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原文及翻译
孔子家语原文及翻译&——卷一,相鲁孔子家语卷一相鲁第一【原文】孔子
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
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
而西方之诸侯则焉。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
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
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先时,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孔子沟而合诸墓
焉?。谓季桓子曰:“贬君以彰己罪,非礼也。今合之,所以掩夫子之不臣。”由司
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注释】?中都:鲁邑,在今XX省XX县
西。宰:一邑长官。?椁:棺木有二重,里面称棺,外面称椁。?定公:鲁国国君,名
姬宋,定公是谥号。?五土之性:旧注:“一曰山林,二曰川泽,三曰丘陵,四曰坟
衍,五曰原隰。”坟衍指肥沃平旷的土地。原隰指广平低湿之地。?沟:挖沟。合诸
墓:表示同一墓域。?大司寇:主管刑狱的官,为六卿之一。【译文】孔子刚做官
时,担任中都邑的邑宰。他制定了使老百姓生有保障、死得安葬的制度,提倡按照
年纪的长幼吃不同的食物,根据能力的大小承担不同的任务,男女走路各走一边,
在道路上遗失的东西没人拾取据为己有,器物不求浮华雕饰。死人装殓,棺木厚四
寸、椁木厚五寸,依傍丘陵修墓,不建高大的坟,不在墓地周围种植松柏。这样的
制度施行一年之后,西方各诸侯国都纷纷效法。鲁定公对孔子说:“学习您的施政
方法来治理鲁国,您看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就是天下也足以治理好,岂只是治
理好鲁国呢~”这样实施了两年,鲁定公任命孔子做了司空。孔子根据土地的性
质,把它们分为山林、川泽、丘陵、高地、沼泽五类,各种作物都种植在适宜的环
境里,都得到了很好的生长。早先,季平子把鲁昭公葬在鲁国先王陵寝的墓道南面
(使昭公不能和先君葬在一起,以泄私愤),孔子做司空后,派人挖沟把昭王的陵墓
与先王的陵墓圈连到一起。孔子对季平子的儿子季桓子说:“令尊以此羞辱国君却
彰显了自己的罪行,这是破坏礼制的行为。现在把陵墓合到一起,可以掩盖令尊不
守臣道的罪名。”之后,孔子又由司空升为鲁国的大司寇,他虽然设立了法律,却
派不上用场,因为没有犯法的奸民。【原文】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孔子摄相
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并出疆,必具官
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从之。至会所,为坛位,土阶三等,以遇礼相见,
揖让而登。献酢?既毕,齐使莱人以兵鼓噪,劫定公。孔子历阶?而进,以公退,
曰:“士,以兵之。吾两君为好,裔夷之俘敢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
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
偪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心怍,麾而
避之。有顷,齐奏宫中之乐,俳优侏儒戏于前?。孔子趋进,历阶而上,不尽一
等,曰:“匹夫荧侮诸侯者,罪应诛。请右司马速刑焉~”于是斩侏儒,手足异
处。齐侯惧,有惭色。将盟,齐人加载书曰:“齐师出境,而不以兵车三百乘从我
者,有如此盟。”孔子使兹无还?对曰:“而不返我汶阳之田,吾以供命者,亦如
之。”齐侯将设享礼?,孔子谓梁丘据曰:“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事既成矣,
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享而既具,是弃礼;若其不
具,是用秕稗也。用秕稗,君辱;弃礼,名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
昭,不如其已。”乃不果享。齐侯归,责其群臣曰:“鲁以君子道辅其君,而子独
以夷狄道教寡人,使得罪。”于是乃归所侵鲁之四邑?及汶阳之田。【注释】?齐侯:
齐国国君。夹谷:即今XX莱芜境内的夹谷山。?左右:正副。司马:掌管军事的官。?
