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来历解释
寒食节的来历解释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
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寒食节的来历,一起来看看吧!
寒食节的来历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
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
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
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为了纪
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
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
古代的人们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气节,“寒食禁火”的习俗,被后人流传下
来,形成了寒食节这个特殊的纪念节日。
民俗专家介绍说,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个月为期。整整一
个月都吃冷食,对身体实在不利,汉代改为3天。
寒食节从晋国开始后,延续了不少年代,中间也有严禁寒食习俗的,如三国时
期的曹操。但时间不长,“寒食禁火”之风又在民间自发兴起。从先秦到南北朝时
期,寒食节都被当作重大的节日。唐朝时也仍然被作为全国性的隆重节日,不少文
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文。
专家表示,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
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晚唐、宋以后,禁火冷食的习俗日趋淡
化、消衰。到了元代,许多人基本上已不再沿用此习俗。明清时期,寒食节期间已
经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们寒食了。
赵之珩说,寒食节禁火冷食的习俗,连同寒食节本身,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慢慢
消失了。或者说寒食节成了清明节的一部分。但知道和了解这个节日,有助于人们
挖掘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和民俗内涵,非常有意义。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
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
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
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是郊游的好
日子。清明又是扫坟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
十月一日总称“三冥节”,有城隍出巡的仪式。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山
东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而为一。一般叫清明,少数地区叫寒食节,但过节却是在
清明这天。垦利地方自清明节前三日算起,称“大寒食”、“二寒食”、“三寒
食”,第四日为清明,人们于这四天内扫墓、踏青。鄄城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
又称清明节为“鬼门关节”。扫墓是清明的一项主要活动。旧时,泰安的扫墓仪式
比较隆重。男主人挑着四个小菜和水饺到祖坟,先将祭品供上,然后焚香烧纸,洒
酒祭奠。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扫墓时还要给坟墓添新土。据说,这是给祖
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实质上是对祖先的怀念。多数地区是在清明这天扫
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而龙口、博兴等地则在清明前四天扫墓。
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扫墓。清明节山东各地都插柳条、松枝,据说是纪念介子
推。泰安家家户户插柳条,并给狗戴上柳条圈。民谣:“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
狗。”即墨则习惯戴松枝,寓意要象松柏一样兴旺。临沂、诸城却用柳条、松枝在
墙壁等处轻轻抽打,边打边说:“一年一个清明节,杨柳单打青帮蝎,白天不准门
前过,夜里不准把人蜇。”清明踏青在山东极为普遍。临朐、滕州的.儿童一早就
到村外踏青、放风筝。有的用柳条做成口哨吹,哨声十分动听。有的地方,儿童仰
脸大口呼气,据说可以泄内火。大部分地区都有打秋千的习惯,潍坊地区的秋千有
三种:一种是直秋千(适合老年人玩),第二种是转秋千,第三种是翻秋千。即墨比
较重视清明节,这天人们一起床就换上节日服装,特别是妇女,个个打扮得漂漂亮
