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典寓言故事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通用13篇)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
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经典
寓言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篇1
三个和尚
山上有座小庙,庙里有个小和尚。他每天挑水、念经、敲木鱼,
给观音菩萨案桌上的净水瓶添水,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生活过得
安稳自在。
不久,来了个长和尚。他一到庙里,就把半缸水喝光了。小和尚
叫他去挑水,长和尚心想一个人去挑水太吃亏了,便要小和尚和他一
起去抬水,两个人只能抬一只水桶,而且水桶必须放在扁担的中央,
两人才心安理得。这样总算还有水喝。
后来,又来了个胖和尚。他也想喝水,但缸里没水。小和尚和长
和尚叫他自己去挑,胖和尚挑来一担水,立刻独自喝光了。从此谁也
不挑水,三个和尚就没水喝。
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观音菩萨面前的净水瓶也没人
添水,花草枯萎了。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谁也不管。结果老鼠猖獗,
打翻烛台,燃起大火。三个和尚这才一起奋力救火,大火扑灭了,他
们也觉醒了。
从此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水自然就更多了。《三个和尚》是根据
中国民间谚语改编而成的,通过三个和尚没水吃、寺庙失火、三个和
尚齐心协力救火直至后来三人合作吊水的情节,既批评了“三个和尚
没水吃”这种社会上存在的落后思想,又提倡了“人心齐,泰山移”
的社会新风尚,与现实生活紧密。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篇2
孔融让梨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
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
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
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
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
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
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
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
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
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
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这些都是年幼时
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
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篇3
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医,人们都叫他扁鹊。他医术高明,经常出入
宫廷为君王治病。有一天,扁鹊巡诊去见蔡桓公。礼毕,他侍立于桓
公身旁细心观察其面容,然后说道:“我发现君王的皮肤有病。您应
及时治疗,以防病情加重。”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一点病也没有,
用不着什么治疗。”扁鹊走后,桓公不高兴地说:“医生总爱在没有
病的人身上显能,以便把别人健康的身体说成是被医治好的。我不信
这一套。”
10天以后,扁鹊第二次去见桓公。他察看了桓公的脸色之后说:
“您的病到肌肉里面去了。如果不治疗,病情还会加重。”桓公不信
这话。扁鹊走了以后,他对“病情正在加重”的说法深感不快。
又过了10天,扁鹊第三次去见桓公。他看了看桓公,说道:“您
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面去了。如果不赶紧医治,病情将会恶化。”
桓公仍不相信。他对“病情变坏”的说法更加反感。
照旧又隔了10天,扁鹊第四次去见桓公。两人刚一见面,扁鹊扭
头就走。这一下倒把桓公搞糊涂了。他心想:“怎么这次扁鹊不说我
有病呢?”桓公派人去找扁鹊问原因。扁鹊说:“一开始桓公皮肤患
病,用汤药清洗、火热灸敷容易治愈;稍后他的病到了肌肉里面,用
针刺术可以攻克;后来桓公的病患至肠胃,服草药汤剂还有疗效。可
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人间医术就无能为力了。得这种病的人能否
保住性命,生杀大权在阎王爷手中。我若再说自己精通医道,手到病
除,必将遭来祸害。”
5天过后,桓公浑身疼痛难忍。他看到情况不妙,主动要求找扁鹊
来治病。派去找扁鹊的人回来后说:“扁鹊已逃往秦国去了。”桓公
这时后悔莫及。他挣扎着在痛苦中死去。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于自身的疾病以及社会上的一切坏事,都
不能讳疾忌医,而应防微杜渐,正视问题,及早采取措施,予以妥善
的解决。否则,等到病入膏肓,酿成大祸之后,将会无药可救。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篇4
春秋时期,朝廷政令残酷,苛捐杂税名目繁多,老百姓生活极其
贫困,有些人没有办法,只好举家逃离,到深山、老林、荒野、沼泽
去住,那里虽同样缺吃少穿,可是“天高皇帝远”,官府管不着,兴
许还能活下来。
有一家人逃到泰山脚下,一家三代从早到晚,四处劳碌奔波,总
算能勉强生活下来。
这泰山周围,经常有野兽出没,这家人总是提心吊胆。一天,这
家里的爷爷上山打柴遇上老虎,就再也没有回来了。这家人十分悲伤,
可是又无可奈何。过了一年,这家里的父亲上山采药,又一次命丧虎
口。这家人的命运真是悲惨,剩下儿子和母亲相依为命。母子俩商量
着是不是搬个地方呢?可是思来想去,实在是走投无路,天下乌鸦一
般黑,没有老虎的地方有苛政,同样没有活路,这里虽有老虎,但未
必天天碰上,只要小心,还能侥幸活下来。于是母子俩依旧只有在这
里艰难度日。
又过了一年,儿子进山打猎,又被老虎吃掉,剩下这个母亲一天
到晚坐在坟墓边痛哭。
这一天,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经过泰山脚下,看到正在坟墓边痛哭
的这个母亲,哭声是那样的凄惨。孔子在车上坐不住了,他关切地站
起来,让学生子路上前去打听,他在一旁仔细倾听。
子路问:“听您哭得这样的悲伤,您一定有十分伤心的事,能说
给我们听听吗?”