献酢:主客互相揖让敬酒。?历阶:一步一级地快步登阶。?俳优:演舞蹈滑稽戏的
人。侏儒:身体矮小的杂技艺人。?兹无还:人名。旧注:“鲁大夫。”?享礼:宴会礼
仪。?牺象:牛形和象形的酒器。门:这里指宫门。?四邑:旧注:“郓、讙、龟、阴
也。”一说龟阴为一邑之名。【译文】鲁定公和齐侯在齐国的夹谷举行盟会,孔子
代理司仪,孔子对鲁定公说:“我听说,举行和平盟会一定要有武力作为后盾,而
进行军事活动也一定要有和平外交的准备。古代的诸侯离开自己的疆域,必须配备
应有的文武官员随从,请您带上正副司马。”定公听从了孔子的建议。到举行盟会
的地方,筑起盟会的高台,土台设立三个台阶。双方以简略的会遇之礼相见,相互
行礼谦让着登上高台。互赠礼品互相敬酒后,齐国一方派莱人军队擂鼓呼叫,威逼
鲁定公。孔子快步登上台阶,保护鲁定公退避,说:“鲁国士兵,你们去攻击莱
人。我们两国国君在这里举行友好会盟,远方夷狄的俘虏竟敢拿着武器行暴,这绝
不是齐君和天下诸侯友好邦交之道。远方异国不得谋我华夏,夷狄不得扰乱中国,
俘虏不可扰乱会盟,武力不能逼迫友好。否则,这不但是对神明的不敬,从道德上
讲是不义,从为人上讲是失礼。齐侯必然不会这么做吧,”齐侯听了孔子的话,内
心感到愧疚,挥手让莱人军队撤了下去。过了一会儿,齐国方面演奏宫廷乐舞,歌
舞艺人和矮人小丑在国君面前表演歌舞杂技、调笑嬉戏。孔子快步登上台阶,站在
第二阶上说:“卑贱的人敢戏弄诸侯国君,罪当斩。请右司马迅速对他们用刑。”
于是斩杀了侏儒小丑,砍断手足。齐侯心中恐慌,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正当齐、
鲁两国就要歃血为盟时,齐国在盟书上加了一段话说:“将来齐国发兵远征时,鲁
国假如不派三百辆兵车从征,就要按照本盟约规定加以制裁。”孔子
让鲁大夫兹无还针锋相对地回应道:“你齐国不归还我汶河以北的属地,而要
让鲁国派兵跟从的话,齐国也要按本盟约的条文接受处罚。”齐侯准备设宴款待鲁
定公。孔子对齐大夫梁丘据说:“齐、鲁两国的传统礼节,阁下难道没听说过吗,会
盟既然已经完成,贵国国君却要设宴款待我国国君,这岂不是徒然烦扰贵国群臣,
何况牛形和象形的酒器,按规矩不能拿出宫门,而雅乐也不能在荒野演奏。假如宴
席上配备了这些酒器,就是背弃礼仪;假如宴席间一切都很简陋,就如同舍弃五谷
而用秕稗。简陋的宴席有伤贵国国君的脸面,背弃礼法贵国就会恶名昭彰,希望您
慎重考虑。宴客是为了发扬君主的威德,假如宴会不能发扬威德,倒不如干脆作罢
更好。”于是齐国就取消了这次宴会。齐国国君回到都城,责备群臣说:“鲁国的
臣子用君子之道辅佐他们的国君,而你们却偏偏用偏僻蛮荒的少数部族的行为方式
误导我,招来这些羞辱。”于是,齐国归还了以前侵占鲁国的四座城邑和汶河以北
的土地。【原文】孔子言于定公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古之制也。今
三家?过制,请皆损之。”乃使季氏宰仲由隳三都?。叔孙辄不得意于季氏?,因费
宰公山弗扰率费人以袭鲁?。孔子以公与季孙、叔孙、孟孙入于费氏之宫?,登武子
之台?。费人攻之,及台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勒士众下伐之?,费人北。遂隳三
都之城。强公室,弱私家,尊君卑臣,政化大行。【注释】?家:指卿大夫。甲:旧
注:“甲,铠也。”即武装。?邑:卿大夫所居城邑。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
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旧注:“高丈、长丈曰堵,三堵曰雉。”?三家:指当时
鲁国势力很大的权臣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宰:卿大夫家臣或采邑长官。仲由:
字子路,孔子弟子。隳:毁坏。三都:指费、郈、成三地,分别为季孙、叔孙、孟孙
的都城。?叔孙辄:叔孙氏庶子。不得意于季氏:“季氏”当作“叔孙氏”,《春秋
左传注?定公十二年》杜注:“辄不得志于叔孙氏。”即得不到叔孙氏重用。《家
语》旧注:“不得志于叔孙氏。”?费宰:费城长官。公山弗扰:人名,费城长官。?
