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
《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和晚清的重要资料。曾国藩追随桐城派,追根溯源,
创立湘乡派。他的写作平静而自由。他在现实生活中一点一点看到了真情,积累
了良知,充分体现了他“道德文章冠一代”的美誉。以下是与潘家书分享曾国读
书心得的小系列。请参考。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1
最近不小心在书架上发现了一本《曾国藩家书》的书。目前只看了十几篇,内心
很感动。我觉得曾国藩的信就跟我微信官方账号的文章一样。虽然是信,但是表
达了很多曾国藩对事情的看法,我的微信官方账号表达了我的看法。书中的字母
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序的。通过他写给父母兄弟的信,可以看出他个人成长和提高
的轨迹。
我不想在仕途上做大事,但我认为牛有它自己的优点,学习它待人接物的方式方
法对一个人的自我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像这样的牛,在翰林学院做了十年文员。
“朝是田舍郎,黄昏时皇帝的灵堂”,一定有十个人。偏偏他重视交流和记录,
把它们装订成册,警示了曾家后人,同时也给了我们成长的机会。
从他的书信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古人非常重视孝道,我们写信时最多喜欢加上
“敬”或“亲”,但他送给爷爷奶奶和父母的却是“雄国藩及其父母,伏完金安”。
我们只有节假日才有这种问候,但他一点一点融入日常生活,非常虔诚。有人可
能会说形式主义,但请绕道而行。生活只是需要仪式感,有时候连形式都懒得去,
更别说更深的层次了。
关于婆媳关系他也提了一点。“你再闻四姐的时候,经常背对着他。这种变态的
东西最有收获。如果世界上没有不孝的女人能得到好处,弟弟们一定要在他们想
要的时候劝劝他们,给他们展示大义,引发了我对婆媳关系的思考。确实,作为
2/11
长辈表现出来,一定要尊重,不然就要反过来对待别人。看完这句话,我特意早
起,第二天做了一份早餐。简单表达了一下我的想法,就没有了。
第二是他对兄弟姐妹的关心。从我看的第一封信,他就结婚了。作为长子,他和
父母一样关心兄弟们的课业,不时给兄弟们送学费。他认为自己年纪大了,父亲
已经全身心的在培养他,他的耻辱不能把父亲教的东西传给弟弟们。有趣的是,
前几封信里,他批评弟弟们,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当时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但我觉得他不会像弟弟们一样幸福。
果然,小弟回信道:“月月之信,只怨晚辈言词空洞,却无佳音。你妈看了哥哥
的书,怀疑晚辈低俗平庸,让晚辈无地自容”。
一旦及时开悟,“你让父母看我好一点,就说明兄弟都不如我,这是不孝;如果
族党夸我好一点,说明兄弟都不如我,这还不够。为什么也?如果丐帮让父母心
分贤愚,让氏族党口分贤愚,那就意味着平日讨好人,暗中利用机器为自己谋取
好名声,为兄弟谋取坏名声。希望五兄弟明白这个道理,互相原谅。哥哥以哥哥
的坏名声为烦恼,而哥哥以哥哥的好名声为快.".
从他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开明的人,能很快理解批评和自我批评,
他们的兄弟能把知道的都说出来。这个来来往往的过程,也是一个加深对事物和
彼此认识的过程。所以,他们家和他家的成功,并不是说一蹴而就,而是有其根
源的。
最后一点是关于健康的。他自己也患有耳鸣和头痛。在读很多书,想太多的时候,
他受不了。在给父母和弟弟写信时,他不时提到要“保护自己,听从大人指示:
节俭、省力、节衣缩食”,要“晚上不出门,精疲力尽,戒也戒不掉”。意思和
我们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一样的。因为我很重视健康,基本上他每篇文章
都会提到“保护自己”,所以我非常欣赏他。
3/11
看别人的信是不道德的,好在他的信不涉及保密。家书都是给亲戚朋友的肺腑之
言。他说“对人无话可说,气藏在丹田”。他家信之后,我觉得这个人很具体,
就像我们身边的人一样,很有生活,有血有肉。推荐你看,肯定比我更感动。
6">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2
曾国藩是中国历的传奇人物,后世对他的评价极高,“晚清中兴四大家之一”,
“古今第一完人”等等,其作品流传后世的不多,但是极有分量,读之,让人受
益无穷,从《曾国藩家书》可以略知一二。
名为“家书”,实则不然。作品用书信体的格式,文字浅显易懂,内容意味
深长,仔细品读,觉得它像粮食,可以维持精神生命的延续;又像医院,可以疗
救心灵的伤痕;也像超市,丰富的东西任由你的取舍......
