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 院刊 2004年第4期 总第114期
68
珍秦斋藏王二十三年秦戈考
王 辉 萧春源
澳门萧春源珍秦斋藏有青铜戈一件,通长23.6厘米、阑高13.3厘米、内长9厘米。戈
援细长上翘,中长胡三穿,内末端作直角,有一小缺口,一穿(图一)。内上穿右侧自
阑起刻铭文2行14字,如下:
王廿(二十)三年家丞禺(?)
造,左工丞阑,工老(图二、图三)
此戈从形制上看与山西屯留出土的七年上郡守间戈[1]、内蒙古准格尔旗出土的十二
年上郡守寿戈[2]相似。内末作直角,近于《双剑吉金图录》下31著录的四年相邦
戈。上郡守间戈,陶正刚先生以为是始皇时器[3],王辉以为是昭襄王时器[4]。上郡守寿
戈,陈平先生认为是昭襄王时器,寿即“秦昭王十三年伐韩取武始的向寿”[5]。四年相邦
内容提要澳门萧春源珍秦斋藏青铜戈一件,戈援细长上翘,中长胡三穿,内上
有刻铭2行14字。铭“王二十三年”指秦昭襄王二十三年(前284年);“家丞”为
魏冉封邑陶之丞,也是器物的监造者。本文据此戈及十四年、二十年相邦冉戈、二
十六年丞相戈等相关秦兵器讨论魏冉五任相邦的情况,昭襄王时期秦戈形制及战国
晚期秦的工官制度。
关键词 珍秦斋 青铜戈 秦昭襄王 魏冉 家丞
[1]陶正刚:《山西屯留出土一件“平周”戈》,《文物》1987年第8期。
[2]崔:《秦汉广衍故城及其附近的墓葬》,《文物》1977年第5期。
[3]同上。
[4]王辉:《秦铜器铭文编年集释》页49 ̄50,三秦出版社,1990年。
[5]陈平:《试论战国型秦兵的年代及有关问题》,《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
周年》,三秦出版社,1987年。
69
珍秦斋藏王二十三年秦戈考
戈,学者多以为是惠文君四年(前334
年)器[1]。由此而论,王二十三年戈有战国
中晚期之交,特别是战国晚期早段秦戈的
特点。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注意到此戈与
戈仍有某些差异,如后者穿在阑上,与
前者迥异。此戈为中长胡三穿,也是一个值
得注意的特点。陈平先生曾指出:“中长胡
三穿,很可能是秦昭王末年以前(最晚不晚
于庄襄王四年)秦戈常制;而长胡四穿,则
是秦庄襄王与秦始皇时(主要是秦始皇时)
秦戈的特征。”[2]王辉、林清源[3]也支持这一说法。对此,董珊曾提出异议,因为他发现
上郡兵器皆三穿,无四穿者,“如果按照陈氏所定的形制断代标准,那么就没有属于秦
王政时代的上郡戈了”。董先生以为“陈氏的断代标准比较适用于秦中央政府所属的铸
造机构的产品,但是可能并不适用于上郡兵器的断代(最好的情况,也只能说,昭王
以后的上郡长胡四穿戈还未发现)。”[4]董先生的说法可能有某种道理,但也不能完全论
定。即使按董先生的说法,王二十三年戈也不属于上郡戈而属于秦之封君戈,家丞禺、
工丞阑曾长期在秦中央铸造系统任职(详下),所以仍可据中长胡三穿这一特点将其断
为昭襄王时器。此戈老字作,与诅楚文《巫咸》“礼俾介老”老作形近,也是昭襄
王晚年以前的特点。
家为卿大夫食邑采地。《周礼・夏官・序官》:“家司马各使其臣。”郑玄注:“家,卿
大夫采地。”太后、太子、公主亦可称家。《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诏以为太子舍人、
门大夫、家令。”《集解》引服虔曰:“太子称家。”家有令、丞。《史记・高祖本纪》提
到“太公家令”,《三国志・魏志・董卓传》提到卓母池阳君“置家令”,《通典・职官十
[1]袁仲一、张占民及王辉的《秦铜》一文将四年相邦 戈定为惠文王后元四年(前321年)器,但王
辉后来的看法已有改变,定为前元四年,见《秦兵三戈考》,《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4辑,西北
大学出版社,1997年。
[2]陈平:《试论战国型秦兵的年代及有关问题》,《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
年》,三秦出版社,1987年。
[3]林清源:《〈殷周金文集成〉新收战国秦戈考释》,《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
社,1996年。
[4]董珊:《战国题铭与工官制度》页228,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打印本。
图一 王二十三年戈
故宫博物院 院刊 2004年第4期 总第114期
70
二》、《通志・职官五》皆谓秦有“太子家令。”《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诏书独藏魏
其家,家丞封。”《集解》引《汉书音义》:“以家臣印封遗诏。”此为卿大夫家丞。
王二十三年戈之时代为昭襄王,其“家丞”的主人有可能是昭王母宣太后,也有可
能是昭王同母弟高陵君、泾阳君、宣太后同母弟华阳君,更有可能是宣太后异父弟魏冉。
范睢曾对昭襄王说:“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华阳、泾阳等击断无讳,高陵进
退不请,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可见他们权同王侯,可以设官制器。宣太后自
制器有长沙出土的二十九年漆奁[1]、咸阳塔儿坡出土的三十六年私官鼎[2]、太后[3],其
图二 王二十三年戈铭文图三 王二十三年戈铭文(摹本)
