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曹刿论战主旨

更新时间:2023-03-07 13:20:50 阅读: 评论:0

惠州在哪-相机单反

曹刿论战主旨
2023年3月7日发(作者:长白山天池图片)

曹刿论战

【作者】左丘明【朝代】先秦译文对照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

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

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

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

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

“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

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

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

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

“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

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

(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

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

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

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

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

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

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

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

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

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

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

们。”

(1)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4)伐:攻打。

(5)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6)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7)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想俸禄的人。

(8)谋:谋议。

(9)间(jiàn):参与。

(10)鄙:鄙陋,目光短浅。

(11)乃:于是,就。

(12)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1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

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14)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

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15)徧:一作“遍”,遍及,普遍。

(16)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

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17)加:虚报。

(18)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

使人信服。

(19)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0)狱:(诉讼)案件。

(21)察:明察。

(22)情:实情。

(23)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

事。属,种类。

(24)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可,可以。以,凭借。

(25)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

跟从。

(26)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27)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28)败绩:军队溃败。

(29)驰:驱车追赶。

(30)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31)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32)遂:于是,就。

(33)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34)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35)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

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36)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37)再:第二次。

(38)三:第三次。

(39)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

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40)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

(41)伏:埋伏。

(42)靡(mǐ):倒下。

(43)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教材编写者)

后加的。

拓展

曹刿论战教案1

课文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

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

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

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

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

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并要求学生积累文言重点词语,提高文

言文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选材、组材,

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

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

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3、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分析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2、教师准备小黑析(语音、释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

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

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

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

泽东的称赞。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

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

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

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

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

些启发。

二、检查预习

1、简介《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发生的背景;

2、语音:

刿(guì)又何间焉(jiàn)鄙(bǐ)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玉帛(bó)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轼(shì)旗靡(mǐ)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停顿和重音)

4、释词:

肉食者鄙又何间焉牺牲玉帛小大之狱??

5、释句:

a、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

不是什么”。忠之属也

b、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

翻译时要补出来。可以一战

c、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

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

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战于长勺(倒装)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2、理清课文线索。

明确:(人物活动线索:请见—问战—参战—分析;事件发展线

索:迎战—备战—胜战—释战)

四、课后思考

在这个故事中,曹刿和鲁公各充当了怎样的角色?找出能概括全

文主旨的句子。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左传》

线索人物活动:请见—问战—参战—分析

事件发展:迎战—备战—胜战—释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课文线索

二、深入探究

a、第一段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

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

小白和公子纠恐怕

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

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

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

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

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

鲁,战于长勺。

明确: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

应译为“侵犯”。

2、曹刿的身分怎样?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

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

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

“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

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

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

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

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

他临阵参战指挥。

7、本段小结:这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

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b、第2段

1、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

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

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

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

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

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

“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3、本段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

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

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

得战争胜利。

c、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

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

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

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

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

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

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三、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

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这

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

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

的原因。

四、背诵课文。

曹刿论战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

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

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丁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

魅力。今天,我们学习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

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二、资料助读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

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

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

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

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

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

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

《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

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

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

《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

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

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

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

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

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

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

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

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

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

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鄙(bǐ)孚(fú)间(jiàn)循(biàn)靡(mǐ)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

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

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4.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

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

释疑解惑。

教师提示:该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试以事件发展过

程为序概括情节,如何?

学生明确:庄公迎战一备战一胜战一曹刿论战。

四、研习课文,背诵课文

师生共同研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学生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学生疑

问。

3.选一学生翻译第一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

教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多媒体显示:

重点实词:间、信、孚、福通假字:偏古今异义词:鄙、牺牲、

狱、可以关于肉食者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

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

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

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

4.内容梳理

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属也。可以一战。

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

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

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

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

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多媒体显示:

5.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

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

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浯。

牺牲玉帛小大之狱

作出牺牲越狱逃跑

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

以情动人忠于人民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

情:实情;感情。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研读课文,背诵课文

1.研渎课文第二段。

(1)选一学生翻译第二段,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鼓,击鼓进军,名词活用作动词。

(2)提问: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

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

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

断。

教师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2.研读课文第三段。

(1)选一学生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译。须

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2)提问: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

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

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教师板书:

(3)学生齐读第三段,背诵。

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

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

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

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

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

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

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

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亡,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

