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拳论解惑_武拳
拳论解惑_武拳
韩愈《师说》中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此为人师者之
三项要务也。今之拳师不论其能否传道、授业,即便解惑这一应尽义务亦多不
能尽。拳术练习以何为宗?非以胡思乱想为宗、非以标新立异为宗、非以有违道
理为宗,实乃以先辈拳家千百年实践之理论结晶,结合自身客观实践为宗。
前人关于拳术实践之理论结晶即为拳论。然而,拳论每有自相矛盾、似是而
非、不能自圆其说、不能互为贯通之处,于是后学生疑,请问于拳师,而拳师或
不能答;或干脆否认前人拳论;或一知半解,牵强附会;或故弄玄虚,欲言又止。
此种拳师之所为,即不能尽解惑之任也。
或有拳师曰:“拳论有何难解处?请君道来,让我一一决疑!”我道:“稍安
勿躁,请君静听,然后为我等后学解惑。”
拳术之道不外乎力量、速度、感觉与变化,纵观各流派之经典拳论皆不能离
此四者。
试观,关于提倡用力之拳论有:硬打硬进没摭拦,虎威比猛,一力降十会,
非硬不破,一胆二力三功夫,心如火药手如弹等等。同时,关于反对用力之拳论
亦有: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大松大软是太极拳的宝贝:勿使丝毫拙气拙力留于
体内;身心一用力,呼吸一失常态即为错误;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外形势顺者,自增气力等等。
关于提倡速度之拳论有:拳如流星,追风赶月不放松,鹰扬比疾,快如闪电,
一快不破等等。同时,关于求慢之拳论亦有:习拳以慢练入手,不慢不足以体察
周身之运动,一切感觉漠然滑过;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以静制动:以不
变应万变等等。
提倡重视感觉之拳论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稍触即应:有感而发;内里中和者自生灵气等等。有不重视感觉之拳论:硬打硬
进没摭拦:一硬不破等等。
提倡变化之拳论有:抢上抢下势如虎;指东打西;佯输诈走谁云败,回
击致胜归:虚实无常,变化无端等等。有不重视变化之拳论:硬打硬进没摭拦;
2
步踏中门往里钻,就算神仙也难防: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等等。
于是,拳术后学无所适从,拳论于心中疑惑重重,更不知拳术当从何练起。
到底练习拳术是否应跑步、跳绳、举重以增加力量?抑或如内家拳论所言:极柔
软然后能极坚刚,只需尽情放松,自能得坚刚之内劲?到底是否应打速度球以提
高拳脚速度?李小龙以电击练习出拳速度,不知是真是假?
然而,拳论又云: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难道拳术可以以慢打快?拳论
又云: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概皆由
此而及也。分明没有说到力量与速度,而是将感觉的灵敏放于至要,莫非拳术之
道并不在于力量之大小、速度之快慢,而只在于感觉之敏锐?而此种拳论皆出于
大家,历代拳术名家皆不敢否认其拳论,今之拳家无论智慧与勤奋未必如前人,
却口出狂言,一概否认前辈拳家之拳论,到底是前辈拳论之错,抑或是后辈拳家
无知而乱下妄言?
内家拳以练习时松且慢为原则,其目的与作用何在?慢且软,用时如何能制
敌?及与敌交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以猛力击败对手好?还是以静制动,后发
先至,将对手制服,水平更高?诸如此类之问题,不知今日之著名拳家作何解释,
以解拳术后学之惑?
在下不才,此类问题我已不知反复思考几遍,更不知于实践中验证几回。故
自有一番心得,而不轻易受所谓当今之大师、名家对拳论之解释所骗。我曾问疑
于一太极名家: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应作何解?莫非慢可以打快。太极名
家良久不能答,忽然醒悟道:快何能为者,就是言快得非常厉害之谓也。我闻言
心中暗笑,此种解释,连字面解释都已经错误,更谈何释太极拳论之精义?
