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的舞

更新时间:2023-03-08 22:31:52 阅读: 评论:0

沁园集团-客户服务管理师

舞蹈的舞
2023年3月8日发(作者:描写春光的诗句)

古代舞蹈简介

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舞蹈遗产,古代著名的舞蹈作品很多,仅在上面所列出的一

些,都可以说是历史上著名的舞蹈作品。这里只选几个有代表性的舞蹈作简单的介

绍。

一、《大武》是周代编创的歌颂武王伐纣获得胜利的乐舞作品,属《六舞》之

一。共分为六段:(一)在一段击鼓声后,舞队从北面上场,舞者都手执武器,列队而立,

以歌唱表现了武王伐纣的决心。(二)舞队两面有人振铎传达军令,舞队随即分两行,

作激烈的击刺动作,边舞边进,表示已有灭商。(三)灭商后再向南进军。(四)表示南

方的疆域已稳定。(五)舞队再分两行,表示周公在左,召公在右,协助周王统治。接

着有条不紊地变化各种复杂的队形,形成整齐的队式后,舞者皆坐,作低势的静止场

面,表示国家得到了很好治理。(六)舞队重新集合,排列整齐,表示对周王的崇敬。

全舞结束。

二、《灵星舞》(又名《象教田》)是汉代祭祀后稷的乐舞。由童男十六人表演,

舞蹈表现了开垦、耕种、锄草、驱雀、收割、舂谷和扬糠等劳动的生活,以此来纪

念和歌颂后稷教民种田的功劳。

三、《盘鼓舞》(又名《七盘舞》)是汉代具有较高技艺性的舞蹈,舞者在七个

盘鼓上以不同的节奏,时而仰面折腰双脚踏鼓,时而腾空跃起,然后又跪倒在地,以足

趾巧妙踏止盘鼓,身体作跌倒姿态摩击鼓面。敏捷的踏鼓动作,如飞行似的轻盈舞步,

若俯若爷、时来时往的姿态和地位调度,与音乐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了深邃的意

境。

四、《东海黄公》是汉代具有一定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由两个人扮演的角抵戏,

主要以动作来表现人和虎搏斗的故事。据《西京杂记》所载:“有东海人黄公,少时

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蠃惫,饮

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

为虎所杀。”

五、《剑器》是唐代流传比较广泛的属健舞类的表演性舞蹈,为女子戎装的独

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记述了他观看这个舞蹈所给他

的感受:“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从诗中的

描写,可以看出,“这个舞有跳跃,有回旋,有变化,进退迅速,起止爽脆,节奏鲜明;或

突然而来,或戛然而止,动如崩雷闪电,惊人心魄,止如江海波平,清光凝练。”

