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观后感(集锦15篇)
《八佰》观后感1
看完这部电影,心里会涌动出一股豪情。
就好像是透过屏幕,我亲眼看见这些勇敢的战士,民族的英雄,用鲜血,用
生命唤醒了我。
在这部电影中,没有准确的主人公;确切地说,每一位奋战到最后战士都是
主人公。
面对日军无法用手榴弹炸开的铁板,一名战士毅然选择将炸药绑在自己身
上,面对子弹,迸开的血花也不值一提;他的牺牲绝不是无谓的挣扎,无用的表
演。每一位高声报下自己的名字,伴着轰炸声消失在血烟中的战士,都是无畏的
英雄。
一开始,百姓隔岸观火,硝烟弥漫到眼前,却依旧毫无警戒之心;但这其中
有一直忧心耿耿的民众,他们一直在做自己能做的事。这让所有人都看见,这场
战斗不是这单单四百人的战斗,是全中华民族的战斗。
而在最后,向租界撤退之时,他们面对弹雨无所畏惧;我坐在椅子上,看见
他们身后溅起的血雾,脑中忽然浮现鲁迅先生的话:“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
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是的,在这血色之中,我真正看见了希望,那希望穿越时间,燃烧在我胸口
之左;这八佰人,是真真正正的中国人,他们前行在血雾之中,唤醒了沉睡的、
麻木的人民。
八佰,不止是八佰人,更是八佰精神。
《八佰》观后感2
淞沪会战时期,第八十八师524团420人奉命死守四行仓库,争取国际支援
的同时掩护50万大军西撤,史称“八佰壮士”。
上个星期,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了电影《八佰》。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很
深的印象,它让我了解到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战士的铮铮铁骨,以及保家卫国的斗
志。
电影中有很多让我感动流泪的片段:日军用炸弹爆破楼基的时候,机枪连的
战士一个接一个的捆着手榴弹跳下楼,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砸开日军的盾牌防护,
用自爆的方式挫败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这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做到啊!而
壮士们用他们的拳拳爱国之心与满腔热血反击,不惜同归于尽也要保护阵地。正
如剧中所说的: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为!
令人欣慰的是现在的中国已经足够强大,现在的中华民族已经站起来了!已
经不用担心再受到侵略。但是我们依然要居安思危,依然要铭记那段屈辱的历史,
只有不忘记曾经的痛苦与屈辱,才能更努力的前行,才能继续使自身强大起来,
才能带领中华民族真正的站起来,真正的走向复兴!
《八佰》观后感3
周一晚上,妈妈公司又组织员工去看电影。妈妈说这是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的
电影,于是我又屁颠屁颠跟着妈妈去了。
这部电影叙述了当时日军进攻上海的真实战况,1937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
市,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第88师524团在副团长谢晋元指挥下,奉命据守苏
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继续阻击敌人。谢晋元所部约四五百人,为了迷惑敌人,
对外宣称八百壮士。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战士们一个个背着炸药跳下楼,与敌人同归于尽。还有影
片最后战士们像潮水般冲过桥,我都数不清他们流了多少血,但不管流多少血都
阻挡不了他们为国捐躯、一往无前的脚步,还有战士们舍命护国旗的决心。这就
是我们中国的英勇与壮烈,他们不惜丢了自己的性命,只要老百姓们平安无
事,他们就安心了。所以我们现在幸福快乐的生活,是无数用生命换来的。
仅仅是一河之隔,一边是炮火纷飞,一边是歌舞升平。一边是地狱,一边是
天堂。妈妈和她公司的老板娘坐在我身边哭得稀里哗啦,眼泪都停不下来。
电影结束后,妈妈告诉我:国不太平,何以为家?妈妈说,现在的太平盛世,
我应该感恩,更不能忘记历史。我一定会记住妈妈的话......
