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谶纬之学

更新时间:2023-03-07 21:45:09 阅读: 评论:0

渚清沙白鸟飞回-苏州特色

谶纬之学
2023年3月7日发(作者:云南景点推荐)

收稿日期

:2010-03-05

作者简介

:

刘海宇

(1970—),

山东郓城人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2011

年第

2

总第

221

齐鲁学刊

QILUJOURNAL

No.2

GeneralNo.221

汉碑的形制与谶纬思想

刘海宇

(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0)

摘要

:

汉碑是我国传统金石学的最重要研究对象

自东汉中期开始出现

到东汉后期的桓

灵时期大肆流行

谶纬思想是两汉时期的重要社会思潮

盛行于西汉晚期的哀帝

平帝时期和新莽时期

泛滥于整个东汉时期

对当

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汉碑的形制并非受到西亚

北非文化的影响

而是来自汉代流行的谶纬思想

谶纬书籍中作为祥瑞大量出现的圭是汉碑形制的直接来源

关键词

:

汉碑

;

汉碑形制

;

谶纬思想

中图分类号

:K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022X(2011)02-0035-07

汉碑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汉碑包

括汉代所有石刻文字

狭义的汉碑专指东汉时期形

成的

具有形制制度的石刻文字

可分为祠庙碑

碑等

本文所谓汉碑用其狭义

而把包括碑

像石题记

摩崖

石经等汉代所有的石刻文字称为汉

代碑刻

汉碑一般由碑首

碑身

碑趺三部分组成

碑首有圭首

圆首

也有没有碑首的无首碑

(

或称方

首碑

),

碑趺的形状有长方体状和长方覆斗状

上有

安装碑身的卯眼

我们统称为方趺

汉代的龟形碑趺

只见于

王舍人碑

》。

汉碑始见于东汉中期的安帝

顺帝时期

(106-144),

在东汉后期的桓帝

灵帝时期

(146-189)

大量涌现

有学者认为汉碑的外形可能

受北非

西亚文化的影响

我们认为汉代流行的谶纬

思想对汉碑形制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

谶纬书籍

中作为祥瑞大量出现的圭是汉碑形制的直接来源

谶纬思想与汉代碑刻的兴起

(

)

谶纬思想

谶纬思想是两汉时期重要的社会思潮

起源于

战国晚期的阴阳五行学说

兴起于秦始皇

汉武帝的

热衷方术求仙时期

盛行于西汉晚期王莽当政的哀

平帝时期和新朝

泛滥于整个东汉时期

对当时

的社会

政治

经济

文化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

影响

顾颉刚先生总结说

:“

自王莽以图谶得国

武效法了他而致中兴

谶的势力大盛

继是而有

》,

六经

方驾

。”[1](P272)

会意形声字

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

:“

验也

从言

韱声

。”

原义为野生的韭菜

,《

说文

解字

》:“

山韭也

。”

引申义为纤细

谶即为不易

觉察的

带有神秘性的预言

又叫谶言或谶语

刘熙

释名

》:“

纤也

其义纤微也

。”[2](P339)徐锴

文解字系传

》:“

凡谶纬

皆言将来之验也

。”[3](P44)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

有征验之书

河洛所出书曰

。”[4](P90)为了增加其神秘性

谶言之书常常带有

一些荒诞不经的图画

所以谶言又被称为图谶

图录

或符谶

相对

原义为丝织物的横线

说文解字

》:“

织横丝也

从纟

韦声

。”

纬书

与儒家经书相对

是对经书的一种神学化解释

南朝

刘勰

文心雕龙

·

正纬

:“

经显

圣训也

;

纬隐

教也

。”[5](P34)

谶言有两层意义

一是要有

”,

即为征兆或

预言

二是要有

”,

即为预言的验证或实现

汉张衡说

:“

立言于前

有征于后

故智者贵焉

谓之

谶书

。”[6](P1912)《

史记

·

秦始皇本纪

记载了一条

有名的谶言

秦始皇使方士求不死之药

燕人卢生入

53

海归来

上奏一部神秘的图谶

亡秦者胡也

”。

于是

始皇派三十万大军防御匈奴

修筑长城

殊不

知最后亡秦者乃二世胡亥

这句谶言得到了实现

另外

秦末农民起义时

陈胜

吴广在鱼腹中放置帛

书曰

陈胜王

”,

也是一种谶言[7](P252)。

到王莽当

政时

大肆制造符谶

以篡汉政

光武帝更是笃信谶

孙咸

王梁因为姓名应验谶语

竟然被封为大司

马和大司空

中元元年

(56)

造明堂

灵台

辟雍以及

北郊坛

以图谶颁布天下

光武帝封禅泰山所立刻

石文中

大量引用纬书预言

计有

河图赤伏符

》、

河图会昌符

》、《

河图合古篇

》、《

河图提刘予

》、《

书甄曜度

以及

孝经钩命决

等纬书内容

。《

后汉

·

方术列传

总结汉代谶纬之学兴盛的情况曰

:

汉自武帝颇好方术

天下怀协道艺之士

莫不负策

抵掌

顺风而届焉

后王莽矫用符命

及光武尤信谶

士之赴趣时宜者

皆骋驰穿凿

争谈之也

故王

孙咸名应图箓

越登槐鼎之任

郑兴

贾逵以附同

称显

桓谭

尹敏以乖忤沦败

自是习为内学

尚奇

贵异数

不乏于时矣

。”[6](P842)“

内学

即为谶纬

之学

因所言之事奥妙难懂

故称之为

内学

”。

纬书是相对于儒家经书而言的

是汉代儒生利

用天人感应

阴阳五行等学说对经书的解释

为汉代

经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学说大多依托孔子

认为孔子制作经书以后

为了使后人便于理解经书

的隐义

又写成了这些解释性的纬书

例如

,《

孝经

钩命决

假言孔子语曰

:“

吾志在

春秋

》,

行在

》。”[8](P1009)

纬两者来源不同

谶是预言

纬是经的释文

但到西汉末期两者逐渐合二为一

谶言由原来的假

托天命变化为大多假托孔子

周公或圣王之言

从而

依附儒家经书

成为一股势力强大的社会思潮

,《

孝经

类纬书在纬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在汉

代影响很大

佚文保存也最多

例如

,《

孝经援神

:“

孝悌之至

通于神明

病则致其忧

。”[8]

(P971)《

孝经纬

假托孔子曰

:“

事亲孝

故忠可移于

;

是以求忠臣

比于孝子之门

。”[8](P1059)

(

)

符谶的最重要载体

———

刻石或刻玉

早期的谶言大概是写在当时流行的书写载

———

竹帛上的

例如秦末陈胜

吴广农民起义的谶

言是写在丝帛上的

卢生的图谶是出海携入的

估计

也写在易于携带的竹帛上

为了显示谶言的神秘

也有写到玉圭上的

例如

墨子

·

非攻

中载文

王受命

赤鸟衔圭

降于岐社

圭上有文曰

:“

天命周

文王伐殷有国

。”[9](P221)到王莽当政时

符命之说

云起

大多书写在石材或玉石上

纬书上说

石材可

以借讬成法

显示天命

,《

春秋说题解

:“

石之为

言讬也

讬立法也

。”[8](P859)

汉书

·

王莽传

元始五年

(5)

冬天

武功县

井中出一白石

上圆下方

石上丹书曰

:“

告安汉公莽

为皇帝

。”

称为

丹石之符

”,

并言符命之说自此为

于是太后下诏令王莽居摄践祚

如周公辅成王

故事

假皇帝

”,

第二年改元为居摄元年

这大

概是模仿纬书中周文王受丹书之符瑞

大臣太公望

辅佐文王和武王的故事

纬书

春秋命历序

:

文王受丹书

吕望佐昌发

。”[8](P883)又

居摄三年

(8),

大臣臧鸿上奏扶风雍县石上有文字

称为扶风

雍石文

”,

内容为

:“

天告帝符

献者封侯

承天命

用神令

。”

居摄三年改元为初始元年

一年以后

建国元年

(9)

王莽颁布天下

符命

四十二篇

申命之瑞第六为刻文之玉圭

文圭

”,

第八为刻文之

茂陵石书

”[10](P4078-4114)。《

汉书

并没有详细

记录

扶风雍石

文圭

”、“

茂陵石书

的形状

们推测应该与武功

丹石之符

的形状差不多

当为

上圆下方的刻石

王莽建立新朝之后

意欲封禅泰

连封禅玉牒都准备好了

。2001

年春在汉长安城

桂宫四号宫殿遗址出土了王莽拟封禅泰山的玉牒

已残

可读刻文为

:“……

万岁壹纪

……

作民父母

……

退佞人奸轨

……

延寿长壮不老

……

封亶

泰山

新室昌

……”

玉牒为青石质

表面磨光

通体黑

文字阴刻

刻完以后又涂以朱色

残长

13.8

9.4

厘米

2.7

厘米[11](P3-15)。

东汉一代承王莽之制

谶言符命一般是铭刻或

书写在石材或玉牒上

如书写则为朱书

以突出其神

秘性

。《

后汉书

·

祭祀志

记载光武帝封禅泰山时

印工不能刻玉牒

欲用丹漆书写[6](P3165)。

纬书中

的例子更多

例如

尚书璇玑钤

载大禹治水功成

天赐之以玄圭

上刻文字曰

:“

延喜之玉

受德

天赐

之佩

。”[8](P376)《

尚书

·

舜典

》:“

璇玑玉衡

以齐七

。”

纬书

易纬通卦验

载燧人氏持玉璇玑而出

北斗而成七政

璇玑上刻字曰

:“

苍牙通灵

宝之成

孔演命

明道经

。”[8](P246)《

尚书中候

载尧祭祀洛

水之神以玉璧

神龟负书而出

,“

赤文朱字

”。

商汤

亦以玉璧祀洛水

元鸟随鱼而出

化为玄玉

上有红

色的刻字

:“

玄精天乙

受神命代

天下服

。”

