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1):
掘墓偷艺
钟繇是东汉末年人,他对于书法学习十分的执着热衷,
几乎已经到达痴狂的地步。据说他以前在抱犊山读书,为了练习
好书法,将山中的石头、树木都写成了黑色。有一次,他和曹操、
韦诞等人谈论书法用笔,因为兴致浓厚,以致于睡前还不断的心
摹手画,竟然将被子给划破了几个洞。
韦诞也是当时一位书法家,据说他手头东汉大书法家蔡
邕的“笔论”,因此他的书法水平十分高,当时人都推崇他的书法,
认为是当朝第一书法家。钟繇想向韦诞借阅这本“笔论”,但韦诞
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绝,钟繇气得捶胸呕血,幸亏曹操用五
灵丹救了他一命。等到韦诞过世后,钟繇便派人从坟墓中挖出那
本书,反覆研究,最后了解用笔的奥妙。
书法家的故事(2):
潜心苦学墨当饭[由整理]
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
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
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
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
说》。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
呀,简直都入了迷。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
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
对人说:“这孩子必须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
到达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
的成就必须会淹没我的名声的。”
王羲之并没有因老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
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到达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
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
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
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
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先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
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样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
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
不明白是怎样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这天的蒜泥可真
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
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书法家的故事(3):
郑板桥学书法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古代著名书
法家各种书体他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最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
模一样,能够乱真了。但是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样欣赏,他自己
也很着急,比以前学得更加勤奋,练得更加刻苦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
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
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我的
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晚上睡觉时,郑板桥想
到,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的字体,本来就不一样嘛!
我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体呢
即使学得和别人一样,也但是是别人的字体,没有创新,没有自
己的风格,又有什么意思从此,他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
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最后构成了雅俗
共赏、受人喜爱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
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
书法家的故事(4):
侍郎行者
唐开元时,有一位名为徐安贞的人,作官时因怕事被牵
累,逃隐到山里。因病声哑不能言语。数年之后,某佛寺要选擅
长书法的人,为寺庙的梁柱书写楹联。徐安贞不留意跨过放置在
地上的梁柱,犯了大忌。庙中住持很生气,用手杖打他的背,他
赶紧用手在地上写道:“我虽不能说话,但学过大字书法,期望能
让我试试看”。结果,姑且让他一试之生,庙里的僧众都心悦诚服,
心甘情愿地请他全部书写,而不计较他的过错。
书法家的故事(5):
醉瞠白眼看青天
酒的强烈的剌激作用,能焕发出人们隐蔽在内心的本真
之性,所谓“酒后吐真言"正是如此。一些文艺家恃才傲世,酒后
更加颠狂,言谈举止一反常态,所以,人们就给他们冠以“狂人”,
顷刻而成,形象生动。然而他酒性不佳,佯狂垢污,恃酒好骂,
酒后作画,画后往往毁裂而去。“富豪求画,唾骂不与”,被人称
为甘疯子,他的名字反而不被人明白了。
艺术家追求真善美,他们酒后的这种追求更加强烈,更
无顾忌,或蔑视权贵,或痛斥势利小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李白酒后敢于让炙手可热的杨国忠、高力士磨墨、脱靴,这种奴
视权贵的狂劲,可亲!可爱!可敬!南宋的梁楷就更加狂放了。梁
楷是南宋时期的减笔人物画家,平时嗜酒自乐,“醉来亦复成淋
漓”,行为狂放,得了个梁疯子的绰号。《图绘宝鉴》记载:他在
宋宁宗时任画院待诏,皇帝赐他金带,他竟然不受,挂在了院内,
把皇帝的赏赐晾了起来。在封建社会,皇帝赏下的东西务必恭恭
敬敬地保存、供奉起来。梁楷此举是常人所不敢为和不理解的。
明未的归庄(1613一1673〉能写行草,又善画墨竹。明亡后,他
不肯与清政府合作,常借酒消愁,酒后悲歌,旁若无人。归庄和
当时的大思想家顾炎武齐名,有“归奇顾怪"之称。明代的宫廷画
家吴伟出入宫廷,但看不起权贵。当时的太监们权力很大。太监
们专权祸国的行为既被人们蔑视,同时,也有些人慑于他们的气
焰,卑躬奉迎。吴伟则表里如一,爱憎分明,内侍们求画,决拿
不到片张半幅。还有些向吴伟求画的人,如果礼貌不周,他也决
不动笔。只有他醉酣之时,就自动抽纸乱抹,画完就掷扔地上,
任其被人取走。
酒神型艺术家的作品往往是自己本性的化身,是他对真
善美认识的具体反映。作品大多都痛快淋漓,自然天成,透出一
种真情率意,毫无娇柔造作之态。
书法家的故事(6):
皇帝练字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处
理政事的空闲时间里,潜心练习书法。当时,被誉为初唐四大书
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宫中任职,由于他精通古今,文章书法下
笔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经常临摹学习虞世南的书
法。
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体中
“戈”字最难写,不容易写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练习“戬”,
因怕写不好有失体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话,于是便故意将
“戈”字空着不写,而私下请虞世南代为填补。
唐太宗为了显示自己在书法方面有所进步,便拿着几幅
作品请谏议大夫魏征观看,并征求魏征的意见说:“你看朕的字是
否像虞世南学士的字?”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细看了一遍,始终含笑
不语。这时,唐太宗有些焦急地问他:“是像还是不像,你怎样不
说话”魏征连忙说道:“臣不敢妄加评论陛下的书法。”唐太宗说道:
“你直言无妨,朕恕你无罪。”这时魏征才奏道:“据臣看,其中只
有'戬’字右半边的'戈’旁和虞学士写的一般无二,其余的均相去
甚运”。唐太宗听了这番话后后,感叹不已,深深佩服魏征的眼力,
从而也领悟学习书法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想学有所成,务必痛下
苦功。
书法家的故事(7):
张旭判状得教
张旭是一位草书大家。他十分爱喝酒,经常喝得酩
(mǐng)酊(dǐng)大醉,并呼喊着奔跑,然后他才拿起笔来作书。
他所书写出来的作品都是狂草。有时他还发疯般地用头蘸墨写字,
清醒以后,他反复观赏自己书写的作品,世人称他为“张颠”。张
旭真草兼擅,他的书法为时人所喜爱。
有一年,他被派到常熟当县尉。上任后十多天,有一个