这个母亲边哭边回答说:“我们是从别处逃到这里来的,住在这
里好多年了。先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去年,我丈夫也死在老虎
口里,如今,我儿子又被老虎吃了,还有什么比这更痛心的事呢?”
说完又大哭起来。
孔子在一旁忍不住问道:“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
这个母亲忍住哭声说:“我们无路可走啊。这里虽有老虎,可是
没有残暴的政令呀,这里有很多人家都和我们一样是躲避暴政才来
的。”
孔子听后,十分感慨。他对弟子们说:“学生们,你们可要记住:
残暴的政令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凶猛啊!”
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与压迫,使穷苦人走投无路,他们宁可生
活在猛虎威胁的环境中,也不愿生活在暴政的统治下。
故事唐朝的大臣羹光上书唐玄宗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征整理修订过
的《类礼》(即《礼记》)列为经书,也就是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
玄宗当即表示同意,并命元澹等仔细校阅一下,再加上注解。不料,
右丞相张说(yue)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说,现在的《礼记》,是西
汉戴圣编篡的本子,使用到现在近千年;再说东汉的郑玄也已加了注
解,已经成为经书,有什么必要改用魏征整理修订的本子呢?玄宗觉
得他说得也有道理,便改变了主意。但是元澹认为,本子应该改换一
下。
为此,他写了一篇题为《释疑》的文章表明自己的观点。《释疑》
是采用主客对话的形式写成的。先是客人问:《礼记》这部经典著作,
戴圣编篡、郑玄加注的本子与魏征修订的本子相比,究竟哪个好?”
主人口答说:“戴圣编篡的本子从西汉起到现在经过了许多人的修订、
注解、互相矛盾之处很多,魏征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而重新整理,谁
会想到那些墨守成规的人会反对!”,客人听后点点头,说:“是啊,
就像下棋一样,下的人反倒糊涂,旁观者却看得很清楚。”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篇5
危在旦夕
太史慈是三国时期吴国的著名将领,他年轻的时候就武艺高强,
很有心计,远近闻名。当时大名士北海相孔融听说了太史慈这个年轻
人,对他非常欣赏,认定他是难得的奇才,很想与他结交,于是便多
次派人去看望他的母亲,并向他的母亲赠送了丰厚的礼物。这让太史
慈的母亲非常感动。
当时还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风起云涌,孔融为防侵扰,出兵屯
驻都昌这个地方,结果被黄巾军管亥包围,情势十分危急。正好太史
慈由辽东回家,母亲便命他去救助孔融。她说:“你和孔融并不认识,
但是他在你走后,派人非常周到地照顾我的生活。今天他被敌军围困,
你应该赶紧去救他啊!”
