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原文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
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下面给大家整理了原文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x1ng)交横(he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
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
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
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
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
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
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
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
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
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
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
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
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
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
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庭中夜色)第三层便
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
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
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
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
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
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
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
格魅力!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阅读练
习题
1•解释加点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念:
⑵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至:
⑶相与步于中庭于:
⑷盖竹柏影也盖:
2•解释加点词
⑴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
②念无与为乐者与:
3•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⑴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相同点是:⑵写出
文中用水草比喻月光下竹柏摇曳的句子
⑶为什么作者不能入睡,又“欣然起行”的?
⑷结尾的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把_________
比作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
⑹“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4.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相与步于中庭答案:
1•⑴考虑,想到⑵于是⑶在④原来
2•①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②和
3.⑴都是闲人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⑶月色入户
⑷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⑸月下中庭积水空明;竹柏影也藻荇交横⑹用拟
人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之为伴
4•相与/步于中庭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16:02: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2625751853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盖竹柏影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盖竹柏影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