老人拿着状纸来告状。张旭了解案情后,作了判决,老人走了。
过了几天,老人又来了,张旭生气地问老人:“你怎样能因为这样
一件小事,再来麻烦我呢?”老人说:“其实,我不是来告状的。
因为看到你写的字是那样美妙,想收藏它作为珍品!”张旭听了,
觉得不寻常,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喜爱书法。老人说:“我父亲活着
的时候十分喜爱书法,留下了许多书法作品。”张旭请老人拿来作
品观看,的确是天下难得的佳作。于是,他反复学习、研究,从
中明白了许多书法的奥妙。
书法家的故事(8):
笔冢
智永禅师为隋、唐间人,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孙,因十分
用功练习书法,用坏的毛笔都弃置在大竹篓里,经年累月之生,
积了五大篓,于是他自己作了铭文,并埋葬了这些笔头,称为笔
冢,可见得他爱书惜物的襟怀。
书法家的故事(9):
铁门限
智永禅师擅长楷书、草书,能傅王羲之的风范。他虽然
在永兴寺修行,但是书法的名气却愈来愈响亮。很多人都透过各
种关系来索求他的书法作品,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门槛都被踩坏
了,他只好将门槛用铁皮包起来,人们就笑称为“铁门限”。
书法家的故事(10):
羲之换鹅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
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
王羲之的书法就到达很高的水平。因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
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也当过
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之后又在会稽郡做官。他不爱
住在繁华的京城,见到会稽的风景秀丽,十分喜爱,一有空,就
和他的朋友们一齐游览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会稽
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写诗。最后由王羲
之当场挥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次宴会,这就是有名的《兰亭
集序》。那幅由王羲之亲笔书写的《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
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迹已经失传了。
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
贝看待。据说有一次,他到他门生家里去,门生很热情地接待他。
他坐在一个新的几案旁,看到几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净,引起了他
写字的兴趣,叫门生拿笔墨来。那个门生高兴得不得了,立刻把
笔墨拿来给王羲之。王羲之在几案上写了几行字,留作纪念,就
回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门生有事出门去了。他的父亲进书房收
拾,一看新几案给墨迹弄脏了,就用刀把字刮掉。等门生回来,
几案上的字迹已经不见了。门生为这件事懊恼了好几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
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
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貌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
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
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样样?”老婆婆不认
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
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
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
“别急。你只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
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
都抢着买。一箩竹扇立刻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
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
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
给他写一卷《道德经》。但是他明白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
经书的。之后,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
好的鹅。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
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
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王羲之在河边看
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
他。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
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但是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
经。”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
带回去了。
书法家的故事(11):
王羲之与天鹅饺子
王羲之从小就喜爱练字,他7岁时跟书法家卫夫人习字。
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练,日有长进,不到三年已经是笔力沉劲,顿
挫生姿。在琅琊太守举办的书法赛会上,一举夺魁,震惊了方圆
百里的书法名家。一时间,赞声不断,贺客盈门。刚满10岁的王
羲之,在这种状况下,也不禁飘飘然地骄傲起来了。
一天,王羲之飘过一个小巷,见一家饭店门口人声喧沸,
热闹十分。尤其是店门上那副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味
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
横匾上写着“天鹅饺子”。但是字却写得无生气,缺功夫,
呆呆板板。
王羲之看罢,小嘴一撇,心中暗想:这缺少功夫的字儿,
也只有配在这陋巷小店门口献丑罢了!但他又一琢磨:味道美,
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饺子有什么出奇?这是谁开的饺
子店?竟敢如此狂傲!
王羲之走进店内一瞧,见店内有四口开水大铁锅,并排
设在一道屏风下边。包好的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飞鸟,一个接
一个地飞过屏风,不偏不倚,降落在各个滚沸的锅内。饺子店内
的伙计,则忙前忙后地招呼着食客,每个伙计管一口锅,各自报
着数:一号锅半斤,好,再来1斤。”“二号锅斤半。”“三号锅9
两……。”
王羲之好奇,顺手掏出几个铜钱,要了半斤饺子,然后
坐下。饺子不一会儿端上了桌。他仔细观看,那里的饺子果然与
众不同,一个个玲珑精巧,好像浮水嬉戏的白天鹅,曲项向天歌,
真是巧夺天工。他用筷子夹起一个饺子,送到嘴边轻轻咬了一口。
呀,顿时鲜香盈盈,味美绝伦,不知不觉间,把那一盘饺子全吞
到了肚里,真是饱餐之后,回味深长。
王羲之不由自言自语:“这天鹅饺子,果然名不虚传。”
心中暗想: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拙笔劣迹,实难和这饺子相配。
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饭店另写一副对联,也好不辜负食此
美味。想到此,他便问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
店伙计用手指了指屏风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屏风
后。”
王羲之绕过屏风,见一白发老妪端坐在案板前,一个人
一边擀面皮,一边包饺子。填好馅,飞快捏上几下,转瞬成了一
只白天鹅,动作娴熟。更令他惊奇的是,饺子包好之后,白发老
妪随手将饺子向屏风那边甩去。天鹅饺子便一个接一个越屏而过,
降落在锅内。每两5只,按伙计报的数,每口锅下多少,斤两分
毫不差。
白发老妪的高超绝艺,使王羲之惊叹不已。忙走上前施
礼问道:“老人家,像你这样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白发
老妪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40年,深练需一生。”
一听这话,王羲之不由沉默深思,仔细品尝这番话的滋
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对子不请人写得
好一点呢?它和这天鹅饺子很不般配!”
王羲之不问还好,一问倒使白发老妪生起气来,只见她
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请,只是不好请啊!
