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梁衡散文好句摘抄
篇一:梁衡散文阅读《追寻那遥远的美丽》附答案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梁衡快二十年了,总有一个强烈的向往,到青海去
一趟,这不只是因为小学地理上就学到的柴达木、青海湖的神秘,也不只是因为
近年来西北开发的热闹。另有一个埋藏于心底的秘密,是因为一首歌,那首《在
那遥远的地方》,还有它的作者,像一个幽灵似的王洛宾。大概是上天有意折磨,
直到今年夏末,才有缘去朝圣。当汽车翻过日月山口的一瞬间,就像一个千磨万
难之后到达西天的唐僧。日月山口是当年藏王亲迎文成公主的地方。山下是一马
平川,绿草如茵,起起伏伏地一直漫到天边。远处有一汪明亮的水,那就是青海
湖,是配来映照这蓝天白云的镜子。我们的车像撒欢的马驹,追着天边的云朵,
路边闪过金色的彩带,那是一片片正在开花的油菜。微风掠过草面,送来一阵远
古的苍茫。那首歌就诞生在这里,青海湖边这片被称为金银滩的草原。这里的草
不像新疆的草场那样高大茂密,也不像内蒙古的草场那样在风沙中透出顽强,它
细密而柔软,蜷伏在地上,如毯如毡,将大地包裹得密密实实,不见黄沙不见土,
除了水就是浓浓的绿。草地上虫草、人参果、秦艽等中药材随处可见。牛羊漫过
天边,帐篷旁闪过姑娘的彩裙,牧人悠然挥鞭带着他的歌声翻过山梁。老鹰发现
了什么,在低空一圈圈地盘旋。这真是金银一般的草场。当年二十六岁的王洛
宾采风到这里,十七岁的卓玛姑娘用鞭子轻轻地抽了他一下,含羞拍马远去。这
倩影绕心三日,挥之不去,终于幻化为一首美丽的歌———在那遥远的地方——
这首歌永远定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卓玛一辈子也没有想到她那轻轻的一鞭会抽出
一首世界名曲。当后人听着这首歌时,总想为它注释一个具体的爱情故事,殊
不知这里不但没有具体的爱,就是在作者的实际生活中也没有找到过歌唱着的甜
蜜。王洛宾好像生来就负有一种使命,总是去追寻美丽,美丽的旋律,美丽的情
感。王洛宾是美令智昏,乐令智昏,他认为生活甚至生命就是美丽的音乐。他一
入社会就直取美的内核,而不知这核外还有许多坚硬的甚至丑陋的外壳。所以他
一生屡屡受挫,他活了八十多岁,有三年是坐国民党的监狱,有十五年坐共产党
的监狱,又有十五年的时间是被控制使用,直到1982年六十九岁时,才正式
平反,恢复正常人的生活,1992年七十九岁时,中央电视台首次向社会介绍
他的作品。这时,全社会才知道那许多传唱了半个世纪的名曲原来都是出自这个
2
白胡子老头儿。这时,离他的生命终点只剩下两三年的时间。王洛宾的生命是以
歌为主线的,信仰、工作,甚至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成了歌的附属,就像一棵树
干上的柔枝绿叶。1937年,他到西北,这本是一次采风,但他被那里的民歌
所迷,就留下不走了。他在马步芳和共产党的军队里都服过役,为马步芳写过歌,
也为王震将军的词配过曲,他只知音乐而不知其余。他像草原上一只渴急的黄羊,
见到一点水光,就拼命地向这惟一的目标冲去,至于路边的石块荆棘,他全没有
看见。在音乐的感召下,他是一个勇敢的先锋,而对音乐之外的一切,他却是不
屑一顾。在劳改服刑时他宁可用维持生命的一个小窝头,去换取人家唱一曲民间
小调。他也曾灰心过,有一次他仰望厚墙上的铁窗,抛上一根绳,挽成一个黑洞
似的套圈,就要通向另一个世界时,一声悠扬的牧歌,轻轻地飘过铁窗。他分明
看到了铁窗外的白云红日,嗅到了原野上湿润的草香。他终于没有舍得钻进那个
死亡隧道,三两下扯掉了死神递过来的接引之绳。我们至今不知道这是哪一位牧
人的哪一首无名的歌,这也是一根“卓玛的鞭子”,又一回轻轻地抽在了王洛宾
的心上。这一鞭,为我们抽回来一只会唱歌的老山羊,一个伟大的音乐家。23.下
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当汽车翻过日月山
口的一霎间,我就像一个千磨万难之后到达西天的唐僧。”一句表明作者既有实
现夙愿的喜悦,又有历经艰辛到达目的地的欣慰。B.王洛宾能写出定格在世界
文化史上的作品,是因为他找到了自己实际生活中没有找到的“歌唱中的甜
蜜”。C.作者写王洛宾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其实道出了现在的人们不能创作
出伟大音乐作品的原因。D.文章以“追寻”为明暗两条线索,明写了作者对遥
远的青海湖金银滩美景的追寻,暗写了作者对王洛宾歌中美好生活的憧憬。E.
