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北院大王

更新时间:2023-03-08 11:13:11 阅读: 评论:0

我想要的爱情-呼啦圈的玩法

北院大王
2023年3月8日发(作者:鼓楼东街)

辽朝西南面招讨使研究

彭文慧

【摘要】辽朝西南面招讨使是统辖与管理西南边疆的最高军事长官,自太祖时期设

立招讨司至辽朝灭亡,可考证担任西南面招讨使的共40人.以西南面招讨使的任职

背景和转迁为视点,可以揭示辽王朝对西南边疆的统治政策及其选官用人的某些特

点,也可以看出西南面招讨使这一群体在辽朝统治阶级中的地位及自身的一些特征.

【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7)004

【总页数】5页(P8-12)

【关键词】辽朝;西南面招讨使;任职背景;转迁

【作者】彭文慧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6

关于辽朝西南面招讨使的研究,学术界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主要是对西南面招讨司

这个机构进行整体性研究。王项先生主要侧重介绍西南面招讨司与西夏的关系[1],

何天明先生主要是针对西南面招讨司这个机构做一个整体性介绍[2],樊文礼先生

则是重点对丰州的地理位置做一个重点介绍[3],对西南面招讨使这一群体的专门

研究至今仍属空白。本文试图以西南面招讨使群体的选任和转迁为重点,阐述这一

群体在辽朝统治阶级中的特殊地位。

(一)设置时间及管辖范围

招讨司,官署名,是负责“招讨”事务的机构,此机构承袭于唐朝“招讨使”,据

《旧唐书·职官三》记载,“随用兵权置,兵罢则停”,它是一种临时性的机构。

契丹王朝将招讨司设为固定的地方军政机构,《辽史》载,太祖神册元年(916

年)“置西南面招讨司,选有功者领之”。辽设置的西南面招讨司又称西南路招讨

司、西地面招讨司以及西南面都招讨司,这些实际上都是指同一机构。西南面招讨

司设置于丰州,是管理辽西南地区的军事、政治、边防和各部族的最高权力机构

[3]。《辽史?地理志》载,兵事隶西南面招讨司的有6座军州,即丰州(天德军)、

云内州(开远军)、宁边州(镇西军)、东胜州(武兴军)、金肃州和河清军,都在今内

蒙古西部地区。此外,有10多个部族军也隶属西南面招讨司,即涅刺部(戍黑山

北)、迭刺迭达部(戍黑山北)、品达鲁藐部(戍黑山北)、乌古涅刺部、涅刺越兀部

(戍黑山北)、斡突盘乌古部(戍黑山北)、梅古悉部、领的部、匿讫唐古部、鹤刺唐

古部[4]。有学者认为,“黑山,在今天大兴安岭南侧”,而涅刺等5部戍黑山北,

“这说明西南路招讨司的管辖范围,在东北方已达黑山以北,即大兴安岭南

侧”[5]。

(二)所辖区位的重要性

辽统治者为巩固政权,保疆卫土,设置了五个治边机构,分别是西南面招讨司、西

北路招讨司、南京元帅府、东京统军司和东北路统军司。而西南面招讨司是第一个

设置的边防机构,从辽建国开始到灭亡一直存在并发挥作用。对辽王朝来说,西南

边是西夏和中原通往大漠的主要通道之一,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南端路线,且西与西

夏相邻,北有乌古、敌烈等游牧民族,境内有10多个部族军。西南面招讨司主要

的任务是“掌河西边事”,即负责对西夏的边防事务,可见这里的军事防御相当重

要,因此其最高长官西南面招讨使的职责相当大。有辽一代任职西南面招讨使的目

前可考的有41人(见表1),但因韩德威与“大汉”为一人,所以可考共40人。

据文献记载,有辽一代共41人任西南面招讨使,但是对“大汉”是不是韩德威,

历来颇有争议,也就是对是40人还是41人存在争议。罗继祖先生《辽史校勘记》

认为“大汉”即韩德威[6],《辽史人名索引》认为大汉和韩德威是两个人[7],王

善军则认为“大汉”可能是渤海大氏官员[8],陈晓伟在《释〈辽史〉中的“大汉”