就拿那个刚露了点脸儿的王羲之来说吧,都让人捧上天了!说句
实话,他写字所下的那点功夫,真不如我扔饺子的功夫深呢。你
可别学他,常言说得好: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奋当桨争上游。一
次划前就骄傲,终久要落人后头。”
白发老妪一席话,说得王羲之面红过耳,羞愧难当。他
恭恭敬敬地给老妪写了一副对联。从此以后,这家天鹅饺子店,
就挂上了王羲之写的对联,生意越发兴隆了。此事也改变了王羲
之的一生,使他终生与鹅结缘。更虚心刻苦地练字,博采众长,
精研体势,推陈出新,创出字势雄强而多变化、妍美的新体,名
扬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书法名家。
书法家的故事(12):
东床快婿
郗山与微山岛隔水相望,山上有一座好大的坟墓,墓前
有一统石碑,上书:“东晋太尉郗鉴之墓”,系东晋大书法家王羲
之的手笔。
郗鉴是金乡县人,少年时家中贫寒,连饭也吃不上,可
为人聪慧好学,加上他贤达的人品德性,以儒雅著名乡里。大家
伙都想让他成才成名,就自愿献粮献钱资助他,于是他便刻苦地
习文练武,奋进不息,不久就文武全才了。到了东晋元帝司马睿
当皇上时,郗鉴被诏为龙骧将军兼兖州刺史。之后司马绍登基又
升他为东骑大将军,督都徐、兖、青三州军事。咸和年间,郗鉴
奉旨平叛叛党,立了大功,又加封他为太尉。在朝廷里除了文官
丞相王导,就数他这武官太尉了。
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生得人有人才,貌有貌相,
郗鉴爱如掌上明珠。女儿尚未婚配,要为女择婿,这么一个宝贝
疙瘩,可得要找个门当户对的人家。郗鉴觉得丞相王导与自己情
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他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一
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
“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任意挑选吧,凡你相中
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
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
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
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
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
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
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
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
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
的。
这“东床快婿”王羲之之后成了大名鼎鼎的书法家,被后
人称之为“书圣”。
再说郗鉴晚年病重时嘱咐家人道:“吾一向崇敬仁者的
微子,智者的张良和军家之杰的目夷,离他们的墓地不远有一风
景秀丽的小山丘,地处徐(州)兖(州)之间,历为吾供职辖区,吾
死后就葬于此。”王羲之还为其岳父撰写了流传千古的碑文。之后,
这座无名的小山丘就叫做“郗山”了。
书法家的故事(13):
腹背作书
翰林顾子敦身材魁梧,与黄山谷同在翰林院供职。夏日
闷热,子敦有午睡的习惯。黄山谷每伺子敦熟睡之际,便在他敞
露的胸腹上写字。子敦虽然恼怒也无可奈何。有一天,他睡在桌
子上,醒后得意地对黄山谷说:“这下子你没法子捉弄我了!”山
谷笑而不语。等回到家,子敦脱下衣衫,夫人问子敦背上的字是
怎样回事?原先山谷偷偷地将诗写在他的背上了。诗云:“红暗红
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
声。”当时民间流行纹背,写的就是这首诗,所以被山谷用来作为
开玩笑的材料了。(据《复斋漫录》)
书法家的故事(14):
兄妹戏丑
蜀地多才女,到宋代又出了个苏小妹。可说宋代四川的
灵秀之气尽革于苏氏一门,苏小妹的父亲苏询,哥哥苏轼、苏辙
个个才高八斗,所谓“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
苏小妹长得不胖不瘦,薄薄的丹唇、圆圆的脸蛋,乌溜
溜的大眼睛,再配上高高的额头,突出的双颚,一看就是一副慧
黠的样貌。她从小就爱与两个哥哥比才斗口,一派天真,尤其是
大哥苏轼满腮胡须,肚突身肥,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不修边幅,
不拘小节,更是她斗口的对象,于是整天在家口战不休。一天苏
东坡拿妹妹的长相开玩笑,形容妹妹的凸额凹眼是:“未出堂前三
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嘻嘻一笑,当即反唇相讥:“一丛哀草出唇间,
须发连鬓耳杏然;口角儿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这诗讥笑的是苏轼那不加修理、乱蓬蓬的络腮胡须。女
孩子最怕别人说出她长相的弱点,苏小妹额头凸出一些,眼窝一
些,就被苏轼抓出来调侃一顿,苏小妹说苏轼的胡须似乎又还没
有抓到痛处,觉得自己没有占到便宜,再一端详,发现哥哥额头
扁平,了无峥嵘之感,又一幅马脸,长达一尺,两只眼睛距离较
远,整个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当即喜孜孜地再占一诗:天平
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
边。
苏轼一听乐得拍着妹妹的头大笑不已。苏家兄妹戏谚起
来,可说百无禁忌,常常是语带双关,任你想像。
书法家的故事(15):
五不写
前面提过书家有书家的个性,在某种状况下,会拒绝写
字。苏东坡遇到下列五种状况,也绝不提笔赠书,这也就是“五不
写”。
限定字体大小的不写:东坡认为求书的人,居然限定字
的大小,可见他的用意根本不在乎笔法的工拙,大概怕字体太大
浪费纸张吧!既然担心浪费纸张,又何必多此一举,浪费笔墨呢?
不认识,未曾谋面的人不写:东坡以前回答刘元忠一封
信,说道:“白云居士是不是你的号称?或者是你替他代求的?不
管怎样说,我既然不认识他,就不便随便落款赠送,如果真是你
的名号,我却不喜欢你轻易使用这个我不明白的别号。”结果自然
没有写啦!这大概是怕别人别有居心,或诚意不够,不知珍惜。
东坡是自负的,假如字落在一个下里巴人手中,岂不是对牛弹琴,
他如何舍得?
绫绢不写:东坡认为绫绢该用来做衣服,不该用来写字。
如果用绫绢写字,上帝都要禁止的。
想藉他的字画,扬名后世的不写:当时有些文人想把文
章透过他的笔法,以求彰显于后代,东坡十分生气,他认为这种
方式未免太卑鄙无耻了,世人不凭正当手段求得门径,却只会钻
营、巴结,这种邪风杜绝还来不及,怎样能再助长呢?
文无深意,无法下笔不写:如果所写的没有资料,欠缺
深意,必然格调浅陋,当然写不得了!
书法家的故事(16):
苏东坡让道
某日,宋代大学士苏东坡郊游,见众多农夫在挑塘泥肥
田。他信步走到一条小田埂上,不想迎面碰上一挑泥农妇。二人
相对,各不让路。苏学士出大言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吾乃读书之人,汝妇当让道于我。”妇人一笑,说道:“既自称读
书人,当能对?”东坡说:“胸藏斗牛,当然能对!”妇人于是脱口
而出:“一担重泥挡子路。”
苏东坡大惊,半晌无言以对,两旁田埂上送泥回到的人
都望着他的窘态,哈哈大笑。苏东坡见此情景,忽有所悟,赶忙
“借梯”下台对道:“两行夫子笑颜回。”
他虽然对了下联,但心有余悸。心想,村野之中竟有如
此聪颖农妇,再不能等闲视之,而作此狂态。遂脱鞋袜下水田,
拱手让路。
书法家的故事(17):
包公不持一砚归
有一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千古流芳。这就是清正廉洁、
万世景仰的包拯。在宋代,他因整顿吏治、惩治贪官、解除民困
而被称为“包青天”,后世则敬称他为包公。
包公于公元1040年,他42岁时到端州(今广东肇庆)
任知州,成为端州最高行政长官。他主政端州,政声斐然,为端
州的发展做出了许多杰出贡献。他还留下了一些不可多得的文化
遗迹。其中,七星岩的题字是此刻仅存的包拯手迹,弥足珍贵。
《宋史列传第七十五.包拯传》中还记载有他“不持一砚归”的事迹。
千百年来一向被传为佳话,之后更衍变为一个美丽的传说。
yingbishufa.