六、《胡旋舞》唐代时从康国传来的民间舞,舞蹈旋转为主,故名胡旋舞。白居

易所作《胡旋女》诗,生动地描写了这个舞蹈的特色:“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

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

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胡旋女的舞蹈动作和姿态以

及她的内心情感都和伴奏的音乐旋律、节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她旋转时双袖举起,

轻如雪花飘摇,又像蓬草迎风转舞。她的旋转,时而左,时而右,好像永不知疲劳。在

千万个旋转动作中,都难以分辨出脸面和身体。旋转的速度,似乎都要超过飞奔的车

轮和疾徐的旋风。

七、《踏谣娘》是唐代盛行的民间歌舞戏,据崔令钦《教坊记》载:“北齐有人

姓苏,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饮酗酒,每醉殴其妻。妻衔悲,诉于邻里。时人

弄之。丈夫着妇人衣,徐步入场行歌;每一叠,旁人齐声和之云,‘踏谣和来!踏

谣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以其称冤,故言苦。及至夫至,则作

殴斗之状,以为笑乐。”我们从这个记载中,可以知道《踏谣娘》是根据北齐时的真

人真事编演的一部具有讽刺性质的歌舞小戏,有不同的性格人物,有一定的矛盾冲突,

编演者有鲜明的情感爱憎态度和思想倾向。据传,这个歌舞戏,在宫廷宴会中上演,

民间艺人在街头也表演,由此鲜明说明它是一出很受广大欢迎的雅俗共赏的歌舞小

戏。

中国灿烂的古代舞蹈文化是由无数历代舞蹈家们辛勤的创造性劳动所作出的贡

献。但是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歌舞伎人的社会地位都十分低下。在奴隶

社会是乐舞奴隶,他们的存在是为奴隶主寻欢取乐的,奴隶主死了,还要为奴隶主殉

葬。在封建社会,歌舞伎人虽然不再称为乐舞奴隶,但是这种奴隶的身份和命运并没

有什么大的改变。他们仍然是供人玩乐的工具,“可以像货物一样买卖,或作为礼品

相互赠送。当伎人年老色衰时,又往往被人抛弃,到处飘流,无所依归。有时歌舞伎

人又成为了统治阶级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甚至毫无理由的被处死。”(王克芬:《漫

话中国古代歌舞伎人生活》,载《中国古代舞蹈家的故事》)中国古代的舞蹈历史,

毕竟是古代舞蹈家们所创造的,我们绝不能忘记他们对祖国舞蹈文化建设的功绩。

中国几千年的舞蹈文化史,有着难以数计的歌舞伎人,而《中国古代舞蹈家的故事》

一书中收录了30多位舞蹈家的故事,其中多是历代著名的舞蹈家。如春秋战国时代

的西施、旋波和提谟,汉代的戚夫人、赵飞燕,晋朝的绿珠和谢尚,南北朝的张静

琬、孙荆玉、潘贵妃、张丽华、艳姿,唐朝的安叱奴、武廷及、关盼盼、肖炼师、

韦氏、灼灼,宋代的菊夫人、严蕊,元代的三圣奴、妙乐奴、文殊奴,清代的魏长

生、裕容龄等。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介绍几位有代

表性的著名舞蹈家,和他们创作和表演的代表作品。

一、西施,是春秋时代著名的宫廷舞人。越王勾践为向吴国复仇使美人计,把西

施送给错庸好色的吴王夫差。夫差得西施后,终日沉溺在歌舞和酒色之中,不理朝

政。据记载,为西施表演《响屐舞》,夫差在御花园的一条长廊中,命人把廊挖空,放

进大缸,上面铺木板,取名“响屐廊”。西施脚穿木屐,裙系小铃,在婀娜优美舞姿中

时,木屐踏在木板上,发出沉重的“铮铮嗒嗒”回声和裙上小铃清脆欢快的“叮叮当

当”声相互交织,别有一番迷人的风味。吴王为西施所迷,荒废了政务,民不聊生,怨

声载道。越王勾践趁机发兵打败了吴国,夫差被迫自杀。

二、赵飞燕,原名宜主,汉代的著名舞人。为阳阿公主家的婢女,她聪明伶俐、

身材窈窕,学习歌舞时精心、刻苦,所以出人头地。由于她的舞姿特别轻盈,故人称

“赵飞燕”。后被汉成帝看中,召入宫中,封为“婕妤”(女官名),数年后立为皇

后。

赵飞燕,身轻若燕,能作掌上舞。相传汉成帝为赵飞燕造了一个水晶盘,令宫人

用手托盘,赵飞燕则在水晶盘上潇洒自如地舞蹈,由此可见其舞蹈的功力。还有一个

传说:“汉宫中有个太液池,池中突起一块陆地,叫瀛洲,洲上建高榭(音谢。是修筑

在高土台上的敞屋),高达四十尺。赵飞燕穿着南越进贡的云英紫裙,碧琼轻绡(音肖,

薄纱),表演歌舞??《归风送远之曲》,成帝以文犀箸(或作簪)敲击玉瓯(音欧。玉瓯

是玉盆或玉盂)打拍子,冯无方吹笙伴奏。歌舞正酣,忽然起了大风,飞燕随风扬袖

飘舞,好像要乘风飞去。成帝急忙叫冯无方拉住赵飞燕。一会儿,风停了,赵飞燕的

裙子也被抓皱了。从此宫中就流行一种折叠有皱的裙子叫“留仙裙”。据传汉成帝

怕大风把赵飞燕吹跑,还特地为赵飞燕筑起了“七宝避风台”居住”。(王克芬:

