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是一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识字课文。本课以词串识字的形式出现,围
绕着“四季”这个主题,勾画出了一年不同的四季画面。全文共有8个词语,8
个短语,分成四组,第一组、第三组,揭示了四季的代表性天气以及四季的景物,
第二组、第四组则告诉了我们这些景物的特点。课文浅显易懂,插图优美,从儿
童的生活出发,因此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理解难度并不大。《语文课程标准》要
求在识字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
本识字课建立在“趣味”的基础上,借助插图,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经历
识字过程,获得识字体验,最终准确识字。同时,本课词串读起来有一定的节
奏感,因此教师还要放手让学生多读,反复接触文本语言,感受文本的韵律美。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生字,做字卡。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出示词语。
1.教师谈话:小朋友们,一年有哪几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出示图片,做游戏。猜猜出示的图片分别是哪个季节?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出示课文中的四季图。认识“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先跟同桌说一说,然后告诉老师。
(2)根据交流出示词语: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3)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词语。
(4)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其中重点指导读好后鼻音:风冬翘舌音:霜
2.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景物,说出这些景物的特点。
3.出示:霜和雪。
(1)交流:你们生活中见到过“霜、雪”这两种自然现象吗?
(2)教师讲解有关霜的小知识。雨字头的字大都是一种天气现象。大家看,
借助字的偏旁,我们还能认识这些字。
(3)相机识记生字。认识部首“雨字头”。
(4)仔细观察,说说“雨”作部首时,在写法上有什么变化。
(5)教师范写生字“雪”,学生书空,并口头说出笔顺。
4.教学词串: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
(1)出示短语。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2)说说春风吹过来的感觉。
(3)比较被夏天的风、秋天的风、冬天的风吹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4)说说夏天下雨的情景,读出雨下得大的感觉,读好“落”。
(5)了解“霜降”。认识部首左耳旁。交流自己积累的带有这个部首的其他
字。
(6)指名说说下雪时的情景,感受雪花的轻盈。
(7)有感情地齐读第二组词串。
5.教学词串:青草红花游鱼飞鸟池草青鱼出水鸟入林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观察图上画了哪些景物。
(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交流。
(3)出示词串三和四。
(4)小组合作,借助拼音等方法朗读词串,相互正音。
(5)指名朗读,开火车读,齐读。
6.仔细观察,自主识记生字。
(1)仔细观察本课的生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
(换偏旁法,如“雪”,可以通过换偏旁变成“霜”识记;比较识记法,如“入”
字,通过和“人”比较识记;通过形象演变进行识记,如“飞”字,可以想象成
鸟的形状等;加一加法,如“落、飘”,可以用部件加一加的方法记忆。)
(2)小组内互相交流好方法。
三、示范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生字“春、冬、花、入、风、雪、飞”。
(1)学生抽读生字,复习巩固生字的读音。
(2)分析生字,记忆生字,了解结构。
(3)示范指导,学生书空笔顺,认真练写。
重点关注“春、冬”:两字的撇和捺要舒展。“冬”的两点要在竖中线上。
“入”的第二笔要长,并且要出头。
“风”和“飞”的横斜钩要写得稳当。
复习书写姿势:书写时要做到哪“三个一”?(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
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2.学生当小老师给老师讲一讲每一个笔画应该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遇到学
生说不准的地方,教师重点讲解。
3.学生完成书中的写字练习,先书空笔顺,再观察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
位置,重点看清难点笔画的写法,然后描红,最后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书
写姿势。)
4.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5.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展评。
四、反复朗读,加强巩固。
1.学生组成四人学习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可以按照课文顺序
读,也可以打乱顺序自己调整读。
2.班内交流读。
方法1:按照词语——词组——词语——词组的顺序。
方法2:调整次序,如:春风——春风吹夏雨——夏雨落秋霜——
秋霜降冬雪——冬雪飘
3.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读。
4.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充分发挥了教材优势,促进了学生发展,觉得以下两点做得
还是比较好的。
1.借助插图,联系实际想象画面,轻松快乐识字。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优美插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学
生对四季的特点有了充分的感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识字的热情。
