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题目

更新时间:2023-03-08 07:36:55 阅读: 评论:0

爱莲说仿写-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小学数学题目
2023年3月8日发(作者:开心青涩网)

精选小学数学试题及解析

追及问题

【含义】两个运动物体在不同地点同时出发(或者在同一地点

而不是同时出发,或者在不同地点又不是同时出发)作同向运动,

在后面的,行进速度要快些,在前面的,行进速度较慢些,在一定

时间之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物体。这类应用题就叫做追及问题。

【数量关系】追及时间=追及路程÷(快速-慢速)

追及路程=(快速-慢速)×追及时间

【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

通后利用公式。

例1好马每天走120千米,劣马每天走75千米,劣马先走12

天,好马几天能追上劣马?

解(1)劣马先走12天能走多少千米?75×12=900(千米)

(2)好马几天追上劣马?900÷(120-75)=20(天)

列成综合算式75×12÷(120-75)=900÷45=20(天)

答:好马20天能追上劣马。

例2小明和小亮在200米环形跑道上跑步,小明跑一圈用40

秒,他们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同向而跑。小明第一次追上小亮时

跑了500米,求小亮的速度是每秒多少米。

解小明第一次追上小亮时比小亮多跑一圈,即200米,此时小

亮跑了(500-200)米,要知小亮的速度,须知追及时间,即小明

跑500米所用的时间。又知小明跑200米用40秒,那么跑500米用

〔40×(500÷200)〕秒,所以小亮的速度是(500-200)÷

〔40×(500÷200)〕=300÷100=3(米)

答:小亮的速度是每秒3米。

例3我人民解放军追击一股逃窜的敌人,敌人在下午16点开

始从甲地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逃跑,解放军在晚上22点接到命

令,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开始从乙地追击。甲乙两地相距60千

米,问解放军几个小时可以追上敌人?

解敌人逃跑时间与解放军追击时间的时差是(22-16)小时,

这段时间敌人逃跑的路程是〔10×(22-16)〕千米,甲乙两地相

距60千米。由此推知

追及时间=〔10×(22-16)+60〕÷(30-10)=220÷20=

6(小时)

答:解放军在6小时后可以追上敌人。

例4一辆客车从甲站开往乙站,每小时行48千米;一辆货车

同时从乙站开往甲站,每小时行40千米,两车在距两站中点16千

米处相遇,求甲乙两站的间隔。

解这道题可以由相遇问题转化为追及问题来解决。从题中可知

客车于货车(16×2)千米,客车追上货车的时间就是前面所说的相

遇时间,

这个时间为16×2÷(48-40)=4(小时)

所以两站间的间隔为(48+40)×4=352(千米)

列成综合算式(48+40)×〔16×2÷(48-40)〕=88×4=

352(千米)

答:甲乙两站的间隔是352千米。

例5兄妹二人同时由家上学,哥哥每分钟走90米,妹妹每分

钟走60米。哥哥到校门口时发现忘记带课本,立即沿原路回家去

取,行至离校180米处和妹妹相遇。问他们家离学校有多远?

解要求间隔,速度,所以关键是求出相遇时间。从题中可知,

在相同时间(从出发到相遇)内哥哥比妹妹多走(180×2)米,这

是因为哥哥比妹妹每分钟多走(90-60)米,那么,二人从家出走

到相遇所用时间为

180×2÷(90-60)=12(分钟)

家离学校的间隔为90×12-180=900(米)

答:家离学校有900米远。

例6孙亮打算上课前5分钟到学校,他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

从家步行去学校,当他走了1千米时,发现手表慢了10分钟,因此

立即跑步前进,到学校恰好准时上课。后来算了一下,如果孙亮从

家一开始就跑步,可比原来步行早9分钟到学校。求孙亮跑步的速

度。

解手表慢了10分钟,就等于晚出发10分钟,如果按原速走下

去,就要迟到(10-5)分钟,后段路程跑步恰准时到学校,说明后

段路程跑比走少用了(10-5)分钟。如果从家一开始就跑步,可比

步行少9分钟,由此可知,行1千米,跑步比步行少用〔9-(10-

5)〕分钟。所以

步行1千米所用时间为1÷〔9-(10-5)〕=0.25(小时)

