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玛利亚·蒙台梭利[1]博士是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意大利历
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女医学博士。1870年8月31日玛利亚·蒙台梭
利出生在意大利安科纳(Ancona)地区的基亚拉瓦莱(Chiaravalle)小镇。父亲亚历山
德鲁·蒙台梭利是贵族后裔和性格平和保守的,母亲瑞尼尔·斯托帕尼是虔诚的
天主教徒博学多识、虔诚、善良、严谨、开明。作为独生女的蒙台梭利深得父母的宠
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从小便养成自律、自爱的独立个性,以及热忱助人的
博爱胸怀。玛丽亚·蒙特梭利是二十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所创立的、
独特的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先进
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蒙特梭利教育法的特点在于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
她为此从事了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验与研究;她的教学方法从智力训练、感觉训练到
运动训练,从尊重自由到建立意志,从平民教育到贵族教育,为西方工业化社会的持
续发展,提供了几代优秀的人才基础。《西方教育史》称她是二十世纪赢得欧洲和世
界承认的最伟大的科学与进步的教育家。1952年5月6日逝世于阿姆斯特
丹,享年82岁。
编辑本段求学历程
蒙台梭利五岁时,因父亲调职而举家迁居罗马,开始了她的求学生涯。蒙台梭利
虽是独生女,但父母并不溺爱她,而是注意对她的教育,如要求她守纪律,同情和帮
助穷苦和残疾的儿童。因此她幼年时就特别关心那些不幸的儿童,尽可能地帮助他们。
玛丽亚从孩提时代起,她的自尊心就非常强烈。有个老师对学生很严格,很权威,不
尊重,不关心。有一次这位老师曾用略带侮辱的口吻提及她的眼睛,为了抗议,玛丽
亚从此不在这老师面前抬起“这对眼睛”,她认为孩子也是一个人,也需要受到尊重。
在安科纳上小学时,蒙台梭利也表现出关心、帮助其他儿童的倾向,对教师轻视儿童
和侵犯儿童人格尊严的态度和行为极为反感。十三岁时,她选择了多数女孩不
感兴趣的数学,进入米开朗基罗工科学校就读。且于1886年时以最优秀的成绩毕
业,奠定了数学基础。中学毕业后,在进入国立达文奇工业技术学院,学习现代语
言与自然科学。十六岁(1886年)进入工科大学,专攻数学。因后来发现对
生物有兴趣,于1890年进入罗马大学读生物。读了生物,蒙特梭利觉得对医学有了浓
厚的兴趣,她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学医。“女孩子学医”在当时保守的欧洲社
会里,可谓荒谬与决不可能。但蒙台梭利不顾父亲的反对(中断经济上的资助)以及
教育制度的限制,凭着她不屈不挠的努力,终于获准进入医学院研读。由于她是班上
唯一的女生,时常单独留在解剖室做实验,与死尸独处:再加上家人的反对,沉重的
压力,无人可倾诉。不过蒙台梭利却能愈挫愈勇,因而培养出异于常人的毅力,为她
日后献身儿童教育,奠定了成功的基石。26岁获罗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成为
罗马大学和意大利的第一位女医学博士。随即在罗马大学附属医院任精神病临床助理
医生,诊断和治疗身心缺陷儿童,开始对低能儿童的研究发生了兴趣。她深入研究和
检验了伊他(Jeanitard)和塞贡(EdwardSeguln)的教育低能儿童的方法,
在此期间,曾去巴黎和伦敦参观和访问有关低能儿童的教育机构。
2
编辑本段贡献
玛利亚·蒙台梭利
蒙特梭利在担任助理医生期间(1896-1898),主要是治疗智障儿童。当时意大利把
智障儿童与精神病患者一起关押在疯人院里。室内没有玩具,甚至没有任何可供儿童
抓握和操作的东西;管理人员态度恶劣,根本不组织任何活动。蒙特梭利对这些儿童
的处境深表同情。通过观察和研究,她深深感到,这种医疗方法只能加速儿童智力下
降。从此,她对智障儿童的治疗和教育问题产生了兴趣,决心用自己的智慧去帮助他
们。为了找到一种适合智障儿童的教育方法,蒙特梭利认真研究了法国心理学家伊塔
和塞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她亲自翻译他们的著作,亲手抄写,以加深理解,伊塔和
塞根是19世纪训练心理缺陷儿童的著名人物。伊塔曾在1800年对一个早年被丢弃后
在森林中长大的“野孩”进行治疗,并发表了实验报告。塞根继承了伊塔的事业,提出
“生理教育法”,主张对身体有残缺和智力落后的儿童进行感官训练,充分发挥他们的
生理功能,促进其智力和个性的发展,他著有《痴呆的精神治疗、保健与教育》和《痴
呆及其生理治疗方法》。伊塔和塞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深深地影响了蒙特梭利。她认
