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知识点
文题解读
旧时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做“社”。按照我国的民间习俗,每到播种
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在绍兴地区,人们
以演戏的形式进行祭祀,那时演的戏就称为“社戏”。课题概括了记叙的主要内
容。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
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著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
《华盖集》等。
一、字音词义
消夏:避暑。
陶冶:怡情养性;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偏僻:偏远而僻静。
诚然:确实这样。
朦胧:动词,弥漫。
蕴yùn藻:水草。
依稀:隐约。
屹yì立:矗立。
潺chán潺: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家眷:妻子儿女等家庭成员,有时专指妻子。
船篷péng:覆盖在小木船上的拱形物,用来遮蔽日光和风雨。
棹zhào:划(船)。
楫jí:桨。
撮cuō: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惮dàn:怕,畏惧。
归省xǐng: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háng辈:辈分。
犯上:触犯长辈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
撺cuān掇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fú水:游泳。
絮xù叨dao: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
怠dài慢:招待不周到的意思。
弄潮:在潮水中搏击、嬉戏。
漂piāo渺miǎo: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现在写作“缥缈”。
渴睡:瞌睡。
纠葛:名词,纠缠不清的事情。
桕jiù树:也叫“乌桕”,一种落叶乔木。
二、主题概述
文章以“社戏”为线索,生动地叙述了“我”童年时在农村看社戏的经历,刻
画了一群善良、淳朴的农村小伙伴形象,表达了对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
意的儿童生活的怀念和对农村小伙伴美好情谊的眷恋之情,反映了作者对劳动
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1)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
土。
(2)交代乡间小朋友的情况(热情、好客)和关系(平等)。
(3)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二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看社戏前的波折。
(2)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3)在赵庄看社戏。
(4)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第三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四、问题讨论
1.作者既然写社戏,为什么还要在开头介绍平桥村的情况?
这部分交代了平桥村的环境和人物关系,既写出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又
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2.小伙伴们对台上的戏感兴趣吗?为什么想去看戏,并争着去看戏?
小伙伴们最感兴趣的是看戏途中的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正所谓“醉翁
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的兴趣不在戏,而在看戏前后的气氛、感
觉。
3.作者写看戏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
一是制造波澜曲折,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热情能
干的特点。
4.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现了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明了“我”爱平桥村,是因为那
里的人的善良可爱,同时深化了主题。
5.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
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因为“我”所难忘的,是那里特有的乡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以及人与人之间
和谐亲密的关系,即人情、景物、回忆。(另外一个说法是:所谓“那夜似的好
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
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6.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民风淳朴、乡民善良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
的孩子来说,确实是自由快乐的天堂。“我”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
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小伙伴们对“我”的体贴照顾无微不至,在“看社
戏”一节中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
(2)也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
规矩可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对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
享受。
(3)更加重要的是,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
城镇宅院中那种苍白无味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的。因此“我”
对这样的“乐土”、这样的童年往事,一直到长大也念念不忘。
【课后习题解答】
一、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归航
偷豆→六一送豆
二、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描写,如月下航船中对江南夜晚美丽景色的描写,充满
了水乡特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
尾跑去了”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抒情表达方式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如“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
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沉静”说明笛声使“我”急切
的心情平静了下来,“自失”“弥散”写出了“我”的陶醉。文中议论表达方式
的使用,增强了情感和主旨的表现力。如“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
么好。”并不是豆不好,而是因为不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偷来在船上煮了吃的,没
有了趣味,也就没有了那种心情。表现出了“我”对小伙伴的怀念,对自由自
在生活的向往。
三、“我”真正怀念的并非是豆的味道及社戏的内容,而是与小伙伴们一起嬉戏
玩乐,甚至偷豆的过程,所以那是无与伦比的“好豆”和“好戏”。更令“我”
怀念的是平桥村的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他们劳动的本领、他们
的淳朴善良,还有那农村特有的田园风光、自由的空气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
密。流露出“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1.这里是虚写,通过对唱戏的锣鼓声、朋友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等内容的幻
想,突出了“我”不能去看戏时,既焦虑又失望、沮丧的心情,进一步表现“我”
对看戏的渴望。
2.“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我”欢
喜愉快的心情。
3.句子化静为动,细致生动地写出了航船的速度之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
现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心情。
4.“支撑”写出“我”看戏的勉强,“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写出了“我”
因戏不好看而心生困意。这句话描写非常细腻,形象地刻画出“我”睡眼蒙眬
时看到的景象,突出了“我”既觉得戏无趣,又不甘心就此回去的心理。
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富有神话色彩的“大白鱼”比喻航船,生动形象地表
现出了船行之快,孩子们驾船本领的高超,从侧面烘托出了孩子们欢快的心情。
五、作者写“我”在剧场看戏的失望、无聊反衬了看社戏的美好;在剧场里看
戏,“我”更多的感受到的是一种冷漠、隔阂的关系,而看社戏时所感受到的是
互助、融洽、友爱的关系,这两方面的内容互相映衬,互相加强,紧密统一,
十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09:54: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2404481826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社戏主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社戏主旨.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