[1]王辉:《秦文字集证》图版27,台湾艺文印书馆,1999年。
[2]咸阳市博物馆:《陕西咸阳塔儿坡出土的铜器》,《文物》1975年第6期。
[3]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秦都咸阳故城遗址发现的窑址和铜器》,《考古》1974年第1期;又王辉:
《秦铜器铭文编年集释》页72 ̄73。
71
珍秦斋藏王二十三年秦戈考
工官为太后詹事[1]及太后私官,与此戈为家丞不同。高
陵君自制器有高陵君鼎[2],其工官“丞”或为“家丞”之
省。宣太后、高陵君所作皆生活用器而非兵器,最有可
能制作兵器的应是魏冉。
魏冉是宣太后异父长弟。《史记・穰侯列传》云:
“魏冉最贤。自惠王、武王时任职用事。武王卒,诸弟
争立,唯魏冉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冉为将军,卫咸
阳。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
者皆灭之,威振秦国。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
相。”日泷川资言《考证》引柯维骐曰:“昭王年少,太
后摄政,故穰侯权重于昭王,家富于赢国……”《列传》
又云:“(昭王十六年客卿寿)烛免(相),复相冉,乃
封魏冉于穰,复益封陶,号曰穰侯。穰侯封四岁为秦将,
攻魏。魏献河东方四百里。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六十
余。昭王十九年,秦称西帝,齐称东帝。月余,吕礼来,
而齐、秦各复归帝为王。魏冉复相秦,六岁而免。免二
岁复相秦。四岁而使白起拔楚之郢,秦置南郡,乃封白
起为武安君。白起者,穰侯之所任举也,相善。于是穰
侯之富,富于王室。”据马非百先生考证,魏冉最少曾
[1]黄盛璋:《秦二十九年漆奁》,《中国文物报》1990年2月15日3版。
[2]张懋、肖琦:《秦昭王十五年高陵君鼎考论》,《考古》1993年第3期。
[3]马非百:《秦集史・人物传・魏冉》按语,页181,中华书局,1982年。
[4]《战国策・秦策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5]《史记・商君列传》:“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
图四 二十六年丞相守□戈
铭文(摹本)
五任秦相,在位时间长达25年以上,“盖秦相之在位最久者,未有过于冉者也”[3]。冉出
将入相,封邑陶为秦之大邑。昭王三十六年,冉“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客
卿造谓冉曰:“秦封君以陶,藉君天下数年矣。攻齐之事成,陶为万乘,长小国,率以
朝天子,天下必听,五伯之事也……”[4]陶之地位如此,宜有邑兵。商鞅为秦相,其封邑
商有“邑兵”[5],是其例。
此戈最有可能为魏冉封邑之兵器的另一个原因是其家丞禺、左工丞阑之名曾见于
魏冉监造的几件兵器。其一是十四年相邦冉戈,铭云:
故宫博物院 院刊 2004年第4期 总第114期
72
十四年相邦
冉造,乐(栎)工(师)
口,工禺[1]
其二为二十年相邦冉戈,铭云:
廿(二十)年相邦冉之(?)造
西工师□,丞
禺(?),隶臣□[2]
其三为1978年宝鸡凤阁岭建河村出土的二十六年戈,铭已残,能看清的字是:
廿(二十)六年□□守□
之造,西工室阑,工□(内正面)
武库(内背面)[3]
十四年相邦冉戈工名禺摹作,殆是。睡虎地秦简禺字作[4],与之形近。二十年
相邦冉戈工师丞名不很清楚,周世荣先生摹作
73
珍秦斋藏王二十三年秦戈考
操先生从之[1],黄盛璋先生则隶作“丞相”[2]。至于其时代,李学勤先生定为始皇二十六
年,李仲操定为昭王二十六年,黄盛璋先生犹豫于两种意见之间。黄先生指出,戈背铭
“武库”应指中央武库,戈为中央铸造系统的产品。王辉认为戈为昭王二十六年器,并
改释原释“宰”字为“室”字,认为“西工室”之西为秦旧都西县[3]。现在看来,既然
凤阁岭戈与王二十三年戈同有阑名,其为昭襄王二十六年器应可定论。凤阁岭戈“年”
后2字肯定不会是“陇栖”。守有代理义。《战国策・秦策五》:“文信侯出走,与司空马
之赵,赵以为守相。”高诱注:“守,假也。”出土赵器有十五年守相杜波剑,《史记・赵
世家》有“假相大将武襄君”。“丞相守”即以丞相代理、代行相邦之责。《赵世家》:“(惠
文王)十五年,以尉文封相国廉颇为信平君……十六年,廉颇围燕,以乐乘为武襄君。
十七年,假相大将武襄君攻燕,围其国。十八年,延陵钧率师从相国信平君助魏攻燕。”
廉颇为相邦(国),乐乘在短期内以丞相的身份代行其职,情形相似。笔者曾指出相邦、
丞相为两职,相邦佐王治国,丞相则辅佐相邦,“在相邦去职,暂时找不到合适人选时,
丞相也代行相邦的职责”[4]。
昭襄王二十六年,秦国存在以丞相代行相邦职责的可能。前引《史记・穰侯列传》
说:“昭王十九年,魏冉复相秦……六岁而免。免二岁复相秦。”由此可知,昭王二十四
年魏冉免相,至二十六年又复相。也有异说,《史记・赵世家》记:“(惠文王)十八年,
魏冉来相赵”,此“十八年”即秦昭王二十六年。有学者说,冉此年不可能兼任秦、赵
二相,可能未在秦相位;也有学者说,冉只是短时间为赵相,数月后又为秦相。不管怎
么说,冉此年或不在相位,或仅在相位数月,不可能全年皆在相位。他不在相位的一段
时间,可能由他人代行其职责。此代理人是谁?因“守”下一字模糊,无法肯定。马非
百先生《杜仓相秦考》[5]说此年杜仓为相,未为学界公认,再说此字也不似仓字。我怀疑
此为戎字之残。戎字,睡虎地秦简、《珍秦斋古印展》75作