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

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

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

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

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

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

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

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

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五、布置作业

《左传》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关系。试从文

中举例说明这一特点。

曹刿论战教案3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特色。

教学步骤

(体现教学内容,教学问题设计,时间安排,板书设计,学法指

导,作业布置和预习等)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刿(gui4)孚(fu2)辙(zhe2)轼(shi4遂(sui4)盈(ying2)

靡(mi3)玉帛(bo2)鄙(bi3)

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

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L止于鲁悼公四

年前453年)人记载这一时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

军事J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2.长勺之战的背景

齐国襄公无道,在位时发生内乱。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纠的母亲

是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庄公8年(前686

年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子无知,庄公9年(前685年〕无知又

被人杀死。于是,纠和小白争着回国。小白设计先到,做了国君,就

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国要杀公子纠,在乾…qian2

时(地名)打败鲁军,并再次威胁鲁国,要求鲁国杀公子纠。纠被杀

后,齐军就出动,在长勺与鲁军会战。当时齐强鲁弱,但最终鲁军胜

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三、正课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语音,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

流畅,有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十年春】鲁庄公十年的春天。(提示:凡时间,不必强记年号,

也不必换算成公元纪年)

【伐】攻打。【我】《左传》是根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

“我”。【请]请求。【见】接见。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间】jian4,参

与。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凭,靠。

【安】有“养生”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

【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用人。人,

这里指的是一些臣子。

【对】指臣对君说话。【偏同“遍”,遍及。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

帛,丝织品。

【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

话。

【孚】为人所信服。【福】动词,赐福,保佑。

【狱】案件。【虽】即使。

【察】(—一)明察,弄清楚。【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人忠,尽力做好本分

的事。属,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请】请让我【从】跟随,跟从。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乘】乘坐一辆战车。

【长勺】鲁国地名。

【鼓】动词,击鼓进军。

【败绩】大败。

【驰】驱车(追赶)。

【辙】车轮滚过地面所留下的痕迹。

【拭】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有追击的意思。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既克】已经战胜。既,副词。

【故】原因,缘故。

【夫】句首发语词,表示议论或说明,没有实在意义。

【作】振作。

【再】第二次。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倒下。

5.请学生全文翻译。

6.朗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四、小结

1.古今词语

伐:古义:讨伐,攻打;今义:砍伐

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

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今义:卑鄙

牺牲:古义:指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了正义目的舍弃自

己的生命

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信:古义:信实,诚实;今义:书信

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忠:古义:尽力做的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2.词性活用

福:名词用为动词赐福神弗福也

鼓:名词用为动词击鼓进军公将鼓之

3.通假字

编:同“遍”,遍及小惠未偏

4.一词多义

请:1、请求曹刿请见;

2、请让我战则请从

从:1、跟随战则请从;

2、服从民弗从也

故:1、缘故、原因公问其故;

2、所以故克之

5.虚词

以:1、凭何以战;

2、把必以分人

之:1、代词指这件事肉食者谋之

2、助词的小大之狱

3、代词他,指曹刿公与之乘

6.句式

1)判断句: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2)省略句:再而衰第二次(击鼓进军土气)衰弱了。

3)倒装句: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曹刿论战教案4

教学目标:

1、部分文言词语的含义,能正确翻译课文。

2、巧妙地安排材料,有详有略地叙写。

3、重点人物曹刿,鲁庄公的形象分析。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正确翻译课文。

2、了解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

原因。

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围绕“论战”为中心选择、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写

作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德育目标:

1、学习曹刿为国家着想、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2、学习在岗位上“忠于职守”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

1、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

2、曹刿、庄公的人物形象;

3、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

教学难点:

1、巧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

2、“论”战的意义。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背景,把握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

强的原因。

2、分析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大家也许会想到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

役,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

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

的。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泽东的称赞

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鲁国一个弱小的

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险个

究竟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2、解题:《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

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

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

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

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3、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

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

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

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

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

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

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二、默读课文,(亦可分角色朗读)理清文意。

1、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待交流。

2、交流难词难句,并翻译课文。

3、师归纳: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三、整体感知。

1、概括故事情节:

提示: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也可以以事件发展过程为线索概

括。

明确: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3、生复述课文(建议改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四、作业布置: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思考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试简要地分析。

3、收集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读课文,分析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复述课文导入)

二、探究,交流。

1、组织学生讨论:给课文换一个题目,并谈谈原因。

2、生给课文换题目。

3、分析详略安排与题目的关系。

(与中心有关系,联系比较大的则详写,反之则略写。)

