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与教育的四重境界
演讲者|项贤明,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师范⼤学教育科学学院⼆级教授、博⼠⽣导师,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
院院长,中华教育改进社副理事长,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三⼗⼈论坛成员
初中教育是国家义务教育的重要的阶段,是国民义务教育奠基⼯程的重要阶段,可以说国家初中教育的⽔平就决定了国
民义务教育的基本⽔平。初中毕业学⽣的素质也就决定了国民基本的素质。“五育并举”是我们教育⽅针的最核⼼的基本
要求之⼀,初中教育⼜是我们义务教育⾮常重要的最后阶段,因此,在初中做好“五育并举”直接关系到我们能不能培养
国民的健全⼈格,⽽国民的健全⼈格是国家强国的⾮常重要的基础,是国家软实⼒的最重要的基础要素之⼀。
“五育并举”包括“五育”的融合,我们要从不同的维度去理解,不同的⽅⾯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的学校教育制度现在是以
⼗六、⼗七世纪在欧洲兴起的班级授课为起点的,其重要历史背景之⼀便是欧洲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以⽜顿《⾃然哲
学的数学原理》为代表的经验⾃然科学基本理论体系的初步奠定。在这样⼀个⼤时代背景下,班级授课制度为主的学校
教育有特别明显的特征,就是将知识教学作为⼀个⾮常重要的任务。在夸美纽斯及其之后的时代,“把⼀切知识教给⼀
切⼈类”,这是近现代学校教育最重要的理想之⼀。受此影响,学校教育如今已经慢慢形成了⼀个重要的教育思想传
统,我把它称为“知识中⼼主义”,即在教育过程中⼀切以知识为中⼼。这是⼀个世界性的问题,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个
基本问题,知识变成了⼀切教育活动的中⼼,⼀切都围绕知识来做,因⽽逐渐导致我们对智慧的教育和精神的教育这两
个更⾼层次教育的忽视。其表现之⼀,就是以理智认识的教学成果取代完整的教育成果,以考试分数作为评判⼈的全⾯
发展的核⼼的甚⾄唯⼀的标准。实际上,即便就知识教学⽽⾔,考试分数也不能完全代表⼀个⼈对知识的掌握和运⽤能
⼒。举个例⼦,判断某⼀个⼈是不是爱国者,你⽆法通过题⽬考试来判断,学⽣回答出题⽬不代表这个知识真正成为了
他内在精神的⼀部分。知识必须变成⼈的智慧,变成⼈的更⾼层次的精神之后,才能真正的变成内在的本质⼒量,变成
⼀个⼈的能⼒。对智慧教育和精神教育的忽视所造成的⼀个最⼤的时代后果,就是培养了⼀⼤批我们常说的“有知识没
有⽂化”的⼈。
在常识教育层⾯上,教育教会⼀个⼈作为⼀个正常⼈在社会中⽣活;在知识教育的层⾯,教育是教给⼈关于这个世界的
理智知识;教育只有达到智慧的层⾯,才能帮助⼈把学到的知识变成他⾃⾝真正能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在此
基础上,教育更⾼的境界,即教育的精神境界,就是要引导⼈把关于世界和⾃⾝的认识,转变成⾃⼰的⼀些基本信念和
思想原则,建⽴⼀个⼈完整的世界观和⼈⽣观。
需要强调的是,这⾥所说的教育四重境界,并不是指从⼩学到⼤学不同的教育层级,⽽是指在所有层级的教育活动都有
可能达到的不同层次。哪怕⼀个⼩学⽼师教⼀个孩⼦“1+1=2”,也会涉及这四个层次。你可以把这⼀知识当作⽣活常识
来教,也可以作为“理智认识”从⼀般数学意义上来教,还可以从提⾼孩⼦运⽤数学知识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的⾓度
来教,甚⾄可以帮助孩⼦建⽴从数量关系的⾓度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观念体系和思想⽅法。
现在教育管理上,从管理部门到校长,我们对教育的管理,也存在着只重视知识层⾯的教育⽽忽视更⾼层次教育的问
题,其中⼀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针对知识教学的简单的、⽚⾯的评价指标作为全⾯衡量教育的标准。⼈的发展包括
众多复杂要素和不同维度,其中有很多东西甚⾄科学⽬前还很难做出精确的测量。⼈的发展还是⼀个长期的、复杂的过
程,很难⽤某⼀次考试成绩来进⾏评价。常⾔道:“⼗年树⽊,百年树⼈”,既是说培养⼈不容易,也是表达了⼀条教育
的基本规律。以考试成绩取代全⾯的教育评价标准,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观,违背了⼈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因⽽不可能
