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17课壶口瀑布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欣赏精妙的语言及构思;
2.体会本文细腻的写景以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感受黄河精神对成长的重要影响。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欣赏精妙的语言及构思。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细腻的写景以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欣赏精妙的语言,理清文章构思。(重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感受游记散文的要素、各要素特点及相互关系。(难点)
3.理解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感受黄河精神对成长的重要影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春天,疫情肆虐,让我们无法出门,直到此时才发觉,我们是如此渴望窗外的绿色,渴
望鲜艳的花朵。大自然是如此美丽,可是以前却被我们忽视了。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古往今
来,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山水。从今天开始,让我们走进山水,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开阔眼界,享受美的
熏陶吧!首先我们来到的是“壶口瀑布”。这是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大峡谷的一处胜景。关于黄河,你知道
哪些诗词?哪些文章?你对黄河有哪些了解呢?
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壶口瀑布的风采吧!
二、出示目标:
1.反复朗读,欣赏精妙的语言,理清文章构思。(重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感受游记散文的要素、各要素特点及相互关系。(难点)
3.理解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感受黄河精神对成长的重要影响。
三、检查预习:
1.介绍作者:梁衡,生于1946年,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山西霍州人。曾荣获赵树理文学奖、
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众多奖项。代表作品有《没有新闻的角落——一个记者
的内心独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2.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大峡谷,河床至此非常狭窄,形如“壶口”,酒水急跌而下,汹涌奔腾,
声震天地。瀑布宽30-50米,落差20米,泻入直径50米的大石潭中。壶口瀑布为我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我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3.读一读:
铸(zhù)告诫(gàojiè)推搡(tuīsǎng)霎时(shàshí)
驰骋(chíchěng)漩涡(xuánwō)寒噤(hánjìn)迂回(yūhuí)
汩汩(gǔgǔ)湿漉漉(shīlùlù)震耳欲聋(zhèněryùlóng)
前呼后拥(qiánhūhòuyōng)怒不可遏(nùbùkěè)
4.词语:
迂回:回旋;环绕。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形容极深。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道,后面有人簇拥护卫。多形容随从多,捧场大。
驰骋:(骑马)奔驰。
寒噤:寒战。
潺潺: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四、课堂活动:
1.听读课文,注意勾画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完成下面的问题: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2)你觉得壶口瀑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朗读你所勾画的语句并回答问题)
(3)说一说壶口瀑布与其他瀑布有什么不同?
2
明确:(1)写两次游壶口瀑布的过程。
(2)示例:(1)雨季壶口瀑布特点:惊心动魄、气势磅礴。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
水。
②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③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
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2)枯水季瀑布的特点:气势磅礴、雄伟壮大、坚韧不拔、刚中带柔的特点。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
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3)不同: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
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2.这个景点吸引你了吗?本文是一篇游记,既然是游记,就要写游踪,交待所至、所见、所感。请按照这
三方面内容,整理作者的行踪。(可以作表)
行程所至所见所感
第一次(雨季)河滩涛声如雷,雾气弥漫
波涛汹涌,惊险异常
雄壮伟大、危险(可怕)
第二次(枯水期)沟底河面之水
瀑布之水
龙槽附近之水丰富多样雄浑壮阔
脚下巨石
河心龙槽
震撼、气势磅礴、
柔和细碎、刚中带柔
3.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段:雨季作者初次见到壶口瀑布;
第二部分:3-5段:枯水季节再看壶口瀑布,见识了黄河在壶口瀑布处的雄伟、壮阔的气势。
第三部分:6段:抓住壶口瀑布的特点,表达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由衷赞美。
4.问题探究:这篇游记写的是壶口瀑布,应该以写水为主,为什么还要写脚下巨石呢?