为这就是“科学的教育学”的先导。1898年,在都灵召开的教育会议上,蒙特梭
利发表了以《精神教育》为题的演讲,阐述了对智障儿童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她指出:
“儿童的智力缺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并向社会呼吁,智障儿童应当与
正常儿童一样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蒙特梭利发现,智力缺陷儿童的心理水平一般
比同龄的正常儿童差,但与年龄更小的正常儿童有很多共同的特点,如感官发育不完
善,动作不协调,走路不稳定,不能从事脱衣服之类的活动,没有掌握语言,注意力
不集中等。因此她确信,自己为智力缺陷儿童设计的教育方法也适用于正常儿童,而
且会获得更显著的效果。于是,她决心献身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工作。在这种思
想支配下,1901年,蒙特梭利离开精神治疗学院,再次回到罗马大学,进修哲学、普
通教育学、实验心理学和教育人类学,以扩大和加深自己的理论基础,进一步研究教
育正常儿童的方法,为以后从事正常儿童的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04-1907
年,她担任罗马大学人类学教授,并在讲义的基础上整理成《教育人类学》一书,于
1908年出版。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建立“儿童之家”。招收3—6岁
3
的儿童加以教育,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出现了惊人的效果;那些“普
通的、贫寒的”儿童,几年后,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
有教养的、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蒙台梭利崭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学方法,轰
动了整个欧洲,“关于这些奇妙儿童的报道,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人们仿照蒙台梭
利的模式建立了许多新的“儿童之家”。1909年,蒙台梭利写成了《运用于儿童之家的
科学教育方法》一书,1912年这部著作在美国出版,同时很快被译成20多种文字
在世界各地流传;100多个国家引进了蒙台梭利的方法,欧洲、美国还出现了蒙台梭
利运动,1913年--1915年,蒙台梭利学校已遍布世界各大洲。到四十年代,仅仅
美国就有2000多所。蒙台梭利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幼儿教育的革命。1929
年,“国际蒙特梭利协会”在丹麦成立,蒙特梭利任会长。此后,10多个国家相继成立
了“蒙特梭利学会”。从1929年至1951年蒙特梭利逝世前,“国际蒙特梭利协会”召开了
9次大会,蒙特梭利连任9届大会主席。到1952年蒙特梭利逝世时,欧美和印度等地
都建立了蒙特梭利学会,“儿童之家”则遍及世界各地。第一次于1929年在丹麦的艾
尔斯诸举行;第二次于1932年在法国的尼斯;第三次于1933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
丹;第四次于1934年在意大利的罗马;第五次于1936年在英国的牛津;第六次于
1937年在丹麦的哥本哈根;第七次于1938年在苏格兰爱丁堡;第八次于1949年在
意大利的山瑞穆;第九次于1951年在英国的伦敦。蒙特梭利为促进儿童智力发展
和实现世界和平奋斗了一生。她生前曾经获得许多荣誉和奖励,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
对她的热爱与尊敬。例如,法国授予她“荣誉社团会员勋章”;她的故乡安科纳和米
兰等地授予“荣誉公民”的称号;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授予她“荣誉哲学博士”学位;苏
格兰教育研究院授予她“荣誉院士”职位。1949、1950、1951年连续3年获得“诺
贝尔和平奖”候选人的资格。
编辑本段教育理念
概述
蒙台梭利[1]认为干涉儿童自由行动的教育家太多了,一切都是强制性的,惩罚成
了教育的同义词。她强调教育者必须信任儿童内在的、潜在的力量,为儿童提供一个
适当的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她特制了很多教具,如小型的家具、玻璃、陶瓷等小
物件,供儿童进行感官练习。
儿童发展观
蒙台梭利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看法,是她全部教育学说的基础。过去许多人批评
她在这个问题上纯属遗传决定论,其实并不尽然。纵观蒙台梭利的全部学说,她认为
儿童的心理发展既不是单纯的内部成熟,也不是环境、教育的直接产物,而是机体和
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对环境的经验而实现的”(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
