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吴侬软语对江南文化的体现
作者:席燕娟
来源:《艺术大观》2019年第03期
摘要:吴侬软语一般是用来形容江南地区方言中的词汇,江南的苏沪嘉等地区的江南口音
呈现出比较儒雅婉转的特点,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充满柔性,从女孩子口中说来更为悦耳,故有
软语之称。一种方言是否给人以美感,不仅由方言的发音、节奏、语速等决定,更是区域文化
通过语言带给人的感受,江南文化自古就具有温良润泽、清秀婉丽、儒雅柔和等特点,本文介
绍了吴侬软语的起源历史,并对吴侬软语的特点进行详细剖析,进一步解析以吴侬软语演唱蝶
恋花答李淑一,说明吴侬软语对江南文化的体现。
关键词:吴侬软语;江南地区;柔性;蝶恋花答李淑一
一、吴侬软语的起源历史
吴侬软语,是形容江南地区方言优美动听的词语,吴侬软语又称为“吴侬细语”“吴侬娇
语”,是因为江南地区的人讲话具有软糯婉转、轻清柔美的特点。吴侬软语以古代吴方言为基
础,经过时代的变迁,就形成了现在的江南语言特点,吴侬软语流行于整个吴语太湖片区。古
代吴国以苏州为中心城市,吴语言的历史也相当悠久。说吴侬软语古老,早在汉代就有学者对
吴方言进行了详细的考察,比如扬雄的《方言》里就详细论述了中原方言和吴方言的区别,许
慎在《说文解字》里也对吴方言的发音特点进行了阐述。即使在现代,吴侬软语中一些词汇的
仍然保持着古汉语的用法。如江南地区常用的“穷”,是作为表示程度修饰的副词用,意思是
“很”“极尽”。我们可以在《天言论·察变》中找到类似的用法:“实则今兹所见,乃自不可穷诘
之变动而来。”
二、吴侬软语的语言特征
中国汉语的发音一般都是单音节,普通话中一共有23个声母和24个韵母,声调分别是阴
平、阳平、上声和去声。而现代的吴侬软语中则有28个声母,49个韵母,声调比普通话多出
三个,保留了古代吴语言中的阳去、阴入、阳入,这样就显得吴侬软语发音有高低之分,与普
通话发音相比更显丰富,有平声含蓄而长,上声促而未舒,去声往而不返,入声逼侧而断。
(一)吴侬软语的声调
声调的意思是发音高低和升降的不同,主要靠音长和音强来加以分别。吴侬软语保留了古
代吴语的一些特色,它的音长和音强更为独特,发音产生类似于声乐中的归韵,在普通话的四
声系统上,吴侬软语保留了两声“平”和“入”,其中又分为阴入和阳入。“入”声调在普通话的发
音中是没有的,只有江南地区的方言有“入”声调,在发音时,它的音长较短,吐词要迅速而清
晰,即“入声出口即收藏”。
龙源期刊网
(二)吴侬软语的声韵
吴侬软语的声韵十三辙是江阳、天仙、逍遥、盘欢、东红、居鱼、姑枯、新人、知书、兰
山、鸡栖、家麻和头由,这些声韵属于古代吴方言和南中州方言的结合,其中的东红、江阳、
新人以及家麻跟普通话的发音较类似,剩余的几个声韵则和普通话发音有较大差别。
三、江南文化的主要特点
地区文化特色的形成主要受地理位置的影响,不同的地理位置产生的生态环境不同,从而
形成了不同的人文风格,也就产生了独特的区域文化历史。从地理条件来看江南地区,它位于
长江下游,这就造成了当地的地貌呈现出水乡环境的特点来。江南地区的地形一片平坦,从气
候上看多雨湿润。而且江南地区的河道较多,遍布的河网形成了水乡。这就使得江南文化跟水
密切相关,水的特点是柔和而浩瀚,空灵而浪漫,水是最柔和的却又最为刚强。水能滋养万
物,水乡泽国的江南地区受到水的特别孕育,所以江南人士的艺术才华显得特别突出,比如在
画派上有吴门、桃花坞派,在音乐上,有独特的苏州评弹和昆曲,较多的学者对江南文化的总
结就是“水柔、雅致、文儒”。从经济条件来看江南地区,由于水域较为广阔,所以自古渔业就
比较发达,物产显得极为丰富,早在唐宋时期,江南地区就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中心,所以经
济的发达带给了普通劳动者较多的闲暇时间,文艺也就在这样的人文条件下孕育和萌发起来,
