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其真无马邪

更新时间:2023-03-08 08:05:04 阅读: 评论:0

香菇肉丸汤-小企业管理

其真无马邪
2023年3月8日发(作者:糖醋鲤鱼)

2020年部编版初二语文下学期

《马说》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他出身于封建官僚

家庭,其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故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其作品集为《昌黎先生

集》。韩愈多次被贬官降职,但在文学上颇有成就,他提倡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骈偶

文风,主张复古,即在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再创新发展,务去陈言,提倡散体。他的散文气势雄健

有力,条理畅达,语言精练,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本文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

书宰相求擢用,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封建幕下,郁郁不得

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韩愈从自己

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对下层知识分子不公,于是联系当时统治阶级压制人才的情况和自身大材小

用、屈居下位的处境,写下了这篇文章。本文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知识积累

重点实词

1.伯乐:本名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马。

2.骈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骈死,并

列而死。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3.一食(shí):吃一顿。

4.不以千里称: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5.外见:表现在外面。

6.策之:鞭打马。

7.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道,正确的方法。

8.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9.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通,知道、通晓。

10.临:面对。

11.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重点虚词

1.且:犹,尚且。(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呜呼!其真无马邪?)

3.祇:只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通假字

1.食:通“饲”,喂。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见:通“现”,表现。(才美不外见)

3.材:通“才”,才能。(食之不能尽其材)

4.邪:通“耶”,吗。(其真无马邪)

古今异义

1.虽

古义:即使。(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今义:虽然。

2.或

古义: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许,也许。

2020年部编版初二语文下学期

3.道

古义: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

今义:道理,道路。

4.策

古义:马鞭子,鞭打。(策之不以其道)

今义:办法,计谋。

5.是

古义:这,这个。(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对,正确。

6.等

古义:同样。(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多用于等候。

一词多义

1.其

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其真无马邪)

副词,表推测语气,其实,恐怕。 (其真不知马也)

代词,它的。(策之不以其道)

2.食

读shí,动词,吃。(食不饱/一食或尽粟一石)

读sì,动词,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策

动词,驱使。(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鞭子。(执策而临之)

4.能

名词,能力,本领。(虽有千里之能)

动词,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

5.之

助词,的。(虽有千里之能)

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

代词,它。(策之不以其道)

不译,补充音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以

凭借,用。(不以千里称也)

按照。(策之不以其道)

7.常

经常,时常。(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平常,普通。(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食:吃。(一食或尽粟一石)

(2)策:鞭策,驱使,用鞭子打。(策之不以其道)

2.形容词作动词

(1)辱:辱没。(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2)尽:吃尽。(一食或尽粟一石)

2020年部编版初二语文下学期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使……尽,竭尽。(食之不能尽其材)

4.数量词作动词

千里:行千里。(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重点句式

1.倒装句

定语后置

马之千里者。(正常语序应为:千里者之马)

副词前置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正常语序应为:欲与常马等且不可得)

2.省略句

省略主语

(1)策之不以其道。(省略主语“人”)

(2)食之不能尽其材。(省略主语“人”)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省略主语“马”“人”)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本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出强烈的愤慨之

情,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理清结构

写作特色

1.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

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

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

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

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本文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以“伯乐不常有”

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

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2.用词准确传神。

“策之……食之……鸣之……执策而临之,曰……”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不仅形象生动地刻画了

统治者的丑态,而且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辛辣讽刺和抨击。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连用四个“不”字,极

写“食马者”的无知,表达作者的愤慨之情。

把握重点

2020年部编版初二语文下学期

1.这是一篇寓言性杂文。文中“千里马”指什么?“伯乐”指什么?

文中的“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伯乐”指的是能识

别人才,让人才发挥作用的封建统治者。

2.如何理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是不识千里马的关键,不按千里马的规格来喂养千里马,能

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吗?这一句充满委屈之情和愤激不平之气,把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

才和摧残人才的谴责表达得极为强烈,酣畅淋漓。

3.作者为什么要写“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这句话?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句话一方面为下面围绕“食”字抨击统治者的无知和低能;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的见解。作者

认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

地施展自己才干。作者把统治者比作“食马者”,正是为了抨击摧残人才的现象,阐述人才被埋没的

原因。

4.文中有五个“也”字,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

“不以千里称也”的“也”字,表达了作者愤愤不平之意和无限痛惜之情;“安求其能千里也”

的“也”字,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其真不知马也”的“也”字是对统治者的深刻

嘲讽;“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也”字表停顿;“是马也,虽有……”的“也”字是提示

下文内容。

考题例析

1.(2015•湖北荆门中考)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一篇新闻,主要包括标题、导语和主体三部分。新闻的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但有时也可以

在叙事过程中插入简要的议论。

B.“铭”“说”“记”“表”“书”“序”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其中“说”既可以说明议论,

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如《爱莲说》《马说》等。

C.《西游记》中,朱紫国的王后被妖怪赛太岁掳去,妖怪的金刚镯厉害无比,让悟空费尽周折,

最后还是观音菩萨出面带走了妖怪,悟空才救回王后娘娘。

D.《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论语》《孟

子》均为儒家经典,与《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2.(2015•江苏扬州中考)默写。

(1)今夜月明人尽望,。(王建《十五夜望月》)

(2),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千里马常有,。(韩愈《马说》)

(5)海内存知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6)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

(7)问渠那得清如许,。(朱熹《观书有感》)

(8)为纪念抗日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国将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看到这则新闻,想到

那些为正义捐躯的英烈,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浮现在我的脑

海中。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与运用。赛太岁的宝贝是:三个金铃。学生日常阅读中应加

