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标

更新时间:2023-03-08 07:31:02 阅读: 评论:0

长沙自驾游-百香果皮有什么作用和功效

小学数学课标
2023年3月8日发(作者:资生堂男士洗面奶)

;.

.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1、双基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新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重要的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3、课程标准抛弃了将数学学习内容分为“数与计算,量与计量,几何初步

知识,应用题,代数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六个方面的传统做法,构建了“数

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和综合应用”。

4、课程标准中增加的内容包括:统计与概率的有关知识,空间与图形的有

关内容,数与代数的有关内容。删减的主要内容:过时的失去学习价值的知识,

一些繁杂的大数目计算,以及类型化的应用题。

5、提升的内容有:估算、算法多样化、各类知识的应用等。降低的内容有:

较大数目得整数、多位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整除、约数和倍数、素数和合数。

6、课程标准中加强的内容有:数感与空间感、理解运算的意义、选择适当

的运算的策略与工具、加强口算与估算、体会与理解的模式与关系、认识事物与

图形的位置与变化、把统计与概率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加强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

与运用、加强实践与综合应用、重视计算器的使用。

7、削弱的内容有:淡化繁杂的计算、降低笔算的要求、不独立设置“应用

题”单元、取消对应用题的人为分类。

8、新的数学课程有以下特点:片段化、过程化、现代化。

9、第二学段的教学建议: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鼓励学生

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

化。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10、数学课程的教育理念是:一、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面向全体

学生。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2、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3、不同的人在数

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二、为其他科学提供语言、思想和方法。三、满足数学学

习方式的多样性。四、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五、教学评

价的多元化。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人才多

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为学生

一生的发展河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

11、数学课标的价值取向:是真正面型“人的”课程;是构建美好“人性”

的课程;是指向“真是生活”的课程。

12、传统数学课程更强调规格和结果,新的数学课程则更突出经验与过程,

即所谓的“做数学”、“数学化”。

;.

.

13、新课标的四类分类目标是: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

态度。

14、解决问题不同于解题。解决问题的起点是现实生活情境,问题由自己提

出,方法由自己选择:解题的起点是人们事先已经编制完成的题目,重在套类型,

模仿例题的解答模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的是生活的经验、与人相处的

策略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能力,这是解题所不能做到的。

解读新课标(一)

一、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

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不仅懂得了知识,还

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

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

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

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

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代儿童观认为,在每一个儿童身上都

蕴藏着巨大的教育潜能,我们的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儿童的内在素质,即自然天性,

小心加以呵护、开发。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不同发展的

需要,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与可能。数学课程必须立足于关注学

生的一般发展,它应当是“为了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课程,而不能成为专门

用来淘汰的“筛子”。

教学实践:

①了解并掌握不同家庭中的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中的学习状况,充分了解学生

的学习起点,

②创设多元智能的环境,把握“为多元而教”和“用多元而教”的原则,革

新学习的方式,开发与应用“多维”学习活动的教学资源,创设一个适合儿童生

活和学习的“聪明环境”,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新的合力,让每一个儿童的创造

潜能在学习中得到开发,让每一个儿童的多元智能得到培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

生实现自我的愿望和学习的最优化。

③“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恰当的评价

将拉近师生的情感,使教师由一名评判者变成学生的鼓励者和支持者,使学生得

到尊重,使每个孩子都能从学习中体会到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建立一套全方位的

多元化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开发与实施多维学习的有力保障。

解读新课标(二)

;.

.

二、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

规律。

⑴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⑵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

⑶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

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⑷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1、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学生学数学与不学数学最本质的区

别在于培养人直观的能力、演绎的能力、逻辑地思考!其实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

体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是数学学习的本质。

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数学的核心。近几年来出现的“去数学化”倾

向就是忽略了数学知识本源和数学思想方法。究其原因是因为过于关注形式,淡

化了本质。抓住数学知识本源和数学思想方法,与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理念有机

整合,纠正“去数学化”倾向,还数学教学本来面目!