《八佰》观后感4
疫情以来,第一次走进电影院,为的是管虎的《八佰》,我知道,管导不会
让影迷们失望,无论是小人物题材的小制作,还在这样一部还原真实历史故事的
大制作电影。
当那英演唱的片尾曲《苏州河》响起,迟迟不愿离开影院,只因想看看很多
真实人物介绍,知道他们的名字和籍贯。
感谢管虎在和平年代给我们还原了这样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拍摄场景震
撼,拍摄手法巧妙,镜头设计总是巧妙从租界记者的望远镜内转场到战场,强烈
的对比感震慑着每一位观众,无论是彩色繁华的租界,灰黑破旧的四行仓库形成
的对比,还是镜头的最后,高楼林立的现代大魔都依然挺立的满布弹孔的大楼旧
址。
再一次看到管导作品常用的色彩突出手法,近乎黑白色的战场中,留着鲜血
的白色不倒骏马,表现中国毅力不倒的献身精神和预示受尽欺辱的中华民族
终将会屹立在世界之巅。
特别让人感动的是所有贴近人性的真实表达。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在成为
英雄前他们都是普通人,很多角色思想转变非常贴近人性。害怕,想回家,最后
无论是正规军,杂牌军,还是游击队,都是为了中华民族的荣誉而战斗,用谢晋
元团长的那句话,是作为种子去叫醒另外的人。
个人建议是非常值得走进影院观看,因为,震撼,感动,真实!
致敬那场战役中牺牲的以及幸存的人们,无论是留下姓名的,还是不知名的
英雄,无论是还是平民!
和平年代,国人,需要被唤醒这种民族精神。
《八佰》观后感5
蝼蚁尚且贪生,在战争的巨大威胁下,老鼠也要求一个生。正如预告片中,
闸北的大批难民正在涌向灯火辉煌的租界。
有人求生,有人却在赴死。
上海郊外的田野中,一群正在艰难地行军,操着湖北口音问离上海还有
多远。这个细节很带感,因为该团其实之前已经打残,一半士兵是从湖北保安团
补充的。
而远处的上海城,已经在连番战斗之后遍地烽烟、残垣断壁。
一座仓库,四百多人,四天四夜,淞沪战场的血肉磨盘,已经将整个城市化
为废墟。当谢晋元站在楼顶远望南岸,那一片灯红酒绿的繁华气象,越发衬托得
北岸宛如地狱。
预告片有一点非常有趣,至今没有出现任何一位主演的正脸,但这或许就是
电影的本意:没有个人命运,只有家国;没有个人生死,只有八佰。
电影的历史考据也做得很好。因为怕重武器打到对岸的租界引起国际冲突,
当时的日军也只能用轻型坦克和步枪攻击四行仓库,双方大多数时候都是短兵相
接,而预告片里短兵相接的镜头,可以说是惊心动魄。
包括后面,几名战士在楼顶牢牢抓住一杆千疮百孔的战旗,这应该就是四行
仓库战斗著名的护旗之战。电影中将如何呈现,非常值得期待。
从预告片来看,管虎导演一贯的手持写实画风和快节奏叙事依然得以延续,
电影可看性极强。那种血火之间的残酷与忠诚,得以一览无余地表达。
对应片头的偷生老鼠,预告片结尾也是动物,一匹雄壮的白马从残破的战场
中一跃而起,飒沓飞驰,其中的隐喻意味令人无比亢奋。
《八佰》观后感6
6月初,我有幸参加了《八佰》的一场内部交流观影。160分钟左右的时间
内,置身于82年前那个特殊战场,苏州河两岸,一边是繁华的英美租界,一边
是四百多名士兵浴血奋战的四行仓库。管虎不愧是老辣的导演,用最简洁的空间
重建,即实现了对整场战役的全方位还原,解决了战争片最困难的微观战场与宏
大叙事之间的矛盾。这样举重若轻的结构,甚至连《敦刻尔克》也无法做到。
如预期中的,《八佰》中的确不乏“燃”点、“泪”点,某种程度上填补了
我对四行仓库保卫战中壮怀激烈的想象,但是这种填补因为审慎而让我刚看完时
甚至微微有点不满足,觉得导演在对这场战役的正面褒扬也即“热血”的叙事上
稍显吝啬,让人看到了更多热血之外的多角度审视。然而回头细想时,又恰好是
这些多角度的审视让战役更加真实和耐人回味。
比如说,影片一开始就是从逃兵的视角进入的。这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开场。
几个老百姓以及逃兵误打误撞被编入了四行仓库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524
团”(其实是第一营,为了对外营造仓库内有一个团的守军的假象,在通讯中用
“524团”代替第一营)。这些人中有从乡下来的青年和孩子,本来想见识大上
海的繁华,被误当成逃兵抓起来,送进四行仓库;也有积极领饷消极上阵的老兵