《赵飞燕》,载《中国古代舞蹈家的故事》)

三、杨玉环,唐代著名的舞蹈家,她生得丰满艳丽,是盛唐典型的美人。她音乐

素养很好,会演奏多种乐器,歌舞尤为出色。据传她除了擅长表演《霓裳羽衣舞》外,

她跳的《胡旋舞》也有很高的舞蹈技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霓裳羽衣歌》记

述了这个舞蹈给予他的深刻印象,其中“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

后柳无力,斜曳云欲生。”描写了《霓裳羽衣舞》的舞蹈动态美和感人的艺术魅

力。天宝四年,唐玄宗封杨玉环为贵妃,自此对她宠爱到极点,她的全家也都当上了

大官,他们自由出入宫廷,十分专横跋扈。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起,唐玄宗逃往

四川,杨贵妃同行。当时潼关失守,人们对唐玄宗穷奢极欲引起的战乱非常愤慨,路

过陕西马嵬坡时,六军不发,逼迫唐玄宗下诏令将杨贵妃缢死。(参见董锡玖:《“飘

然转旋回雪轻”??唐代舞蹈家杨玉环》,载《中国古代舞蹈家的故事》

中国古代舞蹈简介

舞蹈,是通过有节奏的、经过提炼和组织的人体动作和造型,来表达一定的思想

感情的艺术。正如闻一多在《说舞》中所言: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

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舞蹈总是与人类最热烈的感情联系在一起

的。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可以说,中国有多少年的文明,就有多少年

的舞蹈史。从最蒙昧的上古时代开始,中国传统舞蹈经过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

逐渐形成了具中国独特形态和神韵的东方舞蹈艺术。

编辑本段中国古代舞蹈详解

中国原始舞蹈

其主要形式是有关狩猎、劳动的舞蹈。在内蒙古阴山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岩

画上,刻画着狩猎舞的形象。人扮成飞鸟、山羊、狐狸等动物。有的头饰鹿

角、羽毛,有的带尾饰。这种舞蹈的产生,与狩猎密切相关。由于原始社会的人们

对大自然现象的理解不足,产生了畏惧感,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图腾崇

拜。把动物、植物或自然物作为圈腾,认为图腾能为人赐福或

中国古代舞蹈15张

降灾,把图腾奉为祖先和保护神从出土文物和古代岩画上见到的人面蛇身、鸟

身人面、人面兽身的形象,就是氏族图腾的形象。传说中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是