=15(分钟)

跑步1千米所用时间为15-〔9-(10-5)〕=11(分钟)

跑步速度为每小时1÷11/60=1×60/11=5.5(千米)

答:孙亮跑步速度为每小时5.5千米。

小学数学试题编制“四策略”

是检查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及能力的重要工具,具有评价、

鼓励、导向等功能。它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科学地

编制一张数学试卷有利于改良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那

么,小学数学试题编制如何顺应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呢?

一、关注情感,命题要表达人文关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

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局部。”这就要求我们编

制试题时要突出人文关心。

1.改变大标题的表述形式

如将填空题改成“请到数学乐园来”“请你翻开知识宝

库”“欢送走进知识门”“相信你能行”“智慧屋”等;将判断题改

成“数学门诊部”“数学小门诊”“谁对谁错你来辨”“小医生你

给我来诊断,我的说法对吗?”等;将选择题改成“猜猜看”“慧眼识

宝”“看你能不能找到我”“我好为难呀,你能帮我选择吗?”等;将

计算题改成“我是小神算”“看你算得准不准”等;将文字题改成

“请你仔细读,秘密就在里面”“咬文嚼字,请你认真读认真做”等;

将应用题改成“生活积累”“生活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实

践馆”等。这样的标题表述形式有利于增加考试的趣味性。

2.插入卡通人物,图文并茂

这样的试卷,能缓解学生的恐惧心理,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使考试

变成极富情趣的智慧之旅。使学生感到考试是愉快的自我检测和练

习,激发起答题的热情和勇气。同时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表达考试的人文性和教师对学生的关爱。

二、联系生活,命题要贴近学生实际

数学考试的命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局部。因此命题要联系

生活,贴近学生实际。

如以下诸题:

(1)小明要把书包挂在墙上,用()毫米的钉子最适宜。

①15②13③40

(2)伊拉克现有人口22400000人,改写成用“万”作单位();领

土面积是441839平方千米,大约是()万平方千米。

(3)学校教工餐厅黄师傅购进大米560千克,面粉210千克,请你

根据当日价格帮黄师傅开一张发票。(提供发票表格)

(4)学校抗“甲流”消毒药水是用25%的过氧乙酸和水按1:200

的比例配制而成,现要配制1005千克这种消毒液,需这种25%的过氧

乙酸()千克。

(5)五年级(1)班45名学生到动物园参观。门口的价格牌上写

着“每人5元,50张以上为团体票,团体票八折优惠”。这个班怎样

买票比拟省钱?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生活与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要沟

通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运用数

学。“折扣”“开发票”等渗透了商品经济知识,“伊拉克”“甲

流”等那么是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教师要通过强化学科综合

方法与途径,密切知识与实践、课堂与社会的联系,使学生增强社会

责任感,领悟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现实世

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三、追求简约,命题要重在考查能力

1.注重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考查,开启思维空间

判断和推理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如题目:请你当

小法官判断“7500÷800=75÷8=9……3”是否正确。这道题看似简

单却需要运用下述几个方面的知识才能作出判断:(1)商不变的性

质。被除数和除数都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它们的商不

变;(2)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有余数的除法法那么。当被除数和

除数末尾有0时,为了计算简便,可以在它们的末尾划去同样多的0

再除,商不变;如果有余数,在横式中写余数时要添上与被除数划去的

同样多的0。

2.注重算理、算法和计算能力的考查,培养开放意识

在计算方面,新大纲淡化了计算法那么的教学要求,但强调了

“理解”和“运用”。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尝试多种解法,不要

被一种固定的模式所束缚,不要把精力放在套用某些固定的题型和单

一的解题模式上面。命题应注重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特别是口算能

力和简算能力,考查对算理的理解、对算法的掌握和应用,切忌出现

复杂的运算和繁琐的数目。

如题目:计算3×0.4÷0.4×3,下面哪种方法是错误的:

(1)3×0.4÷0.4×3=3×(0.4÷0.4)×3

(2)3×0.4÷0.4×3=(3×0.4)÷(0.4×3)

(3)3×0.4÷0.4×3=0.4÷0.4×3×3

(4)3×0.4÷0.4×3=3×××3

这道题用了三种不同的正确算法,每一种都显示了思维的过程。

第二种做法是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选择这道题的目的在于培养学

生的发散思维,使思维定式跳出框框,不拘泥于原题的客观顺序,学会

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四、表达差异,命题要促使学生开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应突出表达根底性、普及性

和开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

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开展。”因此,试

题编制要突出开放性,让全体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

平解题。

如题目:从、、7.5、22、1、3这六个数中任选四个组成比例,

能写几个就写几个。这道题的条件、答案都较开放,给学生提供了一

个灵活选择和组合的思维空间。

又如题目:根据算式350÷(40+30)编一道应用题。这道题目不

难,可编的应用题很多,学生完全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编出不同

类型的应用题。这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教师在编制数学试题时要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出发,要让学生感

受数学的内在价值与魅力,体验到数学活动中探索的乐趣;要为学生

提供开展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主动地去发现、

探索和创造,生动、活泼、个性化地开展。这是我们改革数学命题的

努力方向。

小学数学试题设计“四注意”

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展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

节。随着新一轮根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虽然人们对如何进展教

学评价已有了新的认识,但在目前,用考试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业进

展评价还是一种主要的方法。而如何设计试题,使之符合课程改革

新理念,充分发挥考试的评价作用,除了根据课改教材进展精心设

计考试的知识点外,还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联系生活,要注意真实性

让数学走近生活,使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严密联系,这是本轮

根底教育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知识出

发,创设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推理、门

外汉,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根底的数学和知识技能,初步学

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

学好数学的愿望。”

在数学教学中,命题要严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解题中感

受到数学生活。但命题时联系生活,更要注意尊重生活的真实性,

反之会给学生不应有的误导。例如,某《分数混合运算》的单元

测试卷上有这样一道试题:

六(1)班有学生100名,根据以下的条件分别列出算式,求六

(2)班有多少名学生?

①六(1)班学生是六(2)班学生数的,列式。

②六(2)班学生是六(1)班学生的,列式。

③六(1)班学生比六(2)班学生多,列式。

④六(1)班学生比六(2)班学生少,列式。

不难看出,命题者的本意是以班级学生人数为载体,通过题组

比照方式考查学生对用分数乘法、除法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掌握的情

况。这道试题,从纯知识的角度出发,属于根本知识,估计绝大多

数的学生都能掌握。但是这样的试题显然是命题者为了追求数字计

算方便,而违背现实生活事实而编造出来的。首先,试题设置的条

件“六(1)班有学生100名”就不符合教育部门关于“原那么上,

普通中学每班学生44~50人,城市小学40~45人,农村小学酌

减……遏制局部中小学班额数过大的势头”的规定。其次,列出算

式后计算出的答案分别是:①400名;②25名;③80名;④

133名。稍有一些常识的人都知道,在同一所学校内,同一年级班

级人数也就相差3、5个,不可能相差300个,也更不可能出现学生

数133.33这样的小数。造成这样的结果原因就在于命题者在命题时

没有注意生活的客观事实,只是一味从知识点的角度考虑,使命题

中的生活情境失去了真实性。

新课改倡导数学联系生活,但绝不是联系那种严重脱离现实的

生活。如果将这道题这样改,既能到达考查知识点的目的,又不会

使现实生活失真:

六(1)班有学生45名,根据以下条件分别列出算式,求六

(2)班有多少名学生?

