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1/10—
教育教学必考知识点:教学原则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
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
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
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
科学世界观教育。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才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要求,体现了我国教学
的根本方向和质量标准。
1、教师要做到教学的科学性,即保证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
2、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通过各个
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
水平。
3、教师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
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
会用、学以致用。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
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学好理论,以理论为主导,没有理论就谈不上联
系实际。对学生尤其这样。
为了使学生能自觉掌握各学科的基本知识、学科结构,教师必须
注意联系实际进行知识的讲授:第一,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包
括已有的知识、能力、志趣、品德的实际;第二,联系科学知识
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实际;第三,联系当代最新科学
—2/10—
成就的实际。只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才能生动活泼,使抽象的书
本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吸收,转化为有用的精神财富,而不至于造成学
生囫囵吞枣,掌握的是一大堆无用的空洞死板的概念。
2、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首先,要重视教学实践,如练习、实验、参观等。这是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方面,对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培养技能及
技巧起着关键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这种
实践活动,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进行督促、检查,这样才能培养和提高
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次,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
践。为了克服从书本到书本、理论与社会实际脱节的弊病,教师应当根据
教学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参加一些课外学科
或科技小组的实际操作活动,或组织他们从事一些科学观察、实验与小发
明以及生产劳动等活动。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在教学中,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深刻理解知识,掌握技
能,学以致用。如果只有教师讲、学生听,而无技能的训练,那么难以检
验学生是否理解。即使学生理解了,也缺乏动手能力。当然,如果教师不
注意讲清基本概念便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练习,那么学生一接触作业便会感
到困难,一般只会依葫芦画瓢,按例题解决那些简单的问题,碰上稍难的
作业便依赖于人或干脆抄袭。为了防止这两种片面性,近年来,人们在教
学上提倡“精讲多练”、“精讲巧练”、“讲练结合”、“讲、读、议、
练结合”,都是为了使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三)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
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
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在教育史上,提
出直观性原则具有进步意义。它给学生以感性的、形象而具体的知识,有
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减少学习抽象概念的困难;它可以展
—3/10—
—3/10—
示事物的内部结构、相互关系和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概念,更
好地深化认识和运用知识。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借助于电视电影,直
观的运用将更为广泛和重要。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正确选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正确选用直观教
具。直观教具繁多,一般可分两类:实物直观,包括各种实物、标本、实
验、参观;模象直观,包括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电
视和电影片等,可以根据需要选用。不论使用哪种直观教具都要注意其典
型性、代表性,必须符合教学要求,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教学中的直观不是让学生自发地看,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
观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发现事物之间的联
系;并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中的疑难,获得较全面的感性知识,从
而更深刻地掌握理性知识。
3、重视运用语言。
教师用语言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够给学生以感性知识,形
成生动的表象或想象,也可以起直观的作用。语言直观的特点是不受实物
直观或模象直观所需的设备和条件的限制。但是,它必须借助于学生已有
的有关经验和知识,只不过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把这些经验按教学需要重新
组合起来,构成他们头脑中的新的表象和想象。由于高年级学生知识与经
验较多,故语言直观运用较多。语言直观不是万能的,如果学生对所学对
象毫无相关的经验或找不出他们已有的相关经验,企图用语言描绘来替代
直观是徒劳的。
(四)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
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
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10—
启发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性。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
下进行的能动认识过程。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认识就不可能高效和迅
捷。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知识毕竟要靠他们的观察、思考和操作,
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包办代替。如果轻率地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或代他
们完成,那么轻则造成学生的依赖性,影响他们的独立思考和作业能力的
发展,重则使他们失去学习上的自信心,成为害怕困难的懦夫、懒汉、低
能人。所以,教学要重视启发,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
挥学生自身的聪明才智。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这是要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内在动力问题。如果学生的学习只靠外力
来强迫命令,而没有内在的动力,则很难持久。所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
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许多因素影响,如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
求知欲、获得优良成绩或得到表扬、奖励的愿望等。教师要善于因势利
导,使许多一时的欲望和兴趣,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在培
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最主要的是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如它的
情趣、奥妙、意境、价值,在社会生活、生产、科研以及人类发展中的巨
大作用,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起来,向纵深发展,这是启发的关键。要做到
这一点,首先,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之茅塞顿
开。常言道,“问则疑、疑则思”,一石激起千重浪,只要提问切中要
害、发人深思,学生的思想便活跃起来,课堂上将出现令人兴奋、紧张、
有趣的生动局面。然后,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以获取
新知。教学就应当是这样一个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去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
的过程。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10—
—5/10—
启发不仅要引导学生动脑,而且要引导他们动手。学生掌握知识有一
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懂了不一定会做,会做了还不一定有创造性。所以,
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向他们布置由易到难
的各种作业,或提供素材、情境、条件,让他们去独立探索,克服困难、
解决问题,以便发展创造才能。
4、发扬教学民主。
这是启发教学的重要条件。它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
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
提问、质疑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心情舒畅,敢于并热衷于发表自己的
见解,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的讨论与争辩。他们有责任感,有求
实精神,关心的是如何探取新知,并在这场角逐中做出贡献,获得心理上
的满足。这样,学生的聪明才智将充分发挥出来,受到最大的锻炼和提