太公望

于渭水垂钓

钓得玉璜

有字曰

:“

姬受命

吕佐旌

合昌

来提撰

尔雒钤

报在齐

。”[8](P411)《

春秋演孔

载孔子论经

有鸟化为书

孔子奉书以告天

有赤

雀落书上

化为玉

玉上刻文曰

:“

孔提命

作应法

63

赤制

。”[8](P578)《

孝经右契

载孔子制

孝经

四卷

完毕之后

告备与天

有赤虹自天而下

化为黄玉

三尺

刻文曰

:“

宝文出

刘季握

卯金刀

在轸北

字禾子

天下服

。”[8](P1001)

汉碑的形制与谶纬思想

如前所述

本文中所用汉碑是狭义的概念

专指

东汉以来形成的

具有形制制度的石刻文字

包括记

祠庙碑

墓碑等

汉碑一般由碑首

碑身和碑趺三部

分组成

碑首有圭首

圆首和方首

(

无首

),

碑趺大多

数是长方体状或长方覆斗状

龟趺极为少见

那么

碑首为什么有圭首和圆首

?

圆首碑为什么多刻有螭

?

碑趺有什么意义

?

为何会出现龟趺

?

汉碑为什

么有穿

?

赵超在

中国古代石刻概论

一文中

认为汉碑

的外形可能受北非

西亚文化影响而形成的

,“

汉碑

的圭首

圆首

上部以图案装饰

表面精工磨制等形

制特点

却都可以在远早于汉代的北非

西亚乃至中

亚古文化碑刻及遗物中找到先源

。”[12](P12-13)我

们知道

北非古埃及的墓碑起源于早王朝时代

(

3100-

2686),

盛行于古王国时代

(

2686-

2181)

至中王国时代

(

1587-

1085),

其形制有

长方形和圆顶形两种[13](P191-196);

公元前

18

世纪

至公元前

12

世纪的古巴比伦王朝也出现了像汉姆

拉比法典那样的大型石刻以及各种带有浮雕图像的

石碑

公元前

934

至公元前

613

年新亚述时期的浅

浮雕艺术独领风骚

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例如大英博

物馆藏猎狮浮雕即为非常生动的精品[14](P209-

308)。

但是这些石刻在年代上远远早于我国东汉兴

起的碑刻

即使最晚的新亚述时期的石刻也比西汉

武帝时代张骞出使西域早

500

年以上

况且在没有

出土实物能证明我国汉代碑刻形制直接受到北非

西亚影响的情况下

我们只能从我国古代文化自身

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寻找汉代碑刻起源和发展的理

另外

金其桢在

中国碑文化

一书中提出汉碑

的尖首和圆首是模仿周代琬圭和琰圭的形制而来

可惜没有进一步的论述[15](P156-159)。

我们认为汉

代流行的谶纬思想对汉碑形制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

的影响

谶纬书籍中作为祥瑞大量出现的圭是汉碑

形制的直接来源

(

)

圭首碑

———

玄圭式汉碑

又作珪

,《

说文解字

瑞玉也

”,

为五瑞之

班固

白虎通

曰五瑞为

”。

的基本形状为上锐下方

汉代人认为上锐象万物初

生之形

属阳

下部方形属阴

诸侯取之以为信物

圭朝见天子[16](P349-353)。

圭是瑞玉

玉有五德

之德比于君子

所以汉代又以圭比喻人的品德高洁

和才干出众

。《

礼记

·

聘义

:“

圭璋特达

德也

。”

[17](P922)以圭璋比喻人之有德

。《

北海相景君碑

称赞景君有

珪璧之质

”,《

后汉书

·

党锢列传

载郭

林宗经常称赞东郡阳平人刘儒才智优异

,“

口讷心

有珪璋之质

”[6](P2215)。

诸侯即位

天子赐玉圭以为信瑞

称为

命圭

”,

诸侯死后

要归还命圭给天子

关于命圭的尺寸

周礼

·

考工记

·

玉人

云公圭九寸

伯之圭七

;《

仪礼

·

聘礼

载诸侯朝见天子时所持之圭长九

宽三寸

锐上一寸半

厚半寸[17](P1072)。

玄圭

又作玄珪

语出

尚书

·

禹贡

》:“

禹锡玄

告厥成功

。”

孔安国传曰

:“

天色

禹功尽加于

四海

故尧赐玄圭以彰显之

言天功成

。”[17](P153)

顾颉刚早就指出孔安国的说法是错误的

认为赐禹

玄圭的是天

(

上帝

)

而不是帝尧[18](P142-195)。

近出

西周中期铜器

燹公盨

铭文开篇讲

天令禹尃土

[19](P46-77),

证明了顾颉刚说法的正确

大禹治水

成功

功勋卓绝

上帝赐之玄圭以示表彰

纬书

书璇玑钤

曰大禹治水功成

天赐之以玄圭

玄圭名

延喜

”,“

禹开龙门

导积石

玄珪出

上刻曰

:

喜之玉

受德

天赐之佩

”[8](P376)。

皇帝常以玄圭

赏赐建立特殊功勋的人

战国时代楚国有爵位名

”,

汉初尚有

赐爵执圭

之说

汉代封州郡牧守

析圭授爵

”、“

裂土赐圭

”。

例如

,《

史记

·

樊哙列

裴骃集解引徐广曰

:“

时赐爵有执帛

执圭

又有

赐爵封而加美名以为号也

。”[7](P2652-2653)《

汉书

载汉初夏侯婴击章邯有功

,“

赐爵执圭

”;