灵》,1949年英文版,第97页)。蒙台梭利肯定,创造良好的环境,采取正确的教育
措施,及早进行教育,丰富儿童的经验,可以消除和防止智力落后的现象。?具
体地说,蒙台梭利首先强调的是人和遗传素质和内在的生命力。她说:儿童的“生长
4
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他的生命就是根据遗传确定的生
物学规律发展起来的”。对儿童来讲,生命力表现为自发冲动,因此她把对儿童的自
发冲动是压制还是引发作为区分好坏教育的分水岭,对旧学校压抑学生自发冲动的做
法予以猛烈抨击。她说:“在这样的学校里,儿童像被钉子固定的蝴蝶标本,每人被
束缚在一个地方——桌子边”,这对儿童的发展是不利的。在身体方面,导致骨骼畸
形;在心理方面,教师为了把零碎干瘪的知识塞进儿童的头脑,用奖励和惩罚诱逼儿
童集中注意和缄默不动。蒙台梭利否定奖励、惩罚等强化的作用,强调儿童的内在力
量、主观能动性;要求环境(刺激)要适合儿童的内在需要和兴趣,认为儿童不是消极
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部结构、变化和发展。蒙台梭
利又认为,生命力的冲动是通过儿童的自发活动表现出来的,“生命是活动的,只有
通过活动才能发展”,为了使儿童的生命力和个性通过活动得到表现、满足和发展,
就必须创造适宜的环境。蒙台梭利为“儿童之家”设置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有一个较大
的花园,学生可自由进出;轻巧的桌椅,4岁儿童便能随意搬动;教室里放有长排矮
柜,儿童可任意取用放在里面的各种教具。这样的环境设置明显地是服务于儿童的自
由活动的。从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来看,蒙台梭利强调通过自发活动表现出来的
生命力发展呈现一种节律(阶段):童年是个性形成最重要的时期,“没有比这个时期更
需要智力方面的帮助”了(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第27页)。而在童年期,儿
童的各种心理机能也存在不同的发展关键期,例如,2~6岁是对良好的行为规范的敏
感期,2~4岁是对色、声、触摸等感觉的敏感期。某种感觉能力在相应时期内出现、
消失,当它们出现时,能最有效地学习;忽视了敏感期的训练,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
损失,这正是很多低能儿童之所以低能的主要原因。因此,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
展中又是举足轻重的。蒙台梭利说,环境问题在她的教育方法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
地位。蒙台梭利还认为,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发展节律,教育要与儿童发展的
敏感期吻合,就必须用不同的教育来适应不同的成熟节律,因此她十分强调个别教学,
让儿童各按自己的需要自由活动,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应该如何看待蒙台梭
利的儿童发展观?我们认为,蒙台梭利由于缺乏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未能
正确阐明遗传、环境和教育三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她的全部学说的基点是儿童内
在生命力的自发冲动,把教育看作仅仅是儿童潜能(本能)的展现,虽然她也注意到环
境和教育的重要性,但总的说来只把它们放在从属于遗传的地位,因而夸大了儿童的
自发冲动和自由活动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尽管如此,蒙台梭利多少看到了心理发展是
遗传与环境、教育协同作用的结果,证明了教育可以纠正智力落后,更能使正常儿童
智力发展,提倡早期教育,这比当时那种认为“智力固定不变”,否认儿童早期认识发
展必要性的流行看法要接近真理。她尊重幼儿自身发展的特点,反对用成人的思想不
适当地妨碍幼儿的心理发展,注意到儿童活动的智力价值和内部动机在学习上的意
义,这些都有合理之外。至于蒙台梭利关于敏感期和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的思想更已
被心理学家广泛承认。蒙台梭利的教育工作之所以取得一定的成功,是与她对儿童心
理有一定的正确理解分不开的。
编辑本段初级教学法
5
适用范围
蒙台梭利的初级教学法适用于3~6岁的儿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体育(筋肉练习)
为了促使幼儿生理的正常发展,使他们的日常生活动作熟练化,蒙台梭利十分重
视幼儿的肌肉练习,她除了顺其自然,让幼儿通过坐、起、走、穿衣、脱衣、取物、
照料动植物等行为得到良好的体育练习外,还发明了种种器具,如螺旋梯、摇椅等等,
帮助幼儿进行训练,还编制了体操乃至于呼吸、唇、舌、牙等方面的特别练习。?
