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

更新时间:2023-03-07 14:11:23 阅读: 评论:0

生汆面-医学生实习

古诗两首
2023年3月7日发(作者:猪脚焖黄豆的做法)

古诗二首赏析

古诗二首赏析

在本次重庆大赛中,浙江的《古诗两首》犹如一朵奇葩,夺人眼

目。无论是评委还是听课教师,对整个课堂设计和课堂效果都赞誉有

加。可以说,本节课是第二赛场最大的亮点。

现根据冰雁记录的课堂实录稍作充实,先发上来,供大家讨论。

在欣赏这个课例的时候,希望老师们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课程资源的整合。把同一个时代的,情感有密切联系的两首诗

同时放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处理,并补充另外的诗词。这在古诗教

学中,有别于主题拓展式的处理,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2、教学流程的设计。整体的大气和局部的精致的巧妙结合。

3、诗歌特色的把握。诗歌意义的理解与重点词句意蕴的开掘和谐

统一。

古诗二首

执教浙江王自文

课前谈话:还记得王老师吗?给王老师打打招呼(学生有叫亲爱

的王老师,尊敬的王老师等)

师:能不能叫王叔叔?

生:王叔叔(笑)

上课。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古诗,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读读这两首

诗,结合注释试着说说这两首诗的主要意思。

生读课文,教师板书两首古诗的诗题——《题临安邸》、《秋夜

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谁来朗诵这两首古诗。(大屏幕同时呈现两首古诗)

一生读第一首,老师指导朗读“熏”;另一名同学读另一首。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思考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齐读古诗。

生:这两首诗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南宋。

师:你们对宋王朝有哪些了解?简单地说。

生:(介绍南宋的历史)南宋王朝并没有吸取北宋王朝的教训。

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师:是的,那是个非常复杂的时代。(老师介绍历史背景)。

师:谁来说说第二首诗题目的意思?

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意思是……

生:……

师:对这首诗的大意你能说说吗?

生:(有点紧张)

师:别紧张,自己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说……

生:(用自己的话,基本讲清楚了)

师:沦陷区的百姓被称为——

生:遗民(老师板书)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以后,你觉得“遗民”应该怎样理

解?是“遗留在沦陷区的人民吗?

生答:是遗弃的人民)

师:诗句中的“胡尘”仅仅是灰尘吗?

(播放音乐,展示诗句引导学生想象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金兵一连串的马蹄声,践踏在人们的身上。

师:你看到哪些人倒在马蹄之下?

生:老人

生:妇女

生:孩子

师:他们留的是怎样的泪啊?

生:流泪

师:那滴滴的泪是什么泪?

生答。(痛苦,愤怒,绝望,期盼……)(师板书:清凉)

师:北方的壮丽山川陷落了——西湖边还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

北方的老百姓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权贵们在歌与酒

之间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复中原的部队,望眼欲穿——南宋

的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地与那儿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

霄云外。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了这首诗,你现在有什么样的感想?

生:我的心里有同情,同时感觉宋朝政府真是腐败无能。(师板

书:凄凉)

师:是啊,他们是如此的昏庸,而老百姓却是他们的盼啊,盼啊!

读——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又一年是多少年?65年呐,……一年过去了,读!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十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6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他们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抛弃了,被那些终日沉醉在湖光

山色、莺歌燕舞中的游人们抛弃了。

课件出示《示儿》,教师引读,学生再读。

师:诗人到死都没有看到中原的统一,他的心情怎样?

生:我感到诗人非常失望。

师:内心的心凉之感是一种悲凉之感。(板书悲凉)那令人心凉

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读林升写的《题临安邸》

生:山外青山楼外楼……

师: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

生再读。

师:那让人悲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

生再读。

师:对这首诗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生:为什么说杭州把比作汴州?

师:对于汴州,你们想了解吗?