①六(1)班学生是六(2)班学生的,列式。

②六(2)班学生是六(1)班的,列式。

③六(1)班学生比六(2)班学生多,列式。

④六(1)班学生比六(2)班学生数少,列式。

2.创设情境,要注意情境素材的选择

新课程提倡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目的是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与动机。同样如果在试题中融入学生喜爱的情境,不仅能

使学生在良好的心情中解答试题,也能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

切联系。因此,命题者在命题时要注意试题素材的选择,可选择学

生身边的、熟悉的情境,如家乡的美丽景物、特产以及学生熟悉的

校园生活或者家庭生活的场景等。

例如,在《生活中的数》单元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下面

三幅图是中国魅力城市永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北塔高32米,南塔比

北塔低一点,永安市市标比北塔高一点。请答复:(在相应的空格

里画√)

问题1:永安市标可能有多高?

问题2:永安市南塔可能有多高?

题中所选取的图片,对于永安市学生来说非常熟悉,也非常喜

欢,现在竟然出现在试卷当中,使学生们倍感亲切,学生作答也更

加认真,这些数据深深留在学生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忘怀。

3.挑战性试题,要注意挑战的程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

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展

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课堂教学

时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内容,同样试卷中也要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

试题,满足局部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从而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

上得到不同的开展”。但在命题时要充分考虑挑战的高度,如果难

度过大,学生心有余而力缺乏,这样的挑战无法到达预期效果,反

而会使这局部学生失去解决难题的信心。

例如,北师大版《乘法》单元试卷中的最后一道试题为:东

门小学李老师买了4个足球和2个篮球,共付人民币420元,南门

小学张老师买了同样的3个足球和4个篮球,共付人民币540元。

足球和篮球每个多少元?

要解决这道题,首先将这两位老师所买的篮球或足球变成相同

的个数,然后消去其中一种球,才能求出其中一种球的单价,最后

再求出另一种球的售价,算一算共需要经过8个计算步骤,而且第

一步需要将李老师买的“4个足球和2个篮球共付420元”转化成

买“8个足球和4个篮球共付840元”,这个条件隐蔽性强,这对

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由于挑战的高度太大,

因此没有一个学生能做出来,这样的挑战性也就相当于摆设了。如

果将这道试题改为:“东门小学李老师买了4个足球和2个篮球,

共付人民币420元,南门小学张老师买了同样的4个足球和5个篮

球,共付人民币690元。每个足球多少元?”这样,学生很容易从

条件中发现张老师之所以比李老师多付690-420=270(元),是

因为张老师多买5-2=3(个)篮球而引起的,很明显一个篮球的

价钱就是270÷3=90(元),求出了篮球的售价后,足球的售价也

就迎刃而解。

解决这道需要6个步骤,同样具有挑战性,虽然步骤多了一

些,但容易看出其中的数量关系,这样的挑战题可以让学有余力的

学生有能力解决,也就能到达设置挑战性试题的预期目的。

4.设计题型,要注意题型的创新

在试题的编制中,除了要有常规题型(填空题、选择题、计算

题、操作题、应用题等),还要有一定的创新题型,让学生有新鲜

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年、月、日》的单元测验,我

设计了这样一道试题:

下面是粗心的小虎写的一封信,请用“”将信中的三处错误画

出来,并在原处改正。

此题将数学试题隐藏在短文之中,并不加任何暗示语言,让学

生自己阅读、自己找出不符合生活实际之处,并加以改正。这种把

问题有机地融入在一个详细情景之中的试题,既能检测学生是否真

正掌握这局部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知道生活中

处处有数学。

小学数学试题:行船问题

行船问题

【含义】行船问题也就是与航行有关的问题。解答这类问题要

弄清船速与水速,船速是船只本身航行的速度,也就是船只在静水

中航行的速度;水速是水流的速度,船只顺水航行的速度是船速与

水速之和;船只逆水航行的速度是船速与水速之差。

【数量关系】(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船速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

顺水速=船速×2-逆水速=逆水速+水速×2

逆水速=船速×2-顺水速=顺水速-水速×2

【解题思路和方法】大多数情况可以直接利用数量关系的公

式。

例1一只船顺水行320千米需用8小时,水流速度为每小时15

千米,这只船逆水行这段路程需用几小时?