端州出产的砚十分珍贵,历来被作为献给皇帝的贡品,
实行限额开采。过去端州的地方官都以“进贡”名义层层加码掠夺
百姓。包公到任不久,探访民情,便听说了这种盘剥砚工的事,
针对这种弊病,专门出了一份告示,儆戒官员、士绅不得任意扩
大贡砚数目,不准向砚工摊分工钱。这份告示,得到了百姓的拥
护。“包青天”的威名便传之百里以外。
三年后,包公离任,端城男女老幼都来码头送行。一些
名流、士绅纷纷携物相赠,都被包公一一谢绝了。官船在一片赞
扬声中解缆沿西江而下,不久就到了一个叫羚羊峡的地方。本来
风和日丽,天色晴朗。但船过羚羊峡却风云突变,乌云翻滚,浊
浪排空。yingbishufa.
包公感到事有蹊跷,心想莫非手下人背着自己私受贿赂,
藏于船上?他立刻命家人把随行人员叫来身边查问。他的随从书
僮忽然跪下:“大人,有一事我忘了禀告,我们离开端州之前,当
地乡绅特地送给大人端砚一个,因小的认为是小事,没有启禀,
私下替大人收了,现放在船上。”
包公一听,当即命令书僮从速将砚取出。这块端砚,外
包黄布袱,砚身雕龙刻凤,鸲鹆眼碧绿晶莹,果然是方好砚。但
包公一拿到手,连看也没看一眼,随手将端砚抛到江里。说也奇
怪,砚一落江,顿时风平浪静,云开日出。船开行不久,就在端
砚下沉的地方隆起一片沙洲。包裹端砚的黄布,掉进水里,顺流
而下,一片黄光,之后也成为沙滩。据说此刻肇庆广利镇的“砚洲”
和沙浦镇的“黄布沙”就是这样构成。砚洲和黄布沙离羚羊峡不远,
在广州至肇庆必经水路上。
包公“不持一砚归”,正体现了包公的清廉耿介、正直无
私,为群众所赞颂,连端砚也增添了身价。
书法家的故事(18):
柳公权发奋练字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
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
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
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
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
写不好字。但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
到华京城看看去吧。”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
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
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
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
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
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
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样能为人师表
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
个字: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
飞。”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
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最后成为我
国著名书法家。
书法家的故事(19):
红叶作书,郑虔三绝
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
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
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
间屋。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一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
刻苦学书。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功夫不负有心
人,郑虔最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
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前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郑虔学书的故事中,不
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吗?
书法家的故事(20):
柳书之贵
唐代书家柳公权书法名气很高。官至太子太师,与颜真
卿并称为“颜柳”。当时的公卿大臣都认为,碑刻或其墓志的书法
若不能请到柳公权来写,就是子孙不孝。甚至外夷来向朝廷入贡,
常另外出资购买柳公权的书法作品带回去,可见他是如何的声名
远播了。
书法家的故事(21):
乞米帖
颜真卿为唐代三朝旧臣,忠正刚正,名重海内。但是因
廉洁自持,绝不贪枉苟取,因此衣食也常不能自给。他曾写一封
乞米的信给当时的李太保,证明他拙于生产,家里食指浩繁,全
家喝粥度日已经数月了,此刻又没米了,感到十分扰心,期望看
在以往的交情上,请求救济一些米给他。那种状况实在令人同情。
颜真卿的书法成就一向为后代尊崇,多少都受到了他的人格感召
之故。
书法家的故事(22):
欧阳通学书买父字
欧阳通是欧阳询的儿子。他很小的时候,欧阳询就去世
了。欧阳通懂事后,母亲开始教他临习父亲的字。欧阳通人小,
练字时间一长,就想出去玩,字也写得马马虎虎。母亲就对他说
“孩子,你父亲写的字可好了,还有许多人用很高的价钱来买他的
字。你要像你父亲那样,写出一手好字来。”欧阳通听了说:“我
也能像父亲那样写出好字,只是不明白被人家买出的父亲的字是
怎样的。”以后,他就经常把母亲给的零花花积起来,将父亲以前
卖给人家的字,再买回来。人家不肯卖时,他就出高价。在明白
父亲的字确实很好后,他练字就不再偷懒了。经过几年的刻苦学
习,欧阳通的字能写得和他父亲一样好,来买他写的字的人也多
了。
书法家的故事(23):
萧翼赚《兰亭》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曾以重金遍收大下名书墨迹的
事。他对王羲之的字佩服得五体投地,听说王羲之《兰亭序》墨
迹流传在其七代孙僧智永手里,智永已故,他的大徒弟辩才还在
世。唐太宗曾三次诏见辩才,想逼他交出这件珍品.但辩才硬说
历经战乱,不知去向,一再矢口否认。唐太宗无可奈何,但终不
死心,便派足智多谋的监察御史萧翼去征收这件“宝贝”。
萧翼明白强索硬逼不行,只能智取,便化装成卖茧商人,
假称来自山东,飘过会稽(今浙江绍兴),投宿于永欣寺。这个
“商人”为了接近辩才,就极力与辩才套近乎:谈诗、论画、下棋、
评书法,终日高谈阔论。辩才很高兴,以为遇上知音,大有“只恨
相知晓”之感,时常侃侃而谈,以至通宵达旦。于是辩才无所顾忌,
和“商人”成了“朋友”。数日后,“商人”见时机成熟,便带来几帖
王羲之墨迹,在辩才面前卖弄其收藏的本领。这一下,说得辩才
心里有些“发痒”,就情不自禁地吐露了真情,说是智永先师把家
传的王羲之《兰亭》真迹传给了他,那才是举世无双的呢!“商人”
听后大笑,插手道:“《兰亭》早已失散,你是胡吹。”辩才那里
耐得住这激将法,有一天最后横下心,命小和尚爬上房梁,取出
一个铁匣子,兴冲冲地把铁匣打开,向“商人”展示出那秘而不宣
的“宝贝”——《兰亭》真迹。“商人”却故意说是“拓本”,与其争论
不休,并将自己带来的墨迹与之放在一齐一比雌雄。之后,正巧
辩才有事外出,“商人”便借故去取东西,将放在几案上“一比雌雄”
的几件墨迹,连同《兰亭》统统顺手牵羊拿走,到了永安驿。
萧翼得到了《兰亭》,则命人去招辩才,只见昔日的萧
生,骤然变成了御史大人,当他眼见萧翼从袖中取出“敕旨”后,
顿时瞠目结舌……
唐太宗得到《兰亭》后爱不释手,临死时命令把《兰亭》
作为殉葬品与他同葬昭陵。
书法家的故事(24):
“浓墨宰相”——刘墉
清乾嘉年间,帖学风行,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等人
书法更是风靡一时,当时还有一位与之齐名的人物,他就是电视
连续剧《宰相刘罗锅》里的主角——刘墉,他善于学习历代名家的
长处,大胆创新,韵味特殊,备受世人赞赏。
刘墉博通经史百家,他的书法,不随俗,初从赵孟�入,
法魏晋,学钟繇,兼颜真卿、苏轼及各家法帖,但他敢于创新,
不受古人牢笼,貌丰骨劲,味厚神藏,超然独出,自成一家,“名
满天下”。刘墉的书法,初看圆软轻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骼
分明,内含刚劲。刘墉书法之境界能够“静”、“淡”、“清”三字概
括,这是他超过常人之处。他与喜用淡墨的王文治成鲜明对照,
有“浓墨宰相”之美称。但他敢于突破传统的写法,受到了当时的
一些思想保守的书法家的指责,翁方纲就是其中的一个。
清人包世臣《艺舟双楫》记载着这一趣事:翁方纲有一
个女婿是刘墉的学生。有一次,这个学生去看望岳父,正碰上翁
方纲在练字,写的还是他练了一辈子的字体,一笔一画都完全按
古人的要求,不改动一笔。这个学生因为受到老师刘墉的影响,
对老岳父墨守成规看不惯,就拐弯抹角地说:“岳父,您和我的老
师都是当代的大书法家,我从来没有听您评论我的老师的书法。
您这天给我谈谈吧!”