油子,“不幸”成了敢死队的一员。这些本来习惯于置身事外的形形色色的中国
人,被迫经历这场特殊战役的洗礼,成为热血写就的“八佰”。
《八佰》观后感7
《八佰》,这是一部讲述了战争时期,中国革命战士宁死不屈的精神的影片。
视死如归的英雄们,从八百位减少到了四百多、二百多,越来越少,越来越少,
但他们不言放弃、顽强抵抗,始终不让日本军靠近仓库,保护着后方的老百姓们。
“小湖北”是一个只有十三岁的孩子,本想与叔叔、堂哥一起偷渡去英国的。
上海,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只有租界那边灯火辉煌,莺歌燕舞,与之形成了明
显的差别。
叔叔埋雷,意外牺牲了,小湖北很伤心。堂哥本来很胆小,但是亲眼目睹那
么多的英雄人物,他再也不畏惧了,变得坚强而勇敢。在明知道抵抗不过敌人的
时候,好多战士纷纷绑上炸弹,往敌人堆里跳了进去,同归于尽……顿时,我热
泪盈眶,满腔热血沸腾起来。军旗,一次次倒下,被扶起,又倒下,再扶起……
们毫不畏惧、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我泪眼婆娑,感慨不已。
在最后一场战斗中,小湖北主动报名敢死队,引出敌人火力点,然后让其他
人快速过桥。可是,过桥不顺利,一个、两个战士倒下,连团座都被枪击中了,
他用着自己最后一点力气喊道:“全部过桥!”然后倒在地上的两个战士快速跑
过来抬起团座一起往租界跑。
现在的上海还保留着他们打仗的那个仓库,时刻提醒着人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来之不易。八百战士,我像你们致敬!
《八佰》观后感8
很早就期待《八佰》这部电影,如今终于上映了。今天,我和姑姑一起观看
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淞沪会战末期,八十八师的战士们坚守四行仓库的真实
故事。他们抱着为国捐躯的决心,在地狱般的环境里守了四天四夜,最终打退了
敌人多次疯狂进攻。
其中,让我最震撼的是战士们升国旗的场景。为了表明与四行仓库共存亡的
决心,他们决定在四行仓库的顶层升起国旗。国旗刚升起来,敌人就像发了疯一
样,派飞机轰炸我们的战士和国旗。飞机经过的地方,尸横遍野,很多战士受了
重伤。可是他们依然用最后的力气把同伴的尸体堆在旗子下面,不让国旗倒下。
一个年轻的,看起来还是个孩子,他的肠子都被打出来了。可是他没有害怕,
没有胆怯,仍然举着枪对着飞机扫射,最后,这位战士也壮烈牺牲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不禁潸然泪下。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中国的精神,
那种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的精神。这种精神鼓舞着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
做贡献。
《八佰》观后感9
《八佰》这部电影是在前些日子上映的,我妈给我说这是一部抗战的片子,
我本以为这是八百壮士抗争成功了呢?谁成想,最后的结果令人感到伤感!
《八佰》主要讲的是一九三九年,关于“淞沪会战”的故事,位于苏州河
北岸的是战火硝烟不断的”四行仓库”的所在地,而河南岸的却是英国人租借处,
人民安居乐业,一条河流,将两地分成了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色!经过不断抗战,
最后虽然失败,但依然有大多数战士存活了下来!
在《八佰》中,最让我感到十分“震撼”一个片段是在日军准备爆破大楼时,
因为他们四面八方都有钢板防护,手榴弹一扔就弹开了。于是,一位士兵将炸弹
绑到了他自己的身上,他不顾敌人重力的炮火攻击,纵身一跃,直接跳入了一群
日军所围成的钢板阵,随着一声响动—“咚——”他与一些日本鬼子同归于尽了:
之后,越来越多的战士也像先殉职的那一位战士一样;身绑炸弹,与日本鬼子同
归于尽!
其中,我还特佩服一个人,他叫“刀子”,他本来在难民过桥时拦下了一个
想“逃”的,但在德国人运电话线受阻时,他却挺身而出,以身殉国,将电
话线安全运到四行仓库!
从大体上看,他们的抗战已经输了,但,他们的精神却被后人所铭记,他们,
才是真的中国人!