生:想。

(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伴随音乐介绍汴州:汴梁曾经是北

宋的都城,是当时历史上最发达、最繁荣的一个城市。北宋画家张择

端的'这幅全长5米多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再现了一个都城的

繁华与富裕:风景如画、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富足安

宁……但是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北

宋的最后两个皇帝被俘成为阶下囚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

萧条,人民流离失所。汴州失守了,中原沦陷了,可是那些达官贵人

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过上了暖风袭人、昏昏欲醉的日子。

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的今天,仿佛就是汴州繁华似锦的昨天:只是不

知道汴州破碎萧条的今天,会不会变成杭州的明天?。)

师:“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无论在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

贵们不都是日日饮酒、朝朝作乐吗?汴州已经沦陷了,杭州的命运又

会怎样呢?那些昏昏度日的当朝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不会再

断送一个杭州吗?

生:……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醉字?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什

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他们花天酒地,一个个大腹便便的……

师:通过这个醉字,你还能听到什么?

生:……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你有何感受?

生:我感觉总有一天……

师:请你朗读一下。

生朗诵。(掌声)

师:当这两首诗同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你又有何感受?

生:我感受到宋朝政府腐败无能。

生:我感到了一种鲜明的对比。痛苦的日子一年又一年,杭州的

权贵们吃喝玩乐,……我觉得他们太对不起为他们流干眼泪的百姓了。

(掌声)

生:……

师:而西湖旁边的这些权贵们却还在花天酒地之中。读——

生读:

师范读,一生再读。

有没有注意第二个句子——“西湖歌舞几时休”是个什么句子?

生:问句。

师:谁问谁?

师:是作者在问南宋统治者。

师:如果你是作者,你怎么问他们?

生:(有些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现在,请你指着那些统治者的鼻子,你怎么问他们?

生:(愤怒程度有所提高)——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现在,就请你指着这个昏庸的南宋皇帝,你怎么问?

生:(越来越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台下掌声)

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这个昏庸的皇帝!

生:——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读了这两首诗,你有没有发现,诗人有一颗怎样的心?

生:忧国忧民之心。

师: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

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野心勃勃、对江南之地虎视眈眈的

侵略者,以及面对这两首诗的作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生练笔。

请五名学生学生上台。

生:……你们对得住哪些老百姓吗?

生:……

(学生写得很精彩,感情也很投入)

师: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

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

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

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播放《满江红》)

师: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这一课吧!

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清凉凄凉悲凉)

南杭州北汴州

秀丽壮美

醉泪

权贵寻欢金兵横行

忧国忧民

粘贴舞茶的帖子,比我整理的实录更为具体。大家可细看王松舟

老师的点评!

《古诗两首》

执教者: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外国语学校王自文

点评者: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

浙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古诗两首:《题临安邸》、《秋

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

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

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

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

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3、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

该努力在价值上指航向。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

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

中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理念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与精髓,理念贯通在课堂教学的全部结

构和全部过程当中。理念正,则课堂正;理念新,则课堂新;理念亮,

则课堂亮。理念设计贵在精专,一“整合”对应主要策略,一“情感”

对应主体内容、一“价值”对应主导目的,大处泼墨、高屋建瓴,真

有“推窗观天地,挥毫凌云烟”的气派。」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

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

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

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大目标,层层设置、步步晋阶。目标一,旨在疏通古诗之意

思,此为表层解读;目标二,旨在体悟古诗之意味,此为中层解读;

目标三,旨在挖掘古诗之意蕴,此为深层解读。由“意思”而“意味”

而“意蕴”,方得古诗学习之“三昧”。又值一提的是,三大目标,

个个融合了三维之要诀。每一目标之表述,亦知能、亦方法、亦情感,

总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

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教师板书诗题: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

篱门迎凉有感)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读后交流:

①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随机让学生说说对南宋的了解,教师随

机补充南宋王朝贪图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复失地的史实。

②都有景物描写。随机设疑:写景只为写景吗?对此我们需要认

真体会。

③都写到了人。随机追问:此处的“游人”指哪些人?(南宋权

贵)此处的“遗民”又指哪些人?(北宋遗民)“遗民”的“遗”在

这里当什么讲?(遗留)

「知人论诗、整体观照,实为古诗学习之重要门径。本案设计,

巧在开课伊始,即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此为整合策略之小试牛刀。

借助注释、初知大意是整合的基础,聚焦同质、求同存异则是整合的

关键。此处整合,意在铺垫史实背景、把握情绪基调、营造解读期待。

从整合入手解读古诗,实乃教学模式之一大突破也,妙!」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过渡:一边是南宋的权贵,一边是北宋的遗民。当他们如此鲜

明地摆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会有何种感受呢?我们该做何种感想呢?