灌婴击破

秦军至霸上

,“

赐爵执圭

号昌文君

”[10](P2077-

2081)。

司马相如

喻巴蜀檄

:“

故有剖符之封

珪而爵

。”[20](P134-136)《

张迁碑

碑文中亦有

析珪

于留

的说法

汉桓帝永寿四年

(158)

六月大赦天下

改元延

桓帝在位期间

延熹年号沿用最长

到延熹十年

(167)

六月以天时当赦党锢

于是尽释党锢

改元永

延喜为符瑞玄圭之名

延熹即为延喜

洪适

·

汉公乘校官掾王幽题名

:“

汉人作隶好假

或是借憙作喜

作熹

。”[21](P424)元初四年

(117)

祀三公山碑

》“

神熹其位

”,“

即作

”[22]

(P32-36)。“

也与

相通

曹植

与吴季重书一

》“

可令憙事小吏讽而诵之

”[20](P10-15)。

史书虽

然失记改元延熹的理由

我们推测应因纬书所载玄

圭延喜的祥瑞而改

汉碑的碑文透露了一点这方面

73

的信息

,《

桐柏淮源庙碑

立于延熹六年

(163)

正月

碑文中有

立庙桐柏

……

圣汉所尊

受珪上帝

……”

[23](P142-143)可见汉承天命受玄圭延喜是当时流行

的谶纬之说

延熹改元极有可能与此相关

由此可见玄圭是一种信物

具有某种神秘的色

从出土遗物看在玄圭上写字最早可以追溯到春

秋时代晚期

山西侯马市晋都新田遗址在上世纪六

十年代出土了大批带有盟誓文字的玄圭形或璜形玉

文字大多为朱书

少数为墨书

称为

盟书

载书

”,

最大的玄圭形玉片长

32、

3.8、

0.9

侯马盟书是春秋时代晋国卿大夫等贵族之间为

某种共同利益举行盟誓时的约文

据研究主盟人为

春秋末期晋国的正卿赵鞅

与三国分晋这一重大历

史事件有关

盟书大多是

宗盟类

盟誓文

其内容

是参盟者向神明保证效忠于主君赵鞅

如有离心离

德则诛灭全族等等[24](P1-21)。

所以写以朱书盟辞

的玄圭是贡献给神灵的信物

如有违背则会受到神

明的严厉惩罚

我们认为

汉碑圭首之形来自玄圭的形状

表示

死者有功于国

天赐玄圭

之象征

用以晓喻死

者的功绩于天下

这与汉代流行的谶纬思想有直接

的关联

所以我们把圭首的汉碑称为

玄圭

式汉

东汉中期名儒崔骃即把碑刻称为

玄珪

”,

崔骃

与班固交好

生活在章帝

和帝时期

卒于永元四年

(92),

崔骃

达旨

记述了汉高祖重用张良

曹参

陈平

平定天下

成就大统

,“

乃将镂玄珪

册显

”[6](P1709-1717)。

把纪功碑刻称为

玄珪

”,

实际

上把高祖的登基和玄圭祥瑞联系在了一起

古代还有一种

大圭

”,

形状用途如笏板

平时

插在腰间以记事备忘

。《

周礼

·

春官

·

典瑞

》:“

晋大圭

执镇圭

缫藉五采五就

以朝日

。”[17](P776)

周礼

·

考工记

·

玉人

》:“

大圭长三尺

杼上终葵

天子服之

。”

郑玄注

:“

王所搢大圭也

或谓之

。”

孙诒让正义引戴震云

:“

大圭

笏也

天子玉

其首六寸

谓之珽

。”[17](P922)因为圭首碑形状

像笏板

圭首碑在宋代亦被称为

笏头碣

”,

营造

法式

称其制度为

上为圭首

下为方坐

共高九尺

六寸

。”[25](P71)

(

)

圆首碑

———

琬圭式汉碑以及碑趺的意义

琬圭是一种上端呈圆形的圆首圭

长九寸

天子

派人赏赐给有德的诸侯

亦是使者所持的瑞信

。《

·

考工记

·

玉人

》:“

琬圭九寸而缫

以象德

。”

玄注

:“

犹圜也

王使之瑞节也

诸侯有德

王命

赐之

使者执琬圭以致命焉

。”[17](P922)《

周礼

·

官宗伯

·

典瑞

》:“

琬圭以治德

以结好

。”[17](P778)