我尝于“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一语感悟与实践,然后知道。此语并
非言:慢可以打快,实言快与慢是相对的。
两人对搏,往往手急眼快者胜,于是,通常习武者认为:只要快,就必然能
取胜。其实以快取胜者,并非得益于陕。实得益于对手因畏惧其快,然后心惊胆
怯,落荒而败。
懂得一点物理知识的人都知道:两个物体运动时是相对的,譬如说:两辆汽
车车头相对,其中一辆汽车向另一辆汽车开去,其结果当然是一动一静,但换一
个角度看,也可以将静止的汽车看做运动,将运动的汽车看做静止,于是,快慢
3
就成了相对了。
两人相搏,其中一人快速前进攻击静止的对手,换一个角度看就是:静止者
快速攻击运动者。静止者攻击的速度不是由自己决定的,而是由运动者决定的。
也就是说:运动者有多快的进攻速度,换个角度来看就是:进攻者处于静止状态,
而静止者以进攻者的速度去攻击他。再打个通俗的譬喻就是:你快速撞向静止
的台角时,也可以看做你是静止的,而台角以这个速度撞向你!
我浪费如此多的笔墨来描述技击中的相对运动,目的就是想让读者彻底了解
这个问题。也就是说:两人对搏时,其中一人以极快速度攻击另一人,另一人不
需做快速运动,只需将身形手法轻微变化,让进攻者自己撞上来,或伤或跌,悉
随尊便。
换个角度看:进攻者是静止的,却被运动的静止者快速击出,而击人者毫不
费力,被击者反而用尽全力,结果招来重创,你道妙不妙?
清代王征南墓志铭中写道:“少林拳以勇武著称,得以搏人,人亦得而搏之:
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立仆,于是别少林为外家。”这个“以静制
动”就是技击中的相对运动。所以说: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既然已经明白速度是相对的问题,我们再来看看力量的问题。
通常习武者会认为:两人相搏,势必体壮力大者胜。然而,力大者未必能胜。
太极拳论云: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即是以小力胜大力之谓。又曰:
有力打无力,非关学力之所为也。也就是说:以大力取胜,与学习拳术的技艺无
关也。因以强胜弱乃理所当然之事,无关乎技击之艺术。
学习拳术后,应能以弱胜强,以小力胜大力。能如此,必然有其拳术之奥妙
所在,学拳术方有其价值。因此,太极拳论中有: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然而,拳术中若无力,则必不能击人;若实力不足,则必不能临大敌。四两
拨千斤并非随时能做到,若力量与对手相去甚远,稍有不慎,立可致败。
诚如外国人说:中国人只会玩太极,软手软脚,哪能与跆拳道、空手道又快、
又劲之拳匹敌?我道:此言差矣!中国之内家拳以太极、形意、八卦为代表,三门
拳术之力量皆有甚于外家拳。
若练太极,练成软手软脚,非太极之错,实习者之误!若以内家拳外形柔顺,
而妄论其无力,疑其非搏人之术,则未能分辨内家拳术之奥妙。
4
内家拳术奥妙无穷,今单从其用力上稍加分析,望能使读者有所明悟。
人之一身,不外乎身、心、息三者,及至用力,亦不能离此三者。故练习气
功者有三调:调形、调心、调息。内家拳练习用力,则务求三者和
谐统一,然后发挥用力之极致。若心慌、体硬、气喘,所发之力如何能大?如何
使身、心、息三者和谐统一,论之太繁,姑且不论。
单从形上论,人之四肢百骸、皮毛筋骨、肌肉血管、神经韧带举不胜举,如
何能发挥形上之一切为用力服务?其他拳术之用力仅得身体部分之组织参与,而
内家拳之用力,虽不能说让身体全部组织参与用力,而其参与用力之组织,远远
超越其他拳术。
试一譬喻:十人一组,分为二组参与划艇比赛。其中一组名为壮汉:个个身
强力壮、肌肉发达;另一组名为常人:人人身材适中、肌肉平常。若以单人论,
常人组必败于壮汉组无疑矣!
然而划艇之速度不独决于个人力量之大小,而决于十人能否同时收发其桨,
十人之用力若一人,则其艇必快。
今壮汉组,各人皆力大无穷,奈何收发其桨各自为政、参差不齐,推动其艇
前进之力大为减弱:而常人组则其桨收发整齐划一、十桨如一桨,推动其艇前进
之力大为增加,于是常人组竞于比赛中战胜壮汉组!