(一)把根留住——追溯数学本源:

⒈小学数学中的数学知识本源与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优化思想、符号

化思想、集合思想、函数思想、极限思想、分类思想、概率统计思想等;归纳与

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联想与猜想等方法。

2.抓住数学知识本源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与价值。

(二)凸显本色——还数学教学本色

1.针对具体的数学知识,知道知识本源和蕴含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

(1)通过数学史的学习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过程,知道来龙

去脉,也就把握了知识本源和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向学生介绍十进制计数法

的由来)

(2)深入挖掘教材,教材的编排蕴含了知识的本源和思想方法。(例如圆

面积推导里无限分割的极限思想的渗透。)

2.在实践中怎样以数学知识本源与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展开教学设计。

⑴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中要抓住知识本源,突出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

让学生处于需求新知的状态——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蕴含数学知识的本源

让学生处于解决问题的状态——探索的过程中要有思考知识本源的任务

(以《10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为例,来阐述是怎样抓住数学知识本源进

行教学设计的。这部分知识的本质是位值制、进位法、符号化思想。)

(2)在法则归纳、公式推导、结论的发现过程中以思想方法为主线,凸显

思考过程。

①围绕一种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展开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转

化)

②围绕多种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展开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的推导——猜想、

验证、转化等)

③结合某个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

.

总之,知识是基础,方法是中介,思想才是本源。有了思想,知识与方法才

能上升为智慧。数学是能够增长学生智慧的学科,我们只要抓住数学本质,与新

课程理念有效结合,才能发挥数学教育的最大价值,凸显数学本色!这样做本身

就是使数学课回归数学味,找回数学教学的灵魂!

2、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

①数学学习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

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我们的学生就是一个个资源开发者,学生自身的知

识、经验、智力、情感等因素,构成了学生内在的“资源”,一个学生就是一个

独特的“资源点”。“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

②数学是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的,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几乎

都能找到其原型。贴近学生的生活的资源,可以将学生的那些常识性、经验性的

知识派上用场,在数学世界里开拓出可供他们思索、探讨和发展的用武之地。

③教师应把握学生的现实经验,并对之进行分析、澄清、引导、回应,从而

实现学生对知识创造性转换和沟通、交融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可以看作儿

童关于知识的原有基础的发展或转变,而不是新信息的点滴累积过程。

3、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

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这个过程大体上包括:发现实际问题中的数学成分,并对这些成分做符号化

处理,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对符号化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抽象化处理,

尝试建立和使用不同的数学模型,发展为更完善、合理的概念框架。

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应该强调:结果应该是学生通过一定的探究过程获得

的,不是教师直接传授的。重“过程”中的发现、感悟、体验,同样也应兼顾过

程之后出的“结果”。

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努力

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

的目标,也应从儿童体验宝贵生活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

两大目标,既各有内涵,又相辅相承。在实施过程中,要辩证地处理两者的

关系,那种不注重学习过程而侈谈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是不可取的;同时,情感、

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也不应脱离知识技能,它们是与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获取紧

紧地融在一起的。

直观与抽象的关系:⑴重视直观演示和归纳抽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从

直观入手揭示事物的特征及数量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类、综合等方法进

行抽象概括,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如在教学“加法”概念时,教师可先进行直

观演示:岸边有5只鸭子,水里有3个鸭子。水中的鸭子缓缓游向岸边。问学生

岸边一共有几只鸭子?通过简单、生动的演示,引导学生抽象出“把两个数合并

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的计算叫加法”这一概念。

⑵处理好直观性与抽象性的关系:直观是手段,抽象是直观的发展。不能从

抽象到抽象,使学生难以理解教学内容,也不能为直观而直观,把教学仅仅停留

在直观演示上,而是在加强直观演示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归纳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

.

及数量关系。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抽象思维能力的增强,可逐渐减少学生对直

观演示的依赖性,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生活化是指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方法以生活原型、现实情境的方式呈现,让

学生在感兴趣、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要求数学教学从

生活中、从学生已有的现实背景出发,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

中熟悉的人、事、物等数学实例,挖掘数学原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

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情境化:从数学学习的认知本质看,数学学习离不开情境。事实上,学生学

习知识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无论是对知识的理解,还是知识的运用,

都离不开知识产生的环境和适用的范围。也就是说,学习中的建构过程总是与知

识赖以产生意义的背景及环境关联在一起的,即知识与学习总是具有情境性的。

注重情境化设计,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就成为数学课程及课堂教学改革

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知识系统性: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严谨性、系统性。就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

