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文章发布者:panpan来源:伊德心理咨询收藏本文
加拿大著名心理大师克丽丝汀•马斯勒将职业倦怠症患者称之为“企业睡人”。据调查,
人们产生职业倦怠的时间越来越短,有的人甚至工作半年到八个月就开始厌倦工作。职业倦
怠虽然不是病,但是对人仍然是有很大负面作用的。轻的是对工作失去兴趣,产生很强的疲
累感;严重的会出现嗜睡或者失眠、记忆力下降、精神恍惚、吃不下饭甚至是呕吐的情况。
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把现代人的这种不是疾病的状况称为“亚健康状态。长期处于这种状
态,也会诱发一些慢性疾病。
职业倦怠最常表现出来的症状有三种:
1.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对前途感到无望,对周围的人、事物漠不关心。
2.工作态度消极,对服务或接触的对象越发没耐心、不柔和,如教师厌倦教书,无故体
罚学生,或医护人员对工作厌倦而对病人态度恶劣等等。
3.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常常迟到早退,甚至开始打算跳槽甚至转行。
倦怠感从哪里来?
职业倦怠的感觉从哪里来呢?实际上是有迹可循的:
1.职业倦怠症好发的高危险职业群有哪些?
据专家表示,教师、医护工作者等相关从业人员是职业倦怠症的高发群体,这类助人的
职业当助人者将个体的内部资源耗尽而无补充时,就会引发倦怠。不过,压力过低、缺乏挑
战性的工作,由于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无法获取成就感,而产生职业倦怠。
2.找对工作了吗?
由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了赶紧找到一份工作会漫无目的地四处撒网,最后糊里糊涂进
入职场工作,根本没思考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样的工作,往往等到工作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好像
入错了行,这种严重职业错位的情况,长期延续必然会导致职业倦怠。
3.天生性格就容易倦怠?
自我评价低、凡事追求完美主义、A型性格、外控性格等都容易受到职业倦怠症的折磨。
A型性格是一种“工作狂”的性格特点,容易紧张,情绪急躁,进取心强,在外界看来好像
冲劲十足,就像永不断电的长效电池,实际上身心状况超支付出,而易导致身心的倦怠。
4.来自工作内容或职场环境的失衡。
工作负担过重、缺乏工作自主、薪资待遇不合期望、职场的人际关系疏离、强烈认为组
织待遇不公或是和公司的理念不和,都会变相引发职业倦怠症。
职业倦怠隐藏心理危机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0-10-20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冲突引发了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其中,重性精神
病患者达1600多万,有心理障碍者数量更加庞大。最近,富士康事件让全社会关注到心理健
康问题。然而,解决心理问题光靠心理医生是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建立完善的
心理干预机制。从本期开始,本版将陆续推出“关注心理健康”系列报道。
——编者
“80后”员工抗挫折能力低
“一个企业的员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么频繁地跳楼自杀,确实暴露了企业转型中
的员工心理危机问题。”首都医科大学医学人文系主任、心理学教授孙红说。
她分析,从富士康企业本身来看,企业没有真正建立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对企业文化建
设重视不够。“在单调的流水线上作业,很容易让人产生职业倦怠,再加上高度的流程化和
标准化的管理模式,让员工自我感觉就是一台工作的机器。”她认为,这样的企业文化难以
满足“80后”、“90后”年轻员工的心理需求。
逆商过低使新一代年轻工人陷入深深的绝望并寻求自杀以解脱。逆商
(AdversityQuotient)全称逆境商数,或叫挫折商,用以预测人的抗挫折能力。它是指人们
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战胜困难的能力。从农村到城市的落差、
家庭到社会的落差、理想到现实的落差让这些年轻人无所适从,在企业里也无从宣泄,最终
导致接连跳楼事件。
中国员工心理健康工程首席专家、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李保福认
为,在社会转型期,各种压力深刻地影响着企业员工的心理与行为。富士康跳楼事件、佛山
本田工人罢工等事件直接体现或折射社会冲突的现实压力,不仅对当事者的情感、心理人格
造成严重伤害和扭曲,而且还对社会大众的心理与行为造成恶劣影响甚至负面诱导。
抑郁是最常见的心理问题
北京某医院急诊科化验室的护士小刘,有一次给一名患儿抽血,孩子因害怕大哭,其母
亲便开口大骂小刘,此后小刘在工作中郁郁寡欢。在几个月后讲述时,依然泪流不止。
水利系统某单位对职工心理和谐状况专门做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显示,33.85%的人认
为自己经常处于郁闷情绪之中,10.59%的人认为自己经常处于无聊情绪当中,7.49%的人认
为自己常常处于烦躁情绪之中。
李保福说,员工所承受的职场压力、社会压力和个体压力比其他人群更大,从而长期处
于疲劳、烦躁、压抑的精神状态中。
养家糊口的压力、工资报酬不合理的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工作繁忙的压力,以及因各
种现场安全事故和隐患形成的安全压力等等,都属于职业压力;来自家庭的压力、个人价值
观的片面性而产生的自我精神压力等等,属于个体压力。加上社会压力,三种压力既互相区
别又紧密联系,交互作用于企业员工,可以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
首先是心理变化,最突出的是情绪、记忆思维方面的变化,焦虑、烦躁、紧张、郁闷、
情绪低落、悲观失望、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严重者出现抑郁倾向最后发展成抑郁症,或是
强迫症、焦虑症、恐惧症等。据相关数据统计,国内职场员工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就是抑郁倾
向。
其次是身体变化,可能出现头痛、高血压、心脏病、肠胃溃疡、失眠、癌症等一系列心
身疾病。来自美国相关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人类90%的健康问题与压力状况密切相关。