第一,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
曾国藩认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有志之人才不甘为下流之辈;第二要有
识。有识,则知学问不尽,不敢以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井蛙之窥天,皆无识
者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要有恒,有恒,
则断无不成之事。
对于看书的过程,要一本一本的看,一本书没有看完,一定不要看其他的书,
东翻西阅,都是为外界所左右的缘故。此外,读书人还讲究养气,即心平气和,
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坦坦荡荡。讲究保身,即节欲,节劳,节饮食。
太多的欲望,只会给人带来烦恼,而过分的劳累,会让人身心疲惫、万念俱灰。
第三谨言。读书人说话要时时刻刻小心留意,所谓“祸从口出”。
第二,关于功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读书人的功名,是一个经久的话题,几千年的仕
途历史,可以说是对读书人“成者为王,败则为寇”终极评价,但是曾国藩对于
这一评价标准,也有他自己的见解。从家书中他得知四弟、六弟未能考中,心里
怅然,他认为科名无早迟,是前生注定的,丝毫不能勉强。读书人的两个目的:
一是加强品德修养,讲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以期不辱没先人;二是
4/11
读书取功名之道来成就一番事业,以延续自己的生命。而延续生命的事情,莫过
于养活自己。
农民,手艺人,商人,劳力养活自己,读书人劳心养活自己,都是一样的。
读书人的劳心,如果考中,则在朝中食俸禄,如果不中,或教授于乡,或为食客
门吏,或入幕为宾,这一切都需要计算自己的本事才能食之无愧。退一步说,即
使榜上有名,朝中为官,也须计算自己的才德,不至于将来尸位素餐。
然而这一切,究竟是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己做主,但
是世间没有业精而衣食无着的人,就像农民的耕种,即使有荒年,也一定会有丰
年,就像商人的商品被积压滞销,也一定会有畅销的时候。那么读书人,如果业
精,终究会得功名,即使不得,也一定会有其他办法养活自己。在曾国藩看来,
功名不是主要的,谋生才是关键。
在他的这种教育理念下,儿子曾纪泽不但在中国的诗文书画方面皆有造诣,
对西方的数学,物理,化学以及语言学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有过许多学术专著,
他还自学了多国文字,通晓英文,后来成为清朝的外交家。比曾纪泽小九岁的曾
纪鸿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政治腐败,科场舞弊成风,曾国藩恰好封了侯爵,他
怕儿子误入歧途,在开考前特地嘱咐儿子不可“场前不可与州县往来,进身之始,
务知自重”,发榜前,再次叮嘱儿子自重。曾纪鸿多次应试不中,后来自学成才,
成为中国近代的数学家,有数学专著传世。两个儿子的身上,体现了曾国藩的功
名思想“功名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己做主”此等见识,才
是大远见。
第三,君子之忧。
古人曾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初记可以休”,是说一个人一旦读书识字,
他一生的忧患坎坷就开始了,曾国藩认为人的忧患有君子之忧和匹夫之忧,君子
的心胸有包容万物与万民之量,有内自省与外辅王之能,然后让父母不以生养自
己为辱,这样才能不愧为天地之人,所以君子以自己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以
自己品德修为,学业不长进为忧,以百姓冥顽不化、边民狡诈,以小人在位、君
子远遁为忧,当然,这是上等人的忧虑,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匹夫会因日常琐碎
的一己之温饱,世俗的荣辱,虚名的贵贱而忧,在曾国藩看来,匹夫之忧不足为
5/11
虑。仔细想来,确实如此。人之一生,一日不过三餐,一生不过七尺,“纵有千
年铁门槛,终归一堆土馒头”,何必为了区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戚戚焉?