《八佰》观后感10
晚上去看了八佰这个电影,感觉还是挺好的。讲的是1937年淞沪会战后期
国民党大部队撤退,只剩一个师独自留守一个仓库里跟日本军交战的几天。仓库
地处市区和租界一河之隔,河这边是士兵应对日军残酷围剿,河那边是各种百姓
生活,有商铺戏院也有各国使馆人民,大家都在观望河对岸这场战役。
几次交锋的战争场面很震撼,士兵们身绑炮弹与日军同归于尽往下跳的时
候,瞬间泪崩。但也有临阵脱逃,临时收编的百姓摇摆不定,对于杀人对于战场
充满畏惧,不敢迎敌。感觉挺真实的还原了士兵们的各种心态状态,包括他们聊
天时那些话语。不同于之前看过的战争题材的电影。还有一匹白马出境,不太明
白寓意什么。
河对岸有战地记者不顾风险进入仓库拍摄,也有召集募捐的女同学冒着枪弹
游到对岸送旗子,有老外对赌下一场交锋输赢率,也有对岸高楼里用望远镜观察
局势的知识分子。
电影里有一句:战争的背后就是政治,类似这样的一些话。
还有一个片段记得很清楚,有很多百姓排队要支援(需要冒着敌人枪林弹火
跑到对岸,很壮烈的行动)报名时需要报哪里来的,听见一人大喊:聊城东昌府
区某某某。把我惊了,这不我家乡的人吶~
总之电影拍的很好,很真实。各种视角描述都有。战争场面也挺震撼。值得
一看。
突然想起十几年前在二环胡同里和管虎导演有过几句近距离聆听和面谈。全
然已忘当时的状态模样。
《八佰》观后感11
最近,最火的电影非《八佰》莫属了,也经常看到同学写《八佰》的观后感。
正好妈妈单位发了两张票,趁今天下午没事,就把电影看了。
《八佰》改编于真实事件,电影取材1937年发生在上海的四行仓库保卫战。
讲述了中日淞沪会战交锋近三个月,彼时的国民心中遍布恐惧和迷惘,畏战,
人心涣散。在上海濒临沦陷的时候,第88师524团团附谢晋元奉命带领420余
人驻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为迷惑日军、壮大声势,他对外谎称仓库内有
800人,“八百壮士”因此得名。
一面天堂,一面地狱。当时还有英国等国家的租界,所以日军打的时候,不
能打租界,轰炸也是如此。苏州河把1937年的上海一分为二,虽只有一河之隔,
但有天壤之别,一面到处是硝烟、废墟、千疮百孔的建筑,衣衫褴褛的人们,而
对面灯红酒绿,有唱戏、赌场玩牌,人们有时髦的发型和名贵的衣物。
日军用钢板阵掩护工兵爆破墙体,手榴弹无法击破,壮士们就将炸药捆到自
己身上,从楼上跳到日军的钢板阵中。一位赌场老板说:“国人皆如此,倭寇何
敢?”
一个女孩冒着生命危险,从河对面游了过来,送中华民国国旗,升旗必定会
激怒日军,可在自己地盘上,为什么不升?民国国旗升起来了,日军战斗机扫射,
人肉来挡,死一波,上一波,无论如何,国旗不能倒!
致敬英雄,中国人民永远会记住你们!
《八佰》观后感12
《八佰》这部电影近期上影,一周时间票房几近20亿,势头仍然猛烈,作
为“后疫情时代”的第一部商业电影大片,无疑是成功的,而且有冲顶之势,也
许可以与当年的《战狼2》并驾齐驱,伯仲之间。
军事题材,爱国情怀,在中国是最不缺乏资源与市场的,中国历史久远,经
历坎坷,战争一直都搅动人们热血的魔法棒。壮怀激烈之士愫裹家国情怀,不能
在战场抛头颅洒热血,也要在“银幕前”过一把英雄的瘾,而《八佰》恰好让这
个时代的“英雄”与那个时代的壮士相遇,于是,花点小钱算不了什么,重要的
是体验一番热血奔涌,过一把家国情怀的“瘾”。
电影的内容与场面无疑震撼人心,“河界”两岸,一边烈士喋血,“瓜怂”
奋勇,一边歌舞升平,纸醉金迷之中良知触动,由漠不关心到揪心隐痛进而化为
果敢行动,管它三教九流,不分三六九等。“捐躯赴国难,视死复如归”之慷慨
悲歌终于奏响时代最强音,这是一部“唤醒”之作!这里没有“娘炮”,有的是
铁血男儿与巾帼英雄!