数学化也可以说成是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生活

化、情境化的最终目的是超出生活(生活数学)并上升到“数学模型”(书本数

学)。

教学实践: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教学模式

三点注意:从“生活经验”出发而非从“生活情境”出发,就来源看,后者

一般是数学问题的现实生活素材,而前者除了可以来自现实生活外,也可以来源

于数学自身和探究中引发的新的情境,即数学情境并不局限于现实生活素材;应

杜绝重形式不求实质的数学情境化设计,不要因关注“生活味”而忽略本质的

“数学化”过程;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要追求“生活化”,都成追求“生活

化”。

4、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因

材施教原则)。

①直面学生的差异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应该直面孩子的差异,承认孩子

的个性,发展孩子的个性,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把自己独特的个性展现出来。

设计有差异的课程,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获得有差异的评价,意义就变得极为重

大。

②构建弹性化的课程体系。根据孩子不同的发展需要和学习需求,建立多元

化、有层次、可选择的课程体系,以老师给学生“配餐”和学生自己“点菜”等

方式,使每一位学生拥有一份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在营造一个尊重孩子个性的开

放的学习环境中,按照“不同学生——不同个性——不同选择——不同教学”的

操作思路,让学生自我选择,让“腿长”跑得快、“肚子大”的学生都能吃得饱。

通过尊重学生的选择,营造课堂的和谐氛围,给学生以更大的学习自主权。

③直面差异,构建差异性课堂。直面孩子的差异,对影响课堂教学的要素进

行弹性设计,教学目标弹性设置;课程内容弹性处理;课堂组织灵活多变;作业

有难有易;关注孩子自主选择,评价个性化、动态化、多元化,注重因材施教,

;.

.

注重教学内容的多元性与层次渐进的结合,注重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营

造课堂的和谐氛围,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解读新课标(三)

三、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

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

者。

1.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

⑴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也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

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

⑵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

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数学知

识、技能和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在此过程中学生应当是主动探索知

识的“建构者”,决不是模仿者。但是离不开教师的价值引领。

2.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角色转变

的重心在于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

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组织者的含义包括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

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

引导者的含义包括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

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等;

此外,教师还应与学生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

学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3.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⑴教学过程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

感态度四个方面。

⑵教学过程促进了教师本身的成长。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用于实践、不断加

深对数学规律的认识,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数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机械地执

行教材的过程,而是师生从实际出发,共同开发课程和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

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四、⒈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

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⒉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

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

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⒊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

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⒋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

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

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

动经验。

;.

.

⒈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

儿童贪玩好动,好问好奇,好胜上进,这成为儿童快乐生活的本质。儿童世

界充满童心、童真、童趣,儿童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需要激情,也需要活力。

活动的学习充满着想象的色彩,瑰丽、神奇,常常能带领孩子走进一个充满无限

遐想空间的学习世界。因此,真正适合儿童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活的学习”,

一种能从内心深处唤醒儿童沉睡的想象力和激情的学习。

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⑴良好的学习方法、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

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变“学

会”为“会学”,才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出自身的潜能,提高学习质量

与效益。

⑵数学学习方法是指学生接受和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解决数学问

题的途径和程序。它包含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具有深刻的内涵与广泛的外延。

有效的数学方法与习惯,是指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数学教育目标要求掌握

的、比较持久的能力或倾向变化所采取的方法和所采取的习惯,包括:

有意义、有组织了解信息的方法;有效地对原有知识和现有知识的加工和再

加工的方法;有效到进行知识迁移的方法。

⒉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

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

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学习方式是多元的,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

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⑴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下简称接受学习)是指学习内容已经以定论形式展示,

不需要学生去独立探索和发现,只要从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检索与新知识具有实

质性联系的固定点,使之相互作用,实行新知识意义上的同化,从而扩大或改组

认知结构。

探索学习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实验、尝试、推测、

思考,去发现和探索某些事物间的关系、规律。

⑵探索学习和接受学习各有其功能。探索学习比较开放,它更重视学生学习

动机和独立思考,更强调过程,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但是它必须具备两个

条件,一是学习材料对原认知结构具有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二是学习者必

须具备这种学习的心向。如果同时具备这内外两个条件,同样能激起学习的主动

性和积极性。

⑶探索学习与接受学习各司其职,两者不可偏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要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要根据教学情况及时调整,应注意

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应用,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⒊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

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及由此而引

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

.