费氏之宫:费氏住宅。《左传》定公十二年作“入于季氏之宫”。译文从《左
传》。?武子之台:旧说台在季氏宅内。?申句须、乐颀:鲁大夫。【译文】孔子对鲁
定公说:“卿大夫的家中不能私藏兵器铠甲,封地内不能建筑一百雉规模的都城,
这是古代的礼制。当前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大夫的城邑都逾越了礼制,请
您削减他们的势力。”于是派季氏家臣仲由拆除三家大夫的城池——季孙氏的都城
费、叔孙氏的都城郈、孟孙氏的都城成。叔孙氏的庶子叔孙辄得不到叔孙氏的器
重,联合费城的长官公山弗扰率领费人进攻鲁国都城曲阜。孔子保护着鲁定公,和
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大夫躲入季氏的住宅,登上
武子台。费人进攻武子台,攻到台的一侧,孔子命令申句须、乐颀两位大夫统
领士卒前去抵挡,费人败退。这样,终于削减了三座都邑的城池。这一行动使鲁国
国君的权力得到加强,大夫的势力被削减,国君得到尊崇,臣子地位下降,政治教
化措施得到执行。【评析】这一篇讲了孔子为官的几件事。第一件事是说孔子为中
都宰、司空和司寇。孔子这时的为官事迹,虽说散见《左传》《礼记?檀弓上》
《史记?孔子世家》,但都没有本书详细。为官中都宰时,孔子制定礼仪,培育厚
朴风俗,使社会养老爱幼,男女有别,死葬有制,受到定公重视,孔子升为司空。
在管理土地上,先是辨别土地性质,看哪种土地适合种植哪种植物,这说明我们先
人早已有了耕种经验。孔子做司空的第二件事,就是坚守礼制,说服权臣,使鲁昭
公墓葬与先祖之墓合二为一。孔子为大司寇,制定了法律,但因风俗美善,竟没有
奸诈犯法之民。第三件事是夹谷之会,孔子在会中占尽风光。“有文事者必有武
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这是警世名言。“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
不倡好”,这是华夷之辨。至于斩侏儒,似和儒家思想不符。孔子还建议鲁定公隳
毁了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大夫不合礼法的都邑,使鲁国的君权得到加强。孔子家
语卷一始诛第二【原文】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有喜色。仲由问曰:“由闻
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何也,”孔子曰:“然,有是言也。不
日‘乐以贵下人’乎,”于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戮之于两观之下,尸
于朝三日?。子贡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今夫子为政而始诛之,或者为失
乎,”孔子曰:“居?,吾语汝以其故。天下有大恶者五,而窃盗不与焉。一曰心逆
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
有一于人,则不免君子之诛,而少正卯皆兼有之。其居处足以撮徒成党?,其谈说
足以饰褒莹众,其强御足以反是独立?,此乃人之奸雄者也,不可以不除。夫殷汤
诛尹谐,文王诛潘正?,周公诛管蔡,太公诛华士?,管仲诛付乙,子产诛史何,是
此七子皆异世而同诛者,以七子异世而同恶,故不可赦也。《诗》云:‘忧心悄
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矣。”【注释】?司寇:主管刑狱的官。?朝政:
执政。少正卯:鲁大夫。和孔子同时讲学。?尸于朝三日:陈列尸首三天。?居:坐
下。?行僻而坚:行为邪辟而意志坚定。?记丑而博:《荀子》杨惊注:“丑,谓怪异
之事。”旧注:“丑谓非义。”译文采用杨说。?撮徒成党:旧注:“撮,聚。”《荀
子》作“聚徒成群”。?强御足以反是独立:强暴有势力足以反对正道而独立成
家。?“文王”句:文王名姬昌,周武王父,居岐山之下,周朝开始强大,号西伯。
“潘正”《荀子?宥坐》作“潘止”,《说苑?指武》作“潘
阯”。事迹不详。?“太公”句:太公即姜太公,姜姓,吕氏,名尚,周文王
师。帮助武王灭殷,封于齐。华士:旧注:“士之为人虚伪,亦聚党也。”《韩非
子》说他“耕而后食,凿井而饮”,大概是个隐士。“子产”句:子产名侨,字子
