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社会调研

更新时间:2023-03-07 21:33:22 阅读: 评论:0

win7开热点-怎么更改文件格式

社会调研
2023年3月7日发(作者:网络瘫痪)

实用文档

第一章

1.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定义:

⑴社会调查是收集社会资料或社会事实的行为。(即资料收集,属于感性认识)

⑵社会调查是对某种社会事实(社会现象及其规律)进行完整的认识过程,既有资料搜集活

动,又有分析研究资料等活动。

(即资料收集+资料分析,属于理性认识)

⑶社会调查既是认识社会的认识行为,又是改造社会的社会实践行为。

(资料收集+资料分析+改造社会,属于认识+实践)

2.人类求知的方法:权威法、经验法、思辨法、科学法

3.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或部分,即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及技

术(程序、工具等)。

4.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体系。社会研究中

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

五种观点

历史的观点:一个事物的过去、现在、未来是有联系的。

社会的观点:一种社会事实用另一种社会事实来解释。

透视的观点:研究社会问题,发现社会运行规律

机率的观点:概率的规律

整体的观点:整体的角度,部分与部分相互作用的角度

5.社会学研究方法:指的是从事社会学经验研究的方法,而非理论研究的方法。

6.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

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特征: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

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7.社会研究中的困难:人的特殊性(主观能动性)、研究的干扰性(研究本身会改变研究对象

相关行为)、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道德伦理)、保持客观性的困难(价

值中立、价值有涉)。

8.社会研究有四种主要的研究方式,即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其中每

一种方式都具备某些基本的元素或特定的语言,构成一项具体社会研究区别于其他的社会研

究的明显特征。

9.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方法论与研究方式之间,研究方式与具体方法和

技术之间,都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

10.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不同的方法论主张在经验研究中则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探求知识

的方法。其一是科学主义的,其二是自然主义的。定量研究方式与定性研究方式则可以说是

这两种方法论的最集中体现,它们是我们在社会研究过程中可以采取的两条途径,二者之间

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在社会研究者认识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它们发挥着各不相同的作用。

11.社会研究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确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

具、资料的收集、资料处理与分析、结果的解释与报告。

实用文档

第二章

1.理论:通常指的是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命题。

理论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

关的命题。通常可将理论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宏观理论、中层理论和微观理论。由于实践上

的原因,研究者在一项具体研究中所涉及的,通常并不是宏观意义上的理论,而是那种相对

简单、相对具体、相对小型的理论,即那些中观层次的理论和微观层次的理论。

⑴特征:理论来自于经验的实践;是一种抽象的、系统的认识;目标是对经验现实作出解释。

⑵构成要素:概念、变量、命题和假设。

⑶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有三个,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解释范围越广发的理论越是好

的理论;解释越精确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结构越简练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

⑷理论研究方法: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法(把宇宙系、生物有机体、自动机械系等理

论通过类比使它进入社会,但失误率较高)、联结法(把若干个解释力较弱的命题联系在一起,

共同解释意见事情,这样解释力会加强)

⑸理论检验的步骤:①详细说明待检验的理论;

②由理论导出(演绎出)一组概念化的命题;

③用可检验的命题形式即假设的形式重述概念化的命题;

④收集有关的资料;⑤分析资料⑥评价理论。

2.概念: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食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这里的概念是科学的概念构建的概念)

⑴来源:日常用语、移植、创造、吸收

⑵作用(功能):分类、比较、计量、设模

⑶类型:变量和常量

变量:具有一个以上不同的值(不同的子范畴、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亚概念)的概念。

自变量: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并用X来表示。

因变量:指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变化的变量,并用Y表示。

中介变量:出现在更为复杂一些的因果关系中的第三个变量。它在自变量和因变量的联系中

处于二者之间的位置,表明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一种方式或途径。

常量: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取值的概念

⑷概念的关系:

①相关关系:一个或两个概念之间按照一定的方向发生相应变化的关系(正相关、负相关、

线性相关、曲性相关)

②因果关系(常用于实验法)

确定的条件:A与B存在关系;A与B的关系不是由别的因素造成的(控制变量);A的变化

先于B的变化

类型:单/双/多因果关系

③假相关关系:看上去存在关系,但实际上没有关系

⑸界定方法:直接性界定、操作性界定、理论性界定

⑹概念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有用的概念所指的现象必须至少是潜在可观察的;

