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少用文言文怎么说
1.少在文言文中怎么表达
少:(读第三声时)1.数量少,缺少,与“多”相对。
例句:《孙子兵法》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又等于稍微)
2.削弱,减少。
例句:《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3.轻
视,看不起。
例句:《论衡》世俗共短儒生,儒生之徒亦自相少。4.不多时,
一会儿例句:、《孟子》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
(读第四声时)1.小《成都纪事》大城少城柳已青。2.副职《汉
书》于是为置三少。
曰少保、少傅、少师。
3.次序排在后边的《战国策》长子之韩,次子之魏,少子之齐。
2.少在古文中的意思
(一)、少shǎo
1、本义:不多
如:《说文》少,不多也。意思是少就是不多。
战国韩非《韩非子·五蠹》人民少而财有余。意思是人民很少有结
余的钱财。
又如:少一时(少时,过一会儿);少可(少,至少;稍好,稍
愈);少冗(较忙);少甚么(少甚末,少是末,少甚。有的是,不
少,不希罕);少才(小聪明);少年(不几年);少好(少而精);
少言寡语(谓平时说话不多);少说(说少一点);少气(气不足)
2、薄弱
如:战国韩非《韩非子》力少而不畏强。意思是力量薄弱但不畏
强大。
3、通“小”
如:西汉刘安《淮南子·汜论》武王崩,成王幼少。意思是武王死
后,成王还幼小。
4、短缺,距原来的要求还差。
如:少不的(免不了,少不了);少裆无系(缺衣少穿);少欠
(欠下);少熟(欠收,减产);少下(欠下;少欠);少如(少于;
比…少);少条失教(没规矩,无教养)
5、使少,减少;削弱
如:少其力(削弱它的力量);看看少不少人;这里肯定少了几
个字;羊群里少了几只羊;少废话;少给我装蒜
6、轻视,看不起
如:相少(相互轻视)
7、稍稍,稍微
如:少款(稍稍款洽,指交谈渐投机);少憩(略事休息);少
罄(稍尽);少杀(稍差些);少停(多一会儿);少可(略微好
些);少沮(略有收敛);少苏(稍有缓解);少怠不究(稍加放松
没有追究);少需(稍待);少恶(稍感不适);少杀(稍衰;稍
差);少息(稍事休息);少差(稍为好转)
8、一会儿
如:请少候;少歇(休息片刻);少一时(待一会儿);少安
(稍安);少停(一会儿);少息(不久)
(二)、少shào
1、年幼,年轻
如: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寡人少。意思是大王还年幼。
如:***;少少(年幼;年幼者);少主(幼小君主);少长
(年少和年长的人);少亡(夭亡);少友(小友。年长者对年轻友
人的称呼);少日(年少之时);少成(指年少时养成的习性);少
成若性(自幼形成的习惯好像天性一样);少好(年轻美貌)
2、小,不大、
如:少吏(小吏);少腹(小腹)
3、次序在后的
如:少房(妾);少母(儿子称父亲的妾);少姑(古代妻称夫
的庶母为少姑);少妻(妾);少子(最小的儿子)
4、幼年
如:战国孟子《孟子》: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
意思是人在年幼的时候,爱慕父母;懂得喜欢女子的时候,就爱慕年
轻漂亮的姑娘。
5、年轻人。与“老”相对[youngman]
如:一家老少三代;男女老少;少色(少年的气色);少年子
(古称青年人)
6、副职;辅佐
如:少正(古代官名。为大官的次官);少府(古官名。秦、汉
相沿均为“九卿”之一。东汉时掌管官中服御诸物、宝物、珍膳等
等);少内(汉代掌宫中财物的官吏);少公(唐代县尉的别称);
少尹(明、清时州县辅佐官如县丞、典史、吏目等的别称);少使
(汉宫中女官名)。今又指军衔在同等级中较低的。如:少将;少校;
少尉
7、少爷
如:阔少;恶少;少东人(少东家,奴仆对家主儿子的称呼);
少君(对别人儿子的尊称)
3.次数在古文中用什么表示
文言文中数量词的用法辨析
一、说明名词的数词可以放在名词之前(这与现代汉语相同),
也可以处在名词之后(这与现代汉语异)。如上例中的“一”处在名
词“人”前,词序与现代汉语相同;“二”放在名词“吏”之后,词
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类似的句子我们还可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找到: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口技》)
――总计全船,有五个人,八扇窗户。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子。
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按现代汉语的一般语序来翻译,并且在加
上量词。
二、说明动词的数词放在动词前,作状语。译成现代汉语时也需
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变状语为补语,并加上量词。如: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
――公输盘一连使用了九次机巧多变的攻城方法,墨子抵挡了九次。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
――骐骥跳跃一次,也不能超过十步远。
三、说明形容词的数词放在形容词之后,现现代汉语全然相反。
译成现代汉语时也要变动语序。如: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有七八百里,几千尺高。
其次,还要注意:文言文中中数词虚用的现象较普通。如“将军
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其中,“百”、“十”都是数词虚用,表示概
数,否则就不好理解下文的“同行十二年”了。一会儿说“十年”后
木兰回家,一会儿她的战友说与她“同行十二年”,那么木兰从军到
底有多少年?其实它们都是数词的虚用现象,表示“多年”的意思。
一般地说,文言文中“三、六、九、十、二二、百、千、万”等数词
虚用的现象多一些。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文言文中同一个数词,有时是实指,有时
是虚指。如“齐人三鼓”(《曹刿论战》),句中的“三”即为实指,
因为下文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说明齐人确实擂了“三次”
鼓。但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中,“三”又是虚指,
“三人”指“几个人”。
那么,如何辨别文言文中中的数词虚用现象呢?
第一,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如上例中对“齐人三鼓”中的
“三”,“壮士十年归”中的“十”的断定。
第二,我们已经知道,文言文中“三、六、九、十、十二、百、
千、万”等数词虚用的现象较普遍,并且它们常常指数量多(“三”
有时也指数量少,如上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判定时,我
们可以用实数来翻译,看它文意是否通顺,是否合乎情理;若不通,
不合情理,可考虑是虚指。如“(晏)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
愚人千虑,必有一得。”(高一《语文读本·晏子故事两·晏子辞千金》)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有谁会把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考虑次数都记得一清
二楚,并对外公布呢?否则晏子何以知道“圣人”考虑达“一千次”
之多?很显然,这里的“千”是虚指了。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08:52: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2367291821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众建诸侯而少其力.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众建诸侯而少其力.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