最后是行为上的变化,表现为吸烟次数增多,喝酒解愁、无端地发脾气、不关心子女和
家人、工作效率低、离职、缺勤、迟到、旷工、总去卫生间、过食、吸毒、自杀等。
孙红说:“现代社会,各行各业的员工几乎无一例外都能感受到强大的压力。一个人自
己内心力量是否足够强大、社会支持网络是否良好,是判断一个人逆商高低、会不会出现心
理问题的关键。”
员工心理问题可能影响企业效率和效益,企业管理层的心理问题可能导致决策失误等严
重后果,特殊行业员工的心理问题甚至还可能给社会和环境造成灾难。
职业倦怠成为心理健康死角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发现,有70%的被调查者出现
工作倦怠;《中国员工心理健康》调查结果表明,有25.04%的被调查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
健康问题。
但是,在我国,员工的心理问题较少被关注。中国员工心理健康工程执行主任王伟指出,
员工以忠诚、遵从和努力作为条件来换取工作稳定性的情况已不复存在,一些员工不再像以
前那样努力工作,开始出现职业倦怠、精神萎靡。这些心理健康的死角,却被我们很多标榜
“以人为本”、“员工第一”的企业忽略了。
自从2007年开始,孙红带领团队在北京世纪坛医院、石景山医院、宣武医院先后给医护
人员实施免费的员工援助计划。但是孙红发现,接受服务的多为护士、低年资医生,管理者
往往意识不到实施员工援助计划的重要性。
“这其中有文化观念因素、也有经济方面的因素。”孙红说。人们普遍认为心理疾病就
是精神病,是一件羞耻的事情。另外,社会上一些提供员工援助计划服务的组织要价很高,
没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事业单位不肯为此投入太多。实际上美国有调查显示,企业为员工投
入1美元,可节省运营成本5—16美元。
近日,中国员工心理健康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是以国外的员工援助计划为基础,并结
合我国国情而制定的一个关心员工心理健康的系统工程。工程心理学专家团队将深入签约企
事业单位提供服务。如今,中国员工心理健康工程已有签约心理机构600多个,签约心理工
作者数千人。近百家企业成为签约客户,主要涉及通讯、金融、销售、IT、冶金等行业。
上世纪80年代,国际公认的员工援助计划由美国进入中国,从2001年起国内的一些企业
开始重视心理培训,但规模不大,也非常零散。孙红认为,应加强领导层对员工心理危机问
题的认识,纠正民众对心理问题的错误认知,加大专业心理工作者的参与力度,同时还要解
决员工援助计划的本土化问题。
职业倦怠会不治而愈吗
来源:寻医问药网论坛
时间:2011-03-20
长期做一个职业,逐渐的会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情况严重的话,会产生巨大的压力,
工作中带来困扰。
职业倦怠会不治而愈吗
职业倦怠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
1.情感衰竭:指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它被
发现为职业倦怠的核心纬度,并具有最明显的症状表现。
2.去人格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
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行为怪僻,提出调度申请等。
3.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
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
工作不匹配理论:Maslach和Leiter于1997年提出了职业倦怠的工作匹配理论。他们
认为,员工与工作在以下六方面越不匹配,就越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包括:
1,工作负荷:如工作过量;2,控制:控制中的不匹配与职业倦怠中的无力感有关;3,报
酬:可以指经济报酬,更多的指生活报酬;4,社交:比如员工和周围的同事没有积极的联系;5,
公平:由工作量或报酬的不公平所引起;6,价值观冲突:员工和周围的同事或上司价值观不
一致。
解决职业倦怠症的良方:
1.换个角度,多元思考:学会欣赏自己,善待自己。遇挫折时,要善于多元思考,“塞
翁失马,焉知非福”,适时自我安慰,千万不要过度否定自己。
2.休个假,喘口气:如果是因为工作太久缺少休息,就赶快休个假,只要能暂时放空自
己,都可以为接下来的战役充电、补元气。
3.适时进修,加强实力:职业倦怠很多情况下是一种“能力恐慌”,这就必须不断地为
自己充电加油,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压力。
4.适时运动:减压绝佳方法,运动能让体内血清素增加,不仅助眠,也易引发好心情,
运动有“333”原则,就是1周3天,每天30分钟,心跳达130下,例如快走、游泳是好运动。
5.寻找人际网络:除了同事,人要有其他可谈心的人际网络,否则容易持续陷入同样思
维模式,一旦有压力反而很难纾解。
6.说出困难:工作、生活、感情碰到困难要说出来,倾听者不一定能帮你解套,但这是
抒发情绪最立即有效的方法,很多忧郁症患者因碰到困难不肯跟旁人说,自己闷闷、默默地
做事,最后闷出忧郁症。
7.正面思考:把工作难关当作挑战,不要轻视自己,要多自我鼓励。不懂就问人,或寻
求外援,唯有实际解决困难,才不会累积压力。“加油,我一定办得到”跟“唉,我只要不
被老板骂就好”的两种心情做出的工作绩效绝对不同,正面思考并非天生本能,可经过后天
练习养成。
8.幽默感:别把老板、主管、同事的玩笑想得太严肃,职场和谐很需要幽默感。
职业倦怠作为客观存在,已经成为许多人积极行为的障碍。如何让他们告别倦怠,我觉
得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有效的尝试。首先,改变产生倦怠的应激源。其次,提高自身对心理
健康的认识能力和运用心理策略的最基本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寄希望于应激源的改变。这是
告别倦怠的根本。这非常有效。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19:21: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2744791866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工作倦怠.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工作倦怠.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