2、指名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3、指名说说诗的大意,疏通诗义后追问:

①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

②听音效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中,在金兵战马嗒

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学生想象后言

说。)

③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

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板书:泪)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

(痛失亲人的泪、家破人亡的泪、流离失所的泪、充满仇恨的泪、苦

苦期盼的泪……)

④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

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

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⑤国家破碎,山河依旧,不同的是,奔腾咆哮的黄河已经成了金

兵的饮马之槽,巍峨高耸的华山已经成了金兵的牧马之地。黄河向大

海悲泣,华山向苍天哭诉。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读出凄凉、读出

悲愤。

4、参读陆游的《示儿》,深化感悟。

①“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

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

5年啊,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呀!

1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0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65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②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呢?

补充陆游《示儿》,齐读,南宋王师盼到没有,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但悲不见九州同)此时此刻,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③古诗读到这里,你觉得“遗民”的“遗”仅仅是“遗留”的意

思吗?(遗忘、遗弃)

是谁早早地遗忘了他们?是谁无情地遗弃了他们?

「该诗的解读,紧扣一个“泪”字。遗民之泪,如瑟瑟秋雨,裹

挟着满腔的凄凉、悲惨和绝望,洒向了三万里河、五千仞岳,洒向了

满目疮痍、遍地废墟的中原大地,冷冷地滴落在诗人的心头。一个

“泪”字,上承金兵蹂躏百姓之残暴、下启遗民苦盼王师之悲凉,可

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也。教材透则教法秀,此例即为一典型,高!」

(二)学习《题临安邸》

1、过渡: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男生齐读《题

临安邸》)

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干什么去了?(女生齐读《题临安邸》)

那个令人心凉的南宋皇帝又干什么去了?(全班齐读《题临安

邸》)

2、讨论:王师、权贵、皇帝,他们干什么去了?你是从哪儿读出

来的?在对话交流中相机做以下引导和点拨:

①“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呀?读着这个“醉”

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说话,教师相机点拨:

这是烂醉如泥的“醉”,这是纸醉金迷的“醉”,这是醉生梦死的

“醉”。那一杯杯琼浆玉液,灌入一个个酒囊饭袋之中,倾倒在一具

具行尸走肉的体内。引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的后两句。

②在这帮酒囊饭袋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课件播放《清明

上河图》,教师解说: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据史书

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

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一个王朝

的兴盛和一座都城的繁华。大家看——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

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一切

的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阶下囚

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遗民

泪尽。锦绣河山就这样无情地断送在这批酒囊饭袋的手中。是啊,无

论是昔日的汴州还是今天的杭州,那些权贵们还不都是朝朝寻欢、夜

夜作乐吗?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

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

③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指

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指

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

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解读该诗之难,难在一个“情”字。感悟诗人之情,要在一个

“愤”字。这其中,有面对中原破碎萧条之悲愤,有面对权贵醉生梦

死之激愤,有面对故土无人收拾之义愤。此情此愤,宜让学生感同身

受、切己体察。然诗人彼时之情与学生当下之情,实为落差过大、间

距过远。因此,缩小情感落差、拉近情感间距就成了该诗教学的全部

枢纽。对此,本案共设三招:第一招,抓住“醉”字,融情想象,让

学生身临其境;第二招,抓住“作”字,含情解说,让学生触目惊心;

第三招,抓住“问”字,激情诵读,让学生感同身受。难点破,则解

读成矣,神!」

三、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1、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当权贵寻欢和遗民泪尽两幅截

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何感受?做何感想?(自由

畅谈。)

2、交替互读两首古诗。

①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

——学生齐读《题临安邸》。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

“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

②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

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学生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

凉有感》。迎凉有感的背后,是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③这是两首各不相同的古诗,场景不同、人物不同、情绪不同,