取得成功。
关于“教育的四重境界”,我的简要解释是:常识层次的教育使⼈具备作为常⼈应有的知识和技能,从⽽能在社会中正常
⽣活;知识层次的教育教给⼈关于⾃然界和⼈类社会的理智认识,这种理智认识是可以系统化的;智慧层次的教育帮助
⼈将所学的常识和知识等转化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使客观外在的常识和知识真正变成⾃⼰主观世界的⼀
部分,并形成相应的实践能⼒;精神层次的教育使⼈能够在更深层次上认识和理解事物的规律,并建⽴⾃⼰思想的基本
原则和基本信念。
受到教育⽚⾯化和低层次化的影响,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只强调“知”的⽅⾯,⽽不⼤关注“道”的问题。学校教给学⽣
的“知”是不完整的“知”,⽽只是“知”的较低层次,因⽽不是真知。如果仅仅通过试卷答题来判断培养爱国者的教育是否成
功,那么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爱国者往往也是假的爱国者。⼀个⼈获得了关于爱国的知识,他还⼀定要在纵向上完成向
智慧和精神的提升,才能真正形成爱国的精神,从⽽才能培养出真正的爱国者。
“五育并举”主要是从国家举办教育应当重视⼏个⽅⾯的⾓度来讲的,其中德智体美是⼈的发展的不同⽅⾯,⽽劳动教育
则是更综合的实践体现。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分别强调教育的这五个⽅⾯之外,还要认识到“五育”应是融合的。我
认为,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少都包括四个⽅⾯:⽣命、知识、道德和审美。⽐如数学⽼师教1+1=2,其中既包括了知
识的教学,也包括了道德⽅⾯,譬如如果学⽣做错了,⽼师就随便羞辱学⽣,那么这⼀教育活动在道德层⾯上显然就是
有问题的。同时,再⽜的数学⽼师也不可能去教⼀个未满⽉的婴⼉1+1=2,因为我们知道,⼈的⽣命发展是教育的基本
条件;同样,⼀个昨夜为完成作业整宿未眠的学⽣,也很难⾼效地听懂今天的⾼等代数课,这就是教育的⽣命维度;此
外,⼀切教育活动在本质上都应有其审美的维度。我们都以为审美就是⾳乐、体育、美术,这只不过艺术教育能够⽐较
典型的代表“美”的特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上来讲,什么叫审美呢?审美是⼈对⾃⾝的本质对象化的成果的享受和
欣赏,⽐如说你制作⼀个桌⼦,从树⽊变成桌⼦,⽤着很合适、样⼦也很好看,你看着⾃⼰做的桌⼦很⾼兴,你在享受
和欣赏实践的成果,这个时候你就在审美了。在教育过程中,⼀个⼈通过教育获得了某种发展,他也会进⼊对⾃⾝发展
的享受和欣赏的境界,这就是教育的审美境界。
教育在横向上的“德、智、体、美”四个⽅⾯,与其在纵向上的“常识、知识、智慧、精神”四重境界,是从不同的分析⾓度
认识教育的理论结果,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是相互统⼀的整体。这也就意味着,教育活动是否达成了四重境界的贯通,
也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是否能够真正实现“五育并举”。同样,真正的“五育并举”,也必然要求我们的教育活动实现
四重境界的贯通。
我们培养⼀个孩⼦即便想培养科学家,仅仅教他科学知识是⾮常初级的内容,只有让他能够把科学知识变成⾃⼰的智
慧,进⽽转化成认识世界的⼀个⽅式,才是培养科学家的正确教育⽅式。如果我们的教育仅限于僵死知识的灌输,即便
接受再多的知识,也不代表我们的科学教育成功了,培养科学家也就永远只能停留在梦想阶段。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
们既要强调“五育并举”,也要重视教育四重境界的贯通,教育唯有从“常识、知识”⾛向“智慧、精神”,才能成为真正符合
其质的规定性的完整的教育。
本⽂是作者2020年10⽉22⽇于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主办、成都⾦苹果锦城第⼀中学承办的“2020初中教育发
展论坛”开幕式上做的主旨报告。论坛主题:新时代‘五育并举’的学校变⾰与实践创新。本⽂来⾃中国教育三⼗⼈论坛系
作者报告录⾳整理。
“减负”不是⽬的⽽是⼿段,培养⼈才是根本
“双减”要靠学校提质增效实现
中⼩学社会主义核⼼价值观教育的调查报告:教师视⾓
爱因斯坦:教育,放在⾸位的该是什么
梁漱溟|年轻⼈的焦虑,在于把欲望当做志⽓
校长最伟⼤的⼯作之⼀是让每个⼈有清晰的“关于学校未来的观点”
陶⾏知先⽣的教育思想点滴
向陶⾏知请教“双减”答案
学校如何正确认识和落实“双减”
教师不是机械的执⾏者,不懂教师⼀切都是空话
今天,需要重温陶⾏知-为教育功利化、应试化开药⽅
学校教育可以兼顾公平与质量吗?