有用的概念必须是精确的;有用的概念是具有理论重要性的概念。

3.命题:是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4.假设:是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社

会研究中最常用的命题形式是假设)

⑴来源:理论学习、事实掌握、想象力的共同产物

⑵三种陈述方式:条件式陈述、差异式陈述、函数式陈述。

条件式陈述的表达形式是“如果A,则B“

实用文档

差异式陈述的表达形式是“A不同,B也不同”或“A不同,B相同”

函数式陈述的表达形式是“A是B的函数:A=f(B)”

5.研究假设:也叫理论假设。它是根据已有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对求知事实及其规律提出

的一种不完备的尚待验证的设想与推测。

⑴条件:

①在某个领域所提出来的假设,不应与该领域已证实的正确理论相违背;

②假设不能与已知的和验证过的事实发生矛盾;

③假设必须具有一定想象力;

④假设必须可验证。

⑵作用:

①是设计调查方案的指南;

②是搜索材料的向导;

③是探索客观真理的桥梁。

6.理论与研究的关系(相互的作用——简答)

⑴社会学知识的积累和发展过程,包含两个相互依存的方面:理论与研究。二者缺一不可,

相辅相成;没有理论,经验性的社会研究工具的使用就是经验主义。而缺少经验性的检验,

关于社会的理论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或轻率的意识形态;研究的理论携手共进才能增加人们

对社会世界的认识。二者对于对方都有十分重要的贡献和影响。

⑵理论对经验研究的作用:

①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背景,为研究提供特定视野和概念框架;

(这种基础和背景的作用首先是从研究课题的角度来说的。具体的社会研究课题有两个最基

本也是最重要的来源:一是现实,二是理论。)

②理论指导研究的方向;③理论提供研究的解释

⑶经验研究的理论功能:

①经验研究中所获得的那些“不期而遇,异于寻常而有关全局的资料”,常常成为某种理论的

开创者。——霍桑效应

②如果说前述的偶发机遇模式把注意力集中在迫切要求解决的明显的矛盾上,那么,“重整理

论的模式“则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到目前为止被忽视了,但却是有着重要关系的事实上,

正是这些被忽视的事实迫切要求扩展和改善原有的概念系统。实际社会研究中人们往往会发

现一些新的、原有理论框架和概念系统并未注意的事实,它迫使研究者把这些新的变量与一

个具体的理论相结合,导致原有理论的重整;

③经验研究中的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的运用大大地拓展了研究者探索现实、建立理论和

检验理论的能力;

④经验研究促使概念的澄清。

7.直接由概念构成的是命题,而理论则是由一组命题构成的。如果把概念称为建筑理论大厦

的“砖石“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命题说成是建筑理论大厦的“预制板”

8.研究执行四个主要功能以帮助和决定理论的发展。这四个功能是:开创理论、重整理论、

扭转理论、廓清理论。——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提出

9.概括:指的是对现象反复出现的规律或特征的总结,或者是对变量之间反复出现的某种相

互关系的一种说明。

实用文档

第三章

1.选题

⑴选题的标准:

①重要性:是指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

②创造性:也称创新性或独特性,指的是研究问题应具有某种新的东西,具有某种与众不同

的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③可行性:指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

④合适性:指所选择的的研究问题最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

⑵四条标准间的联系:重要性是最基本的标准;独特性则是在它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标准;

可行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问题选择中的决定标准;合适性则是在前三条标准的基础上提

出的更进一步的标准。这四条标准层层深入,从几个不同的侧面,将一个理想的研究问题,

从最初众多不成熟的想法,思路和问题雏形中,逐渐分离出来。

⑶选题的重要过程--研究问题的明确化:指的是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

陈述,以达到将最初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晰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和

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问题的目的。

方法: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在将宽泛问题转化为狭窄问题的过程中,文献回顾具有十分重

要的作用);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问题须清楚明白;除了单纯的描述研究外,问题的

陈述必须至少包括两个变量;问题陈述必须是可检验的)

