现的政治意义超越了其体育运动本身,它已经成为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
要方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广泛开展充分显示了我们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
的大好局面。
3、教育功能
《中国古代教育史》记载:“氏族公社成员们除在生产实践中受教育外,又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
中受教育,他们利用游戏、竞技、舞蹈、唱歌、记事符号等进行教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些本
身就产生于生产、生活,并在体育活动中对下一代进行生产、生活技能的传授和教育,如傈僳族的过溜
索、拉祜族的射弩、苗族的爬花杆等都具有向后人进行生产、生存能力教育的作用。有些少数民族还注
意通过祭祀活动、戒度仪式、成人礼仪等形式教育族人和后人要勇于挑起民族兴旺的重担,如要参与战
争、保长卫幼、相互帮助以及社会道德规范教育,以形成人们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诚实、勇敢、坚毅等良
好的民族心理素质。
4、竞技功能
竞争是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世界各国不仅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上展开激烈竞争,还
极为重视在国际体坛上的竞技角逐,比试民族的体力、智力、国力,树立民族在世界上的整体形象。纵
览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繁多,据资料统计有近千种,且运动形式千姿百态,每个项目都有着浓
郁的民族特色。有的对抗性突出,有的又强调技巧,有的偏重趣味性。这样大的数量、这么多的形式是
现代体育项目难以比拟的。有许多项目只要加以改造,强化其竞技性、完善其比赛规则就可以作为竞技
项目加以普及、推广。诸如抢花炮、摔跤、射弩、龙舟、武术、陀螺、木球、押加、珍珠球、秋千、蹴
球、高脚竞速、板鞋竞技等就是经完善后,发展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已
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理解、乐于参与的体育竞赛活动。其中的武术、摔跤、龙舟等项目,经不断改造、
提高,已制定出较为完善的比赛规则与胜负评判标准,逐步适应国际体育竞技的要求。武术已被列为亚
运会、东南亚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有望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逐步实现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
体育由民族性活动向国际性运动竞赛方向的重大转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将会带着浓郁的民族风
格、东方特有的韵味而步入世界体坛。
5、健身功能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同样以身体活动的方式进行。在娱悦身心的运动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促进人
的体能的发展和体质增强,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所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更是维系民族生存的保证之一。
各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劳动、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了各具特色的锻炼手段和锻炼意识。如侗族的抢花炮、
哈尼族的秋千、回族的木球、藏族的押加、朝鲜族的跳板等,都具有显着的强身健体功效。人们在参与
这些活动时,不仅发展了体能,增进了健康,而且精神上得到满足,意志上得到锤炼,促进了身心健康。
这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本质功能。
6、娱乐功能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于本身丰富的民族文化特征,具有强烈的娱乐性。人们在余暇时光参与
传统体育活动,可使人精神饱满,情绪愉快,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这既是人类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基本
要求,也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少数民族
传统体育项目对于生活在条件艰苦、较为偏远又相对封闭的少数民族而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他
们主要的休闲、娱乐、健身方式。许多项目都是通过自娱自乐的消遣和游戏的方式进行,如彝族的跳乐、
佤族的陀螺、德昂族的蔑弹弓、苗族的吹枪就具有典型的娱乐特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其生动活泼的
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喜爱和重视。随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的日益普及,其中所包含的趣味性、娱乐性特点更具有吸引力。
7、社交功能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具有群体性的社会互动行为,使人们在一定规则和道德规范的约束
下,拓宽社会人际交往的渠道,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一活动可以消除各民族因地理环境、生活方式、
文化传统带来的隔阂,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感情交流和文化交往的社会媒介环境。通过少数民族传统体
育活动有助于改善民族关系,增进民族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交流,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也给不同阶层的人
提供了交往的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族人社交、爱情、自我实现的需要。各族人民通过少数民
族传统体育运动形式交流彼此间的技艺、文化、思想,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和祖国的统一。
8、审美功能
在许多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游戏中,游戏者姿态优美,令观者赏心悦目。如朝鲜族的荡秋千和跳跳板
游戏。荡秋千时,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少女、少妇在凉爽的树荫下悠悠荡起,长裙在空中飞舞,有时像
矫健的鹰在展翅飞腾,有时又像轻盈的燕子飘到地面。跳跳板比赛时,两名朝鲜族妇女分别站在木板两
端,翘起的一方略作弹跳,之后双脚踏下,另一方借力向上弹起,腾空做各种动作,随之下落,用力踏
板,又将对方蹬弹于空中。这样此起彼伏,连续不断,节奏鲜明,动作优美,加之彩裙飘舞,确实给人
一种美的享受。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是歌与舞的故乡,其传统游戏中有歌有舞。在各界民运会中的表演项
目就是集中的体现。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23:50: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2906371884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传统体育运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传统体育运动.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