第四,识盈虚之有数。
万物盛衰,自有定数。在曾国藩与家人的书信来往中,曾有一事:曾国藩给
家里寄了一千两银子,交代了用六百两家用和还债,四百量用于馈赠亲友,曾家
并不富裕,作为家里的长子,要支付家里的各种费用以及弟弟们读书的学费,曾
国藩自己也是经常借钱度日,但是在这样的境况下,曾国藩为什么还要挤出钱来
周济亲戚呢?其中原因,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认为是自己家运太盛,不可不格外
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曾国藩是清朝历升官最快的人,创下了“十年七迁”
的记录,这样的奇迹,固然跟他的政治才能有关,但是另一方面,也跟他高度的
政治洞察力分不开。曾国藩出生平民,没有任何背景和靠山,然而他熟谙官场的
险象环生,如履薄冰的官场经历让他步步小心,为了自己的仕途经济,不仅严格
要求自己,甚至严格要求家人,生怕由于自己的官职在改变家人经济状况的同时,
滋长了家人的不良习气,所以要在自己也困难的情况下资助亲戚,而且在还债一
事上也格外小心,“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
足,亦处乐之法也”。穷形尽相不好,得意忘形也不妙。
除了以上四点,《曾国藩家书》的看点还有很多,比如关于家和,关于交友,
关于治军等等,读一部家书,阅曾国藩的千古风流,读一部家书,看一个家族的
兴衰荣辱,读一部家书,乃知心若从容,身何劳苦!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3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我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
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
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
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
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应该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
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网络进行
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可以说已经告别
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
6/11
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
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
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
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短信,总觉得
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
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
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美好的道德
——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通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
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
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
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助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
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非常富足,
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
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现在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
今,人与人之间曾经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
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
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曾经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
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文明的社会上更
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
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
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现在人觉得不可思议,
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
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
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可以看出曾氏家族
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
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
7/11
和文化。今天,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
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可
以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可以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
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应该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
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
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
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
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构建和谐
社会,和谐来自于民众深厚的文化积累和道德修养,除此也许别无他法。
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领袖,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
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美好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后,以
曾公的一首诗结束此文,“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
万事浮云过太虚。”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4
中国有句俗语说“一代就能闯出个富人,三代才能培养出贵族”,足以看出
家风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要说道这方面的典范榜样,曾国藩当独树一帜。
他曾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家的家风是什么?
读一读《曾国藩家书》,你也许会对他的家风略见一斑。本书收录了曾国藩200
余篇写给(祖)父母、诸弟和子侄的书信,资料涉及到修身、治学、治家、理财、
交友、待人、为官和养生八个方面。能够为广大读者修缮自我家风带给珍贵的参
考,据说很多国家领导人都受其影响很深。
修身
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提到勤勉、谦恭、恒心、坚韧与自我反省。注重进德修
业,戒除夜郎自大、恃才傲物与牢骚满腹。咸丰年间,九弟沅甫曾在信中说到自
我“意趣不在此,则兴会索然”,他在回信中告诫说“此却大不可。凡人做一事,
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
那山。”青年时代正是读了这一段金玉良言才更加坚定了自我的专心致志的治学
8/11
原则。反观此刻的学术界,浮躁之气盛行,学术造假时有发生,师生皆不能专注
于学问,直接影响到学术创新。学风的败坏,必然会导致世风的的败坏,世风的
败坏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学风,这就应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正学风才能促世风。
“和气致祥,乖气致戾”,君子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富家子弟多骄,贵
家子弟多傲”,曾国藩多次在信中告诫诸弟要“平骄矜之气”“戒傲惰二字”,
“不宜非议讥笑他人”。
做人当自强,而不是与人争强。曾国藩在致九弟的信中引经据典,历数从古
至今一些强势人物的悲惨结局,告诫诸弟加强自身修养而不是与人争强斗狠。“古
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者,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炯异寻常……。
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这倒让我想起由杨绛翻译的
英国诗人兰德的诗歌里的一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不与人争,
不是不求上进,而是一种豁达,一种隐忍,一种自我保护。“勿各逞己见”不是
没有主见,而是一种“谦谨”与宽容。
读书
曾国藩一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在致诸
弟的信中反复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
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
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在一封信中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
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
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
不可。”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到写,
从史到经,从读书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
很多人让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国藩却不愿孩子做
官。他在写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曰:“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
俭自持,习劳习苦,能够处乐,能够处约,此君子也。”
很多人家长让孩子读书是为了让孩子透过考试入“仕途”,为自我和家人长
脸面,谋福利。殊不知,我们的读书理念培养出了很多有文化没有教养的自私自
利的人,只注重学习分数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丧失了自我规划和没有自我
管理和自我约束的潜力,不能不说这已经成为社会的悲哀。
9/11
治家
古人云:“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深谙“家和万事兴”的道理,他在给
父母的信中一再嘱托要教弟“以和蔼为第一”。他在一封给父母的书信中写到“夫
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
家不兴者,未之有也。”
从《曾国藩家书》中能够看出曾国藩对各位弟弟的生活极具关怀,小到他们
的生活起居、为人处事,大到从他们婚姻与、职业前程与家族祠堂修缮和坟茔改
葬,无不一一挂在心上。曾国藩认为“福祸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
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撑得一日算一日。吾兄弟断
不可不洗心涤虑,以力挽家运”曾国藩认为家运恒通须有三项条件,一是兄弟和
睦,而是体孝道,三是实行勤俭。
曾国藩在书信中几次提到祖父留下的八字家训:猪、蔬、鱼、书、早、扫、
考、宝。读书、种菜、养鱼、喂猪,为居家之事;起早、打扫洁净、诚修祭祀、
善待亲族邻里,是治家之法。简简单单的八字家训,又有几家能够做到?