琬圭圆首象征有德

上无锋芒

故用以与诸侯结好

圆首碑为琬圭之形

象征死者有德如玉

所以圆

首碑又称为

琬碑

”,

南朝文学家鲍照在

河清颂

:“

是以琬碑镠检

盛典芜而不治

。”[26](P1479)汉碑

的圆首上大多有晕或雕刻有螭龙

晕为圆形碑首上

的半环形花纹

螭龙为环绕碑首的两条龙形雕刻

东现存圆首有晕的汉碑有

:《

孔谦碑

》、《

孔宙碑

》、

孔彪碑

》、《

孔褒碑

现存雕有螭龙的圆首汉碑

:《

衡方碑

》、《

王舍人碑

》、《

张迁碑

从这些汉

碑的年代上来看

首先出现的是半环形的晕首

然后

才有的螭龙首

我们可以认为晕是螭龙的雏形

汉代儒家经学中

河图指

周易

八卦的图形

洛书指

尚书

·

洪范

九畴

,《

·

系辞上

说黄河出

八卦之图

洛水出九畴

,“

河出图

洛出书

圣人则

”。

东汉郑玄认为黄河通于乾道则有神龙负天图

而出

洛水通于坤道则有神龟负地符而出[17](P82)。

汉书

·

五行志

说河图

洛书互为经纬

八卦

九畴

相为表里[10](P1315-1317)。

汉代人认为河图

洛书

是帝王或圣人受天命的符瑞

标志着天人相应

和谐

美满

。《

汉书

·

翟义传

载王莽

大诰

:“

河图

书远自昆仑

出于重野

古谶著言

肆今享实

此乃

皇天上帝所以安我帝室

俾我成就洪烈也

。”[10]

(P3428-3434)《

三国志

·

魏志

·

文帝纪

裴松之注引

献帝传

:“

河图洛书

天命瑞应

人事协于天时

民言协于天叙

。”[27](P72)

汉代纬书中也有很多关于

河龙出图

洛龟出

的记载

需要指出的是纬书中的

不仅仅指

八卦

,“

也不仅仅是九畴

而且包括神秘的图谶

符应之

图书

”,

指文字和图画合璧的预言书

。《

纬是类谋

河龙洛书龟书

圣人受道真图者也

必提起

天下扶

。”[8](P281-282)言河图洛书为圣人

受命的图谶

其上必有应天显起者之姓名

天下人则

扶而助之

汉碑圆首上的晕和螭龙我们可以理解为

”,

洛龟

在哪里呢

?“

洛龟

就是碑趺

汉代碑

趺首先出现的是方趺

到晚期则出现了龟趺

碑首

在上

属阳

碑趺在下

属阴

象征玄武

例如

洪适

隶释

碑图中的

柳敏碑

》,

碑阳圭首刻朱雀

碑下

部刻玄武

;《

六物碑

也是圭首

上刻朱雀下刻玄武

;

邦雄桀碑

圭首

碑阴上刻朱雀下刻玄武[21](P315-

368);《

王孝渊碑

》1966

年出土于四川郫县

刻于顺帝

永建三年

(128),

碑阳最上部刻朱雀

碑阴下部刻有

玄武[28](P67-71);《

孟孝琚碑

碑阳下部刻有龟蛇合

83

体的玄武画像

高文

汉碑集释

载碑趺上刻玄武

[22](P15-19)。

我们对比

汉代石刻集成

等文献

为玄武画像位于碑身下部为确[23](P266-267)。《

于璜碑

》1973

年出土于天津武清县

刻于东汉延熹

八年

(165),

圭首有穿

碑阳圭首处碑额左右线刻青

白虎

碑阴圭首处线刻朱雀

但是碑的下部没有

刻玄武

赵超在

中国古代石刻概论

中认为

鲜于

璜碑

或许是以碑座代替了玄武[12](P15-16),

可谓

灼见

以玄武作碑趺

又有阴阳交合

子孙繁衍之

。《

说文解字

:“

龟鳖之类

以它

(

)

为雄

。”

光和六年

(183)

王舍人碑

终于出现了龟趺

也符合事物由简单到复杂

由隐晦到明显的自然发

展规律

汉代纬书中

河图洛书又与孝道有关

谓天子率

行孝道

则天龙出图

地龟出书

。《

孝经援神契

:

王者德泽洽

则神龟来

;

孝道行

则地龟出

。”

又曰

:

天子孝

天龙负图

地龟出书

。”[8](P971-973)又

代人认为龟乃神灵之精

背隆法天

腹平法地

能活

千年

可见存亡

预知吉凶

。“

字上古音

都属见母

之部

古音相通

所以

春秋说题解

:

龟之为言久也

千岁知吉凶也

。”

灵龟赑屃背负蓬

莱山

为土地精气所生[8](P863)。

张衡

思玄赋

》:

伏灵龟以负坻兮

亘螭龙之飞梁

。”[6](P1932)谓灵

龟背负黄河中的小岛

凌空飞架的桥梁有如螭龙在

蔡邕

陈仲弓碑文

:“

峨峨崇岳

吐符降神

。”

[20](P499-507)谓征士陈寔品德高尚

乃五岳之神所

吐符瑞

汉代人把墓碑或德政碑刻作琬圭之形

以象征

墓主有品德

在圆首上刻半环形晕或螭龙象征龙吐

符瑞的

河龙出图

”,

方趺或龟趺象征

洛龟出书

”,

表示碑文颂辞自天而降

以弘扬墓主的丰德伟业

所以

我们把圆首有晕或雕刻螭龙

方趺或龟趺的汉

碑称为

琬圭

式汉碑

东汉晚期出现了螭龙首和圭首的混合型碑首

河北的

白石神君碑

刻于灵帝光和六年

(183),

龙圆首内刻圭形三角

三角内刻碑额五字[29](P145-

175)。

碑文叙述白石山高大宏伟

为白石神君歌功颂

记载了当地吏民竭力奉祀白石山神的事

这种

碑形更加证明了

河图洛书

天赐玄圭

的关系

表示祭祀白石神君乃是应顺天命

(

)