翁方纲放下笔,看了看他的女婿,说:“你回去问你的
老师,他写的字哪一笔是古人的?”
这个学生真的回去问老师。刘墉笑了笑说:“你回去也
问你的岳父,他写的字哪一笔是他自己的?”
这互相间的问话,反映了他们对待书法艺术的不同见解,
一个守旧,一个创新。之后这个故事成了书法史上的佳话。
据说刘墉握笔的姿势也是很奇特的。他在客人面前写字
的时候,笔正腕端,采用传统的握笔方法。但是,他自己在内室
书房写字的时候,就不论写大字写小字,都转动笔管,飞快地书
写。笔随手指前后左右旋翻飞动,像狮子滚绣球一样。他写得兴
奋的时候,甚至笔管脱手飞落到地上。可惜,这种方法没有传下
来。
书法家的故事(25):
康熙学书法
康熙的母亲对书法颇有研究,尤其喜欢当时书法大家赵
涵的一些字帖,便让康熙学习。康熙也乐此不疲,学习一个时期
后康熙觉得差不多了,便试着上街写字。一天,他以秀才的身份
去周至县城私访,在大街上铺开纸张,挥笔写到:“莺归燕去长悄
然,春往秋来不知年”。
因疏忽把悄然的“然”字丢了上边的一点,尽管如此他依
然喜出望外,自言自语道:“听说周至有个赵涵字写得不错,诸位
看我的字与赵涵比谁居其上?”
话音刚落,一位老者提笔在那个“然”字上添了一点,这
一点点得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康熙见状惊问:“请问老先生尊
讳?”人群中有人搭话:“他就是我们周至的赵涵!”听说是赵涵,
康熙立即请他到酒家,席间便请教起书法来。赵涵也不客气,从
运笔到布局,从揣摩到腹稿,讲得头头是道。康熙听了如醉如痴,
不住地称奇:“先生造诣颇深,教诲之言当为师训。”分手时,康
熙道出了自己的身份,并请赵涵进京称臣。赵涵听说是皇上驾到,
吓得连连叩头:“万岁明鉴,恕小人无礼!”
康熙私访回京,想试试母亲对书法的眼力,就把在周至
大街上写的字拿给她看。母亲拿起字来端详了一会儿,说:“康熙
学字数十年,只有一点像赵涵。”并把赵涵添上的一点指给康熙。
康熙听后对母亲更加敬重,从此也坚定了他学习赵涵书法的决心。
书法家的故事(26):
计赚名书
黄道周是明末著名书法家,节义千古尢为人乐道。传说
漳州有个黄梧,声名狼藉。一次他想请黄道周为他新建的“上公祖
庙”题匾。黄道周厌而辞之。黄道周就贿赂黄道周的婢女,许其
“若得一字,酬以千金”,婢女故意在黄道周面前苦练书法,黄道
周见其“庙”字写得不好,就写了一个让她临摹,婢女随后即偷偷
地把“庙”字送去领赏。过几天又如法炮制,得到了“祖公”两字,
又一天练“上”字时,黄道周联想起来恍然大悟,便把婢女解雇了。
婢女无奈,只好暗自冒充黄道周的笔法写了个“上”字交去塞责,
以致做好的“上公祖庙”匾额十分别扭。
书法家的故事(27):
张瑞图装疯
距泉州城南门外约二十里的地方,有一乡里名叫“下邢”,
就是明朝大名鼎鼎的书法家张瑞图先生生长的故乡。在那乡的前
面,有一片宽旷的草场,俗叫做狗屎埔。狗屎埔的得名,原是有
段历史的,而这段历史讲起来却也饶搞笑味。
张瑞图,别号二水,晚年又号白毫庵居士,他的书法直
到如今,还受珍视。当时和他齐名的还有北方的董其昌,所以南
张北董的谚语,确是那时赞他俩书法美妙的评语啦。说来却也奇
怪,这狗屎埔的由来,竟然和他擅长书法有关。
当明代天启年间,魏忠贤的势焰薰天,真的炙手可热,
赐建生祠将至落成之际,魏阉的意思,要那时的名流替他写一方
匾额,这个风声在他意思未传播之前,早被董其昌探悉了。
yingbishufa.
有明一代崇尚风骨,实不减东汉末年,一般束身自爱之
士,料知魏阉必有失败的一天,当然是要规避附党之嫌的,董其
昌既于事前明白忠贤要徵求匾字,遂心生一计,骑了一匹骏马四
处游行,故意在立刻跌下来,藉说臂腕折伤了。其昌是当时名士,
他的起居生活,人们是极注意的,这等跌马伤臂也就传遍各处了。
果然,魏阉索求匾字,就舍北董而求南张了。张瑞图虽明知替他
写字,异日免不了有附逆之嫌,但是恶势力支配之下,委实不敢
推却,不久魏阉生祠建成,而张瑞图的劈窠大字就要挂在那祠宇
的当中了。
瑞图自从替忠贤题书匾额之后,兀自惴惴不安,思维无
计,只有告假回籍,弃官不仕,冀于他日魏党失势,或可保全;
谁知一时失慎,物议沸腾,附逆之嫌,竟不能避免。
及至崇祯初年株连魏党,瑞图亦遭冤而波及。
钦差奉旨来泉州查办,瑞图探知音信,遂装假为疯癫,
于事前以乌麻调糖,用竹筒模成若干块,制成形状像狗屎,遗至
在他乡里口的草场上,等了钦差到他乡口当儿,他则披发跣足,
在那草场上拾取狗屎吞咽。然钦差一见,认为真是疯癫,回朝上
章,据情请赦免他,于是瑞图竟得避免过去附逆之罪。
现今泉州的谚语还有“假疯食盐猪屎”之句,按狗屎与猪
屎形状原无大差别,据传说这句的来历,就是张瑞图假疯癫的故
事,而此刻下邢乡有一处叫狗屎埔,也传说是张瑞图假疯癫时的
地方。
按泉州府志亦载瑞图精大书匾额,乞者多不择人而与……
庄烈帝谓瑞图工书为忠贤所爱……遂获罪谴。由此以证,狗屎埔的
传说,未必完全无稽了。
书法家的故事(28):
唐伯虎赖阁老
唐伯虎虽是才子,可他很清廉,这年快到年了,还没银
子用。心想,当朝阁老和我住的很近,就从他那里弄些年本吧!
