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在历史中是什么样的人对他的评价又有哪些
项羽个人评价1
他能够封赏自己最讨厌的人,也能够放弃自己最喜欢的人,理性是他灵魂里的中坚力
量,这是韩信明知项羽更加“勇悍仁强”仍然跟着他的缘故。
韩信用八个字评价项羽:“妇人之仁,匹夫之勇”。匹夫之勇好理解。妇人之仁,韩
信这样解释:“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但等到要给有
功者封爵时,项羽又极其小气,印章在手里都快磨出包浆了,也舍不得给人家。
加了定语“仁”和“勇”已经失去本意。项羽愿意对眼前人示好,但怀王与韩信都说
他“所过无不残灭者”;刘邦不太照顾别人的面子,却尊重别人的利益,更不做无谓的滥
杀。
刘邦之于项羽的胜利,是理性之于非理性的胜利,智慧之于反智的胜利。反智的光芒
能够辉耀于一时,爆发惊人的能量,但终究只是一时胜利,经不起天长日久的检验。
在一个个关键节点上,项羽落入刘邦的话语陷阱;垓下之战,他主动接受来自于韩信
的暗示;最后一场打斗,项羽未尝不神勇,但又有何用?他心里已经认了输,以一当百,也
不过是一场精彩的谢幕表演。他兵败如山倒,迅速崛起,又迅速陨灭。这世上,拼到最后,
还是拼脑子。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做出高度评价和
赞扬;一种是以晚唐诗人杜牧为代表,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
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
心,对他自刎乌江的决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评价。几千年来这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直在不
停地延伸着,那么项羽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自刎,而不是过江呢?根据最早的记录,项羽是
因为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而自杀。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
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
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
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
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这种说法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距项羽之死年代较为接近,
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传最为广泛,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
在这种说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据《史记》记载,项羽被汉军围困
于垓下,夜闻四面楚歌,非常吃惊,便起身饮酒,此时“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
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
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据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记载,
虞姬当时怆然拔剑起舞,并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挥剑自刎。项羽是个争强好胜、死要面子的人,自
己最心爱的侍妾被逼自杀,心中既伤心绝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强烈打击,再加上
当时楚军伤亡惨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当项羽带着残兵败将逃至乌江畔时,顿觉
羞耻难当,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于是选择一死了之。
项羽个人评价2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自杀是想结束战争,消除百姓因战乱带来的痛苦。据《史记》
记载,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僵持不下,“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于是项羽对刘邦
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
也。”意思是想通过两个人的决斗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百姓跟着受苦,说明项羽的确
有可怜天下苍生的情怀。当项羽率残兵败将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时,想到渡江以后还要卷土
重来,重新进行一次楚汉战争,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于是选择牺牲性命来结束连绵数
年的残杀,还天下一个太平世界。
但这种说法带有太多的猜测成分,也与项羽的好战残暴性格不符。项羽当年曾经坑杀
二十万秦兵,火烧阿房宫三个月,是一个非常暴虐的人,不大可能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
自杀身亡。他之所以要约刘邦单打独斗、一决胜负,很可能是出于一种计谋,因为以项羽
的个人能力,打败刘邦简直就是易如反掌,不过刘邦也没有上当。当项羽失败逃至乌江时,
万念俱灰、狼狈不堪,心中不免感慨万千,此情此景下重新唤起他可怜天下苍生,愿意以
一己之死来结束战争的念头也有可能,但这顶多是项羽走投无路又放不下脸面时的一种自
我安慰,将它视为项羽自杀的主要原因却是不妥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不是不想过江,而是根本没有机会过江。我国着名学者冯其
庸在其文章《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中,详细论证了《史记》、《汉书》、《楚汉春秋》关
于项羽之死的描述,指出《史记》有关项羽之死的全部文字,除《项羽本纪》中有“于是
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两处涉及乌江外,其余无一处写到项羽乌江自刎。反
倒是明确提到:项羽“身死东城”,“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等。
他还通过《括地志》和《江表传》等篇章作了关于地理位置的考察,经过实地查勘考
证,项羽确死于东城,即今天的安徽定远县,此地离乌江有120千米。至于《项羽本纪》
中两处涉及乌江的记述,冯先生认为是司马迁记叙上的错误,并导致了以后的以讹传讹。
项羽个人评价3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霸王,关于他的传说汗牛充栋,这其中又以他自刎乌江最为
慷慨悲壮,在民间流传也最为广泛。
关于他的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以南宋词人李清照为代表,她在《乌江》
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宁为玉碎、不
为瓦全的气概做出高度评价和赞扬。
一种是以晚唐诗人杜牧为代表,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
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
对他自刎乌江的决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评价。
几千年来这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着,那么项羽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自刎,
而不是过江呢?
项羽个人评价4
根据最早的记录,项羽是因为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而自杀。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
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
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
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
这种说法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距项羽之死年代较为接近,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
因而流传最为广泛,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
在这种说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据《史记》记载,项羽被汉军围困
于垓下,夜闻四面楚歌,非常吃惊,便起身饮酒,此时“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
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
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
据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记载,虞姬当时怆然拔剑起舞,并和歌曰:“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挥剑自刎。
项羽个人评价5
项羽是个争强好胜、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爱的侍妾被逼自杀,心中既伤心绝望,
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强烈打击,再加上当时楚军伤亡惨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
以当项羽带着残兵败将逃至乌江畔时,顿觉羞耻难当,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于是选择
一死了之。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自杀是想结束战争,消除百姓因战乱带来的痛苦。据《史记》
记载,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僵持不下,“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于是项羽对刘邦
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
也。”意思是想通过两个人的决斗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百姓跟着受苦,说明项羽的确
有可怜天下苍生的情怀。
当项羽率残兵败将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时,想到渡江以后还要卷土重来,重新进行一次
楚汉战争,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于是选择牺牲性命来结束连绵数年的残杀,还天下一
个太平世界。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01:44: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2110931789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评价项羽.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评价项羽.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