2.文献回顾:也称为文献考察或文献评论,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

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或者说,就是一个系统地识

别、寻找、考察和总结那些与我们的研究有关的文献的过程。

⑴注意与“文献法”的区分—辨析(文献法是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

⑵作用: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研

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资料。--简答

⑶如何进行文献回顾?--简答

①文献回顾的过程通常包括三项任务:

查找相关的文献、对文献进行选择、实际阅读和分析文献。

②社会研究最主要的文献来源通常包括三个部分:相关的著作、相关的论文、相关的统计资

料和档案资料。

③如何选择阅读的文献?

a.根据文献的相似性来选择。文献中所研究的变量、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所使用的样本类型、

所依据的理论框架与自己的研究越相似越好,相似的方面越多的越好;

b.根据发表的时间来选择。这种选择近期研究的原则来源于科学的累积性质。一般来说,在

其他方面的情况差不多时,时间越近的研究越有用;

c.根据研究者在该领域中的学术影响以及是不是权威来选择。

④如何进行文献阅读?

对相关文献的阅读是一项既需要时间、耐心和细致,同时也需要敏锐和效率的工作。需要注

意的内容是:每一项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背景;该研究的方法;该研究的主要结果;自己

对该研究的评价。

实用文档

第四章

1.研究设计:指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出探索特定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具体策略,确

定研究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以及制定详细的操作步骤及研究方案等等。

研究设计具体方案的内容包括:

⑴说明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⑵说明研究的内容;⑶说明研究的理论假设;

⑷说明研究的分析单位和抽样方案;⑸说明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⑹说明研究人

员的组成、组织结构及培训安排;

⑺确定研究的时间进度和经费使用计划。--问答

2.研究目的:探索、描述和解释

⑴探索性研究:是一种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认识,

同时为今后更周密、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

⑵描述性研究:是一种对所研究的总体或某种现象在某些特征上的分布状况进行描述的研究

类型。它所关注的焦点通常不在于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分布,而在于回答这种分布是怎样的。

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收集资料,发现情况、提供信息。

⑶解释性研究:指的是那种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各

种“为什么”的社会研究的类型。

3.研究性质上可划分为理论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

⑴理论性研究:指那些侧重于发展有关社会世界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侧重于建立或检验各种

理论假设的经验研究。

⑵应用性研究:指那些侧重于现实社会问题、有针对性地提供特定的社会政策的经验研究。

4.分析单位:一项社会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也就是研究中将被分析和描述的对象。

(注意:分析单位是“以谁为对象”,而调查单位是“向谁调查”)

五种类型: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社会产品。

5.时间维度可分为横向的和纵向的。

⑴横向研究:即横剖研究,指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研究资料,并用以描述研究对象在这一时

间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这一时间点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⑵纵向研究:指在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

同现象前后之间的联系。

纵向研究的类型:

⑴趋势研究:指对一般总体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

⑵同期群研究:又称作人口特征或组成共同特征组研究,指的是对某一特殊人群随时间推移

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⑶同组研究:即定组研究或追踪研究,指的是对同一组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第五章

1.测量: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

过程。

⑴四个要素—填空:

①测量客体,即测量的对象;

②测量内容,即测量客体的某种属性或特征;

③测量法则,即用数字和符号表达事物各种属性或特征的操作规则;

④数字和符号,即用来表示测量结果的工具。

⑵测量层次分为四种: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定比测量

实用文档

四个层次的特征及举例

①定类测量:将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的名称或符号,确定其类别。

其数学特征主要是类别区分,即等于或不等于(或属于与不属于),其所分的类别具有穷尽性

和互斥性,其本身具有对称性和传递性这两种属性。

如:性别、职业、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特征的测量

②定序测量:按某种特征或标准将对象区分为强度、程度或等级不同的序列。其数学特征是

类别区分和次序区分(即大于或小于),具有对称性和不对称性。

如:文化程度、城市规模、社会地位、生活水平、住房条件、工作能力等测量

③定距测量:将社会现象或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和等级,确定它们相互之间不同等级的间

隔距离和数量差别。其数学特征包括以上两种及距离区分(加或减)