4、找出文中详写略写的部分。

三、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1、小组讨论: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用“从……中可以看

出……”的句式说话。)

2、分析人物

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

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鄙”: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

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

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又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

君: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

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

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四、迁移积累:

1、理解词义,找出、理出相应的成语。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故克之——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精疲力竭观其辙——南辕北辙重蹈覆辙

故逐之一——逐鹿中原追亡逐北难测也——莫测高深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深谋远虑

2、谈谈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试简要分析弱者取胜的原因。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整理本课的古汉语常识:字词及句式等。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左传》,进一步了解课文的背景。

文言文曹刿论战全文及翻译篇1

教材分析:

1、本文记录曹刿对战争的论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战略上

把握时机,这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详略得当,语言简练,充

分体现了《左传》的特点。

2、课标对初中阶段的古诗文教学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能使学生借

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理解词句的含义,了解并梳理常见

的文言实词、虚词等,背诵积累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名篇。这在本单元

的字词掌握有一定难度。第二是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中的深

厚文化底蕴。本文是一篇很好的素材。

学生学习经验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卷基础,但分类总结积累文言

知识的意识还比较弱。从历史的角度和现代观念理解评价文章方面易

流于表面。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赏析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与用法。

2、理解曹刿对战争的论述。

知识目标:

1、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正确地翻译课文。

2、了解本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分析认识曹刿、鲁庄公鲜明的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

学习曹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秀品质和卓越的军事才华。

教法:

情境创设法示范朗读法讲解点拨法

学法:

圈点勾画法诵读法交流探究法

预习设计:

1、查阅读资料,了解《左传》;

2、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

在历史上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可谓何其的多呀?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

砝码一定决定于军事实力的强大吗?你知道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吗?

(若学生答出本文,则请说出了解的具体情况)

检查预习,介绍《左传》。背景。

二、初读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梳理字词读音。

2、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3、学生自读课文,合作探究,根据注解翻译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要求: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或别人容易出错的字词梳理在笔记本

上。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向同学或老师发问。

伐()间()鄙()安()偏()专()

加()信()孚()福()忠()属()

驰()逐()克()盈()靡()故()

以()之()

牺牲()狱()可以()鼓()

4、抽生全班交流不懂的字词。教师点拨。多媒体巩固(或教师向

学生发问)。

三、再读感悟:

1、大敌当前,平民百姓曹刿为什么要去见鲁庄公?

2、曹刿如何评价鲁庄公对战前的准备?

3、战场上,曹刿如何帮助鲁庄公击败齐国军队?

4、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有几层意思?

5、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四、读史明智

“读人省身,读史明智”。

1、为什么作者描写长勺之战的笔墨很少?

2、曹刿和鲁庄公你喜欢谁,为什么?

五、小结反馈

读了本文,你懂得了什么?

作业:

①请同学们找出并归纳总结本文的古今异义的词、通假字、判断

句、倒装句、省略句

②体会本文中对比的运用,找出一二组对比来。

③熟读并背诵课文。

参考板书(随机生成):

曹刿论战

《左传》

战前——何以战:取信于民

战场——指挥:进攻追击

战后——克敌之故:把握战机

文言文曹刿论战全文及翻译篇2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

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导入新课: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记叙过曹刿的故事。曹刿即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

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

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

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

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

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

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割鲁

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出示文言,教师讲述故事大意)

曹刿,不但勇力过人,而且智慧亦有过人之处。

(二)诵读活动

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

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

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学生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读文正音

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下列词语。

曹刿又何间焉小信未孚下视其辙望其旗靡

(四)读文欣赏

1.请学生自读第1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了解大意。

学生活动要求:

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译。要能准确、清晰

地读文;能指出对方朗读、翻译中的失误与不足。

2.明确段中重要词语的解释。

齐师伐我:伐,征伐、攻打。史称“春秋无义战”,这是对统治

者而言的,追究这场战争的起因,鲁庄公也是不光彩的;但当齐国大

军压境,就鲁国人民而言,奋起抵抗,反侵略的爱国意义就非常清楚

了。

曹刿请见:请,请求,动词。见,拜见,动词。

肉食者:周代礼制规定,天子食用牛;诸侯平时食用羊,朔日

(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时食用猪、犬,朔日才能食用羊。

这是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必然结果。

孟子说“七十者可以衣帛食肉”,可见当时,一般庶人很难吃到

肉。

所以,肉食者就指有官职的人,当政的人。

肉食者鄙:鄙,鄙陋,相当于孤陋寡闻,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凭,用,靠。

牺牲玉帛:这是四种祭神的供品,都是名词。牲,指牛、羊、猪。

牺,指纯色的牛、羊、猪。帛,指丝织品。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动词。

忠之属也: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与敌人打一

仗。

3.了解第1段对话的层次并背诵。

学生活动策略:

可以利用对话的形式,两个学生为一组,逐层练习背诵。

先试背,再齐背,还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4.小结第1段。

(五)课堂小结

运用对话的方法,围绕着“远谋”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组材。曹

刿的“远谋”表现在,他使鲁庄公明白,战争的决胜条件是民心的向

背。

(六)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默第1段,熟记词语的含义及特殊用法。

第二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请学生提问并回答重点语句的含义。

2.背诵第1段。

(二)诵读活动

齐读第2、3段。

(三)交流活动

1.请学生自读第2、3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

2.请学生明确字、词语的含义。

公与之乘:乘,乘一辆战车。

春秋时期,战车是方形的,大约宽3米,驾上马以后,全长也有3

米左右,就是说一辆战车大约占9平方米的路面。

车上有三个乘员。指挥战车的指挥人员(主帅或将),一个是右,

也叫戎右,即车右,是保护指挥人员的;一个是御,也叫御戎,即御

马驾车的人。

每辆战车后一般跟有15名徒步的士兵。在主帅和各级将领的战车

上,插旗安鼓。主帅车上插旗两面,一般将领车上只插一面,用以标

志主将和各级将领所在的位置。鼓是铜制的,主帅击鼓,发出攻击的

命令,各级将领闻声击响各自车上的鼓。在战鼓齐鸣的号令下,所有

战车一起冲上前去,所有的徒步士兵也一起冲上去。

公将鼓之:鼓,击鼓,动词。

齐人三鼓:三鼓,击了三次鼓,文言中数词与名词直接连用,翻

译时要将量词补充出来。

3.探讨、交流第2、3段的内容要点。

教师辅助策略: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并将文中内容进行概括。

4.齐读第2、3段。

5.背诵第2、3段。(出示背诵提示)

学生活动策略:

按照战斗的进程先试背,再齐背,然后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四)提高升华

曹刿是个有远谋的人,在长勺之战中表现了他的战略思想和指挥

才能;他认为战争胜利要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战斗中要抓准

战机,在“彼竭我盈”时反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这就是

曹刿的战术,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的取胜之道。

但是,为什么作者要在战前写“其乡人”对他的劝阻?

学生活动要求:

沉思默想,调动积累,学生间相互提示、补充、丰富。

(五)小结全文

学生活动要求:

能够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理清每一段的层次。能够把握文章的主

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师辅助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及时评价。

(六)课后作业

背默3、4两段。

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伐……战前,民心向背

战……战中,抓准战机

克……战后,有勇有谋

曹刿论战教案7

教学要点:

一、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

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

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二、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

教法与学法:

启发式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一、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的作者、出处及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一、题解:

1、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

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

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

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

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

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

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著名战例之一。

二、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课堂练习)

1、重点字注音:

guìmóujiànbózhéjiémǐ

刿谋间帛辙竭靡

2、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

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战胜。

课堂小结: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

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

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布置作业:

1,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检查上节课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二、小结每段所述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1段

1、(课堂练习)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习)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战争的时间、国家?

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

战)

③庄公的态度?“公将战”

④刿请见的原因?

直接原因-“齐师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

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

三次

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

战”

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人民的

支持

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取信于民”

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将战”,“衣食所

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

5、小结:

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

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二、分析第2段

1、(课堂练习)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习)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刿:“未可”,“可矣”,等待时机,观察时机――善于抓住有利

战机

公:“将鼓之”,“将驰之”――盲目指挥,“鄙”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③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决断能力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反攻和追击

5、小结:

讲述战争经过。

三、分析第3段

1、(课堂练习)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习)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表现庄公“鄙”的句子?“公问其故”

②一“未可”为何?“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③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

④二“未可”为何?“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⑤后为何又“可矣”?“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⑥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

⑦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本文发布于:2023-03-07 13:20: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1664501726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曹刿论战主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曹刿论战主旨.pdf

上一篇:曹刿论战主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