⑴借助生活经验:主要是指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熟悉的事物及实例,从

具体的感知引出数学知识。

⑵借助知识经验:主要是指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引出问题,暴露学生

的前概念,引发认知冲突。数学知识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许多新知识是建

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

教学实践:⑴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必须以教师理念更新为前提;

⑵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作业分析、课前调查、问卷调查和

课前谈话);

⑶建立生活经验与学习材料的适当联系,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

⑷实事求是地进行教学设计,落实教学目标。

⒋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

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

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

动经验。

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排斥教师的精心讲析,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接纳所有的教

学方法来促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由于缺乏背景知识或认知策

略陷于困境时,教师就必须给以讲解点拨。该告诉的不妨告诉;只是以怎样的方

式“告诉”,却是一门艺术。

⑴一方面,有些规定性的知识需要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体现

在如何通过数学活动理解数学知识。尽管还是“告知”,但此时的“告知”已不

是简单意义上的“告诉”。学生在教师精心组织的数学活动中,边观察、边操作、

边想象,多种感观协同作用。

⑵另一方面,自主学习构建着非直线性的教学路径,预示着学习过程是生成

的,课堂中产生的生成信息是多元的、丰富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也是杂乱,

这些信息中有些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比如涉及学科本质能激发学生再探究的信

息,展现学生独特思维和良好学习方法的信息,与学生具体学习、生活经验相联

系的体现他们真实感悟的信息等,但有些却是没有价值的。这些生成信息需要教

师以倾听、观察等丰富的体态语言,以亲身介入、讲解等方式去捕捉判断信息,

去及时给予相应的反馈。当课堂闪耀灵性、出现差错、活动结束、出现迷失时,

教师应及时引导,给予正确价值引领。

解读新课标(四)

五、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

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

信心。

六、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

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

容和方式的影响以及所具有的优势,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

;.

.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

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设计思路

(一)关于学段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标准》统筹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

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二)关于目标

《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分学段目标,并从知识技

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标准》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运用”等认知目标动词表述知

识技能目标的不同水平。依据“基本理念”,数学学习必须注重过程,《标准》

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认知过程动词表述学习活动的不

同程度。使用这些动词进行表述是为了更准确地刻画上述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在《标准》中,这些动词的具体含义如下。

了解(认识):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

特征,从具体情景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运用: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

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经验。

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

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理性认识。

(三)关于学习内容

在各个教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图形

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1.数与代数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

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

树立模型思想。

理解意义,培养数感

◆认数教学以理解数的意义为重点。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的概念

一般有两个角度:一是从数的组成去建构;二是联系实际来体会。

◆数感需要培养。数感与具有数学知识的多少、理解数学知识的程度有关,便更

多地表现为应用数与运算的态度和意识。

◆如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图形结合起来,挖掘和利用概念中的直观成

分,能有效降低教学难度。

核心概念

;.

.

◎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

果的估计等方面的直观感觉。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

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

主要表现在:⑴理解数的意义;⑵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⑶能在具体的情

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⑷能用用来表达和交流信息;⑸能为解决问题而选

择适当的算法;⑹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教学实践:⑴在数概念教学中重视数感的培养:

①通过体验、观察、估计,获得数感的启蒙;

②引导用数学方法思考,建立数感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

法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问题;

③联系数意义的现实应用,培养数感了解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有助于

学生体会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⑵在数运算教学中发展数感

结合具体问题选择恰当算法、强化数感(学习运算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

单纯为了计算);

在现实情境中把握运算意义、深化数感;

◎符号意识: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

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

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具体表现在:⑴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

示;

⑵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⑶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

⑷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教学实践:经历从具体的事物——学会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地

表示

⑴要准确假设学习主体的能力,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唤醒符号

意识,由此作为发展的生长点。(例如:找规律)

⑵注意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通过个体自

主观察、思考、群体交流、讨论、辨析,逐步建构,实现逐步优化。(用字母表

示数:青蛙儿歌)

⑶学习内容的拓展,提供相匹配的材料,灵活地把握教学目标。(例如:汽

车运行图)

解读数学新课标(五)

◎运算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运算是基于法则进行的,通常运算满足

一定的运算律。学习这些内容有助于理解运算律,培养运算能力。

⑴把握基本矛盾走向有效教学

◆在口算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还要注重口算训练的科

学合理性。

;.

.

