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2期
(总44期)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2 2Oo6
General No.44
无事的悲剧
析《明天》单四嫂子的悲剧成因兼及其它
汪贵霞
摘要:《明天》在鲁迅先生的整个写作体系中不是一篇特别引人注目的作品,但同样内蕴着鲁迅先生的一贯的精神主题。通
过梳理单四嫂子的悲剧成因以及她的反抗表演,重新思索鲁迅世界中的批判与反抗的主题。
关键词: 集体无意识;看客;欣赏;表演
中图分类号:12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3898(2006)02—0029—02
《明天》在鲁迅的整个叙事体系中的色调不脱先生一贯的精神界战士色彩,相对于同样写女性命运的《祥林嫂》,它引不起
我们足够的的怜悯和悲剧感。我重提《明天》,不是为了独辟蹊径,而是在初读和重读的过程中,这篇小说始终给我以强烈的
震撼,它让我们看到的是在一块自足的土地上,和谐稳定的空间被破坏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世外桃源”的虚幻性。这里面
也隐约透露出鲁迅一贯的怀疑态度:对真理及正义复原的可能性从来持悲观态度,惟有黑暗和虚无乃是现实。我想试从文本
本身出发,精心重理单四嫂子的悲剧成因和她的“抗拒表演”。
林非把鲁迅的故事归为“几乎无事的悲剧”,我觉得很恰当,因为它们不是电光火石的大事件,但这些小事却引起了我们
对现实的质疑——因为确实有“悲剧”发生了。题目“明天”本身就很值得玩味。“明天”这个词是伴随着五四启蒙精神在中国
文坛上作为一种理性理想话语存在的,它代表的是希望、未来、美好的乌托邦想象。而在鲁迅笔下我们看到的是却是命运对
单四嫂子一次又一次的残酷捉弄,她所渴望的和她所得到的安全悖离。她是想做奴隶也做不得的,她的明天在哪儿呢?只有
梦里。“明天”作为意义的反讽讲叙的是没有明天的黑夜。
从故事作为一种鲁迅独特思想的载体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单四嫂子的悲剧来自于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迫害。作品是以
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的对话开始的,以单四嫂子作为自己意淫对象的他们肆元忌惮地开着些不雅的笑话,这些笑话根本不
带理性分析,笑话的主体——单四嫂子在他们眼中根本不具备“人”的身份和意识。王德威讲过作家对传统文明内涵暴力的
认知是促进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要动力,传统中国妇女一失去丈夫就面临要守节、面对社会上的流言蜚语。在一个古风犹
存、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一个封闭世界,这种观念更是牢固地栓在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身上。文中写到两户夜深未睡的人家:
咸亨酒店/单四嫂子家。这就形成一个独特的观察视角,看/被看的鲁迅小说意象又再一次凸显出来。看客们饶有兴味地关
注着这个丧夫的女人,这里似乎有意疏离鲁迅文本中那种被看者同时也是看客的相互制衡的迹象。单四嫂子完全处于被动
地位,连整个夜晚安静的村庄似乎也在用夜的眼睛观察着她,使她每行一步都如履薄冰。
我们看到文中的两次众人大聚集都是出现在宝儿闭眼以后,也就是这两个场面让我们看到了集体无意识对单四嫂子的
谋杀。当宝儿的呼吸停止,单四嫂子的嚎啕响彻在整个村庄时,这时门口立刻聚集了几堆人:门内是王九妈和蓝皮阿五之类,
f-Jgb是咸亨的掌柜和红鼻子老拱之类。刹那之间,所有平时见或不见的人全都冒了出来,所有的人都跃跃欲试地在这个场景
里显示一下自己的存在。悲惨的儿子夭折事件在这里以古老中国特有的方式演变成了一出热热闹闹的喜剧。看到这里,不
仅让人想起鲁迅自述的幻灯片事件中著名的“砍头”意象,李欧梵认为:从文学观念上来讲,幻灯片事件既是一次具体动人的