产,郑国著名政治家。史何:《荀子?宥坐》作“邓析、史付”,《说苑?指武》作
“邓析”。忧心悄悄:忧心忡忡。【译文】孔子做鲁国的大司寇,代理行使宰相的
职务,表现出高兴的神色。弟子仲由问他:“我听说君子祸患来临不恐惧,幸运降
临也不表现出欢喜。现在您得到高位而流露出欢喜的神色,这是为什么呢,”孔子
回答说:“对,确实有这样的说法。但不是有‘显贵了而仍以谦恭待人为乐事’的
说法吗,”就这样,孔子执掌朝政七天就诛杀了扰乱朝政的大夫少正卯,在宫殿门
外的两座高台下杀了他,还在朝廷暴尸三日。孔子弟子子贡向孔子进言:“这个少
正卯,是鲁国知名的人,现在老师您执掌朝政首先就杀掉他,可能有些失策吧,”
孔子回答说:“坐下来,我告诉你杀他的缘由。天下称得上大恶的有五种,连盗窃
的行为也不包括在内。一是通达事理却又心存险恶,二是行为怪僻而又坚定固执,
三是言语虚伪却又能言善辩,四是对怪异的事知道得过多,五是言论错误还要为之
润色。这五种大恶,人只要有其中之一恶,就免不了受正人君子的诛杀,而少正卯
五种恶行样样都有。他身居一定的权位就足以聚集起自己的势力结党营私,他的言
论也足以迷惑众人伪饰自己而得到声望,他积蓄的强大力量足以叛逆礼制成为异
端。这就是人中的奸雄啊~不可不及早除掉。历史上,殷汤杀掉尹谐,文王杀掉潘
正,周公杀掉管叔、蔡叔,姜太公杀掉华士,管仲杀掉付乙,子产杀掉史何,这七
个人生于不同时代但都被杀了头,原因是七个人尽管所处时代不同,但具有的恶行
是一样的,所以对他们不能放过。《诗经》中所说的:‘忧亡心如焚,被群小所憎
恶。’如果小人成群,那就足以令人担忧了。”【原文】孔子为鲁大司寇?,有父
子讼者,夫子同狴执之,三月不别。其父请止,夫子赦之焉。季孙?闻之不悦,
曰:“司寇欺余,曩告余曰:‘国家必先以孝’,余今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
而又赦,何哉,”冉有?以告孔子,子喟然叹曰:“呜呼~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
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不治,不可刑
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谨诛,贼也。征敛无时,暴也。不
试责成,虐也。政无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书》?云:‘义刑义杀,勿庸以即汝
心?,惟日未有慎事。’言必教而后刑也,既陈道德以先服之。而犹不可,尚贤以
劝之;又不可,即废之;又不可,而后以威惮之。若是三年,而百姓正矣。其有邪民
不从化者,然后待之以刑,则民咸知罪矣。《诗》?云:‘天子是毗,俾民不迷
?。’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今世则不然,乱其教,繁其刑,使民迷
惑而陷焉,又从而制之,故刑弥繁而盗不胜也。夫三尺之限?,空车不能登者,何
哉,峻故也。百仞之山,重载陟焉,何哉,陵迟故也。今世俗之陵迟久矣,虽有刑
法,民能勿逾乎,”【注释】?大司寇:鲁有三卿,司空兼司寇,孟孙兼职。司空下
有小司寇,孔子似乎是小司寇,《苟子?宥坐》作“孔子为鲁司寇”。?季孙:鲁桓
公子季友后裔,又称季孙氏,三卿之一,司徒兼冢宰。自鲁文公后,季孙行父、季
孙宿等都是鲁国实权人物。?冉有:即冉求,字子有,孔子弟子,季氏家臣。?狱犴:
这里指刑狱。?《书》:这里指《尚书?康诰》,文字有出入。?勿庸以即汝心:旧
注:“庸,用也。即,就也。刑教皆当以义,勿用以就汝心之所安。”即不要只求
符合你的心意。?《诗》:这里指《诗经?小雅?节南山》。?俾民不迷:旧注:“俾,
使也。”迷:迷失。?错:放置。?限:《荀子?宥坐》作“岸”,这里指险阻。【译
文】孔子做鲁国的大司寇,有父子二人来打官司,孔子把他们羁押在同一间牢房
里,过了三个月也不判决。父亲请求撤回诉讼,孔子就把父子二人都放了。季孙氏
听到这件事,很不高兴,说:“司寇欺骗我,从前他曾对我说过:‘治理国家一定要
以提倡孝道为先。’现在我要杀掉一个不孝的人来教导百姓遵守孝道,不也可以吗,
司寇却又赦免了他们,这是为什么呢,”冉有把季孙氏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叹息