◆基本算法并不是唯一的算法,基本算法应该是指同一思维层次上的方法

群。多数学生喜欢的方法,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的方法,对后续知识的掌握有价

值的方法,是最理想的基本算法。

◆在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之间应该架设一座桥梁,让学生装在充分体验中逐

步完成由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再向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

⑵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不可偏颇:

◆典型算法(包括典型错例)的呈现应该全面完整;

◆情景图、旧方法和新算法之间的沟通应该及时有效;

◆新算法的练习有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量。

⑶算法多样化和算法最优化的处理

①理解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的内涵:算法多样化包括计算方法和解题策

略的多样性。多样化是指群体的多样化,是学生不同个性和不同思维结果的展现;

优化是指个体的优化,它是多种方法的比较中所产生的相对性。

②找准算法多样化的前提:实施算法多样化也是有前提的,各种不同算法要

建立在思维等价的基础上,否则多样化就会导致泛化。以学生思维凭借的依据看,

可以分为基于动作的思维、基于形象的思维、基于符号与逻辑的思维。显然这三

种思维并不在同一层次上,不在同一层次上的算法就应该提倡优化,而且必须优

化,只是优化的过程应是学生不断体验与感悟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强制规定和主

观臆断的过程,应让学生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算法。

③实现算法多样化的途径:实现算法多样化,需要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

式;实现算法多样化,需要教师有创造性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关键在于如何将

静态的文本变为动态的材料)

④把握算法优化的标准:

·随着学习内容的发展,逐步引导学生调整算法;

·尊重不同算法,不等于不能强化最优的方法,不能无原则放任低思维层次

的算法。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算法:基本算法并不是唯一的算法,基本算法应该是指

同一思维层次上的方法群。多数学生喜欢的方法,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的方法,

对后续知识的掌握有价值的方法,是最理想的基本算法。

·不要混淆规则和算法的关系:规则具有规律性、普遍性,它是数学学习的

核心,是解决问题的知识储备,算法是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它具有情境性、个

体性。

⑷估算的教学

(一)注重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

1.教师要注重估算,并把估算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2.要选好题目,提出好问题,让学生去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3.要鼓励学生利用估算来验证计算结果,养成好习惯;

4.要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的对比中,选择估算或精确计算,不断地积累经验。

(二)让学生在感受估算的价值中学会估算的策略和方法。

1.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

.

2.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二次反思与调整;

3.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估算的策略,不断提高估算的能力。

(三)对学生的估算作适度的评价。

1.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结果合理方为正确;

2.脱离实际问题情境,纯试题的估算,只要结果落在区间内,方为正确。但

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的认知实际,给予针对性的评价;

3.估算结果落在合适的数量级中,方为正确。

⑸计算教学的一般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探究算法——交流算法,理解算理

——练习巩固,掌握算法

◎模型也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都是

基本的数学模型。

这些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建模的过程,树

立模型思想。

·从现实生活或者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是建立模型的出发点;

·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是建立模型的过程;

·求出模型的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是求解模型的过程。

数学建模就是从具体的数学问题情境中运用数学符号语言加以概括与提升,

使之简约化与精确化的过程。建模过程:

近似、概括、抽象

实际问题(现实原型)————数学化———数学模型(方程、函数等)------

(用数学理论研究解决数学问题)-----数学模型的解答----(检验)---原始问

题的解答

回到实际问题

解读新课标(六)

2.图形与几何

“图形与几何”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的基本图形,图形的性质和分类;

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运用坐标

描述图形的位置和图形的运动。

核心概念:

空间观念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

实际物体;能够想象出空间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根据语言描述或

通过想象画出图形等。

主要表现在:

⑴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

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⑵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

⑶能从比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

关系;

⑷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⑸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

.

⑹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空间观念的培养:

⑴强调内容的现实背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展示丰富多彩的

几何世界,注重二维与三维的相互转换,教学内容要有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

挑战性。

⑵灵活运用多元的学习方式,重视实践操作、测量,经历观察、实验、猜想、

证明等数学活动,突出探究性活动,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⑶加强几何建模以及探究过程,强调几何直觉,培养空间观念。(注重学生

经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从现实的生活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

程,注重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

⑷突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有效突破教学难点,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获

得感性认识。

⑸突出文化价值。例如七巧板材料的合理运用。

几何直观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几何或者其他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预测结果。在许多情况下,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

几何直观不仅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贯穿在整

个数学学习中。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因此,与直观一样,推理也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中。

·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测

某些结果,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出发,按照规定的

法则(包括逻辑和运算)验证结论,是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结论;

演绎推理用于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推理能力的表现:⑴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

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⑵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

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⑶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

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推理能力的培养:⑴把推理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⑵推理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各个领域之中;⑶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

推理能力;⑷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要注意层次性和差异性。

一个凸显数学本质的教学领域——“探索规律”备课解读与难点透视

◆探索规律作为小学数学知识结构的部分,也需要系统的眼光,构建一个适合学

生学习的序列。

;.