并在当地丰盈条件的滋养下不断兴盛。这样,就形成了江南文化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
意见长的特色。
四、以吴侬软语演唱蝶恋花答李淑一
(一)蝶恋花答李淑一的创作背景和寓意
1957年,毛泽东创作出了《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首词,李淑一是杨开慧烈士的同学和好
友,当时全国已经和平解放,李淑一的身份也从革命战士转变为湖南中学的语文教师。毛泽东
追忆起革命中牺牲的烈士,内心有感而发,写出了这首词赠予李淑一,该词第一句我失骄杨君
失柳,杨指的是杨开慧烈士,柳指的是李淑一的爱人柳直荀烈士,毛泽东通过这首词来缅怀逝
去的妻子和战友,表达自己的悼念之情。《蝶恋花答李淑一》一经问世就在全国范围内传诵不
绝,广大人民群众纷纷借这首词来纪念革命中牺牲的烈士。这首词本是因缅怀、哀悼而作,本
应充满哀伤,但毛泽东的豪迈气概却让这首诗词起到了化悲痛为力量的作用,成为了一曲令人
振奋的忠魂颂。这首词写的杨树、柳树正是借用了两位烈士的姓氏“杨”和“柳”,烈士的英魂直
上九重,不仅起到了对烈士的缅怀作用,更表达了毛泽东对李淑一对全国人民的鼓舞之情,充
分展示了诗人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蝶恋花答李淑一》全词的想象十分丰富,吴刚和嫦娥是中国民间神话中的人物,诗人以
民间传说的方式,对革命烈士的忠魂进行烘托。“我失”,“君失”是一种生离死别,是充满悲痛
的。“吴刚捧住桂花酒”,通过想象表达出天上的神仙也对柳直荀烈士充满敬意,和他把酒言欢;
下阕描写嫦娥翩翩起舞,同样也敬仰烈士;最后两句是全诗的高潮部分,两位烈士在天上和神
龙源期刊网
仙同乐的时候得知革命取得胜利,不禁喜极而泣,这也是诗人用革命胜利的消息告祭两位烈
士,希望他们在天宫也能感到欣慰,如陆游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也是类似的含义。
(二)以吴侬软语演唱蝶恋花答李淑一
《蝶恋花·答李淑一》后经曲调创作,创作成为带有浓厚民族色彩的苏州评弹,一时风靡
全国,在以吴侬软语演唱该曲时,尤其要注意保持吴侬软语的发音,才能展现出所该曲的独特
韵味来。首先应充分掌握吴侬软语的发音特点,在唱腔上通过对声调的高低、节奏快慢的把握
展現出独特的江南韵味来,才能充分体现出该曲的情感内涵,尤其掌握唱腔中的抑扬顿挫、语
音语调、节奏快慢等。如第一句的“我失骄杨君失柳”,“失”在吴侬软语发中发“shei”,在唱腔
中发音简短,“骄”字的吐词上是“jie”,“柳”在吴侬软语中的发音为“lü”。特别注意的是演唱时
声调要保持吴侬软语的声音调。整句歌词对照如下:普通话:wo、shi、jiao、yang、jun、
shi、liu,而吴侬软语发音则为neo、shei、jie、yang、jun、shei、lü。可以看出吴侬软语发
音偏软、声调较长的特色,更能体现出一种哀伤、悲痛的感觉来,演唱者应充分把握《蝶恋
花·答李淑一》时的歌词发音,节奏的掌握一定要准确,下面分段进行讨论。
A段(1—17小节)曲调开始比较高亢,在演唱第一句时,逐渐转入回荡。“我失骄杨君
失柳”,“我和失”唱腔一开头,就能体现出发音的差别来,“我”字拖得较长,而“失”字一带而
过,这样的对比,加强了情感的渲染,再并上悲痛的旋律,带给人一种哀伤的感觉,也表达出
诗人内心对失去好战友,失去亲人的悲痛。骄杨指的是杨开慧烈士,其中“杨”字采用了擞音的
唱腔,尾部也进行了拖长,同样“君失柳”的“柳”的尾音也是延长处理,第一句采用了擞音演唱
的方式,演唱者应注意喉底发力,用气息顿出唱词,这种颤音更能增加一种哀伤、悲痛之情。
接下来的“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这一句应充分把握节奏,“杨柳轻扬”这半句曲调依然比较回
荡,但“直上重霄九”则马上转入高亢,而且演唱的节奏明显加快,“上”字的后两个音,是一个