以“龙”为图腾的华夏族先祖。伏羲氏舞名《凤来》,唱《网罟》之歌;女娲舞名

《充乐》,是颂扬伏羲氏发明网罟,教民捕捉鸟兽和女娲制定婚配、教民嫁娶的业绩

的。传说中牛首人身的炎帝,是以“羊”为图腾的羌族的先祖,炎帝的乐舞《扶犁》,

唱《丰年》之歌,是歌颂炎帝教民播种五谷,发明农业的功绩,尊称他为神农氏。阴

康氏舞名《大舞》,教民体育锻炼,以抗阴湿之病。葛天氏舞名《广乐》,三人操牛

尾而歌八阙(段),祈求五谷丰登,鸟兽繁殖。黄帝以“云”为图腾,《云门》是黄帝

氏族的图腾舞蹈;“凤鸟天翟”舞是帝喾时的图腾舞;“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是帝

尧时各氏族的图腾乐舞。这些远古氏族的乐舞,充满着青春与力量的斗争生活,也反

映了原始宗教的祈求幻想和巫术礼仪。

集古舞之大成的周代礼乐自夏禹传子于启进入了奴隶社会。经过夏、商两朝

公元前21~前11世纪到西周建国,奴隶制达到鼎盛时期,周代的统治阶级已经充分

地认识到乐舞用于政治的社会作用,而制定出礼乐制度。为了贯彻这种礼乐制度的

实施,周王室整理了前代遗存的乐舞,包括黄帝的乐舞《云门》唐尧的乐舞《大

咸》、虞舜的乐舞《大韶》、夏禹的乐舞《大夏》、商汤的乐舞《大》及周武王的

乐舞《大武》,总称为六代舞,用于祭祀。并设立了庞大的乐舞机构“大司

乐”,贵族子弟要受严格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13岁入学,

循序渐进,先学习音乐、朗诵诗和小舞。15岁开始学习射箭、驾车和舞《象》

(《象》传说是一种武舞,也有人认为是一种鱼虾等图腾的舞蹈)。20岁时学习各种

仪礼和大舞。

在举行大祭时,由大司乐率领着贵族子弟跳六代舞。不同的场合演奏不同的乐

舞,胜利凯旋时奏《凯乐》;燕享宾客,表演《四裔乐》、《散乐》;举行射仪时跳

《弓矢舞》。在所有的祭仪场合中,一方面强调受命于天的神圣性,另一方面强调等

级区分的尊严。西周的礼乐制度是奴隶社会政治文明的重大创造,集周以前古代舞

蹈之大成。

春秋战国时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日渐衰落,诸侯争作霸主,礼乐制度已无法维护,奴隶

社会的历史大厦已面临土崩瓦解之势。巫舞及民俗祭祀舞蹈在原始社会由于人们

崇拜图腾和迷信神鬼,逐渐产生了沟通人神之间的“巫”。由“巫”掌管祭祀占卜,

求神福佐或祓除不祥。“巫”原是由氏族领袖兼任的。传说中的夏禹不仅是治水的

英雄,又是一个大巫。他在治水中两腿受病,走路迈不开步,只能碎步向前挪移,这种

步法称为“禹步”,成了后世巫觋效法的舞步,又称“巫步”。晋代葛洪《抱朴子》

记载了两种“禹步”的跳法。商代开国的成汤也是一位大巫,商代初年大旱不雨,成

汤以自身为牺牲,祷雨于桑林,降下了大雨。这种祷雨祭,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有遗

