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天光云影共徘徊

更新时间:2023-03-08 20:42:04 阅读: 评论:0

暂住证证明-江西三清山

天光云影共徘徊
2023年3月8日发(作者:物控)

【诗歌鉴赏】朱熹《观书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观书有感》注释

【其一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2、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

(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3、徘徊:来回移动。

4、为:因为。

5、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6、那得:怎么会。

7、那:怎么的意思。

8、清如许:这样清澈。

9、如:如此,这样。

0、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

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其二

、艨艟: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2、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3、中流:河流的中心。

朱熹《观书有感》翻译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其二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

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朱熹《观书有感》赏析

《观书有感》是宋代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的一首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这是一首有哲理性

的小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

跃与进步。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

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

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二首》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

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例如:如果读者抛开诗歌

本身的描述对象,完全可以把这种道理引申开来。比如,如果将“书”理解为“书本”,

而且书本的内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诸如医书、哲学书、史书、科技书等等,而是仅仅就文学

内容诸如诗词曲赋散文等等体现文学艺术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认为“源头活水”表达

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则表达了“文思勃发”等等。

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

“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

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第一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

“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

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

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

“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

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

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

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

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

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

“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

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

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

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

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

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

“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

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

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

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

“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

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第二首诗也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诗。这首诗用水上行舟作对比,说明读书有个循序渐进

的过过程,要在渐进中穷尽事理,初学时需要“推移”之力,到后来探得规规律,懂得事

理之时,就能“自在”而行了。朱熹在这首诗中是讲读书的方法,但一样无怎样读书的影

子。用一种比喻的方法,很通俗告诉了人们怎样读书。是的,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要

学的知识太多了,各种各样的书让人们目不暇接。如果人们急于求成,不花功夫去一点点

的积累知识,就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方法。要读大量的书,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不成,人们只

有在学习中摸索一套对自已有意的方法,才能扩大知识面,让那些知识象个图书馆一样存

贮在人们的脑中,这样人们就学倒了大量的知识,并学有所用。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20:42: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2793241871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天光云影共徘徊.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天光云影共徘徊.pdf

上一篇:万石山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