感官教育
这是蒙台梭利方法中的中心环节,下文将予重点述评。蒙台梭利认为,感官训练
既为儿童将来的实际生活作准备,又是儿童接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基础。
知识教育
结合感官训练,提早让儿童接受读、写、算、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同时,通过谈
话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
实际生活练习
如穿衣、个人卫生、室内整理等,使儿童不需别人帮助而能自己处理日常生活上
的事项,培养其独立性。不难看出,蒙台梭利上述做法对于幼儿教育来说有许多可取
之处。至于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还须作进一步的分析。
编辑本段感官教育
概述
感官教育(感觉训练)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中占最重要的地位,也是她的教育实
验的主要部分,《蒙台梭利方法》一书用1/4的篇幅来论述感官教育。
感官教育的重要性
蒙台梭利认为,对于幼儿来说,是“刺激,而不是对事物的思维,吸引着他的注
意”,因此感官教育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是重要的;蒙台梭利还认为,“智能的
培养首先依靠感觉……感觉练习是初步的基本的智力活动。通过感觉的练习使儿童能
辨认、分类、排列顺序,这就是智能和文化学习”(蒙台梭利:《高级蒙台梭利教学法》,
第1卷“教育上的自发活动”,1917年英文版,第198~205页)。算术、书写、言语,
甚至实际生活能力、良好秩序的规范都由感官教育引出。还有,通过感官教育可以在
早期发现某儿童在感觉机能的某方面所存在的欠缺,以便及时治疗和纠正。
感官教育的实施
首先,蒙台梭利根据儿童对不同的感官刺激存在不同敏感期的原理,将感官训练
细分为触觉、视觉、听觉等的训练,每种训练单独进行,并创制了一套教具,共26
6
种,供除嗅觉外的感官练习之用。例如,供视觉练习用的一种教具是:三组圆柱,第
一组高相等而直径不同,第二组直径相同而高不等,第三组高与直径均不同,要求儿
童分别将其嵌入钻在木盘上的相应孔中。其次,蒙台梭利认为,感官教育要给
儿童以活动的自由,成人尽量不予干涉,让儿童各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进度选择(按
等级顺序排列的)教材、教具,并自行操作,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儿童的内在动机,
同时使教具与儿童的敏感期相配合,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蒙台梭利创制的教具能控
制错误,她主要是通过这套教具让儿童进行自我教育。例如,上面讲到的视觉教具,
如果儿童把一个圆柱体放进一个比它小的孔,则放不进;若放进一个比它大的孔,则
到最后,终将至少有一个圆柱体放不进孔中,整个过程只要有一个错误,就需重新调
整。所以说:“这套教具控制了每一个错误,要求儿童能进行自我纠正”。再次,
根据生命力活动服从一定节律的原理设计的整套感官训练教具,试图按儿童的水平和
兴趣,根据物体的外形特征(形状、颜色、大小、声音……)提供有等级的顺序的系统
刺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少到多……)以引起儿童的自由反应和自导学习。
对感官教育的评价
近年来有不少实验证明认识能力的培养应从感觉训练开始,感觉发展得越好,带
来的外界信息越多,认知能力就越能得到发展,因此不少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认为蒙台
梭利强调儿童的感觉训练是符合人的认识发展规律的。有些实验研究还证明蒙台梭利
学校的儿童经过“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智力一般有所提高,在知觉方面尤佳。从
教育史角度讲,蒙台梭利方法确有创见。例如,卢梭的自然教育论以自然后果作为道
德自我教育的方法,蒙台梭利将其从德育扩大到智育,主张让儿童在自我操作和摸索
中,通过“教具的控制错误”,达到智慧的自我教育,这对以后的个体化教学是一个启
发。又如文字书写的学习,裴斯塔洛齐主张通过绘画对形的掌握过渡到文字的书写,
蒙台梭利则让幼儿从进入“儿童之家”的第一天起,就通过有计划的感官训练,在不知
不觉之中“爆发式”地学会书写,效果比常规的要好得多。当然,蒙台梭利的感
官训练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这主要是“感官的单独刺激,对特定材料的有关刺激果
然敏锐了。但由于强调单一的器官的孤立训练,必然使个体与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现实
世界相脱离,影响儿童全面地认识世界,从而也就影响儿童的认识发展,因为知觉的
整体并不是色、形、声等感觉的简单总合。其次,蒙台梭利进行感觉训练所用的教材、