经历,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意义的隐喻。2对鲁迅而言,砍头不仅意味着身体的断裂,也是象征家国意义系统的崩溃。在《明天》
中,看客们象欣赏砍头一样欣赏着单四嫂子的不幸,他们是四千年来靠着人肉的宴席来补充着营养的神秘嘉宾。王德威说:
在实际和象征的两个层面上现代中国都是一个身首异处的国家,拥塞着精神上被砍了头的国民,他们生活中的兴奋点就在于
观赏砍头和等待被砍头。3他们聚集在一起,只是需要一个牺牲者作为娱乐的中心。等到帮忙的人已经吃过饭,一切又恢复
了平静,没有人会因为一个寡妇丧子就放弃旧有的“古风”,于是“帮忙的人早吃过饭;因为鲁镇还有些古风,所以不上一更便
都回家睡觉了。”刚才还自告奋勇要帮忙的阿五也依然“靠着咸亨的柜台喝酒,老拱也呜呜地唱”,一次死亡的观礼暂告一段
落。
等到第二天的葬礼上,集体无意识的谋杀过程则显得更直观了。那位“热心”的王九妈所擅长的只是“掐着指头仔细推
敲,也终于想不出一些什么缺陷。”一切就停留在程式化的表象序列,单四嫂子的母子之情就被众人演化成抬棺木——葬棺木
的僵化行动上。这又呼应了鲁迅对中国人的一贯看法:由于历史上两次异域的人侵,中国人缺少“诚”与“爱”。而这作为文明
过程中的携带因素已经沉淀在普通老百姓的心里深处了,终于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王九妈帮他煮了饭,凡是动过手开
过口的人都吃了饭。”象征意义——众人全都参与了“谋杀”过程。“太阳渐渐显出要落山的颜色;吃过饭的人也不觉显出要回
家的颜色——于是他们终于都回到了家”众人离去,集体无意识的谋杀业以完成,单四嫂子就这样被群众精神戕杀了。
讨论完悲剧成因,我想就单四嫂子在文中“表演者”身份谈一下自己的见解。文中三次提到“单四嫂子是个粗笨女人”,但
是随即的心理活动却立刻推翻了既有的定论。“他虽是粗笨女人, tl,里却有决断,~他虽……却知道……”这并不是一个完全
被动,毫无主见的女子。我们可以就与她命运相近的祥林嫂刚经历丧子之痛时进行比较。祥林嫂丧子后, (下转第3l页)
29
维普资讯
琴的过程中,应该分练与合练不断的结合,这样更有助于钢琴演奏的成熟,提高练琴的效率。
分手弹奏的练习有助于学生练琴的简单化、容易化,便于学生的手脑结合,能脚踏实地的用心倾听,及时的发现错音、错
拍等等,为作品表现的科学性打下基础。
(六)慢速练琴的习惯
慢速练习同反复强化练习一样是一种很重要的练琴方法。所谓慢速练习就是不以正常的演奏速度来进行钢琴弹奏练
习,而是将速度进行一定程度的放慢练习。慢速练习的最大优点就是易于观察放慢的弹奏练习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
此提高练琴的质量和效果,使之更符合所需要的预定演奏设想和最终的演奏目的。
慢速练习钢琴能够使感官活动清晰充分,能够使眼睛看的清,手弹的准,使之能够按乐谱规定的正确节奏关系把音符弹
准确,并且能运用正确的指法和奏法来演奏,并及时根据视觉、听觉反馈的信息来调整缺点和毛病,获得正确的音响和节奏关
系;正确的指法运用和奏法效果能够达到符合预定所设的演奏要求和最终演奏目标。
(七)唱旋律的练琴习惯
练琴活动是手脑相结合的活动,如果能加上身心的感受和体验,心中唱着优美的旋律,能使练琴活动变的更具体、更全
面、更有血有肉,充满着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能使练琴活动充满活力和朝气,能够使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进行思考。钢琴作品
的风格有很多种,但无论表现哪一种都不能忽视歌唱的旋律性,因为最感动人的莫过于优美的旋律,失去了旋律也就失去了
生命和感染力,也就没有什么艺术性可谈。学生练琴时就会失去激情,所以唱旋律很重要。首先要求能够从容,高雅,有弹性
的慢触键,并且在触键的时候仔细的倾听以便及时的调整,要做到不同风格触键不同,要有细微的变化,但旋律的歌唱性和流
动性是不变的,这样做乐曲的歌唱性会很明显。学生边弹边听,边唱的时问长了,耳朵自然就会分辨出自己弹奏的音色,是否
符合作品的要求。音乐感觉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容易意会,不易言明。如果自己觉得弹奏的不动人,那么就要用耳朵一