留。汉代春旱求雨,暴巫祭共工,小儿舞8丈青龙。夏旱求雨,祭蚩尤,壮者舞7丈赤

龙。秋旱求雨,暴巫祭少昊,鳏者舞9丈白龙。冬旱求雪,祭玄冥神。舞6丈黑龙。

天涝淫雨不止,伐鼓而攻之以止雨。现在龙舞已变成民间欢庆节日的舞蹈。

源于巫术的蜡祭,传说开始于伊耆氏时代,是一种在年终举行的祈祝丰收、酬谢

神的祭典。蜡祭的神有8位:?先啬(神农氏);?司啬(后稷);?农(农夫神);?邮、表、

(茅棚、地头、井神);?猫、虎(猫、虎神);?坊(堤神);?水庸(河道神);?百种百谷神,

蜡祭时穿着黄衣黄冠的巫唱祭歌,乐队吹《幽颂》,打土鼓,跳《兵舞》和《舞》。

举行蜡祭的这一天,成为农民休息娱乐的日子。蜡祭中的猫神、虎神都以神尸的具

体形象出现,在楚国祭神歌舞《九歌》中神的形象是由巫觋扮演的。从《九歌》的

诗篇可以看出这个大型巫舞表演情况:祭坛上布置着琼花芳草,桂酒椒浆;主祭者身

佩美玉,手持长剑;乐队五音合奏,拊鼓安歌;“神灵”穿着彩衣翩翩起舞。

汉代

汉代初年巫风仍很盛,汉高祖常以巫祭祠天地山川。晋代著名的巫女有章丹陈

珠等。传说他们姿容秀丽,善于轻步回舞,灵谈鬼笑,又会拔刀破舌、隐形匿影。

《古今乐录》记《神弦歌》11首,是巫的降神乐歌。巫舞流传在广大的地域。汉

高祖祭祠天地山川就用了北方的秦巫、晋巫和南方的荆巫、汉巫等。巫教的流传在

很大程度上是运用歌舞娱人,利用巫女的美色,用杂技、幻术、戏曲、绘画种种艺术

手段,为人佑福、驱邪、医病,有眩人耳目的色彩。“巫”、“舞”同音,“巫,以舞

降神者也”。至今残存在各地各民族的巫师,如:汉族的神巫、神婆,羌族的端公,满

族的萨满,壮族的师公,纳西族的东巴,景颇族的董萨,藏族的羌姆,蒙古族的查玛,虽

然所降的神灵不同,风俗各异,但活动都不外乎祈福禳灾、降神驱鬼,与原始巫教有

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汉高祖曾令天下立灵星祠,祭祀灵星成为全国性祭祀活动。

灵星是天田星,主谷。祭祀时跳灵星舞。舞者为童男16人,舞蹈动作是教民种田的

劳动过程:除草、耕种、耘田、驱雀、舂??》中尚存“灵星小

舞谱”。

俗乐舞兴盛的两汉时代秦汉时代民间俗舞有显著的发展。秦代已有了乐府,秦

二世曾在甘泉宫“作角抵俳优之观”。汉代初年,高祖刘邦喜好民间的楚声、楚舞,

并把俗乐舞用于宫廷祭祀。汉武帝扩大了“乐府”机构,任命李延年为协律督尉,大

力采集民间乐舞,记录了吴、楚、燕、代、齐、郑各地歌诗314篇,乐府中的乐工

舞人有800余名。为了政治上的需要,还演出大角抵招待外国宾客。角抵年年增变,

内容日趋丰富,因而又称为百戏。百戏中包括的项目有:?杂技——寻、跳丸、走

索、冲狭等。?幻术——吞刀、吐火、易牛马头等。?武打——棍舞、剑舞、刀舞、

对打等。?假形舞蹈——凤舞、鱼舞、龙舞等。?舞蹈——巾舞、舞、铎舞、舞、长

袖舞、盘鼓舞、《巴渝舞》、建鼓舞、双人对舞。?歌舞戏——东海黄公,总会仙

倡。由此可知舞蹈在百戏中的比重是很大的。

汉代乐舞是一个广收并蓄,融合众技的时代,舞蹈受杂技、幻术、角抵、俳优的

影响向高难度发展,丰富了传情达意的手段,扩大了舞蹈的表现能力,从《盘鼓舞》

这一节目体现出来。它既有“罗衣从风,长袖交横”,飘逸美妙的舞姿,又有“浮腾

累跪,跗蹋摩跌”高超复杂的技巧。《盘鼓舞》不仅注重舞蹈形式的提高,而且讲求

以外在的舞容表现内在的诗意,对舞蹈的意境有所追求。融合众技的另一成果,是歌

舞戏的出现。《东海黄公》中有人物,有假形;巫师黄公厌服白虎,表演人与兽斗是

角抵戏的典型套路。黄公的法术不灵,终为白虎所杀,富于讽刺喜剧色彩。另一出

《总会仙倡》有虎、豹假形,有神人、仙女,是图腾舞蹈和巫舞的进一步发展。

两汉