方首碑

———

木牍式汉碑

汉碑中除上述玄圭和琬圭的形状之外

还有一

种无碑首或碑首为弧形

一般称为方首碑或无首碑

这种汉碑大多是用于纯粹记事性的碑刻

例如

,《

瑛碑

为没有碑首的长方形碑

刻有司徒吴雄

司空

赵戒向桓帝奏请鲁相乙瑛为孔庙置百石卒史的奏章

以及对此事的赞辞

。《

礼器碑

为略带弧形碑首

阳记述鲁相韩勅造孔庙礼器

免除颜氏并官氏徭役

等功德

碑阴刻出资人名

。《

史晨碑

也是弧形碑

碑阳记鲁相史晨的上奏公文

碑阴记述史晨飨孔

子庙的盛况

在可知碑形的国内汉碑中

其他无碑

首的长方形碑还有

:《

祀三公山碑

立于安帝元初四

(117),

记述常山相冯君祭祀三公山的事[29](P9-

33);《

封龙山碑

立于桓帝延熹七年

(164),

无额无

穿

记述常山相蔡仑和长史沐乘祭祀封龙山的事[29]

(P58-81);

洪适

隶续

碑图所录

蜀郡属国辛通达李

仲曾造桥碑

也是长方形无首碑

立于桓帝延熹七年

(164),

碑文记述了蜀郡属国都尉辛君和丞李君使人

造桥的功绩[21](P159-160)。

上述这些汉碑纯属记事性的祠庙碑

有的甚至

刻有上奏朝廷的奏章

碑形为长方形或碑首稍带弧

形的样式

其形状可能来源于记事用或书写上奏文

的木牍之形

所以我们称之为

木牍

式汉碑

从全

国范围看

尚处在雏形期的早期墓碑也有呈长方形

例如立于顺帝永建三年

(128)

王孝渊碑

》,

首无穿

255、

上宽

91、

下宽

96、

23

厘米

呈上部

稍窄的长方形

碑文记述了王孝渊的生平

颂辞和刊

碑时日

工匠姓名等

这类汉碑只是模仿木牍的记

事性碑刻

与谶纬思想的关系不大

(

)

碑穿考

多数汉碑的上半部碑首下方凿有圆孔

直径大

10

15

厘米

这个圆孔被称为碑穿

有的碑穿

位于碑文上方

有的位于碑文中间而凿去数字

并不是所有的汉碑都有碑穿

上述第三类

木牍式

汉碑绝大多数没有碑穿

而第一类圭首碑和第二类

圆首碑则一般带有碑穿

没有碑穿的只有少数几例

例如

,《

张迁碑

圆首无穿

,《

白石神君碑

圆首内刻

圭形

无穿

我们检索

汉碑全集

所收汉碑

有穿者

35

去掉碑形不可知的残碑以及后代重刻或原碑早佚无

法判断原碑形的汉碑

9

碑首可见而有穿者

26

其中圭首有穿者

13

圆首有穿者

12

另有

一种

李孟初神祠碑

方首上部有穿[30](P719-728)。

有穿但碑形不可判断者有

:《

袁安碑

》、《

豫州从事尹

宙碑

》、《

甘陵相尚博碑

等首尾均残或碑首残

,《

柏淮源庙碑

》、《

圉令赵君碑

等为重刻

,《

淳于长夏

承碑

》、《

沛相杨统碑

等原碑早佚

仅凭拓本无法判

定碑形

这样我们可以总结出有穿的汉碑绝大多数

93

为圭首碑和圆首碑

只有

李孟初神祠碑

属于唯一

例外

圭首有穿汉碑和圆首有穿汉碑在数量比例上

基本一致

下面

再考察一下碑穿出现的时代

从全国现存

的汉碑看

最早带穿的汉碑是刻于安帝时期的

袁安

袁敞碑

》,

碑穿位于碑身中部

但两碑均残

原碑形已不可知

之后则是顺帝时期圭首有穿的

冀州从事冯君碑

》(141)[30](P455-464)和

北海相

景君碑

》(143),

然后是圭首的

三公山神碑

》(146)

敦煌长史武斑碑

》(147)。

所以可以肯定碑穿最

晚出现于东汉中期的安帝

顺帝时期

而且有穿圭首

碑早于有穿圆首碑

现存最早的带穿圆首汉碑是桓

帝时期的

孔谦碑

》(154

)

泰山都尉孔宙碑

(164

)。

同样

从汉碑定型和演化来看

圭首碑明

显早于圆首碑

首先定型的是圭首碑

之后才出现了

圆首碑

王思礼等在

汉碑源流

分期和碑形释义

中所说

“(

圭首碑

)

作为碑的一种形制

或晚于圆首

是没有统计数据支持的[31](P24-36)。

关于碑穿的作用

下棺

、“

丽牲

、“

说和

日月

说等四种

兹概述如下

。“

下棺

起源最早

影响也最广泛

唐代封演

封氏闻见记

碑碣条曰

:“

古碑上往往有孔

是贯繂索之遗像

。”