《八佰》观后感13
在假期和我最好的朋友去我们那儿的电影院看了新上映的电影《八佰》。总
体来说非常的震撼。让我们的内心激动万分。
战争让我们的民族国家陷入了炮火之中,尽管这样也并不会让中国人退缩,
反而是奋勇前进。国民党80,80刚开始的800人,为了抵抗日军,他们把炸药
捆绑造捆绑到了自己的身上。跳楼去炸日本兵,用自己的身体去换来安宁,他们
一个接一个,站在窗户高处喊着他们自己的名字,那是他们唯一可以让自己留在
这个世界上的痕迹。
相反,在河的两岸租界内,歌舞升平,灯红酒绿,繁华的街角,动人的音乐。
一片祥和,而在河的这头炮火连天,枪声震震,活命的时刻,就像天上的恩赐一
样,他们对河这边的渴望全部转化为了爱国奋斗的意志。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
了刚进入战场中的人们的软弱,恐慌以及想要逃离。这些再真实不过了。人不是
完人,每一个人都会有困难的一面,都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可我更看到了他们最
后的英勇无畏,视死如归,为了国家舍弃了自己的生命。不是苟且存活,是明知
道把旗子升上去,就会招来炮轰,也要升起的决绝,他们守护的单单是一面旗子
吗?不是,是信仰,是希望。
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隔岸乡故判,愿再
无喧闹。
《八佰》观后感14
整场电影看完,心情无比沉重,久久不能平复。
回想小时候,爷爷跟我讲述他们在战场上的悲烈,奶奶跟我说白洋淀百姓在
日军侵略时对枪炮声的恐惧。至今还记得他们最喜欢看电视剧是《长征》。
电影《八佰》场景高度还原历史,代入感非常强烈,给人一种置身苏州河对
岸的真实感。四行仓库保卫战是淞沪战役的最后一役,留下的是以谢晋元为首的
第八十八师524团,坚守四行仓库,他们这四天的生生死死就是《八佰》。
四行仓库,一个特殊的战场,苏州河两岸,一边是灯火辉煌的英美租界,光
怪陆离,歌舞升平;一边是浴血奋战的四百战士,血肉横飞,硝烟弥漫。一边“商
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边“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场历史直播战役,通过电影形象描述了当时历史背景下,战士们保家卫国,
壮怀激烈的决心,电影中微观战场的刻画,击爆无数人泪点,蝼蚁尚且贪生,影
片中就连老鼠也要求生,有人却在赴死,为抵挡日军进攻,陈树生抱着两捆炸药
包,纵身一跃,留下血书:“舍生取义,儿所愿也”,在他之后,一个个战士拉
响身上的炸药包,大喊着自己的姓名,跳下仓库。“护旗手”坚毅的守护旗帜,
整个过程,就像是接力赛,那面飘扬的旗帜却更显悲壮。
电影的燃点与泪点太多,战士们保护的不是旗帜,而是民族尊严,战士们激
发的是整个民族的血性!这场电影用历史警醒我辈,勿忘国耻,奋勇前进。
《八佰》观后感15
今天去看了电影“八佰”,期间哭得我直抽搐。拍得是真好,也非常感谢电
影这样的媒介,跨越时间,跨越现实和想象,把内容记录和展现出来,供人们观
看欣赏。
看完我终于理解了些国旗和国歌的意义了,太沉了,因为背后是无数先人们
的鲜血和尊严。教科书上有写,老师也有讲,但直到我自己看到这部电影了,我
才切身领悟到了。同时也领悟到初中做操升旗时教导主任为何大骂来回走动的学
生,还有战士们对国旗的那一份感情。数不清的先人们前赴后继所捍卫的他,在
何时何地都是沉甸甸的.。
再有就是这部电影让我觉得他很客观,片中面对日军的侵占和枪林弹雨,有
顽强反抗的、有逃跑的、有崩溃的、更有在租界处唱戏的、卖艺的、拍照的、做
买卖的、翻译的,等等等。看时虽可让人觉得恨其不争,但确实也是世间百态的
真实写照。难道现在不是这样吗?未来又怎会不是呢。
看的时候最大的冲动就是我也要做点什么,再不想只是一味的赚钱花钱,而
是想做点能够让周边人们变好的,中国变好的,全世界变好的一些事情来做做,
dosomethingbetter,makesomethingbetter.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22:24: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2854671878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八佰》.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八佰》.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