略加思考,提笔写了一付春联,差人给阁老送去。阁老听说是唐
伯虎赠送对联,十分高兴,赏了来人三十两银子。
打发唐府佣人走了以后,阁老打开对联仔细观赏。见上
面写着“今年真好晦气”。每个字都有碗大,下面写了两个芝麻大
小的“全无”,阁老眼花没有看见。心想:“今年真好倒不错,怎样
又加个晦气,这不是“今年真好晦气吗?好个大胆唐伯虎,怎样大
年上门骂我,我还赏给他银子,岂不欺我太甚。干脆去面君,叫
皇上重重惩罚他。”
于是,拿了对子上了八宝金殿,给皇上叩头奏道:“吾
皇做主,大胆狂徒唐伯虎,无视皇上,辱骂朝廷命官,太不象话
了。”皇上问:“到底是怎样骂的?”“他给我写了付对子,人家都
说些吉利话,他骂我倒霉,请您过目。”皇上接过对联一看,所说
不假。心里话:唐伯虎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大年临近你怎样写这
样的对子给阁老?就宣唐伯虎上殿。
唐伯虎来到金銮殿,说:“万岁我主,何事宣我?”皇帝
说:“你怎样无缘无故写对联骂阁老?他是朝廷大臣,你要尊重他
才是。”唐伯虎说:“阁老必须误解了,我哪能骂他。”“这不是你
写的朗朗大字吗?还再狡辩”。随手递给了唐伯虎。“这对子不会
有错的,我这“今年真好,晦气全无,怎样是骂人呢?”皇帝说:
“哪有全无两字。”“这不有两个小一点的字吗?”皇帝一看果然有
两个较小的字“全无”。说:“那么一丁点就算啦?”“大字算字,小
字不算字吗?要写一封文书务必一张纸写一个字吗?”问得皇帝闭
口无言,唐伯虎又转问阁老:“阁老,我好意给你写了付对联,你
倒说我骂你,还告到皇上那里,你说咱们怎样办吧?”皇帝一看,
事情不大好办,就推脱说道:“你们的事,你们自己办吧。”唐伯
虎就拉着阁老来到金殿外,悄悄地说道:“这事坏了我的名声,本
来我不能给你善罢甘休,因为立刻要过年了,我也不给你过多的
纠缠,你就赔赏三千两银子吧。”阁老没法,只好拿了三千两银子
给他。
书法家的故事(29):
祝允明诗书戏权贵
祝允明是明代书法家,天资聪颖,博览群书,性格豪爽,
疾恶如仇。
有一位知府的儿子,不学无术,又自以为是。有一天,
这位少爷写了一篇文理不通的文章,知府看了喜不自胜,到处炫
耀自己儿子的“才华”。好多帮闲文人也帮忙吹嘘,有人提出必须
要请祝允明来给文章题字。
请帖送到了祝允明家,祝允明也不推辞,看过文章,提
笔写下了两行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知府
看后,大喜,帮闲们也说好好好,真乃诗文合璧,交相辉映。
不久,这事被唐伯虎明白了,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旁
边的一个朋友不解,唐伯虎解释说:“两个黄鹂鸣翠柳,是说那位
少爷的文章写得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是说那位少爷的文
章离题万里。”
祝允明与唐伯虎是好朋友,有一年,二人一同到杭州游
览。这事被杭州太守明白了,太守想请祝允明在一幅古画上题字,
但与祝不熟,于是便请自己熟识的唐伯虎来疏通此事。
这太守为人吝啬贪财,祝允明想借此机会教训教训他,
于是提出要三百两银子做润资。太守只给了一百两。祝便打定了
一百两的主意来回敬。
这幅画叫做《柳堤送别图》,画面上曲曲折折的河堤,
四面皆是柳树,小船待发,河岸上一女子正与人依依惜别。祝允
明沉吟片刻,便在画的上方写了如下几句:“东边一棵大柳树,西
边一棵大柳树,南边一棵大柳树,北边一棵大柳树。”写毕,便派
人将画还给了太守。
太守一看就急了,这叫什么玩艺儿,急忙派人把唐伯虎
找来。唐伯虎一看,也觉得祝兄闹得过分了,答应与祝允明交涉
此事。yingbishufa.
祝允明见到唐伯虎以后竟然笑了,理直气壮地说:“我
的题诗照例是三百两银子,他只给了一百两,我能给他写这么多,
就很对的住他了。如果他照三百两银子给,我就把诗补齐,包他
满意。”
唐伯虎只好把这意思转告给太守,太守虽然心疼银子,
但事已至此,也只好屈就答应;否则,画毁了,就更亏了。
祝允明按约来到太守家,坦坦荡荡收下银子,便开始挥
笔续诗,不一会儿,续诗写完了,众人观看,只见画面上写道:
“东边一棵大柳树,西边一棵大柳树,南边一棵大柳树,北边一棵
大柳树。任凭你南北东西,千丝万缕,总系不得郎舟住。这边啼
鹧鸪,那边唤杜宇,一声声行不得也,哥哥!一声声不如归去!”
几句续诗,便把全诗激活,把原本开头几句平淡的诗句
也变得有了好处。全诗成了一首带有元曲情调的婉约缠绵的离愁
别绪的佳作,人情人景,别有一番滋味,令人拍案叫绝。
书法家的故事(30):
祝枝山闯酒席
祝枝山是明朝的一个大文人,但生性诙谐,贪杯中物。
一天,唐伯虎�文征明瞒了祝枝山,躲在一处饮酒,不料被祝枝山
得知,也急急忙忙赶到那里,一进门就大声嚷道:“今朝吃福好,
不请我自到。”说罢,坐下便要吃酒。
唐伯虎向文征明眨眨眼,然后对祝枝山说:“这天我们
吃酒,有个规矩,须即景吟诗一首作为谜面,打一昆虫名,否则
不准吃。”祝枝山笑笑说:“好吧,你们先说。”唐伯虎便吟道:
“菜肴香,老酒醇,不唤自来是此君,不怕别人来嫌恶,撞来席上
自营营。”文征明之后说:“华灯明,喜盈盈,不唤自来是此君,
吃人嘴脸生来厌,空腹贪图乱钻营。”
不速之客祝枝山听了,明白他们在取笑自己专吃白食,
但却假装不懂,便也吟了一首:“来得巧,正逢时,劝君莫怪盘中
食,此公满腹锦绣才,不让吃喝哪来诗?”
