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沁园春·恨》的全面注解
沁园春·恨
朝代:清代
作者:郑板桥
原文:
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佐我杯
羹。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荥阳郑,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
单寒骨相难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
孤灯。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癫狂甚,取乌丝百幅,细写凄清。
注释
①夭桃:茂盛的桃树。斫:砍。煞:同“杀”,减损。
②椎:捶。
④骨相:指人的骨骼相貌。旧谓骨相好坏,注定人一生的命运。席帽青衫:明
清科举时儒生或秀才的服装。太瘦生:即太瘦。生,语助词。
⑤蓬门、破巷:贫者所居。
⑥箝:钳制。
⑦乌丝:全称乌丝栏,一种专供书写用,带黑格的绢素或纸张。
鉴赏
上片“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是说花也不知道人之恨事,月也不
能助人解除心中郁闷,就连平时能消愁解恨的酒也不灵了。
接下来“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佐我杯羹。焚砚烧书,椎琴裂
画,毁尽文章抹尽名。”。连夭桃这般艳丽的春花也要砍断,鹦哥这样可爱的灵鸟
也要煮熟了下酒吃,砚书琴画文章都要统统毁掉,一切虚名也都不要了。古人常以
“焚琴煮鹤”来形容煞风景,这里更是大大逾越,几乎所有美好和值得怀念的东
西,都成了发泄的对象,以解心中之痛。艺术张力之强达到极至。
下片“单寒骨相难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旧时认为人的骨相可以决定人的
贵贱穷达,如方头大耳为福相,反之为薄相。席帽是以藤席为骨架的帽子。“青
衫”为当时低级官员或一般文人所穿之服装。这里的表露出:自己天生的单寒骨相
没法改变,头戴席帽,身着青衫的瘦弱寒酸相为人所笑。
“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长期居住于破巷之中,住
处蓬门秋草,窗户不严挡不住风雨,夜夜伴随孤灯度过。在描述简陋的居住环境的
同时,也反映了词人的心态,包含着恨世道不公的意味。
“难道天公,还钳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境况都已经这样了,难道老天爷
还要封住词人之口,连叹气都不允许吗?
“癫狂甚?取乌丝百幅,细写凄清。”乌丝:即乌丝栏,一种有格线的绢素或
纸笺。词人性格直率,癫狂得很,心有不平,岂能不鸣?于是取出乌丝栏百幅,细
细写出心中凄清之恨。
郑板桥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
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
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
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
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轶事
以“怪”出名
1.扬州八怪(金农、汪士慎、黄慎、李鱓、郑燮、李方膺、高翔、罗聘)
2.怪在何处(画得怪、文章怪、性情怪、行为怪)
板桥的“怪”,颇有点济公活佛的味道,“怪”中总含几分真诚,几分幽默,
几分酸辣。每当他看到贪官奸民被游街示众时,便画一幅梅兰竹石,挂在犯人身上
作为围屏,以此吸引观众,借以警世醒民。
颇有骂名
他无官一身轻,再回到扬州卖字画,身价已与前大不相同,求之者多,收入颇
有可观。但他最厌恶那些附风的'雅的暴发户,就像扬州一些脑满肠肥的盐商之
类,纵出高价,他也不加理会。高兴时马上动笔,不高兴时,不允还要骂人。他这
种怪脾气,自难为世俗所理解。有一次为朋友作画时,他特地题字以作坦率的自
供:
“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
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
处。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
个人润例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
如白银为妙。盖公之所陕,未必弟之所好也。若送现银,则中心喜税,书画皆佳。
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恐赖赈。年老神疲,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春风过耳边。”
明明是俗不可耐的事,但出诸板桥,转觉其俗得分外可爱,正因他是出于率真。
好吃狗肉
等第狗肉(一黑、二黄、三花、四白),誉之“人间珍肴”。
板桥定润格,规定凡求其书画者,应先付定金,并作润例,颇为风趣。当时,
许多豪门巨绅,厅堂点缀,常以得到板桥书画为荣。但板桥不慕名利,不畏权势,
生平最不喜为那些官宦劣绅们作书画,这在他老人家的润格里是不便声明的。有一
次,一帮豪绅为得其书画,运用计谋,设下陷阱。他们了解到板桥爱吃狗肉,就在
他偕友外出交游的必经之路上,借村民的茅舍,烹煮了一锅香喷喷的狗肉,待板桥
经过时;主人“笑脸相迎,并以狗肉好酒相待。”板桥不疑,开怀畅饮,连赞酒美
肴不止。饭罢,主人端出文房四宝,言请大人留联以作纪念。板桥深觉今有口福,
便立刻应诺,随即起身提笔,并询问主人大名,署款以酬雅意。书毕,尽兴而归。
后来,在一次宴席上,他偶然发现自己的书画作品挂在那里,方知自己受骗,十分
后悔,自己嘴馋不已。
1732年,郑板桥四十岁,是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捷
音》。为求深造,赴镇江焦山读书。现焦山别峰庵有郑板桥手书木刻对联“室雅
何须大,花香不在多”。1736年,乾隆元年,四十四岁,在北京,参加礼部会
试,中贡士,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