如:智商、气温、公元年代等测量。

④定比测量:其数学特征具有以上三种测量的全部性质及比例区分(乘或除),且具有一个绝

对的零点(有实际意义),

如:收入、年龄、出生率、性别比、离婚率、城市的人口密度等测量

各层次间的关系

测量层次由低到高,逐渐上升。高层次测量具有低层次测量的所有功能,即它可以测量低层

次测量可以测量的内容,也可以测量低层次测量无法测量的内容;同时,高层次的测量还可

以作为低层次的测量处理。

⑶对概念的复合测量有两种方式:指数和量表。

①指数就是由多个不同的回答所构成的一个简单累加的分数;

②量表用来测量人们的态度、看法、意见、性格等内容的一种量化工具。它是一种具有结构

强度顺序的复合测量。即全部陈述或项目都是按一定的结构顺序来安排,以反映出所测量的

概念或态度所具有的各种不同的程度。

⑷测量的评估——信度和效度

①信度:即可靠性。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的结果相一

致的程度。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所测的事物或

变量。

类型:再测信度、复本信度、折半信度

②效度:即准确度,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索要测量

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类型:表面效度、准则效度、构造效度

③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测量的信度与小弟之间存在着某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效度是以信度为基础的,

缺乏信度的测量肯定也是无效度的测量。效度是信度的充分条件,信度是效度的必要不充分

条件(有效度,必有信度;无信度,必无效度)。具有很高信度的测量并不意味着同时也具有

高效度;一个优良的测量指标必须同时具备信度和效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调查来的资料室

可靠和有用的。

2.指标:表示变量含义的具体事物。

3.操作化: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它是对那些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

进行具体测量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

操作化过程包括两方面:澄清与界定概念、发展测量指标。

实用文档

第六章

1.总体:是构成它的所有元素的集合;元素:是构成总体的最基本单位;

2.样本:是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

3.参数值:即总体值,它是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总体中所有元素的某

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4.统计值:即样本值,它是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样本中所有元素的某

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5.抽样:是从组成某个总体的所有元素的集合中,按一定的方式选择或抽出一部分元素(即

抽出总体的一个子集)的过程

抽样方法: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

⑴概率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段抽样(以家庭为分析单位)

整群抽样: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些小的群体然后由所抽取出的若干小群体内的所有元素构

成的样本

多段抽样:包括户内抽样——Kish选择法、PPS抽样——概率与元素的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抽

⑵非概率抽样:

偶遇抽样(注意不是随机抽样)、判断抽样、定额抽样、雪球抽样

注意:各方法的具体操作及差异—操作或辨析题

6.影响样本容量(规模)确定的因素:总体的规模、推断的把握性与精确性、总体的异质性

程度、研究者所拥有的经费、人力和时间

7.对比分层抽样和定额抽样

同:都依据某些特征对总体进行分层。

异:a.目的不同:分层抽样进行分层,一方面是要提高各层间的异质性与同层中的同质性,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照顾到某些比例小的层次,是的所抽样本的代表性进一步提高,误差进一

步减小;定额抽样目的在于要抽选出一个总体的“模拟物”,注重的是样本与总体在结构比例

上的表面一致性。

b.抽样方法不同:分层抽样完全依据概率原则,排除主观因素,客观地等概率地到各层中进

行抽样;定额抽样是通过主观的分析来确定和选择组成这种模拟物的成员

8.对比偶遇抽样和随机抽样

同:都排除了主观因素的影响,纯粹依靠客观机遇来抽取对象

异:偶遇没有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同等的被抽中的概率,那些最先被碰到的,最

容易见到的,最方便找到的对象具有比其他对象大得多的机会被抽中;随机完全依据概率原

则,可以保证总体中每一个成员都具有同等的被抽中的概率。

9.抽样单位:一次直接的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

10.抽样框:即抽样范围,指的是一次直接抽样时总体中所有抽样单位的名单

11.关于调查对象的选择

(1)普查:实点调查(人口)--周期性进行,对象多,内容少,代价大

(2)个案(2-3个,50以内)--适用于反常、少见及新产生的现象

(3)典型调查(点面结合):选典(代表座谈会)—分化(分类选典)、未分化(全面选典)

(4)抽样调查(问卷)

实用文档

第七章

1.社会调查资料收集方法——三大类七中法

问询法:问卷法、访谈法、电话调查法

现场法:观察法(见第十章)、实验法(见第八章)

隐蔽法:痕迹法(累积法、磨损法)、文献法(见第九章)

2.问卷法

⑴为什么最常用?