吟罢,三人相视大笑,开怀畅饮,直吃到酩酊大醉方休。
请你猜猜他们三人所作诗谜的谜底是哪三种昆虫?
书法家的故事(31):
“巧取豪夺”的由来
“巧偷豪夺”,一般都说作“巧取豪夺”。“巧取”,玩弄各
种花招骗取;“豪夺”,使用蛮横手段来强抢。这个成语比喻用卑
鄙的手段占有别人的财物或权利。其实这原先是书画史上一段风
雅趣事。
宋朝著名的书画家米芾,其书法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
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米芾
精于书画鉴定收藏。但是,他最不足为外人道的地方,就是常常
用“调包”这种欺骗手段,“偷”取名贵字画。平日,只要听说谁家
有名贵字画,他就千方百计把它借来,说是观赏,其实是临摹。
他能够临摹得到和原作一模一佯,以假乱真,然后把临摹品还给
人家,自己留下真迹。有时他甚至把原作和临摹品同时给原主挑
选,原主往往辨别不了,大呼上当。米芾十分喜爱唐朝沈传师的
书法。他在长沙做一个小官时,听说某寺有沈传师的真迹,便求
寺院借观。不曾想,米芾借到手,居然乘寺院不备,竟携此帖扬
帆而去。寺院将他告到官府,米芾仍然抵赖不还。一日,米芾和
蔡京一齐乘船游玩,蔡京取出一幅谢安的《八月五日帖》让米芾
看。米芾见了极为兴奋,因为十四年前他也曾见过此帖,只是当
时囊中羞涩,一向懊悔不已,不承想今日再次见到,喜不自胜,
爱不释手,当即要求蔡京将此藏品送给他,或与他交换。他苦苦
哀求,蔡京面有难色。没料到,米芾突然跃上船舷,大声说:“你
若不给我,我不如跳江死了算了。”蔡京见状,只得把此帖送给他。
米芾就用这样的方式“夺”得自己喜爱的书法。
周�(宋朝人)编撰的《清波杂志》把米芾这种伎俩叫
做“巧偷豪夺”。就连大文豪苏轼在《次韵米芾二王书跋尾》中也
讥讽他“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晋朝画家顾恺
之,小名虎头。)米芾个性怪异,喜着奇装异服,嗜洁成癖,喜欢
石头,称石为兄,抱石而眠,被人称为“米颠”。类似这样的事情
很多,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了。
书法家的故事(32):
蔡邕喜得素书
蔡邕进嵩山学习书法,在一石洞发现一本写在素绢上的
墨迹,用笔犀利,八面得势,很象籀书、大篆,资料是写李斯、
史籀等的用笔法。蔡邕得到它后,高兴得三天不吃饭,好像当面
得到古人的教导一般。
他专心读诵这本素书,整整学习了三年,深得其用笔奥
妙,所以他的用笔奇特,书法精深,得到当代书家们的崇敬。
蔡邕亲自在太学(最高学府)书写了《五经》,令工匠
镌刻在太学门外,观看的人象赶集一样多,大家对此赞叹不已。
书法家的故事(33):
蔡邕偶创飞白
汉朝的蔡邕,字伯喈,官到中郎将,人称“蔡中郎”,他
不但是个文学家,还是一名著名的书法家。“飞白书”就是他独创
的。什么叫“飞白书”呢?你们听完这个故事就明白了。
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
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东汉灵帝熹平年间,皇上旨令蔡邕
写《圣皇篇》,完稿以后,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
都门去。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蔡邕
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这石灰水在刷墙。他就
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一开始,他但是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可看着看着,他
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
白印。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
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蔡邕一看,眼
前不由一亮。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
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
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交上文章,
立刻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想着工
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
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点儿
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他最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
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
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
书”。直到这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
(事见唐·张怀�《书断》)
书法家的故事(34):
墨成池
东汉大书法家张芝,年轻时学习书法十分刻苦。他天天
勤奋练字,废寝忘食,几天就写秃了一支笔,一个月就要用掉几
锭墨。
每一天写完字后,张芝就到自家后院的池塘里洗笔洗砚,
久而久之,池水竟变黑了。
书法家的故事(35):
师宜官
东汉灵、献帝时人。籍居南阳。后为袁术将。工书,尤
善八分书。书迹为时人所宝。晋卫桓《体书势》云:“灵帝好书,
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
能。或时不持钱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值,计钱足而
灭之又云:“师宜官每书辄削而焚其拊。梁鹄乃益为拊,而之酒,
候其醉而窃其拊。鹄卒以书至选部尚书。”南朝羊欣采古来能书人
名〉云:“《耿球碑》是宜官书。自矜重。”南朝梁武帝《古今书
人优劣评》曰:“师宜官如鹏翔未息,翩翩而自逝。”庾肩吾《书
品》列师宜官,为上之中品,云:“师宜官鸿都为最,能大能小。”
唐张�《书断》卷中云:“灵帝时征天下工书于鸿都门,至百人,
八分称宜官为最。”列师宜官八分书为妙品。唐续《墨薮·九品书
人论》列师宜官正隶草为上之上品传世书迹有。《耿球碑》。
书法家的故事(36):
萧何深思题匾
西汉大臣萧何协助刘邦建立了汉王朝,因为他的功绩大,