两汉时代由于封建制度趋于巩固,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有了提高,各地乐舞

有了相应发展。各地著名的歌舞有:《东歌》、《东舞》、《赵讴》、《赵

舞》、《荆艳》《楚舞》吴《越吟》《郑声》《郑舞》。各民族乐舞文化的交流

中华民族古老的乐舞文化,是在各族乐舞文化不断地交流融合中形成的。这种交流,

夏代已有了,《竹书纪年》载:“少康即位,方夷来宾,献其乐舞”。“后发即位,元

年,再保庸会于上池,诸夷入舞”。周代的六代舞也是各族乐舞的集中和交流。西域

乐舞的传入,约在秦汉之际,汉初宫中已有《于阗乐》。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传入

《摩诃兜勒》之曲,协律都尉李延年因胡乐更造新声二十八解,在接受外来乐舞影响

下,加以创造发展。班固《东都赋》描写了汉代四夷乐舞齐集洛阳表演的盛况,有东

夷的《矛舞》,西南夷的《羽舞》,西夷的《戟舞》和北夷的《干舞》。东汉灵帝好

胡乐胡舞,京都贵戚皆相效尤。在汉画像石上有胡人表演杂技、幻术和鼓舞的形

象。汉代的《盘鼓舞》,把中原的优美典雅和西域的热烈奔放相交融,形成了汉代舞

蹈审美的特征。这个舞蹈在六朝时期就已湮没无闻,直到近年才发现在安徽、陕西

的民间尚有流传。

中原和西域乐舞交流的另一成果,产生于北朝的征战时代。西晋丧乱,关中人士

纷纷避难凉州,带去了汉魏传统乐舞。氐族吕光和匈奴族沮渠蒙逊把平西域获得的

《龟兹乐》与传于凉州的中原旧乐相合,产生了新型乐舞《西凉乐》,甘肃敦煌是西

凉国都,敦煌石窟壁画记录了《西凉乐舞》的韵律神采。

自南北朝以来北方最重胡舞,隋大业年间的九部伎中,西域乐部占有6部,至唐

贞观十六年(642)十部伎中又增《高昌乐》。盛唐健舞《胡腾舞》和来自康居的

《胡旋舞》更是风靡一时。出自中亚石国的《柘枝舞》,流传到宋还盛行不衰。宋

代的《柘枝舞》与中原的大曲歌舞形式相融合,改变了胡舞的原貌,发展成一种新的

民族舞蹈形式。《柘枝舞》可算是继汉代《盘鼓舞》、北朝《西凉乐》之后又

一中西乐舞结合的典型产儿,丰富了中国传统舞蹈的宝库。

唐代

鼎盛发展的唐代燕乐自周代开始,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

乐舞人员,重视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影响。

至唐代,乐舞机构有太常寺、教坊、梨园、宜春院等,集中了大量技艺高超的乐

舞伎人,重视舞蹈技巧的培养和训练。唐代继承了隋朝大一统的成果,既有南朝的清

商乐舞,又有北朝的西凉、龟兹、高丽、天竺、康国、安国、疏勒等东、西方乐舞,

特别是接受了西域各族乐舞的影响,旧乐新声,汉胡交融,促进了唐代乐舞的发展。

[隋代的乐舞俑:长袖舞及伴奏乐队]

从九部伎、十部伎发展到坐部伎、立部伎,以规模宏大的三大舞——《破阵

乐》《庆善乐》《上元乐》为代表,有的气势雄伟,有的安徐娴雅,有的充满幻想色

彩。三大舞可算唐代史诗型舞蹈的创造。真正代表唐代舞蹈艺术风格的,是小型娱

乐性舞蹈健舞和软舞。健舞中以《剑器》、《柘枝》、《胡旋》、《胡腾》为代

表。软舞中以《绿腰》《凉州》《春莺啭》、《乌夜啼》为代表。代表唐代乐舞艺

术高峰的是歌舞大曲。唐代大曲是集纵向的继承和横向的借鉴二者之大成。汉代大

曲在结构上有“艳”(引子)“解”乐段“趋”、“乱”(结束部分)等部分。大曲形

式在唐代受了西域乐舞的影响,变得更加丰富完美,在结构上有“散序”慢板不舞

“中序”有拍起舞包含“排遍”若干段、“入破”(繁弦急节的高潮;包括“虚

催”、“实催”、“衮遍”)、“歇拍”(结束前的缓板)、“煞”(急促的结束乐段)