教具过于死板划一,都是按严格的分类、等级的排列、固定的方法进行的,每种教具
只有一个目的,不能变化,不能用来做游戏、发展语言或进行其他创造性的独立活动,
这必然不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情感和语言等。此外,单纯掌握物体的外
形特征以及大小、长短高低等的顺序,并不一定能促进概念的形成,因而未能有效地
培养儿童的思维。
编辑本段论儿童的自我教育与教师作用
蒙台梭利崇拜儿童的自发冲动,要求给儿童以极大的自由活动权。因此,她试图
让儿童通过作业的方式达到自我教育。所谓作业,就是儿童根据个体发展的内在需要,
7
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的一些活动,或者是感官练习,或者是算术练习,或者摆弄
字母卡片,或者练习穿衣和脱衣动作等等。蒙台梭利认为:通过作业,儿童自
然就“学会谨慎,学会自觉,学会指挥身体的行动”;通过作业这种自由选择的个体活
动方式,学会依靠自己、学会尊重他人,使“儿童之间没有妒忌,没有争吵”,从而培
养“绝对平静”的气氛,良好的秩序由此而来;通过作业,让儿童学会自我约束,为意
志力形成作准备,推动儿童服从。可见,蒙台梭利所主张的是从自由经过作业到自觉
秩序和服从,从而实现让儿童自我教育的目的。既然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儿
童的自我教育是主要教育方式,那么教师起什么作用呢?蒙台梭利认为,教师的首要
任务是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式去观察、研究“自然的儿童”,真正了解儿童的本来
面目,从而揭开生命发展的“秘密面纱”,探讨生命的“深刻真理”。其次,在真正了解
和认识儿童的前提下,教师应成为儿童自我发展的“援助者”、优异环境的“创造者”。
也就是说,教师的工作除了消极的观察,还应该积极地引导儿童,但这种引导并不是
那种直接教给儿童方法和观念的传统做法,而是给儿童提供活动的环境和作业的教
具,使儿童通过自己的作业达到自我发现和发展,同时,教师应该阻止儿童的不良行
为,免得危及儿童本人和其他儿童的发展。再次,教师应无限热爱儿童,献身教育事
业,不断完善自己,以自己的完美形象作为儿童自我教育的榜样。蒙台梭利通
过作业把自由与纪律、活动与教育协调起来的做法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她要求教师
以身作则、研究儿童、引导儿童,这对于提高教师素质也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蒙
台梭利把儿童的天性理想化,夸大了儿童的自发冲动和自由活动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因而也就夸大了儿童自我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这就决定了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中,
教师的主要职能是被动、消极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尤其是直接传授知识和说理方面
的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
编辑本段生平
成长阶段(1870~1986)
1870意大利独立,八月三十一日,玛利亚·蒙特梭利出生于意大利安科纳省的希
亚拉瓦莱镇。父亲为亚力山卓·蒙特梭利,母亲为雷奈德·史托普尼。1875玛利
亚·蒙特梭利五岁,举家迁居罗马。1876玛利亚·蒙特梭利进入公立小学一年级
就读。1883~86进入米开朗基罗技术学校(高中)。1886~90进入
达文奇工业技术学院,最喜欢的学科为数学。1890~92以杰出成绩就读于罗
马大学。1892~96进入罗马大学医学院就读。1896年毕业,成为意大利第一
位女性医学博士。
准备阶段(1896~1906)
1896担任罗马大学附设医院―SanGiovaniHospital之助理医师。在柏林举行
的国际妇女会议上,以意大利代表身份出席会议。1897义务担任罗马大学精
神医学科临床教学之助理医生。1898在社林举行之教育会议上演说,并于罗
马出版此演讲文《社会的不幸与科学上的新发现》。儿子马里欧·蒙特梭利诞生。
8
1899在意大利开始为期二星期的演讲旅行,演说《新女性》与《现代慈善事业:儿
童与和平》,获杰出医疗服务奖。1900担任罗马国立启智学校校长。1901
辞卸校长一职,重回罗马大学修读哲学。1902受邀于拿坡里教育学术会议上
演讲。1904~1908任罗马大学教育学院之自然科学与医学课程教授。
启蒙阶段(1907~1909)
1907在罗马的圣罗伦斯区设立第一所儿童之家。不久,第二所儿童之家相继成
立。1908第三所儿童之家——米兰儿童之家成立。(依据史坦丁的说法:出版
意大利版《教育人类学》)1909重要著作<蒙特梭利教学法>意文版。(意文版