学制要依据学⽣成长的阶段性确定
苏霍姆林斯基: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
陶⾏知:介绍⼀件⼤事致⼤学⽣
刘季平:我国需要众多的现代陶⾏知
为什么上⼤学
与良师做朋友并成为良师
北京“双减”⽅案来了!新学期将有这些变化!
“中国的教育问题”还是“教育的中国问题”?
“双减”背后教育观念的⼤变⾰
教育培训机构⾯临转型或倒闭
批判性思维教育的⼀个议题:教⼈论证,还是教⼈探究?——罗素、杜威和图尔敏
⼈师⽅前
论杜威的⼉童课程观
教育政策出台要考虑周全
梁启超:教育的本质
学科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问题
英美“分层”,欧洲“躺平”
陶⾏知:学⽣的精神
教育⼤家陶⾏知:创造的⼉童教育
教研:中国教育的宝藏
延长幼、⼩放学时间要考虑周全
我从事陶⾏知研究四⼗年的回眸与感悟
陶⾏知:学⽣的精神
陶⾏知:学⽣的精神
家校社协同育⼈实施策略
回归教育本体——当前我国教育评价体系改⾰刍议
梁漱溟:以儒⽴道的“⽂化村夫”
北⼤院长⾯试“⽜孩”:他们太完美,却像⼀个模具打造的完美“家具”!
关于校长办学思想的思与想
没有思想的学校就不可能成品牌
陈鹤琴:拓荒、申辩与泅渡
叶圣陶:实⽤主义的教育申辩
超级演说家年度盛典——储朝晖:怎样补上中国孩⼦即兴演说的短板
坚强的⼼灵要靠完整的教育培育
从抽离到融合:基于劳动教育的“五育”共进之路
钱穆:深掘⼈⽣的“底层通道”
蒋梦麟:⽂化和解中的教育⾃救
以完整的教育培育坚强的⼼灵
良好的家校关系还需全社会⽀持
关于校长办学思想的思与想
这8个悖论破解了,中国教育才能更健康
宣传不是教育⊙潘光旦
教育改进的历史与当下使命-暑期教育改进⾏知班
如何才能避免扼杀孩⼦的独⽴思考?
尽快系统有效纠正安全教育误区
论教育⽬的的公平转型
关于教育优质公平发展的三重思考
蒋梦麟:⽂化和解中的教育⾃救
如何想象中国古代的教育世界:蒋梦麟《中国教育原理之研究》中⽂版序
教育得要回归本来才能⾯向未来
为什么孩⼦必须从⼩学好语⽂?
为什么孩⼦必须从⼩学好语⽂?
中国⼈思维的软肋与教育改进
教育改进的历史与当下使命
教会学⽣⾃主学习
蔡元培在德国
求解中国教育中的杜威
为什么我们做不好“理论结合实践”
论教室⽂化的构建
梁漱溟:谈⼉童⼼理
七⼗年来我国两轮“减负”教育改⾰的历史透视
陶⾏知:⼀辈⼦,⼀道题
学问是颗“多味果”
郭秉⽂:享誉世界的⼤学校长
发展学前教育要跳出公办园的思维窠⾅
中华教育改进社
建⽴于1921年,陶⾏知为主任⼲事,蔡元培、黄炎培、熊希龄、郭秉⽂等为董事,梁启超、孟禄等为名誉董事,主要成
员还包含胡适、陈鹤琴等,作为当时中国最⼤的教育救国社团,有效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专业化、科学化、世界化进程。
2011年恢复重建的中华教育改进社现有社员三百余⼈,已形成有志教育改进者相互切磋和激励的社群,专业化的第三⽅
智库。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11:04: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2446481831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四重境界.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四重境界.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