太史慈赶到都昌城下,趁夜间找机会进入城内,拜见孔融。孔融
便派太史慈去找刘备搬救兵。太史慈来到平原,对刘备说:“我与孔
融非亲非故,但都是讲道德仁义的人。今管亥乱,孔融被围,危在旦
夕。您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因此孔融让我冒着生命危险突出重
围向您求救。”刘备闻言,恭敬地回答:“孔融知道这人世间有我刘
备这个人吗?太看得起我了。”刘备于是立即调遣精兵三千跟随太史慈
驰救都昌,黄巾军听说有救兵前来,便四散而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把最好的给予别人,就会从别人那里获得最好的,帮助他人就是帮助
自己。你帮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你越吝啬,就越一无所有。
现实就是这样,只有那些乐于帮助他人的人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篇6
越西地方有个男子,独自一个人过活。他用芦苇和茅草盖起了小
屋住在里面,又开垦了一小块荒地,用自己的双手种了些庄稼,打下
粮食来养活自己。时间久了以后,豆子、稻谷、盐和奶酪等东西都可
以自给自足了,不用依赖任何人。他每天下地耕作,闲的时候就出去
走走,过得倒也逍遥自在。
可是有一件事却让他发愁,那就是老鼠成灾。也不知道是从哪里
来的一帮老鼠,日子不长便成倍成倍地增长。白天,它们成群结队地
在屋里跑来跑去,在房梁间上窜下跳地吱吱乱叫,打坏了不少东西。
到了夜里,老鼠闹腾得更欢了,它们钻进食橱、跳上桌子、跑进箱子
里,见东西就咬,咬破了好些衣服和器具,偷吃了东西不算,还把吃
不完的拖回洞里去慢慢享用。这“咔嚓咔嚓”地一闹常常就是一整夜,
吵得这个男子觉也睡不好,白天下地都没有精神。他想了好多办法来
治鼠,用药啦,下夹子啦,都试遍了,可就是没有一个特别有效的法
子。这位男子对老鼠越来越烦,火气越来越大,苦恼极了。
有一天,这个男子喝醉了酒,困得要命。他踉踉跄跄地回家来,
打算好好睡上一觉。可是他的头刚刚挨上枕头,就听见老鼠“吱吱”
的叫声。他实在困了,不想和老鼠计较,就用被子包上头,翻个身继
续睡。可老鼠却不肯轻易罢休,竟钻进被子里张嘴啃起来。这男子用
力拍了几下被子,指望把老鼠赶跑再睡。果然安静了一会儿,可他忽
然闻到一股叫人恶心的腥臊味,一摸枕边,竟然是一堆鼠尿!被老鼠
这么变着法子一折腾,他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一股怒气直冲头顶。借
着酒劲,他翻身下床,取了火把四处烧老鼠,房子原本是茅草盖的,
一点就着,火势迅速蔓延开来。老鼠被烧得四处奔跑。火越烧越大,
老鼠终于全给烧死了,可屋子也同时被烧毁了。第二天,这男子酒醒
后,才发现什么都没有了。他茫茫然无家可归,后悔也来不及了。
焚庐灭鼠的故事提醒人们,遇事一定要冷静分析,想个周全的法
子去解决。若凭一时的冲动蛮干,只会得不偿失。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篇7
曾子杀猪
一个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毕,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蓝
布新衣,准备去集市买一些东西。
她出了家门没走多远,儿子就哭喊着从身后撵了上来,吵着闹着
要跟着去。
孩子不大,集市离家又远,带着他很不方便。
因此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
“你回去在家等着,我买了东西一会儿就回来。你不是爱吃酱汁
烧的蹄子、猪肠炖的汤吗?我回来以后杀了猪就给你做。”
这话倒也灵验。她儿子一听,立即安静下来,乖乖地望着妈妈一
个人远去。
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时,还没跨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捉猪的声
音。
她进门一看,原来是曾子正准备杀猪给儿子做好吃的东西。
她急忙上前拦住丈夫,说道:
“家里只养了这几头猪,都是逢年过节时才杀的。你怎么拿我哄
孩子的话当真呢?”
曾子说:“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他们年幼无知,经常从父
母那里学习知识,听取教诲。
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
虽然做母亲的一时能哄得过孩子,但是过后他知道受了骗,就不
会再相信妈妈的话。
这样一来,你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
曾子的妻子觉得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助曾子杀
猪去毛、剔骨切肉。
没过多久,曾子的妻子就为儿子做好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曾子用言行告诉人们,为了做好一件事,哪怕对孩子,也应言而
有信,诚实无诈,身教重于言教。
一切做父母的人,都应该像曾子夫妇那样讲究诚信,用自己的行
动做表率,去影响自己的子女和整个社会。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篇8
忍辱负重的猎狗
齐国有一个人,他非常会相狗,他相狗的技术是远近闻名的,所
以,有好多人都来找他相狗。
有一次,你个人远道而来,专门找他相一条会捉鼠的狗。
因为他家的老鼠特别的多,但是他又不喜欢养猫,所以就来找他
相一个会捉老鼠的狗。他答应了。
可是,过了好久,他还没有帮那个人相到合适的狗。
那个人着急了,就过来问他:
“怎么都这么长时间了,还没有帮我霞光到会捉老鼠的狗呢?”
“不着急,不着急,自然会有的。”他就这样把那个人打发走了。
那个人心里有点不高兴,但又不敢说出口,毕竟人家也是远近闻
名的相狗专家。
又过了几个月,那个人又过来催他了:
“怎么还没有帮我找到呀?”