十一度的跳进,“重”和“霄”两个字也相差了七度音,“九”字应加重音,这里的演唱要注意气势
的把握,豪迈、高亢也贴合歌词直冲云霄的含义,体现出磅礴的气势。
B段(18—40小节)的节奏和A段不同,这一段节奏较快,在对该段进行演唱时应充分
把握节奏的快慢,“问询”的演唱是一字一顿,带有质问的语气,正是诗人对吴刚的质问,两位
烈士来到天庭做客,吴刚你应该好好款待,“何所有”注意重音演唱,表达出应该倾其所有来款
待贵客。“吴刚捧出”这四个字一气呵成,突出吴刚急忙拿出最美的桂花酒来,这种迅速地迎
接,正是体现出对两位烈士的恭敬之情,两个“啊”属于衬词,演唱时注意不宜加重,正是体现
出,两位烈士来到天宫作客,吴刚倾其所有进行款待,仍然感觉不成敬意,实际上是对两位烈
士的功绩进行渲染。
C段(41—59小节)该段采用了两个小节的八度颤音,曲调变得较为舒展,该段是诗人
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寂寞嫦娥舒广袖”,嫦娥和上句的吴刚,一个献酒一个起舞,都为款待
两位烈士的英魂,“舒广”保持八度的相差,演唱时尽量舒展,这里吴侬软语的唱腔,充分体现
出儒雅柔和的特点。下一句“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起舞”演唱时切分音的使用较多,用吴侬软语演
唱出来更有一种“软”“糯”的感觉,气息延绵不绝,这种切分音的唱腔,正是突出了诗人内心的
龙源期刊网
遗憾,到了“舞”字又要向上加重,再加上衬词“啊”,突出了诗人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该句的
情怀正如毛泽东当年替刘胡兰的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D段(60—最后)的歌词和曲调贴合非常紧密,“忽报人间曾伏虎”,突显了气势,给人精
神一振的感觉。“忽”“报”不能用普通话的发音,采用吴侬软语的“逍遥辙”,“报”的演唱应加
重,“报”有“报信”的意思,报的革命取得胜利的消息,“泪飞顿作倾盆雨”的节奏又逐渐放缓,
表示诗人的一种感慨,“泪飞”是一种喜极而泣,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诗人内心无限感慨,喜
极而泣,最后一个“雨”字,要由弱到强、加入甩腔,将整首歌曲展现得淋漓尽致,歌颂了革命
者坚定无畏的革命信念。
五、结论
在以吴侬软语演唱歌曲时,应充分把握吴侬软语的发音、韵味,在演唱时和歌词有效融
合,才能让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得到全面展现,带有江南韵味的吴侬软语唱腔在表演时可以表
现出无穷的“诗情”与“曲情”来,带给观众美好的感受,也体现出獨特的江南文化韵味来。
参考文献:
[1]王旭丽.弹词《蝶恋花·答李淑一》浅探[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6(01):79-81.
[2]颜逸明.吴语概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3]景暇东.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D].博士论文,2003年.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04:05: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2195541799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吴侬细语.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吴侬细语.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