说:“唉~身居上位不按道行事而滥杀百姓,这违背常理。不用孝道来教化民众而
随意判决官司,这是滥杀无辜。三军打了败仗,是不能用杀士卒来解决问题的;刑
事案件不断发生,是不能用严酷的刑罚来制止的。为什么呢,统治者的教化没有起
到作用,罪责不在百姓一方。法律松弛而刑杀严酷,是杀害百姓的行径;随意横征
暴敛,是凶恶残酷的暴政;不加以教化而苛求百姓遵守礼法,是残暴的行为。施政
中没有这三种弊害,然后才可以使用刑罚。《尚书》说:‘刑杀要符合正义,不能
要求都符合自己的心意,断案不是那么顺当的事。’说的是先施教化后用刑罚,先
陈说道理使百姓明白敬服。如果还不行,就应该以贤良的人为表率引导鼓励他们;
还不行,才放弃种种说教;还不行,才可以用威势震慑他们。这样做三年,而后百
姓就会走上正道。其中有些不从教化的顽劣之徒,对他们就可以用刑罚。这样一来
百姓都知道什么是犯罪了。《诗经》说:‘辅佐天子,使百姓不迷惑。’能做到这
些,就不必用严刑峻法,刑法也可搁置不用了。当今之世却不是这样,教化紊乱,
刑法繁多,使民众迷惑而随时会落入陷阱。官吏又用繁多的刑律来控制约束,所以
刑罚越繁盗贼越多。三尺高的门槛,即使空车也不能越过,为什么呢,是因为门槛
高的缘故。一座百仞高的山,负载极重
的车子也能登上去,为什么呢,因为山是由低到高缓缓升上去的,车就会慢慢
登上去。当前的社会风气已经败坏很久了,即使有严刑苛法,百姓能不违犯吗,”
【评析】这篇第一段记载了孔子诛少正卯的事。第二段讲法制与教化关系,真是深
刻。孔子主张先教后诛,如果不教而诛,是暴虐行为。国家首先要进行道德教育,
然后要树立正面形象加以引导,如果不从,才能加以刑威孔子的思想——一颗闪耀
在文化精神领域里璀璨的恒星。他的生平事迹第一次被东汉司马迁以“记实”性的
笔调完整的记载了下来,并作了适当的评价。作者以充满敬仰的心情,对孔子一生
的流离坎坷、困顿不遇寄予了极大的惋惜和同情。现在读这篇文章,我深深的被孔
子的精神所包围着。孔子被尊为“至圣”,为后世人所推崇,他那渊博的学识和为
人师表的精神为人所津津乐道。现代的人喜欢把具有某些特殊才能的人称作“天
才”。天才何意,先天之才能也。所以,能力也被赋予了时代的新解:认为是与生俱
来的。既然是“天生”的,那么,某人不是“天才”,也不会成为天才,便不屑别
人的才能,这是种自命清高得多少有点“酸葡萄”境界的状况。所以,难怪也有人
如此惊异于孔子的学识了。可事实是什么呢,孔子曾在齐国与师襄子学琴,废寝忘
食,弃而不舍;在为整理古代的文献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晚年学《易》时竟会“韦编
三绝”;他先后整理了《书传》、《礼记》,整理了《诗》、《乐》,使
“《雅》、《颂》各得其所”,他写了最足以使自己感到欣慰和自豪的《春秋》,
被司马迁称为是“周公第二”的大学者。说别人是天才,其实是一种自己懒而又不
愿承认的表现。天才是怎么产生的呢,——天才,出自99%的勤奋。孔子,是我国
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因材施教,是他整个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一部分。即使用
今天的逻辑辩证法去分析也相当地严密。孔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
人”。他能根据个人的性格和特点,在“文、行、忠、信”的基础上去教育他的学
生。他教会人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想。他确实是一位千古师表。——师者,传
道、授业、解惑也。理想,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有人把理想,比喻成航船到达
彼岸的灯塔。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有伟大的理想。有些人,家境富裕得不会去考虑什
么生计的问题,以致本来就很虚幻的理想在他们的眼里会更飘渺。一般认为,只有
迫于生计的人才会有远大的理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是宏伟的。他任中都宰一年,就
能使得“四方皆则之”;他以大司寇代理宰相,陪同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他