士出身”,特作《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喜
悦之情溢于言表。1737年,四十五岁,滞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图仕进,未果,南
归扬州.得江西程羽宸资助,娶饶氏。乳母费氏卒。1739年,四十七岁,作七律四
首赠淮南监运使虞见曾。1740年,四十八岁,为董伟业《扬州竹枝词》作序。
1741年,四十九岁,入京,官缺,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热情款待。
作吏山东
郑板桥五十岁时,即1742年春天,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始订定诗、词
集。1743年,五十一岁,将《道情十首》几经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为上元司
徒文膏。1744年,饶氏生子。郑板桥宰范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
息,百姓安居乐业。
1746年,乾隆十一年,五十四岁,自范县调署潍县。是年山东大饥,人相
食。潍县原本繁华大邑,然自是年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
项重要内容,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
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人。秋以歉收,捐
廉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算。潍县饥民出关觅食,板桥感叹系之,作逃荒行。
1748年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之。秋大熟,
潍县灾情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还家行纪其事。为防水浸寇
扰,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秋末,书修潍县城记。
1751年,海水溢,板桥至潍县北边禹王台勘灾。郑板桥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
于民,因而他理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改革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
们的利益,板桥宰潍期间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深得百姓拥戴。潍县富
商云集,人们以奢靡相容,郑板桥力倡文事,发现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1747
年,满洲正黄旗人、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山东,板桥同在试院,相与唱和。1748
年,乾隆出巡山东。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
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
1749年,五十七岁,饶氏所生之子又于兴化病殁。与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
园。重订家书、诗钞,并手写付梓。1750年撰板桥自序。同年,重修文昌祠,倡
建状元桥,作文昌祠记。1751年,五十九岁,作难得糊涂横幅。1752年,主持修
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在文昌祠记和城隍庙碑记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
洁行”,在潍且百姓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
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在潍县任上著述颇多,其
《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
仕途不顺
任山东范县知县,清正廉明。
潍县知县,遇饥荒,修筑城池,迫富豪平价售粮,被密告,以赈灾不当被惩,
乃辞官归去。他先后做过山东范县及潍县的县令,深入民间,洞悉民间的疾苦,终
因救灾而得罪了巨室,冤枉被参,他宦情已薄,毅然辞官返里。他在惜别潍县绅民
所画的一幅竹子上题了一首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
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又为惜别僚属,画了一幅菊花,也题上诗:“进又无能
退又难,宦途跼蹐不堪看;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必须旷达的心
胸,才能自然流露出这般的潇洒。
曾当过十二年七品官,他清廉刚正,在任上,他画过一幅墨竹图,上面题诗:
“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
对下层百姓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对民情风俗有着浓重的兴趣,在他的诗文书画
中,总是不时地透露着这种清新的内容和别致的格调。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04:24: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2206931800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一黑二黄三花四白.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一黑二黄三花四白.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