[32](P57-58)北宋的宋祁

宋景文笔记

》:

碑者施

于墓则下棺

施于庙则系牲

古人因刻文其上

。”

[33]此说来源于

礼记

·

檀弓下

有关

丰碑

的郑玄

谓下棺时斩大木如石碑形立于墓侧

木上穿孔以

装辘轳

天子四碑

诸侯二碑[17](P1310)。

出土的

见于凤翔秦公大墓

墓圹的南北两侧有两根大型

木柱

残高

1.7-2

直径

0.4

但并没有穿[34]

(P56-59)。“

丽牲

说适用于宗庙碑

碑穿用以栓系

祭祀用的牺牲和显示日影时辰

,《

仪礼

·

聘礼

谓宗

庙正中央有碑

郑玄注

:“

宫必有碑

所以识日景

阴阳也

凡碑引物者

宗庙则丽牲焉

以取毛血

宫庙以石

窆用石

。”[17](P1059)出土的宗庙碑见

于郑韩故城韩国宗庙遗址的大型石碑

325、

45、

25

厘米

圭首

直身

上部有两耳

两面磨光

偏下部位有穿[35](P162-163)。“

神主

说和

日月

说见于王思礼等的

汉碑源流

分期和碑形释义

,“

神主

说认为早期

袁安碑

袁敞碑

的碑穿

位于碑身中央

神主

穿中央达四方

的形制

一致

后来碑穿位置逐渐上移至碑首之下

赖非先

生认为

神主与圭首碑的形制完全一致

”,

进一步猜

圭首碑极有可能模仿了圭首神主

”[36](P10)。

日月

说仅适用于圆首带晕形碑

谓半弧形的晕象

征日月光环

下棺

说的

丰碑

为木制

是周代的制度

汉碑并不是同一种事物

况且

下棺

说无法解释为

何祠庙碑也有穿

例如

,《

三公山碑

立于灵帝光和

四年

(181),

圭首有穿

为祭祀三公山神的祠庙碑

;

仓颉庙碑

立于桓帝延熹五年

(162),

圭首有穿

;

李孟初神祠碑

无首有穿

碑形特殊

。“

丽牲

只适

用于宗庙碑

是否适用于墓碑尚缺乏必要的文献和

考古证据

。“

神主

以木制成

又称

木主

”,

神主是

前方后圆

形的

并不是圭首形的

,《

后汉书

·

礼仪

刘昭注引

汉旧仪

:“

高帝崩三日

……

做栗木

长八寸

前方后圆

围一尺

……

皇后主长七寸

九寸

在皇帝主右旁

高皇帝主长九寸

上林给栗

长安祠庙作神主

。”[6](P3148)“

日月

说只能解释

圆首带晕碑

而不适用于圭首碑

圭是佩玉

所以有孔

名之曰好或必

以穿绳佩

也称为穿

。《

周礼

·

春官

·

典瑞

驵圭

”,

玄注曰驵读作组

意为丝带

以丝带穿连六玉

故有

孔[17](P778)。《

周礼

·

考工记

·

玉人

:“

天子圭

中必

。”

郑玄注

:“

读如鹿车縪之縪

谓以组约其

中央为执之以备失坠

。”[17](P922)考古发掘出土的

一部分西周玉圭即有小孔

例如

1979

年出土于山东

济阳刘台子的西周早期玉圭

上窄下宽

窄端有一小

孔[37](P18-24);1986

年出土于河南平顶山北滍村一

号墓的西周晚期玉圭

上锐下方

靠近底边有一小孔

[38](P30-44)。

春秋战国时代也有不少穿孔圭

例如

吴大澄

古玉图考

记录

25

件玉圭

其中

20

件穿位

于上端窄部

,1

件穿位于中央

,4

件无穿

这些玉圭虽

然无法准确断代

我们推测以春秋战国时代居多

吴大澄考证云玉圭之孔可以穿绳以系于绅带之间

谓有一些孔尚留存穿绳的痕迹[39](P1-18)。

汉代的

玉圭大多数有孔

例如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两件西

汉早期玉圭

均上锐下方

下部有孔[40](P133-137)。

汉代

尚书璇玑钤

等纬书中多有

天赐佩玄圭

说法[8](P376),

龙鱼河图

说皇帝征伐蚩尤时

出玉圭为兵符

长一尺宽三寸

佩之以征

则擒蚩尤

[8](P1150-1151)。

从考古出土实物和文献记载来看

圭上是否有孔与圭的名称似乎并没有关联

更多在

于时间和地区上的差异[41](P11-25)。

如上文所述

我们认为圭首和圆首汉碑的形制来源于玉圭之形

碑穿则极有可能模仿玉圭的穿

同时

碑穿可能具有某种实际用途

我们认为碑

穿的可能实际用途是祭祀时观察日影

用以观天时

正四方

因为缺乏必要的文献记载

我们难以知道

04

其具体用途

结语

谶纬思想是两汉时期重要的社会思潮

盛行于

西汉晚期和新朝

泛滥于整个东汉时期

对当时的社

政治

经济

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们认为东汉中期开始大量出现的汉碑并非受到西

北非文化的影响

而是与当时社会的流行思潮谶

纬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汉碑的形制直接来源于谶纬

思想中作为祥瑞的玉圭之形

参考文献

:

[1]

顾颉刚

古史辨自序

[M].