既有文备,又有武备,他有理有据,针锋相对地坚决斗争,捍卫了国家地尊严;他
杀了“鲁大夫乱政者少正”;他治理鲁国三个月后,“粥羔豚者弗饰价,男女行者
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课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司马迁大大的赞
赏了孔子“政
治家”的风度,而在我看来,他简直就是一个英雄。确实,时代和环境造就
英雄,英雄和常人的不一样的气概,其不一样就在这“理想”二字。因为:——有
理想的人才会有英雄的灵魂。我想,但凡世上有成就的人,都有一种别人不可理喻
的倔劲:孔子有如“莲出于淤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更有“宁知其不可为而为
之”的奋斗精神。他的这种精神力量支撑着他面对坎坷遭遇时,身处逆境而百折不
回。当孔子在鲁国大有作为时,却被鲁国的君臣排挤;当孔子刚要被卫灵公任用
时,又被公孙余“假一出一入”给逼走;齐景公想用孔子,却被宰相晏婴所阻拦;楚
昭王想封孔子,却被令伊子西所破坏。孔子一生被逼得四处奔走不暇,至于在路上
所受的种种折磨与侮辱,就更加令人伤心了。他在时,无辜地被当地人当作阳
虎,被关了五天;他在宋国的一棵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恒竟想杀死他;他
在陈蔡之间,七天没有吃到东西,师徒都被饿得脸色发绿,躺在地上站不起来。如
此悲惨的遭遇,却给了孔子一种执着的韧劲,这种精神感染着无数的人,以至于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人说“百折不挠、弃而不舍”是一种很奇怪的东
西。一方面,这种自信是没有充分根据的,因为未来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
它一方面,让人始终充满着自信。就是这种可能的扩大化,才使人保持一种必胜的
信心。所以,才会有拼搏,才会有奋进,才会有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达尔文“物
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这种精神的集中写照。孔子拥有的正是一首生命之歌。记得
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一句诗:——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虽然相隔万
里,但异曲同工。写到此,突然明白中国封建统治者用心的过人之处:孔子的儒家
思想被聪明的皇帝所御用。统治阶级利用孔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拿过来摇身一
变,维护黄道便是“尊孔”。”玉皇宝殿”环绕着孔子的光环,孔子被神化。宗教
迷信,便是封建统治人们的思想工具。直到有一天突然被识破真相,触到了伤口,
才发现孔子的功绩以被历史上的朝代所占用,这就难免不为孔子辩解了。《孔子世
家》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怀着最沉痛的心情所刻意描写的悲剧人物之一。司马迁
在描写孔子的同时,用心之笔把自己的情感也写了进去。其实,作为一篇好文章,
往往是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里面的;另外,文章所阐述的许多的哲学道理,其
实是不变的,无论把它表述成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20:51: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2799051872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孔子家语.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孔子家语.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