2.教给识字方法,促进自主识字。
人教版实验教材在识字的编排上,注重渗透汉字的构字方法,不断引导学生
发现新的识字方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就抓住了汉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
主动掌握识字方法。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去比较,发现异同。同时鼓励学生
根据自我经验,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这样学生不但能很快记住这些字,而
且会慢慢地根据这个特点去认识更多的汉字,培养了识字能力,使学生学得主
动、学得有趣。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首现代诗,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作者抓住秋天里大
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教学时,没必要太注重文章的内容,
把每句、每段都搞清楚,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精读课文获得的方法,把课文读
懂;着重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体会诗中浓浓
的秋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
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本课的设计让学生在听中想象,说中积累
读中感悟,写中运用。力求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学生语文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旋律优美的轻音乐配上表现秋天声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
的录音。
2.各种秋景的图片。
二、听听,秋的声音
师: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不信,你仔细聆听。(播放
录音)
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倾听。
师:你听到了哪些声音,你觉得这些声音动听吗?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
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录音)
学生自由交流想象,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表达清楚。
师: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
想听听吗?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听听,秋的声音》
请学生读课题,要求读得美一点。
三、读读,秋的声音
1.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具体写了什么声音?
师: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落叶、昆虫、大雁、秋风的声音。
2.再次读文。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语,运用已学过的方法试着理解,然
后分小组交流:你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回忆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上下
文、查工具书、找近义词、联系生活等方法。)
生自学后分小组交流。
师:请小组代表说说你们理解了什么词语,还有没解决的词语吗?学生踊
跃发言,汇报自学情况。
3.选读课文。
师:找出你喜欢的声音,多读几遍,想想你为什么喜欢?
师:把最喜欢的部分,和同桌一起欣赏。
学生互相交流感受。
师: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边听边想:他读得怎么样?
指名读后组织其他学生自由评议。
生:第一节可以读得快活一些,因为这是快乐的树叶,它在落下时在翩翩起
舞呢!
生:我认为可以读出一点忧伤,因为树叶还舍不得和大树妈妈告别呢!
生:第二节读得太好了,让我想象到了自己是一只蟋蟀,正张大嘴巴快乐地
歌唱。“蛐蛐”“蛐蛐”,实在太好听了。
生:读大雁的这句话要读出舍不得的语气,因为它就要去南方了
生:读第五小节要读出欣喜的感觉,因为大自然到处都有秋的声音……
4.表演读文。
开展想象性的表演活动。出示秋景图片及句子:
大树抖抖手臂,“唰唰”,是黄叶道别的话音,黄叶说:“------”
蟋蟀振动翅膀,“㘗㘗”,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在唱着:“------”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它欢快地唱着“------”
学生各抒己见,根据自己的想象的内容填空,然后表演。(提示学生注意表
情和动作)
生:黄叶说:“大树妈妈我真舍不得你。”……
生:蟋蟀在唱着:“我要回到温暖的家里去了。”……
生:大雁对小青蛙说:“再见了朋友,你可要注意身体哦。”……
生:秋风欢快地唱着:“人们又可以获得大丰收了。”……
5.美读。
过渡:(配乐,深情地)在这美丽的秋天里,落叶离开了树妈妈的怀抱,小
蟋蟀唱起了离别歌,大雁飞往南方过冬去了。稻田里一片金黄,稻子压弯了腰高
粱涨红了脸……秋天的一切是多么美好啊,让我们把这美好的一切读出来吧!
老师播放音乐,学生配音试读。
师:谁有自信能读出秋天的美好?指名朗读,学生大胆展示。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秋的美好吧!全班配乐朗读。
四、说说,秋的声音
师:走进秋,走进大自然这辽阔的音乐厅,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出示秋景图片,引导学生发散说)生:哗啦哗啦,稻海翻起波浪。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09:57: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2406761826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春夏秋冬教学设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春夏秋冬教学设计.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