石家庄

: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2]

任继昉

释名汇校

[M].

济南

:

齐鲁书社

,2006.

[3]

徐锴

说文解字系传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7.

[4]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M].

杭州

: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

[5]

周振甫

文心雕龙今译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6.

[6]

范晔

后汉书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65.

[7]

司马迁

史记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59.

[8]

安居香山等

纬书集成

[M].

石家庄

: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4.

[9]

吴毓江

墨子校注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93.

[10]

班固

汉书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62.

[11]

中日联合考古队

汉长安城桂宫四号建筑遗址发掘简报

[J].

考古

,2002,(1).

[12]

赵超

中国古代石刻概论

[M].

北京

:

文物出版社

,1997.

[13]

刘文鹏

埃及考古学

[M].

北京

:

三联书店

,2008.

[14]

刘文鹏等

古代西亚北非文明

[M].

福州

: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8.

[15]

金其桢

中国碑文化

[M].

重庆

:

重庆出版社

,2002.

[16]

陈立

白虎通疏证

[M].

吴则虞点校

北京

:

中华书局

,1994.

[17]

阮元

十三经注疏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0.

[18]

顾颉刚等

鲧禹的传说

[A].

吕思勉等主编

古史辨

:

第七册

下编

[C].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19]

裘锡圭

燹公盨铭文考释

[A].

裘锡圭

中国出土文献十讲

[C].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20]

陈宏天等

昭明文选译注

[M].

长春

: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4.

[21]

洪适

隶释

·

隶续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6.

[22]

高文

汉碑集释

(

修订本

)[M].

郑州

: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7.

[23]

永田英正

汉代石刻集成

·

图版释文篇

[M].

东京

:

同朋社

1994.

[24]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

侯马盟书

(

增订本

)[M].

太原

:

西古籍出版社

,2006.

[25]

李诫

营造法式

:

第一册

[M].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1954.

[26]

沈约

宋书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4.

[27]

陈寿

三国志

[M].

裴松之注

北京

:

中华书局

,1959.

[28]

谢雁翔

四川郫县犀浦出土的东汉残碑

[J].

文物

,1974,

(4).

[29]

杜香文

元氏封龙山汉碑群体研究

[M].

北京

:

文物出版社

2002.

[30]

徐玉立

汉碑全集

:

第二卷

[M].

郑州

:

河南美术出版社

2006.

[31]

王思礼等

汉碑源流

分期和碑形释义

[A].

中国书法家协

会山东分会等编

汉碑研究

[C].

济南

:

齐鲁书社

,1990.

[32]

封演

封氏闻见记

[M].

北京

:

中华书局

,2005.

[33]

宋祁

宋景文笔记

[A].

学海类编

:

第六十九册

[C].

上海

:

海涵芬楼影印本

,1920.

[34]

马振智

试谈秦公一号大墓的椁制

[J].

考古与文物

,2002,(5).

[35]

中国考古学会

中国考古学年鉴

1998[M].

北京

:

文物出版

,1999.

[36]

赖非

齐鲁碑刻墓志研究

[M].

济南

:

齐鲁书社

,2004.

[37]

德州行署文化局文物组等

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早期墓葬

发掘简报

[J].

文物

,1981,(9).

[38]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

平顶山市北滍村两周墓地一号墓发

掘简报

[J].

华夏考古

,1988,(1).

[39]

吴大澂

古玉图考

[M].

上海

:

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

光绪十

五年

[4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

满城汉墓

[M].

北京

:

文物

出版社

,1980.

[41]

周南泉

中国古代的圭

[J].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92,(3).

责任编辑

:

杨春梅

TheShapesofHanDynastyCarvedStoneandtheThoughtofDivination

LiuHai-yu

(SchoolofHistoryandCulture,ShandongUniversity,Ji’nan250100,China)

Abstract:HanDynastyCarvedStonewasthemostimportantstudyobjectofourcountrytraditionepigraphy,whichappearedfrom

themiddleofEasternHanDynastyandpopularedintheHuanandLingperiodsoflateEasternHanDynasty.ThethoughtofDivination

wasanimportantsocialideologicaltrend.ItflourishedintheAi,PingandXinMangperiodsoflateWesternHanDynasty,floodedin

thewholeperiodofEasternHanDynasty,andhadtheimportantinfluenceonallaspectsofthesociety.TheShapesofHanDynasty

CarvedStonewerenotreceivedtheinfluencefromthecultureofWestAsiaandNorthAfricabutthethoughtofDivination.Guiwasthe

directsourceoftheshapesofHanDynastyCarvedStone,whichappearedmassivelyastheauspiciousomeninthedivinationbooks.

Keywords:HanDynastyCarvedStone;teshapesofHanDynastyCarvedStone;thethoughtofDivination

14

本文发布于:2023-03-07 21:45: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1967091772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谶纬之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谶纬之学.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谶纬之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