探究明确:第一,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不置一词;第二,从
观景的角度来看,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第三,作者所感慨的
小小壶口却“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
种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也是很自然的;第四,写如
钢似铁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目的是为了写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到一定程度时会以力相较,奋力抗
争,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面描写河水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所有可能带
来的片面印象,将文章的境界翻上一层,也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了景物描写
上的基础。
★全班有感情朗读这一段。(提示:语气应该由平缓渐渐提速,带着惊叹、赞美的语气朗读。)
5.看到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流露出怎样的情感?(注意勾画提示性句子)
明确:“我突然陷入沉思”,作者由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了喜、怒、哀、怨、愁—
—人的各种感情,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
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
★提示: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注意在以后的写作中运用。
最后一段议论,由景联想到民族精神。他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
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适时点拨归纳:
本篇游记的精美之处,就在于不仅仅写了所至、所见,更写出了所感。因此,我们在写游记时不能只
停留于所至、所见,也要写出所感,这样的景才有生命力,才能触动读者,这样的文章也有深度,令人回
味无穷。
五、课堂小结:作者描写了黄河之水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
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
坚忍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议论和抒情,抒发了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
六、布置作业:
1.复习游记散文特点。
3
2.完成《学习与评价》。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细读,欣赏构思之精,体会本文细腻的写景以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重点)
2.精读,揣摩语言之美,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回顾课文。
/v_show/id_
上节课我们仅仅通过文字领略了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刚才的视频,更是让我们身临其境。假如让你
把刚刚跟随视频游览胜景的经过写出来,你会如何表达呢?(请结合以前学过的写景方法谈一谈你的想法)
今天我们就从游记的写法上赏析本文。
二、出示目标:
1.细读,欣赏构思之精,体会本文细腻的写景以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重点)
2.精读,揣摩语言之美,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难点)
三、细读,欣赏构思之精:
探究重点:作者的写作重点选择、结构安排精当、侧面描写效果等。还可以谈自己的其他发现。
1.找出文中的关键句,体会文章精致的层次结构。
明确:第一句“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从这一句话中获取本文的谋篇布局,作者说两次到过壶口瀑布,明确第二段是第一次,后面是第二次。
关键词:“第一次”和“第二次”,“雨季”“枯水季节”,最后一段说了黄河的精神,议论抒情、情感
升华、点明主旨、收束全文。这篇文章的章法结构呈现出总分总的特点,呈现出由实到虚、先叙述描写再
抒情议论的表达特点,呈现出情感层层递进的特点。
细微之处同样呈现出这样严谨而优美的段式结构。如:第二自然段先写旁人的告诫,侧面烘托雨季壶
口瀑布的壮观、磅礴,再正面描写,从听觉、视觉来写景,最后再写感受,与段首形成呼应。
2.体会文章写作重点选择的精妙。
明确:略写雨季壶口,让人惊心动魄,因此作者只敢远观,为后文重点写枯水季的壶口作铺垫。枯水
季的浩荡声势,写近看,更为细致。写雨季是为了引出枯水季的壶口瀑布的描写,这是铺垫,前者略写,
后者详写,详略得当。
3.体会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
示例:雨季时的壶口瀑布,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写出了在雨季瀑布令人畏惧的气势,使人感受
较深,省略更是令人遐想无穷。
示例:写“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
打了一个寒噤。”引用当地人讲的“猪毛被拔光”的事,侧面体现壶口瀑布的迅疾。
示例:写脚下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旋出光溜溜的大坑,侧面表现出河水遇强则抗,坚韧的特点,
表明水的刚强和抗争精神。
4.细读第三四段,说一说作者的行踪和观察景物的方式与一般游记相比有哪些不同?
明确:这里作者跳出“游记”移步换景之固定模式,立足“河心”,定点观察。
作者先俯视龙槽,明“壶口”之来历;再仰观河面,看巨瀑之源头;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
入”龙槽,继而又随水雾由下而上,直抵青山;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最后,视角
转换,收回脚下,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这是定点观
察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4
四、精读:揣摩语言之美:找出你喜欢的语段,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一谈你喜欢的原因。由学生先赏析,
涉及到相关语段,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示例:
1.动词的使用: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
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式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句中用了“跌、吸、灌、冲”一系列动词来描写河水,突出河水险急、汹涌澎湃的气势,使河水的形象更
加立体可感。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
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这一系列的动词,又有拟人的修辞,生动的再现了河道由宽变窄,
霎那间水势的变化,让我们透过文字似乎就可以嗅到那弥漫的水汽,听到那震天的水声。
“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
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这一系列的动词,都是人的动作,且用得非常
准确。如“凿”与“旋”就不可以交换位置,因为“凿”出来的结果是一个个的洞或坑,所以用来形容窟
窟窍窍,而“旋”出来的结果是整齐的圆形,所以用来形容光溜溜的大坑。而“切”字,突出龙槽落差之
大,整齐的一分为二的特点。
2.修辞手法上看,比喻、拟人的修辞极富表现力。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
着的水。本句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汹涌澎湃的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
礴的特点。
(2)“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这是递
进式比喻句,后一个比喻句在前一个比喻句的基础上,更加突出水的猛烈、水的气势。
(3)“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这是多角度比
喻句,前一个比喻句从声音的角度去写,后一个比喻句从色彩的角度去写。
3.多角度写景:精彩的写景,善于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描写: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想象……
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本文的写景角度有哪些?
示例:①听觉角度: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
②视觉角度:“河谷里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着的水”“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到了岸上“回望
那团白烟”。
五、问题探究:作者是如何将自己的感受与思考与景物融为一体的?
明确:主观体验与客观景物交相融合是文学作品中写景的基本要求,本文也不例外。作者在写景的过
程中,有时直接写自己的感受,更多的则是将自己观景时的体验融入景物描写中。文章在描写河水时,大
量使用拟人手法,主客观合一,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
除了写景,作者还用不小的篇幅表达自己的思考。梁衡散文中的主观表达多是有感而发,抒情和议论
都有所凭依。情景交融,创造有“我”之景,这一点尤为突出。
六、布置作业:
1.《学习与评价》。
2.复习游记散文语言特点。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02:47: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2148601793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壶口瀑布.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壶口瀑布.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