社会总体的异质性日益增强,社会生活现象越来越复杂;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社会统计

指标的建立,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完善,也都为问卷调查法的广泛运用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

件。

⑵问卷的结构: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及答案、编码及其他资料

⑶怎么提问题?(合理、科学、艺术)--问答或设计问题

①需不需要问,是否对所有人合适(合理);

②单一性标准,中性化问题(不带倾向性),问题明确化(科学);

③委婉、间接、消虑、虚拟、援助(艺术)

问题排列原则:先封闭,后开放;先简单,后复杂;先客观后主观;先一般,后特殊;同类

合并。

⑷问卷法的优缺点

①优点:不受地域空间限制;具有很好的匿名性;便于资料定量分析;能够排除人为干扰;

节省人力财力时间

②缺点:适用范围有限制;对被调查者的文化水平有要求;回答率往往难以保证;不能保证

填答问卷的环境和填答的质量。

⑸问卷问题的形式:填空式、是否式、多项选择式、矩阵式、表格式、限选式、排序式

⑹问卷设计原则:

①出发点:为回答者着想

②对阻碍问卷调查的因素有明确认识:主观障碍:畏难、顾虑;客观障碍:阅读/理解/表达

/记忆能力限制

③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卷设计的问题:调查目的、内容、样本性质、资料处理分析方

法、问卷使用方式、影响

⑺答案设计的注意点:穷尽性(答案包括所有可能的情况)、互斥性(答案之间不能交叉又重

叠或相互包含)、全面性、符合社会实际、语言简练明确,少而精

⑻问题的数量要依据调查的内容,样本的性质,分析的方法,拥有的人力、财力、时间等各

种因素来决定,没有固定标准。但一般来说,问题不宜太多,问卷不宜太长,通常以回答者

在20分钟以内完成为宜,最多也不要超过30分钟。

⑼相倚问题:指的是在前后两个(或多个)相连的问题中,被调查者是否应当回答一个(或

后几个)问题,要由他对前一个问题的回答结果来决定,即前一个问题作为“过滤性问题”。

⑽调查员的条件:诚实与认真、兴趣与能力、勤奋负责、谦虚耐心

培训调查员的方法:①研究人员向全体调查员介绍该项调查研究的计划、内容、目的、方法,

及其与调查项目有关的其他情况,就调查访问的步骤、要求、时间安排、工作量、报酬等具

体问题进行说明;

②介绍和传授一些基本的和关键的调查访问技术,组织调查员集中学习调查员须知、调查问

卷、调查员手册等材料,特别是要逐字逐句、逐条逐项弄清楚调查问卷的全部内容、提问方

式、填写方法、注意事项;

③进行模拟调查或访问实习;

④建立起相互联系、监督和管理的办法及规定,保证正式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实用文档

3.访谈法:

⑴结构访谈(标准化):依据事先设计的问卷和固定的程序进行的访谈,要求访谈过程、访谈

内容、访谈方式等方面都尽可能统一,做到标准化

⑵半结构访谈(半标准化)

⑶非结构访谈(非标准化):只有一个访谈的主题或范围,由访谈员与被访者围绕这个主题或

非为进行比较自由的交谈。

①特征:应用范围比较广泛、适用于多种被访谈者、比较适用于小范围内的调查。

②接近访谈对象的技巧:约定要提前、称呼要恰当、衣着要得体、接近要积极

③提问的技巧:问题要灵活、方法要合适、语言要通俗、预期要恰当

④追问的类型:直接追问、迂回追问、反感追问

⑤听取回答的技巧:排除各种听的障碍;做出对回答的恰当反应

⑥访谈的记录:现场记录、事后记录

第八章

1.实验法(适合因果推论):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

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2.三对因素:自变量与因变量、前侧与后侧、实验组与控制组

3.影响实验正确性的因素:⑴重大事件的影响;⑵实验对象的发育所造成的影响;⑶前后测

环境不一致的影响;⑷初试—复试效应的影响;

