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风俗

更新时间:2023-03-07 23:59:46 阅读: 评论:0

蚊拍-孕妇吃花胶

传统风俗
2023年3月7日发(作者:小动物过冬ppt)

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中国节令与风俗是在农业社会中衍生。中国传统的节令悠来已

久,而大部份的节令日期,都是依据中国农历历法编成,这些节令都

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由于当时人们以务农为生,他们的生

活方式,都是受季节变化,及耕作与收获的循环所影响;因此,中国

人将各个节令,平均分布在一年的四季之中,例如春节、端午、中秋、

冬至等,也就是作为划分时间的坐标。

不同的节令,都有着不同的习俗与典故,这些有数千年文化的传

统节日,早已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份,而节日风俗更是一个民族的

生活反映。在两汉之前,中国人只有春秋两次祭神(土地神)。两汉

时的节日又多了元宵、冬至和夏至。魏晋以后,中国人开始过重阳节,

及端午、七夕和中秋节。

中国传统节庆都具有「祈福」、「消灾」、「天人合一」、「团圆聚会」

意思的特质,同时也有「休息」的意味;中国人是勤劳的民族,在一

年中几乎没有假期,节庆则有一种调节的功能,也可以说是以往农业

社会中农民的假期,传统节庆一直是生活中重要的部分,甚至成为一

种生活的习惯,生活方式虽然改变了,对时间的观念也不同以往了,

但是节庆的意义并未淡化。这些传统节庆,说明了我国人民除了血缘、

地理、历史、语言的因素之外,也是一个极其重视传统和念旧的民族。

传统节日是一种展示民族文化整体面貌的社会行为。一般说来,理想

状态中的民族传统节日是对一个民族传统生活集中而充分的展现,包

含优秀道德和价值观念,如中国传统倡行的人际关系上的互敬互助、

淳朴诚实、公平竞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存价值求优等。中国传

统节日也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有精湛的艺术和独到的技艺,如

民歌、舞蹈、民族服饰、民族美食、手工艺术、仪式表演等,都代表

了人们世代享用的民俗文化,是民族身份的象征。因此传统节日习俗

常常能够成为民族的文化载体。传统节日代表某种传统文化现实,人

们从中可以发现如价值、行动方式、社会关系结构、审美情趣等方面

的某个文化原型。

传统节日也具有极强的民族凝聚力。既然民族传统节日承载着民

族的文化血脉,它积累、继承和发展,并周期性地展示自身的传统,

那么它就可以把拥有共同文化传统的成员团结到一起,并产生巨大的

亲和与认同情感,甚至是某种强烈的政治追求。

传统节日的参与者具有广泛性、群众性,节日习俗既能使其民族

成员分享自己的文化认知,也能使大家分享情感。许多传统节日都是

吉祥的、淳朴的和欢乐的,具有很强的亲合力,在节日中人们之间总

有一种相互交融的浓厚情感发生,犹如黏合剂,把周围的人们紧紧地

联系在一起。显然,传统节日在促进社会和谐,化解生活矛盾和冲突

方面,有着积极意义。民俗节日拥有意识形态功能,有可能提供权威

性并有意义的概念,构建民族情感、民族认同和民族和谐发展的观念,

形成民族意识。在这个意义上,民俗节日对于追求民族身份、民族认

同、民族地位、民族利益、民族权利有着重要意义。

而不同的节令有不同的风俗:

过年前夕,人们忙着大扫除,购买年货,禁忌,春联及门神,鞭

炮,舞龙无狮迎新春,节祭祀祖先、敬神拜佛。花市“开档”,居民

吃过了“团年饭”,大都喜欢去逛花市。买花过年的俗例,是点缀新

岁生气勃勃,也是好兆头谐音“生意发发”,希望一年顺景,万事胜

意。到了子夜,以前家家户户燃放炮竹,正是“炮竹一声除旧,桃府

万户更新”。由零时开始,虔诚的人们便到寺庙去参神,祈福菩萨保

佑,心想事成,横财就手。

年初一早上,人们都忙碌起来,换了新衣鞋袜,外出到处拜年。

春节期间,人们除了拜年、春茗、剩余的时间都去找寻娱乐。一般商

号和工厂都是过了年初七“人日”才开市。恭喜欢声未过,又到

元宵佳节,亦是中国的情人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

梢头,人约黄昏后。」到处张灯结彩,百艺纷陈,元宵灯会,猜灯谜,

吃汤圆。

正月廿六日,又是俗称“观音开库”,善男信女,联群结队,到

观音堂去进香,不论老少,都去求签问卜,祈望带来财运。

三月,清明节是华人极重视的一个节日,慎终追远,所有的孝子

贤孙,携备鲜花香烛,到处都是去墓园上坟扫墓拜祭先人的人潮。人

们也放纸鹞,插柳,挂纸。

四月初八日,是浴佛节。

五月初五日是端午节,这是纪念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节日,端午

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香囊。

七月初七日乞巧节,唐诗长恨歌中:“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

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忆恻缠绵的诗句,

已很少被青年的一代来欣赏,牛郎织女的故事已属于“老土”,青年

人已忘记了这个节目。在以前,乞巧节是顶神秘的,一个月之前,姑

娘们已把谷子培秧,到了“七夕”,姊妹们就团聚在家里,或者到别

家去,衣着光鲜,发鬓簪花,摆好香案,案上生果糕饼,一盆青绿的

秧苗,焚香“慕仙”,希望得到一位如意郎君。

七月十四日是盂兰节、俗称“鬼节”。家家户户举行“烧衣”,在

门口拜祭游魂野鬼,除了果品饭送,燃点香烛,还烧一大堆金银衣纸、

撒溪钱。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中秋节祭月,吃月饼,点灯笼。中国人最注

重亲情,认为中秋节是一年中的“大节日”,家家户户团聚“赏月”,

出外工作的都趁假期赶着回来,一家大小,共叙天伦之乐。除了吃月

饼以外,许多家庭都喜欢自制汤丸,只做甜的,冬节才做咸的,象征

一家“团圆”的意思。

九月初九日是重阳节,重阳节赏菊喝酒,赛风筝,采茱萸。人们

为了对先人的追思,也一样上坟拜祭。在以前,许多人喜欢在“重九”