刘邦就封他为赞部候,之后又升他做相国。萧何的字写得十分好,
尤其擅长用秃笔在牌匾上写字。有一次,有人请萧何为一座新砌
成的宫殿题写一个殿名,萧何苦思冥想了三个月后,才动笔写。
写的那天,有人听说萧何想了三个月才动笔写,都从很远的地方
赶过来看。只见萧何如同带兵打仗一样,手腕的变动好像是在指
挥千军万马,写出来的字好像他所带领的文臣武将(“变通并在腕
前,文武遗于笔下”),每一个字都那么有气势,前来观看的人拥
挤得象潮水一般,在场的人无不为他精彩的挥毫泼墨所深深折服。
书法家的故事(37):
程邈创隶书
传说,隶书是由秦朝的一个名叫程邈的人创造出来的。
程邈起初在一个县里做个小官,专门负责办理有关文件的抄写。
之后,因为犯了罪,被秦始皇关在云阳县(在这天陕西省淳化县
西北方向)的一个监狱里。
在监狱里,整天没有事干,他想起了自己以前抄写文件
时,秦朝的文字小篆体字比较繁杂难写,就萌生了一种改变小篆
体字写法的念头。在监狱里想了几年,出狱后,他又搜集研究了
几年,整整十年过去了,程邈在篆书的基础上,把篆书简化演变,
把原先篆书比较圆转的笔划变成方折形,在字的结构上,把原先
的像画画一样象形结构变成笔画形式,这样一来,汉字就比原先
更好书写了。
程邈研究成功后,就把自己历经10年搜集研究成功的
3000个隶书字写成一个奏本,并送给秦始皇,秦始皇看了以后,
对程邈十分赞赏,就任命他为御史。当时,各种上报给皇帝的公
文很多,篆体字又很难写,所以使用隶书的人就多了起来。
因为这种字体常被地位低微的小官员使用,写起来又很
方便,所以称作隶书。
书法家的故事(38):
吴昌硕拜师
“师说一篇陈历历,门生再拜舞蹲蹲”。这是艺术大师吴
昌硕题杨见山遗像中的两句诗,忆他承师杨翁的一则轶事。
杨见山名岘,号庸斋,自号藐翁,浙江湖州人。工书法,
精经学,擅诗文,个性是他的“八分书”,二分似隶,八分像篆,
怪石嶙峋,遒劲古朴,别具一格。他为湖州千臂亭所书“千臂亭”
三字及题跋,千钧笔力,字字珠玑,尤为今人所赞叹。吴昌硕与
杨见山早年在吴兴华楼桥潜园主人陆心源家认识。那时,杨见山
是吴兴有名的“六才子”之一,经常诗酒会于潜园;吴昌硕则随陆
氏手拓《千臂亭古砖图录》,早就有拜杨见山为师之意。
吴昌硕辞去安东令以后,流落苏州街头,以卖画为生。
一天,他庄重地备了一份大红帖子,一身整齐,去寓庸斋拜杨见
山为师。杨见山是个意气潇洒、生活不拘细节的人,一见吴昌硕
这副样貌:短褂长衫,衣冠楚楚,一进门便拱手长揖,有单膝下
跪之意,不禁哈哈大笑道:“俊卿兄,你这是干啥呀?”吴昌硕不
知所措,一本正经地回答道:“我是来恭恭敬敬拜你为师的哩!”
杨见山听后,双手一摊道:“你看我……”吴昌硕朝他一望,杨见山
布衣不整,满头蓬发,脚上的一只鞋子也穿倒了。两人哈哈大笑
起来。吴昌硕正要掏呈帖子,杨见山连忙制止道:“快收回,快收
回,你我同里同艺,何师之有!”吴昌硕只好收回帖子。为了记志
这一承师趣事,他在呈杨翁一首诗中说:“奇文诸子笔,余事八分
书,迎客履倒著,说诗头懒梳。”
吴昌硕第一次拜师不成,杨不肯接帖。第二次,他用极
其认真的工楷,写了一封长信给杨见山,再次要求“称师”,列于
门下。yingbishufa.
杨见山看过信,深感吴昌硕求师学艺的挚诚,表示愿意
以兄弟相称,共同切磋艺事,但仍婉言谢绝称师。他在长长的复
信中说:“来函敬悉,如此称谓(指吴称杨为师),未免太俗,拟
仿从前沈仲复与藐订交之例,彼此赠物,即俗间之换帖也。犬马
齿差长(杨比吴大25岁),藐潜称兄,君即吾弟。师生尊而不亲,
弟兄则尤亲矣。一言为定,白首如新。”吴昌硕读后深为感奋。此
后,杨吴两人诗书往来甚密。吴昌硕客苏州、寓沪上时,藐翁不
时有诗作寄赠,书画请吴题款,并将自著《迟鸿轩诗集》手稿寄
吴指疵;吴昌硕也经常有金石书画呈藐翁教正,对杨见山推崇备
至。
吴昌硕和杨见山换帖兄弟相称,深交数十年,但一向师
称杨见山,他以“藐翁吾先师”之句题诗作书,并自称“寓庸斋内老
门生”。艺术大师尊师重道之忱,虚怀若谷之心,足以传为佳话。
书法家的故事(39):
康有为卖文售字生财有道
生财有道康有为
提起妇孺皆知的“南海先生”康有为,人们联想到的大多
都是公车上书、戊戌维新、保皇“勤王”等历史事件。作为清末维
新改良派的主要人物,康有为以教育家、思想家而著称,一生中
饱受灭族缉杀、流亡异域之苦,但是,孰不知,这位南海先生若
是以实业报国,很可能会以巨贾身份演绎爱国热情。
康有为一生中几遭政府辑杀,数次流亡异域,就在这漂
泊动荡的流亡生活中,娶了五房姨太太,并积累了相当可观的家
业和多处房产。徐勤和梁启超在《致宪政党书》中曾称颂康
有为:“先生以国为家。夙不治家人生产作业,每遇国难,辄毁家
以图纾救。居恒爱才养士,广厦万间,绝食分甘,略无爱惜。”仅
从这几话中就能推出:康先生一生的经济生活绝不是一般人想象
中的窘迫潦倒状。
眼光独到果敢出手
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
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在广东,康氏家族遗留下
80余平方米的房产,即此刻广东南海的古居遗址。但据考证,康
有为的父亲做过江西补用知县,却始终没有“转正”,估计当时银
包空瘪可能也是原因之一,否则没有理由拒绝“一年清知县,十万
雪花银”的“追加投资”。
公车上书前,康有为大部分时光是在广东南海祖居度过
的,这座80余平方米的一厅两廊两房的房间寄托着康有为的政治
夙愿。1898年戊戌变法后,康有为被迫离开中国,辗转港澳、东
南亚等地。1913年回到国内后,也大半托庇上海、青岛、大连租
界。我国近代金石、书、画大师吴昌硕曾为康有为治印,文曰:
“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周游大地,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
十万里”。这概括了康有为在1898年到1914年间的行踪,也就
是在这期间,康有为开始经营出版、报社、文化企业以至于房地
产。
初期,由于变法活动经费时常捉襟见肘,康有为不得不
开动脑筋多方筹措资金,主动或被动地进行了若干投资。1906年
(光绪三十二年)春节,康有为访问墨西哥,受到隆重接待,当地
华侨纷纷为康有为募捐。当时墨西哥城正筹款修筑有轨电车,虽
然身处异乡,康有为依然看到那里潜藏的财富,他利用各地华侨
带给的捐款,购置电车轨道经过之处的地产,不久,这些地价就
上扬了好几倍,最终这一投资得到十多万银圆(墨洋)的赢利。之
后,康有为游历加拿大、日本等地,在海外华侨的帮忙下,他利
用捐款筹资,在海外经商、做地产生意,积累了必须财富。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10:25: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2423341828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古代书法家的故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古代书法家的故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