遍一遍的去检验,找到不足之处,从而奏出更具体,更美妙,更优美的音色。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练琴的好习惯,善于让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练琴方法,它是良好练琴方法的基本体现。让学生从
理性上懂得这些道理,在理性上接受学习与练习的程序,并从中懂得练琴时间的合理安排,使之在感性上熟悉学习的规律,感
受运用科学的练习方法,去克服缺点,纠正钢琴演奏的毛病,攻克钢琴演奏的难点,使学生在学习钢琴时,能运用好的练琴习
惯和科学的练琴方法去解决问题,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为日后成材打下基础。
作者锦州师专讲师
(上接第29页)是喋喋不休地向众人诉说“我真傻……”博得了初步的同情,以此她也树立起自己的被看者和表演者的角
色,而“众人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这群麻木的庸众,他们在欣赏别人的
痛苦时也欣赏着自己的表演。一旦他们觉得可供表演玩弄的材料已经咀嚼殆尽时,作为表演者的祥林嫂已不存在。(表演需
要行动,而看客已经禁止了她的行动)(尽管后来的祥林嫂意识到这些,并以自己的沉默表示了反抗)而对于单四嫂子,她自始
至终没有给庸众以表演。这从文中一些细节可以看出。单四嫂子和孩子始终活在一个自足的世界里,所有的悲痛只是她一
个人的,她始终没有将这苦痛蔓延给其他人,或者说她用自己的行为阻止了这种蔓延。你看文中写到单四嫂子在路上碰到蓝
皮阿五,对方很有点“狭义心肠”替她抱了孩子却只“走了不多时候。”在第二天孩子下葬时,“蓝皮阿五简直整天没有到。”这
些对于一个时刻想揩点油的老光棍来说,难道没有一点不正常吗?还有,众人在处理完宝儿后事以后都觉得“很无聊”。我觉
得这一切,都是因为单四嫂子放弃了或者说抗拒了“表演”的身份。正如萨特所言:“你是自由的,请自由选择吧!”那么,放弃
也是一种选择,单四嫂子正是通过放弃表演而构成了另一种表演,这里的情景就和‘复仇》中的情况很相似。《复仇》中一男一
女“他们将要拥抱,将要杀戮”,但是“也不拥抱也不杀戮”。路人们喧嚣吵闹“从四面奔来,……要赏鉴这拥抱和杀戮。”但这
一对却始终不动,“圆活的身体,已经干枯”路人终于感到无聊,疲倦而离开了。单四嫂子最终给看客们带来无聊的感觉,从某
种意义上讲,她胜利了。
鲁迅的小说所要表达的始终是他自身的独特思考,我的分析也许不尽完整准确,但正如村上春树所言“文章这种不完整
的容器所能容纳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记忆和内容”,独自穿行于无光无爱的人间里,鲁迅确实试图肩住“黑暗的闸门”,以理性
的光芒,烛照黑暗和愚昧,控诉罪恶的灵魂。这也是我关注这一篇的缘故,尽管它俨然并未被列入鲁迅先生最优秀的作品之
列,但其中所蕴涵的内敛的精神主题还是隐约能够被人们听见。
参考文献
①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德威<现代中国小说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③刘天华主编.‘走进鲁迅世界》丛书,台海出版社,1997年版。
④林非.<鲁迅小说论稿》,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作者安徽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3l
维普资讯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09:56: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2406021826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嫂子去那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嫂子去那儿.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