这一天去转运,希望能把“衰”气尽除。

冬至则祭祖吃汤圆。

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中大部之形成莫不跟历制有关,较重要

的传统节日大约有二十个,其中来自日月时令交会的,或与之有关系

的有十六个:春节、立春、元宵节、中和节(二月二日)、上巳节(三

月三日)、清明节、天贶节(六月六日)、夏至节、七夕节、中秋节、

重阳节、冬至节,都与时气节奏大有关系;表面上与时气无关的,比

如端午节、腊八节(十二月初八)、祭灶节(十二月二十三日)、除夕

节,细查古制,也与时令有关连。民间信仰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

是毒日,有五毒,即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此月多灾多难,

甚至生孩子较容易夭折,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方法预防,避五毒乃是过

“端午”之初衷。腊八、祭灶以及除夕节,均是春节的“伴节”,自

然也是与时气相关的。而其余四节正月初七的“人胜节”、四月初八

日的“浴佛节(释迦牟尼生日)”、七月十五的“中元节(鬼节)”和

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水官大帝诞辰)”则来源于传说、神话和宗

教。

与传统节日不一样,近几年,洋节日在我国很有市场,特别在商

家的炒作和推波助澜下,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日”吸引

着越来越多的都市年轻人,都过得颇有兴趣,圣诞节甚至进占为我国

第二受欢迎节日,仅次于春节。与此相比,一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

传统民族节日,如端午、元宵节、七夕节、重阳节等,反而受到冷落。

自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很大

程度上被横行而来的西方文化顶替掉了,而且其残存的部分也正在被

全球化过程进一步扫荡,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

机,可说是‘文命危浅,朝不虑夕’。

传统节日的受冷落,原因来自多方面。当年的文化大革命,是对

中国传统的最大破坏,而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国内人在西方人的文

化中兜了一个大圈又一个大圈,既有受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冲击的影

响,也有对中国文化缺乏认同感,传统节日本身缺少创新和市场等因

素。目前,我们尤其缺乏自觉的保护意识和有效的措施。比如给传统

节日提供适当的假期,就是从时间和空间上对传统节日进行保护。

人们也意识到,数千年传统的中国春节正失去原有风味,日益走向边

缘化,节日升腾的幸福感愈来愈遥远,积淀数千年的节日文化在现代

化冲击下日渐褪色,引起学术和舆论界关注。在新春佳节,学者们呼

吁人们按照传统回家过年、更多地留在家中吃年夜饭、更多地以传统

方式到街坊邻居家拜年,作揖、打拱,热情寒暄,重新回归一些古老

传统。从消费习惯到过年方式,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更多地注重

传统、尊重传统、发扬传统,在传统节日中提供了寄托民族情感、体

验民族认同感的机会,促使社会群体的和谐、团结,体现中华民族的

自信心。让人们在和乐融融的浓郁节日气氛中能够切身感受传统文化

的美好与醇厚,各种活动的踊跃举行,也使得传统文化与更多人结缘。

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以父家长为中心的家族制度,正是中国传统

文化所依托的社会结构,并对民间风俗产生了长期的、重大的影响。

于是我们看到在传统节日中,“农事”、“祈福”、“驱邪”等主题尔外,

又添加了“祭祖”、“团圆”等“孝亲”元素。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里面,人该与自然节奏和天地韵律沆瀣一

气,追求“与天合一”,既然“节”是天地时气的交合之处,是“天、

地”的节奏,自然也该是“人”的节奏,是连通自然节奏与人生命运

的“节点”。在节日庆典聚会的日子里总有一些含情脉脉的东西使我

们的心变得柔软,使人间充盈着温情和暖意。使无数人们对维护传统

文化、保护精神之根多一分敬意和神往,对传统节日保留一份殷切期

盼。我们不能数典忘宗,不能忘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包括其

中许多精彩的文化内容。它对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维护社会公德,

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作用决不可低估。

传统节日欲重新焕发生机,关键在于唤醒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

实现理性的文化认同。现在年轻人也不是不过传统节日,但是他们不

明白怎么回事,一问可能全不知情。如果只图热闹,只问经济,忽略

节日的文化内涵,缺乏文化自觉,例如清明不上坟,中秋不赏月,重

阳不登高,即便将一些传统节日法定为假日,也可能只是增加了几个

狂欢节、购物节,也只能带来假日经济的红火,与传统文化的真正复

兴尚有差距,使端午、清明、重阳、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显得更冷落。

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形式上的纪念,更需要实质上的深入人心,民族文

化应能与现代时尚相伴,传统节日的内涵和形式也要随时代而变,过

节的理念和方式必须更新,要有现代意义和时代气息,成为百姓精神

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从而更好地延续我们民族的文化生命。

本文发布于:2023-03-07 23:59: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2047861782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传统风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传统风俗.pdf

标签:传统风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