一名——兼论契丹小字原字的音值问题》一文中认为“大汉”为韩德威的契丹语

小名[9]。根据大汉与韩德威两人的任职时间及事迹的考察,“大汉”即为韩德威

颇有合理性。因此本文将以40人来论述辽西南面招讨使这一群体。

(一)西南面招讨使的选任

辽西南边的军事防御地位十分重要,内有众多民族分布,且又是远离朝廷的边防机

构,因此,辽朝廷对西南面招讨使之任命十分慎重。辽太宗时,曾以“先练习边事,

而后之官”[10]作为选任原则。有辽一代的40个西南面招讨使,基本都是由辽朝

皇帝亲自下诏任命的。再者为保证西南面招讨使行使权力,朝廷以“赐剑”的方式

赋予其权力。辽代,皇帝赐予剑者,“许便宜行事”[11],代表皇帝管理辖境内事

务,抽调各部族军兵对“不用命者得专杀”[12]。

1.民族构成及身世

上表显示,自太祖神册元年(916年)至辽亡(1125年)共209年间,西南面招

讨使共40人,其中契丹人30人,占75%;汉人6人,占15%;奚人3人,占

7.5%;党项人1人,占2.5%。其中有同一人两次担任西南面招讨使的情况,如萧

排押、耶律(韩)高十、萧福善(萧韩家奴)。按人次计算则有43人次,太宗朝

3人次,世宗朝1人次,穆宗朝1人次,景宗朝3人次,圣宗朝9人次,兴宗朝

7人次,道宗朝12人次,天祚帝7人次。

从身世来分析,40人中有耶律氏17人,其中皇族成员7人,分别是耶律安端

(隈恩)、耶律刘哥、耶律鲁不古、耶律喜隐、耶律隆裕、耶律铎鲁斡、耶律挞不

也(废嗣);萧氏14人,其中后族成员5人,分别是萧排押、萧惠、萧迭里得、萧

得里底、萧乙薛;奚人有3位,分别是萧蒲奴、萧福善(萧韩家奴)、拾得奴;