故拳术发力之大小,不独决于四肢、胸部之肌肉发达与否,而决于参与此种
发力之人体所有组织能否协调一致,整齐划一。
参与人体发力之所有组织,其数量与复杂性远远超于划艇之十人,因而其有
待开发的潜力更是无穷。
观今之各种拳术皆以自己所发之力至高无上,殊不知,与真正内家拳之发力,
不知相去几何。
因内家拳力求身体所有组织参与发力,故其练习必以心意为主宰,以意念诱
导,形体慢慢运动,此乃练内家拳之要义。
及至运用,不动则已,动则无所不至,起于瞬间,发于陡然,与练时之慢恰
成异趣。
普通拳术,一拳一脚,一目了然,身上诸多地方不能发力,而内家拳于练习
时以意念诱导全身放松,故其全身每处皆能发出弹力。拳论中言:一边鼓一边荡,
5
周身无点不弹簧,即此意也。
纵如此,仍不能道尽内家拳用力之妙。内家拳用力之妙,更在于其外形毫不
费力,而受力者感其被巨力一碰,连根拔起,有飞跌之感。
此种用力之妙,全在于以意念为统领,身心放松,劲力沉整,将自身重力瞬
间交于对方身体之某部。因此种发力,无须肌肉之收缩,而只须重力之倾跌,故
能毫不费力。
然而,理论虽如此,我于实践中亦能体会到此种用力之妙,但于真实技击中,
能运用自如,则十分困难。因双方对搏时,变化无常,互有攻击,身心难免紧张,
则重力攻击之功效大为削弱。
每见著名拳师,在表演其技法时,示范之对象均为一站立不动之人,任拳师
摆布,尽显其能,于是骗得外行一片掌声。若换一随意躲闪、进攻之对手让拳师
表演,则拳师无所施其技矣。由此可见,今之拳师之技多为表演,至于实用则未
必如此。
故可以见到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后,各种名家示范之精彩技法,却从未
见某名拳家在散打场上轻松将散打王击败,然后在众人极力要求下,将其技法之
原理一一剖析。
究其原因,非真人不肯露相也,实真人无本领而不肯承认也。或曰:君亦此
种拳师也,何必相逼?答曰:我与之不同也,因我敢于承认自己不能也。
据说,有人曾问于李小龙:你与拳王阿里未知功夫谁高?小龙答道:若以拳
击之规则,我不若阿里;若以自由之规则,或可胜于阿里。于是,各门派之拳师
纷纷仿效小龙之回答,而不见敢于承认自己不足者。
在20XX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刘翔因伤退出比赛,不知引起国人多少慨叹。
然而中国的神功“飞檐走壁”、“陆地飞行”之高人皆未见出现,奥运会之跑、
跳冠军无奈拱手送与他国。
究其原因,亦是非真人不愿露相,实真人无此本事也。
国人神功奇技之梦不愿破,今又为高深之拳论所惑。悲乎!
话虽如此,中国拳术于身心之健康、长久之作用、精神境界之培养有莫大之
作用,此又非其他技击术所能比拟的。故亦无需妄自菲薄。
上文已对拳术之速度、用力作了分析。至于拳术之感觉与变化,则源自身心
6
的宁静、放松。
内家拳以打坐、站桩、慢练为基础,其目的则在于培养人之宁静、放松,然
后得感觉之敏锐、变化之巧妙。
形意拳之化劲练法则完全符合此意,郝为真先生指练习太极拳之第三层境界
言:如在水面上行走,神气不敢丝毫散慢,若一有散慢则恐落入水中。王芗斋先
生言:统而言之,使周身与大气发生感应也。亦此种练法之精义也。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孙禄堂先生在其《拳意述真中》提到的:三害莫犯,
九要遵循。为练习内家拳术之要领。起为钻,落为翻;起为横,落为顺;起钻为
穿,落翻为打;起亦打,落亦打,打起落如水之翻;起如蛰龙登天,落如霹雳击
地。为内家拳应用之指引。
至于,何为“三害”、“九要”:何为“起钻落翻”则留作以后专题文章探
讨可也。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04:54: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2224621802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拳术.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拳术.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