.

◆从在一个单位时间设计一个教学活动的教学角度看,教材的编写和课堂教学设

计都是选择的艺术。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也促使教学时要更注重效率。

3.统计与概率

“统计与概率”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记录

调查数据、描绘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

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判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核心概念:

数据分析包括:

·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

出判断,体会数据中是蕴涵着信息的;

·体验数据是随机的和有规律的,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

可能会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

适的方法。

统计观念:

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

对决策的作用;

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统计观念的培养:

⑴使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观念的建立需要人们亲身的经历,最有效

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

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进行交流、评价与改进,从“有所体验——经历——

从事”。

⑵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影响。

在概率的学习中,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与现实生活

联系密切,必须结合具体案例组织教学。

解读新课标(七)

4.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

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情景,学生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

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激

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

这种类型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

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是有益处的,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理地设计课

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既要考虑学生的直接经验、能够启

发学生思考,也要考虑问题的数学实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这种类型的课程

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教师应努力把握住问题的本质,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同时,

;.

.

教师又应努力帮助学生整理清楚自己的思路,指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

成果或报告自己的工作。

这种类型的课程应当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它可以

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将课内外相结合。

◎应用意识

主要变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

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

决问题的策略;

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从认识层面上,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能用于指导生活。

从操作层面,认识到收集、整理、描述等重要的数据处理方法的应用价值;

从思维层面上,理解到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等数学思维方法是分

析问题、探究规律的重要方法,并能运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培养策略:

⑴问题情境——从真实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注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从实际生活引入数学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形成正确的数学观,让

学生感受数学来自生活。教师组织、处理和开发教学资源,向学生呈现与生活相

联系具有较为真实的现实背景的教学内容。

⑵教学过程——让学生为解决问题而探索(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使数学应用

能真正贯穿其中,问题解决的思路,不断用数学的过程,一个主动探究、主动建

模的过程、策略的丰富性、方法的多样性。数学应用意识总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不断得到体现与发展)。

⑶应用拓展——努力构建“用数学”的通道。

◎解决问题,一个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认识:真正符合“解决问题”内涵的情况并非全部(并非所有问题具有明显

的障碍性。)

小学数学学习不是也不可能所有问题都是典型的“问题”或“解决问题”,

它必然需要有意义的接受——思维训练。

解决问题狭义的理解:根据数学情境,理解与简化信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

分析问题结构,提炼数量关系与方法模型,获得问题结果或解决程序,积累数学

经验,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

解决问题如何更好地承载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任务:

解决问题内容定位:为让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

得解决问题的模型、方法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而设计。

目标:(信息获取与筛选能力;解决问题的模型与策略、思维的方法与品质)

→解决问题的经验

数学模型——基于数学思维的培养(模拟、简化、典型化)

⑴提供适度数学化(加工度)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掌握有效提取问题情境

中的数学问题的方法,学会分析信息之间的数学关系。

⑵通过交流与提炼,把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型,学会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思

维连接点)。

;.

.

⑶根据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引导学会对数学问题及数量关系进行表达(符

号、图式),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理解——转换——实施——反思)。

⑷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难点是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

性。

⑸关注解决问题过程中两种思维方法的训练(综合法与分析法)。

综合——从相关信息——必定或可能的结果

分析——从相关问题——必需或可能的要素

⑹努力让不同水平的学生经历真正解决问题的过程。

⑺整体了解把握教材,努力体现解决问题教学的知识要求、思维要求、方法

模型要求的阶段性和连贯性,使教学具有全局性。

⑻重视知识、方法的沟通与内容的适度拓展(关注经验、淡化类型,知识技

能还有能力素养。

⑼把握解决问题的四个阶段

一下——二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悟体验

三上——四上:情境信息与问题结果之间的中间环节

五上——:方程思想及解决问题的程序

六上——数学化、模型化及方法沟通

⑽把握教学要求:一步基础,两步重点,三步提出要求。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07:31: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2318621814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小学数学课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小学数学课标.pdf

上一篇:打印机使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