高。在教学中,教师不可唯我独尊,搞一言堂,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发表与
教师不同的见解。对学生的发言、答问不应求全责备、失之过严,以防压
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要善于制止学生之间的讽刺讥笑,要引导他们相
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如果学生感到气氛压抑,不能
畅所欲言,那么启发式教学则将受到很大的局限。
(五)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
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
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我国古代的教学便注重按一定顺序进行。《学记》
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
修”。如果教学不按一定顺序、杂乱无章地进行,学生就会无所获。朱熹
又进一步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观点,明确提出了循序渐进
的教学原则。
科学知识本身具有严密性与系统性,而且学生的认识是一个由简单到
复杂的逐步深化的过程,所以只有循序渐进,才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系统
的知识,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6/10—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按教学大纲、教科书的体系进行教学是为了保证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和
教学的循序渐进。但这不是要教师照本宣科,而是要求教师深入领会教材
的系统性,结合学生认识特点和本班学生学习的情况,编写一个讲授提
纲,以指导教学的具体进程。编写提纲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且不说不同的
学科、不同的章节内容应有不同的提纲,就是同一节课的内容也可以编出
各种具有不同特色的好提纲,其关键在于能否根据教材与学生的特点和教
师自身的优势,发挥自己的智慧与创造力。
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循序渐进并不意味着教学要面面俱到或平均用力,而是要求区别主
次、分清难易、有详有略地教学。
抓好重点,就是要把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当作课堂教学的重点,把较
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重点上,围绕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开展对话、
议论、讨论,以保证学生正确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在重点问题上不
能马虎,如果做成夹生饭,学生一知半解,以后即使教师多次采取补救措
施,也难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
难点是针对具体的学生而言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难点,而每个难
点都有不同的形成原因。所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要针对学生的困难所
在。如果学生缺乏感性知识,则要加强教学直观;学生基础差要注意加强
复习;概念、公式或技能本身过于复杂的,则要进行分解,将其分为几个
层次、部分或步骤以便于学生逐步掌握;难点过于集中,则可以适当分
散。
(六)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
技能,并将其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
识与技能的运用。
—7/10—
—7/10—
历代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知识的巩固问题。孔子要求“学而时习
之”,“温故而知新”。俄国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他还形象地
把学习中不注意巩固知识的现象,比喻为醉汉拉货车,边拉车边丢货,最
后到家时只剩下一辆空车。这个比喻形象而意义深刻。
巩固地掌握知识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顺利进行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熟
练地运用知识的条件。要使学生的学习有坚实的基础,提高其学习能力和
创造性,必须要求学生牢固而熟练地掌握知识。有的人把知识的巩固和呆
读死记混为一谈,以为提倡巩固性不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发展,这种
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没有知识的巩固就没有知识的积累,就无法进行
复杂的创造性的思维,就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要
求学生记住基本的知识。
贯彻巩固性的基本要求如下:。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理解知识
和巩固、记忆知识联系起来。强调理解记忆,并不否定在教学中还应要求
学生对一些知识作机械记忆,如年代、人名、比重、原子量、外文词汇
等。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复习是巩固知识的主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需要,有计
划地组织学生进行下述各种复习。为了组织好复习,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复
习与记忆的任务,并力求具体、明确;要安排好复习的时间,及时进行,
不要为考试而复习;要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可运用提问、讲授、作
业、看幻灯片、电视、电影片、进行实验等各种方法进行复习;要指导学
生掌握记忆方法。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8/10—
复习是通过反复领悟已学知识来防止遗忘和进行巩固的,复习是巩固
的主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非常重视引导
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新知识,扩大、加深和改组原有知识和积极运用所学知
识于实际来巩固知识。这种办法与复习相比较,是一种更为积极的巩固。
它不是要求学生原地踏步、反复温习,而是在前进中巩固,可以帮助学生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联系、复习已有知识,在运用知识中不断巩固
和深化已有的知识与技能。
(七)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
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我国古代的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
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宋代朱熹把孔子的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
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一词的来源。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了解学生的个别特点是搞好因材施教的基础。教师应当在了解每个学
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与特长
以及不足之处的基础上,然后有目的地因材施教。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现行的班级上课注重面向全体,难于照顾到学生的特点,使许多学生
的才能发展受到限制。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国际上各个领域的竞争,都要
求学校教学应注意从小培养有特殊才能的人,故现代教学非常重视探索和
采用一些特殊措施或制度,以保证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一、启发性原则。
1、《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的
意思是:“要引导学生学,而不要牵着学生走;要鼓励学生学,
—9/10—
—9/10—
而不要压抑学生的个性;要开拓学生的思路,而不要代替学生下
结论。”
2、《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
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
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
了。”
3、第斯多惠:“坏老师奉送真理,好老师教人发现真理。”
二、循序渐进原则。
1、《学记》:“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这句话中
“躐”是跨越的意思,“等”是等级、限度的意思。因此这句话
的意思是:年幼的学生只能听而不问,求学之道应该循序渐进,
不可超越等级。
2、《学记》:“不陵节而施之谓孙。”这句话中的“孙”是通
假字,通“逊”,即顺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教育不超越学
习者的接受限度而进行,就是合乎顺序的。这说明我们在教学中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
3、《学记》:“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这句话的意思
是:“施教者杂乱无章而不按规律办事,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
拾。”
4、《孟子·离娄下》:“盈科而后进。”这句话的意思是:
“把洼下之处注满了,又继续往前流,一直流到大海里去。”这
句话也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应循序渐进。
三、巩固性原则。
—10/10—
1、《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
“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
2、《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
是:“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
成为老师了。”
四、量力性原则(可接受原则)。
《学记》:“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学生
不能理解所教的知识的时候,可以暂时停下来。”也就是说教授内容要
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一旦他不能理解了,就表明这一知识已经超出
了他的接受范围,故可体现量力性原则。
本文发布于:2023-03-07 23:43: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2038001780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直观性教学原则.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直观性教学原则.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