解由条件知,顺水速=船速+水速=320÷8,而水速为每小时

15千米,所以,船速为每小时320÷8-15=25(千米)

船的逆水速为25-15=10(千米)

船逆水行这段路程的时间为320÷10=32(小时)

答:这只船逆水行这段路程需用32小时。

例2甲船逆水行360千米需18小时,返回原地需10小时;乙

船逆水行同样一段间隔需15小时,返回原地需多少时间?

解由题意得甲船速+水速=360÷10=36

甲船速-水速=360÷18=20

可见(36-20)相当于水速的2倍,

所以,水速为每小时(36-20)÷2=8(千米)

又因为,乙船速-水速=360÷15,

所以,乙船速为360÷15+8=32(千米)

乙船顺水速为32+8=40(千米)

所以,乙船顺水航行360千米需要360÷40=9(小时)

答:乙船返回原地需要9小时。

例3一架飞机飞行在两个城市之间,飞机的速度是每小时576

千米,风速为每小时24千米,飞机逆风飞行3小时到达,顺风飞回

需要几小时?

解这道题可以按照流水问题来解答。

(1)两城相距多少千米?(576-24)×3=1656(千米)

(2)顺风飞回需要多少小时?1656÷(576+24)=2.76(小

时)

列成综合算式〔(576-24)×3〕÷(576+24)=2.76(小

时)

答:飞机顺风飞回需要2.76小时。

小学数学试题:年龄问题

年龄问题

【含义】这类问题是根据题目的内容而得名,它的主要特点是

两人的年龄差不变,但是,两人年龄之间的倍数关系随着年龄的增

长在发生变化。

【数量关系】年龄问题往往与和差、和倍、差倍问题有着密切

联系,尤其与差倍问题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要紧紧抓住“年龄差

不变”这个特点。

【解题思路和方法】可以利用“差倍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

法。

例1爸爸今年35岁,亮亮今年5岁,今年爸爸的年龄是亮亮

的几倍?明年呢?

解35÷5=7(倍)(35+1)÷(5+1)=6(倍)

答:今年爸爸的年龄是亮亮的7倍,明年爸爸的年龄是亮亮的

6倍。

例2母亲今年37岁,女儿今年7岁,几年后母亲的年龄是女

儿的4倍?

解(1)母亲比女儿的年龄大多少岁?37-7=30(岁)

(2)几年后母亲的年龄是女儿的4倍?30÷(4-1)-7=3

(年)

列成综合算式(37-7)÷(4-1)-7=3(年)

答:3年后母亲的年龄是女儿的4倍。

例33年前父子的年龄和是49岁,今年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

的4倍,父子今年各多少岁?

解今年父子的年龄和应该比3年前增加(3×2)岁,今年二人

的年龄和为49+3×2=55(岁)

把今年儿子年龄作为1倍量,那么今年父子年龄和相当于(4+

1)倍,因此,今年儿子年龄为

55÷(4+1)=11(岁)

今年父亲年龄为11×4=44(岁)

答:今年父亲年龄是44岁,儿子年龄是11岁。

例4甲对乙说:“当我的岁数曾经是你现在的岁数时,你才4

岁”。乙对甲说:“当我的岁数将来是你现在的岁数时,你将61

岁”。求甲乙现在的岁数各是多少?

这里涉及到三个年份:过去某一年、今年、将来某一年。列表

分析:

过去某一年今年将来某一年

甲□岁△岁61岁

乙4岁□岁△岁

表中两个“□”表示同一个数,两个“△”表示同一个数。

因为两个人的年龄差总相等:□-4=△-□=61-△,也就是

4,□,△,61成等差数列,所以,61应该比4大3个年龄差,因

此二人年龄差为(61-4)÷3=19(岁)

甲今年的岁数为△=61-19=42(岁)

乙今年的岁数为□=42-19=23(岁)

答:甲今年的岁数是42岁,乙今年的岁数是23岁。

小学数学试题: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

【含义】按相等的间隔植树,在间隔、棵距、棵数这三个量之

间,其中的两个量,要求第三个量,这类应用题叫做植树问题。

【数量关系】线形植树棵数=间隔÷棵距+1

环形植树棵数=间隔÷棵距

方形植树棵数=间隔÷棵距-4

三角形植树棵数=间隔÷棵距-3

面积植树棵数=面积÷(棵距×行距)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弄清楚植树问题的类型,然后可以利用

公式。

例1一条河堤136米,每隔2米栽一棵垂柳,头尾都栽,一共

要栽多少棵垂柳?