但现在,我们却再次发现了它们的相同之处。(板书:忧国忧民)那

颗忧国忧民的心是完全相同的。

3、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

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

谈体会,随机点评。)

4、沉沦的是无道昏君,堕落的是无耻佞臣。(课件播放MTV

《满江红》,随着悲壮的歌曲响起,老师动情言说)面对破碎的河山,

面对苦盼的人民,抗金名将岳飞喊出了“尽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

言壮语。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如同黑夜中一

道犀利的闪电,划破长空、光照千秋。

「整合之精髓,在索解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也。林升诗,以

愤起首;陆游诗,以悲作结。表面视之,情感各异,但深层探之,则

诗心昭昭,可谓“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此处整合,用对比参

读的策略。对比之意,非为求异,实为探求内在精神之一致也。“忧

国忧民”四个血字,当让学生铭记在心。纵观两首古诗的解读过程,

总有“长夜难明赤县天”之感,让人喘不过气儿来。然史实终归是史

实,本案教学压台于岳飞的《满江红》,课堂氛围顿时豪气冲天、壮

怀激烈,此举用时虽短、用意颇深,大有“一唱雄鸡天下白”的痛快,

爽!」

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醉泪

权贵寻欢遗民苦盼

忧国忧民

总评: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其难有三:由于古诗内容

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

此情、意同此理;由于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

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的文化底

蕴则往往无暇顾及;因了上述两难,古诗教学的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

和保守,尽管时下有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但古诗教学却是涛声依旧,

难有突破。

《古诗两首》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自觉引领下,知难而上,

勇于求索。江南才俊自文老师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课程视野、

高超的教育智慧、创新的专业人格,实现了古诗教学的三大突破:

一、主题凝聚、资源整合,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

纵观全案教程,一去传统的“逐首教学”(即一首一首的教学)

和“逐环教学”(即解题开始、正音跟上、疏通为主、背诵断后)模

式,大胆采用“合——分——合”的教学思路,让人耳目为之一新、

精神为之一振。自文老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审美嗅觉,洞

悉了两首古诗的内在联系和同构本质。于是,以诗人“忧国忧民”之

情怀为主题,将三维目标、三首古诗有机地整合为一体。首次整合,

同中求异,奠定了两首古诗不同的情感基调;二度整合,异中求同,

索解出两首古诗一致的精神本质。分步解读,则是在两次整合之间的

跨度上,架起一道绚丽的彩虹。悟遗民之“泪”,解权贵之“醉”,

为二度整合铺垫情感和意象的基础。

二、比照参读、因果索解,实现古诗解读模式的突破。

本案精读古诗两首、略读古诗一首,精读的两首古诗,从内容上

比照,不难发现其中的因果关系,权贵寻欢实为遗民苦盼之因,反之,

遗民苦盼必为权贵寻欢之果。用遗民之泪浇权贵之醉,何其让人心酸;

以权贵之醉衬遗民之泪,何其让人悲愤。这种形象、情景、氛围的强

烈反差,形成了一种震撼人心的情绪场。自文老师以其不凡的身手,

引领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师生在情绪场中共同受到了一次刻骨

铭心的精神洗礼。陆游的两首古诗,则从时空的比照上,产生了另一

种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一年又一年、苦盼再苦盼,一次次希望化为

一次次失望,一次次失望又燃起一次次希望,然而一直到死,诗人盼

来的依然是山河破碎、遗民泪尽。这种时间上的纵向对照和空间上的

横向比较,大大拓展了古诗解读的文化背景、丰厚了古诗解读的文化

底蕴。

三、举象显情、借象悟情,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爱、那颗心、那种味,自

文老师独辟蹊径、别开生面,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

了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胡尘”两字化为这样的画面:战马嘶鸣、

铁蹄肆虐,白发苍苍的老人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下,青青的禾苗在金兵

的马队过后被连根踢起,秋风中瑟瑟的茅屋在狼烟中化为灰烬……试想,

此景此境,怎不让人顿生悲切凄凉之情?情来自何方?靠咀嚼字面意

思是很难生成的。“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

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

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

恨诗人所恨,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

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本文发布于:2023-03-07 14:11: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1694821732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古诗两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古诗两首.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古诗两首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