⑸实验对象选择和缺损的原因。

4.实验的分类:实验室实验和实地实验、标准实验与准实验、双盲实验(在一项实验中,实

验刺激对于实验对象和参与实验的观察人员来说都是未知的,即究竟是实验组还是控制组被

给与了实验刺激,参与实验的双方都不知道,实验刺激室友实验人员和实验对象以外的第三

者任意分派和给定的)

5.实验研究中,研究者为了创造出两组相同的对象,往往采用两种方法:匹配和随机指派

匹配:指的是根据各种标准或特征,找出两个完全相同或几乎完全相同的实验对象进行配对,

并将其中一个对象分到实验组,而将另一个对象分到控制组的方法。

其有三个方面的困难:现实中往往会没有足够的对象供我们选择;研究者只能在那些他们已

经意识到的对因变量可能有影响的变量上进行匹配;人们的有些特征在实践上是很难操作化

为具体的,可观测的指标的。

第九章

1.文献研究: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

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

类型:内容分析、二次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

⑴内容分析:指的是这样一种研究技术,它对各种信息传播形式的明显内容进行客观的、系

统的和定量的描述和分析。

⑵二次分析:即第二手分析,指的是对那些由其他人原先为别的目的收集和分析过的资料所

进行的新的分析。

①步骤:选择研究的主题;寻找合适的资料;对资料的再创造;分析资料

②优点:省钱、省时、省力;可以使研究人员从复杂、辛苦的收集原始资料的工作中,以及

单调枯燥的数据登录、输入等工作中解脱出来,以便能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分析他的资

料;特别适合于比较研究和趋势研究。

④缺点:其所用资料的准确性或适用性不足

实用文档

⑶文献研究的特点

①优点:无反应性;费用低,省钱省时;可以研究那些无法接触究对象;适于作纵贯分析;

保险系数相对比较大

②缺点:许多文献的质量往往难以保证;有的资料室不易获得的;许多文献资料由于缺乏标

准化的形式,因而难以编码和分析;效度和信度存在一定的问题。

⑷文献法的作用与适用范围:适用于历史性调研课题;常用于社会调查的准备阶段;适用于

可有的放矢地确定课题;具有深度回顾功能

第十章

观察:即实地观察法,是调查者根据一定调查目的,凭借自身感觉器官和其他辅助工作,从

社会生活现场直接搜集资料的调查方法。

⑴类型:直接观察法与间接观察法;结构性观察与非结构性观察;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⑵特点:

①优点:观察活动有目的,有计划;观察对象处于自然状态;

②缺点:资料缺乏信度;观察过程受观察者个人因素的影响;观察内容是观察对象的外显行

为;观察手段凭借感官借助工具

⑶观察者的角色:四种角色说——戈尔德

完全参与者(研究者身份隐蔽)+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研究者身份公开)——参与背景中的

活动

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公开)+完全观察者(隐蔽)——不参与背景中的活动

⑷观察误差减少的方法:努力提高观察者的自身素质;设法减少观察活动对观察对象的影响;

力求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采取多人多组,重复对比观察;提高观察设计、观察工具的科学

性、注意观察记录的核查、利用现代化的观察仪器。

第十一章

1.资料的整理包括:资料的转换、录入、清理

2.资料的审核:指研究者对所收集的原始资料(主要是问卷进行初步的审阅、核对,剔除乱

填、空白和严重缺答的废卷,使得原始资料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3.单变量统计分析(计算题)

90%的置信度——Z=1.6598%的置信度——Z=2.33

95%的置信度——Z=1.9699.5%的置信度——Z=2.81

99%的置信度——Z=2.5899.9%的置信度——Z=3.30

第十二章

定性资料:研究者从实地研究中所得到的各种以文字、符号表示的观察记录、访谈笔记,以

及其他类似的记录材料。

特点:来源的多样性、形式的规范性、不同阶段的变异性

第十三章

1.研究报告:是反映社会研究成果的一种书面报告

(1)类型:描述性报告和解释性报告;学术性报告和应用性报告;定量研究报告和定性研究报

(2)一般结构:导言、方法、结果、讨论、小结或摘要、参考文献、附录

或引言、资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小结与讨论。--简答/填空

本文发布于:2023-03-07 21:33: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1960021771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社会调研.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社会调研.pdf

标签:社会调研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