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往往都是甜蜜的,美好的。作者远赴青海湖,是因为现实中
找不到美丽的草原、
动人的风情。24.文中对草原的大量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概括。25.
文中的王洛宾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请结合文章作简要的分析。26.题目是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请你根据全文内容,探究题目的意蕴。参考答案:66.4
分:A、B(C、D以偏概全,E对“因为”的解释错误)67.①表现草原的美丽,
回应文题。②暗示自然之美是王洛宾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68.①热爱音乐,成
就巨大,是一位音乐奇才。②历经坎坷,仍坚毅执着。③为了音乐,不屑世俗。
3
69.①作者追寻的是美丽,这美丽包括了自然美、人性美和艺术美,表达了作者
对美的热切向往。②那美丽又是遥远的:地域的遥远,时间的久远。③追寻既是
作者对人物命运的探寻过程,也是人物(王洛宾)追求艺术的人生过程。
篇二:梁衡赏析
“”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
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所以,“”往往表示借
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
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
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
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
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
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
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作者首先就把辛弃疾放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
抓住他的“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的特点,突出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
“唯一性”和“独特性”。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将对辛弃疾的人生遭际的介绍与对他的
诗词创作的评价交错起来来写的。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他的以下几个经历:
一是他的行伍经历。这一段介绍充满了神奇色彩,他单人独马追杀偷印之
贼,他跃马横刀突入敌营生擒叛将,活脱脱一个血气方刚,骁勇善战的武夫。中
国历史上的大文豪有谁有这样的能耐?
二是他的为官经历。作者用数据作了这样的介绍:“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
活了45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
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辛弃疾南归后不为朝廷喜欢的种种原
因:
其一,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于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其二,他工作特别认真,简直是个工作狂,于是招来许多诽谤,甚至说他
4
独裁,犯上,皇上也就对他时用时弃;
其三,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
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这怎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辛弃
疾的这些特点在今天看来都是优点,是大大的优点,但在当时的朝廷看来却都成
了令他们心烦的缺点,是不能容忍的缺点。于是他就只能痛拍栏杆,吟诗寄恨了。
三是他的心路历程。从一个沙场英雄对军营的渴望,到一个忧国游子对苍天的发
问,从“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的心病,到“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
辛酸辛苦”的内痛,这里有悲壮的呼喊,有遗憾的叹息,也有无奈的自嘲。作
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穿插引用了他的八首词,这些词几乎都是辛弃疾的
代表作,作者在引用这些词作时既没有一引了之,也没有详加赏析,而是结合人
物的命运作了精当的点评。作者首先总评辛弃疾的由行伍经历到弃戎从笔的无
奈:“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
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为历史留下一声声
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这里有“钢刀利剑”与“羊毫软笔”
的对比,这里有“奔走沙场”与“笔走龙蛇”的对比,我们还透过“只剩下”、
“泪洒”等词语真切感受到作者对诗人的同情和惋惜。
作者主要是从词作的内容和读者感受的角度来评说的,引
《破阵子》时作者说“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引《水龙吟》时
作者说“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声悲怆的呼喊”;引《菩萨蛮》时作者解
说道“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引《永遇乐》时
作者提醒读者辛弃疾在“自嘲自己的姓名”;引《摸鱼儿》时作者感慨道“今天
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引
《水调歌头》时又告诉我们辛弃疾在“咀嚼自己的寂寞”;引两首《丑奴儿》时
看似在谈词的风格,仍然揭示了辛词“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
与生活哲理”的特点。寥寥数言,一语中的。
文章主体部分巧妙地把人物的自身命运、作品以及作者的阅读感受、评说
融为一体,读来饶有兴味。
文章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最后一小节,作者点明了以“把栏杆拍遍”为题的
原因,回应了开头,揭示了辛弃疾从一个爱国志士而成为一个“连叹一口气,也
5
是一首好词”的爱国诗人成熟之由。
这一段的评说非常形象,什么“九蒸九晒”,什么“水煮油炸”,什么“千
锤百炼”,辛弃疾在词作领域的成功完全是被“逼”出来的。历史的“歪打正
着”毁掉了一个赳赳武夫,却成就了一
个千古词人。
这是一篇充满阳刚之气的人物评传体散文,在写作上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一、联想丰富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
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作者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
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
世界等等。
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
《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
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
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
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
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
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再如,
篇三:《梁衡散文》读后感
《梁衡散文》读后感
翻开洁白的卷帙,首先竟是被梁衡先生的幽默吸引了。书中说“我想许多
同学对我这个作者,大概也会感觉到有一点神秘。1984年我读研究生时有一位
同班同学,他的儿子正上中学,学我的《晋祠》,他就说:“这作者是我的同学。”
那孩子仰头看着父亲,足有几秒钟,然后说:“这人早死了吧。”20xx年“六
一节”,北京101中学举办师生与作家见面会。校方问作协,能不能找到我。好
像我已经失踪??”读到此处,就不禁笑了起来。想起原来老师和我们的一段对话。
师问:“知不知道梁衡是谁?”生答:“不知道!”师问:“怎么会不知道,初
一学过了他的《夏》的呀?”生答:“哦??还是不知道。”师问:“知不知道朱
自清的《春》?”生答:“知道!”“那知不知道梁衡的《夏》?”“不知道!”