韩知古家族有4人,分别是韩匡嗣、韩德威、韩德凝、耶律(韩)高十;党项人1

人,小斛禄;还有人皇王之女婿潘聿橪;不详2人,为毛撒宁、斜轸。

从统计结果看,有辽一代这个职位多由契丹人把持,占总人数的75%,在世宗时

期才开始有汉人任职,而奚人任职则是在兴宗时期,党项人则是在天祚帝后期,为

最后一任的西南面招讨使。自太宗晚期开始,因燕云十六州的归属以及统治集团经

营中原战略的形成,辽朝的“西南边”地区已经成为契丹辽朝统治的根本之地。太

宗朝的西南面招讨使都为契丹皇族核心人物,世宗朝只有一人,虽为汉人,但潘聿

橪乃人皇王之女婿,世宗之妹婿。景圣二宗时期虽然韩知古家族成员韩匡嗣、韩德

威、韩德凝在一段时间内把持西南面招讨使一职,但纵观整个辽王朝,契丹人几乎

垄断了西南面招讨使这个职位。

2.任职前经历

任职西南面招讨使必须具有很高的仕宦资历,由于辽代官员的品级在现存的文献资

料中没有明确记载,现在学界亦没有明确的定论,这样就只能按照官员任前经历考

察资历状况,对于两次担任西南面招讨使的则对其前任职务分别统计。耶律刘哥、

毛撒宁、斜轸、耶律忠、耶律撒剌、拾得奴、萧乐古、耶律佛顶8人限于资料,

无法考证其担任西南面招讨使前的职务。(1)在西南面招讨使中曾担任过两院大

王的有耶律挞烈(南院大王)、耶律斜轸(南院大王)、耶律信宁(南院大王)、

耶律赵三(北院大王),共有4人。(2)担任过节度使的,潘聿橪(横海节度

使)、韩匡嗣(遥授晋昌军节度使)、韩德凝(广德军节度使)、耶律(韩)高十

(辽兴军节度使),共4人。(3)担任过北府宰相有两人:萧排押、萧塔列葛。

(4)担任殿前都点检有两人:萧福善(萧韩家奴)、耶律大悲奴。担任过以下职

官的只任职一次西南面招讨使,他们担任过的职务包括:大内惕隐、林牙、北院宣

徽使、上京留守、东平郡王、右皮室详稳、左夷离毕、东京留守、乌古敌烈部详稳、

奚六部大王、知兴中府、知汉人行宫都部署事、知山北道边境事、同知南京留守事、

契丹行宫都部署、西北路招讨使、同知北院宣徽使事、知北院枢密使、东北路统军

使。通过统计可知,在任职西南面招讨使之前任职南北院大王的最多,有4人。

任节度使的有4人,其他都是中央朝官以及各京留守、招讨使和统军使。西南面

招讨使的职责很重要,因此在选任上基本都担任过重要职位,这有利于对边疆的统

治。当然,也有观点认为,不被皇帝赏识往往“左迁”为西南面招讨使。所谓“左

迁”就是远放,也是对皇亲流放的一种讳称,但待遇没有变化[13]。耶律刘哥“幼

骄狠,好陵侮人,长益凶狡。太宗恶之,使守边徼,累迁西南边大详稳”[14]。宋

王喜隐“轻僄无恒,小得志即骄。上尝召,不时至,怒而鞭之,由是愤怨谋乱。贬

而复召,适见上与刘继元书,辞意卑逊,谏曰:‘本朝于汉为祖,书旨如此,恐亏

国体。’帝寻改之”[15],授喜隐为西南面招讨使。耶律信宁“故匿重囚及侍婢赃

污,命挞以剑脊而夺其官。都监坐阿附及侍婢罪,皆论死,诏贷之”[16]。后耶律

信宁左迁为西南面招讨使。萧乙薛“保大二年,金兵大至,乙薛军溃”,受此事影

响,乙薛“左迁西南面招讨使”[17]。

3.素质及才能

官员的素质及才能亦是西南面招讨使选任的重要考量。西南面招讨使负责辽西南边

疆的防御以及各民族的管理,因而需要有较高的素质及很强的治边才能。韩德威

“戟兵禁暴,拓土开疆”[18]。韩德凝“谦逊廉谨。移镇广德,秩满,部民请留,

从之。改西南面招讨使,党项隆益答叛,平之”[19]。萧排押“多智略,能骑射。

排押为政宽裕而善断,诸部畏爱,民以殷富,时议多之”[20]。萧陶隗“刚直,有

威重”[21]。萧普达“深练边事,能以悦使人。有所俘获,悉散麾下,由是大得众

心”[22]。萧惠“性宽厚,自奉俭薄”[23]。耶律大悲奴“举止驯雅,好礼仪,为

时人所称”[24]。耶律撒剌“性忠直沉厚。清宁初,累迁西南面招讨使,以治

称”[25]。耶律铎鲁斡“廉约重义。铎鲁斡所至有声,吏民畏爱”[26]。可知任西

南面招讨使一职的选任以高素质以及治边军事才能为前提。

(二)西南面招讨使的职守

辽西南面招讨司的管辖范围和权限甚广,涉及到许多风俗习惯不同的地区的部族与

民族,还有部分对外事物,如辽朝与西夏、北宋有关的各种事务。耶律鲁不古“为

西南边大详稳,从伐党项有功”;又云:“会同初,从讨党项,俘获最诸

将。”[27]韩德威“甲申,西南面招讨使韩德威奏党项十五部侵边,以兵击破

之”[28],维护了地区的稳定。宋王喜隐被“授西南面招讨使,命之河东索吐蕃户,

稍见进用”[29],保卫领土安全。统和十八年,韩德凝任西南面五押大将军,“于

是慑小番,肃诸部,去奸吏,举严科。沃彼不毛之地,竞务耕耘”[30]。耶律仆里

笃“十八年,伐夏,摄西南面招讨使。十九年,夏人侵金肃军,败之,斩首万余级,

加右武卫上将军。时近边群牧数被寇掠,迁倒塌岭都监以治之,桴鼓不鸣”[31]。

因其管辖范围内有众多部族及民族,对于调节各民族的矛盾、促进各民族交流以与

融合及推动当地经济发展都发挥重要的作用。统和四年(986年)辽帝下诏:

“遣详隐排亚率弦义宫兵及南、北皮室、郎君、拽刺四军赴应、朔二州界,与惕隐

瑶升,招讨使韩德威等同御宋兵在山西之未退者。”[32]据此条史料分析,西南面

招讨使亦参加了保卫燕云的战事。在辽朝的内政方面,如圣宗开泰二年(1013年)