待人
帮忙邻里族人是曾氏家族的传统门风。
尽管曾国藩在京生活曾一度很窘迫,靠借钱度日过年,但仍旧寄钱给族人以
自助。在谈到为什么接济亲戚族人时,曾国藩写到“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
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
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处蔷境,亦兢兢常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
也,以为较之尤蔷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谓境地须看不如我者,此之谓也。”
道光年间,曾国藩越四级而超升,托叔父将黄金十两兑钱送与最亲最苦之人。节
俭用度,置义田以济贫民,捐银修祠堂。
曾国藩在家书中教育子女和诸弟过日子要能勤能俭,略有结余,有人做官“侍
邻里不可不略松,而家里不可不守旧”。与眼下很多为富不仁,到处显摆甚至胡
作非为的官宦子弟与富家子弟的行为相比,是何等的天上地下!
交友
俗话说:“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好走路”,曾国藩十分注重交友待人
的原则,尤其是他的“八交九不交”值得我们学习。
10/11
八教是指与以下八种人交朋友:胜己者;盛德者;去围着;肯吃亏者;直言者;
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九不交是指避免与以下九种人交友:志不一样
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全无性情者;愚人;落井下石者;德薄者;好占便宜者。
曾国藩在京为官,从不肯轻受人惠,情愿别人占他的便宜,断不肯占别人的
便宜,在《家书中》,他多次告诫子侄亲近良友、对待朋友必信必诚、患难与共
勿留遗憾、勿与权贵相交、不可轻取人才等。
从某种程度上讲,自我是什么样的人,就会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交什么样
的朋友,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在青少年价值观念构成的关键时期,把握交友原
则至关重要,交友不慎就会贻误自我的前程。
养生
曾国藩一生体弱,但却道德、军功、文章三不朽,这主要得益于他的养生之
道。他的养生方法,至今有着广泛的实用价值。
他的养生九诀包括:眠食有恒、戒恼怒、每一天睡前热水洗脚、节欲、两饭
后千步走、不轻易服药、静坐有常时、骑射练筋骨、种花养鱼怡性情。
曾国藩在给四弟的心中写到:“莫买田产,莫管公事,二语而已。盛世常作
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富贵人家不可不牢记此二语。”他劝九弟勿恼勿怒,
生病当以自养自医为主,不宜过多服药。
虽然此刻的物质条件和医疗条件不断提高,但这些养生的理念仍值得此刻的
我们借鉴。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父母兄弟的,也是写给后世之人的,阅读《曾
国藩家书》我们可见贤思齐,慎独内省,立德、立行、立言,修身养性,培育子
女,树可世代薪火相传的家风。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5
提到清代名臣,很多受电视连续剧影响,第一反应就是纪晓岚、刘墉甚至还
有想到和珅的。可是历史上,尤其是晚清历史上,有个人不能不提,那就是曾国
藩。
曾国藩何许人也,开国领袖以往以“独服曾国藩”作为评价。在晚清历史上,
曾国藩也被奉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八十年代之后,关于曾国藩的评价,逐渐客
观,这个历史人物在民间逐渐“活了过来”。
11/11
想要了解一个人物,没有比看他作品更好的了。曾国藩最为出名的便是《曾
国藩家书》,这封涵盖治政、治军、治家的家书,拥有“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
美誉。
因为读书活动,我又将这篇家书拿来读了一遍。曾公的家书,行文从容淡定
没有丝毫矫揉造作,尤其是普通家常之中蕴含真知灼见,最有感染力。
整篇读下,字字句句都是回味无穷。例如“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
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
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浅
显易懂之中,包涵大道至简。
例如,“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
致败”。
例如,“行事则不激不随,处位则可高可卑”。
好的书则是这样,发人深省。好的道理也是这样,震撼人心。每每翻阅这些
书籍,感觉精神都被洗礼一遍。再回首日常事情,竟然感觉无比通达,事事清晰。
或许一本曾国藩家书,不能带给人官运亨通,不能带给人奇淫巧技。然而这
本书如同一趟旅行,让你在封建社会最终一尊偶像的精神世界游历一遍。毕竟在
我们有限的生命中,身体和精神,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吧。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17:26: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2675721857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曾国潘家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曾国潘家书.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