等,形成完整的表演艺术形态。《教坊记》记载,唐代有46种大曲,其节奏复杂、曲

调丰富,结构严密,具有大型歌舞的高级形式。

大曲中有一部分名为“法曲”,富于《清商乐》的优雅情调。法曲中的《霓裳

羽衣》被誉为唐代舞蹈之冠。

宋代

宋代舞蹈及其戏剧因素宋代舞蹈主要有3个方面:宫廷队舞、民间队舞和百戏

中的舞蹈。宋代在唐代队舞的基础上发展为小儿队舞和女弟子队舞(见宋代宫廷队

舞)。

宋代的民间舞蹈十分兴盛。每逢新年、元宵灯节、清明节天宁节皇帝的生日,

民间舞队非常活跃。《武林旧事》所记的元夕舞队有70种,这70种舞队有许多节

目至今尚在民间流传(见宋代民间舞队)。

宋代百戏中的舞蹈,在军旅中常有演出。《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

百戏”条载,军士化装成假面披发的神鬼、判官等,在鼓笛齐奏,烟火弥漫,爆竹、喝

喊声中,表演《抱锣》、《硬鬼》、《舞判》、《哑杂剧》、《七圣刀》、《歇

帐》、《抹跄》等,表演者从一两个人到百余人,有的戴面具,有的用青、绿、黄、

白各色涂面,金睛异服,两两格斗击刺,摆阵对垒。这些扮演了各种人物的舞蹈,各成

一出,又似有一定的戏剧情节的联系。

中国舞蹈中的戏剧因素并非始源于宋代。春秋时的《大武》是表现武王伐纣的

故事,汉代的歌舞戏《东海黄公》已具有戏剧的雏形。唐代歌舞戏剧有《兰陵

王》、《拨头》、《踏摇娘》。《踏摇娘》已具备了舞蹈、音乐、表演、歌唱、说

白等表演手段,由演员装扮人物,表现故事情节。宋代宫廷队舞和大曲中增加了戏剧

因素。如队舞中的参军色,又名竹竿子,担任勾队、放队、致辞、与领舞人对话,不

但起了报幕人的作用还是节目中有机的一员,对推动剧情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宋

代大曲也增加了故事性,如大曲《绿腰》,宋代有《崔护六么》、《莺莺六么》。

大曲《熙州》,有《迓鼓儿熙州》《二郎熙州》。大曲《剑器》,有《霸王剑

器》。《峰真隐大曲》中的《剑舞》,包括了两个内容,前半部表现鸿门宴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的故事;后半部表现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草书大进的故事。这些大曲都有

了较强的戏剧性。

从北宋开始有了杂剧以后,在春秋圣节三大宴的娱乐节目中,仍然是以百戏、队

舞、杂剧相间演出,一直到明代中叶,还保持着这种组合形式。它们长期并行发展,

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中国戏曲中包含的载歌载舞、武术杂技种种要素,与中国古代

的歌舞大曲、参军戏、歌舞戏等,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

元代

元代的戏曲舞蹈和宗教舞蹈元代的戏曲艺术称元杂剧。元杂剧中的“唱”、

“云”、“科”是它的艺术表演手段。三者之中的“科”,主要是做工,包括表情、

舞蹈和武功。其中舞蹈有插入性的,如《铁拐李度金童玉女》第4折:“可看俺八仙

舞一回你看(八仙上,歌舞科)。”此外,《刘玄德醉起黄鹤楼》中用了民间舞队舞

《村田乐》,《追韩信》中用了跑竹马等。元杂剧中这种插入性舞蹈还有《唐明皇

秋夜梧桐雨》中安禄山的《胡旋》舞和杨贵妃的《霓裳羽衣》舞等。元杂剧中的武

功技巧,也包含着许多舞蹈因素,如各种器械舞、对打、翻跟斗、扑旗踏跷等。另有

一些剧如《小尉迟》中有“做调阵子科”、《马陵道》中有“卒子摆阵科”,这是

一种队形舞蹈。元杂剧中其他做工,逐渐演变为程式化的舞蹈动作,用以表现人物情

态,如《拜月亭》中的“正旦做害羞科”,“正旦做慌折惨打悲蹈动作起了名字,如

“扑红旗”、“拖白练”、“踏跷”等。中国古代的宗教舞蹈,主要是巫教、道教

和佛教舞蹈。巫教和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宗教,自东汉以来,由印度传入的佛教大兴,