故宫博物院 院刊 2004年第4期 总第114期
74
华阳用之,穰侯用之,太后用之,王亦用之。”足见戎曾主秦政。范睢又言:“战胜攻
取,利尽归于陶;国之币帛,竭入太后之家;竟内之利,分移华阳。”攻取之利,“尽归
于陶”,华阳君仅是“分”得一部分,可见其地位在魏冉之下。《战国策・韩策三》段干
越人称新城君为“相国”,仅仅出于客气[1],实际上戎只是丞相。马非百先生《秦集史》
之《人物传・戎》及《丞相表》说戎曾任左丞相,甚是。至于其任左丞相的时间,马
先生定在昭王三十二年之后,大概是为了迁就其“杜仓相秦”在二十六年至三十二年之
说,恐不尽然;而我们的看法也仅是一种假说,有待继续探索。
昭襄王二十三年(前284年),魏冉第四次为相,权势如日中天,作为秦将,攻城
掠池,战功赫,封于穰,益复封陶,贵为穰侯,“富于王室”。他在此时调用曾在秦旧
都栎阳任工匠、在西任工师丞的禺作他的封邑家丞,负责制造兵器,是完全可以的。禺
于昭王十四年任工匠,六年后升任工师副手,同在中央工官系统任职,又三年后任家丞,
既可以监造兵器,其下尚有左工丞(左工师丞),可见又有升迁。既有左工师,照理应
有右工师,封君家有左、右工师,足见造器事繁。由此而论,王二十三年戈的主人也非
魏冉莫属。阑在昭王二十三年任魏冉封邑左工师副手,三年后任西县工室工师,在中央
工官系统任职,但已由副职转为正职,其升迁亦属正常。
此戈纪年前加一王字,也值得讨论。以往所见秦兵器中有4件纪年前加一王字,即
王四年相邦张仪戈,王五年、六年、七年上郡守疾戈[2]。对后3件戈加王字,陈平先生
曾加以讨论。他认为惠文王十三年称王,第二年随即改元,故规定兵器刻辞前加一王字;
但“惠文王称王后不几年中,战国七雄之君全部称王,‘王’字号也就失去了它的尊隆
而流于一般了。所以在惠文王去世后,称王之事已经淡漠,而在纪年文辞前要冠以王字
的规定或习惯大概也就自行废止了”[3]。王二十三年戈的发现说明纪年前加王字的习惯
“在惠文王去世后”并未完全“废止”,是对陈说的修正与补充。其原因可能是:表明这
是封君作器,犹西周卿大夫作器习称“隹(唯)王某年”[4]。周器之王指周王,秦器之王
指秦王,虽所指不同,但都表明是臣子奉行王室历朔,不敢僭越。魏冉虽“权重于昭王”,
仍是臣子,在其所作器前加一王字,表明他严守君臣大礼。商鞅封为商君,权倾一时,
[1]参看缪文远:《战国策考辨》页292,吴师道、钟凤年疑该章有误,新城君为韩相。
[2]同上,页43-46;又王辉:《秦出土文献编年》页58-60,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2000年。
[3]陈平:《试论战国型秦兵的年代及有关问题》,《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
年》,三秦出版社,1987年。
[4]如师“隹王五年九月既生霸壬午”,师鼎“唯王八祀正月”。
75
珍秦斋藏王二十三年秦戈考
“大臣太重者国危”[1],结果被诬告谋反,亡身灭族。对此,魏冉不会不知道,加一“王”
字而行韬晦之计,此其高明处。此后范睢说昭王,谓:“穰侯使者操王之重,决制于诸
侯……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自今有秩以上至诸大吏,下及王左右,无
非相国之人者。见王独立于朝,臣窃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魏冉擅权逼
主,比商鞅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听了范睢的话,昭王只是免了魏冉的相邦,令其出关就
封邑,“穰侯出关,辎车千乘有余。穰侯卒于陶”。魏冉的结局比商鞅好得多,其恭行臣
道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作者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澳门珍秦斋)
[1]《史记・商君列传》。
Palace Museum Journal No.4,2004
158
The article Chinese appears from
page 68 to 75.
The article Chinese appears from
page 76 to 95.
A Study of the “Wang Er Shi Er Nian” Ge in the Zhen Qin Zhai
Collection
WANG HUI & XIAO CHUNYUAN
Abstract: A bronze ge (dagger-axe) in the Treasures of Qin Studio (Zhen Qin Zhai)
collection of Xiao Chunyuan of Macau has a fine, long and upward flaring yuan and three
bores through the hu section of the piece. On the na of the object is a 14-character
inscription in two lines, in which the following words appear: “In the 23th year of the
King This refers to the 23th year (284 BCE) of the reign of King Zhao Xiang of Qin. The
word “jiacheng”in the inscription refers to Tao zhi Cheng, Tao being the capital of the