亮,到处串门,先看新媳妇坐寒食(新媳妇要象举行婚礼那天一样在炕上坐着),然
后去打秋千。秋千甩得高,意味着生活过得好,所以大家都你争我抢,兴高采烈地
打秋千。这一天,妇女玩得十分痛快,因此,当地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说
法。
寒食节,老北京“寒食十三绝
1、买一包,饶一包之姜丝排叉
又称姜汁排叉,听名字就明白了,这里必然有姜啊,但是也正因为这道料,没
人不爱,本身过油后的香脆就已然挡不住了,再过了遍蜜,一口下去,酥脆香甜,
吃完了简直没朋友了。不光如此,它还有润脾醒胃、增进食欲的功效,也许正因为
如此,它不仅是北京传统名称,也是满族茶菜的重要品种,您要馋了,“南来顺”
的姜丝排叉最有名,麻利儿尝尝去。
2、明晃晃金手镯之焦圈
别说焦圈就是咱们小老百姓的吃食,苏大诗人为此专门作诗一首“纤手搓成玉
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这可是传说中我国
第一首产品广告诗。说是广告也罢,但是像金手镯般的吃食,明晃晃的俘获了男女
老少的心,甭管就豆汁,还是夹烧饼,就好这口。它特有的做法,一般十天半个月
不爱坏,关键是酥脆不皮,但是高油高热量,还是适可而止哈。
3、慈禧也好这口之豌豆黄
这道点心不仅是传统名吃,也是咱北京人必吃春味。原料简单的只有豌豆和白
糖,干豌豆要糗得恰如其分,而整个过程也是讲究恰到好处,过稀而无法成形,过
干则没有细腻的表层,简单的做法,却需要极大的耐心,才能凝结成糕。入口满是
豌豆的清香气,一抿即化,细腻冰凉的口感,真是如含春风。当然,最好吃的还是
仿膳饭庄所制。
4、嘎嘣脆之螺丝转儿
螺丝转儿可是老北京的一种传统面食,是清末宫廷"御膳房"的点心师傅孙德山
首创。螺丝转儿外皮是一根根极细的面丝,一碰即酥,极品则是丝匀、不乱、底
正、色泽棕黄,吃下去质地是松软的,但是表皮却一定干香酥脆,一口下去,味道
久久在口腔里不肯散去。早先小吃店常把当天售不完的螺蛳转儿,用微火烤干水分
再卖,烤叫“干迸儿”,两个味道,不信您试试。
5、馋哭你之馓子麻花
馓子麻花,这可是清真名小吃之首,又名为“环饼”、“寒具”。明代李时珍
的《本草纲目・谷部》中曾记载:“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
成环钏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由此可见馓子麻花的古老。要说馋哭你,决不夸
张,香甜可口的口感,入口酥脆,完全听不了的节奏,虽然好吃,但是热量偏高,
还是控制用量。
6、消失的美食之硬面饽饽
这道吃食在市面上已经不常见了,它就是似烧饼大小的混糖昝婊鹕眨面非常有
咬劲,入口微甜,且口留余香,用手一掰会掉渣。《食品杂咏》中称:"饽饽沿街运
巧腔,余音嘹亮透灯窗,居然硬面传清夜,惊破鸳鸯梦一双。由此可见它是北京小
吃中夜间供应的一种面食,已逐渐失传了。
7、触摸北京之奶油炸糕
奶油炸糕,这个基本无人不知晓,不太规则的圆形,外表金黄,在过去可是招
待上宾的主食。奶油炸糕吃起来,必带白糖,整个口感醇香,第一口下去,感觉软
滑浓郁,而外皮的焦脆,让你欲罢不能。
8、酥脆掉渣之芝麻酱烧饼
芝麻酱烧饼,这可是家常小吃,但是又是让人无法放弃的,甭管早饭还是涮
锅,都少不了它的身影。最重要的是,芝麻酱烧饼中所含芝麻不仅可以降低胆固
醇,防止各种皮肤炎症,还有养血之功效。但是爱上它的理由却是,它香酥的口
感,入口之后层次分明而且松软可口,绝对齿颊留香。
9、老少通杀之萨其马
梁实秋老先生在《满汉细点》中,表达了他萨其马、花糕、藤萝饼、缸炉等点
心的深情。而萨其马是满族的传统小吃,在满语中原意是"狗奶蘸糖"。先将是将面
条炸熟后,再用糖混合后,切成小块。就这么一块色泽米黄的点心,老少都爱,口
感酥松绵软,香甜的味道吃出了儿时的感觉。
10、此窝窝不是彼窝窝之艾窝窝
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的《酌中志》中说:“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
之为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一句话就能看出艾窝窝的历史久远,而
且是颜值与味道齐飞的点心,色泽雪白的小球,因为以糯米为主要原料,质地粘
软,香甜的味道留存舌尖。
11、名字里有驴素食之驴打滚
提起北京小吃,最先想到就是驴打滚。用糯米夹馅卷成的长卷,因卷下铺黄豆
面,吃时将长卷滚上豆面,那样子颇似驴儿打滚而得名。糯米的柔软和豆馅的香甜
完美融合,入口绵软,割舍不下的味道。
12、咬耳朵,爱耳朵之糖耳朵
糖耳朵,,又称蜜麻花,因成形后似人的耳朵而得名,曾有“耳朵竟堪作食
耶?常偕伴侣蜜麻花,劳声借问谁家好,遥指前边某二巴”,这样的广告语来宣
传。糖耳朵的质地绵润松软,甜蜜可口,也是备受欢迎的北京小吃。
13、心头好之糖火烧
糖火烧,已有300多年历史了,从河北传入北京。因其用缸作成炉子,将烧饼
生坯直接贴在缸壁上烤熟而得名。而它的香甜味厚,绵软不粘,酥脆可口,是多少
老北京人的心头好。则以大顺斋的糖火烧最为有名。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19:38: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2755271867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寒食是什么节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寒食是什么节日.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