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7日发(作者:春节乐曲)武经七要介绍
1、《孙子兵法》
中国古代兵书,列为《武经七书》之首。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隋书·经籍志》载为“吴将孙武撰”。它是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全书共13篇 ,5900余字。该书历代都有著录。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书《 孙子兵书 》及《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均有“十三篇”《孙子兵法》的明确记载。《汉书·艺文志》作“《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隋书·经籍志 》著录则有2卷、1卷的不同卷本。《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作“《孙子兵法》十三卷”。《宋史·艺文志》则有多种注本的著录,但不论卷数多少均为13篇。银雀山竹书《孙子兵法》为迄今最早的传世本,惜为残简,不能窥其全貌。现存的重要版本有南宋宁宗时所刻《十一家注孙子》3卷足本 ,宋刊《武经七书》本 ;另有西夏文本以及其他明、清以来各家注本50余种。现有日 、法 、英 、俄 、德、捷等译本,已翻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2、《吴子》
《吴子》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兵书,为吴起所作。吴起(?~公元前381年),卫国左氏(今中国东部山东定陶县西)人,战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家,曾经拜左丘明的弟子曾申为师,后来在鲁国为将,屡立战功,此后又到魏国做将军。魏文侯派他率兵攻秦,几次打败秦军,因功被任命为西河郡守。在魏国他帮助魏温侯推行法家政策,进行改革。当时秦国军队在靠近魏国的边境上建立了一个叫小亭的军事要塞。为了占领这个要塞,吴起下令,先登上小亭的士兵,赐予大夫之官职,同时赏赐上等的田宅,在重赏之下魏军终于占领了小亭。到魏武侯时,吴起受到排挤,只好离开魏国,到了楚国。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相当于宰相,主持楚国变法。楚国因此而强盛起来。楚悼王死后,宗室叛乱,吴起最后被杀于楚悼王灵柩前。
《吴子》共上下两卷,有《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六篇。基本采用魏文侯、武侯与吴起问话、对话的形式,共三十三章。
3、《司马法》
中国古代兵书,《武经七书》之一。其编纂成书时间约在战国中期。《汉书·艺文志》称《军礼司马法》155篇。《隋书·经籍志》称《司马法》3卷,题为司马穰苴撰,其后著录多因袭此说。今本只存1卷5篇: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有《续古逸丛书》影宋本及明清《武经七书》系统诸本。司马穰苴即田穰苴,因其任大司马故名。关于他的生平,史书记载不尽相同。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载,当为春秋末期齐国
人。齐相晏婴认为他“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推荐于齐景公任将军。他治军严整,执法不阿,精于兵法,以战胜晋、燕,名于后世。《司马法》在对战争的态度上主张“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同时认为“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司马法》所述经国治军思想的核心是礼、仁、信、义、勇、智“六德”,强调“以仁为本” ,“以礼为固” 。在作战方面主张要先行“五虑”(谋划),创造取胜条件。在阐明军事原则时,注意从众寡、轻重、治乱、进退、难易、固危、强静与微静、小惧与大惧等各种关系分析问题;用相为轻重的观点去判断敌对双方变化,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司马法》为历代兵家所重视。
4、《三略》
中国古代兵书,《武经七书》之一。又称《黄石公记》、《黄石公三略》。所谓《三略》,意为上、中、下三卷韬略,共3800余字。相传其源出于太公姜尚,经黄石公推演以授张良,故旧题黄石公撰;《隋书·经籍志》称“下邳神人撰”。均不可考。约为秦汉之间无名氏作品。今存有《续古逸丛书》影宋本及明、清《武经七书》本等。《三略》是一部从政治与军事关系上论述战胜攻取的兵书。值得重视的是,它对将帅、士兵和民众的各自作用作了中肯的论述,指出,“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破敌者,众也”,“庶民者,国之本”,“以弱胜强者,民也”。《三略》 上中两卷是对前人兵法《军谶》、《军势》的征引和发挥,下卷则是作者的论述。
5、《六韬》
中国古代兵书,《武经七书》之一。《隋书·经籍志》注云“周文王师姜望撰”,实际为后人所著,成书约在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间。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的西汉初期墓葬曾有《六韬》残简出土。该书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6卷,共60篇,其中部分内容已佚失,清人孙同元、王仁俊等均辑有《六韬逸文》。其版本有《续古逸丛书》影宋本及明、清《武经七书》本等。
《六韬》重视政治上胜敌。在作战指导上,它力主引兵深入诸侯国的进攻战,指挥专一,因情用兵。在使用兵力上,主张“必有分合之变”;围城攻邑则要集结三军。在军队建设上,要求将领具备勇、智、仁、信、忠等德行和“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的风范;要求执行严格的战场纪律。在训练方面,主张从单兵训练开始,一人教成十人,十人教成百人,乃至百而千,千而万,万而合成三军之众进行大操练、大演习。对于作为后备兵员的农民,则要求通过农事活动进行训练,培养战斗意识,
以寓兵于农。该书除继承发展前人有关军事思想外,还具备许多自身的特点。诸如:《王翼》篇描述了当时军队指挥机构的情况,说“将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并阐明其各自职责。如此完整系统地论述参谋机构及参谋人员的称谓职务 ,这在中国古代兵书中是罕见的。《六韬》对后世有重大影响,张良、刘备、诸葛亮、孙权都重视《六韬》,《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它,继《通典》后,唐人著书论兵也多引用它。宋、明、清对《六韬》注释、集释、汇解者,也不乏其人。在中国军事学术史上具有较高地位。
6、《尉缭子》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书,《武经七书》之一。
《尉缭子》一书,对于它的作者、成书年代以及性质归属历代都颇有争议。一说《尉缭子》的作者是梁惠王时的隐士,一说为秦始皇时的大梁人尉缭。一般署名是尉缭子。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书中杂家类著录《尉缭》29篇,兵形势家类著录《尉缭》31篇。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尉缭子》残简,说明此书在西汉已流行,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代。
《尉缭子》的军事思想具有战国时代的特色,颇有价值。宋元丰年间(1078—1085),被定为《五经七书》之一,为武学科举必读的兵学教材。
7、《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一部记录唐朝名将李靖的军事思想的兵书。也是《武经七书》之一。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又称《李卫公问对》,简称《唐李问对》。旧题李靖所撰。由於新旧唐书都没有此书的记载,所以许多人怀疑此书是伪作。北宋陈师道等认为是宋人阮逸伪托,元朝马端临则认为是宋神宗熙宁年间王震等人所校正。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是熟悉唐太宗、李靖的思想的人根据他们的言论所编写的。此书是以唐太宗和卫国公李靖关於军事问题的问答形式编成。
该书继承并发展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军事思想,并提出了一些新的军事理论,备受历代的重视,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收入到《武经七书》中,作为武学科举的必读教材。南宋戴少望《将鉴论断》称其:「兴废得失,事宜情实,兵家术法,灿然毕举,皆可垂范将来。」
该书另一重要贡献在於:对《孙子兵法》战略战术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和阐述,例如奇正,攻守,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