解136÷2+1=68+1=69(棵)

答:一共要栽69棵垂柳。

例2一个圆形池塘周长为400米,在岸边每隔4米栽一棵白杨

树,一共能栽多少棵白杨树?

解400÷4=100(棵)

答:一共能栽100棵白杨树。

例3一个正方形的运动场,每边长220米,每隔8米安装一个

照明灯,一共可以安装多少个照明灯?

解220×4÷8-4=110-4=106(个)

答:一共可以安装106个照明灯。

例4给一个面积为96平方米的住宅铺设地板砖,所用地板砖

的长和宽分别是60厘米和40厘米,问至少需要多少块地板砖?

解96÷(0.6×0.4)=96÷0.24=400(块)

答:至少需要400块地板砖。

例5一座大桥长500米,给桥两边的电杆上安装路灯,假设每

隔50米有一个电杆,每个电杆上安装2盏路灯,一共可以安装多少

盏路灯?

解(1)桥的一边有多少个电杆?500÷50+1=11(个)

(2)桥的两边有多少个电杆?11×2=22(个)

(3)大桥两边可安装多少盏路灯?22×2=44(盏)

答:大桥两边一共可以安装44盏路灯。

小学数学试题: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

【含义】两个运动的物体同时由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相

遇。这类应用题叫做相遇问题。

【数量关系】相遇时间=总路程÷(甲速+乙速)

总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

【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可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

变通后再利用公式。

例1南京到上海的水路长392千米,同时从两港各开出一艘轮

船相对而行,从南京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8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

小时行21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船相遇?

解392÷(28+21)=8(小时)

答:经过8小时两船相遇。

例2小李和小刘在周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小李每秒

钟跑5米,小刘每秒钟跑3米,他们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反向而

跑,那么,二人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需多长时间?

解“第二次相遇”可以理解为二人跑了两圈。因此总路程为

400×2

相遇时间=(400×2)÷(5+3)=100(秒)

答:二人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需100秒时间。

例3甲乙二人同时从两地骑自行车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15

千米,乙每小时行13千米,两人在距中点3千米处相遇,求两地的

间隔。

解“两人在距中点3千米处相遇”是正确理解此题题意的关

键。从题中可知甲骑得快,乙骑得慢,甲过了中点3千米,乙距中

点3千米,就是说甲比乙多走的路程是(3×2)千米,因此,

相遇时间=(3×2)÷(15-13)=3(小时)

两地间隔=(15+13)×3=84(千米)

答:两地间隔是84千米。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07:36: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2322151815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小学数学题目.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小学数学题目.pdf

上一篇:显微镜结构图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 小学数学题目
    爱莲说仿写-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2023年3月8日发(作者:开心青涩网)精选小学数学试题及解析追及问题【含义】两个运动物体在不同地点同时出发(或者在同一地点而不是同时出发,或者在不同地点又不是同时出发)作同向运动,在后面的,行进速度要快些,在前面的,行进速度较慢些,在一定时间之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物体。这类应用题就叫做追及问题。【数量关系】追及时间=追及路程÷(快速-慢速)追及路程=(快速-慢速)×
  • 0℃显微镜结构图
  • 0℃共阳数码管
  • 0℃幼师职业规划
  • 0℃人像构图
  • 0℃校园经历
  • 0℃行驶证和驾驶证
  • 0℃ps怎么去除水印
  • 0℃喂乳
  • 0℃卧室放镜子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