至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一直不衰。东汉桓帝等,祠佛“做倡乐,以求福祥”;

北魏洛阳的景乐寺,设女乐,“歌声绕梁、舞袖徐转”;南朝梁武帝制“善

哉”、“大乐”等,名为正乐,是宣传佛法的。唐代十部乐之一的《西凉乐》中,有

《于阗佛曲》,宋代宫廷队舞中有菩萨献香花队,也都是宣扬佛教的乐舞。

元代以信仰萨满教(巫教)和嘛教(佛教)为主,在元朝的宫廷队舞充满了宗教迷

信色彩。元代宫廷队舞,共分4队,元旦用《乐音王队》,天寿节用《寿星队》,朝会

用《礼乐队》,宣扬佛法用《说法队》。每队分10个小队。在《乐音王队》的10

个小队中,引队是乐队,有两个妇女队,一奏长春柳之曲,一执牡丹花舞,在第10小队

中还有妇女作花稍子鼓舞,其余都是男子队舞,扮成神鬼相。在《说法队》中还有扮

成八大金刚相的舞蹈。此外,还有《宝盖舞》《日月扇舞》《幢舞》、《伞盖

舞》、《金翅鹏舞》,都是具有宗教色彩的舞蹈。

元朝最著名的赞佛舞蹈,是元顺帝时创制的《十六天魔舞》,名为赞佛,实为娱

人,在宫中演出时只有受过秘戒的宦官才准观看,并严禁民间演出。

明清

明清时代的舞蹈这一时期的舞蹈,大致可分为3类:宫廷队舞、戏曲舞蹈和民

间舞蹈。明代宫廷舞,大祀庆成大宴用《万国来朝队舞》、《缨鞭得胜队舞》。万

寿圣节大宴用《九夷进宝队舞》、《寿星队舞》。冬至大宴用《赞圣喜队舞》、

《百花朝圣队舞》。正旦大宴用《百戏莲花盆队舞》、《胜鼓采莲队舞》。

清代宫廷宴乐队舞的总名为《庆隆舞》,其中包括介胄骑射的《扬烈舞》和大

臣对舞的《喜起舞》。舞的内容是有寓意的,开始乐队站两翼,歌者13人,奏《庆

隆》乐章,表演《扬烈舞》,有穿黄画布套者16人,穿黑羊皮套者16人,各戴面具,

跳跃扑跌,像奇异的野兽。又上骑竹马的8人,周旋驰逐,像八旗兵。一人射中一兽,

群兽随而慑服。这时,《喜起舞》舞队上场,大臣朝服18人,对舞欢庆。

明、清的戏曲舞蹈,是戏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5类:?插入性的舞蹈,如

明刊本《目莲救母》剧中的《跳和合》、《跳钟馗》、《哑子背风》。?程式化的

舞蹈段子,如:“起霸”、“趟马”、“走边”。?程式化的舞蹈动作,如水袖、翎

子、甩发、髯口、扇子、手绢、长绸等多种。?刀枪把子。?跟斗。戏曲舞蹈是在中

国古代舞蹈的基础上,又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发展而形成的。它不仅具有中国古

典舞蹈的特色,并且保存了中国古代舞蹈的精萃,这对打开中国古典舞蹈的宝库,研

究古代舞蹈的发展规律,有着启示性的作用。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因为各民族的生活、历史、宗教、文

化和风俗不同,产生了丰富多采的民族民间舞。从流传至今的各民族民间舞蹈来看,

这些舞蹈绝大多数在明清时期已定型成熟(见明清舞蹈、汉族民间舞蹈、中国民间

舞蹈)。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22:31: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2859121878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舞蹈的舞.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舞蹈的舞.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舞蹈的舞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