Wei-Ran fief and “Tao zhi Chengthe artisan who made the bronze ge. The author
discusses this ge’s inscription with relation to texts on the Xiangbang Ran ge of the
14th and 20th years, as well as the Chengxiang ge of the 20th year and other Qin weapons,
in the context of the five incumbents holding the position of xiangbang (prime minister)
of Wei-Ran, the designs of ge produced during the reign of King Zhao Xiang and the system
of official workshops operating in Qin during the late phase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Key words: Treasures of Qin Studio; bronze ge; King Zhao Xiang of Qin; Wei-Ran; jiacheng.
The Process of Chinese Acculturation in the Buddhist Fine Arts as
Seen from Northern Dynasties’Carvings in Stone Recounting Buddhist
Tales;
A Focus on Pre-Natal and Post-Natal Scenes
LI JINGJIE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epiction in stone sculpture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of four scenes surrounding the depiction of the birth of the historical Buddha-
the miraculous dream and conception, the birth beneath the tree, the seven initial steps
of Gautama, and the anointment or bathing with water, and describes the passage of images
of these scenes from north-western India through Xinjiang and to the northern areas of the
Central plains of Chian, tracing the process of Sinicization. In the mid Northern Wei
dynasty scenes from the life of the historical Buddha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draw on Western elements, and the ancestral images of most scenes can be found
in Gandharan carving. The wall paintings in the Kizil Caves represent the preliminary
gradual acculturation of these images, and after representations of these scenes have made
their appearance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Central China the Sinicization is intense. From
the late Northern Wei dynasty onwards, there is a progressive Sinicization in these images
from the life of the historical Buddha on the basis of images of the mid Northern Wei
period.
Key words: Northern Dynasties Buddhist stone carving; Sinicization in Buddhist art.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03:08: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2160901795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泾阳君.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泾阳君.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