6
师晕了??
读梁衡的第一篇文章是《晋祠》,他细腻的描摹令我羡慕。例如写树“那周
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冠顶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于石阶旁,宛如老者
说古;那唐槐,腰粗三围,苍枝屈虬,老干上却发出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微
风拂动,一派鹤发童颜的仙人风度。其余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
沧桑几经的风骨,人游其间,总有一种缅古思昔的肃然之情。也有造型奇特的,
如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却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
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其余有的偃如
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
典雅。”用了多种修辞,把树的姿态写的具体生动,各不相同,令人拍案叫绝。
读晋祠的另一感受是读书要多积累,多背诵。正如梁衡所说“我每在提笔
写作时,脑子里就不由自主地闪过许多文学巨人的影子,自觉不自觉地向他们借
词、借字、借意、借境,然后再汇拢到一起,从自己的笔管里流了出来。我中学
读书时,语文教师讲过一件文坛轶事,说韩愈每为文时,先要将司马迁的文章痛
读一遍,以借其气。当时听得朦朦胧胧,现在却真感到其言不谬。这篇小文也是
这样。比如欧阳修《醉翁亭记》写山,朱自清《松堂游记》写树,柳宗元《小石
潭记》写潭,这些在本文的山水、树各节中都能找到影子。另外还有,《史记》
写人状物之笔力刚劲,我在写木龙、石虎时,虽数字,却实赖太史公之气;徐志
摩写康桥风光时色调之艳丽,我在写山水绿阴时,实向他借过颜料。”只有“厚
积”才能“薄发”。朱熹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应是一样
的道理。
至于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应该是《夏感》吧。作者视角独特,另辟蹊
径,赞美夏天。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也许,春的百卉
萌发能给人一种再生的愉悦,春的万象泰和又能使人的情思得到畅快的释放吧,
也许,秋的收获能给人一种成熟的满足,秋的寂寥又能使人的心绪得到淋漓的宣
泄肥,所以,吟春咏秋,古今舞文弄墨者,几乎趋之若过江之娜。而夏呢?也许它太
热太醉太稠密太有点“浓得化不开”了,因此,总不免给人一种失和谐超力度负
荷过重之感。如是,怎能得到和普通百姓一样地受着“快乐原则”所支配的骚客
文士的心理认同?怎能不被他们付诸阅如!即使有人写写,也难免写成“毒恶的灰
7
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干燥炎热的风”,“凶恶的嘶叫着”,“人象快干
死的鱼”,“大地在高热度中发抖(引自茅盾、老舍、高尔基、罗曼罗兰诸人作
品)—一种作为艺术内容中苦闷压抑象征的夏感,或者,写成“日常睡起无情
思”.(杨万里),“手倦抛书午梦长”(蔡榷》—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可奈何的
失落之情的夏感。可是,梁衡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大声赞
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份金的夏季。”须知,这种赞美本身就很值得我们赞美。
《夏感》中写到“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
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其实,“那春天的灵透之气”所积蓄
所酿成“磅礴之势”,正是一种“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伟力的奔突,一
种由孕育到丰登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律动,一种印着人类巨大的钤记的
创造之波的流泻。作者热情讴歌的,就是这样一首力、生命与创造的诗。
梁衡的散文,精美,朴实,独特,而富有韵味。
本文发布于:2023-03-07 15:49: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1753881743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死亡隧道.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死亡隧道.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