他见那个人有点不耐烦了,就又安慰道:
“不着急,不着急,自然会有的。”
那个人又这样被打发走了。
就那样又过了几个月,那个人都快忘了相狗的事了,他却带着一
条漂亮的猎犬来了。
那个人本来都不抱什么希望了,他却带来了一条猎犬,于是就欣
然接受了,还连声道谢。
齐国的那个相狗的人走了之后,那个人就赶紧把猎犬放到屋里去
捉老鼠。
开始几天,猎犬一个老鼠也没有抓住。
于是,那个人就想:“也许是因为刚来不适应吧。”他就这样安
慰自己。
又过了几个月,可怜的猎犬一只老鼠也没有抓住,这个人真的生
气了。
他带着那条该死的猎犬,来到了相狗的人家中质问道:
“你说它是一条会抓老鼠的狗,可怎么过了几个月,它一个老鼠
也没抓住呀?”
相狗的人对他说:
“这是一条好猎犬呀!它想抓的是獐、獾、鹿呀等这些野兽,而
不是家里的小老鼠。你如果想让它抓老鼠的话,就要把它的双脚绑上,
这样的话,它才会抓老鼠。”
这个人听了之后,觉得还挺有道理的,就又把那条狗带回去了,
这次,他把那条猎犬的双脚绑了起来。
第二天,他一大早去看,果然,它抓住了好几只老鼠呢!
他就又跑到那个相狗的人那里去,把这件事告诉了他。
相狗的人感叹道:
“好啊,猎犬!放开了能捉獐,绑起腿来能捉老鼠,忍辱负重,
委曲求全,这正是我们有些人所不能做到的呀!”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篇9
《完璧归赵》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的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
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
“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
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
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
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
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
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
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
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
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
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可
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
一个计策。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
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和氏
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
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
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
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
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
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
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
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
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
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
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
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
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
赵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赠
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
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本不想这样做,
但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得无奈地说:“好!就这么办吧!”说完,
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
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
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
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恐怕打不赢。最后,秦王见蔺相如机智勇敢,
是位难得的人才,也没有为难他,便放他回到赵国去了。
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篇10
《渑池相会》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第二年,赵惠文王十七年(公元前282年),
秦借口赵不跟它联合攻齐,派兵攻下赵的两座城池。赵惠文王十八年
(公元前281年),秦兵侵赵,攻下石城(约当今河南林县西南)。
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秦将白起率军攻赵,取光狼城
(约当今山西高平县西),斩杀赵国三万人。秦在对赵进行军事威胁
的同时,又在外交方面迫使赵国屈服。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
年),秦王派使者通知赵王在西河外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地方作
友好会见。赵王畏惧秦国,想要辞谢不去。廉颇、蔺相如两人商量之
后对赵王说:“大王不去赴会,显得我们赵国软弱、胆怯。”于是赵
王决定去和秦王相会,带蔺相如同行。廉颇送到国境上,与赵王诀别
时约定说:“大王出发之后,估计来回路程及会见的礼节完毕,前后
不过三十天。要是过了三十天还没有回来,就请让我们立太子为王,
用以断绝秦国扣留您作为要挟的念头。”赵王答应了。赵王到了渑池
与秦王相会。席上,秦王酒喝得很畅快的时候,对赵王说:“我听说
您喜欢弹瑟,请弹一曲给我听听。”赵王就在筵席上弹了一曲。秦国
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命令赵
王弹瑟。”蔺相如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
现在我奉献盆缶,请秦王敲敲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肯答应。蔺相
如捧着盆缶上前,跪着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肯敲。蔺相如说:“我
跟大王的距离不满五步,大王要是不答应我的请求,我可要把颈上的
血溅到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卫们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起眼睛,
大声呵斥他们,吓得那些人直向后退。秦王很不高兴,只得勉强在缶
上敲了一下。蔺相如回头叫赵国的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
为赵王击缶。”秦国的群臣说:“请赵王送十五座城给秦王作为献
礼。”蔺相如也说:“请秦王把国都咸阳送给赵王作为献礼。”直到
酒筵完毕,秦始终不能占赵的上风。赵国调集了大军提防秦国进犯,
秦国也不敢有什么举动。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篇11
《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有七个大国,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秦国常常
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
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见
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
就先封他为“大夫”,后封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他想:我为
赵国拚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
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
“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立刻吩咐自己手下的
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
吵。以后,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
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
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
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
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
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
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
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
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
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
紧?”
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
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他
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
忙出来迎接廉颇。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
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
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
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负荆请罪”也就成
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篇12
《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
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
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
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
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
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
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
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
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
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
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
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因为我是百兽之王,
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
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
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
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
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
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
面跟着。他们走没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
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
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
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
是怕狐狸呢!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
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
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
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
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篇13
《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
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
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
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
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
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
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
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
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
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
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
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
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
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
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
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21:30: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2822091874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经典寓言故事100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经典寓言故事100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