名称为《应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之科学的教育方法》)。首次师资训练课程在罗马
开课。
拓展阶段(1910~1952)
1910与墨西哥的修道院为地震受灾儿童成立学校。蒙特梭利协会于罗马成立。
1911意大利与瑞士的公立学校经政府当局认可正式采用蒙氏教学法。巴黎成立蒙特
梭利示范学校,英国也成立学校与蒙特梭利协会。美国第一所蒙特梭利学校设
立,为安妮乔治所创办。辞去医师工作与大学教职而全力投入其教学方法的扩
展。1912美国麦克劳杂志以《在美国出发为题》长篇介绍蒙特梭利。《蒙
特梭利教学法》英译本出版。(依据史坦丁之说法《高级蒙特梭利教学法》两
册出版)1913第一届国际训练课程在罗马开课。应麦克劳杂志之邀到美国演
说,与卡内基大厅发表专题演讲。受邀至发明家爱迪生家中做客。1914荷兰
儿童之家成立。著作《蒙特梭利手册》出版。克伯屈出版《检视蒙特梭利系统》严厉
抨击蒙特梭利教育。1915于洛山机与圣地亚哥开设训练课程。第三届国
际训练课程在美国旧金山开课。由美国教育协会赞助于旧金山的巴拿马太平洋
世界博览会上演讲。巴塞罗纳成立第一所蒙特梭利学校。1916在西班牙
巴塞罗纳开训练课程。1917两册《高级蒙特梭利教学法》出版。访问荷兰,
荷兰蒙特梭利协会成立。最后一次访问美国。1919首次在英国开始训练课程,
为期两月。之后,每隔一年前往伦敦开课一次。1922受意大利政府任命为学
校督导。维也纳成立儿童之家。1923获英国达拉莫大学颁赠荣誉博士学
位。1924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开设四个月的训练课程。莫索里尼走访各国调查
蒙特梭利学校蒙氏与其相遇。1925获意大利政府支持,蒙特梭利教育于意大
利复生。1926前往南美洲阿根廷演讲。阿姆斯特丹成立蒙特梭利中学。在
瑞士日内瓦的国家联盟演讲《教育与和平》。1929发表《宗教教育》专文。罗
马成立师资训练学院。国际蒙特梭利协会在柏林成立,第一届国际蒙特梭利会
议于丹麦举行,会议主题为《新教育》。1930罗马开始为期六个月的训练课程。
1933莫索里尼领导之法西斯党统治意大利,下令关闭所有蒙特梭利学校。致使蒙氏
离开意大利,转而定居西班牙。国际训练课程也于巴塞罗纳开课。(依据史坦丁
说法:《童年的秘密》出版)1936西班牙内战,蒙氏转往荷兰。《童年的秘密》
出版。模范学校与训练中心于荷兰的拉兰成立。国际蒙特梭利协会总部由
9
柏林迁至阿姆斯特丹。1939在印度开设训练课程。《大地的儿童》、《青春期及
青春期之后教育的改革》、《大学的功能》等出版。于甘地、泰戈尔会见。
1939~1946在印度有千名以上教师接受训练。蒙氏对婴幼儿发展产生浓厚兴趣。
1944以《生命的前三年》为题演讲。于锡兰举办训练班。1946出版《新世界
的教育》一书。1947应意大利政府之请回罗马重组蒙特梭利协会。返回
印度策划蒙特梭利大学,但因政治混乱而中止。伦敦蒙特梭利中心成立。
1948《吸收性心智》、《了解你的小孩》、《发现儿童》等著作出版。1949(依
据史坦丁说法:《吸收性心智》出版)首次在巴基斯坦开课任教讲授。于巴黎获
颁荣誉社团会员奖章。1949~1951连续三年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1950到北欧的挪威、瑞典演讲,获阿姆斯特丹大学颁赠荣誉哲学博士。被委任在意
大利佛罗伦斯召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1951第九次也是蒙氏最后一
次亲自主持的国际蒙特梭利会议在伦敦举行。在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市开设训练课
程。1952五月六日病逝于荷兰,享年八十二岁。
编辑本段重要著作
教育人类学(PedagogicalAnthropology)蒙特梭利教学法(TheMontessori
Method)蒙特梭利手册(sor'sOwnHandbook)高级蒙特梭利
教学法(TheAdvancedMontessoriMethod)童年的秘密(TheSecretOf
Childhood)新世界的教育(EducationForANewWold)发现儿童(The
DiscoveryOfChild)吸收性心智(TheAbsorentMind)教育之重建
(ReconstructionInEducation)家庭中的儿童(TheChildInFamily)
参考资料
1
蒙台梭利教育全程讲座(父母版)
扩展阅读:
1
/?si=1
2
/15/
3
/ls/?NewsID=2122
4
问学堂早教中心:_id=6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04:02: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2193541799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蒙台梭利简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蒙台梭利简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