的西南面招讨司萧排押,为政宽裕,而善断,在职期间“诸部畏爱,民以殷

富”[33]。

有辽一代,40位西南面招讨使,其离职原因大致有升迁、改调、卒于任上、免官

等数种。西南面招讨使离职者中,有18人因升而迁离,因改调离职者6人,卒于

任上5人,免官者2人,谋反者1人,请老者1人,降金者1人,因其他原因离

职者6人。可知西南面招讨使在离任后大部分都是升迁的,占总人数的45%。因

升迁离职者:萧蒲奴“明年,复西征,悬兵深入,大掠而还,复为奚六部大

王”[34];“(耶律撒剌)咸雍九年,改北院大王”[35];耶律挞烈“宋围太原,

诏挞烈为兵马总管,发诸道兵救之”[36]。改调者:耶律赵三“大康中,西北诸部

扰边,议欲往讨,帝以为非赵三不可,遂拜西北路招讨使,兼行军都统,平

之”[37];耶律挞不也“阻卜酋长磨古斯来侵,西北路招讨使何鲁扫古战不利,诏

挞不也代之”[38]。卒于任上的有:韩匡嗣“乾亨三年,改西南面招讨使,

卒”[39];萧普达“党项叛入西夏,普达讨之,中流矢,殁于阵”[40]。免官者:

萧陶隗“阿思阴与萧阿忽带诬奏贼掠漠南牧马及居民畜产,陶隗不急追捕,罪当死,

诏免官”[41];萧迭里得“族弟黄八家奴告其主私议宫掖事,迭里得寝之。事觉,

决大杖,削爵为民”[42]。谋反者:乾亨二年(980)“六月己亥,喜隐复谋反,

囚于祖州”[43]。降金者:保大二年(1122)“夏四月辛卯,西南面招讨使耶律

佛顶降金,云内、宁边、东胜等州皆降”[44]。请老者:耶律大悲奴“请老,不

许”[45]。离任西南面招讨使的大部分官员都升迁为中央朝官,在辽王朝中担任更

重要的职位,或是改调为西北路招讨使保卫辽朝西北边疆。

综上所述,辽西南面招讨司是辽王朝重要的边防机构,对辽王朝的西南边疆安全有

重要的作用。辽西南面招讨使的选任不仅重视民族、身世,亦十分重视经历,可以

看出,世选制在辽西南面招讨使选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西南面招讨使对于辽

西南边疆的领土安全及经济发展都作出重要贡献,亦承担了一些防御任务。西南面

招讨使离任后大部分都是升迁为辽王朝高级官员,担任重要职位。有辽一代,辽西

南面招讨使基本上出身于显赫的契丹贵族之中,足见辽统治者对辽西南面招讨司的

重视。

〔1〕南京大学历史系元史研究室.王项.辽的西南面经营及其与西夏的关系[A].南京

大学历史系元史研究室编.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C].1982,(6).

〔2〕〔5〕〔33〕何天明.辽代西南面招讨司探讨[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

版),1990,(6).

〔3〕樊文礼.辽代的丰州、天德军和西南面招讨司[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1993,(3):72—77.

〔4〕〔10〕〔11〕〔12〕〔14〕〔15〕〔16〕〔17〕〔19〕〔20〕〔21〕

〔22〕〔23〕〔24〕〔25〕〔26〕〔27〕〔28〕〔29〕〔31〕〔32〕〔34〕

〔35〕〔36〕〔37〕〔38〕〔39〕〔40〕〔41〕〔42〕〔43〕〔44〕〔45〕

(元)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388-

391,51,1291,110,1507,1214,218,1436,1235,1341-

1342,1357,1368,1375,1393,1420,1463-1464,1247,108-109,1214,388-

391,122,1335,1420,86,1384,1398,1234,1368,1358,1515,103,344,1393.

〔6〕罗继祖.辽史校勘记[M].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24.

〔7〕曾贻芬,崔文印.辽史人名索引[M].北京:中华书局,1982.32,86.

〔8〕王善军.辽代渤海世家大族考述[J].民族研究,2006,(3):64.

〔9〕陈晓伟.释〈辽史〉中的“大汉”一名——兼论契丹小字原字的音值问题[J].

民族研究,2012,(2):62—68.

〔13〕黄震云.辽代流刑考述[J].北华大学学报,2008,(6).

〔18〕〔30〕向南,张国庆,李宇峰.辽代石刻文续编[M].辽宁人民出版

社,2010.35,52.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11:13: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2451911832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北院大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北院大王.pdf

标签:北院大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