强对名著中重要人物的了解,并分析出人物性格特点。本题选C。

2.本题考查古诗词名句名篇默写。作答时可以结合括号中作者作品名称的提示进行思考和判断,

2020年部编版初二语文下学期

其中1-7题是直接默写,第8题属于理解型默写。日常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答案:(1)不知秋思落谁

家;(2)忽如一夜春风来;(3)山光悦鸟性;(4)而伯乐不常有;(5)天涯若比邻;(6)柳暗花

明又一村;(7)为有源头活水来;(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线阅读

电子课文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

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

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

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

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拓展阅读

《马说》中的五个“也”字

江枫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

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

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马说》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

这篇文章共分三段,每段最后一句都用“也”字收住。这三个“也”尤其值得品评,它们所表达

的语气是由各段的内容决定的,同时又反转过来表达了作者在叙述这些内容时的感情状态。第一段主

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而写得有声有色的却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即“辱

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一形象的概括已经显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

里称”作结,再着一个“也”字,更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

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然后步步紧逼,到段末再用反诘句“安

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而这句话中的“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

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第三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

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

“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

以上三个“也”字,都跟文章的全局有关,从某种意义上看,也可以说是全篇脉络的标志,是应

当反复推敲的。剩下的两个“也”字都在行文中间:一个在句末,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中的“也”字,这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另一

个在句中,即“是马也,虽有……”中的“也”字,则显然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

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

2020年部编版初二语文下学期

我们要体会“也”字(包括其他虚词)的这些微妙作用,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朗读课文。要努力

读出语气,读到烂熟于胸,好像其中的句句话都出于自己的口,再来体会就不难了。

《马说》赏析

吴小如

韩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时也是对宋代作家极有影响的诗人。人们对他的“以文为诗”(把诗歌

写得散文化)谈得比较多,却很少注意他那更为突出的“以诗为文”的特点。所谓“以诗为文”,是

指用具有诗的情调、韵味等特色来写散文,即是说把散文给诗化了(但这并不等于从西方引进的新文

体“散文诗”)。我们说把散文诗化,或者说把散文写得很带诗意,并不限于写自然景物、抒情小品

或对人物进行典型塑造和对事态进行艺术描绘;而是也可以用诗的情调、韵味来写说理文或评论文。

韩愈的散文特点之一就在这里。

据说伯乐姓孙名阳,是春秋时代秦国人,会给马看相,善于识别什么是千里马。这原是《战国

策·楚策》中一个名叫汗明的对春申君黄歇讲的一个故事里的人物。这故事可能是古代传说,也可能

就是汗明用艺术虚构手法创造出来的寓言。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见他所作的《为人求荐

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由于韩愈本人命运的坎坷,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

感情的。但平心而论,还是他的这篇《马说》写得最好,读者也最爱读,因为这篇文章写得太像一首

诗了。

诗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诉诸形象思维,它的创作手法也常以比兴为主。当然,一首好诗总要比散

文写得更加含蓄曲折,余味无穷。而从常识论,一篇说理散文,基本上总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韩愈

的《马说》肯定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

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活生生的事

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是诗的写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不可缺少

的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抒情诗应有的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尽管我们读起来

是一篇散文,但仔细品评,却俨然是一首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抒情诗。这种“以诗为文”的本领,始自

西汉的司马迁(谁也不曾承认过司马迁是诗人),到了韩愈、柳宗元,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至宋代

的欧阳修、苏轼(尤其是欧阳修)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史和学习古典散文应

该注意的新课题。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合逻辑。因为存在决

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

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过去有人就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我们并不否认,从

唯物主义原则来看,他这句话是错误的。但把它作为诗的语言,它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

的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紧接着在下文从正面点明主旨,

一泻无余地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

般水平的牧马人,而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了无知小人的腌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

然成双作对地一群群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当然,结果更是

死不瞑目,谁也不把这些有价值的神骏称为千里马,它们的死也自然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

也”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它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

恨痛心了。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已相当透彻;而实际上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还没有尽情吐

露,看似奔放而其内涵则甚为丰富,其实倒是含蓄不尽的(说他写得婉约,或许读者不能接受,可作

者确实没有把话说尽)。这真是抒情诗的写法了。

作者着力刻画“食(饲)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

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或虽欲一

展所长而有力无处使,甚至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这样,它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又怎么能实现它

日行千里的特异功能呢?因此它的待遇自然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

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不仅如此像这样连“常马”都比不上的千里马,由于不能恪尽职守,

2020年部编版初二语文下学期

还会受到极度的责难和惩罚,往往被无辜地痛打一顿(“策之不以其道”,打得它不合理),当然在

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骨子里却

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似乎还觉得不够解渴,于是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从

“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这不仅使文章更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更为愤激了。作

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有眼无珠,反而让他面对着这匹千里马不懂装懂,发出了仿佛

悲天悯人般的慨叹:“天下无马!”意思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自以为不错的,他并非

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既无处可寻觅,也无地可安插:

“天下哪里有真正的人才啊!”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毛病,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

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践得不成样子的千里马,却对它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

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驽骀之辈。这不仅是绝妙的讽刺,而且也是极其严峻猛厉的诛心

之论。文章写至此已经水到渠成,作者这才站出来点题,用“呜呼”以下三句作结,把“无马”和

“不知马”这一对矛盾(“无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马”则是后天人为的犯罪)尖锐地摆出

来形成一个高潮,极尽沉郁顿挫之致。古人说蹙万里长江于尺幅之中,这种凝聚浓缩的手法正是韩愈

一支笔经过千锤百炼的结果。我们固然不能不为作者起伏回荡、感慨悲凉的情绪而倾倒,却又不能不

为他简洁洗炼的笔墨所钦服。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08:05: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2339041817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其真无马邪.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其真无马邪.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其真无马邪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